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2~2023學年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一、選擇題1.以下三幅圖是出土于三個不同地區的花紋彩陶盆。這些器物均產生于()A.舊石器時代早期 B.新石器時代中后期 C.舊石器時代后期 D.早期國家時期【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正向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新石器時代的中國。根據“花紋彩陶盆”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花紋彩陶盆應該出現于新石器時代中后期,B項正確;舊石器時代還沒有出現彩陶盆,排除AC項;在早期國家時期之前就已經出現了彩陶盆,排除D項。故選B項。2.西周時期,諸如“圭璧金璋”“宗廟之器”“犧牲(古時為祭祀專用術語)”“戎器”等物品,按照禮制均不允許進入市場買賣。這一規定旨在()A.推動宗法制度的落實 B.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C.促進儒家思想的傳播 D.維護貴族的特權地位【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西周時期(中國)。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圭璧金璋、宗廟之器和犧牲在西周時期多與禮制相關,是彰顯貴族等級身份地位的物品,其不得在市場買賣的目的是彰顯貴族的身份和地位,即維護貴族的特權地位,D項正確;材料并未涉及宗法制度,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規定不利于政府增加財政收入,排除B項;材料主要講禁止進入市場的商品,且儒家思想產生于春秋時期,排除C項。故選D項。3.下圖是某歷史興趣小組同學研學春秋戰國社會變革的示意圖,其中(1)處最恰當的是()A.政治上諸侯爭霸兼并不斷 B.經濟上井田瓦解土地私有C.教育上私學興起人才輩出 D.階級關系上“士”階層的崛起【答案】B【解析】【詳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鐵制農具開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廣,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確立,進而引發了政治、思想、階級關系、民族關系方面的一系列變革,B項正確;諸侯爭霸兼并不斷與材料中“禮樂征伐自諸侯出”同屬政治變革的范疇,排除A項;私學興起人才輩出與材料中“學術下移百家爭鳴”同屬思想文化變革的范疇,排除C項;由于禮崩樂壞,“士”失去了保障,也擺脫了宗法制的束縛,諸侯紛爭背景下養士之風盛行,私學興起培養大批文化人,這些因素共同促進了“士”階層的崛起,可見政治和思想上的變革促進了階級關系上“士”階層的崛起,排除D項。故選B項。4.如表所示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對當時思想狀況的評論。據此可知當時()評論思想家“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韓非子A.封建專制統治已經建立 B.墨家思想影響廣泛C.社會動蕩促使思想發展 D.統治思想變動頻繁【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戰國時期。根據“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世之顯學,儒、墨也”可知,孟子和韓非子都認為墨家思想影響廣泛,B項正確;封建專制統治是在秦朝之后才建立起來的,排除A項;材料內容反映了墨家思想的地位,不能體現社會動蕩,排除C項;“變動頻繁”的說法無從體現,排除D項。故選B項。5.有學者指出,秦朝政府要員在參與公共活動時,不僅很少提及“上天”,而且在對待“上天”“天神”時,往往表現出極強的功利性特點。他們更多的是把“天神”作為宣揚秦始皇功德的對象和實現長生不死的工具。這一做法意在()A.否定天人感應理念 B.凸顯皇帝至上的權威C.重建西周禮樂制度 D.推進國家政治的統一【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目的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秦朝時期的中國。根據“更多的是把‘天神’作為宣揚秦始皇功德的對象和實現長生不死的工具”可知,秦朝政府要員是把“天神”當做宣揚皇帝權威的工具,所以這一做法是凸顯了皇帝至上的權威,B項正確;“天人感應”是在漢朝時期才提出的,不符合題干時間,排除A項;這一做法是在凸顯皇帝的權威,而非重建西周的禮樂制度,排除C項;秦朝時期已經實現了國家的政治統一,排除D項。故選B項。6.1975年,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簡1000余支,其中大部分是秦法律條文和相關解釋。下列對睡虎地秦簡理解正確的是()A.為一手史料,可補充傳世文獻 B.大多為抄錄,主觀色彩濃厚C.為二手史料,展現了秦律全貌 D.遠離秦故地,史料價值有限【答案】A【解析】【詳解】秦墓出土竹簡是考古文物史料,屬于一手史料,可以補充傳世文獻,A項正確;睡虎地秦簡如實記錄秦朝的法律,主觀色彩不強,排除B項;C項錯在“二手史料”,排除C項;秦簡價值很高,排除D項。故選A項。7.賈誼認為,華、夷既自成一體又有明確的上下之分,漢朝天子為“首”,蠻夷戎狄則是“足”,對于初步實現了“天下一統”的漢王朝而言,只有“首足具備”“華夷一體”且“上下有別”,才稱得上完整意義的“中國”。這一認識()A.表明中央集權制開始確立 B.體現了民族平等的實現C.繼承發展了董仲舒的思想 D.有利于促進民族的交融【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漢朝時期。根據“華、夷既自成一體又有明確的上下之分”可知,賈誼主張華夷一體,包含有民族平等的意味,這就有利于促進民族交融,D項正確;中央集權在秦朝時期就已經開始確立,排除A項;漢朝時期并沒有實現民族平等,排除B項;賈誼生活的時期在董仲舒之前,并不是繼承發展董仲舒的思想,排除C項。故選D項。8.公元189年,天下“諸侯”共討董卓之時,益州牧劉焉不但拒不出兵,還從由中原流亡至四川的數萬流民中,編選出一支精壯部隊。兩年后,荊州牧劉表上奏朝廷,稱劉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論(暗喻其圖謀不軌)”,中央派出的使臣和將領卻屢屢被劉焉擊殺。由此可知,當時()A.中央集權得到加強 B.地方割據勢力強大C.流民成主要兵員 D.劉姓宗室地位下降【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天下‘諸侯’共討董卓之時,益州牧劉焉不但拒不出兵,還從由中原流亡至四川數萬流民中,編選出一支精壯部隊。”“兩年后,荊州牧劉表上奏朝廷,稱劉焉‘有似子夏在西河疑圣人之論(暗喻其圖謀不軌)’,中央派出的使臣和將領卻屢屢被劉焉擊殺。”可見益州牧劉焉不僅組建軍隊而且不服從中央的命令,可見地方割據勢力強大,嚴重威脅中央集權,B項正確;材料所述削弱了中央集權,排除A項;材料主旨信息是地方割據勢力威脅中央集權,且僅從劉焉從流民中組建軍隊的個人行為中無法得出流民成為主要兵員,排除C項;材料主旨信息是地方割據勢力強大威脅中央集權,這說明劉氏宗室實力變強,排除D項。故選B項。9.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與庶族的階級劃分森嚴。《文苑英華》記載:“今服冕之家,流品之人,視寒素之子,輕若仆隸,易如草芥,曾不以為之伍。”《宋書》中又載:“士庶之際,實自天隔。”與之相關的是,當時()A.階級矛盾不斷被激化 B.統治階級內部嚴重分化C.政權長期被門閥把持 D.皇權受士族支持而強化【答案】C【解析】【詳解】依據材料“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與庶族的階級劃分森嚴……”,“士庶之際,實自天隔。”,可以看出當時士族與庶族之間有著嚴格的等級秩序,形成士族專權現象,門閥士族長期把持著政權,C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兩者之間有著森嚴的等級,未涉及矛盾激化,排除A項;材料不能得出統治階級內部的狀況,排除B項;此時的皇權受士族的支持而削弱,排除D項。故選C項。10.東晉初年,王導拜揚州刺史,宴請賓客,“群胡(受邀的外國僧人)同笑,四座并歡”;南朝《梁高僧傳》記載,天竺僧人佛馱跋陀羅在江陵(今屬湖北荊州),“遇外國舶至,既而訊訪,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見者也”。這反映了東晉南朝時()A.佛教成為主流思想 B.絲綢之路貿易繁忙C.運河助推經濟發展 D.對外交往較為頻繁【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東晉初年。據題意可知,東晉時期,王導宴請的賓客中有來自外國的僧人,而且南朝時期也常有外國船舶抵達中國,說明東晉南朝時期對外交往較為頻繁,D項正確;佛教思想從來沒有成為我國的主流思想,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不是絲綢之路的貿易,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對外交往,和運河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1.皮日休指出,“隋之疏淇、汴”“在隋之民,不勝其害也;在唐之民,不勝其利也”,“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這可用于說明大運河的開通()A.增加了民眾負擔 B.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C.鞏固了隋朝統治 D.改善了農業發展環境【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在隋之民不勝其害也,在唐之民不勝其利也”可以看出,隋朝的大運河的開鑿,有積極作用,也加重了人民負擔,大運河的開通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B項正確;A項只是針對隋朝而言,危及隋朝統治,排除AC項;大運河對農業發展產生影響,但改善了農業發展環境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項。故選B項。12.唐初,魏征曾指出:“昔在有隋,統一寰宇,甲兵強盛……彼煬帝豈惡天下之治安,不欲社稷之長久,故行桀虐,以就滅亡哉!”可見魏征()A.倡導實行無為而治 B.主張行富國強兵之策C感嘆民心難以揣測 D.要求統治者實行仁政【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魏征認為隋朝強盛,但是隋煬帝暴政導致隋朝滅亡,故要求統治者實行仁政,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倡導無為而治、富國強兵的信息,排除AB項;欲社稷之長久,必須行仁政,不是民心難以揣測,排除C項。故選D項。13.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以黃門待郎郭待舉、兵部待郎岑長倩、檢校中書侍郎郭正一等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平章事’入銜,自待舉等始”。這一舉措()A.完善了中央權力制約機制 B.導致中樞行政效率低下C.說明三省六部制遭到摒棄 D.利于加強君主專制統治【答案】D【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高宗授予地位相對較低的官員“平章事”頭銜,讓其參與中書門下的議事,有利于削弱相權,強化君主專制,D項正確;材料不足以說明中央權力制約機制趨于完善,排除A項;唐朝增加參與中書門下議政的人員,有利于集思廣益,未必會降低中樞處理政事的效率,排除B項;三省六部制并未在唐朝遭到摒棄,排除C項。故選D項。14.唐初的賦役制度在繼承北魏租調制的基礎上增加了庸的規定。780年,唐德宗取消租庸調制,實行兩稅法。這一變化的產生主要是由于()A.社會經濟發展 B.均田制無法實行C.三省制崩潰 D.科舉制度的推行【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所學,唐初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降。為了解決財政困難,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的建議,實行兩稅法,規定:每戶按人丁和資產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可見從租庸調制到兩稅法的變化主要是由于均田制無法實行,B項正確;均田制的破壞和土地兼并之風盛行,某種程度上不利于社會經濟發展,排除A項;三省制屬于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的范疇,兩稅法屬于賦稅制度范疇,兩者直接關系不大,且唐代未發生過三省制的崩潰,排除C項;科舉制度屬于選官制度的范疇,與兩稅法的實行直接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B項。15.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表現出作者放浪形骸,死生虛誕的心境;柳公權的《金剛經碑》用筆在心,心正筆正;張旭仕宦不顯,其作品恣性狂逸,不循規矩。據此可知,文學藝術()A.水平與經濟發展有著密切關系 B.表現形式多樣、題材迥異C.深刻反映時代特征、作者情感 D.成就高低取決于作者風格【答案】C【解析】【詳解】王羲之的書法表現出作者放浪形骸,死生虛誕的心境,柳公權用筆在心,心正筆正,張旭作品恣性狂逸,可見書法藝術抒發了作者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征,C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文學藝術的水平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密切,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形式多樣、題材迥異,排除B項;D項表述太絕對,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16.下表所示為整理自某現代日本學者的關于古代中國對包含日本在內的東亞地區影響的描述。該學者的研究最能說明()中國對東亞世界(包括日本)的三度“支配”主要載體第一次武力第二次儒教(儒家思想)第三次(隋唐)律令制度A.中華傳統文化對東亞的多元影響 B.古代東亞各國間不存在經貿往來C.日本遣唐使偏重學習和弘揚儒學 D.古代中國對周邊國家的武力征服【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中國。根據材料“關于古代中國對包含日本在內的東亞地區影響的描述”及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傳統文化對周邊地區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A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古代東亞各國間是存在一定的經貿往來的,排除B項;材料沒有對比,所以我們無法得出日本遣唐使偏重學習和弘揚儒學的結論,排除C項;根據材料可知,古代中國對周邊國家除了武力征服,還有思想上和律令制度上的征服,排除D項。故選A項。
17.宋仁宗時,三司使蔡襄奏言:“禁軍約七十萬,廂軍約五十萬,積兵之多,仰天子之食,五代而上,上至秦漢無有也,祖宗以來無有也。”由此可知,北宋前期()A.長期保持著較強的軍事實力 B.軍事組織形式已經較為完備C.解決邊防危機的時機已經成熟 D.軍隊規模龐大,軍費開支巨大【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北宋前期。據題意可知,北宋前期建立了數量龐大的軍隊,所以為了維持數量龐大的軍隊就要消耗大量軍費,D項正確;軍隊數量龐大不代表保持著較強的軍事實力河軍事組織形式較為完備,排除AB項;僅根據軍隊數量不能說明解決邊防危機的時機已經成熟,排除C項。故選D項。18.王安石變法時期實行方田均稅法,由方田和均稅兩部分組成,規定每年九月由縣官主持丈量土地,依據方、莊帳籍,檢驗土地肥瘠,劃分五等,依等規定稅額。分家析產、典賣割移都以現在丈量的田畝為準,由官府登記,發給契書。詭名(虛立名戶假報戶籍)挾佃者,都予以合并改正。此項改革的直接目的是()A.合理分配納稅負擔 B.完善國家經濟體系C.提升國家治理能力 D.嚴厲打擊不法商人【答案】A【解析】【詳解】方田均稅法,由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實每戶占有土地的數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賦稅,官僚、地主也不例外,這樣豪強地主隱瞞的大量土地被清查出來,而那些靠山林荒地為生的民戶免除了賦稅負擔,A項正確;BC項不是直接目的,排除BC項;方田均稅法與嚴厲打擊不法商人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9.據《遼史·百官志》記載:“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這說明遼朝()A.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增多 B.社會治理體系臻于完善C.民族政權實現了封建化 D.南北面官存在內部矛盾【答案】B【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遼朝采取“因俗而治”統治方法,建立南北面官制,使得社會治理體系臻于完善,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情況,排除A項;僅憑材料內容不能得出“民族政權實現了封建化”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說明遼朝社會治理體系臻于完善,未體現南北面官存在內部矛盾,排除D項。故選B項。20.元代疆域遼闊,驛傳運輸發達,修建的驛道東到朝鮮,西連中亞、歐洲,南連越南等地。朝廷在驛道上的重要節點設置驛站,驛站負責給來往使臣和政府官員配備馬、牛、舟、轎等交通工具,并提供住宿,戰時還擔負運輸軍隊軍需補給的任務。據此可知,驛傳制度的設立()A.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 B.開啟了中外交流C.加強了對全國的軍事控制 D.開發了邊疆地區【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元朝時期。根據“修建的驛道東到朝鮮,西連中亞、歐洲,南連越南等地”、“驛站負責給來往使臣和政府官員配備馬、牛、舟、轎等交通工具,并提供住宿,戰時還擔負運輸軍隊軍需補給的任務”等信息可知,元代的驛站有助于加強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有助于人員和信息往來,從而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A項正確;“開啟了”的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驛站并不僅僅是加強軍事控制和開發邊疆地區,排除CD項。故選A項。21.1987年,廣東省救撈局與英國海洋探測公司在廣東陽江海域發現了一艘南宋時期的古沉船。船上載有巨量外銷瓷器、大量手工藝制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及眾多金、銀、銅貨幣。這一考古發現可用于說明,南宋時()A.商稅對財政貢獻巨大 B.海上絲綢之路貿易興盛C.貴金屬外流情況嚴重 D.航海技術取得重要進展【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載有巨量外銷瓷器、大量手工藝制品和日常生活用品及眾多金、銀、銅貨幣的南宋古沉船的發現,可用于說明南宋時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興盛,B項正確;材料不足以說明商稅對財政貢獻巨大,排除A項;貴金屬外流情況嚴重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排除C項;航海技術取得重要進展與“南宋古沉船”的發現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22.如圖所示為出土于河北邯鄲的《小兒蹋鞠圖》瓷枕,距今已有接近900年的歷史。該文物()A.可研究當時的民眾生活 B.具有重意趣的審美取向C.展現了尚武的社會風氣 D.可證明足球起源于中國【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據題意可知,該瓷枕是宋朝時期的文物實物,所以通過瓷枕和瓷枕上的圖畫內容可以用來研究當時的民眾生活,A項正確;僅根據一個瓷枕無法推斷當時的審美意向,排除B項;蹴鞠屬于體育運動的范疇,因此不能體現社會的尚武風氣,排除C項;根據《小兒蹴鞠圖》無法證明足球起源于中國,排除D項。故選A項。23.南宋朱熹所著童蒙教材《小學·敬身》強調“與人忠”“言忠信,行篤敬”“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陳淳所著的《啟蒙初誦》、真德秀所著的《教子齋規》也有類似的內容。這類童蒙教材的編寫()A.呼應理學格物致知的主張 B.使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C.推動了儒家思想的新發展 D.側重少兒的道德教化功用【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南宋(中國)。根據材料“南宋朱熹所著童蒙教材《小學·敬身》強調‘與人忠’‘言忠信,行篤敬’‘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陳淳所著的《啟蒙初誦》、真德秀所著的《教子齋規》也有類似的內容”和所學可知,這類童蒙教材強調了對少兒的道德教化,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推究事物獲取知識的理學格物致知主張,排除A項;元代程朱理學成為統治思想,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儒家思想的世俗化普及化新發展的具體表現,而非原因,排除D項。故選D項。24.據《金史》記載,公元1232年,元兵攻打金南京(今河南開封)時,金兵曾使用名叫“震天雷”的武器,“聲如雷震,熱力達半畝之上,人與牛皮皆碎迸無跡,甲鐵皆透”。這反映出當時()A.火器開始用于軍事 B.作戰方式的根本變革C.火藥技術得到發展 D.民族政權間沖突頻繁【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可知,《金史》記載當時金兵使用的武器威力極大,熱力達半畝之上,人與牛皮皆碎迸無跡,這反映了當時金朝火藥技術的發展,C項正確;材料無法表明當時火器開始用于軍事,且火藥早在唐朝已經用于軍事,排除A項;當時依然以冷兵器作戰為主要作戰方式,排除B項;單憑材料信息不能得出當時民族政權間沖突頻繁,排除D項。故選C項。二、非選擇題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讀史方輿紀要》所錄先秦戰例大多出自《春秋三傳》《史記》《國語》《戰國策》等書,因此其中的六百多條戰例集中于春秋戰國。而在春秋變革、戰國紛爭之中,除楚國及吳、越地域偏南外,其余各國皆在北方。若以南北劃分,大致北方省份(山東、河南、陜西等)的戰例占九成,南方數省則只有十分之一。——摘選自施和金《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分布》材料二戰國時代,在大規模的殘酷戰爭中,全國人民都遭受了深重的苦難。如同蘇秦所說,一場大戰,所有戰死者的安葬、醫藥費用和車馬武器的損失,“(天下)十年之田,而不償也”。在人民心理都趨向于政治統一且周天子不起作用的當時,人民的愿望和思想總要有一個寄托,于是不同學派的學者提出了不同主張。墨子就說:“然計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義為政故也。天下既已治,天子又總天下之義,以尚同于天。”孟子針對當時兼并戰爭中“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的情況,也說“定于一”,而且認為只有“不嗜殺人者能一之”。荀子認為“天下歸之謂王”,就是說,做到天下歸心,就能完成統一的“功業”。《呂氏春秋》不但提出了建立統一的集權國家的迫切要求,同時還明確指出了“民之所走(歸向)”是在建立統一的集權國家過程中“不可不察”(《功名》)的問題。——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上古時代(上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春秋戰國時期戰例多分布于北方的地理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戰國時期戰爭頻繁發生的影響。【答案】(1)地理原因: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在北方;分封的大國、強國大都集中在北方。(2)影響:造成局勢動蕩和社會經濟破壞;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使思想界出現了旨在實現統一的思想,為政治統一提供了理論基礎;客觀上加深了各地之間的聯系和了解;促進了民族交融和華夏認同感的增強;使秦國實力增強,成為統一的主導力量。【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原因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根據材料“大致北方省份(山東、河南、陜西等)的戰例占九成”和所學可得出,山東、河南、陜西等是當時的政治經濟中心,均在北方;分封的大國、強國(齊、晉、宋等)大都集中在北方。【小問2詳解】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戰國時期(中國)。由材料二“一場大戰,所有戰死者的安葬、醫藥費用和車馬武器的損失,‘(天下)十年之田,而不償也’”可知,造成局勢動蕩和社會經濟破壞;由材料二“在大規模的殘酷戰爭中,全國人民都遭受了深重的苦難”可知,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由材料二“在人民心理都趨向于政治統一且周天子不起作用的當時,人民的愿望和思想總要有一個寄托,于是不同學派的學者提出了不同主張”可知,使思想界出現了旨在實現統一的思想,為政治統一提供了理論基礎;結合所學可知,客觀上加深了各地之間的聯系和了解;促進了民族交融和華夏認同感的增強;使秦國實力增強,成為統一的主導力量。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東漢末年至魏晉在黃河中下游地區一系列戰亂發生了。這些戰亂將長安、洛陽兩大繁榮都城夷為廢墟,又在廢墟之上形成了十六國分裂局面。當時戰爭頻繁和動蕩不安的政局,使大量的中原人民從長安、洛陽等地流散到河北、河西和更遠的江南。因此,當中原的良田美疇被鐵蹄踐踏之際,周邊地區卻獲得了發展的契機。其中,勢頭最猛的是江南。隨同中原人民的南遷,包括漢魏及西晉的禮、樂、政、刑等典章和文物在內的中原文化也被帶到江南,六朝政權便在此基礎上相繼建立。雖然江南的政權更迭頻繁,但是社會比北方安定。——摘編自李憑《南貧北富局面的轉變及相關經濟問題》材料二南朝時,水田耕作廣泛使用鐵犁和牛耕,通過深耕細作促使農作物產量成倍增長。南朝時主要的農作物有稻、麥、黍、麻以及其他各種雜谷,它們與水稻交錯播植。地廣人稀的丘陵山地和河海灘地也成為農田。土地上不但種植谷物,而且種植菜蔬、竹木、果品、藥物等。南朝農業經濟形成了江南稻作區、荊湘南川稻作區等六大著名稻作區。稻作區的擴大和水稻等農作物的普遍種植,從根本上改變了南方農業在全國經濟中的低下地位。——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社會的整體特點。(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南方農業的發展表現,并綜合上述材料簡析其原因。【答案】(1)特點:社會分裂割據;社會動蕩不安;人口流動頻繁;南北經濟格局發生變化。(答出三點即可)(2)表現:農業生產力提升;農作物產量提高;農作物品種增多;耕地面積擴大;形成多個著名的稻作農業區。(答出四點即可)原因:北方人口南遷帶來大量勞動力、先進技術和生產工具;北方農作物品種在江南傳播;南方社會相對安定;統治者重視農業發展;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答出兩點即可)【解析】【詳解】(1)特點:根據材料“東漢末年至魏晉在黃河中下游地區一系列戰亂發生了。這些戰亂將長安、洛陽兩大繁榮都城夷為廢墟,又在廢墟之上形成了十六國分裂局面”可知,社會分裂割據;根據材料“當時戰爭頻繁和動蕩不安的政局,使大量的中原人民從長安、洛陽等地流散到河北、河西和更遠的江南”可知,社會動蕩不安;人口流動頻繁;根據材料“當中原的良田美疇被鐵蹄踐踏之際,周邊地區卻獲得了發展的契機。其中,勢頭最猛的是江南”可知,南北經濟格局發生變化。(2)表現:根據材料“南朝時,水田耕作廣泛使用鐵犁和牛耕,通過深耕細作促使農作物產量成倍增長”可知,農業生產力提升;農作物產量提高;根據材料“南朝時主要的農作物有稻、麥、黍、麻以及其他各種雜谷,它們與水稻交錯播植”“土地上不但種植谷物,而且種植菜蔬、竹木、果品、藥物等”可知,農作物品種增多;根據材料“地廣人稀的丘陵山地和河海灘地也成為農田”可知,耕地面積擴大;根據材料“南朝農業經濟形成了江南稻作區、荊湘南川稻作區等六大著名稻作區”可知,形成多個著名的稻作農業區。原因:根據材料“當時戰爭頻繁和動蕩不安的政局,使大量的中原人民從長安、洛陽等地流散到河北、河西和更遠的江南”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方人口南遷帶來大量勞動力、先進技術和生產工具;根據材料“當中原的良田美疇被鐵蹄踐踏之際,周邊地區卻獲得了發展的契機”“雖然江南的政權更迭頻繁,但是社會比北方安定”可知,南方社會相對安定;根據材料“南朝時主要的農作物有稻、麥、黍、麻以及其他各種雜谷,它們與水稻交錯播植”可知,北方農作物品種在江南傳播;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南方農業發展的原因還包括統治者重視農業發展;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隋朝時,青年思想家王通總結孔孟、董仲舒的思想理論框架,提出“中道論”。他將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秩序統稱為“中道”,并認為它是天地萬物的本源。他提出“道”是認識和修養的目標,個人只要真正做到“仁、義、禮、智、信”(簡稱“五常”),就能實現這一目標。在五常之中,他認為“仁”“義”是教化的根本,其中“仁”是起點和先決條件,應該存“道義”而去“利欲”,這一觀點為后世的理學家所繼承并將其推向極端。他重視禮的作用,提出個人的一切行為都應以禮為準。王通的《中說》雖然是儒家著作,但在其中又能看到“老”“釋”的一些思想。他主張“無爭、無辯”,反對三教相互攻擊、詆毀,但又主張佛、道應以儒學為主體。——據王仲營《隋唐五代史》等整理(1)根據材料,概括王通“中道論”的主要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形成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王通的“中道論”思想。【答案】(1)主要觀點:“道”(倫理道德秩序)是萬物本源;五常(尤其是禮)是個人道德修養標準;利欲和道義相對立,應去利存義。(答出兩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背景:大一統封建帝國的重建;佛教、道教廣泛傳播,儒學地位受到沖擊。(2)評價:“中道論”是儒學與時俱進的發展成果;有利于社會道德秩序的恢復;為隋唐統治者制定文化宗教政策提供了參考;對理學的義利觀產生了深遠影響;未能完成儒家理論體系的整體重塑;對不同思想的爭鳴態度保守,未能完成正統思想重建和整合國人信仰的任務。(答出一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隋朝時期的中國。主要觀點:根據材料“認為它是天地萬物的本源。他提出‘道’是認識和修養的目標,個人只要真正做到‘仁、義、禮、智、信’(簡稱‘五常’),就能實現這一目標”得出“道”(倫理道德秩序)是萬物本源,五常(尤其是禮)是個人道德修養標準;根據“應該存‘道義’而去‘利欲’”得出利欲和道義相對立,應去利存義。背景:根據材料“隋朝時”并結合所學可知,隋朝時期結束前朝混亂的局面,實現大一統,即大一統封建帝國的重建;這時期隨著佛教、道教廣泛傳播,更多的人接受佛教和道教,儒學地位受到沖擊。【小問2詳解】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隋唐時期的中國。根據材料“隋朝時,青年思想家王通總結孔孟、董仲舒的思想理論框架,提出‘中道論’”結合所學可知,王通提出的“中道論”是儒學正統地位受到佛道沖擊背景下提出,是儒學與時俱進的發展成果;根據材料“他將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秩序統稱為‘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屆江蘇省南京師范大附屬中學七下數學期末質量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VB與SQL結合的題庫及答案
- 網絡拓撲設計原則試題及答案
- 河南省鄭州一八聯合2025屆數學七下期末質量跟蹤監視試題含解析
- 風險管理的指標體系與實務操作試題及答案
- 2025年中國超凈工作服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海膽餃子測試題及答案
- 藝術新課標美術考試試題及答案
- 函數式考試題及答案
- 天貓養車考試試題及答案
- 集成電路布圖設計專有權轉讓合同
- 病種成本管理案例分享
- 網絡施工服務合同范例
- 2024年無人機配件定制采購合同范本3篇
- 醫院信息化建設與運維知識考核試卷
- 部編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第二單元綜合訓練附答案
- 麻醉過程中的意外與并發癥處理規范與流程
- 節約集約建設用地標準 DG-TJ08-2422-2023
- 危險化學品目錄(2024版)
- 精密測量技術
- 文件裝訂和印刷合同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