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小朋友社會性發展第一章小朋友社會性發展的理論與研究一、單選題1、精神分析理論是小朋友心剪發展史上第一種有關個體發展的理論學派,該理論的創始人是(A)A弗洛伊德B班杜拉C皮亞杰D埃里克森2、新精神分析主義者(D),提出考察小朋友發展時既要考慮生物因素又要考慮社會文化因素在小朋友心剪發展中的作用,他根據個體社會化歷程的不同時期中所經歷的自我與社會環境之間的沖突,把個體人格和社會性發展劃分為8個階段。A弗洛伊德B班杜拉C皮亞杰D埃里克森3、(B)認為,個體社會行為來源于直接學習和模仿。A弗洛伊德B班杜拉C皮亞杰D埃里克森4、模仿作為小朋友掌握社會行為的一種機制或路過,是一種復雜的過程,它有四個子過程構成,次序對的的是(A)A注意——保持——動作表征——動機B注意——動作表征——保持——動機C注意——動機——保持——動作表征D注意——保持——動機——動作表征二、填空題1、社會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是__班杜拉_和__沃爾特斯_。2、認知發展理論的代表人物是__皮亞杰__和__柯爾伯格__。3、班杜拉認為小朋友行為來源于以偶然強化為中介的__直接學習__和_模仿__。4、布朗芬倫納的人類發展生態學模型中的四大系統的分別是_宏系統_、_外層系統_、_中間系統_和_微系統5、小朋友社會性發展研究的數據收集的重要辦法有_觀察法__、_訪談法__、_問卷法__、_實驗室實驗__和_現場實驗__6、一份完整的問卷普通涉及_標題_、_前言_、_指導語_、_問題_和_結束語_幾部分。7、小朋友社會性發展研究的兩種基本類型有__描述性研究___和__解釋性研究__。8、小朋友社會性發展研究的重要采用的兩種研究設計有__橫斷研究_和_縱向研究或追蹤研究_。三、名詞解釋1、直接強化:是小朋友自己行為所產生的成果對該行為后來重復發生的可能性的影響。(P8) 2、替代強化:是指楷模行為的成果對學習者的學習所起的強化作用。(P8)3、自我效能感:所謂自我效能感,即是指個人對影響其生活的事件能夠施加控制的意念。(P8)4、固定行為模式:是物種與生俱有的用以協助其適應環境的行為反映。(P13)5、微系統:個人在環境中直接體驗著的環境。小朋友的微系統之一是有父母和小朋友的同胞構成的家庭,另一種微系統是學校環境,重要有教師和同伴構成。(P16)6、中間系統:指小朋友直接參加的微系統之間的聯系與互相的影響。(P16)7、外層系統:指那些小朋友并未直接參加但卻對個人有著影響的環境。(P16)8、宏系統:指小朋友所處的社會或亞文化中的社會機構的組織或意識形態。(P17)四、簡答1、精神分析理論、社會學習理論、認知發展理論有關小朋友社會性發展的重要理論觀點。P2-5、P5-9、P10-12答:弗洛伊德創始的精神分析理論是小朋友心剪發展史上的第一種有關個體發展的理論學派。精神分析理論認為,人格是由伊底、自我和超我三個成分構成。新生兒人格構造中的唯一成分是伊底。個體童年期的生活事件在成年期的人格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弗洛伊德把小朋友心剪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口唇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和生殖早期。小朋友都面臨著一種滿足自我身體需要與服從社會需要之間的沖突。當社會允許合適的身體滿足時,這種沖突便能夠獲得滿意的解決,但是如果這種需要得不到滿足或滿足過分時,個體就會在后來的成人生活中反映出這種遺留行為。新精神分析主義者埃里克森認為,在考察小朋友發展時既要考慮到生物因素,同時也要考慮社會文化因素在小朋友心剪發展中的作用。埃里克森根據個體在社會化歷程的不同時期中所經歷的自我與社會環境之間的沖突,把個體人格和社會性發展劃分為8個階段:(1)基本的信任對不信任;(2)自主對羞怯、疑慮;(3)主動性對內疚;(4)勤奮對自卑;(5)統一性對角色混亂;(6)親密對孤單;(7)生殖與停滯;(8)自我整合與絕望。社會學習理論其代表人物是班杜拉和沃爾特斯,認為個體行為的變化是由個體的內在因素和環境因素互相作用所決定的。班杜拉認為,個體社會行為來源于以偶然強化為中介的直接學習和模仿。70年代末期后來,班杜拉的研究愛好開始轉移到自我效能感上來。他認為自我效能感通過決定著人試圖去做什么以及在做的過程中要付出多大的努力的預期而對個體行為起著重要的引導作用。認知發展理論有關小朋友社會性發展的觀點重要體現在皮亞杰和柯爾伯格的敘述中,皮亞杰認為小朋友一出生就是其本身發展的主動動因。他主動地從環境中尋找、選擇適宜自己的刺激,主動主動地與環境發生交互作用。有關認知發展與社會性發展之間的關系,小朋友的社會性發展和認知發展不是彼此分離的過程,而是互相依存的。但是小朋友的某些特定社會機能只有在對應的認知機能形成之后才干出現,某一年紀階段小朋友社會性發展的特點都能夠從對應的認知發展階段中找到本源。柯爾伯格在其有關小朋友性別化發展的研究中強調,小朋友性別概念的發展是性別角色發展的前提,在形成性別恒常性之前,小朋友是不可能形成穩定的性別化行為的。2、習性學有關小朋友行為研究的基本觀點。P13答:習性學在小朋友的依戀和同伴關系研究領域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其創立者重要有勞倫茨和廷伯根。固定行為模式就是物種與生俱有的用以協助其適應環境的行為反映。其中最著名的一種例子就是“印刻”現象——有一種追隨在出生后碰到的第一種活動物體的傾向。這種行為是非習得性的,與父母產生依戀并獲得保護方便生存下去。習性學家認為,只能夠在個體發展的某一特定階段發生,錯過了這一特定階段,這類反映就不會形成,因此,他們把這一時期稱為“核心期”。3、布朗芬布倫納的人類發展生態學模型的理論。P16-18答:布朗芬布倫納強調研究“環境中的發展”或者說“發展的生態學”的重要意義。“生態”在這里是指有機體或個人正在經歷著的,或者與個體有著直接或間接聯系的環境。他認為生態環境是由若干互相鑲嵌在一起的系統構成,即宏系統、外層系統、中間系統、微系統構成。宏系統指小朋友所處的社會或亞文化中的社會機構的組織或意識形態。外層系統指那些小朋友并未直接參加但卻對個人有著影響的環境。中間系統指小朋友直接參加的微系統之間的聯系與互相的影響。微系統是指個人在環境中直接體驗著的環境。小朋友的微系統之一是有父母和小朋友的同胞構成的家庭,另一種微系統是學校環境,重要有教師和同伴構成。4、目前小朋友社會性發展研究的重要理論主題與新趨勢。P18-26答:理論主題:1.認知、情感與行為的關系新趨勢:1.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結合2.生物與環境2.強調小朋友在社會化過程中的主動性3.個人與情境3.研究課題從分離走向整合4.小朋友的社會互動4.重視在多個不同水平上對小朋友社會性發展5.個人與社會系統進行分析5、采用觀察法研究小朋友社會性發展的優缺點及運用時應注意的問題。P30-32答:優點:1.由于觀察法能夠提供小朋友日常生活中的行為狀況,因此它回答了對心理學研究描述性不強的批評;2.觀察法含有較高的生態效度;3.避免了實驗室中實驗變量的操縱可能碰到的倫理問題;4.當代化電子技術為觀察法的使用提供了新的手段;5.新的統計辦法的問世使研究者能夠對觀察獲得的數據作出因果推斷。缺點及問題:1.別人對被觀察者的反映會產生影響,特別是在家庭互動觀察中,別人在場會使成果失真;2.家庭錄像法。但成果并不盡如人意,家庭錄像機的存在反而比實驗者在場使他們感到更不自在,進一步強化了實驗意識;3.運用母親報告小朋友行為。為了避免陌生研究人員的介入對真實活動的干擾研究者設法培訓母親扮演觀察者的角色,由于小朋友的母親在家中的時間較長,并且她作為家庭組員,不容易喚起家庭其它組員的實驗意識,其缺點在于為了讓母親觀察,研究這就得讓她們理解有關行為的知識,母親的行為就可能發生變化,與平時體現不同。當小朋友體現出不良行為時,母親甚至能夠克制其發生,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削弱觀察的可靠性和有效性。6、采用問卷法研究小朋友社會性發展的優缺點。P37答:優點:1.實施簡便,適合于大面積施測,較為省時、省力;2.其答案能夠統一形式,便于整頓分析。缺點:1.由于問題和答案往往是已規定好的,被試可選的余地較小,因而會丟失許多信息,不利于問題的進一步分析和研究;2.數據收集過程中難以控制無關因素的干擾,因而問卷有效率經常受到多個因素的制約。7、采用實驗室實驗法研究小朋友社會性發展的優缺點。P38-40答:優點:實驗室實驗由于能夠對無關變量進行嚴格控制,因此研究的內部效度和科學性普通較高。缺點:1.實驗室實驗缺少生態效度;2實驗情境不適合于研究小朋友的社會互動,由于在這種情境中缺少真實情境中小朋友社會互動中存在的互相性;3.在實驗室條件下小朋友與實驗者之間缺少真實的生活條件下小朋友與父母或教師等成人之間所存在的復雜的情感關系。第二章社會性發展的遺傳與生物基礎一、填空題1、人類的發展受兩種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其一是文化與學習,其二是進化與環境。522、進化科學認為,生物機體的發育有具特定基因基礎及與之對應的外部性狀體現,即基因型與體現型。533、研究表明,社會性行為與情緒的基本生理機制是下丘腦。594、羅西認為,鑒定某種社會性行受生物因素影響的原則有:該行為與社會化影響之間含有低有關、該行為含有跨物種的穩定性、該行為與某些荷爾蒙分泌之間有穩定的有關、該行為含有跨物種的顯著相似性。605、小朋友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會關系是依戀。626、“表情”有哪些特點表情是非語言交流方式之一、.表情是一種適應性行為、表情含有跨文化的一致性、表情含有某種“先驗性”、動物也有表情。647、早在19世紀60年代,提出了遺傳因子說的基因科學家是孟德爾。72二、名詞解釋1、社會啟動者:是指特定條件下激起或啟動動物某種社會性反映的特定物種刺激。該類刺激呈現時,會在同一物種中激起類似的社會性反映。(P61)三、簡答題:1、人類的進化歷程中含有決定意義的適應性進化。P55答:1.由用四肢走路到直立行走的轉變。2.大腦兩半球的分工及隨之而來的以工具使用與符號運用為標志的社會技術方式的出現,進而體現為文化的進化。3.父母對小朋友養護期的延長。2、羅西有關社會性行為受生物因素影響的四條原則。P60答:1.社會性行為與某些荷爾蒙的分泌之間含有穩定的有關。2.該行為(模式)在受重要社會化影響之前的幼兒身上已經存在,即與社會化影響之間含有低有關。3.該行為(模式)含有跨物種的穩定性。4.含有跨物種的顯著相似性,特別體現于人類與其下列的高級靈長類之間的相似性。3、人類社會性行為的生物適應意義及其在進化過程中的調節的體現形式。P61-68答:意義:個體按照基因程序的逐步展開,而在特定的時期體現出特定的行為模式,環境作為一種外在動因驅使個體作出某些具體的調節已達成本身與情境之間的平衡。由于這種內在的調節機制,機體能夠實現某種基因程序的“守恒”,即將某種嚴重偏離基因程序的狀態恢復到“正常”。體現形式:從社會啟動者、怯生與依戀、親社會行為與攻擊行為及其社會性行為的生物適應意義及其在進化過程中的調節。4、人類行為遺傳學擬定個體差別的遺傳基礎重要采用的兩種方式。P69答:1.采用對應方式控制基因因素,使之保持個體的相對穩定,以此觀察環境變化所產生的影響;2.保持環境條件的相對均衡,考察基因變異所造成的生物性狀的變化狀況。 5、孿生子研究和收養研究的重要目的。P69,P71答:進行同卵孿生子與異卵孿生子的比較研究,將相似環境下成長的同卵孿生子之間的相似性的平均值與異卵孿生子之間的相似性的平均值加以統計學上的比較,由此擬定某種性狀中基因所發揮的作用。行為遺傳學辦法是通過對收養兒女的研究擬定基因和環境的影響。它重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被收養兒女在多大程度上與其親生父母和姐妹相似;二是被收養兒女在多大程度上同養父母(非親生)姐妹相似。6、懷孕與生育的生物性危險的體現種類。P78-79答:1.非遺傳性的染色體正常2.孕期并發癥3.產期并發癥四、運用題:結合案例分析生物因素對小朋友社會性發展的影響。P84答:生物環境是影響未出生小朋友發展的重要因素,孕期與臨產期的前后多個生物性危險因素可對小朋友后來生理與心理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并可能造成多個行為問題,但是這多個因素又是與特定社會環境交互作用的,環境對其影響起一種強化或削弱作用。第三章家庭、父母與小朋友社會性發展一、單選1、近來發展區的概念是由(A)提出來的。A維果斯基B皮亞杰C班杜拉D勞倫茲2、(C)反映了親子交往的實質。A父母行為B父母教養觀念C父母教養方式D小朋友社會性發展3、(B)是最早研究父母教養方式的人,他將父母教養方式分為權威型、專制型和放任型。A維果斯基B鮑姆令特C瑪丁D麥考貝二、填空題小朋友的社會性發展首先是在家庭中開始的。家庭是小朋友生活發展的最初場合。89家庭系統對小朋友社會性發展影響的重要途徑是親子間的互動。89家庭系統對小朋友社會性發展的影響重要是通過親子間的互動來完畢的。89家庭作為一種系統,含有整合性、層次性、互相依存性、穩定性和變化性。91父可教養觀念的實質涉及3個方曲:小朋友觀、發展觀和父母觀。95父母教養觀念重要來源于父母的文化背景、父母的人格特性和親子關系的特點。96父母教養方式反映了親子交往的實質。98鮑姆令特是最早研究父母教養方式的人,他將父母教養方式的分為三類,分別是權威型、專制型和放任型。98“對小朋友有較多的溫情、較明確的規定和較為一致的反映,能夠在親子間互相理解的基礎上完畢度小朋友的約束”反映的是權威型的父母教養方式。98根據鮑姆令特的觀點,父母對小朋友的成熟行為有較高的規定但對小朋友反映較少,對小朋友缺少熱情,用較為絕對的原則來塑造、控制和評價小朋友的行為,這種教養方式是專制型。99(其它的類型特性也要注意,要能夠分辨)權威型父母對小朋友有較多的溫情、較明確的規定和較為一致的反映,能夠在親子間互相理解的基礎上完畢對小朋友的約束。權威性父母教養方式被認為是最費時費力的方式,但同時也是最有效地教養方式。專制型父母對小朋友的成熟行為有較高的規定,但對小朋友的反映較少,對小朋友缺少熱情,用較為絕對的原則來塑造、控制和批評小朋友的行為,強調小朋友無條件順從,崇尚權威和傳統,不激勵親子間互相遷就,對小朋友的激勵和表彰較少,對小朋友的控制嚴肅、不當協,且帶有強制性。放任型父母教養方式既不盼望小朋友的成熟行為出現,也不提出規定,他們或者溺愛小朋友或者無視小朋友,對小朋友的紀律規定不一致,激勵孩子自由體現自己的愿望,對小朋友有中檔程度的熱情,不主動指導孩子的行為。)9、普通認為,權威型的教養方式是比較抱負的父母教養方式。9910、認為社會環境對小朋友的發展起決定作用的理論是后天塑造說。10511、認為小朋友是在一與其社會環境的主動互相作用中獲得發展的,這一理論模型是互動模型。10512、近來發展區的概念是由維果斯基提出來的。10613、親子關系影響小朋友社會化的機制有態度轉變、模仿、認同作用和歸因方式。10814、父母通過信息傳遞使小朋友長久、有效地接受社會規范并自覺按社會行為規范行動,父母使用的這種辦法是信息內化。10915、運用強制性壓力手段迫使小朋友接受行為規范的辦法是使用權力。10816、父母對小朋友表達失望、不理睬或孤立小朋友,從而使小朋友就范,達成約束小朋友的目的,這種辦法是愛的回收。108三、名詞解釋1、父母教養觀念:指父母在教育和撫養小朋友的過程中,對小朋友的發展、教育小朋友的方式和途徑以及小朋友的可塑性等問題所持有的觀點或見解。952、父母教養方式:是父母的教養觀念、教養行為及其對小朋友的情感體現的一種組合方式。這種組合方式是相對穩定的,不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它反映了親子交往的實質。983、小朋友觀:是指對小朋友在發展過程中是被動接受外界影響,還是主動主動地獲得發展這類問題的基本見解。954、發展觀:是指父母對小朋友發展的規律以及其影響因素的觀點及見解。955、父母觀:是指父母對小朋友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問題的見解。956、態度轉變:指父母通過種種辦法變化小朋友的態度,使小朋友接受、內化行為規范的過程。1087、使用權利:是一種運用強制性的壓力手段迫使小朋友接受行為規則的辦法。1088、愛的回收:是一種心理上的處罰形式,重要是指父母對小朋友表達失望、不理睬或孤立小朋友等。1089、信息內化:又叫引導,是父母通過信息的傳遞使小朋友長久、有效的接受或內化社會規范或行為規則的一種辦法。10910、敏感性:指父母對小朋友的需求予以及時、一貫和合適的反映。10111、合作:是指父母主動為孩子發明條件,培養孩子的自主能力,較少干擾性的限制孩子的活動。10112、指導:父母給小朋友提供問題情境,并予以及時反饋和主動強化。10213、控制:是指父母對小朋友身體上的處罰、冷漠的回絕、剝削以及威脅等。10114、父母的參加:父母愛孩子,關心孩子的利益,盡量滿足孩子的需要。10215、盼望:父母對小朋友的發展有符合現實的,主動的盼望并設法讓小朋友體驗到父母的盼望。10216、成熟規定:父母對小朋友的社會性發展、認知發展和情感發展不停提出較高的規定,并且強調小朋友獨立,激勵小朋友自己進行決策。10217、溫情:父母通過行為和態度體現對孩子的愛,關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對孩子的成長充滿愛好,同時對孩子的進步予以表彰和贊賞,為孩子獲得的成就感到自豪,并和孩子分享成功的歡樂。10218、接受:父母喜歡照顧孩子、愛孩子、對孩子的消極情緒較少厭倦,并且主動增進孩子消極情緒的轉化。10319、情感反射:父母把小朋友的情感體現模仿給小朋友看,并對小朋友的情感需要予以合適的反映。103四、簡答題:1、家庭成為小朋友發展的抱負環境的因素。P89答:首先,家庭是一種社會組員相對較少的群體,組員間的關系非常親密,這有助于小朋友獲得較為一致的行為準則;另首先,家庭組員與外部環境的聯系較多,這有助于小朋友逐步參加社會活動,發展其社會交往的能力,為后來社會交往奠定基礎;再次,每一種家庭組員都有撫養小朋友的責任,這有助于小朋友得到較多的關心和愛惜,獲得安全感。2、家庭系統對小朋友社會性發展的影響通過的途徑及其體現方式.P89-90答:小朋友是家庭系統中一種構成部分,家庭系統對小朋友社會性發展的影響重要通過親子間的互動來完畢。(途徑)首先,父母通過自己的教養觀念、教養行為影響小朋友的社會性發展;另首先,小朋友社會性發展的水平又反作用于父母的心理狀態、教養觀念及教養行為。(體現形式)3、鮑姆令特將父母教養方式分為哪三類,各有什么特性P98答:鮑姆令特根據父母行為的控制和溫情兩個維度把父母教養方式分為三類:權威型、專制型和放任型。權威型父母對小朋友有較多的溫情、較明確的規定和較為一致的反映,能夠在親子間互相理解的基礎上完畢對小朋友的約束。權威性父母教養方式被認為是最費時費力的方式,但同時也是最有效地教養方式。專制型父母對小朋友的成熟行為有較高的規定,但對小朋友的反映較少,對小朋友缺少熱情,用較為絕對的原則來塑造、控制和批評小朋友的行為,強調小朋友無條件順從,崇尚權威和傳統,不激勵親子間互相遷就,對小朋友的激勵和表彰較少,對小朋友的控制嚴肅、不當協,且帶有強制性。放任型父母教養方式既不盼望小朋友的成熟行為出現,也不提出規定,他們或者溺愛小朋友或者無視小朋友,對小朋友的紀律規定不一致,激勵孩子自由體現自己的愿望,對小朋友有中檔程度的熱情,不主動指導孩子的行為。4、父母教養觀念實質是什么P95,父母教養觀念與父母教養行為和小朋友發展之間有何關系P97答:父母教養觀念實質是:父母的小朋友觀、發展觀和父母觀。關系:父母教養觀念與父母教養行為之間存在著親密的關系。父母認為小朋友的內在動機對其發展有著重要作用,那么在親子交往中,父母往往就較多運用講道理的方式,而較少采用強制命令來控制小朋友。父母對兒女的盼望也影響父母行為,虐待小朋友的父母對小朋友多抱有不現實的盼望,當孩子達不到他們的盼望時,他們感到失望從而更可能虐待孩子。另外,父母教養觀念失望復雜程度與父母行為間也存在有關。父母教養觀念與小朋友發展間存在著親密的關系。父母教養觀念的復雜性與小朋友自我認知的精確度呈正有關。研究表明,父母家庭教養觀念、父母對學校教育的見解和孩子的社交能力間有一定程度的有關;家長對孩子獨立性、禮貌及整潔等個性品質培養的重視程度與小朋友社會交往能力的發展呈顯著有關。5、小朋友社會化過程中的幾個理論模型P105答:1.先天形成說。小朋友的父母及其它撫養者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只能延緩或加速小朋友發展到這個水平的時間。親子之間的交往應以小朋友為中心。2.后天塑造說。該理論主張小朋友出生時個體間在個性、能力等方面并不存在差別,因而成人與小朋友間的交往往往應以父母為中心。3.沖突模型。該理論認為,小朋友從一出生就不是被動地接受外界的影響,而是有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撫養者的任務就是協助孩子發展克制其原始沖動的能力。4.互動模型。互動理論認為,小朋友是在與其社會環境的主動的互相作用中獲得發展的,存在雙向影響。6、家庭對小朋友認知社會化與情感社會化的體現P106-108答:維果茨基指出,小朋友的認知發展有一種社會基礎,小朋友與一種有能力的成人間的交往對增進其社會技能的發展含有重要的意義。在增進小朋友認知發展的過程中,小朋友與成人間的互相配合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小朋友的發展水平必須達成“近來發展區”。成人的任務在于擬定某個孩子在某種發展任務中的“近來發展區”,予以孩子所需要協助,并能夠在孩子的能力發展到能夠獨立完畢任務時及時停止協助。另首先,小朋友能夠主動主動地謀求協助。再次,成人要能夠敏感地察覺到孩子的需求,及時作出反映或停止協助。隨小朋友年紀的增加,其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增多,小朋友的情感不停得到發展。父母重要是通過親子交往塑造和指導小朋友,使其形成撫養者或者其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所盼望的情感體現形式。但是,父母對小朋友情感發展的作用受到社會環境因素、親子交往的特點、小朋友的年紀及氣質特點等因素的制約。7、親子關系影響小朋友社會化的機制P108-110答:這些機制重要涉及態度轉變、觀察模仿、認同作用及小朋友的歸因方式。1.態度轉變指父母通過種種辦法變化小朋友的態度,使小朋友接受、內化行為規范的過程。父母用來變化小朋友態度的辦法重要有:使用權利、愛的回收、信息內化等。2.模仿父母行為是小朋友社會性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3.弗洛伊德是研究認同作用影響個體行為發展的先驅。他以“奧底普斯”情結來解釋小朋友對父母的認同。哈根把認同作用看作是一種“獲得性認知反映”,認同作用發生的首要條件是小朋友對楷模感到欽佩,這種情感造成小朋友想要擁有的行為和情感體現的特性,從模仿中獲得滿足感。4.小朋友的歸因方式決定對成功的盼望,小朋友的歸因方式可分為功效良好的歸因方式及功效的歸因兩種方式。五、敘述1、聯系實際分析影響父母行為的因素。P114-127答:(一)社會文化背景:在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中,父母的生活方式、心理特點、價值觀及可接受行為的原則是不同的,也存差別。(二)社會經濟地位: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重要由其職業、受教育水平和經濟收入所決定。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不同,其教養行為與教養觀念也存在差別。(三)母親就業:母親就業后,隨其社會角色的增多,其用來撫養孩子的時間和精力相對減少。(四)壓力和社會支持:父母體驗到的壓力對父母教育小朋友的效果往往含有消極影響。社會支持有助于減少壓力對父母的消極影響。(五)父母被撫養的經歷:小朋友父母的撫養經歷也影響其與兒女的互動。研究發現,父母被處罰的經驗影響父母對小朋友的處罰行為,這種代際的傳遞在小朋友早期就體現出來。(六)父母的性別:父母因性別不同而體現出不同的撫養行為特性。在撫養觀念方面,母親重視培養小朋友語言、情感的體現能力,盼望小朋友與別人建立親密的關系,父親則重視培養小朋友的自我控制能力成就動機及其責任心。(七)父母的個性特性:父母的身心健康水平、耐心和移情能力等因素影響父母的行為。父母的心理成熟和健康水平是有效發揮父母功效的基礎。(八)小朋友的年紀:普通來說,小朋友的年紀是其生理、語言、情感、認知和社會交往能力發展水平的標志。小朋友的年紀僅對父母的處罰行為和成就規定有顯著影響。(九)小朋友的性別。(十)小朋友的出生次序:小朋友的出生次序不同,父母對小朋友的互動方式也存在差別。(十一)父母的婚姻質量:父母婚姻關系不好,經常爭執、挑剔、沖突較多,父母對孩子的消極情感就較多,其兒女體現出的攻擊、犯罪行為也較多,同伴關系發展較差。(十二)家庭構造和規模:家庭關系越復雜,小朋友受到的影響自然也就越多。(十三)親子交往的情境:親子交往情境對父母行為的影響重要體現在:1.別人在場影響父母對小朋友的行為。2.親自交往的時間。3.親自交往的目的。2、根據案例精確判斷教養方式的類型及特性。(P98)答:教養方式分為三類:1.權威型:高控制、高反映。2.專制型:高控制、低溫情。3.放任型:低控制、高溫情。第四章同伴關系與友情二、填空題:1、同伴關系的性質:屬于互惠的。2、同伴關系中,以客體為中心出現在嬰兒期。3、小朋友友情概念發展的階段有:第一階段得失階段;第二階段常規階段;第三階段移情階段。4、6-15歲小朋友對友情特性的認知構造,由五個維度構成:個人交流和沖突解決、楷模和競爭、互相觀賞、共同活動和互相協助及親密交往。5、友情關系的測量中,有關友情數量的測量普通用最佳朋友限制提名法。6、友情關系的測量中,有關友情質量的測量慣用問卷法。7、考察同伴群體的形成過程的典型實驗是“羅伯的夏令營”。8、同伴群體的構造中有支配者和追隨者,同時同伴群體構造含有明顯的性別差別。三、名詞解釋:1、同伴關系:是指年紀相似或相近的小朋友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并互相協作的關系,或者重要指同齡人之間或心剪發展水平相稱的個體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關系。(P133)2、垂直關系:是指那些比小朋友擁有更多知識和更大權利的成人(重要涉及父母和教師)與小朋友之間形成的一種關系。(P133)3、水平關系:是指小朋友與那些和他(她)含有相似社會權利的同伴之間形成的一種關系。(133)4、被無視小朋友:指那些被提名(涉及正提名和負提名)極少的小朋友。(P152)5、友情:友情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同伴關系和依戀關系,它在小朋友社會化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兩個個體之間的一種互相作用的雙向關系,而非簡樸的愛慕或依戀的關系,是一種較為持久的穩定性關系,是以信任為基礎以親密性支持為情感特性的關系。(P159)四、簡答題1、同伴關系的功效(P137)答:1.同伴關系是發展社會能力的重要背景。2.同伴關系是滿足社交需要、獲得社會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3.同伴交往經驗有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發展。2、家庭關系與同伴關系互相聯系的體現(P140)答:1.父母的社會化方略會影響到小朋友在同伴關系中的地位。2.父母對于小朋友在同伴關系中如何交往有明確的指導。3.作為孩子社會生活管理者的父母的作用。家庭關系對于同伴關系的影響重要有直接和間接兩方面的作用。直接影響重要是涉及父母在小朋友與同伴交往中作為管理者的作用。家庭關系對同伴關系的間接影響有:母嬰關系的質量在某些程度上預言了小朋友后來的同伴關系;家長撫養技巧的其它方面與小朋友解決同伴關系的能力含有一定的聯系;父母的人格也會間接的影響到小朋友的同伴關系。3、測量同伴接納性的辦法有哪些(同伴關系的測量辦法有哪些)(P150)答:1.觀察法:即對自然狀態下小朋友的同伴關系進行觀察。2.社會測量法:涉及同伴提名法和同伴評定法。同伴提名法是指在一種社會群體中,讓每個小朋友根據所給定的同窗名單或照片進行限定提名,讓每個小朋友說出他們最喜歡的和最不喜歡的同伴,如你最喜歡和誰一起玩”等。根據從每個小朋友那里獲得的正負提名的數量的多少對小朋友進行分類。同伴評定法即規定每個小朋友根據具體化的量表對同伴群體內其它全部組員進行評定,如讓小朋友回答有關同班內每個同窗的問題。并且給出一種“喜歡——不喜歡”的評定量表。4、簡述同伴接納的類型(簡述同伴關系的類型)(P152)答:描述小朋友的社會接納性,普通把小朋友分為四類或五類,這與考依等人擬定的類型相似。1.受歡迎小朋友:指獲得許多同伴主動的提名或評定的小朋友,即被多數同伴喜歡的小朋友。2.被拒斥的小朋友:指不被多數同伴喜歡的小朋友。3.矛盾的小朋友:指那些唄某些同伴愛慕,同時又被其它某些同伴看做含有破壞性而不被喜歡的小朋友。4.被無視的小朋友:指那些被提名(涉及正提名和負提名)極少的小朋友。5.普通的小朋友:指那些被同伴接納的程度處在普通狀況的小朋友,他們在同伴提名中沒有獲得極端的分數(最喜歡或最不喜歡)。5、影響同伴接納的因素(P152)答:1.行為特性2.認知能力3.身體吸引力4.名字5.教師的影響6、塞爾曼有關小朋友友情概念發展的階段理論(P161)答:美國著名小朋友心理學家塞爾曼認為,小朋友友情概念的發展與他們觀點蔡澤能力的發展親密有關。他從社會認知發展的觀點出發,采用臨床訪談法把友情概念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階段0:即時性游戲。以相似或相近為特性,約3~7歲。階段1:單方面協助。以朋友協助喜歡為特性,約4~9歲。階段2:公平氛圍的合作。以對互相之間關系的意識和互相適應為特性,但友情關系任局限于當時的游戲,約處在6~12歲。階段3:親密和互相分享關系。以對持續友情關系的意識和精神力量,互相獲得自我的身份為特性,約12歲后來。7、簡述友情關系的功效(P166-169)答:1.友情可為小朋友提供情感支持:(1)可消除小朋友的孤單感。(2)有朋友在場可使小朋友在陌生場合或受到潛在威脅壓力的狀況下感受到情感的支持,小朋友語安逸和自己的朋友一塊解決沖突。(3)有助于培養小朋友同性之間的敏感性和共同性,對成人期的穩定的戀愛關系產生影響。2.8、同伴群體的影響(同伴群體的社會化影響)(P173)答:1.同伴群體為小朋友提供了互相模仿的對象,增進了小朋友的社會化。2.同伴群體影響小朋友的自我調節能力和道德行為,是小朋友言行的參考群體。9、影響合作與競爭的因素(P175)答:1.社會情境2.游戲規則和年紀五、敘述題1、敘述小朋友同伴關系發展的趨勢(同伴關系的發展階段及每個階段的發展特點或敘述不同年紀階段小朋友同伴關系的特點)P144-149答:1.嬰兒期。嬰兒很早就能夠對同伴的出現和行為作出反映。嬰兒期同伴之間的互相作用是按一定的階段發展的,研究認為,嬰兒期同伴互相作用能夠劃分為下列三個階段:客體中心階段、簡樸互相作用階段、互補的互相作用階段。2.學前期。在學前期,小朋友與同伴互相作用的頻率進一步增加,互動的質量提高。在這個階段,小朋友認知能力和語言技能的發展變化著同伴交互作用的性質。小朋友現在互相交流思想,分享有關活動的知識,參加集體性的假裝游戲,能夠與商議游戲規則以決定游戲的建構。3.童年期。小朋友進入小學,他們與同齡伙伴交往的機會明顯的增加,同伴對小朋友的影響越來越突出了。他們在互相交流信息、體現思想、進行合作以及分享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同時,同伴群體共同目的成為小朋友社會生活的重要特性。按皮亞杰的理論,這是小朋友正處在“去自我中心”的階段。“去自我中心”增進了小朋友互相作用的發展,互相作用反過來更加速了“去自我中心”。在這個階段,小朋友對同伴更有選擇性:同伴絕大部分是同性的,友情變得更加故意義和持久。4.青少年時期。在這個階段,同伴關系變得更為核心。這個時期小朋友正處在向成人社會的過渡階段。在這個時期與同伴建立的關系類型,有可能對小朋友后來的人際關系起著定型和預告作用。青少年時期是個相稱不擬定的時期,小朋友對自我、對社會都有一種不擬定感。而同伴在擬定一種人的角色和自我價值方面能提供支持和引導。在青少年時期,小朋友對同伴文化的遵從明顯增加。2、應用:聯系實際分析家庭關系與同伴關系互相聯系的方式并具體舉例。(P140)答:1.父母的社會化方略會影響到小朋友在同伴關系中的地位(舉例略)。2.父母對小朋友在同伴中如何交往有明確的指導(舉例略)。3.作為孩子社會生活的管理者的父母的作用(舉例略)。3、應用:聯系實際分析影響同伴接納的因素并具體舉例。(P153)答:1.行為特性(舉例略)。2.認知能力(舉例略)。3.身體吸引力(舉例略)。4.名字(舉例略)。5.教師的影響(舉例略)。4、運用理論分析同伴關系的功效并具體舉例。(P137)答:1.是發展社會能力的重要背景(舉例略)。2.是滿足社交需要、獲得社會性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舉例略)。3.交往經驗有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發展(舉例略)。 5、針對小朋友同伴關系困難提出矯治方略。(P181)答:1.首先,需要診療出小朋友在社交方面存在什么樣的困難;然后,把解決這些困難所需要的技能分解成某些具體的要素。通過小朋友加入到其它同伴正在進行的活動中去,或者讓小朋友與其它小朋友一起執行某些特殊任務的方式來進行訓練。2.某些小朋友需要別人以某種合適的方式協助他們。在提供應小朋友獲得他們所需要的技能方面,不同的方案所采用的具體辦法是不同的。3.練習過程中,在小朋友進行角色扮演的同時,成人在一旁對小朋友在角色中所呈現的社交技能進行評論,方便使小朋友意識到他們與同伴交往中存在的哪些問題,并協助小朋友按照對的的規定修正其行為。第五章小朋友的依戀一、單選題:1、(D)不是依戀建立的前提A識別記憶B客體永久性C人的永久性D短時記憶二、填空題:1、依戀形成標志是:分離焦慮與怯生現象。2、安斯沃斯等人運用陌生情境法對早期小朋友的依戀進行了測量。3、陌生情境法涉及母親(或其它養護者)、嬰兒與陌生人3個重要的行為主體變量。4、在陌生情境中體現出舒適感的依戀類型是安全型。5、社會學習理論中最著名的研究是哈羅所做的恒河猴“替代母親”的的實驗,推斷身體接觸的舒適比食物対依戀的形成起著更重要的作用。6、2—7個月是依戀關系的建立期。三、名詞解釋1、依戀:普通是指個體的人對某一特定個體的長久持續的情感聯系。在發展心理學中,依戀特指嬰兒與成人所形成的情感聯結。(P184)四、簡答題1、依戀的特點(特性)(P185)答:1.在對象上,依戀含有選擇性。2.在行為體現上,依戀者謀求與依戀對象身體的親近。3.在對個體的心理意義上,依戀者能夠從中獲得一種慰藉和安全感。4.在情感意義上,依戀遭到破壞后會造成依戀雙方特別是依戀者的分離焦慮與痛苦。5.在其賴以形成的基礎上,依戀雙方含有某種和諧性。2、依戀建立的前提(P186)答:依戀的建立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社會環境特別某種養育條件的存在是小朋友依戀發生的首要前提:1.識別記憶。2.客體永久性與人的永久性。3、鮑爾貝有關小朋友依戀發展的階段劃分(小朋友早期依戀發展的階段理論(P188)答:鮑爾貝根據小朋友行為的組織性、變通性與目的性發展的狀況,把小朋友依戀的產生與發展過程分為4個階段:1.前依戀期(0~2個月)。小朋友尚未實現對人際關系客體的分化,因而對任何人都體現出相似的行為反映,能夠接受來自陌生人的關注與愛惜。2.依戀關系建立期(2~7個月)。小朋友出現了對熟悉人的識別再認,熟人較陌生人更易引發強烈的依戀反映,但仍然無區別的接受來自任何人的關注。3.依戀關系明確期(7~24個月)。出現了分離焦慮與陌生人的謹慎或恐懼,出現了對熟人的持久的依戀情感。4.目的調節的伙伴關系(24個月后來)。小朋友已能理解父母的需要,并與之建立起雙邊的人際關系。4、簡述依戀理論(P193—199)答:1.精神分析理論:把依戀看做早期對小朋友對能夠滿足其生理需要,提供愉快與舒適的父母形成的一種情感關系,強調小朋友的生理因素在依戀建立和發展中的決定作用,把喂養作為依戀形成的來源。2.學習理論:(1)早期學習理論:認為依戀是小朋友與母親之間基于互相強化與報償而建立起來的雙向社會關系。母親在小朋友早期擔當者喂養者的角色,這使母親獲得了主動強化者的地位。這就構成了小朋友依戀的根本因素。(2)社會學習理論:更重視依戀的社會發生性。它傾向于把依戀的形成看做小朋友敏于社會刺激的生物機能與成人故意識的社會行為有機整合的產物。另外,社會模型、社會支持與直接指導在依戀形成過程中也含有重要作用。3.習性學理論:研究指出依戀的形成有著深刻的生物本源。人類嬰兒對于撫養照看者的依戀是長久生物進化的成果,是基因所保存下來的人類進化和生存方式的信息,或者說是人類在面對可能的威脅和意識到的危險時所采用的必然的、本能的反映方式。4.社會生物學的“親情投資理論”:社會生物學家力圖用生物學的觀點解釋人類社會現象,認為依戀是母親對小朋友的親情投資的成果,為避免生殖的高昂代價“作廢”而作出的撫養努力的產物。為了不致使自己的心血付之東流,她便在嬰兒撫養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成果形成了對小朋友的依戀。5、影響小朋友依戀的因素(P210)答:1.撫養質量2.母親缺失3.文化特點4.小朋友的氣質6、依戀對小朋友心剪發展的影響(P220—223)答:1.依戀質量的現實意義。依戀質量反映著小朋友氣質與人際關系等因素的綜合作用,而另首先,不同的依戀質量或類型又和不同的心理特性與心理品質對應。2.“性向假設”與早期依戀質量的持久影響。(1)在個性特性方面,與不安全型小朋友相比,安全型小朋友在后來體現出更強的探索欲望與能力;(2)在游戲與社會交往中,安全型小朋友也顯得更成熟,體現出良好的個性特性與社會認知能力。3.在特定問題情境中,安全型小朋友也體現出較強的問題解決的能力與良好堅持性及挫折容忍力。五、敘述題請運用安斯沃斯的小朋友依戀類型理論精確判斷小朋友依戀的類型及特性(P205-206)答:安斯沃斯發現親子關系與母嬰的行為存在著顯著一致性。根據運用陌生情境法測定的小朋友的行為特性特別是其依戀的安全程度,她把小朋友依戀分為安全型(TB)和不安全型或焦慮型兩大類,又將不安全型分為回避型(TA)與回絕型(TC)兩小類。不同類型小朋友體現出不同的依戀行為。(1)安全型小朋友的人際關系體現出舒適、安全的總體特性(自己敘述)。(2)不安全—回避型小朋友的人際關系傾向于淡漠、疏遠;不安全—回絕型小朋友體現出互相矛盾的一臉行為,在陌生情境中顯得困惑和謹慎,對陌生情境不能較好地適應。第六章小朋友社會認知發展一、單選題:1個體對特定情境中別人的思想情感等的理解是:CA觀點采擇B心理理論C移情D競爭二、填空題:1、在心理理論研究中,最為典型的實驗任務是韋爾曼和普那設計的“錯誤信念任務”。2、塞爾曼研究小朋友觀點采擇所采用的辦法是人際關系構造分析取向。三、名詞解釋:1、社會認知:是指人對社會性客體及其之間的關系,如人(別人和我)、人際關系、社會群體、社會角色、社會規范和社會生活事件的認知以及對這種認知與人的社會行為之間的關系的理解和推斷。(P231)2、觀點采擇:辨別自己與別人的觀點,并進而根據目前或先前的有關信息對別人的觀點(或視角)作出精確判斷的能力。(P237)3、移情:是指小朋友在察覺別人情緒反映時所體驗到與別人共有的情緒反映。(P256)4、心理理論:指個體對別人心理狀態以及別人行為與其心理狀態的關系的推理或認知。(P259)5、自我中心:(1)意味著小朋友對認識世界的相對性和協調觀點缺少理解;(2)小朋友不自覺地把“自我”的品質和本身的見解強加于事物和別人。(P244)6、去自我中心:意味著小朋友從“自我中心”中解脫出來。要克服“自我中心主義”必須含有兩個條件:(1)意識到“自我”是個主體,并把主體與客體辨別開來;(2)把自己的觀點與別人的觀點協調起來,而不是把自己的觀點看做是獨一無二的,即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和問題,并以一種非自我中心的方式把它們整合到自己的認知圖式或表象之中。(P244)四、簡答題1、社會性知識與非社會性知識的區別(P233)答:1.客體特性。兩者區別體現在兩個維度上:(1)靜態性—易變性。社會性客體與非社會性客體相比,其外在體現隨時間而含有更大的變化性。(2)變化的動力源。物理客體發生變化的作用力大多存在于客體之外,而大多數社會客體的變化作用不能歸由于外力的作用。2.知覺者的特性。(1)互相主觀性;(2)因果歸屬;(3)自我中心的評價。3.人類行為的隨意性。人類的行為不單是外力作用的成果,其大部分是由內部力量引發的。這就使得人的行為不像物理客體的運動,完全不服從物理學的因果規律,而是含有很強的隨意性。4.兩類客體的活動原則不同。物理客體是按物理規律運動的,人則是按心理原理和社會規范活動的。2、霍夫曼的小朋友移情發展的階段理論(P257)答:霍夫曼認為,小朋友移情的發展要經歷下列4個階段:階段1.非認知的移情階段。人生第一年的移情處在一種非常原始的階段,即非認知的移情階段。階段2.自我中心的移情。出生第二年,小朋友開始能夠對別人的情感作出反映。階段3.推斷的移情。2~3歲開始,小朋友形成最初的角色采擇的能力,體現出某些利他主義的嘗試。階段4.超越直接情景的移情階段。童年晚期后來。小朋友能夠注意到別人的生活經驗和情景,對別人的情感反映超越了直接情景的局限。3、塞爾曼的小朋友觀點采擇發展階段(P252)答:塞爾曼把3歲到青春期小朋友觀點采擇的發展5個階段或水平:階段0.自我中心或未分化的觀點(3~6歲),小朋友只懂得自己的觀點,意識不到別人的觀點;階段1.社會信息的觀點采擇(6~8歲),小朋友認識到人們能由于他們自己不同的觀點,但相信這是由于個人所接受到的信息的不同;階段2.自我反省的觀點采擇(8~10歲),他們能夠考慮對方的觀點;階段3.互相的觀點采擇(10~12歲),小朋友能夠同時考慮自己和別人的觀點并且認識到別人也這樣做;階段4.社會和習俗系統的觀點采擇(大致12~15歲以上),青少年盼望別人考慮和采納其社會群體中大多數人所持的意見。4、小朋友觀點采擇與社會互動的關系(278)答:小朋友的同伴交往或互動能夠增進其自我中心或觀點采擇的發展,由于在同伴互動中,小朋友通過扮演不同的角色,為他們更加好地認識到自己的觀點與別人的觀點之間的差別提供了機會,使它們能夠有機會理解自己和別人在活動過程中對活動內容和有關問題的觀點的差別。同時,在游戲中發生沖突時,為了使游戲繼續進行,小朋友必須對自己的觀點和同伴的觀點進行整合,作出妥協。因此這些含有相似地位的同伴間的互動會加緊小朋友去自我中心化的過程,推動和增進其觀點采擇和人際理解的發展。5、小朋友對社會規則的認知發展特性(P273)答:2~3歲小朋友辨別違反道德規則的行為與違反習俗規則的行為以及言語發展的研究中最小的小朋友(2歲)在任何一維度上都不能辨別違反道德的行為與違反習俗的行為;近3歲的小朋友認為違反道德的行為從普遍上來說要比違反習俗的行為更為錯誤,而3歲半的小朋友卻認為違反道德規則的行為要比違反習俗規則的行為更不依賴于規則與權威。從普遍性維度上講更為不對,并且程度更加嚴重。研究表明,學前小朋友對保護身體安全的謹慎規則有很清晰的認識,但認為這些規則的重要性差某些,違反這些規則要比違反道德規則在嚴重程度上差某些。五、敘述題1、達蒙有關小朋友對權威認知發展的階段理論(268)答:達蒙將小朋友權威認知的發展分為前后相機的6個水平或階段。水平1小朋友不能將權威人物的規定與本身的愿望辨別開來,對權威一種盲目崇拜和依賴的態度,在行為上傾向于無條件的服從。水平2小朋友意識到權威人物的規定與本身的愿望之間的沖突,并通過對權威的單向的服歷來消除這種沖突,避免可能的麻煩。水平3小朋友把權威看作擁有至高無上的社會地位或體力優勢、全知全能的人。水平4小朋友的服從行為基于交換或互惠原則,將服從作為對權威過去付出的一種報償或為獲得某種報償而作出的必要投資和努力。水平5小朋友開始放棄對權威人物的盲目崇拜或情緒支配下的無條件服從,而代之以理性的評論與有條件的服從。水平6小朋友將能為集體組員帶來福利,為集體所承認的人奉為權威。第七章小朋友道德與親社會行為的發展一、單選題:1、實用臨床法研究小朋友規則認識和道德發展的心理學家是(D)。A、詹姆斯B、華生C、謝弗爾森D、皮亞杰2、親社會道德兩難故事法的創立者是(A)。A、柯爾伯格B、皮亞杰 C、艾森伯格D、埃里克森3、皮亞杰有關小朋友道德發展研究的著作,于1932發表的是(A)。A、《小朋友的道德判斷》B、《發生認識論》C、《人類發展生態學》D、《前運算階段》5、親社會行為不涉及(C)。A、分享B、合作C、依戀D、捐贈二、填空題1、對偶故事法提出者是皮亞杰。2、皮亞杰把小朋友道德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前道德、他律道德、自律道德。3、海因茲偷藥故事的提出者是柯爾伯格。4、吉利根對公正與否為大眾唯一的道德取向首先進行質疑,并提出道德的另一種取向關心。5、社會行為規范涉及三種,分別是社會責任規范、互相性規范、應得性規范。三、名詞解釋1、道德發展:是指個體隨著年紀的增加,逐步掌握判斷是非原則以及按該原則去體現道德行為的歷程。(280)2、他律道德:4、5~8、9歲之間的小朋友對道德的見解是恪守規范。只重視行為后果,而不考慮行為意向。(284)3、自律道德:9~10歲后來的小朋友不再盲目服從權威,他們開始認識到道德規范的相對性,同樣的行為,是對是錯,除了看行為的成果外,也要考慮當事人的動機。(284)4、親社會行為:普通指對別人有益或對社會有主動影響的行為,涉及合作、助人、安慰、捐贈等。(P303)5、移情:是指小朋友在察覺別人情緒反映時所體驗到與別人共有的情緒反映。(P326)6、角色扮演法:是一種使人臨時置身于別人的社會位置,并按照這一位置所規定的方式和態度行事,以增進別人對社會角色及本身原有角色的理解,從而更有效地推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學技術。(P328)7、移情訓練法:是一種旨在提高小朋友善于體察別人的情緒,理解別人的情感,從而與之產生共鳴的辦法。8、楷模示范法:楷模學習在道德教育及親社會行為領域的研究中曾引發廣泛的注意。對楷模模仿問題的研究最突出的首推班杜拉。四、簡答題1、皮亞杰有關小朋友道德判斷發展的階段理論的重要觀點(P284)答:第1階段:前道德階段。此階段大概出現在4~5歲以前,小朋友的思維是自我中心的。第2階段:他律道德階段。此階段大概出現在4、5~8、9歲之間,以學前小朋友居多數。此階段的小朋友對道德的見解是恪守規范。只重視行為后果,而不考慮行為意向。第3階段:自律道德階段。自9~10歲后來的小朋友不再盲目服從權威,他們開始認識到道德規范的相對性,同樣的行為,是對是錯,除了看行為的成果外,也要考慮當事人的動機。2、艾森伯格的親社會行為理論模型的三個階段的名稱(P315)答:1.對別人需要的注意階段。2.擬定助人意圖階段。3.意圖和行為相聯系階段。3、親社會行為的早期發展及發展的一致性和持續性(P333)答:小朋友的親社會行為在很早的年紀就出現。分享、助人、安慰、保護、合作等多個形式的親社會行為在生命的第一、二年即已出現。有關小朋友親社會行為的一致性問題的研究表明,小朋友不同類型、情境下的親社會行為之間的有關相對較低。有關小朋友親社會行為的跨年紀的一致性問題的研究成果表明,不同年紀小朋友的親社會行為之間存在中檔程度的正有關,表明個體的親社會性含有相對較高的穩定性和持續性。五、敘述題1、試敘述科爾伯格道德發展的三個水平六個階段。(P287)答:第1水平:前習俗水平。大概在學前至小學低中年級階段。此水平又分為兩個階段:第1階段:處罰和服從的取向。第2階段:工具性的相對主義取向。第2水平:習俗水平。大概自小學高年級開始,此水平又分為兩個階段:第3階段:好男孩—好女孩的取向。第4階段:法律和秩序取向,注意中心是權威或規則。第3水平:后習俗水平。大概自青年末期靠近人格成熟時開始。此水平又分為兩個階段:第5階段:社會契約的取向。第6階段:普遍的道德原則的取向。2、能夠聯系實際,運用有關理論分析小朋友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并提出培養辦法。(P328-331)答:小朋友的親社會行為受多個因素的影響,其中社會認知和移情是影響小朋友親社會行為的重要中介變量,兩者之間存在著互相作用,除此之外,社會學系也是小朋友親社會行為獲得的重要機制之一。培養辦法以下:1.角色扮演法:是一種使人臨時置身于別人的社會位置,并按照這一位置所規定的方式和態度行事,以增進別人對社會角色及本身原有角色的理解,從而更有效地推行自己角色的心理學技術。2.移情訓練法:是一種旨在提高小朋友善于體察別人的情緒,理解別人的情感,從而與之產生共鳴的辦法。3.楷模示范法:楷模學習在道德教育及親社會行為領域的研究中曾引發廣泛的注意。對楷模模仿問題的研究最突出的首推班杜拉。班杜拉認為,人在社會環境中進行學習從而形成本身的人格特性。因此,設立一定的社會情境,樹立一定的楷模,使小朋友故意無意間進行模仿,能夠有效增進小朋友品德的形成與發展。第八章小朋友的攻擊一、選擇題:1、把攻擊分為敵意性攻擊和工具性攻擊的心理學家是(C)。A、詹姆斯B、華生C、哈吐普D、馬什2、(C)認為攻擊是人的本能。A、哈吐普B、劉易斯C、勞倫茲D、皮亞杰3、提出挫折---攻擊假說的心理學家是(A)。A、多拉德B、貝姆C、克拉克D、哈勃4自我調節機制不涉及(C)。A、自我觀察B、判斷C、自我調節D、自我反映5、提出攻擊的信息加工模型的心理學家是(B)。A、多拉德B、道奇C、弗雷姆D、魯賓二、填空題1、啟動小朋友攻擊行為的外部因素涉及消極事件啟動、誘發性啟動、楷模性啟動。2、社會學習理論任務攻擊的保持機制需要三個方面外部強化、不恰當的處罰、替代性強化。3、認知理論將攻擊分為五個過程對輸入性信息的譯碼、解釋過程、尋找反映、決定反映、小朋友進入執行自己選擇的反映階段。4、小朋友欺負的特點涉及未受激惹性(故意性)、重復發生性、欺負者和被欺負者之間力量的不均衡性_。5、男孩習慣用身體欺負同伴,女孩習慣用__言語和心理__欺負同伴。6、影響小朋友欺負的因素_家庭__、__學校__、__同伴群體__。三、名詞解釋:1、工具性攻擊:指小朋友為了獲得某個物品而作出的搶奪、推搡等動作。(P340)2、敵意性攻擊:是以人為指向的,其根本目的是打擊、傷害別人。(P340)3、攻擊意圖歸因:指小朋友在與別人交往中對別人意圖、動機的認知和理解。(P364)4、欺負:欺負行為是指故意的造成接受者身體的或心理的傷害。普通采用打、推、訛詐錢物等方式,也涉及講下流的故事或社會拒斥等。(P366)5、冷認知:含有較高的認知能力但卻缺少移情能力的現象稱為“冷認知”。(P372)四、簡答題:1、簡述四種代表性的攻擊理論。(P341)答:1.習性學理論。勞倫茲認為,攻擊是人類和動物的一種本能。2.挫折—攻擊假說。多拉德認為,人類的攻擊行為是由挫折所致。3.社會學習理論。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小朋友的攻擊是一種習得的社會行為。4.認知理論。攻擊的認知理論強調人類認知對攻擊行為的調節作用。2、攻擊定義的四種取向。(P338)答:1.解剖學定義:攻擊是指那些造成對方逃跑或給對方造成傷害的行為或行為模式。2.前提條件定義:強調合計發生的前提條件—即傷害意圖或傷害的故意性。3.行為后果定義:強調要以個體的行為所造成的傷害性成果作為攻擊的界定原則。4.社會判斷定義:攻擊事實上是人們根據行為者和行為本身的特性而對某些傷害性行為作出的一種判斷。五、敘述題1、試敘述社會學習理論有關攻擊的機制。(P345)答: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小朋友的攻擊是一種習得性的社會行為。根據社會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小朋友對攻擊的社會社會學習過程由4個子過程或機制構成。1.獲得機制:小朋友的攻擊行為重要通過兩條途徑獲得的:一是觀察學習(也叫模仿),由4個互相聯系的子過程構成:注意過程、記憶重現過程、動作復制過程、動機過程。二是直接學習,這種直接學習的顯著特點是行為的后果對小朋友產生即時強化。2.啟動機制:小朋友攻擊行為的發生取決于特定的內外因素的啟動或激發。啟動小朋友攻擊行為的外部因素重要涉及下列3個方面:消極事件啟動、誘發性啟動、楷模性啟動。3.保持機制:小朋友攻擊行為的保持機制涉及下列3個方面:外部強化、不恰當的處罰、替代性強化。4.自我調節機制:小朋友攻擊行為的自我調節機制由3個子過程構成:自我觀察、判斷、自我反映。第九章小朋友自我的發展一、選擇題:1、提出運用點紅實驗研究自我的心理學家是(B)。A、詹姆斯B、劉易斯C、謝弗爾森D、布朗芬布倫納2、最早提出自我概念的心理學家是(A)A、詹姆斯B、劉易斯C、謝弗爾森D、布朗芬布倫納3、研究自我的心理學家庫利和米德提出下列哪個理論(A)。A、鏡我理論B、攻擊理論C、挫折假說D、信息加工理論4、下列不屬于自尊構造模型的是(C)。A、單維構造B、二維構造C、七維構造D、八維構造5、小朋友大概在(A)產生自我意識。A、1歲B、2歲C、3歲D、4歲二、填空題1、自我涉及兩個特性分離感、_“穩定的同一感”_。2、小朋友自我發展按照次序涉及_自我認識_、___自我命名__、__自我評價__。3、自我概念的功效_保持個體內在的一致性__、_決定個體對經驗的解釋_、決定個體的盼望。4、__詹姆斯__提出自尊的定義,認為自尊=成功/抱負水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超市租賃合同書范文
- 2025智能安防系統維修保養合同
- 拿下flag之web學習資料(解題思路、salmap常用工具、文件包含)
- 神經膀胱康復護理
- 建筑安全管理體系構建與實施路徑
- 湖北省重點高中智學聯盟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5月聯考歷史試卷
- 2025年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多校中考三模語文試題
- 人教版小學語文一年級上冊期末試題
- 項脊軒志教案課件
- 生物醫學科研繪圖技術體系
- 《冷凝器設計》課件
- 中醫臨床醫學針灸在強迫癥治療中的應用
- 紹興市星域電子游藝廳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
- 全球職等系統GGS職位評估手冊
- 頭頸部鱗癌治療現狀及免疫治療進展
- 律師評析:實際施工人訴訟案例
- 《電力工程電纜設計規范》
- 女性生育力保存
- 廠房窗戶安裝施工方案
- 2023年四川省雅安市長江造林局蜀西分局招聘4人(共500題)筆試必備質量檢測、歷年高頻考點模擬試題含答案解析
- 穿脫隔離衣操作考核評分標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