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學復習資料_第1頁
國際經濟學復習資料_第2頁
國際經濟學復習資料_第3頁
國際經濟學復習資料_第4頁
國際經濟學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章古典貿易理論一.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古典貿易理論的基墊于《國富論》中,斯密抨擊了重商主義思想,初次提出了自由貿易理論和絕對優勢理論,論述了國際分工的原因,方式及效果。絕對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產生于各國之間生產商品的技術水平的絕對差異,也就是勞動生產率的差異,貿易是建立在國際分工的基礎上的,參與貿易的國家都可以從國際貿易中獲得利益。1.絕對優勢理論的基本假設假設的設置是為了論證理論,而不能影響理論的闡明,一般而言,這些假設撤除的過程,就是理論逐漸靠近實際的過程。(1)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并且只生產兩種產品;生產過程中只投入一種生產要素——勞動力;勞動力是同質的(指一國的一單位勞動力與另一單位的勞動力總是相似的);即2×2×1模型;(2)要素在國內可以自由流動,在國與國之間不能流動;(3)無貿易障礙,商品可以在各國之間自由移動;(4)當經濟資源或生產要素從一種部門轉向另一種部門時,其機會成本不變;(5)兩國的經濟資源都被充足運用,這意味著,當經濟資源從一種部門轉向另一種部門時,其中一種部門資源的流入就是此外一種部門資源的流出;(6)規模收益不變;(7)商品和勞動量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8)在兩個國家之間,商品流出的價值和商品流入的價值相等;(9)沒有運送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2.絕對優勢理論的基本內容兩國間的貿易基于絕對優勢,也就是建立于一國相對于另一國在某種商品的生產上有更高的效率,也就是各國之間生產商品的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異。每個國家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條件不一樣,都會在某一種商品的生產上有絕對優勢,假如每一種國家都把自己擁有的所有生產要素都集中到自己擁有絕對優勢的產品的生產上來,然后通過國際貿易,用自己產品的一部分去互換自己所需要的其他商品,則各國資源都能被最為有效地運用,且每一種國家都能從中獲利。國際分工前兩國勞動投入和產出小麥布勞動投入量產出量勞動生產率勞動投入量產出量勞動生產率英國151208510020美國10120121010010從表中可以看出,美國在生產小麥上相對于英國來說有絕對優勢,英國在生產布上相對于美國來說有絕對優勢,根據絕對優勢理論,英國把所有生產要素都用于生產布,而美國應把所有生產要素用于生產小麥,產出的變化如下:小麥布勞動投入量產出量勞動生產率勞動投入量產出量勞動生產率英國0002040020美國2024012000假定英國用200單位布與美國120單位小麥進行互換,互換的成果如下小麥消費量布消費量英國120200美國120200可見,國際貿易可以使參與貿易的國家都獲得利益,這種利益的基礎是參與方充足運用自己的技術優勢或勞動生產率優勢,將所有生產資源都投在本國有技術優勢的產品生產上。絕對優勢理論的意義:(1)該理論第一次從生產領域論述國際貿易的基本原因,并且批駁了重商主義的基本觀點;(2)亞當斯密將自己反復論證的“勞動分工”可以提高生產率的理論推廣到國際領域;(3)絕對優勢理論的論證簡樸,直觀。局限性:(1)絕對優勢理論是以機會成本不變為前提的;(2)絕對優勢理論不能解釋一國兩種產品的勞動生產率均高于另一國,而另一國兩種產品的勞動生產率均處在劣勢地位,國際分工和貿易能否繼續進行的問題。這就引出了大衛·李嘉圖的相對優勢理論。二.大衛·李嘉圖的相對優勢論——對絕對優勢理論的補充根據絕對優勢理論,假如一種國家在兩種產品的生產上均處在絕對優勢地位,另一種國家均處在絕對劣勢地位,則這兩個國家之間不會進行貿易。根據這一理論,國際貿易也許只會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就不會發生任何貿易,這顯然與國際貿易的現實不符。1.比較優勢理論的基本內容根據李嘉圖的觀點,在兩國都能生產同樣兩種產品的條件下,假如其中一國在兩種產品上的勞動生產率均高于另一國,該國可以專門生產優勢較大的產品,處在劣勢地位的另一國可以專門生產劣勢較小的產品。通過國際分工和貿易,雙方仍然可以從貿易中獲利。國際分工前兩國勞動投入和產出小麥布勞動投入量產出量勞動生產率勞動投入量產出量勞動生產率美國10120121010010中國401203(美國的1/4)201005(美國的1/2)從圖表中可以看出,中國小麥和布的勞動生產率與美國相比均處在絕對劣勢地位,但中國布的絕對劣勢要小某些,即具有比較優勢;另首先,美國在小麥的生產上具有絕對優勢,但由于小麥的絕對優勢比布的絕對優勢要大,因此,美國在小麥的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的模式就是中國專門生產布,美國專門生產小麥。小麥布勞動投入量產出量勞動生產率勞動投入量產出量勞動生產率美國2024012000中國000603005假定美國以120單位小麥與中國150單位布進行互換小麥消費量布消費量美國120150中國120150李嘉圖明確指出,比較優勢也可以產生貿易,也可以增進國際分工,進而發揮各自勞動生產率的相對優勢。只要兩國生產兩種產品時,它們的機會成本有差異,國際貿易就會產生。比較優勢理論的關鍵是兩國生產同樣兩種產品的比較成本的差多少。2.互惠貿易的基礎和優勢理論的例外交易價格的價格確定原則:國際比價要位于參與貿易的兩個國家貿易前的兩種商品的國內比價之間,否則其中一國就會退出貿易。不常見的例外:一國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均處在絕對優勢地位,并且兩者的不利程度是相似的,則不會發生貿易。因此完整的比較優勢理論是:雖然一國相對于另一國在兩種商品的生產上均處在絕對劣勢,仍有互惠貿易的基礎,除非對兩種商品而言,一國的絕對劣勢比例與另一國的相似。課后題答案1.怎樣理解絕對技術差異論是比較優勢論的特例。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的提出,使絕對優勢成為比較優勢理論的特例或特殊形勢,大衛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的關鍵是兩國生產同樣兩種產品的比較成本的差異或價格差。亞當斯密只提出了兩國生產同一種產品的勞動生產率或價格的絕對差異,而大衛李嘉圖的相對成本的分析也同樣合用于絕對技術差異的狀況,實際上,我們在論述絕對技術差異時已經使用了機會成本分析的措施,因此,絕對技術差異是相對技術差異的一種特殊形式。3.分析提供曲線的作用和缺陷。答:作用:提供曲線也稱互相需求曲線,表明一種國家為了進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須向其他國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線即對應某一進口量樂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軌跡。這些進口和出口商品的量是由一國的需求量(無差異曲線)和供應條件(即生產也許性)所決定的。假設在國際比價線存在的的前提下,國際比價線與生產也許性邊界的切點為生產均衡點,與無差異曲線的切點為消費均衡點,從而得出該過應進口和出口的產品數量。在多種貿易條件中,通過提供曲線,可以得出一國進口和出口的最佳組合,將所有組合點連接起來,可以得出一國的貿易提供曲線,兩國貿易提供曲線的交點為貿易均衡點,兩個國家的提供曲線的交匯點所決定的價格,就是國際\o"商品"商品互換價格(\o"互換比率"互換比率)。缺陷:提供曲線自身是由一種國家的供應(出口)、需求(進口)曲線合成的。在提供曲線的理論中,存在著理論的假設條件與實際不符或者過于嚴格的狀況,如充足就業,供求規定相符,產量最大化等,這限制了提供曲線的實際應用,使得該理論具有對應的局限性。4.為何價格差是國際貿易的基礎商品的價格差是國際貿易產生的驅動力,價格差是由成本差異導致的,商品的成本是由生產商品所使用的要素成本構成。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基本觀點是:當勞動是惟一的生產要素時,生產技術差異詳細體現為勞動生產率的差異,貿易的產生基于各國之間生產技術上的差異→勞動生產率差異→生產成本高下→產品價格差異。大衛李嘉圖比較優勢理論的關鍵是兩國關系生產同樣良種產品的比較成本的差異或價格差。國與國之間同一產品的價格差異為兩國開展互惠貿易提供了基礎,要使兩個國家資源進行貿易,兩個國家必須都從貿易中獲利,國家通過出口相對成本較低的產品,進口相對成本較高的產品就可以實現貿易互利,假如一種國家無利可圖或只有損失,那它會拒絕貿易,。綜上所訴,價格差是國際貿易的基礎。第三章要素稟賦理論一、名詞解釋1.要素稟賦:指一國所擁有的兩種生產要素的相對比例。假如一國的要素稟賦(K/L)不小于他國,則稱該國為資本(相對)豐富或勞動(相對)稀缺的國家;反過來,他國則為勞動豐富或資本稀缺的國家。2.要素密集度:指生產某種產品所投入兩種生產要素的比例。這也是一種相對的概念,與生產要素的絕對投入量無關3、斯托珀-薩繆爾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對價格的上升,將導致該商品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實際價格或酬勞提高,而另一種生產要素的實際價格或酬勞則下降。4、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礎上的應用):國際貿易會提高該國豐富要素所有者的實際收入,減少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實際收入。5、羅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對價格不變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長會導致密集使用該要素部門的生產增長,而另一部門的生產則下降。6、昂惕夫之謎:美國出口勞動密集型商品,進口資本密集型商品,這一成果與H-O理論恰恰相反。(解釋:有效勞動)7、H-O定理:根據比較優勢,一國應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對豐富要素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其相對稀缺要素的產品;8、要素價格均等化理論:指出國際貿易通過商品價格的均等化,會導致要素價格的均等化,從而在世界范圍實現資源的最佳配置,同步由于要素價格的變動,國際貿易會影響一國收入分派格局,即相對豐富要素的所有者會從國際貿易中獲利,而相對稀缺要素的所有者會因貿易而受損;9、羅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價格不變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長會導致密集使用該要素產品的生產增長,而另一產品生產則下降,由羅伯津斯基定理,我們可以根據羅伯津斯基線的方向來判斷要素增長國的經濟增長類型,對于大國來說,假如經濟增長偏向出口部門,則會惡化增長國的貿易條件,假如經濟增長偏向進口部門,則會改善增長國的貿易條件。10、悲劇增長:當要素積累導致一國的貿易條件惡化到一定程度,以至轉移到他國的那部分利益超過了純粹的增長利益時,該國的福利水平就會下降。11、要素密度逆轉:在某些要素價格下,X是資本密集型的,Y是勞動密集型的,但在此外某些要素價格下,X變成勞動密集型,Y變為資本密集型。二、有關知識點第二節赫克歇爾-俄林理論(H-O定理)一、要素稟賦差異與相對供應差異一、要素稟賦差異與相對供應差異要素稟賦差異相對供應差異生產技術條件相似生產也許性邊界線要素稟賦點圖3-3圖3-4結論:資本豐富的國家在資本密集型產品上相對供應能力較強,勞動豐富的國家則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相對供應能力較強。相對價格差異相對供應差異要素稟賦兩國需求條件完全相似生產技術條件相似二、封閉條件下的相對價格相對價格差異相對供應差異要素稟賦兩國需求條件完全相似生產技術條件相似pa<pb,即pa<pb,即A國在X商品上具有比較優勢,而B國則在Y商品上具有比較優勢,即資本豐富國家在資本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而勞動豐富國家在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三、H-O定理開放后,A國將出口X,進口Y,B國則相反。因此,A國X的相對價格將上升,B國X的相對價格將下降,最終兩國價格趨于一致,即兩國面對相似的國際均衡價格Pw國際均衡價格Pw由A、B兩國的互相需求共同決定。H-O定理的圖形闡明XXYOBAB′A′PAPBEAEB封閉條件下的相對價格XYOBAB′A′PAPBQBQAPwCAOACBOB兩國開放下的貿易三角貿易三角ΔQAOACA和ΔQBOBCB第三節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一、商品價格和要素價格在完全競爭條件下,生產要素在每一部門的酬勞等于其邊際產品價值,即等于其邊際產出與商品價格的乘積。在均衡時,生產要素在所有部門的酬勞應當是相似的。X的相對價格上升X的相對價格上升資本和勞動從Y向X部門流動X部門是資密型的,需要較多的資本和較少的勞動Y部門是勞密型的,釋放較多的勞動和較少的資本資本需求不小于供應資本價格上漲勞動供應不小于需求勞動價格下跌兩部門資本-勞動比都下降二、國際貿易與要素價格均等化要素價格均等化定理雖然生產要素不具有國際流動的條件,只要商品自由貿易得到充足的發展,那么各國同種生產要素的相對價格會趨于相等。同步,絕對價格也會趨于相等。也就是說,國際貿易會使各國的工資相等,也會使各國的利率相似。自由貿易后不僅要素價格會實現均等,并且兩國在生產中相似部門的要素密集度(資本-勞動比)也會相等。赫克歇爾-俄林-薩謬爾森定理(H-O-S定理)伴隨貿易的開展,兩國X商品的相對價格的差異會不停縮小,并最終到達均等。在這個過程中兩國豐富要素的價格不停上升,稀缺要素的價格則不停下降,于是兩國要素價格朝著差異縮小的目的變化,趨向于一種共同的水平。伴隨商品價格的統一,兩國要素價格水平也將到達均等。單位價值等產量曲線和單位等成本直線Px·X0=Py·Y0=1(3.1)(3.2)(3.2)自由貿易下,兩國的單位價值等產量線完全相似,因此單位成本線也完全相似,要素價格自然也相似。1=w·L+r·K需要強調的是,要素價格均等化有限制條件:1.要素價格的均等是以商品價格的均等為先決條件的。現實中,由于運送成本和某些貿易壁壘的存在,各國的商品價格難以到達一致,因此,國際間要素價格均等化在現實中一般難以實現。2.要素價格均等還規定生產技術條件必須完全同樣,這也是一種比較苛刻的條件。現實中,均等化并沒有出現,但會有均等化的趨勢,假如日本和四小龍工資出現向歐美看齊的趨勢。要素價格均等化趨勢表明:國際商品互換本質上就是要素互換的替代。--茅于軾認為中國沒有必要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三、斯托珀-薩繆爾森定理在均衡狀態下,勞動和資本的價格分別為:w=Px·MPLX=PY·MPLY(3.3)r=Px·MPKX=PY·MPKY(3.4)由(3.3)和(3.4)兩式,可以得到:當X的相對價格上升時,X、Y兩個部門所使用的資本-勞動比率均下降。根據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當資本—勞動比例下降時,由于資本相對于勞動的投入減少,因此資本的邊際生產力上升,相反,勞動的邊際生產力下降。由(3.5)、(3.6)兩式,則,r/Px、r/Py均上升,而,w/Px、w/py均下降,即X相對價格上升后,資本的實際價格或酬勞上升,勞動的實際價格或酬勞下降。結論:斯托珀-薩繆爾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對價格的上升,將導致該商品密集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實際價格或酬勞提高,而另一種生產要素的實際價格或酬勞則下降。S-S定理的引申(S-S定理在H-O基礎上的應用):國際貿易會提高該國豐富要素所有者的實際收入,減少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實際收入。四、羅伯津斯基定理假設某畢生產要素總量增長,例如說資本供應增長了ΔK。((3.7)(3.8)圖示證明:圖中資本增長后要素稟賦點由E變為E′,在商品相對價格不變的條件下,X、Y兩個部門的要素使用比例仍保持本來水平不變。由圖可知,X部門產出增長了,而Y部門的產出則減少了。圖3-9要素積累與貿易條件大國情形(假設資本增長,勞動不變)圖中,通過Q圖中,通過Q與Q′兩生產均衡點的直線R稱為羅伯津斯基線。資本增長后資本密集型產品的相對價格下降。開放狀況下,假如一國某一要素增長,對方國家一切保持不變,那么要素增長后,在國際市場上密集使用該要素的商品相對價格要下降。深入講,若該商品是要素增長國家的出口商品,則該國的貿易條件惡化,對應地,對方國家貿易條件則改善;若該商品是要素增長國家的進口商品,則該國貿易條件改善,而對方國家貿易條件則惡化。假如生產也許性邊界的外移偏向于出口部門,則稱之為偏向出口的增長(export-biasedgrowth);假如生產也許性邊界的外移偏向于進口替代部門,則稱之為偏向進口的增長(import-biasedgrowth)。小國情形小國在國際市場上可當作是價格接受者,國際價格不會因其經濟增長而有所變動,因此,對小國來說,要素稟賦變化之后,其貿易條件可視為不變。偏向出口的增長的福利效果(存在正負效應)經濟增長意味著國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國民福利的改善;經濟增長又也許惡化本國的貿易條件,對本國福利產生不利影響。如圖,從C到C‘如圖,從C到C‘,純粹的增長利益;從C’到C*,貿易條件惡化,抵消了部分經濟增長利益,以“轉移支付”的形式為他國所享有。XOYQQ*QˊCˊC*C圖3—11悲慘增長(immiserisinggrowth)轉移至他國的利益部分超過了增長利益,總的福利效果為負。QQCQ*C*XOY圖3-12悲慘增長的前提條件:經濟增長偏向增長國的出口部門;增長國在世界市場是一種大國,即其出口供應的變動足以影響世界價格;增長國進口邊際傾向較高,即增長國對進口的需求會因經濟增長而明顯增長;增長國出口產品在世界市場上需求價格彈性非常低。第四節要素稟賦理論的驗證與補充一、里昂惕夫之謎:美國出口勞動密集型商品,進口資本密集型商品,這一成果與H-O理論恰恰相反。里昂惕夫的解釋:有效勞動由于勞動素質各國不一樣,在同樣的資本配合下,美國的勞動生產力約為他國(例如意大利)的3倍,因此若以他國作為衡量原則,則美國的有效勞動數量應是現存勞動量的3倍。從有效勞動數量看,美國應為(有效)勞動相對豐富的國家,而資本在美國則成為相對稀缺的要素。二、里昂惕夫之謎的解釋1、人力資本:一般勞動可辨別為非純熟勞動和純熟勞動兩類;美國經濟學凱恩(PeteB.Kenen)后來發現,美國的出口以物質資本加人力資本密集型商品為主。2、自然資源自然資源與資本在生產中往往是互補的,因此,某些自然資源密集型的產品,如能源,往往也是資本密集型的。從自然資源的角度看,美國的某些自然資源是相對稀缺的(自然或人為原因導致的),如石油。這樣,美國的太宗進口商品諸多是自然資源密集型產品。從自然資源角度看,實際上美國進口的是其稀缺的自然資源,而不是資本。3、要素密度逆轉:在某些要素價格下,X是資本密集型的,Y是勞動密集型的,但在此外某些要素價格下,X變成勞動密集型,Y變為資本密集型。由于里昂惕夫是根據美國的技術條件來測算進口商品在他國生產時的要素密度,但在要素密度逆轉存在的狀況下,這也許會導致誤會。由于里昂惕夫是根據美國的技術條件來測算進口商品在他國生產時的要素密度,但在要素密度逆轉存在的狀況下,這也許會導致誤會。圖3-14kxkykx/ky/ω1ω2LOK需求逆轉(demandreversal):當某一國對于某一商品享有生產上的比較優勢,但因其國民在消費上又尤其地偏好該商品時,將會使得本來根據H-O定理所決定的進口方向發生變化。里昂惕夫之謎的解釋:雖然美國的資本比較富余,但假如美國消費者的消費構造中,資本密集型商品(以制成品為主)占據絕大部分比重,那么美國則有也許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p里昂惕夫之謎的解釋:雖然美國的資本比較富余,但假如美國消費者的消費構造中,資本密集型商品(以制成品為主)占據絕大部分比重,那么美國則有也許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進口資本密集型產品。pbXA’B’paYBAO圖3-15第四章新貿易理論一、名詞解釋新貿易理論:重要研究的是規模酬勞遞增和不完全競爭條件下的產業內貿易規模經濟:指在產出的某一范圍內,平均成本伴隨產出的增長而遞減。規模經濟一般有兩種體現形式:內部規模經濟,外部規模經濟,內部規模經濟:即廠商的平均生產成本伴隨其自身生產規模擴大而下降;外部規模經濟:即對單個廠商來說是外在的,而對整個行業來說是內在的,即平均成本與單個廠商的生產規模無關,但與整個行業的規模有關。產業內貿易:需求時滯:指新產品出口到其他國家,一時因消費者尚未注意或不理解,而不能取代原有的老產品所需的時間差;反應時滯:指一種國家在新產品進口后,需求逐漸增長,使進口國的生產商感到不能再按照舊的措施生產老產品,因此要進行調整來生產新產品,但這中間需要有一段時間,即為反應時滯;掌握時滯:即仿制國家從開始生產抵達先前國同一技術水平,國內生產擴大,進口變為零的時間間隔。重疊需求理論:兩國之間貿易關系的親密程度是由兩國的需求構造與收入水平決定的。第二節規模經濟與國際貿易一、規模經濟的內涵規模經濟圖形闡明規模酬勞遞增規模酬勞遞增規模酬勞不變規模酬勞遞減成本產量LAC圖3-4長期成本曲線與規模經濟二、內部規模酬勞變動原因1、導致規模酬勞遞增原因1)生產要素具有不可分性的性質2)生產專業化程度提高3)生產設備的不可分性4)經營過程的不可分性5)管理更合理2、規模酬勞不變促使規模酬勞遞增原因吸取完畢3、導致規模酬勞遞減的原因1)生產規模擴大后,企業內部合理分工被破壞,生產難以協調2)管理階層的增長,獲得企業決策的多種信息困難;3)產品銷售規模龐大、環節加長;三、外部規模經濟產生原因:產業集聚效應1)行業地理位置的集中,伴隨行業集中,對應的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也逐漸完善起來,有助于企業成本的減少。2)“干中學”(Learningbydoing)效應:3)生產中的某些技能或知識往往直接來自于實踐經驗的積累,伴隨整個行業的規模擴大,來自于實踐的經驗積累就比較明顯了,因此,行業內每個企業都可從整個行業的規模擴大中獲得更多的知識積累。馬歇爾把產業集聚效應的形成歸為三類原因:1)專業化供應商的形成2)生產要素市場共享(勞動力池)3)知識外溢四、、內部規模經濟與國際貿易消費者但愿得到差異化和多樣化的產品,增進效用,提高福利。在一國有限的市場規模內,產品差異化和多樣化必然是小批量生產。通過國際貿易,擴大了差異化產品的市場規模,實現了大批量生產、小批量供應,可以獲得規模經濟的好處。因此,規模經濟成為國際貿易的基礎。規模經濟與國際貿易:坎姆模型進進口WTTmaxW1W2T1T2E1進口出口出口IWmaxE2IIPPF如國一國專門生產W,另一國家專門生產T,在規模經濟的作用下,W和T的生產成本都會下降,然后兩國再進行互換,則雙方的福利都會增長,在圖中體現為貿易后的均衡點E2比沒有分工和貿易前的均衡點E1所到達的效用水平更高。五、外部規模經濟與國際貿易EE1E2E3E1’E2’E3’D1D2S1S2LS超額利潤PqQPq1q2Q2Q1P1P2P3AC1AC2MC1MC2(a)行業(b)企業貿易前,國內供求均衡點E1(P1,Q1),貿易后,世界供求均衡點E3(P3,Q2)。短期內企業也許獲得超額利潤,但長期內企業經濟利潤重新回到0;對國內消費者而言,產品的長期價格下降,社會福利增長。六、先行優勢“先行優勢”(FirstMoveradvantage):在發展初期“領先一步”的優勢,由于規模經濟的存在,轉化為成本上的優勢,從而限制了“后來者”的進入。從而國際分工也許長期“鎖定”在特定國家。例子:日本汽車雖然具有潛在優勢,但也無法擠進市場;泰國鐘表生產雖然具有成本優勢,也無法打破瑞士壟斷的局面。國際分工“鎖定”,阻礙了更具成本優勢國家進入,也許帶來福利損失。但誰又是先知先覺,懂得別國有成本優勢?政策含義:進口保護或出口增進等政策措施第三節、不完全競爭與國際貿易a.封閉經濟中具有內部規模經濟的壟斷競爭企業行為一a.封閉經濟中具有內部規模經濟的壟斷競爭企業行為PPPE’=ACELACQMR’MCD’封閉經濟中壟斷競爭企業的長期均衡圖中封閉經濟中企業的規模經濟體現為LAC曲線逐漸減少,壟斷競爭體現為企業面對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在封閉經濟中,長期競爭導致企業的經濟利潤為零,體現為在均衡點E,LAC與D相切。PPEELACQMRMCD超額利潤ACPEb.b.開放經濟中具有內部規模經濟的壟斷競爭企業行為與國際貿易PQACMR2D2P2MR1D1P1Q1Q2MR1D1P1Q1D3P3MR3Q3P壟斷競爭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的短期影響和長期影響E1E2E1E3壟斷競爭企業參與國際貿易短期內可以獲得超額利潤,長期內超額利潤重歸于0,但產品價格下降,本國消費者的消費量增長,消費者福利也增長。(a)短期影響(b)長期影響二.市場規模與廠商的產量,廠商的數目RC曲線向上傾斜,曲線上離原點越遠的點表達市場規模M越因而對應的廠商數目與廠商產量就越大。封閉條件下,A、B兩國的市場均衡分別為A點與B點。開放后,市場規模擴大,世界均衡點為W,廠商數目為nw,所有廠商的均衡產量均為qw。A’、B’分別表達A、B兩國開放后的新均衡點。各國廠商的產量均為qw,A、B兩國的廠商數目之和等于nw。四、規模經濟與發達國家間產業內貿易:一種例子日本日本美國P(萬美元)P(萬美元)P(萬美元)P(萬美元)Q(卡車)Q(卡車)Q(轎車)Q(轎車)LACLACLACLAC2.01.52.01.5100200出口美國100200出口日本日本美國A1A1’A2B2B1B1’上圖表明,雖然發達國家俱有相似的資源稟賦,相似的技術條,只要存在規模經濟,發達國家間進行貿易也是有利可圖的五、產業間和產業內貿易的重要區別:1)產業間貿易反應了比較優勢(要素稟賦)2)產業內貿易反應了規模經濟3)產業內貿易模式自身是不可預測的,而產業間貿易的模式是4)由國家間內在的差異性決定的。5)產業內貿易和產業間貿易的相對重要性是由國家間的相似程度決定的。產業內貿易的重要性1)大概四分之一的世界貿易是由產業內的雙向貿易構成。2)在發達國家間的制成品貿易中產業內貿易飾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產業內貿易為何重要1)產業內的雙向貿易雙方收益大2)生產效率更高3)消費產品多樣性更多4)產品價格更低5)產業內貿易帶來的收入分派影響較小。第四節、動態技術差異與國際貿易一、技術差距模型這一理論以不一樣國家之間技術差距的存在,作為對貿易發生原因的解釋。技術差距過程:模仿時滯模仿時滯:產品創新到模仿生產的時間,分三類:需求時滯反應時滯,掌握時滯技術差距理論證明了雖然在要素稟賦和需求偏好相似的國家間,技術領先也會形成比較優勢,從而產生國際貿易。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產品生命周期論的基本階段:《一》新產品階段,技術密集型。由少數先進國家輸出《二》產品成熟期,資本密集型。產品將重要由發達國家輸出到發展中國家。《三》產品原則化階段。勞動力密集型。產品重要由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輸出。深入解釋:產品生命周期的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新產品導入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發與開發費用,因此此階段產品屬于資本密集型的產品,價格也很高,只能在發達國家生產和消費;第二階段:產品成長期,國外開始對產品產生需求,產量迅速提高,但模仿國還不能生產;市場由創新國壟斷;第三階段:產品成熟期,生產技術定型,開始大規模生產,模仿國也開始生產,但局限性以滿足國內需求;第四階段:產品原則化,只需流水線上的簡樸勞動力即可完畢生產,技術優勢讓位成本優勢,模仿國憑借低廉勞動力成本,生產激增,不僅能滿足國內需求,還能以低價出口,創新國產量下降,生產向模仿國轉移;第五階段:模仿國生產持續擴張,開始向創新國低價出口,創新國生產大幅下降直至完全停止,創新國致力于更新產品的研究與開發。三、產品生命周期與國際貿易模式變動的圖示進口進口出口進口0T1T2T3T4T(時間)Q(產量)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第四階段第五階段出口產品生命周期與國際貿易模式的變動第五章國際貿易政策第一節貿易保護理論一、國內市場失靈論(一)重要思想(1)從理論上說,自由貿易后,本國劣勢行業的要素會轉移到優勢行業中,進而提高本國資源配置效率。(2)現實中,由于要素市場(資本和勞動市場)存在不完全性,要素不能順利轉移,導致失業和資源閑置。此外,自由貿易使本國劣勢產業退出,不利于本國在這個產業生產技術和知識的積累,而這種經驗和知識具有的外溢效應也無法獲得。(3)假如貿易保護帶來額外收益不小于貿易保護帶來的損失,貿易保護就是一種可取選擇。(二)貿易保護收益不小于成本的圖形闡明下圖中:a:生產扭曲b:消費扭曲c:關稅的社會收益也許存在a+b<c(三)市場失靈論的缺陷(1)有兩種觀點可認為自由貿易辯護:(a)國內市場的失靈,應由直接針對問題本源的國內政策來修正,而不應采用關稅等貿易壁壘。(b)無法對市場失靈進行充足的診斷并開出對癥的藥方。(2)國內市場失靈論實際上市經濟學中所說的次優理論的特例。次優理論應用到貿易政策:經濟內部功能的不完全也許會使得干預其外部經濟關系的行為趨于合理。二、戰略性貿易政策(一)概述含義:所謂“戰略性貿易政策”是指一國政府在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條件下,可以憑借生產補助、出口補助或保護國內市場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國戰略性工業的成長,增強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從而謀取規模經濟之類的額外收益,并借機劫掠他人的市場份額和工業利潤,即在不完全競爭環境下,實行這一貿易政策的國家不僅無損于其經濟福利,反而有也許提高自身的福利水平。(二)實行領域(1)技術外部性強,如高新技術產業(2)高度集中地寡頭壟斷行業壟斷利潤的出現(三)戰略性貿易政策的積極方面在不完全競爭的市場構造和雙頭壟斷競爭的條件下,政府采用積極的干預政策可以變化廠商的競爭行為和成果,使本國企業在國際競爭中獲得占領市場的戰略性優勢,并使整個國家獲益。(四)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消極方面(1)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成功必須以利潤轉移部分超過補助額或關稅保護成本為先決條件。一種產業通過補助而擴張,也許從其他產業吸取資源,進而減弱其他產業。(2)戰略性貿易政策的成功運用是以對手不采用行動為前提的。但這種以鄰為壑的政策輕易招致報復,陷入“囚犯困境”。(3)戰略性貿易政策在現實運用中還會受到多邊規則的約束。關稅壁壘一、關稅的經濟效應(一)關稅對小國的經濟效應經濟學意義上的“小國”指的是該國在世界生產和貿易中所占的份額甚小,以至于其產量和貿易量的任何變化都局限性以影響國際市場上商品的價格,它只能是世界價格的接受者。消費者剩余:指消費者購置一定數量的產品樂意支付的價格與實際支付的價格之間的差額。

生產者剩余:指企業銷售一定數量的商品樂意接受的價格與實際得到的價格之間的差額。消費者剩余:指消費者購置一定數量的產品樂意支付的價格與實際支付的價格之間的差額。

生產者剩余:指企業銷售一定數量的商品樂意接受的價格與實際得到的價格之間的差額。圖為小國情形,自由貿易時,世界價格(國內價格)為Pw,征稅后,國內價格上升為Pt。生產效應:圖為小國情形,自由貿易時,世界價格(國內價格)為Pw,征稅后,國內價格上升為Pt。生產效應:生產者剩余增長a;消費效應:消費者剩余減少a+b+c+d貿易效應:進口減少Q1Q3+Q4Q2;財政收入效應:關稅收入為面積c;凈福利效應:a-(a+b+c+d)+c=-(b+d)<0,福利下降。其中b為生產扭曲,d為消費扭曲。(二)關稅對大國的經濟效應進口大國不是國際市場價格的接受者,其進口商品數量的變動會影響國際市場價格。在大國情形下,征收關稅會減少世界市場價格,即世界價格由Pw降為P’在大國情形下,征收關稅會減少世界市場價格,即世界價格由Pw降為P’w。貿易條件效應:征稅國貿易條件改善,收益為面積e凈福利效應:a-(a+b+c+d)+(c+e)=e-(b+d)。凈效應不確定。(三)大國與小國征收關稅的福利比較大國情形關稅的凈福利效應=生產者福利增長-消費者福利損失+政府財政收入=a-(a+b+c+d)+(c+e)=e-(b+d)。當e>(b+d)時,本國福利增長;當e<(b+d)時,本國福利則會減少。因此,在大國情形下,關稅的凈福利效應不確定。小國情形關稅多種福利效應的凈值=生產者福利增長-消費者福利損失+政府財政收入=a-(a+b+c+d)+c=-(b+d)<0。因此,對于小國而言,關稅會減少社會福利水平,社會福利的凈損失為(b+d)。二、關稅的有效保護率(一)概念名義保護率:由進口的最終產品的關稅所決定的一種保護率,反應了征稅后價格比自由貿易下價格提高的比例。(消費者)有效保護率:生產過程中予以凈增值的影響。由進口的最終產品的關稅和進口的中間產品的關稅所共同決定。(生產者)詳細地說,就是整個關稅制度引起的國內增值的提高部分與自由貿易條件下增值部分相比的增值比例。(二)計算公式:EPR=(V’-V)/V其中V’為附加價值,即最終產品價格減去原料(或中間產品)的價格,是帶有稅收的附加價值。V為新加入的價值,即在不征收關稅時的單位產品的附加價值,很大程度上是活勞動的奉獻。四、最優關稅及其福利影響(書P111)最優關稅率:可以使本國經濟收益到達最大化的關稅率。最優關稅不等于最高關稅,它是介于零關稅和嚴禁性關稅之間的關稅。最優關稅率雖也許對進口國有利,但對出口國有害,對整個世界也也許是有害的。第三節非關稅壁壘一、進口配額(一)概念進口配額:又稱進口限額,是一國政府在一定期期(如一季度、六個月或一年)以內,對某些商品的進口數量或金額加以直接限制。在規定的期限內,配額以內的貨品可以進口,超過配額不準進口,或者征收更高的關稅或罰款之后才能進口。(二)分類進口配額制重要有絕對配額和關稅配額兩種。絕對配額:在一定期間內,對某些商品的進口數量或金額規定一種最高限額,到達這個限額后,邊不準進口。絕對配額在詳細實行中重要有如下三種方式:(1)全球配額:屬于世界范圍的絕對配額,對于來自任何國家或地區的商品一律合用。(2)國別配額:在總配額內按國別或地辨別配給一定的配額,超過規定的配額便不準進口。(3)進口商配額:進口國政府把某些商品的配額直接分派給進口商。2、關稅配額:在規定的配額以內的進口商品予以關稅減免優惠,超過配額的進口商品征收較高關稅。(三)進口配額與關稅的比較1、關稅是通過價格變動影響國內對進口商品的需求。而配額則限制商品的進口量或進口金額,因此,配額在對進口限制的程度方面更直接,更易于控制。2、配額比關稅更嚴厲,在征收關稅的狀況下,假如一國出口商試圖進入課征關稅的市場,那么,只要在產品價格或質量上有競爭力就有也許進入該國的市場;而在采用配額的狀況下,無論出口國生產的產品在價格上或在質量上有多強的競爭力,出口國都不也許打入進口國的市場,由于進口的數量是確定的。3、進口配額是比進口關稅愈加嚴厲的保護措施,對國內生產者來說,配額要比關稅更受歡迎。(四)進口配額的經濟效應分析小國情形下的配額效應圖示分析:(1)圖中自由貿易時國內(外)價格為Pw,加入進口限額Q3Q4后價格上漲為Pq。生產者剩余增長了a,消費者剩余減少(a+b+c+d),凈福利效應=a-(a+b+c+d)=-(b+c+d)。(2)b、d分別為生產扭曲和消費扭曲,b+d為配額的凈損失。至于c,在關稅情形下我們懂得它表達政府的關稅收入,因此可被抵消,目前則稱為配額收益或配額租金,它實際上是一種壟斷利潤,它的去向視政府分派配額的方式而定。(1)圖中自由貿易時國內(外)價格為Pw,加入進口限額Q3Q4后價格上漲為Pq。生產者剩余增長了a,消費者剩余減少(a+b+c+d),凈福利效應=a-(a+b+c+d)=-(b+c+d)。(2)b、d分別為生產扭曲和消費扭曲,b+d為配額的凈損失。至于c,在關稅情形下我們懂得它表達政府的關稅收入,因此可被抵消,目前則稱為配額收益或配額租金,它實際上是一種壟斷利潤,它的去向視政府分派配額的方式而定。從理論上說,配額租金會與關稅收入同樣多。二、自愿出口限制(VREs)(一)概念自愿出口配額:又稱自動出口限制,是指出口商在進口國的規定或壓力下,出口國自動規定某一時期內某些商品對該國的出口限制,在限定的配額內自行控制出口,超過配額即嚴禁出口。(二)進口國隱蔽易行的保護措施問:自愿出口限制與關稅或進口配額手段相比,明顯成本更高,為何還要實行?答:關稅和進口配額往往是明顯的貿易保護措施,進口國也許會因此而背負“貿易保護”的惡名;而通過談判壓迫出口國自愿出口限制,表面看起來還是自由貿易。三、歧視性政府購置歧視性政府購置:國家制定法令,規定政府機構在采購時必須優先購置本國產品而導致對國外產品的歧視。四、其他非關稅壁壘(一)進口許可證制:進口商在進口商品時,必須事先向國家有關機構提出申請,通過同意并發給許可證后,方可進口,沒有許可證一律不準進口。(二)外匯管制:是指一國政府通過法令對國際結算、外匯的買賣和使用實行限制來平衡國際收支和維持本國貨幣匯價的一種制定。(三)貿易國家壟斷:是指在對外,貿易中,國家規定某些商品的進出口由國家直接經營,或者是把某些商品的進出口權予以特許的壟斷組織。(四)最低限價:進口國政府規定某一商品的最低價格,進口價格低于這一價格則征收進口附加稅。(五)國內稅:在一國境內對生產、銷售、使用或消費的商品應支付的捐稅。(六)繁瑣的手續出口鼓勵政策商品傾銷(一)涵義:傾銷是在不一樣國家市場間進行的一種價格歧視行為,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國國內價格或成本的價格向國外銷售商品的行為。(二)形成傾銷的條件(1)產品市場是不完全競爭的;(2)國內外市場的需求彈性不一樣:國內小,國外大;(3)市場被分割,即國內和國外兩個市場是完全隔離的。(三)法律上傾銷的構成條件(1)產品低于正常價值或公正價值的價格銷售(2)低價銷售的行為對進口國產業導致危害(3)損害與低價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四)傾銷的類型(1)持續性傾銷:長期以低于國內的價格在國外市場銷售商品。(2)掠奪性傾銷:臨時以低于國內的價格在國外市場上銷售商品,待占領該國市場后在提價,其目的減弱或擠跨進口國的競爭企業。(3)偶發性傾銷:偶爾以低于國內的價格在國外市場銷售產品,其目的一般是為了向國外推銷庫存產品。(五)傾銷的危害性1、對出口國的影響(1)擠占出口國企業的市場份額。傾銷可以在短期內擴大其在海外市場的份額,搶奪原本屬于未進行傾銷國內企業的市場份額,是一種不公平的競爭行為。(2)損害出口國消費者的利益。廠商可以運用傾銷手段,處理其庫存或剩余產品,維持其國內市場上的壟斷價格,以彌補其在海外市場的損失.傾銷企業海外市場的擴大是以侵害出口國消費者的利益為代價。(3)擾亂出口國的市場秩序。傾銷往往并不是出口產品的生產廠商勞動生產效率高的反應,其低價銷售行為會發明一種虛假的競爭優勢,引起國內其他生產廠商的過度競爭.過度競爭的后果,使廠商過度關注產品的價格而忽視非價格原因對質量與銷售的影響。低價競爭與價格大戰,更助長假冒偽劣產品的泛濫,阻礙生產企業的進步,從而擾亂出口國國內市場的價格形成機制和公平競爭秩序。對進口國的影響(1)阻礙進口國對應產業的發展。進口國產業面臨著來自外國產品的低價傾銷并進行價格競爭,其成果是導致進口國生產商利潤下降以至于經營虧損。(2)扭曲進口國市場秩序。假如傾銷產品的質量是有保證的,在短期內對消者來說確實是一種福音.但一旦傾銷產品獲得壟斷優勢后,這種價格低廉的狀況將也許為高價所替代,進口國消費者將不得不為此付出更高昂的代價.雖然傾銷對消費者有益,但這也是以進口國產業縮小生產規模,失去國內市場,利潤下降,企業倒閉以至于工人失業為代價.尤其是傾銷產品將會引起消費者對產品價格的過度注意,從而引導進口國市場的過度價格競爭,擾亂進口國市場的正常競爭秩序。(3)威脅和克制進口國產業構造調整和新興工業的建立。發達國家在此方面已率先完畢或正在為此進行過渡,新興產業對發展中國家進行的傾銷將直接威脅發展中國家對應產業的發展,阻礙甚至摧毀發展中國家為建立新興產業和進行產業構造調整而作出的努力。3、對第三國的影響傾銷使進口國對第三國產品的市場需求下降,第三國在進口國的市場份額和利潤減少。與進口國所受的影響有所不一樣的是,第三國生產商是在國內消費者沒有享有到低價傾銷產品好處的狀況下受到損害的。(六)反傾銷的詳細措施1.臨時性措施初步認定存在傾銷后,進口方調查當局可采用兩種措施以防止產業受更嚴重的損害:一為征收臨時性的反傾銷稅;二是采用擔保的方式支付保證金。臨時性措施從開始調查之日起60天后生效,實行期一般不超過4個月。2.出口商的價格承諾初步裁定存在傾銷后,出口商積極承諾提高傾銷商品的價格或停止出口以傾銷價格發售的商品。進口方調查當局對其承諾感到滿意時,反傾銷調查可以臨時中斷并停止征收臨時性的反傾銷稅。3.反傾銷稅的征收最終裁定確實存在傾銷,并對進口國國內產業導致實質成損害,就可對傾銷產品征收反傾銷稅。反傾銷稅特點:稅額不得超過傾銷輻度;在傾銷損害期限內有效,但最長不超過五年。2.戰略性貿易政策是怎樣變化市場構造的?(1)所謂戰略性貿易政策,是指一國政府在不完全競爭和規模經濟條件下,可以憑借生產補助、出口補助和保護國內市場等政策手段,扶持本國戰略性工業的成長,增強其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從而謀取規模經濟之類的額外收益,并借機掠奪他人的市場份額和工業利潤。(2)在不完全競爭市場構造的理論前提下,某些產業,尤其是高技術產業中,市場失靈現象時有發生,其突出體現是缺乏充足的自由競爭。產業發展對于規模經濟的依賴,致使市場上有時僅有為數不多的廠商參與有效的競爭,從而形成頭壟斷的市場構造。一旦一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獲得頭地位,就可借此攫取高額的壟斷利潤。在這種狀況下,假如政府采用補助或其他方式為企業提供強有力的支援,便可協助企業率先獲得壟斷地位,或者鼓勵企業參與競爭,從國外競爭者手中奪取市場控制權,實現壟斷利潤的轉移。這樣,當國內企業增長的利潤超過補助額時,國民收益得以增長。因此這樣就變化了不完全競爭市場的市場構造。3.根據幼稚產業理論,新興產業在成長壯大之后應取消保護,但為何現實中某些產業在成長之后仍然繼續享有保護?(1)國家整體利益,當一種國家的幼稚產業壯大后,在國際競爭中,獲得了壟斷地位,具有規模經濟,獲得了超額的利益。但這只是臨時性,而其他國家也許會對同類的產業進行補助,扶持,使這種產業壯大起來,成為有力的競爭者。要保持這種壟斷地位,和超額的利益,因此國家會對這個產業繼續享有保護。(2)社會利益集團影響,在一種國家中,不一樣社會集團會進行游說,而壯大后幼稚產業的集團利益在于繼續享有保護,這種壯大后幼稚產業集團肯定會進行游說,要國家保持這種優惠的政策。假如這個游說是有著良好組織,并這個主張得到了選民代表和政府官員的支持,盡管其主張被證明在經濟上是無效率的,并且損害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在這種狀況下,貿易政策制定就會偏向于這個社會產業集團,因此國家還是對壯大后的幼稚產業進行保護。4.假設既有三套政策可供選擇:進口保護、出口鼓勵、進口保護與出口鼓勵同步使用,你認為哪套政策出臺的也許性較大?為何?我覺得最有也許會使用的政策是:出口鼓勵。假如你實行進口保護政策,例如,提高關稅,就會引起其他國家的報復,別的國家會認為你這個國家是在實行貿易保護政策,因此他也會實行貿易保護政策,來對抗你的行為,由于實行進口保護政策實在是太明顯了,很輕易看出這就是在損害其他出口國家的利益。而出口鼓勵,例如出口退稅,出口補助,這種比較隱晦的保護政策,這雖然減少了政府的財政收入,不過可以保護到該產業。因此這個政策顯得比較有效的。并且出口鼓勵相對于進口保護來說,沒有那么輕易被別的國家發現,別的國家也不輕易被激怒,不會對你的國家也實行貿易制裁。5.簡述市場失靈論的重要內容。在一種經濟社會中,常常產生各式各樣的市場失靈。例如,生產要素市場存在不一樣程度的不完全性,從而導致資源不能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又如,某些產業的擴張伴伴隨外部經濟,帶來額外的社會效益,但這種外溢效益并不能充足體目前具有外部性特性的廠商的收益之中。自由市場機制無法予以廠商以足額的賠償,從而也許克制廠商決策上的積極性,制約這些產業的發展。由于存在諸如此類的國內市場扭曲,因此采用貿易限制政策可在一定程度上糾正這些扭曲,增進社會的福利。6.關稅的重要目的是保護國內生產,但為何在保護國內生產的同步還會導致消費者福利的損失?為了體現簡樸,我們這里只研究小國的經濟效應,大國經濟效應自己可以在書上看。(108頁)從書上107頁的小國經濟效應,我們可以摘取:(2)生產效應。進口關稅的生產效應也稱替代效應或保護效應,即關稅引起國內生產增長,替代了部分國外生產,生產者剩余增長。(3)消費效應。關稅的消費效應即征收關稅給消費者福利帶來的損失。消費者福利的損失首先表目前由于進口商品價格提高而導致的消費量的減少;另首先,消費者福利的損失還體現為消費者剩余的減少。(6)收入再分派效應。進口關稅的再分派效應即收入由消費者轉移到國內生產者和政府。即關稅增長了生產者剩余和政府關稅收入,但同步減少了消費者剩余,收入分派發生轉移,即消費者損失的福利轉移給了生產者和政府。由此我們可以懂得,征收關稅使得進口的產品價格增長,而國內生產者由于產品的價格上漲,因此獲得額外的利潤。這保護了國內的生產者。此外,由于產品價格上升,消費者不得不以更高的價格去購置商品,消費者的消費量下降,因此消費者福利受到了損失。7.怎樣將關稅改為直接對國內進口替代部門予以生產補助,那么消費者福利還會受到影響嗎?假如對國內進口部門進行生產補助,仍會導致消費者福利損失。進口替代部門在沒有進行補助時,在國內貿易競爭中與國內生產部門相比,處與劣勢的,也許存在的問題有:生產成本高,效率低下,國內市場狹小,產品質量低劣,競爭力局限性等。假如進行補助的話,也許導致該產品有更多消費者購置,消費者也許以同等的價格購置到競爭力相對較差的產品(質量差,技術不高),這樣也會導致消費者的福利受到損失,并且這樣的補助政策短期來看可以增進國內進口替代部門的發展,但從長期來看,這個部門的競爭力還是局限性,可以還會處在更差的狀況,國家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去養活這個部門,從長遠來看,這樣的政策是不可持續的,或者說這樣付出的代價很高昂。8.進口配額與關稅在保護本國產業方面有何異同?假如讓國內生產者來選擇,他們會選擇哪種措施?(1)關稅是通過價格變動影響國內對進口商品的需求。而配額則限制商品的進口量或進口金額,因此,配額在對進口限制的程度方面更直接,更易于控制。(2)配額比關稅更嚴厲,在征收關稅的狀況下,假如一國出口商試圖進入課征關稅的市場,那么,只要在產品價格或質量上有競爭力就有也許進入該國的市場;而在采用配額的狀況下,無論出口國生產的產品在價格上或在質量上有多強的競爭力,出口國都不也許打入進口國的市場,由于進口的數量是確定的。(3)國內生產者會選擇進口配額政策,由于進口配額相對于關稅沒有那么輕易激化國與國之間的貿易矛盾,比較隱晦。且進口配額是比進口關稅愈加嚴厲的保護措施,對國內生產者來說,配額要比關稅更受歡迎。9.什么是自愿出口配額制,它與絕對配額制有何異同?(1)自愿出口配額又稱自動出口限制,是指出口國在進口國的規定或壓力下,自動規定某一時期內向進口國出口某種商品的限額,在限定的配額內中,超過配額即嚴禁出口。自愿出口配額不是出口進口國對進口產品實行配額,而是出口國對出口產品配額。(2)自愿出口絕對進口配額在形式上略有不一樣。前者是出口國直接控制某些商品對指定國家的出口,而后者是由進口國直接控制進口配額來限制某些商品的進口。不過,就進口國方面來說,自愿出口配額與絕對進口配額同樣,起到了限制商品進口的作用,因而其實質還是進口配額,具有等效進口配額的所有經濟效應。(3)自愿出口配額是進口國比較隱蔽易行的保護措施。一般狀況下,一國要調整其關稅水平,必須征得立法機關的同意,否則難以保證保護政策的迅速貫徹和執行。自愿出口配額則否則,政府可以規定出口國對其出口量加以限制,從而不需要立法機關的許可就迅速到達保護本國工業的目的。第六章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國際資本流動::指資本從一種國家或地區,轉移到另一種國家或地區的一種國際經濟活動,其目的是為了獲得比國內更高的經濟收益。國際資本流動的經濟效應第七章國際經濟一體化與關稅同盟理論一、關稅同盟的靜態效應(一)貿易發明組員國之間互相取消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所帶來的貿易規模的擴大。貿易發明與貿易轉移效應的圖示分析(書上P145):(二)貿易轉移建立關稅同盟之后組員國之間的互相貿易替代了組員國與非組員國之間的貿易,從而導致貿易方向的轉移。貿易發明與貿易轉移效應的圖示分析(書上P146):(三)福利發明關稅同盟對A國的凈福利效應=(a+b+c+d)-a-(c+e)=(b+d)-e。其中(a+b+c+d)為消費者剩余增長,a為生產者剩余減少,(c+e)為關稅收入喪失;(b+d)為貿易發明的福利效應;e則表達貿易轉移的負的福利效應,原因是進口來源由低成本的C國轉向高成本的組員國B國。對B國而言,構成關稅同盟后,出口增長,生產擴張,因此對B國有利;對C國來說,因貿易轉移,其出口減少,因此C國福利必然因其貿易規模縮減而下降。二、關稅同盟的動態效應第一,關稅同盟的建立增進組員國之間企業的競爭;第二,關稅同盟的建立會形成大市場效應(或規模經濟效應);第三,關稅同盟的建立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資。關稅同盟的建立的負面影響:促成新的壟斷的形成,嚴重阻礙技術進步;也許拉大組員國不一樣地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什么是國際經濟一體化?根據經濟上結合程度的不一樣,國際經濟一體化有哪些形式?經濟一體化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或組員經濟體通過到達某種協議而建立起來的經濟合作組織。經濟一體化結合程度由低到高可分為五種形式:自由貿易區、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聯盟和完全的經濟一體化。結合實際試析國際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建立一般需要具有的條件。國際經濟一體化組織建立的條件:(1)組員國在地理位置上應當鄰近。(2)組員國之間的經濟上應當互補。(3)經濟一體化組織的建立和穩定需要照顧到個組員國的利益。(4)組員國之間的政治制度應當比較靠近。3、怎樣看待亞太經合組織?亞太經合組織是一種橫跨大平洋的經濟合作組織。它有兩大支柱:一是貿易投資自由化,二是經濟技術合作。亞大太經合組織與其他一體化組織存在有明顯的不一樣,其重要特點表目前:(1)亞太經合組織的基本是非機制化,堅持通過非正式途徑推進各組員間的經濟合作。(2)亞太經合組織倡導多樣化的合作方式,貿易、投資自由化與經濟技術合作并重。(3)亞太經合組織具有開放性。第八章國際收支國際收支:一定期期內,一種國家或地區的居民與非居民之間的所有經濟交易的系統記錄。居民:長期居住在本國、從事生產消費的自然人。(居民包括:移民,逗留時間在一年以上的外國留學生、旅游者,各級政府、非獲利團體等;非居民包括:官方外交使節、駐外軍事人員,國際性機構等。)國際收支平衡表:也稱國際收支差額表,指在一定期期內一國與其他國家間所發生的國際收支按項目分類記錄的一覽表。常常賬戶:指對實際資源在國際間的流動行為進行記錄的帳戶,是本國與外國間常常發生的國際收支項目,是國際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項目。有關知識點國際收支反應的是:(1)一種經濟體與世界上其他經濟體之間商品、勞務和收益等的交易行為;(2)該經濟體所持有的貨幣黃金、尤其提款權的變化以及與其他經濟體之間債券債務關系的變化;(3)凡不需要償還的單方面轉移的項目和相對應的項目,由于會計上必須用來平衡尚未抵消的交易,以及不易互相抵消的交易。國際收支概念的理解:(1)國際收支是一種流量概念(2)國際收支所反應的內容是國際經濟交易(3)國際收支所記錄的經濟交易發生在一國的居民與非居民之間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內容:(一)常常賬戶:指對實際資源在國際間的流動行為進行記錄的賬戶,他是本國與外國之間常常發生的國際收支項目,是國際平衡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項目。重要包括如下四個項目:(1)貨品貿易(2)服務貿易(3)收入(4)常常轉移(二)資本與金融帳戶:指記錄金融資產在國際間流動的賬戶,他包括資本賬戶和金融賬戶兩大部分1.資本賬戶(1)資本轉移(重要包括投資捐贈、債務注銷)(2)非生產、非金融資產的收買或放棄2.金融帳戶(1)直接投資(2)證券投資(3)其他投資(4)儲備資產(三)差錯與遺漏帳戶:又稱錯誤與遺漏項目,是認為設置的一種項目,它不是由交易產生的,而是為了處理借貸雙方不平衡而設置的。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分析:(一)國際收支平衡表是重要的經濟分析工具對于編表國家:可以運用平衡表逐項分析國際收入的來源與國際支出的去向,掌握本國國際收支運動規律,制定對策使國際收支狀況改善;對于非編表國家:理解外國的政治經濟實力與對外經濟政策的動向及世界經濟發展趨勢,制定對的的對外經濟政策。(二)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分析措施:1、靜態分析法(1)貿易差額(2)常常賬戶差額(3)資本和金融帳戶差額(4)總差額2、動態分析法:對某國若干持續時期的國際收支平衡表進行分析3、比較分析法:包括對某國若干持續時期的國際收支平衡表進行動態分析和對不一樣國家相似時期的國際收支平衡表進行比較分析國際收支失衡的原因:(1)經濟周期:各國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處經濟周期不一樣而引起國際收支不平衡(2)經濟構造:國內經濟、產業構造難以適應世界市場變化引起國際收支不平衡(3)貨幣價值的變動:一國商品的貨幣成本和物價水平與其他國家相比發生變動引起國際收支不平衡(4)國民收入的變化:一國國民收入的增減變化而引起國際收支不平衡(5)偶發性原因:政治、經濟、軍事和自然等方面偶發的突發性事件引起國際收支不平衡國際收支失衡對一國經濟的影響(一)國際收支逆差對一國的影響:一國國際收支出現逆差,一般會引起該國貨幣匯率下降,導致該國貨幣當局對外匯市場進行干預——拋售外匯和買進本國貨幣。成果是:首先消耗外匯儲備,減弱其對外支付能力;首先形成國內貨幣緊縮形勢,促使利率水平上升,導致失業增長和國民收入增長率的相對與絕對下降。(二)國際收支順差對一國的影響:導致該國通脹壓力加大,引起國際摩擦等。國際收支調整的一般原則:(1)針對性(2)匹配性(3)排他性國際收支失衡的調整措施:(1)外匯緩沖政策(2)財政和金融政策(3)匯率政策(4)直接管制和其他獎出限入的外貿措施(5)國際借貸試分析貨幣貶值對一國國際收支的影響,以及在此狀況下,國際收支怎樣調整。答案提醒:本國貨幣貶值將引起國內價格上漲,本國貨幣供應相對局限性、貨幣需求量相對過大,國際儲備增長,改善本國的國際收支。不過,在浮動匯率下,貨幣需求通過匯率的變化來適應貨幣供應,國際收支失衡通過匯率的變化來消除。本國的順差狀況意味著外匯市場中的外匯供應不小于外匯需求,于是本國貨幣升值。本幣升值使得本國國內價格下降,引起貨幣需求的減少。在貨幣市場趨于平衡的過程中,國際收支順差逐漸縮小,直至消失。外匯與匯率決定第一節外匯與匯率描述一、外匯的概念與種類(一)外匯的概念(1)外匯:國際匯兌的簡稱,是指吧一種國家的貨幣兌換成另一種國家的貨幣,借以清償國際間債權債務關系的一種專門性的經營活動。這是外匯的動態概念。(2)靜態外匯有廣義和狹義之分:(1)廣義的靜態外匯泛指一切外幣體現的資產。(2)狹義的靜態外匯是指以外幣表達的,可用于進行國際之間結算的手段,重要包括以外幣體現的銀行匯票、支票、銀行存款。(3)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規定:外匯是貨幣當局(中央銀行、貨幣管理機構、財政部等)以銀行存款、財政部庫券、長短期政府證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在國際收支逆差時可以使用的債權。(4)外匯持有人:也許是官方也也許是私人。外匯儲備:一國貨幣當局持有的外幣資產。(二)外匯的種類1、根據可否自由兌換劃分:自有外匯、記賬外匯自由外匯:無需貨幣發行國同意可以隨時動用,自由兌換成為其他貨幣,或向第三國辦理支付的外匯。可兌換貨幣。記帳外匯:協定外匯或清算外匯,是指未經貨幣發行國同意不能自由兌換成其他貨幣或對第三國進行支付的外匯。兩個國家政府可以簽訂一種用于雙邊貿易結算的雙邊支付協定,開設賬戶記載彼此間的債權和債務。2、根據外匯的來源劃分:貿易外匯、非貿易外匯貿易外匯:通過貨品出口獲得的外匯。非貿易外匯:通過對外提供勞務(運送、保險、旅游等)、匯回投資收益(利息、股息、利潤等)和僑匯等途徑獲得的外匯。3、根據外匯交易的交割日期劃分:即期外匯、遠期外匯即期外匯:現匯,指在買賣成交后的兩個營業日內辦理交割手續的外匯。遠期外匯:期匯,指買賣的雙方先按約定的匯率和數量簽訂買賣協議,約定到未來(如30、60、90天等)辦理交割手續的外匯。二、匯率的標價措施與種類(一)匯率的概念和標價措施匯率:匯價或外匯行市,就是兩種貨幣的兌換比率,或者說是一國貨幣以另一國貨幣表達的價格。匯率的標價措施:直接標價法、間接標價法和美元標價法。1、直接標價法:以一定單位(1個或100個單位等)的外國貨幣作為原則,折成若干數量的本國貨幣來表達匯率的措施。以本國貨幣表達外國貨幣的價格。外幣幣值的上升或下跌的方向和匯率值的增長或減少的方向恰好相似。本幣幣值的上升或下跌的方向和匯率值的增長或減少的方向恰好相反。2、間接標價法:以一定單位的本國貨幣為原則,折算成若干數額的外國貨幣來表達匯率的措施。以外國貨幣表達本國貨幣的價格。英國和美國采用間接標價法。3、美元標價法:以一定單位的美元折成若干數量的各國貨幣來表達各國貨幣匯率的措施。基準貨幣:多種標價法下數量固定不變的貨幣。標價貨幣:多種標價法下數量變化的貨幣。直接標價法:基準貨幣為外幣,標價貨幣為本幣;間接標價法:基準貨幣為本幣,標價貨幣為外幣;美元標價法:基準貨幣是美元,標價貨幣是其他各國貨幣。(二)匯率的種類1、從制定匯率措施的不一樣劃分:基本匯率和套算匯率基本匯率:是指一國貨幣對某一關鍵貨幣的匯率。這里的關鍵貨幣是指國際交易中被廣泛運用和持有的那種貨幣。關鍵貨幣一般可以自由兌換,如美元。套算匯率:又稱交叉匯率,是指兩種貨幣通過各自對第三種貨幣的匯率換算出來的這兩種貨幣之間的匯率。設有A、B、C等多種外幣,一國在折算本國貨幣匯率時,若先計算出本幣與某一種外幣(假定為A幣)之間的匯率,再根據A幣與B幣、C幣的匯率折算出本幣與B幣、C幣的比價,則我們稱本幣與A幣之間的匯率為基本匯率,本幣與B幣、C幣等等之間的匯率為套算匯率。2、從外匯管制的角度劃分:官方匯率和市場匯率官方匯率:它是一國的貨幣金融管理機構如中央銀行或外匯管理當局規定并予以公布的匯率。市場匯率:它是指在自由外匯市場上買賣外匯的實際匯率,它隨外匯市場的供求關系變化而自由浮動。3、從銀行買賣外匯的角度劃分:買入價、賣出價、中間價和現鈔價買入價:指銀行購置外匯時所使用的匯率,又稱買入匯率。賣出價:指銀行發售外匯時所使用的匯率,又稱賣出匯率。中間價:指銀行買入價和賣出價的平均數,又稱中間匯率。現鈔價:指銀行買賣外幣現鈔的價格,又稱鈔價,分為現鈔買入價和現鈔賣出價。4、按國際貨幣制度演變劃分:固定匯率和浮動匯率固定匯率兩國貨幣比價基本固定,匯率在一定的幅度內波動。浮動匯率一國貨幣對外國外國貨幣的匯率,根據外匯市場的供求狀況,自由漲落,各國政府原則上不予干預5、按合用于不一樣來源和用途劃分:單一匯率和復匯率單一匯率:一種貨幣(或一種國家)只有一種匯率,這種匯率通用于該國所有的國際經濟交往中。復匯率:一種貨幣(或一種國家)有兩種或兩種以上匯率,不一樣的匯率用于不一樣的國際經貿活動。6、按國際結算業務中的匯款方式劃分:電匯匯率、信匯匯率、票匯匯率電匯匯率:是以電匯方式進行國際結算時買賣外匯的匯率。電匯匯率是外匯市場基準匯率,一般外匯市場公布的都是電匯匯率。信匯匯率:是以信匯方式進行國際結算時買賣外匯的匯率。票匯匯率:是以匯票方式買賣外匯時使用的匯率。7、按外匯市場開盤與收盤時間劃分:開盤匯率和收盤匯率開盤匯率:每個營業日外匯市場買賣交易開始時的匯率,又叫開盤價。收盤匯率:每個營業日外匯市場買賣交易終了時的匯率,又稱收盤價。8、以外匯買賣后資金交割的時間劃分:即期匯率和遠期匯率即期匯率:指買賣外匯的雙方在成交的當日或第二個交易日進行交割使用的匯率,用于外匯的現貨買賣。遠期匯率:指未來某一時刻的匯率,例如1個月后的、3個月后的或6個月后的匯率,用于外匯遠期交易和期貨買賣。以某種外匯匯率為例:遠期匯率高于即期匯率時——該種外匯的遠期匯率升水遠期匯率低于即期匯率時——該外匯的遠期匯率貼水兩者相等時——平價三、均衡匯率的決定(一)匯率決定的基礎及影響其變動的原因1、影響匯率波動的重要原因(1)實際經濟原因=1\*GB3①經濟增長高增長率會引起更多的進口,從而導致本國貨幣幣值下降的壓力;不過經濟增長率的變化也反應一國經濟實力變化,經濟增長快,經濟實力強的國家可以加強外匯市場上對其貨幣的信心,因而貨幣也有上升的也許。=2\*GB3②國際收支當一種國家國際收支出現順差時,表目前外匯市場上,就是外幣的供應不小于需求,這將導致外幣價格下跌,本幣價格上升,因此,順差國的貨幣是升值的。與之相反,當一國國際收支逆差時,表目前外匯市場上就是外匯的供應不不小于需求,因而外幣匯率上升,本幣匯率下降,因此,逆差國的貨幣一般是貶值的。=3\*GB3③資本流動資本流動對匯率的影響通過兩個渠道:一是變化外匯的相對供求狀況,二是變化人們對匯率的預期。資本外流大,資本項目逆差,外匯供應減少,外幣升值,本幣貶值。反之,外幣貶值,本幣升值。=4\*GB3④外匯儲備較多的國際儲備,表明政府干預外匯市場、穩定貨幣匯率的能力較強,因此,外匯儲備增長能加強外匯市場對本國貨幣的信心,進而有助于本國貨幣匯率的上升。反之,外匯儲備下降則有也許使本國貨幣匯率下降。(2)名義經濟原因=1\*GB3①通貨膨脹率通貨膨脹嚴重的國家,貨幣一般貶值。相對通貨膨脹率較高的國家,貨幣貶值。=2\*GB3②利率短期看,相對利率高的國家,會引起外國投機者對該國貨幣的需求增長,同步大量增長外匯供應,從而導致,外幣貶值,本幣升值。=3\*GB3③貨幣供應量貨幣供應量對匯率的影響重要是通過利率、通貨膨脹和實際經濟的增長而實現的。貨幣供應量增長,利率下降,物價上升,本幣貶值。(3)心理原因心理原因重要是指預期心理。所謂預期,是指參與經濟活動的人,對與其經濟決策有關的經濟變量在未來某個時期的數值所作出的估計和預測。心理預期對匯率的變動有重大影響,其程度有時遠遠超過其他經濟原因對匯率的影響。交易者預測某種貨幣的匯率在此后也許下跌時,為了防止損失或獲取額外的好處,他們便會大量拋出該種貨幣;而當他們預測某種貨幣的匯率此后也許上升時,則會大量買進這種貨幣。(4)其他原因重要是指中央銀行的干預,其他金融工具(如股票、債券、外幣期貨等)價格變動,石油家的變動和黃金價格變動等。匯率決定理論一、國際收支理論(一)概述國際收支說是從分析影響國際收支、進而影響匯率變動的原因入手,分析匯率決定的一種理論。其理論淵源課追溯到金本位制時期的國際借貸說。國際借貸理論:是從國際收支角度分析金本位制下匯率變動原因的一種理論。該理論認為,外匯匯率由外匯供求關系決定,而外匯供求又由國際借貸引起。外匯供應不小于需求,匯率下降。反之則上升。(二)內容1、基本思想匯率的變動是由一國對其他國家的債權債務所決定的。國際借貸關系是決定匯率變動的重要原因。基本觀點:一國匯率的變化,是由外匯的供應和需求決定的,而外匯的供求是由國際收支引起的。當一國的對外債權不小于對外債務,即對外流動借貸出現順差時,外匯供應將不小于外匯需求,該國貨幣匯率將上漲。反之,該國貨幣匯率便會下跌。2、推導過程(1)一國的常常項目與資本項目差額構成了一國的國際借貸差額。(2)假如一國國際收支中對外收入增長,對外支出減少,對外債權超過對外債務,則形成國際借貸出超;反之,對外債務超過對外債權,則形成國際借貸入超。(3)國際借貸的出超與入超是決定一國資金流入與流出的最主線原因,而資金的流入與流出則直接影響到該國貨幣匯率的漲落。3、分類固定借貸:指借貸關系已形成但未進入實際收付階段的借貸。流動借貸:指已進入實際收付階段的借貸。4、流動借貸對外匯供求及匯率變動關系的影響如下:一國流動借貸相等則外匯供求平衡,匯率不變一國流動債權不小于債務則外匯供過于求,匯率下降,本幣升值一國流動債務不小于債權則外匯供不應求,匯率上升,本幣貶值5、除國際借貸原因外,物價、黃金存量、信用狀況、利率水平等原因也會對匯率變動產生影響。6、對國際收支說的平價(1)理論的奉獻首先,國際收支說指出了匯率與國際收支之間存在的親密關系。另一方面,國際收支說是有關匯率決定的流量理論,國際收支引起的外匯供求流量變化決定了短期匯率水平及其變動。(2)理論的缺陷第一,國際收支說也不能被視為完整的匯率決定理論。第二,國際收支說的前提假定比較嚴格。二、購置力平價理論(一)一價定律一價定律:指在交易成本為零的狀況下,某給定商品(i)的價格(Pi)假如按同一種貨幣計值,則在世界各國均相似。兩國之間的商品套購活動能使同質同類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