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新聞評論發展演變歷程的簡略回顧_第1頁
第2章新聞評論發展演變歷程的簡略回顧_第2頁
第2章新聞評論發展演變歷程的簡略回顧_第3頁
第2章新聞評論發展演變歷程的簡略回顧_第4頁
第2章新聞評論發展演變歷程的簡略回顧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 新聞評論發展演變歷程的簡略回顧

第一節西方新聞評論發展歷程管窺

一、革命導師的報刊政論實踐一、革命導師的報刊政論實踐《新萊茵報》簡介

《新萊茵報》全稱《新萊茵報·民主派機關報》,由馬克思恩格斯創刊于1848年歐洲革命大風暴中的德國工業中心科倫。這是一份面向大眾的大型日報,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馬克思主義報紙,對于歐洲大革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無產階級報刊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創辦于1848年5月31日,停刊于1849年5月19日。《<新萊茵報>審判案馬克思恩格斯的發言》

寫作背景

1848-1849年,歐洲各國爆發了轟轟烈烈的資產階級民主運動。以意大利、法國、奧地利、波蘭、捷克等國為代表。斗爭中,無產階級、封建貴族、資產階級三方面構成了復雜的關系。馬、恩1848年6月創辦了《新萊茵報》之后,就對普魯士政府、反動內閣、“癡呆”議會進行揭露,惹惱了政府。

本文的直接背景是“科倫工人聯合會”創始人之一安內克被捕,《新萊茵報》發表相關報道,對憲兵和檢察長茨魏費爾進行揭露。檢察機關向法院控告《新萊茵報》。

《<新萊茵報>審判案馬克思恩格斯的發言》

經典論斷報刊按其使命來說,是社會的捍衛者,是針對當權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無處不在的耳目,是熱情維護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萬應的喉舌。目前報刊的首要任務就是破壞現存政治制度的一切基礎。《“新萊茵報”被勒令停刊》

寫作背景在有關《逮捕》報道一案和民主主義者萊茵區域委員會的所謂煽動叛亂案中,被告均被宣告無罪。政府當局經過兩次法庭斗爭的失敗,不再借助法律手段,而直接訴諸警察。

《新萊茵報》無法再繼續出版,馬克思寫下本文披露報紙被勒令停刊的真相。一、革命導師的報刊政論實踐

從1851年至1862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總共在《紐約每日論壇報》發表了500篇文章,其中大部分是時事政治評論。1917年3月至11月,列寧在《真理報》上發表了200多篇文章,大多是簡短的政論。二、西方資產階級報刊評論的傳統(2)《泰晤士報》1785年1月1日創刊,原名《每日環球紀錄報》,沃爾特創辦。1788年改現名《TheTimes》

泰晤士報辦報特色在經營方面,該報完全割斷和政府的聯系,依靠廣告和發行收入而充分自立。在報道方面,大量刊登國內外要聞,以獨家新聞取勝在言論方面,標榜獨立重視采用新技術,率先使用蒸汽印刷機、輪轉印刷機,不斷提高印刷質量和速度。二、西方資產階級報刊評論的傳統

《紐約時報》(NewYorkTimes)

雷蒙德(HenryJ.Raymond)(右圖)1851年9月18日創辦《紐約每日論壇報》1857年改用現名,至80年代才正式擺脫共和黨影響,成為完全獨立的報紙。新聞翔實、言論平和二、西方資產階級報刊評論的傳統

(一)普利策與《世界報》1、普利策(J.Pulitzer,1847-1911)——美國現代報業奠基人。創辦美國第一所新聞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1917年設立“普利策獎”。

“普利策獎”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獎。

二、西方資產階級報刊評論的傳統

20世紀初葉,美國等西方國家報紙上出現了以“專欄作家”的名義撰寫、發表的評論。20世紀20年代初《世界報》等紐約報紙率先開設“社論版對頁”‘’二、西方資產階級報刊評論的傳統《世界報》(1883-1931)1883年5月9日買下該報,接手時每份8版,售價2美分,發行量1500份,經改革,至年底發行超過6萬份,1884年以后版面增至12-14版,1887年發行量達25萬份,創美國最大的報紙發行量。發展策略:1)注重社會重大問題的評論和報道,揭露時弊,反映民情,提倡改革;2)采用煽情主義和聳人聽聞的手法,大量報道社會新聞,制造社會熱點,以廣發行。二、西方資產階級報刊評論的傳統(三)、奧克斯和《紐約時報》(1896年接管)

1、奧克斯(A.S.Ochs,1858-1935)出生于德國猶太移民家庭,印刷學徒出身。1878年,250美元買下地方報紙《查塔努加時報》,1896年接管瀕于破產的《紐約時報》,經過努力使其成為美國居于領導地位的報紙。“我的殷切目標——不偏不倚、無私無畏地提供新聞”二、西方資產階級報刊評論的傳統2、《紐約時報》——刊登一切適宜刊登的新聞發展策略:摒棄黃色新聞,堅持嚴肅辦報方針。標題簡潔明快,不刊登漫畫;重點報道政府新聞,硬新聞;報紙用詞不偏不倚,態度中立,純客觀報道。“《紐約時報》要用一種簡明動人的方式,提供所有的新聞,用文明社會中慎重有禮的語言,來提供所有的新聞;即使不能比其他媒體更快提供新聞,也要一樣快,要不偏不倚、無私無畏地提供新聞,無論涉及什么政黨、派別或利益集團;要使《紐約時報》的各欄成為探討一切與公眾有關的重大問題的論壇”。經營管理上,降低報價;聘用優秀的編輯;與《泰晤士報》建立交換關系(交換新聞)二、西方資產階級報刊評論的傳統紐約時報——檔案記錄報亨利·雷蒙德1851年9月18日創辦,原名《紐約每日時報》1857年改為現名;主張新聞翔實、言論平和。1896年奧克斯接管。拯救了《紐約時報》,1921年,《紐約時報》廣告費增加了10倍。《紐約時報》現已成為美國最有影響的高級報紙,到1994年共獲得69項普利策獎1980年發行全國版。發行量:平日刊約120萬,星期天刊180萬,星期六刊110萬。廣告:居美國全國首位,廣告收入和零售比例為3∶1紐約時報

主要特色:Allthenewsthat’sfittoprint新聞全面、準確、及時。強調新聞準確真實重于迅速,平實而不夸張;以公共事務為重點,強調新聞的意義重于趣味;社會新聞的處理采取嚴謹態度。篇幅長,版面多(平日刊一般都超過100版,星期天刊一般在400版以上)重視評論,但立論嚴謹,言論權威。國際時事評論以國際主義為立場,國內時事評論采取保守觀點。版面古樸大方,不常變化。讀者:政界、企業界、知識界三、各種媒體評論交相輝映的新格局關于脫口秀的歷史,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英格蘭地區的咖啡館,經常有一些年輕人就社會話題在那里聚眾演講討論。作為一種電視和廣播節目的形式,脫口秀最早誕生在美國,至今也是在美國最為流行。它最早流行是始于NBC的《今夜秀》(TheTonightShowStarringJohnnyCarson),經過60多年的發展,如今美國脫口秀百花齊放,可以分為深夜脫口秀、日間脫口秀和網絡脫口秀。三、各種媒體評論交相輝映的新格局三、各種媒體評論交相輝映的新格局普大喜奔,這基本上是所有深夜脫口秀的態度。根據SamuelLichterofGeorgeMasonUniversity統計,2015年9月1日至10月30日,川普在脫口秀表演中一共中槍308次,包括扣熊夜間秀、肥倫秀(TheTonightShowStarringJimmyFallon)、雞毛秀(JimmyKimmelLive!)、小崔每日秀(TheDailyShowwithTrevorNoah)等。相比之下希拉里中槍數減半,共計107次。川普的紀錄連“脫口秀總統”奧巴馬都比不了——作為2011年度脫口秀主持人最愛的調侃人物,他一年中槍了342次。三、各種媒體評論交相輝映的新格局三、各種媒體評論交相輝映的新格局20世紀20-30年代,美國的廣播談話類節目開始興盛。《新聞聯播》“慕尼黑危機”151次轉播,85次新聞評論,樹立了廣播評論的的權威形象。20世紀50年代衰落。20世紀60年代,反主流談話節目興起;20世紀80-90年代廣播地方化。20世紀50年代電視媒體崛起,為新聞評論提供了新平臺。三、各種媒體評論交相輝映的新格局21世紀以來網絡和新媒體相繼出現:博客(blog)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第二節近代中國新聞評論的產生發展歷程

中國的論說文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從先秦諸子,到秦漢、魏晉、唐宋、明清時期,中國的論說文代有名篇。論說文,又稱議論文、說理文等,是一種直接對客觀事物發表意見的文體。在這類文章中,作者主要運用邏輯思維的方式,采用邏輯推理的方法,直接發表自己對客觀事物的看法和見解,“直抒己見”是其最突出的特點。早期報紙無評論:小報(邸報):“一律原文摘錄,不加評論”(方漢奇)1、先秦時期論說文中的代表作孔子:《論語?學而》孟子:《孟子?梁惠王》韓非子:《五蠹》荀子:《勸學》墨子:《非攻》孟軻韓非論語平易雅正深長的言論《論語》孔門后學記錄孔子及其門人,時人言行的語錄體著作。審美理想是盡善盡美經典思想——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因材施教、循循善誘。孔子及其門人弟子的性格形象——平易雅正、雋永含蓄。孟子氣盛辭壯的論辯——《孟子》“王道”、“仁政”《孟子》是記載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對話體散文,由孟子和弟子萬章等合著。全書共7篇,每篇分上、下。形神畢現的孟子形象——正氣凜然、機智過人、剛直率真可親。至精至密的論辯藝術——充滿論戰性質,妙設機巧,引人入彀,欲擒故縱,歸謬比附,善用比喻、寓言。荀子專論:《荀子》、嚴謹詳密的論證:荀子散文以禮克法:“制天命而用之”;提倡性惡說《荀子》大部分為自著,小部分出于他的門徒。立意統一、嚴謹周詳;理正辭雅,老練醇厚;多用比喻而少用語言故事。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強,得百姓之譽者榮。韓非子犀利峭刻的議論:韓非散文基本觀點是重質輕文,崇實反虛。《韓非子》自創的一部政治哲學文集,今存55篇,少數篇章為后人竄入。論證精密透辟,尤以駁論見長。深刻“明切”,詞鋒犀利,具有峻刻峭拔的風格。文體豐富多樣。千里之堤,毀于蟻穴。(韓非子·喻老)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韓非子·難一)欲速則不達。《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巧詐不如拙誠,惟誠可得人心。《韓非子·說林上》華而不實,虛而無用。《韓非子·難言》墨子墨者集團,即是學術團體,又是生活刻苦、紀律嚴明的政治團體。提倡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非樂、非命等。質樸有文的邏輯文:《墨子》反對文采,講究邏輯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襟三江而帶五湖。法不仁,不可以為法。儉節則昌,淫佚則亡。誠信者,天下之結也。非攻《非攻》是《墨子》中的名篇,先秦諸子散文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墨子的非攻思想是影響古今的和平主義,是平民主義的戰爭觀。戰爭的殘酷性、欺騙性、戰爭根源、和平道路。墨子戰爭觀的人民性。游說諸侯游說諸侯是先秦社會傳播圖景的一朵奇葩。春秋戰國之際以“士”為主體的知識分子階層周游列國,向各國統治者陳說天下大勢,提出自己有關政治、軍事、外交主張和文化觀念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也是知識分子階層溝通社會聯系的一種傳播方式。2、秦漢時期論說文中的代表作李斯:《諫逐客書》賈誼:《過秦論》晁錯:《論貴粟疏》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3、唐宋時期論說文中的代表作韓愈:《師說》柳宗元:《三戒》歐陽修:《朋黨論》蘇洵:《六國論》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一、中文外報---中國新聞評論產生的源頭我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中文報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是1815年英國傳教士米憐在馬六甲主編出版,揭開了中國近代報刊的歷史,也揭開了中國新聞評論的歷史。其言論以宣傳宗教教義、宣揚倫理道德為主,雖有個別接近現實的言論出現,但基本談不上新聞性。《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是外國人在中國境內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報刊,不少評論直接觸及現實矛盾,使評論開始有了一定的現實性和針對性;開設了固定的言論專欄,并在版面上做強勢處理。二、華人報刊的評論先驅和戊戌變法時期的政論1.王韜政論的影響《循環日報》是中國新聞史上第一份以政論著稱的報刊主編王韜是中國第一位報刊政論家《弢園文錄外編》是中國新聞史上第一本報刊政論文集該報始創的報刊政論文體,對近代報刊政論產生了深遠影響

2.人物介紹王韜(1828--1897):中國近代報刊政論第一人,1874年在香港主編《循環日報》,評論時政,主張變法自強。主張學習西方,認為“變古以通今者勢也”,要求對封建制度進行某些改革,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主張“令富民出其資,貧民憚其力”,發展資本主義雇傭關系。又主張維護封建倫理道德,認為“蓋萬世不變者,孔子之道也”。所著有《弢園文錄外編》等。

3.王韜《循環日報》及政論的特色《循環日報》:

1874年創刊于香港,王韜創辦并任主筆。由黃勝、王韜等集資創辦的“中華印務總局”出版。以“強中以攘外,諏遠以師長,變法以自強”為宗旨,要為振興中華、抵御外敵而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文化。是中國近代最早的政論報紙,也是我國近代第一份宣傳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公開鼓吹變法自強的報紙之一。3.王韜《循環日報》及政論的特色1.王韜認為文章重在表達自己思想見解,并使廣大讀者都能看懂。有感而發,議論時政,直抒胸臆。2.他的文章采用淺顯的文言,平易樸實,暢達清晰,不事雕琢,行文淺顯易懂。在闡明觀點、陳述論據、安排材料及段落銜接等方面都非常嚴密,有一種邏輯力量。3.沖擊了以桐城派為代表的保守文風,對后來報章體的形成與流行,起了先導作用。梁啟超的政論、時評1.梁啟超政論、時評的影響梁啟超是繼王韜之后中國近代報刊史上最有影響的政論家。作為資產階級改良派主要的報刊活動家,在他擔任《時務報》總主筆期間撰寫的政論曾風靡一時,以《時務報》政論為代表的報章文體,成為獨樹一幟的“時務文體”。梁啟超于1898年創辦《清議報》,開設了《國聞短論》專欄,所刊言論具有較強的時效性和針對性,為時事短評及時評的出現奠定了基礎。2.梁啟超“時務文體”的特色“縱筆所至,略不檢束”

“務為平易暢達,時雜以俚語、韻語及外國語法”

“條理清晰,筆鋒常帶感情”梁啟超代表性作品分析:

《變法通議自序》。3.人物介紹:梁啟超梁啟超:(1873—1929),資產階級改良派中最有影響的政論家,著有《飲冰士合集》。他使時務體(又稱報章體,即適合在報紙上發表的議論文)脫離了傳統的議論文,成為了一種獨立的體裁,奠定了現代新聞評論的基礎。4、報刊政論及其特色政論:從政治角度議論新聞事件或現實問題的議論

文。與現在的新聞評論不同的是,早期的報刊政論

不強調新聞性,不注重時效性,寫法上多為設言立

說,坐而論道。王韜、梁啟超、章太炎等人是我國報刊政論的奠基

人或代表性人物。與傳統的論說文相比,政論已成為一種報刊文體,

具備現代新聞評論的雛型,是由古代的論說文向現代新聞評論過渡時期的產物。5、早期時評及其特色時評:以議論時事為主的評論,最初專指時事短評。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報刊時評開始出現。1904年創刊的《時報》(主辦人狄葆賢),專門設置《時評》專欄,所發評論注意與當天重大新聞相配合,篇幅短小,時效性強,一事一議,大致相當于現在報上的“短評”或“編后”,時評成為《時報》的一大特點。與政論相比,時評更注意新聞性,特別是時效性,因此更接近于今天的新聞評論三、辛亥革命時期報刊評論向新聞評論的轉型

《清議報》1898年12月23日創刊于日本橫濱。是康、梁在海外創辦的第一個宣傳機關。刊期、樣式都和《時務報》相似。但是編輯水平比《時務報》有明顯的提高,欄目豐富,門類清楚。《國聞短評》欄是中文報刊上最早的時事短評。宗旨:主持清議、開發民智1901年12月21日出至100期后,因館舍及設備失火焚毀而停刊。《新民叢報》1902年2月8日創辦,半月刊,實際主編和主要撰稿人仍是梁啟超。宗旨:“欲維新吾國,當先維新吾民”內容:始終圍繞培養民德、開發民智、造就新民的宗旨作文章。大力鼓吹“民族御侮論”和“民權救國論”。代表作:梁啟超《新民說》。長達11萬字,從創刊號起斷續連載34期。

《新民叢報》政治傾向:以1903年冬末、1904年春初為界限,《新民叢報》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的《新民叢報》積極向人們鼓吹一整套資產階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倫理道德觀。介紹了大量的資產階級社會政治學說和科學理論知識。后期1903年12月間,梁啟超從美洲考察游歷回到橫濱之后,言論大變。從1904年以后,《新民叢報》極力鼓吹君主立憲、開明專制。對日益興起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革命實踐活動,竭力反對,成為阻礙革命的絆腳石。狄葆賢和《時報》狄葆賢(1873—1941)號平子關于《時報》是保皇會直接出資在國內創辦的日報。它是保皇會在國內的重要喉舌。主編陳景韓(筆名:冷、冷血)特色:時評《誰謂我政府乏財》

鎊虧矣,鎊虧矣,而今日乃有鎊一千數百萬以上。廣西以災與亂而捐,捐之溢款又達百萬以上。奉天以亂離而賑,賑之溢款又達二百萬以上。然則茍有一于國于民不利之事也者,政府必得多金。一、革命黨人的第一個機關報

《中國日報》辦報原因:1、革命的需要,喚起民眾的需要。2、與改良派、保皇派斗爭的需要。3、倫敦被難的啟示。

《中國日報》創辦:1900年1月,香港。陳少白。性質:興中會的機關報,是中國第一份資產階級革命報紙。這份報紙被譽為“中國革命提倡者之元祖”。辦報特色:為準備起義服務。停刊時間:1913年,是辛亥革命時期出版時間最長的革命報刊。于右任與“豎三民”(1)《神州日報》(2)《民呼日報》(3)《民吁日報》(4)《民立報》《神州日報》

于右任創辦的第一家報紙,也是革命派在國內創辦的第一家大型日報。1907年4月2日創刊。報紙取名神州是為了“喚起中華民族之祖國思想”,“激發潛伏之民族意識”,以期再造神州。因此,這份報紙重在宣傳民族主義。《民呼日報》

1909年5月15日,在上海租界創辦。辦報宗旨:于右任認為要把《民呼日報》辦成“炎黃子孫的人權宣言書”。辦報特色:報紙在版面上分為三大板塊:言論、記事和叢錄。1909年9月,在該報創辦第92天,清官員串通租界當局和上海道將于右任驅逐出租界,查封了報館。《民吁日報》1909年10月,在《民呼日報》被封20余天后,在上海租界創辦。1909年11月19日被查封。這張以反帝為特色的報紙只存在了48天。

《民立報》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租界創辦。得到了孫中山的大力支持,因而陣容強大。于右任出任社長,宋教仁、陳其美、章士釗、張季鸞等報界俊秀任編輯。“有獨立之言論,始產生獨立之民權,有獨立之民權,始衛其獨立之國家。”武昌起義勝利后,隨著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的建立,它實際上就成了臨時政府的機關報。

《民呼日報》、《民吁日報》、《民立報》都是于右任創辦的,由于報名都用“民”字打頭,創辦時間又是互相銜接的,故人們稱它們為“豎三民”。武漢《大江報》1911年1月3日改名。前身《大江白話報》。詹大悲投資創辦,并任總編。湖北著名革命黨人黃侃、何海鳴、宛思演等均參與編撰工作。兩大特色兩篇文章兩大特色一是以新軍士兵何下級軍官為主要讀者對象。二是旗幟鮮明,敢發驚人之語。

兩篇文章1911年7月17日,發表的何海鳴寫的時評《亡中國者和平也》1911年7月26日,發表的黃侃寫的評論《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

《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

奇談(黃侃)

中國情勢,事事皆觀死機,處處皆成死境。膏盲之疾,已不可為。然猶上下醉夢,不知死期將至,長日如年,昏沉虛度,軟癰一朵,人人病夫。此時非有極大之震動,極烈之改革,喚醒四萬萬之沉夢。亡國奴之官銜,行見人人歡然自戴而不自知耳。和平改革既為事理所必無,次之則無規則之大亂,于人民以深創鉅痛,使至于絕地,而頓易其亡國之觀念,是以無可奈何之希望。故大亂者,實今日救中國之妙藥也。嗚呼,愛國之志士乎!救國之健兒乎!和平已無可望矣!國危如是,男兒死耳!好自為之,毋令黃祖呼佞而已。第三節現代中國新聞評論的演變與成熟一、從民國初年到“五四”時期報刊評論的新變化

新聞事業的短暫繁榮與政黨報刊的泛濫

1911年10月10日爆發的武昌起義,給我國新聞界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武昌起義后的半年內,我國新聞界短暫的繁榮,全國報紙由十年前的一百多種,陡增近五百種,其中1912年2月向北京民政部進行登記的報紙,就多達九十余種。稱為“報界的黃金時代”,特別是那時的政黨報刊掀起了出版熱潮。袁世凱對自由新聞體制的扭曲與“癸丑”報災1912年孫中山將臨時大總統的職位讓給袁世凱1913年3月20日袁世凱派人刺殺了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亞細亞日報》——由帝制分子薛大可主編,是御用報紙中影響最大的一家。二次革命期間,連續刊登帝制分子勞乃宣和袁世凱的政治顧問古德諾鼓吹復辟帝制的文章。袁世凱稱帝期間,該報帶頭改用“洪憲”年號,稱袁世凱為“今上”,記者署名“臣記者”。主要在北方創建,在上海出分版,遭到革命當人和愛國人民的強烈抵制,報館兩次被炸。“癸丑報災”——袁世凱用殘暴的手段對報界實行專制統治。他迫害新聞界,搗毀、查封報館,逮捕、驅逐、殺害報人的事件時有發生。二次革命失敗后,袁世凱對國民黨系統的報刊和其他的反袁報刊進行了大掃蕩。據統計,到1913年底,全國繼續出版的報紙只剩下139家,比1912年的500家少了三分之一。1913年是農歷癸丑年,這段歷史在被稱為“癸丑報災”。袁世凱統治時期的新聞立法活動為了使摧殘輿論暴行合法化,袁世凱在執政期先后頒布多條法律、條例來限制言論出版自由。《報紙條例》1914年4月頒布《報紙條例》,共35條,其中規定:禁止軍人、官吏、學生和25歲以下者辦報;報紙出版須到警察機關登記并交納保證金;禁止報紙刊登“淆亂政體”、“妨害治安”和各級官署禁止刊載的一切文字;每天的報紙在發行前呈送報樣給警察機關備案。1914年12月,袁世凱政府頒布《出版法》。該法對包括報紙在內的一切文字、圖畫印刷物都作了類似《報紙條例》中的規定。盡管法律已十分苛刻,而各地官府在執行過程中又層層加碼。1916年6月,黎元洪接替袁世凱就任大總統后,通令恢復民國初年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恢復國會。但是,新聞事業的復蘇是短暫的,不久被張勛復辟和段祺瑞專權所扼殺。1918年10月段祺瑞頒布《報紙條例》,以加強對新聞事業的控制。

由于北洋政府實行言論禁錮政策,加上皖系、直系、奉系軍閥輪番執政,各種政治勢力明爭暗斗,于是從屬于各種政治勢力的報人,報紙和整個報界出現了怪現象。報人、報紙品位低下報紙言論退化“鴛鴦蝴蝶派”文藝副刊的風行和黃色小報泛濫成災出現了一些希奇古怪的報刊新聞事業在逆境中的發展

袁世凱和北洋軍閥的摧殘,并不能阻止新聞事業的前進,這一時期的通訊社還是有了發展。廣州:1911年,楊實公創展民通訊社、

1912年,楊公民創公民通訊社長沙:1912年,湖南通訊社、湖南新聞社

我國的通訊事業在1913年—1918年的5、6年內有了長足發展。新創辦的通訊社不下20家:上海:民國第一通訊社武漢:湖北通訊社北京:北京通訊社、新聞編譯社等這些通訊社往往只有一兩個工作人員,新聞來源主要靠剪報和譯報。自采的新聞很少,用復寫和油印方式分送各報,質量不高,發行量少,有幾份到幾十份不等。1915年7月,邵飄萍在東京留學期間,組織《東京通訊社》,專門為京、滬報紙提供東京通訊。它首先向讀者報道了袁世凱政府和日本政府秘密商議中的“二十一條密約”的詳細內容。

新聞編譯社是邵飄萍于1916年8月在北京創辦的,以消息迅捷而聞名,每天晚上發稿一次,內容有本社采寫的消息和翻譯的外電兩部分,“每日總有一二特殊稿件,頗得各報好評。”黃遠生等名記者的出現黃遠生:原名黃基,字遠庸,遠生是他的筆名。民國初期我國著名的新聞記者。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個因采寫新聞通訊而久負盛名的記者。

黃遠生記者生涯是1912年創辦和主編的《少年中國》周刊開始的,先后編輯過《少年中國》、《庸言》等刊物,曾任《申報》、《時報》駐京特派記者,并為《東方雜志》等刊撰稿。他常能采寫到重大新聞及內幕新聞,材料豐富可靠,文筆鞭辟入里,成為民國初年新聞記者的巨擘。他被稱為“報界之奇才”,1915年12月,在美國舊金山被國民黨派人暗殺,年僅31歲,他死后,其友人將他的文章收集整理,出版了《遠生遺著》,是我國第一部報刊通訊文集。黃遠生對我國新聞事業發展的主要貢獻:★1、他以擅長寫新聞通訊著稱于世,是我國新聞通訊的奠基人。黃遠生的新聞通訊特點表現在:(1)報道重要的人物事件;(2)是報道新近發生的事實;(3)是抓住具體的場景細節;(4)是語言通俗生動。2、發明了“新聞日記”這種體裁,用日記的形式報道或評論當日新聞。3、黃遠生在新聞思想方面也有不少獨到的見解。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對新聞記者提出的“四能“的要求,即:“腦筋能想,腿腳能奔走,耳能聽,手能寫”。

新聞記者須有四能:腦筋能想,腿腳能奔走,耳能聽,手能寫。

調查研究,

有種種素養,是謂能想;交游肆應,能深知各方面勢力之所存,以時訪接,是為能奔走;聞一知十,聞此知彼,由顯達隱,由旁得通,是謂能聽;刻畫敘述,不溢不漏,尊重彼此之人格,力守紳士之態度,是謂能寫。

------黃遠生邵漂萍我國不可多得的“新聞全才”。早在學生時代就被聘為《申報》通訊員;1911年協助創辦《漢民日報》,兼任《浙江軍政府公報》編輯,從此開始職業報人生涯。日本留學期間,在東京創辦東京通訊社。1916年回國后,受聘于《申報》、《時報》和《時事新報》,撰寫時評。袁世凱死后,《申報》聘他為特派駐京記者,期間為之撰寫的《北京特別報道》很受歡迎。1916年在北京創辦新聞編譯社。1918年在北京創辦《京報》,自任社長,以“鐵肩辣手”為座右銘。同時他還兼任北大新聞研究會講師。他最擅長新聞采訪,常常能夠采訪到別人所不能采訪到的新聞。邵飄萍既辦通訊社又辦報紙,既精通采寫業務有善于經營管理,既從事新聞實踐,又從事新聞教育,并在這些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是我國不可多得的“新聞全才”,他于1926年被奉系軍閥殺害。所著《實際應用新聞學》是我國最早的新聞采訪專著之一。邵飄萍既辦通訊社又辦報紙,既精通采寫業務有善于經營管理,既從事新聞實踐,又從事新聞教育,并在這些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是我國不可多得的“新聞全才”,他于1926年被奉系軍閥殺害。

這一時期,有名的新聞記者還有劉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張季鸞等林白水胡政之張季鸞劉少少——“民初三大名記者”之一,有報界“怪杰“之稱許彬彬——和黃遠生、劉少少一起成為“民初三大名記者”,繼黃遠生之后任上海《時報》、《申報》駐北京特派記者林白水——是我國最早學新聞的留學生之一。胡政之——1918年歐戰結束后,他以《大公報》記者身份采訪巴黎和會,是采訪該回唯一的中國記者,后在上海組織國聞通訊社,在天津任新記公司《大公報》經理兼總編輯,成為報界名人。張季鸞——創辦的北京《民立報》最先披露袁世凱政府與六國銀行團簽定的“善后大借款”合同全文

1.陳獨秀和《新青年》陳獨秀:1879年出生于安徽省懷寧縣。早年留學日本。1915年起,創辦并主編了《青年雜志》。《青年雜志》后改名為《新青年》,提倡民主與科學,抨擊封建的倫理道德。他在主持《新青年》期間,根據不同情況提出不同的宣傳策略與方針,確立了開展思想文化斗爭的原則,組織編者、作者和讀者隊伍。陳獨秀也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他在主持《新青年》的7年中,始終堅持《新青年》的方向,和讀者一起前進。82陳獨秀83《新青年》:1915年在上海創刊,主編是陳獨秀。16開月刊,每出滿6號為一卷,從創刊至1922年7月,共出刊9卷。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是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宣傳陣地。在介紹西方資產階級民主思想,促使思想啟蒙,推動文學革命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為最早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報刊之一。它的出現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它代表現代報刊的開始。84五四運動中的《新青年》8586《新青年》發展的幾個階段《新青年》發展的第一階段:陳獨秀主編時期(1915年9月—1916年2月),《青年雜志》宗旨:“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為本志天職;批評時政,非其旨也。”陳獨秀發表《敬告青年》《一九一六年》《吾人之最后覺醒》等。87《敬告青年》針對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縛,向青年讀者提出了六方面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隸的;②進步的而非保守的;③進取的而非退隱的;④世界的而非鎖國的;⑤實利的而非虛文的;⑥科學的而非想象的。高舉民主、科學大旗,歌頌西方資產階級自由、獨立、平等、人權等思想,但因為曲高和寡沒有市場,終因銷量太少而于1916年2月休刊。88《新青年》發展的第二階段:陳獨秀主撰時期,1916年9月—1917年8月主要目的是批孔——反對封建文化、傳統倫理道德。易白沙:《孔子平議》陳獨秀:《駁康有為致總統總理書》《憲法與孔教》《復辟與尊孔》《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吳虞:《家族制度與專制主義之根據論》、《吃人與禮教》等《新青年》的批孔運動,拉開了五四時期反對封建文化思想和新文化運動的序幕,功不可沒。89《新青年》發展的第三階段:北大教授輪值主編時期(1918年1月——1919年9月),編輯部共同研究,輪流主編“輪值編輯人”:陳獨秀、錢玄同、劉半農、胡適、李大釗、沈尹默等。“客員”:魯迅、周作人、高一涵、陶孟和等主要內容: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胡適《文學改良芻議》陳獨秀《文學革命論》“雙簧戲”90“雙簧戲”:《新青年》第4卷第3號在《文學革命之反響》的總題下發表了著名的新舊文學論戰的兩封信。一封是王敬軒寫給《新青年》編輯部反對文學革命的來信,一封是劉半農寫的萬余言反駁書《致王敬軒信》,逐條批駁王的論點,具體論述文學革命的必要性。這二封信的辯駁,推動了文學革命問題的討論。《荊生》事件《本志罪案之答辯書》:陳獨秀撰寫,為了宣揚倡導民主與科學,哪怕斷頭流血,都不推辭。這是堅持反封建文化運動的戰斗宣言,也是《新青年》前期思想宣傳的基本總結。91錢玄同《中國今后之文字問題》魯迅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對新文學的理論問題作了探討大量譯介世界近現代文學名著從四卷一號起改用白話文,采用新式標點符號,刊登新體詩,直接推動了文學革命運動的發展,對當時的思想界產生了極大影響。《新青年》在社會上產生強烈反響,到1919年初,《新青年》銷路日漸“興旺”。92五四時期現代詩欣賞:鴿子胡適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氣!有一群鴿子,在空中游戲。看他們三三兩兩,回環來往,夷猶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襯青天,十分鮮麗!相隔一層紙劉半農屋子里攏著爐火,老爺分付開窗買水果,說“天氣不冷火太熱,別任它烤壞了我。”屋子外躺著一個叫化子,咬緊了牙齒對著北風喊“要死”!可憐屋外與屋里,相隔只有一層薄紙。93天上飄著些微云,地上吹著些微風。啊!微風吹動了我頭發,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戀愛著海洋,海洋戀愛著月光。啊!這般蜜也似的銀夜,教我如何不想她?水面落花慢慢流,水底魚兒慢慢游。啊!燕子你說些什么話?教我如何不想她?枯樹在冷風里搖。野火在暮色中燒。啊!西天還有些兒殘霞,教我如何不想她?叫我如何不想她劉半農94《新青年》發展的第四階段:陳獨秀獨立主編時期(1919年12月自第7卷開始獨立編輯);上海;《本志宣言》開始否定資本主義,日益傾向社會主義。發表宣傳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文章。把7卷6號編成《勞動節紀念號》,李大釗《MAYDAY運動史》1920年9月,《新青年》改組成為中共上海發起組領導的機關刊物。95《新青年》在新文化運動中的貢獻:a批判封建的舊道德,抨擊尊孔復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愛的新道德新思想。b提倡科學、反對迷信。c發起文學革命,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新青年》提倡民主與科學的思想啟蒙宣傳,驚醒了一代青年。得到了廣大讀者的認可和贊揚。《新青年》最高銷量每期達一萬五六千份。96李大釗: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后,李大釗最早歌頌十月革命。1918年李大刊在報刊上發表熱情歌頌十月革命的文章,有《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五四運動前夕,李大釗把輪值主編的《新青年》6卷5號編成《馬克思研究》專號,寫了長篇論文《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簡明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李大釗是《新青年》編輯部中接受并宣傳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運動推向了新階段。97李大釗98《每周評論》

《每周評論》:五四時期最有影響的報紙之一,是小型政治時事評論報紙,4開4版,于1918年12月在北京創刊。和《新青年》一樣,以“輸入新思想”,“提倡新文學”為己任,區別在于它“重在批評事實”。由陳獨秀負責主編,他和李大釗都是主要撰稿人,鮮明地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并傾向社會主義。1919年8月被北洋軍閥政府查禁。99《每周評論》刊登的山東問題《每周評論》100《每周評論》的特點和影響:

(1)“讀它的人可用最廉的代價最經濟的時間,知道世界上最新最要的事件”。

——《新潮》《每周評論》內容豐富,議論精辟,欄目新穎多樣,把新聞分門別類整理好有突發的重大事件發生時,隨報贈送一張《特別附錄》,專門刊登有關信息突出重點,對于有重要新聞價值的事件的選擇比較準確、及時。101(2)五四運動期間,發揮了積極的輿論先導作用。五四運動爆發后,《每周評論》作了連續系統的報道,并且緊密結合事實,做了及時的評論,從輿論上對學生和群眾的行動給予了支持和引導。《每周評論》第一次把這場學生愛國運動稱為“五四運動”,第一次提出學習“五四運動”的精神。1021919年5月4日《時事新報》的漫畫1919年6月11日,陳獨秀散發的《北京市民宣言》103其他一些啟蒙報刊

毛澤東與《湘江評論》毛澤東主編的湖南學生聯合會刊物《湘江評論》于1919年7月14日創刊,是一張4開4版的周報。刊物“以宣傳最新思潮為主旨”,以評論為主,報道時事往往和評論相結合,采用述評的形式。第2期發表了署名“澤東”的《民眾的大聯合》,影響很大。同年8月出至第5號時被湖南軍閥張敬堯查封。是推進湖南革命運動的一個重要報紙。1041919年時的毛澤東與《湘江評論》105106《湘江評論》創刊宣言毛澤東

自"世界革命"的呼聲大倡,"人類解放"的運動猛進,從前吾人所不置疑的問題,所不遽取的方法,多所畏縮的說話,于今都要一改舊觀,不疑者疑,不取者取,多畏縮者不畏縮了。這種潮流,任是什么力量,不能阻住。任何什么人物,不能不受他的軟化。

世界什么問題最大?吃飯問題最大。什么力量最強?民眾聯合的力量最強。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軍閥不要怕,資本家不要怕。自文藝復興,思想解放,"人類應如何生活"?成了一個絕大的問題。從這個問題加以研究,就得了"應該那樣生活"、"不應該這樣生活"的結論。一些學者倡之,大多民眾和之,就成功或將要成功許多方面的改革。見于宗教方面為"宗教改革",結果得了信教自由。見于文學方面,由貴族的文學,古典的文學,死形的文學,變為平民的文學,現代的文學.有生命的文學。見于政治方面,由獨裁政治變為代議政治,由有限制的選舉,變為沒限制的選舉。見于社會方面,由少數階級專制的黑暗社會,變為全體人民自由發展的光明社會。見于教育方面,為平民教育主義。見于經濟方面,為平民教育主義。見于思想方面,為實驗主義。見于國際方面,為國際同盟。107

各種改革,一言蔽之,"由強權得自由而已"。各種對抗強權的根本主義,為"平民主義"(德莫克拉西,一作民本主義,民主主義,庶民主義)。宗教的強權,文學的強權,政治的強權,社會的強權,教育的強權,經濟的強權,思想的強權,國際的強權,絲毫沒有存在的余地,都要借平民主義的高呼,將他打倒。如何打倒的方法,則有二說,一急烈的,一溫和的。兩樣方法,我們應有一番選擇。(一)我們承認強權者都是人,都是我們的同類。濫用強權,是他們不自覺的誤謬與不幸,是舊社會舊思想傳染他們遺害他們。(二)用強權打倒強權,結果仍然得到強權,不但自相矛盾,并且毫無效力。歐洲的"同盟""協約"戰爭,我國的"南"、"北"戰爭,都是這一類。所以我們的見解,在學術方面,主張徹底研究,不受一切傳說和迷信的束縛,要尋著什么是真理。在對人的方面,主張群眾聯合,向強權者為持續的"忠告運動",實行"呼聲革命"--面包的呼聲,自由的呼聲,平等的呼聲--"無血革命"。不主張起大擾亂,行那沒效果的"炸彈革命"、"有血革命"。國際的強權,迫上了我們的眉睫,就是日本。罷課,罷市,罷工,排貨,種種運動,就是直接間接對付強權日本有效的方法。

108

至于湘江,乃地球上東半球東方的一條江。他的水很清,他的流很長。住在這江上和他鄰近的民族,渾渾噩噩,世界上事情,很少懂得。他們沒有有組織的社會,人人自營散處,只知有最狹的一己,和最短的一時,共同生活,久遠觀念,多半未曾夢見。他們的政治,沒有和意和徹底的解決,只知道私爭。他們被外界的大潮卷急了,也辦了些教育,卻無甚效力。一班官僚式教育家,死死盤踞,把學校當監獄,待學生如囚徒。他們的產業沒有開發。他們中也有一些有用人材,在各國各地方學好了學問和藝術,但沒有給他們用武的余地。閉鎖一個洞庭湖,將他們輕輕擋住。他們的部落思想又很利害,實行湖南飯湖南人吃的主義,教育實業界不能多多容納異材。他們的腦子貧弱而又腐敗,有增益改良的必要,沒有提倡。他們正在求學的青年,很多,很有為,沒有用有效的方法,將種種有益的新知識新藝術啟導他們。唉!湘江湘江!你真枉存在于地球上。時機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洞庭湖的閘門動了,且開了!浩浩蕩蕩的新思潮業已奔騰澎湃于湘江兩岸了!順他的生,逆他的死。如何承受他?如何傳播他?如何研究他?如何施行他?是我們全體湘人最切最要的大問題,即是《湘江》出世最切最要的大任務。原載《湘江評論》1919年7月14日創刊號

109周恩來與《天津學生聯合會報》:1919年7月12日創刊,天津學生聯合會機關報,周恩來主編。該報為對開大報,日報,后改為三日刊。強調把改造中國和改造思想結合起來。周恩來以“飛飛”的筆名發表諸多評論,在讀者中影響廣泛。讀者稱贊它為天津的“新曙光”,“全國的學生會報冠”。110周恩來與《天津學生聯合會報》111副刊的改革

五四之前,副刊的格調不高,文字附庸風雅,內容大多是消閑的低級趣味性質。新文化運動興起后,副刊完全突破了消閑性質,而成為了傳播新文化、介紹新思想、反對封建主義思想文化的重要陣地。影響較大的四大著名副刊:北京《晨報》副刊、上海《民國日報》的《覺悟》副刊、《京報副刊》、上海《時事新報》的《學燈》副刊。112①北京《晨報》副刊:《晨報》第7版經過李大釗的改革,成為積極參加新文化運動、傳播社會主義思潮的新園地。1921年第7版改成4開4版的單張出版,刊名《晨報副鐫》,由孫伏園主編,注重介紹新知識、新思潮,提倡新文藝。魯迅撰稿支持113

我的所愛在山腰;想去尋她山太高,低頭無法淚沾袍。愛人贈我百蝶巾;回她什么:貓頭鷹。從此翻臉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心驚。我的所愛在鬧市;想去尋她人擁擠,仰頭無法淚沾耳。愛人贈我雙燕圖;回她什么:冰糖壺盧。從此翻臉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胡涂。

我的所愛在河濱;想去尋她河水深,歪頭無法淚沾襟。愛人贈我金表索;回她什么:發汗藥。從此翻臉不理我,不知何故兮使我神經衰弱。我的所愛在豪家;想去尋她兮沒有汽車,搖頭無法淚如麻。愛人贈我玫瑰花;回她什么:赤練蛇。從此翻臉不理我,不知何故兮——由她去罷。魯迅:我的失戀——擬古的新打油詩114②上海《民國日報》的《覺悟》副刊:由國民黨成員邵力子在1919年創辦。大力宣揚反封建的民族主義思想,并開始介紹社會主義思潮。1920年中共上海發起組成立后,在邵力子、陳望道等的主持下,變成了宣傳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的一個陣地。曾經翻譯介紹了許多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民國日報》總編輯邵力子115③上海《時事新報》的副刊《學燈》:創刊于1918年,張東蓀、俞頌華、李石岑、鄭振鐸等相繼主編。五四以后,加強西方文化和科學知識的介紹,積極宣傳新思潮,學術氣氛濃厚,常常連載專門性的學術著作。除此之外,對新文學的提倡也不遺余力,曾刊載郭沫若、張聞天等作家早期的文藝作品。116④《京報副刊》:孫伏園主編,1924年12月5日創刊。繼承《晨報》副刊、《學燈》、《覺悟》等的傳統,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支持群眾愛國運動,提倡新文化。一大批進步作家為該刊撰稿。1926年4月停刊。孫伏園(1894~1966),原名福源,字養泉。紹興人。現代散文作家、著名副刊編輯。117二、中國新聞評論在戰爭動蕩年代的成長與成熟五四運動前后報刊評論的變化

報刊評論的輿論引導作用不斷加強

運用報刊評論的形式傳播新思想、新文化,介紹十月革命、傳播馬克思主義。報刊評論的體裁樣式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

出現了專論、社論、評論員文章(觀察家評論)等各類評論形式,雜文、隨筆、述評等逐漸成為常用的報刊評論文體。報刊評論出現通俗化趨勢

報刊評論開始使用白話文,在語言和表述方式上發生了重大變化。三、中國現代新聞史上的著名評論家簡介陳獨秀的政論:《誰能救中國?怎樣救中國?》(1932.11.17)李大釗的時事短論:《最危險的東西》魯迅的雜文:《電的利弊》鄒韜奮的小言論:《肉麻的模仿》張季鸞的社評:《最低調的和戰論》毛澤東的社論:《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魯迅(1881—1936):一生共發表雜文550多篇,其雜文特點:a、現實性b、生動潑辣c、短小精悍鄒韜奮(1895—1944):《韜奮文集》其小言論特點:a、平民語言(如《硬吞香蕉皮》,諷刺舊中國軍閥愛面子)b、愛憎分明,筆鋒常帶感情c、說理精辟,賦予辨證思想張季鸞(1889-1941):《季鸞文集》,其最輝煌的時期是主持大公報筆政的15年,1940年榮獲美國密蘇里新聞學院大獎。a.文章基調:抗日;b、在某種程度上能做到公正;c、文章富有感情。張季鸞社評的寫作原則《大公報》奉行的“不黨、不賣、不私、不盲”的“四不”方針,不僅是該報的辦報宗旨和發行宗旨,也是張季鸞寫作社評的最高指導原則。具體表現為“立意至公、存心至誠、忠于主張、勇于發表”。

立言為公,即“純以公民之地位,發表意見,此外無成見,無背景。凡其行為利于國者,擁護之,其害國者,糾彈之”;言論獨立,即“不以言論做交易”,不為政黨所用,不為權勢所迫,也“斷不為金錢所左右”持論公正,即不隨聲附和,不一知半解,不感情用事,而是態度嚴謹,分析客觀,判斷公正。張季鸞社評的選題范圍及政治態度雖然自1926年11月7日起,《大公報》社評取消了署名制,“若干重要文章且多系大家商討后由一人執筆”。但在張季鸞擔任總編輯的15年間,《大公報》絕大多數社評出自他手。由于兼具文人的深厚學養與報人的職業敏感,他的社評往往目光敏銳、視野開闊。隨著社會的變化和時局的變動,其社評的選題范圍和關注重點也不斷拓展或轉移:從百姓疾苦,到政府腐敗;從時局變化,到前方戰事;從國內事變,到國際形勢……凡屬值得評價、需要議論之事,幾乎均有涉及。張季鸞的影響張季鸞先生靈堂張先生墓上同業人士送的石碑周恩來當年對人說,做報人,要像張季鸞那樣,“騰龍飛虎,游刃有余”。而毛澤東則認為他是“士林矜式”,“功在國家”。第四節當代中國新聞評論經歷的曲折與發展創新一、當代中國新聞評論發展歷程的階段劃分(1)1949年至1957年新中國成立后到“發右派”斗爭之前

——國民經濟恢復和建設時期評論的內容上,經濟評論的比重明顯增加;評論的議論方式上,解釋型、闡述型、引導型評論明顯增多。一、當代中國新聞評論發展歷程的階段劃分

(2)1957年至1976年

——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時期即“反右派”斗爭到“文化大革命”結束,是以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歷史時期。一、當代中國新聞評論發展歷程的階段劃分

(3)(1976年至今)即粉碎“四人幫”、結束“文化大革命”后,中國進入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發展新時期。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次日,《人民日報》全文轉載。改革開放三十年新聞傳播領域的變遷

漸進式改革與中國社會轉型新聞傳播領域的改革:經濟建設與經濟新聞、人民生活新聞傳播學進入中國,全國第一次傳播學座談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確定了“系統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創造”的我國研究傳播學的基本態度。新聞業務的改進與習仲勛的“五字方針”“三貼近”報道方針與政治文明建設

“非典”事件與人民知情權、參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