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紅樓夢》的不同視域
佛教博大精深。自漢代在印度傳入中國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在不斷的中國傳統思想、地方宗教的依賴、沖突、融合和發展中逐漸國際化,成為一種新的理論思維形式。中國佛教。《紅樓夢》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長篇小說,代表著中國古典文學的最高成就,在這部經典的文學著作中,我們可以發現其蘊含著深刻的佛學思想,在小說的字里行間,詩歌詞曲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其深沉而濃郁的佛禪意趣。一、“人生哲學”的闡釋小說開篇,曹雪芹用一曲《好了歌》奠定了全文的基調,“須知世上萬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須是了。”跛足道人的解說把佛教的人生無常、萬境皆空的虛無主義觀念渲染得淋漓盡致。點明世人癡也,癡在哪里?錯把過眼煙云、如夢人生做歸處。接著,甄士隱的《好了歌》注對佛家的人生哲學觀做了進一步的闡釋。“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佛教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都是因緣合和而成,因此,世上的一切,包括人的生老病死、萬物的生住異滅、世間的流轉遷移、宇宙的成住壞空都是無常的,是虛妄不實的。人生不能自我主宰,如夢、如影、如電、如露,不能長久安樂自在,正所謂“人生如戲,戲如人生”。《好了歌》及其注解,既有對賈府以及賈府中一些人物未來命運的暗示,同時又是從佛學哲學思想層面對上述命運所做的解釋。二、《麻黃》十二女命運的塑造紅樓夢引子開辟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因此上演出這悲金悼玉的《紅樓夢》。在引子中,作者道出成書之因,開辟鴻蒙,誰為情種?都只為風月情濃,一個情字,點化出全書的宗旨,也正是這一情字,演奏出了悲涼哀婉的《紅樓夢》十二曲:終身誤、枉凝眉、恨無常、分骨肉、喜冤家、樂中悲、世難容、虛花悟、聰明累、留余慶、晚韶華,好事終。這每一曲每一調,每一聲每一音都在訴說著人世百態的悲涼。王國維先生在他所著的《紅樓夢評論》中,曾指出《紅樓夢》一書的本旨乃“描寫人生之苦痛與解脫之道”。寶釵徒有“金玉良姻”之虛名而終身寂寞,黛玉淚盡而逝,元春夭亡,探春遠嫁,湘云雖有美滿婚姻但不長久,妙玉流落風塵,迎春被包辦婚姻最后被虐待而死,惜春棄世出家,王熙鳳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巧姐流落煙花巷幸遇劉姥姥救助,李紈雖為賢女節婦的典型卻背負著封建禮教的沉重壓迫,秦可卿早死。金陵十二釵的命運幾乎可以說是悲劇。這些人物的命運道出了佛家對人生的態度。在佛教看來,人生是痛苦的,人生就是苦的積聚。從時間上講,人的一生沒有安樂和幸福,只有痛苦,猶如茫茫苦海,沒有盡頭。從空間上講,人所生活于其中的廣大世界到處充滿了痛苦,無一處沒有痛苦,猶如“火宅”、牢獄。在十二曲中,我們看到每個人物都遭受著各種痛苦的折磨,那如何才能從茫茫的人生苦海中解脫出來?“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曹雪芹在收尾用一曲飛鳥各投林道出了解脫的途徑——遁入空門。由于有“生”,所以人生充滿痛苦,而人之所以有生,其原因又在于人的“無明”,能找到生死的最終因緣是無明,便達到無無明之覺悟,即謂悟空。《紅樓夢》十二支曲,一方面,象征了《紅樓夢》十二女子的命運和歸宿,暗示了賈府由盛而衰的趨勢。另一方面,十二支曲的最后一曲《飛鳥各投林》,從佛家思想上對十二女子的命運作了總結。在這個總結中,充滿了佛家的因果報應觀念、命運前定觀念以及盛極必衰的觀念。三、“你證我證”“我境”你證我證,心證意證。無可云證,是立足境。(賈寶玉)《紅樓夢》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賈寶玉因想調和林黛玉、史湘云的爭執,結果反而夾在中間受氣,于是想起《南華經》中“巧者勞而智者優,無能者無所求,蔬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之句,又想起《山門》中的戲文:“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之句,越想越覺無趣,便提筆占了此偈。寶玉似乎“悟”了,解脫了人生煩惱,但是黛玉說其偈還未盡善,因續上后兩句:“無立足境,方是干凈。”寶釵說這樣才“悟”得徹,又講了北宗神秀和六祖慧能的悟道故事。“肆行無礙憑來去,茫茫著甚悲愁喜。紛紛說甚親疏密,從前碌碌卻因何?到如今,回頭試想真無趣!”(第三十八回《寄生草》)此曲是寶玉為“你證我證”一偈所作的解釋。在破除“我執”,掙脫塵世的羈絆之后,寶玉才真正超越了悲與喜、親與疏、榮與辱、生與死、物與我的界限,獲得了“天不拘兮地不羈,心頭無喜也無悲”(第二十五回)的精神自由和忘我境界。這種精神自由和忘我境界是人之真性情的自然流露。禪宗認為,世界上人人都具有佛性,“佛性常清凈”;人人都先天地具有成佛的智慧(即菩提),都可以覺悟而成佛。眾生之所以未能成佛是因為被外界塵世所蒙蔽,還不能對自身的本性有所覺悟,一旦“撥開云霧見青天”,就會明心見性,悟道成佛。”四、詩詞曲賦所體現的儒學思想《紅樓夢》中的詩歌詞曲等都是為塑造人物形象、反映時代精神和社會背景服務的,如林黛玉的《葬花詞》、史湘云的《菊影》、薛寶釵的《憶菊》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