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銀行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的關系_第1頁
上市銀行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的關系_第2頁
上市銀行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的關系_第3頁
上市銀行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的關系_第4頁
上市銀行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的關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摘要近些年,公司治理理論在商業營運中得到了充分的關注,而作為其基礎的股權結構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隨著國有銀行股份制在經營市場化和競爭全球化浪潮中的改革中不斷深化,各商業銀行紛紛完成轉型,實現上市。同時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使我國商業銀行自身的發展進入一個加速時期。面對不斷變化的市場,我國的商業銀行要怎么選擇改革路線,怎樣優化自己的股權結構獲得合理的治理結構呢?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對于我們上市和即將上市的銀行都有著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論文包括了四個部分:首先在導論部分,闡述了相關選題的背景與意義,由此著手對國內外文獻做出綜述并做簡要評價,歸納總結目前學術界的流行做法。同時簡要概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為后文的實證部分鋪墊理論基礎。其次,簡要概述了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股權結構現狀,發現問題。接下來,介紹相關的理論基礎,以及相關概念及其對于銀行績效的影響,為后文打下理論基礎。實證部分,由上文的邏輯關系出發,先進行現狀描述,搜集最新數據,對我國上市銀行近五年股權結構的現狀進行了描述;對相關數據進行線性回歸分析,得出初步結論,并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對實證結果進行解釋。最后一部分著重在解決問題方面,根據結論提出相關的建議,基于前文的理論分析和實證驗證,針對前文發現的問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優化股權結構的建議。關鍵詞:上市銀行;股權結構;經營績效;回歸分析TheResearchofChineseListedBanks’OwnershipStructureandManagementPerformanceAbstractInrecentyearscorporategovernanceisahotissuebeingoftendiscussed.Ownershipstructuresthecoreofcorporategovernance,isalsocallingattentionintheacademicandtheoreticalcircle.Asthefrequencyofbankingcrisesinrecentyearsandpost-WTOerainChinacoming,corporategovernanceoflistedbanksandtherelationshipbetweenbankownershipstructureandbusinessperformanceisaproblemworthstudying.Asthemostimportantfinancialintermediaries,commercialBanksareveryimportantpartineconomicdevelopmentinChina.Andwiththedeepeningofthereformofstate-ownedjoint-stockbankinthebusinessmarket,hatcommercialBanksarelistedandcompletethereformofnon-tradablesharesmakesthedevelopmentofourcountrycommercialbankintoaperiodofacceleration.Therefore,therationalityofthecommercialbankownershipstructureisaquestionworthdiscussedtothelistedbanksofourcountry.Thepaperincludesfourparts:Thefirstchapteristheintroductionthatintroducesbackgroundandsignificanceoftheresearch,reviewsandevaluatestherelevantresearchathomeandabroadbriefly.Thesecondchapteristheoreticalbasisthatintroducesthegroundtheoryofownershipstructureandoperatingperformanceofthelistedbanks,andThethirdchapterdescribescurrentsituation.Duringcollectingthelatestdata,thischapterdescribesthestatusofChina'slistedBanksownershipstructureforfiveyearsandanalyzestheexistingproblem.Asthesametime,thispaperbrieflydescribesthepresentsituationsetsthestageforempiricalresearch.Then,itusesfactoranalysisthatobtainscomprehensiveperformancescores.Thenitusestherelateddatatomakepaneldataregressionanalysisandexplainstheempiricalresultsaccordingtotheactualsituationofourcountry.Theforthchapterissuggestions.Inviewoftheabovefoundproblems,thischapter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oftargetedoptimizingequitystructurethatbasedontheabovetheoreticalanalysisandempiricalvalidationKeywords:ListedBanks;OwnershipStructure;BusinessPerformance目錄1緒論1.1背景及意義截止2013年底,我國已經有16家商業銀行上市,上市銀行的扮演的經濟角色戲份不斷加強。各種財報數據顯示出上市銀行強大的生命力。同時上市銀行的重要性進一步得到肯定,銀行板塊逐漸成長為證券市場的中樞,也毫無懸念的成為證券市場保駕護航的護衛艦隊。不僅如此,銀行也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中樞,支撐著這臺復雜機器的各部件的正常運轉。中國經濟的健康發展需要銀行業的支撐。我們從看到國內外的成功企業身上看到,公司完善的治理結構能夠有效的改善上市企業的經營業績的提高,而股權結構作為公司治理機構的基礎要素,發揮著更大的作用本文通過對我國上市銀行的股權結構的研究來分析其與上市銀行經營業績的關系。股權結構是決定上市公司治理機制問題的基本要素,它影響公司內部的權力分配與監督,進而作用于公司的經營績效。因此,在這樣的理論背景下,本文通過對我國上市銀行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的關系進行研究,為優化我國上市銀行的股權結構和公司治理結構提出有價值的建議,從而進一步為我國銀行業公司治理的改革提供參考,這對提高我國上市銀行的經營績效具有切實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選擇“我國上市銀行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關系研究”作為本文的研究內容,具有以下意義:(1)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關于研究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的文章很多,但是由于股權結構存在嚴重的缺陷以及國內相關數據的缺乏,所以學術界還沒有得出關于此方面一致的結論。公司治理是現代企業制度中最核心的理念,因此,對上市銀行的股權結構做詳細的研究和分析就顯得刻不容緩,只有這樣,才能為改善和提高我國上市商業銀行的經營業績,為即將上市的商業銀行提供可行的參考建議。同西方發達國家的銀行業相比,我國的銀行業起步較晚,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中國股份制公司和股市發展還不完善,也還處于成長階段,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有許多公司因股權結構的缺陷而影響了了其發展擴大。因此我們在現有16家上市銀行的年報數據的基礎上,對股權結構和經營績效的關系進行分析,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嘗試構建出更為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提高公司的經營績效,提升公司的治理水平,同時,也為我國上市銀行合理優化配置股權結構提供可行的建議。1.2國內外文獻綜述學術界對股權結構與績效的關系的研究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其源頭是代理問題的存在。公司治理的基礎是股權結構,而公司股權結構的不同將會直接影響公司治理機制和效率的不同,而經營績效則可以直接反映出這些效果的不同,因此股權結構與績效之間的關系是用來研究公司治理結構的最佳工具。20世紀30年代開始,國外對公司股權結構與績效關系的關注與研究就已經開始。國內關于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落后,正式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初,也就是在進行大規模的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以后。1.2.1國外文獻綜述國外對于股權結構和公司績效的研究最早是從理論研究開始的,后來不斷發展引入了實證部分。理論研究1932年BerleandMeans撰寫的著《現代公司和私有產權》一書中就第一次引入了公司治理的的相關理論。他們提出了著名的“控制權與所有權分離”這一學說?;谟⒚纼蓢纳鲜泄镜默F實情況分析比較,他們得出,英美公司的股權結構大都是分散型的,大眾持有公司股份,這種廣泛分散型的股權結構導致“搭便車”行為的出現,分散的小股東的監督能力較弱,公司的實際控制權掌握在經理人手中[1]。而在1976年,詹森(Jensen)和麥克林(Meckling)發表了著名的論文《企業理論:管理行為、代理成本與所有權結構》,文中結合了之前的代理理論、產權理論和公司股權結構理論,提出著名的“代理成本”的概念。他們認為內部股東所持公司股權比例越大,代理成本就越少,公司價值越高;反之,內部股東所持公司股權比例越少,代理成本相應越大,公司價值越小,這也是信息不對稱的初步模型。Shleifer和Vishny(1986)指出,股價變動形成的財富使不同類型的股東的利益沖突減少,在財富積累的情況下,他們經營目標的方向趨于一致。這種財富效應使得控股股東具有足夠的動機去控制監督管理層,同時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中小股東的“搭便車”行為。因此股權集中型企業比股權分散型企業在盈利能力和市場表現方面擁有更多的優勢[2]。(2)實證研究Pedersen和Thomsen(2000)研究了歐洲12國435家大型上市公司年報數據,以凈資產收益率作為績效變量,內部人持股比例為解釋變量進行實證分析。實證結果顯示上市公司內部人持股比例與公司凈資產收益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3]。Mak和li(2001)在基于新加坡1991年到1995年的上市公司數據的基礎上,以托賓Q值和平均資產回報率作為被解釋變量進行研究分析,研究結果表明股權結構和董事會結構與公司的價值無關。Demsetzvillaonga(2001)選取美國1976年到1980年的233家公司進行考察分析,分析結果顯示: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與公司績效沒有明顯的相關性,而是公司績效則影響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4]。Teechweeming和Chansokgee(2008)選取馬來亞2001年到2004年樣本數據,以年股票市場收益率作為被解釋變量,內部人持股和機構投資者持股作為解釋變量,建立面板隨機效應模型,實證結果顯示,內部人持股和機構投資者持股與公司績效均不相關[5]。McConnell和Servaes發現,股權結構與公司價值之間具有非線性的倒U型函數關系。當控股股東比例小于40%時,托賓Q與控股比例呈正相關關系;當控股比例再40%-50%之間時,托賓Q與控股比例之間呈現負相關關系[6]。Morck、Nakamura和Shivdasani(200)提出了一個股權被銀行所控制的公司,研究了日本這種公司股權結構與公司托賓Q值的關系,發現公司價值與控股銀行持股比例負相關。大股東持股對公司績效(Tobin’sQ)呈現顯著正相關[7]。Makhija和Spiro(2002)對完成私有化改造的998家捷克企業進行研究,發現公司的股票價格與公司內部持股比例和國外投資者持股比例之間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8]。Lins對來自18個新興市場的1433個公司的股權結構與公司價值進行研究。研究發現:在新興市場中管理層控股比例超過5%-10%后,該比例與托賓Q呈負相關關系。同時,非管理層大股東持股比例與托賓Q呈正相關關系[9]。CehoudhryTanveerShehzad(2010)等人以2005年至2007年期間全球范圍內500多家商業銀行的財務數據為樣本,研究股權集中度對銀行不良貸款率的影響。他們認為,股權集中度與不良貸款率之間呈負相關,因為股權集中度越高,股東對銀行的監控和管理越為積極,越有利于銀行績效的提高[10]。MaximilianoGonzalezandJaeellyeeedes(2010)將拉美地區的公司作為研究樣本,而這些公司為了防止控制權的流失,都有比較高的股權集中度,結果發現這些公司的股權集中度與財務指標之間有正相關的關系[11]。ValentinAzsofra和MarcosSantamarla(2010)以西班牙商業銀行1996年至2004年期間的的財務報表為研究樣本,分析了不同的股權結構對其經營績效的影響,最終他們認為:股權集中度對銀行績效沒有顯著的影響1.2.1國內文獻綜述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我國的公司也日益繁榮,公司治理問題也越來越多的被關注,國內學者也逐漸對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進行了多方面研究,但是研究結果有著很大的不同。從國外的文獻綜述中發現國外學者一般采用托賓Q來度量公司業績,且一般都采用外部股東持股和內部股東持股來作為衡量股權結構的指標。這點與我國的情況大有不同,我國的市場經濟還不夠完善,托賓Q值一般不能很好的反映經營業績,因此在我國一般都采用財務指標作為經營績效指標,而股權結構分別從股權屬性、股權集中度兩個方面來進行研究,關于股權屬性與公司績效的研究是我國與國外的最大不同,這主要基于我國股權分置這一特殊的體制。國內學者大都將股權屬性分為國有股、法人股和社會公眾股(流通股),股權集中度以前N大股東持股比例來衡量。①股權集中度對公司績效的影響吳淑琨對1997-2008年上市公司數據進行分析發現股權集中度、內部持股比例與公司績效呈顯著性倒U型相關,同時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公司績效正相關[12]。佘曉明通過論證得出公司績效與第一大股東比例呈二次曲線關系,即隨著第一大股東比例的增加,公司績效先增大后減小[13]。孫永祥和黃祖輝以1998年底以前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503家A股公司作為樣本的研究表明,隨著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在50%以內,托賓Q上升,而之后便一直下降。通過進一步研究,他們認為,有一定集中度、有相對控股股東并且有其他大股東存在的股權結構,在總體上有利于管理決策的發揮,這是因為股東之間可以相互監督[14]。朱建武(2006)以我國的中小銀行作為研究的樣本,研究發現我國中小銀行的前五大股東的持股比例與經濟增加值之間存在顯著負相關關系,這表明銀行要提高資產回報率,應該股權集中度降低[15]。邱廣龍、劉星對2000-2002年在上交所上市的制造業類上市公司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第一大股東比例與公司績效顯著正相關[16]。于東智(2001)對900多家上市公司為研究的樣本進行實證研究,得出結論:“雖然在有控制變量的時候,股權集中度對公司的經營績效會有正向作用,但是相關性并不明顯。所以,他認為,適度的股權集中對提高經營績效是有好處的,但是如果有絕對股東存在的情況下,會導致這二者的相關關系不明顯[17]。王宇潔、周夏飛采用因子分析方法,以綜合反映公司治理績效的16個財務指標的綜合得分作為被解釋變量,實證檢驗了對有關股權結構對公司績效影響的多組理論假說。結果發現:樣本公司的股權集中度與公司績效顯著正相關。初建學、王倩采用2004-2006年的上市公司數據,對股權結構和經營績效之間的相互影響進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股權結構對回歸結果有顯著影響,同時,股權結構集中度與公司績效呈正U型結構[18]。劉瑩、譚利基于股權分置改革的現狀,對股權結構的三個方面(股權構成、股權集中度、股權制衡度)與公司績效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假設研究及相關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均與公司績效呈顯著地U型關系;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與公司績效呈顯著正相關關系[19]。楊德勇、曹永霞(2007)以我國的五家上市銀行作為研究樣本,得出結論: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銀行的經營績效是負相關關系,法人股比例、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和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與銀行的經營績效存在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國家股比例與上市銀行經營績效不存在顯著的關系[20]。張杭鑫(2009)通過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研究,得出我國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結構中存在以下問題:一、產權結構比較單一,存在產權主體虛置的現象;二、委托代理鏈條長;三、國有銀行普遍存在明顯的“內部人控制的問題”;四、缺乏有效的管理者激勵機制[21]。丁俊峰(2009)從商業銀行經營的特殊性出發,對股權結構和銀行績效關系進行實證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銀行績效之間存在比較復雜的曲線關系,第一大股東中的國家股性質和國有法人股性質均與銀行績效負相關,但比較而言,國有法人股性質更有利于銀行績效的提高”;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第一大股東的控股能力均與銀行績效負相關;股權結構的設置對銀行績效不存在必然的聯系[22]。施東暉首次創新性的運用三次多項式進行擬合,從而得出市凈率和凈資產與法人股比例之間存在三次函數關系。他指出法人股對公司績效的影響隨持股水平的不同而不同。當法人股比重低于20%或超過60%時,法人股比重與績效正相關,當法人股比重在20%-60%之間時呈負相關關系[23]。金石和王貴(2011)把我國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也得出同樣的結論,即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公司價值呈現倒U的曲線關系[24]。劉曉璐(2010)也采用SFA的方法卻得出不相同的結論:國家為第一大股東的銀行效率相對較低。[25]。②股權屬性對公司經營績效的影響。許小年、王燕通過研究發現法人股比例高的公司,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的相關性更強。法人股比例與利潤率正相關,而流通股與利潤率不存在顯著地關系[26]。周業安對1997年160家上市公司樣本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發現不同市場的公司反應不同,A股與資產收益率顯著正相關,B股、H股與資產收益率顯著負相關;非國有股對公司績效有明顯的正向激勵作用。佘曉明的實證分析結果表示公司績效與國有股比例都有擴大趨勢,同時與法人股比例呈現二次曲線關系,與流通股比例顯示出負相關關系。劉瑩、譚利則發現國有股比例與公司績效呈顯著地U型關系;而流通股比例與公司績效的沒有顯著地負相關;公司規模與公司績效呈顯著正相關關系[27]。邱廣龍、劉星通過研究,認為法人股比例與公司績效顯著正相關,同時進一步指出,非國家法人股第一大股東比國家法人股第一大股東對公司績效影響更為顯著。何衛東、張嘉穎研究發現法人持股比例上升帶給公司的收益是多元的,不僅直接增加公司價值,還可以直接促進公司治理狀況改善,降低代理成本,間接實現公司價值的提高[28]。杜瑩、劉立國針對不同屬性的股權研究,認為國有股比例與公司績效顯著負相關,法人股比例與公司績效顯著正相關,流通股比例與公司績效不存在顯著相關性[29]。吳淑琨認為國家股比例、境內法人股比例還有流通股比例都與公司績效顯著U型相關。孔愛國、王淑慶發現法人股比例與托賓Q值呈倒明顯“U”結構;但由于我國證券市場尚不成熟,小股東監督不足以及追求短期逃離等因素影響,所以一般認為流通股比例與對上市公司業績的影響難以確定[30]。胡潔、胡穎(2006)對2005年A股市場1266家上市公司的樣本數據進行實證分析,結果表明,國家股比例與法人股比例與公司績效均不存在明顯線性相關關系,流通股比例與公司績效存在U型關系[31]。湯凌霄、胥若男(2009)就從公司治理角度出發,研究外資持股與商業銀行績效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外資持股比例對我國上市銀行績效的大多指標起到積極的作用,僅對少數績效指標有著消極的影響[32]。國內學者大多借鑒了國外學者的做法,并且只圍繞中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然而對于銀行這個特殊的行業,其運作方式與企業并不相同,所以以上根據上市公司數據所得出的結論未必適合商業銀行。而目前我國學者對上市商業銀行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的相互關系研究還不成熟。1.3研究內容本文以公司治理理論為基礎,采用實證分析的研究方法,從股權結構的兩個方面(股權集中度、股權屬性)來分析上市銀行股權結構與公司績效的關系。全文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選題的背景和意義入手,重點闡述國內外學者研究成果,最后介紹研究內容與方法以及本文的創新與不足。第二部分商業銀行的股權結構基本理論。本章重點闡述了股權結構相關理論知識,從理論角度分析股權結構對上市銀行的績效。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我國上市銀行股權結構的現狀,并與具有鮮明特征的美日德進行對比分析。第四部分上市銀行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相關關系的實證分析。本章在理論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股權結構與上市銀行績效之間關系的基本假設。構造實證模型,從股權集中度、股權屬性兩個方面對衡量上市商業銀行績效的綜合指標進行實證分析,得出結論。第五部分研究結論與政策建議。對實證結果進行陳述總結,得出研究結論。針對我國上市商業銀行股權結構方面存在的問題,結合實證研究結果,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1.4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運用定性與定量、理論與實證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以經濟學和金融學理論為支撐,運用計量經濟學模型,借助Eviews6.0軟件,對我國上市銀行股權結構與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本文采用以下檢驗方法:①定性與定量結合分析法。首先通過定性的理論分析,作出股權集中度、股權屬性與銀行績效關系的研究假設;在此基礎上,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進行定量分析,計量軟件為Eviews6.0。定性分析中,首先對我國上市銀行的股權結構做了一個整體上的描述性分析,再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分別從股權集中度與股權屬性的角度進行實證分析。②理論與實證研究結合分析法。首先簡要介紹目前學術界的理論基礎,建再借助本文第二部的理論提出實證研究假設,并利用銀行績效數據建立了適當的回歸模型,對我國16家上市商業銀行近年的股權結構與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2股權結構對銀行績效影響的理論分析2.1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的分析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Berle和法學家Means首次提出“所有權與控制分離”這一命題,標志著委托代理理論的誕生。該理論是在信息不對稱的前提下衍生起來的一種模型。由于科技革命的大爆發,社會化大生產的需求不斷的增加,這就直接導致企業組織形式不斷演變,傳統的家庭經營模式由于不能滿足產量的要求,遭到淘汰。同時合作制、有限責任制以及現代股份制公司模式慢慢得到發展,形成現代企業雛形。隨著企業的演變,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得到分離,企業的所有者(股東)不再直接經營企業,而是將經營權委托給代理人,代理人作為股東的代表管理經營企業,即形成了委托一代理關系。但是,這樣的分離現象導致了代理問題(agencyproblem)。該問題的產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首先,委托人與代理人的利益存在沖突。委托人是企業的所有者,他們付出股本和原始資金,因此擁有剩余索取權。他們追求的目標是資本增值和資本收益的最大化,最終體現為股東價值最大化。作為代理人的經理人,他的目標并不單一,其中包括貨幣效用和非貨幣效用,目標不同必然會產生利益的沖突。其次,雙方信息不對稱。作為企業經營管理者的代理人,在公司的管理運營上比委托人擁有更多的信息,而委托人很難獲取全部信息,尤其是關于公司運營績效的信息。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代理人經營過程中存在機會主義行為動機,從而使委托人承擔更多的風險。最后,不確定性的結果。由于公司的業績(與委托人的利益密切相關)除了取決于代理人的能力及努力程度外,還受到許多其它外在的,不確定事件的影響。但委托人通常只在當期或者根據短時間內的公司業績對代理人進行獎懲。代理人在這樣的情況下處于劣勢,可能會導致他的短期行為。2.2股權性質對商業銀行績效的影響①國有股對銀行績效的影響由于歷史體制原因,國有股在我國銀行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在某些上市銀行中,甚至擁有絕對的控股地位。但政府作為非理性經濟人,不同于一般的企業,它追求的目標是多元化和多層次的。包括經濟的增長,政治的穩定,債權人的利益等都是政府的經營目標。這種多元化和多層次的目標使得政府對于銀行剩余索取權方面的定位不準,其股東權利的行使缺乏真實有效的主體,所以在激勵動機上就大打折扣。不僅如此,由于信息不對稱性,管理層也更容易產生“搭便車”和懈怠的心理,不愿努力工作,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激勵機制的作用,進而降低銀行的績效。國有股的產權主體是國家,國家作為銀行的控制人,一般不會需要巨大的成本來直接管理銀行,所以就會通過政府和中間層次的委托尋找理想的代理人來經營銀行,帶來了嚴重的委托代理問題,導致所有者的權利被嚴重弱化。當所有權弱化后,便出現了內部人控制,此時監督機制就很難發揮效用。另外,在政府控股的銀行中,政治目標的實現可以說是重中之重,政府部門在履行股東權利時往往會對銀行日常的經營決策進行過度的行政干預。政這種干預行為破壞了監督機制,從而降低了銀行的公司治理效率,影響銀行績效的提高。在國有股占主導地位的公司,政府有更大的權利來更換經理人,并不像私有民營企業一樣,通過公開競聘的方式選舉,其透明度低并且任意性很大。經理人為保住自己的現有位置,很可能會將更多的將精力放在“關系”的維護上上,進一步導致公司經營治理效率下降。國有股份占主導地位導致收購兼并也變得繁瑣苦難。因為政府對公司的所有權和剩余索取權是不匹配的,公司成功的收購并不會給代理人帶來更多新的收益,還很有可能喪失原本已握在手的話語權和收益權。在國有股比例較大的公司,要成功說服控制者同意收購,轉讓控制權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②法人股對銀行績效的影響這里指的法人股僅包括境內非國有法人股和境外法人股。法人股東與個人投資者不同,對銀行進行股權投資的目的是多元化的同時也更加的專業,他們更想分享銀行成長收益、追求跨業經營的風險分擔、實現規模經濟降低成本等。而且法人股東具有非常明確的產權主體,屬于理性法人,因此更加傾向于長期投資。這種傾向使得法人股東的利益與所投資銀行的長期利益相符,利益的驅動會使得他們更加關注公司治理,會積極的對銀行正常運營進行監管,并對管理層進行激勵,以此來提高銀行績效。另一方面,這類股東對公司的重大決策有話語權。因此,在流通股股東難于參與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和國有股股東嚴重缺位并存的情況下,法人大股東極有可能成為實際的經營管理人員,這使得他們最有動力,也有能力讓激勵機制得到有效的發揮,從而有利于商業銀行經營績效的提高。在法人股主導的公司,經理人的更換是由董事會提名,股東大會選舉的。經理人的任命會更加公開透明化,且與經理人的能力、業績相掛鉤。因此,在法人股占主導地位的公司,代理權競爭會相對激烈,而且這樣的競爭有利于公司績效的提高。對于法人股東來說,因公司績效差,公司被收購是一件正常的事,對此類股東而言,同意收購、轉讓股權是最優選擇,只要能夠獲得足夠高的收購價格。此外,境外投資者的加入為我國銀行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外資的流入一方面引入了大量的資金,改善了我國銀行的資本結構,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我國銀行的融資問題。另一方面,外資的進入帶來了大量的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超前的公司管理理念。與此同時,境外投資者的引入分散了銀行的股權,打破了大股東壟斷地位,從而可以形成股東間相互制約的局面。這使得銀行從政府的行政控制中解脫出來,防止了政府對銀行正常運營進行過度的行政干預,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銀行完善公司治理機制,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并提高銀行績效。2.3股權集中度對商業銀行績效的影響股權集中度是指全部股東因持股比例的不同而表現的股權集中與否的數量化定性指標。股權集中度也是衡量公司股權分布狀態的重要指標,是衡量公司定性強弱的重要指標,主要分為三種類型:股權高度集中、股權相對集中和股權高度分散。股權集中度從多個方面和角度影響公司治理。公司股權不集中,小股東多而分散,而且沒有實際的監督能力,這就會使得他們的利益與沒有股權的經理人沖突,導致經理人沒有辦法使公司的績效達到最優。當股權高度集中的時候,會出現一個占有明顯主導地位的大股東,而在大股東的監督能力下,經理人能在可行范圍內,減少機會主義動機。這些都能督促經理人在符合股東利益最大化原則的前提下,努力改善公司的經營業績,否則,他將面臨被更換的風險。在確保公司發展、績效提高以及資金和資源得以流向公司等公司經營的正常運轉來說,對于管理層的監督就必不可少。尤其是在我國經濟正在經歷轉型,內部人控制風險增大。雖然國家或有關機關通過法律規則的制定,要求上市公司定期公布財務報表從而監督其經營管理活動,但是,實踐表明只有股東這個利益相關者能給予經營管理者最直接的監督。而股權結構對股東監督的最基本的要素,因為股權結構形式決定股東監督機制的實現形式。在存在著一股獨大的情況下,為了股東利益的最大化,股東一定會保證監督的質量和效率,確保代理人行為規范。對于小股東來說,他們不具有對經理層進行監督的能力,即使發現代理人存在經營管理上的問題,只要沒有損害控股股東的利益,小股東在大股東面前就無法形式自己的權力。從另一方面理解,在股權高度分散的情況下,控制權與所有權的分離已比較充分,此時,總經理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地位變得較為突出。由于他們對公司的信息了解的較為充分,因而其意見很容易影響那些沒有機會參與公司經營決策、信息不對稱的小股東,而且監督公司經營是要付出成本的,因此股東們往往忽視對管理層的監督,產生“搭便車”的動機。在股權相對集中的上市公司,在控股股東委托的代理人進行經營管理的情況下,其他大股東有權力也有能力對代理人進行監督。他們不會像小股東一樣搭便車,相對于監督成本來說,在有效監督情況下公司經營績效的提高對他們更具誘惑力。3上市銀行股權結構的現狀與比較分析3.1我國上市銀行股權結構現狀分析3.1.1股權性質現狀截止2013年12月31日,我國共有16家上市銀行,在已上市的銀行中,有國有銀行也包括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我國特殊的經濟制度導致了我們商業銀行的商業之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一方面,國有商業銀行受政治因素影響較為嚴重;另一方面,我國股份制銀行是在計劃經濟或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渡期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很大程度上受到計劃經濟的影響。因此,其股權結構的選擇也具有自己的特色。那其股權結構究竟如何,又是否合理呢?為能更好的了解我國股權結構的現有狀況,我們對2013年16家銀行年報數據進行了統計,統計結果如下:從表3.1中可以看出,國有股(包括國有法人股)比例仍然較高,在股權構成中占主導地位。全部16家上市銀行中只有中國民生銀行和平安銀行這兩家的國有股持股比例為0%。國有股比例低于30%的銀行有寧波銀行(17.04%)、北京銀行(15.23%)、南京銀行(29.14%)、招商銀行(28.76%),高于30%同時低于50%的銀行有浦發銀行(43.27%)、華夏銀行(44.47%)、興業銀行(35.70%)、交通銀行(36.27%)。雖然比值相對不高,但與非國有法人股、境外法人股相比,國有股依然占據著相對的主導地位。其他6家上市銀行的國有股比例均在50%以上,占比較高,最高的是農業銀行(82.92%)。因此,國有股在我國上市銀行中仍占據著主導地位。國有股080910111213北京20.4616.3819.5119.7815.3715.23工商70.7070.7070.7070.7070.8070.80華夏36.4236.0235.9944.4644.6344.47光大84.5284,1167.6767.6765.6554.29建設58.3558.9360.0961.0559.6459.85交通31.2830.8533.2832.3536.2736.27民生000000南京29.7728.9429.0829.1429.1429.14寧波23.0210.809.3616.4716.1817.04浦發37.0533.9446.5144.1844.1843.27平安000001.56興業30.4130.4128.8929.0428.0735.70招商37.8536.4334.1035.5730.5728.76中信63.2863.2862.0863.263.2968.39中國70.8270.9567.8367.9567.9467.89農業10010083.1382.7682.8582.92表3.1股權屬性現狀法人股080910111213北京29.0227.2525.0725.0730.5930.27工商252525.725.826.326.7華夏23.1323.8124.7725.7421.9223.69光大4.323.5439.9941.204.3513.87建設37.8636.236.2634.8337.5137.63交通41.2541.1340.5640.5539.7139.72民生41.9142.0626.9128.6347.1244.14南京15.6117.5915.5315.3631.1315.36寧波34.2951.1543.0148.6147.7350.37浦發6.387.1852.5222.71422.7125.69平安33.6933.6939.5622.7158.7157.76興業19.2517.9520.2718.7017.4212.17招商17.7817.8117.8317.8620.6629.50中信30.8330.943131.115.3626中國26.0226.3728.5229.4729.5829.56農業0010.4511.3511.9511.783.1.2股權集中度現狀從表中可看到,我國上市銀行的股權集中度基本穩定。從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來看,2013年末,南京銀行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較低,僅為12.73%。中國銀行、中信銀行、建設銀行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相對比較高,分別高達67.72%、66.95%和57.03%,均超過總股份的半數,其他銀行的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則集中在15%到40%之間,說明大多數上市銀行的股權相對集中,普遍存在著相對控般的股東,單個股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全控制上市銀行的重大經營決策,這會侵害其他中小股東的正當、合法權益。從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來看,2013年末,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集中在35.89%-97.25%之間,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中信銀行和農業銀行五家銀行的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均超過了90%,其余11家上市銀行的持股比例分布差異則不是很大。上市銀行己呈現出寡頭競爭型的股權結構。表3.2股權集中度現狀2013年G1(%)G5(%)北京13.6435.89工商35.396.5華夏20.2860.38光大41.6665.69建設57.0393.25交通26.5371.39民生20.2435.57南京12.7341.71寧波13.7449.2浦發2045.64平安50.2062.28興業17.8639.42招商17.9746.57中信66.9593.69中國67.7297.25農業40.2893.033.2股權結構的比較分析作為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核心,股權結構對商業銀行的激勵機制、監督機制和制約機制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商業銀行各種機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日德最為世界最先進的經濟體,其特有的商業銀行股權結構也值得研究。希望通過比較分析,來探究各國股權結構之間存在的差異。希望通過這樣的比較分析,來發現我國的股權結構的弊病,并設法建立一個完善的股權結構體系。美國的商業銀行體系是發達國家中最為重要的銀行體系,與其他國家相比,具有規模龐大,開放性和競爭性的特點。同時,美國經濟在世界舞臺上具有顯著地位,因此,商業銀行股權結構的國際比較首先從美國開始分析。美國獨特的政治文化背景導致了美國商業銀行股權結構高度分散的特點。大眾對權力集中的不信任感迫使政治家立法限制股權的集中,形成了高度分散的股權結構。美國商業銀行的股權集中度很低。如美國五大銀行CitigroupInc?JPMorganChase&Co.?WellsFargo&Company?SuntrustBanksInc和Keycorp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分別為5.01%?4.73%?4.15%?10.89%和4.36%。同時,美國銀行的股權結構也具有高速流動性和外向型特點。股東對銀行的控制能力較弱。更多專業的機構投資者形成了一個高度成熟的市場。他們行事目的明確,強調資產的分散化以及資產在證券市場上的流動性。所以在銀行股權市場上,機構投資者更注重買進賣出銀行股票,從中賺取每筆交易的差價,而不在乎了銀行的長期績效。日本的商業銀行體系是全球銀行系統的最具特色的,其商業銀行制度不僅非常發達,而且效率奇高。在國際銀行體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因此進行商業銀行股權結構的國際比較,必須選擇日本。日本的大銀行都是上市企業,股東一般都由金融機構、其他法人(實業法人)、個人(私人或私人企業)和外國人(主要是外國企業)四類構成,上述四類股東加權平均占銀行總股份的比例分別為37.2%?51.2%?5.8%?5.7%,其中金融機構與其他法人持股合計占銀行總股份的88.4%。日本排名前十位的銀行中,MizuhoHoldingsInc、SumitomoMitsuiBankingCorporation、BankofTokyo-Mitsubshi?UFJBankLtd和ResonaBankLtd五家銀行由金融機構百分之百持股,ResonaHoldingsInc的最大股東JapanTrustee持股比例達到50.11%。這些數據說明了日本銀行業股權結構的特征是法人集中性,即銀行的股權集中于金融機構與其他實業法人,而社會公眾持股比例相對較少。日本銀行與企業之間相互持股。例如,三和銀行、東洋銀行、櫻花銀行、三井銀行都持有豐田公司4.9%的股份,而豐田公司持有三和銀行、東海銀行、櫻花銀行、三井銀行的股份分別占第9位(2.3%)?第1位(5.1%)?第5位(2.6%)和第2位(4.4%)。這種銀行與企業之間相互持股的股權結構稱為主銀行制。這是日本在戰后以間接金融制度為基礎以集團企業為范圍在銀行和企業之間形成的一種長期的企業銀行之間的互助形式。日本主要的企業大都有自己的主銀行。主銀行根據企業的經營成果選擇自己的資助企業,并且長期地?持續地向提供貸款,從而成為企業的主要股東之一。主銀行和企業之間既有債權債務關系,也有持股關系,正因這樣,主銀行能夠在特定條件下控制企業,在企業出現危機時提供金融救助,在企業重組時擁有主導權。主銀行制是日本金融體制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日本商業銀行股權結構的一大特色。德國商業銀行體系是全世界最發達的銀行體系之一,其開創了混業經營和全能銀行的模式,并且在世界上形成了大趨勢,擁有顯著的地位。因此進行商業銀行股權結構的國際比較,不能忽略德國。德國銀行普遍經濟實力雄厚,最大的三家銀行德意志銀行?德累斯頓銀行和德國商業銀行資產相當于國民生產總值的36%。德國的銀行多是股份制,但是與美日銀行體系有非常明顯的區別,德國銀行的股權集中度非常高,并且大多數集中在其他銀行和大財閥家族里。德國政府對銀行及銀行持股公司的管制相對比較寬松。只有當銀行或持股公司持有股份超過25%時才有義務對外披露,股份超過50%才要求通知監管部門。因此,德國普遍存在銀行與銀行、銀行與企業之間法人交叉持股現象,這一點與日本十分相似。4實證分析4.1研究假設(1)國有股比例基于上面的理論分析,我們從兩個方面來做出關于國家股的假設。首先國家作為一個特殊的股東主體,其經營的目標不僅僅是銀行的自身發展,還包括政治層面和國有經濟發展的支持等。這勢必會影響銀行的業績。其次,在我國,尤其是在城市商業銀行,國家股掌握在當地政府部門手中。在地方保護主義動機下,股份制商業銀行可能會對本地區利益相關的股權比較關心,而面對全部資產的增值保值就會忽略,甚至可能出現為了局部利益而忽視全部資產損失的狀況。同時,國家股的股東們并不能很好的執行監督的責任,難以引導銀行正確的經營。不僅如此,國有股的存在會造成極大的干涉,經理人的任命,銀行的經營決策都需要相關的審批,既帶來效率的降低,同時也會造成決策的不理智。因此,國家股比例的提高在總體上會導致銀行內部人控制和由此引發的道德風險,最終對銀行經營業績產生負面影響。所以,我們提出假設1:H1:國家股比例與經營績效呈負相關關系法人股比例與國家股不同,法人股的持有者一般都是企業或者專業的投資機構,所以他們的投資目標明確,持有意圖明顯,不是以追求市場短期差價為目的,而是更關注銀行中長期的經營發展情況。銀行經營獲得利益是法人股持有者最強有力的動機,所以他們會采取嚴格的監督激勵制度,盡量避免代理人的投機行為。不過,這也需要從兩個層次來分析。當法人股股東持股比例較低時,利益侵占效應占了上風,居于管理層的法人股股東為了自己的利益可能會不惜犧牲公司其他股東的利益,做出與公司價值最大化目標不相一致的抉擇,損害公司的價值。但當法人股股東達到一定比例以后,利益趨同效應逐漸起到了比較突出的作用,居于管理層的法人股股東與其他股東的利益逐漸趨于一致,所作決策也就有利于公司價值的提高。因此,我們提出假設2:H2:法人股比例與經營績效呈正相關關系(3)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和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一方面,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越大,掌握的權力也越大,受其他股東的約束就可能越少,就越有可能做出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為,這就很可能會對其它中小股東利益造成侵害;另一方面,從前文中我們可以得知我國上市銀行的第一大股東多為國有股,所有者虛設的現象仍然存在,國家股股東對上市公司的監督和約束就減弱。銀行業的發展關系到國計民生,屬于國家重點保護行業,因為有了國家政策的扶持和保護,國家政策直接決定公司的決策,第一大股東并不關心公司的經營業績,所以說,第一大股東持股并不能帶來預期的監督效果,上市銀行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經營績效之間并不存在正相關關系。同時,由于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具有相似的特征,所以我們假設3和4:H3: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經營績效負相關H4: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與經營績效負相關4.2研究樣本及變量選擇4.2.1研究樣本及數據來源截止到2013年底,我國共有上市銀行16家。從規模上看,全國性的商業銀行規模遠遠大于城市商業銀行。但就股權結構來看,他們都是由多個股東參股,這些股東中既包括地方政府為主的國家股,也包括企業法人和外資股東。本部分研究的是不同的股權結構對銀行業績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將這些城市商業銀行也作為研究樣本。我們選取16家銀行2008到2013年的數據進行研究。本文所用到的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和股權結構數據主要來自各銀行的年報以及和訊網()。4.2.2變量選擇在研究股權結構與上市銀行經營績效的多遠回歸模型中,分別設置以下變量:(一)被解釋變量一銀行經營績效衡量指標目前國外相關文獻一般采用托賓Q,國內文獻一般采用凈資產收益率(ROE)、總資產收益率(ROA)、每股收益(EPS)等指標作為評價公司績效的標準。1.托賓Q托賓Q值是經濟學家托賓提出的用來衡量公司績效的參數,等于公司的市場價值與公司資產的重置價值的比值,代表市場對公司未來盈利及價值的預期,即:企業市場價格=權益市場價值/企業重置成本公司十負債總值/總資產賬面價值。但由于我國股票市場的不完善,上市公司的股價往往偏離價值,股票還未實現全流通,因此Q值難以真正反映公司的績效,本文舍棄這個指標。凈資產收益率ROEROE為當年凈利潤與當年賬面凈資產之比,是反映資本收益能力的國際通用指標杜邦模型中的核心指標,綜合能力很強,但缺點是容易被人為操縱。凈資產收益率的計算方法還有沒考慮資本杠桿、經營風險和稅收差異的缺陷。不良貸款率不良貸款率指金融機構不良貸款占總貸款余額的比重。評價金融機構信貸資產安全狀況的重要指標之一。不良貸款率高,說明金融機構收回貸款的風險大;不良貸款率低,說明金融機構收回貸款的風險小。鑒于此,本文采用“凈資產收益率”這個指標作為衡量績效的指標,記為P。(二)解釋變量股權性質變量:1、GYG:國有股持股比例,國家持有股份(國家股、國有法人股)在總股本中的比重。2、FRG:法人股持股比例,境內非國有法人持股和境外法人持股在總股本的比重。股權集中度變量:股權集中度是衡量公司的股權分布狀態的主要指標,也是衡量公司穩定性強弱的重要指標。股權集中度的指標很多,包括上市公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等。以下是常見的幾種度量指標:3、G1: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指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在公司總股本中所占的比重。4、G5:前5大股東持股比例之和,指前5大股東持股數占公司總股份的比重。(三)控制變量1、ASSET:上市銀行資產總額,代表公司規模,公司的規模大小會影響公司的經營績效。我國規模較大的上市銀行大多是由改革開放前的國營銀行改制而來,存在巨大的管理機構和代理問題,具有較高的代理成本和監督成本,但是大公司可以憑借充足的資本、現金的技術和產業壟斷而獲得較高的盈利能力。考慮到公司規模一般較大,因此在回歸模型中以總資產的自然對數作為公司規模的衡量指標。DAR:財務杠桿,等于公司債務的賬面價值除以總資產的賬面值。表4.1列出了我們采用的數據指標。表4.1變量描述變量類型變量名稱變量符號變量定義銀行績效指標凈資產收益率ROE凈利潤與凈資產值比股權性質指標國有股持股比例GYG國有股/總股本法人股持股比例FRG法人股/總股本股權集中度指標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G1第一大股東持股數/總股本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G5前五大股東持股數/總股本控制標量資產規模Asset總資產財務杠桿DAR負債/總資產4.3實證分析4.3.1統計分析方法本文采用統計描述分析和多元線性回歸分析方法來檢驗樣本中上市銀行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之間的關系。以凈資產收益率作為被解釋變量,分別以表示股權屬性和股權集中度的指標作為解釋變量,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方法來系統研究股權結構與公司經營績效之間的相互關系。數據處理采用EVIEWS統計軟件,用最小二乘法進行回歸分析。本文選取2008年和2013年六年的樣本進行研究,包含96個樣本。首先對所有樣本公司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得到關于股權結構現狀的分析結果,然后使用Eviews軟件對樣本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和經營績效進行多元回歸實證分析。4.3.2描述性統計分析下表是所選取2013年上市商業銀行股權結構的描述性統計。使用的軟件為Excel,各變量的平均值、中位數、最大值和最小值如表所示:ROE(%)不良貸款率資產總額(百萬)負債總額(百萬)G1(%)CR5(%)GYG(%)FRG(%)MEAN20.050.926,011,7345,613,15932.6364.2940.9729.64MEDIAN20.660.823,659,3143,441,68323.4161.3339.7728.10MAX24.121.5418,157,99216,992,01167.7297.2582.9257.76MIN15.490.65434,057407,20112.7312.73011.78從表4.2中可以看出,我國上市商業銀行的股權性質比例和集中程度差異很大。表4.2描述性統計分析樣本銀行中國家持股比例最小值為0,最大為82.92%,平均持股比例為40.97%,國家持股占有一定的比例。法人股持股比例最小值為11.78%,最大值為57.76%,平均持股比例為29.64%,法人股在我國上市公司中占有相當的比重。樣本銀行中股權集中程度較高,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別為67.72%和12.73%,平均持股比例達32.63%。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和平均達64.29%,從數據上看,這些銀行前五大股東的持股比例總和不超過70%。4.3.3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一)對股權性質與經營績效的回歸分析下面用EVIEWS統計軟件,運用最小二乘法(OLS)對選取的上市公司數據進行回歸分析:1、對國有股與公司績效的回歸分析模型1: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C-84.7864917.78122-4.7683180.0000GYG-0.0002810.000349-0.8036540.4237LNASSET0.6480840.2326762.7853470.0065DAR101.406218.921995.3591740.0000表4.3國有股比例與銀行績效的回歸結果從回歸數據中可以看到,國有股與績效之間的相關關系并不明顯,所以,我們可以得到結論,國有股與銀行績效之間沒有明顯線性關系。而沒有通過檢驗的原因,筆者認為,影響銀行績效的其他因素很多,而我們選取了資產規模和杠桿率作為控制變量,考慮的因素并不完善,模型構建存在瑕疵,導致得到的結果不夠理想;不過從回歸系數為負這點來看,之前的理論分析還是合理的,也就是說我國銀行業的股份改革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2、對法人股與公司績效的回歸分析模型2: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C-80.8925318.00273-4.4933480.0000FRG2.7104760.1636622.6639410.0954LNASSET0.6431460.2336092.7530860.0071DAR97.7522418.968415.1534230.0000表4.4法人股與銀行績效的回歸結果從回歸結果來看,法人股比例系數的t檢驗值通過了檢驗,法人股與銀行績效之間存在正相關的關系。正如之前的理論分析一樣,法人股更關注的是企業的純經濟利益,目標簡單直接,并且關注企業的中長期發展。而且不同的法人股代表著不同的法人集團,在銀行的經營過程中,不同的集團之間相互監督,提高了銀行的經營效率。因此,增加法人股比例,形成良好的競爭制衡機制,將會進一步的促進我國商業銀行的公司治理水平。(二)對股權集中度與經營績效回歸分析由于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和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存在高度相關性,本文分別對這些指標進行回歸分析。1、對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公司績效的回歸分析模型3:表4.5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與銀行績效的回歸結果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C-83.8415517.27020-4.8546950.0000FRG-0.2085860.012960-2.2056510.0299LNAASET0.6206190.2279132.7230460.0077DAR101.806718.381635.5385030.0000從表4.5的回歸結果來看,第一大股東與銀行績效存在負相關的關系。這符合之前的理論分析。在我國銀行中,第一大股東多是國有屬性,經營目標的多元化和監督不到位等問題的存在,導致經營績效效率的下降。2、對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與公司績效的回歸分析模型4:表4.6的回歸結果表示,前五大股東的持股比例與銀行績效也存在著負相關的關系。股權的過度集中導致了銀行績效的下滑。表4.6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與銀行績效的回歸結果VariableCoefficientStd.Errort-StatisticProb.C-82.0245816.97305-4.8326360.0000FRG-0.336920.011698-2.8801100.0049LNAASET0.5232890.2281302.2938180.0241DAR102.602218.067175.6789310.00005結論與建議5.1結論分析本文在理論分析、對比分析和實證分析基礎上,研究了我國上市銀行股權結構與經營績效的關系。與一般企業不同,商業銀行在資本結構、產品契約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商業銀行股權結構與績效關系也會與一般企業存在差異。本文在充分考慮商業銀行特殊性的基礎上,選取凈資產收益率作為銀行經營績效的代表,從股權性質、股權集中度兩個層面,對股權結構與銀行綜合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主要結論如下:1,我國商業銀行股權結構存在明顯的二元化現象。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國有銀行與股份制銀行在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前五大股東持股比例、股權集中度等股權結構指標上差異明顯。但從2008年以后的變化發展趨勢看,我國上市商業銀行股權結構的各個指標均從較高或者較低的兩個極端逐漸往中間靠攏,整體趨于平穩。2,銀行業績與國家股比例呈負相關關系。從前文的數據統計中可以看出,我國絕大多數全國性商業銀行中,國有股處于控股地位。國際作為大股東會導致其他股東監管能力的削弱,不能完整的掌握公司運營的相關信息,這勢必會破壞公司的治理結構,造成績效的損失。本文實證分析也表明,國有股與商業銀行經營績股相關。因此應繼續深化股權改革的落實,加快國有股減持的步伐,通過減持、轉讓國有股,增加完全意義上的法人股(含企業法人股和機構法人股)的持股比例,使商業銀行的治理結構得到實質意義上的完善,從而為提高經營績效提供保障。3,銀行業績與法人股比例呈正相關關系。這說明在股本中,法人股所占比重越高,銀行業績就相對越好。這是因為法人股股東一般都是成熟的投資者,不追求短視的價差,而是想分享企業成長性收益,關注銀行中長期的經營發展情況。尤其是,當法人股股東達到一定比例以后,利益趨同效應逐漸起到了比較突出的作用,所作的決策也就有利于銀行價值的提高。4,從第一大股東的角度看,第一大股東的持股比例與凈資產收益率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越高,銀行盈利能力越低,說明大股東侵占中小股東利益導致銀行治理效率低下的可能性隨著第一大股東比例的增加而增大。雖第一大股東處于控股地位可以發揮對經理層有效監督的積極作用,有利于公司業績提高,但過高持股比例則會導致股權失衡嚴重,產生侵害中小股東利益等負面效應,對公司業績有不利影響。而且,國有性質第一大股東控股公司由于國有控股代理鏈條過長使內部人控制現象嚴重,連監督作用也發揮不利,中小投資者利益也更加得不到保障。5.2相關政策建議本文選取16家上市商業銀行2008年到2013年年報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得到第四章的相關結論。因為數據樣本相對較少,最終的分析結果可能不具有廣泛的適用性。但對我國商業銀行的股權改革和發展還是具有一定建議作用。通過本文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提出以下相關建議:1)減少國家股持股比例,保持國有法人股持股一定比例通過前幾章節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國家股比例與銀行的績效具有負相關關系。雖然在實證分析的結果是系數不是很顯著,但是方程系數為負數,國家股持股比例過高對銀行績效有消極作用。解決這個問題,商業銀行應繼續堅持堅定不移地進行銀行股份制改革。改革應該堅持內外聯動,在內部,減少國家股持股比例。在外部及資本市場,加強股票的流動性,讓市場機制來配置銀行股權結構,只有這樣才能合理控制資源,并且提高銀行的經營績效水平。減少國家股的持股比例也能減少政府對于銀行經營的干涉,加強董事會和銀行高級管理層對銀行內部的控制,這樣有利于專業的經理人來治理銀行經營,從而進一步對銀行的經營績效有促進作用。當我國商業銀行股權都集中在國家政府手中,很容易現了嚴重的“內部人控制”問題,董事和經理人空有虛名,實則難以發揮其管理銀行和經營銀行的重要作用,這樣也就是對其它的股東不負責任,很容易侵害了其它股東的權益。減持國家股可以使外部股票市場發揮更好地治理機制。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國家股在整個銀行系統中的核心作用。金融行業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國家股發揮著保持銀行的經營穩定性和經濟發展的作用,雖然這犧牲一定的銀行的經營效率。我們建議在國家股控制的范圍內減少國家股的持股比例,以提高商業銀行的經營績效。減持國家股,適當保持國有法人控股比例,可以使市場的外部市場機制更好的發揮作用,讓外部市場更好的監督銀行管理層對商業銀行的經營。2)合理確定法人股股東的持股比例實證研究顯示,銀行業績與法人股比例呈正的線性相關關系。這說明在股本中,法人股所占比重越高,銀行業績就相對越好。法人股股東由于有足夠的動機來監督代理人行為,并且更關注的是銀行中長期的發展,尤其是,當法人股股東達到一定比例以后,利益趨同效應逐漸起到比較突出的作用,所作決策也就有利于銀行價值的提高。法人股的適當增加能避免國有股“一股獨大”的現象,使得國有股由絕對控股變為相對控股,進一步的優化公司治理結構,提高運營業績。因此,股份制商業銀行應該大力引進法人股股東。3)積極引進適當的外資戰略投資者實證結果表明,股權過度集中對銀行績效有消極作用。因此,我們可以考慮適當的引入境外投資者。首先引進外資戰略投資者既可以擴充銀行本身的資本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