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紹興朝宋金尚原之戰再考
紹興元年(1131年),宋金和尚之戰,不僅是金人主導戰略從江淮向西的轉變,也是宋軍第一次勝利。因此,此戰對金宋攻守雙方此后的戰事、戰區格局分布乃至西部政治地理演變,有承前啟后的轉折意義。歷來對此戰的研究,集中于戰爭的表層回溯與零星表述,但將有關此戰的全部時間-空間等環境要素關聯起來做精密分析,由此復原此戰具體時-空進程之得失、戰略戰術地理諸要素之演變過程以及此戰究竟如何影響了當時宋金政治軍事地理格局,甚至此戰究竟是否發生、階段規模如何、主要將領有哪些,都還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闡釋。本文即就此作一完整分析。一、雙方的軍事地理思想和戰略意圖一定的戰略決策,是在現有時-空大背景之下的綜合考慮。戰略意圖與當時的軍事地理思想,有著密切的聯系。1.川渝戰爭中,吳氏和尚原之作為要地,在于衛護南鄰之大散關入蜀通道。自北南攻入蜀,大散關是最近道路。大散關之后,則“入川路散”、“蜀之險要所失過半”。可見,對當時的西部宋軍來說,衛護川蜀之第一道緊要防線即在大散關附近,尤以東北面的和尚原最為緊要。(1)金方:自從建炎四年(1130年)七月御前會議以來,主攻方向放到西部川陜戰場,以圖重點進攻、突破之后既削弱與利用川陜兵源、錢糧資源,且順流而下包抄滅宋。(2)宋方:宋廷君臣上下逐漸形成固守四川、守和尚原以守大散關并衛護川蜀的戰略地理策略。(1)高宗:富平戰后,高宗即手書予張浚,希望其“保固四川”,“牽制”金軍南下。(2)文臣:川陜宣撫使張浚自富平之敗,已無心陜西之事。其間,宣司參議楊晟惇認為,在金人大舉攻壓川陜時,不如“引兵金洋”,待敵退后再行收復;王庶也勸張浚派兵據守隴關以后圖。張浚不敢采取這些建議,沿秦、興、閬狂退,終致全陜喪失。有人建議宣司退守夔州,參軍劉子羽堅持宣司不能再退,應該“分布險隘堅壁固守”以保存四川。劉子羽在單騎入秦召諸亡將之時,“知原地利可必守”,向張浚建言由吳玠在此據險防守,子羽且備辦后勤。幸而張浚接受其建議,命吳玠扼守和尚原以“斷賊來路”。(3)吳玠:作為直接指揮者,其對和尚原要地之戰略認識,有更為重要的價值。富平敗后,吳玠主動聚兵退守和尚原,“積粟繕兵,列柵為死守計”,同時駁斥舍棄和尚原退守漢中的說法,指出堅守此處正截斷了金人入川之來路,“此保蜀良策”,并爭取到劉子羽、張浚支持。可見,宣司長官張浚對保固四川沒有清醒的軍事地理認識,幸得劉子羽吳玠等對此較為清醒,而張浚亦采納其建議,才在戰略層面保證了此戰獲勝的可能性。2.由川冀人大包抄起義(1)金方:處于攻勢。緊接富平之戰的勝利,吞并陜西大部之后,欲乘勢攻下四川,實現利用四川資源削弱南宋經濟軍事實力、自西部順流俯瞰東線從而消滅南宋的大包抄迂回戰略計劃。其重大缺陷在于,富平之戰擊潰川陜宋軍主力之后,沒有乘勢迅速擴大戰果,而是在宋軍叛將引導之下用了半年基本吞并陜西,在兩次試攻失敗之后再過了約半年才大舉進攻和尚原,使宋軍有了備戰的時間。(2)宋方:處于守勢。自富平之敗、陜西淪喪之后,欲即此阻擋金人南下之強烈攻勢,茍全四川,暫時維持住西部戰區的穩定,同時挫敗金人由陜蜀下江淮的計劃,起到穩定南宋政權的目的。其缺陷在于,兵力不足,士氣低下,糧餉匱乏。二、戰略、戰術相互增強戰爭的得失,在于宏觀戰略與微觀戰術兩方面之結合。戰略、戰術既會互相促進,也會互相牽制。微觀上勝敗之因,可以從戰術、技術、兵種這幾方面與地形軍事性能的相互適應度來考量。1.和原力兵武人在多元作戰中的作用根據王曾瑜的研究,主要有神臂弓、大斧、麻扎刀、槍及拋石器、初級火器等在宋軍中合成搭配使用,防具有鐵甲、皮甲與紙甲。其中,弓弩手占多數,神臂弓等強弩甚至可以洞穿重甲,射程可達370米以上,自高射下威力更大。由于缺少產馬地,宋軍騎兵非常薄弱,以步兵為主。因此,宋軍形成了長于據險依堅防守的戰術,尤其適合堅城固守或者利用山川險要地利。宋軍武器技術、戰術上的特點,吳玠軍隊當然不會例外。從和尚原之戰看來,當時宋軍主要使用了勁弓強弩等傳統武器組成“駐隊矢”,再據高依險“分番迭射”并斷敵糧道、待敵疲退之時進行伏擊的戰法,充分發揮了地利優勢,克制了金軍。金人由于其北方游牧民族固有的特點且善于利用宋人技術,有“騎兵、重甲、弓矢、堅忍”四長。重甲、弓矢、馬匹分為防護、攻擊、運載武器之用,騎兵為對這些技術條件綜合運用的兵種。在和尚原之戰的山地攻堅戰中,金人的堅忍發揮到了極致,雙方展開拉鋸戰,反復數十陣,其進退部伍仍然保持整齊,在撤退時遭宋軍伏擊才潰敗。由于騎兵優勢在和尚原及類似山地得不到有效發揮,甚至舍馬步戰,騎射之長不得發揮,再自下仰攻,在沒有明顯技戰術優勢的情況下,遭遇宋軍的堅守與伏擊,敗退是有很大可能的。2.川谷低地軍事地理因素宋金雙方技戰術、兵種在和尚原之戰中的具體優劣比較,要在深入分析和尚原戰場地理的基礎之上。(1)寶雞軍事地形分析。和尚原之戰主要發生在和尚原附近,而和尚原位于鳳翔府寶雞縣境內,整個戰事由大小多戰組成,其地域范圍除了寶雞縣還涉及隴州汧陽縣箭筈嶺。首先分析寶雞整體的軍事自然地理構成。寶雞縣南西北三面環山,西北為隴州汧陽縣,北為鳳翔府,南則為川蜀屏障之秦嶺,中部渭河沿線相對低平,東部敞開,呈現西高東低之勢。其地貌主要有山、川、塬三類,以山丘為主,南部秦嶺東西橫亙隔絕關中與川蜀,西北隴山阻隔隴州與鳳翔,其中部分布著一些黃土塬地。其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季風明顯,受地形影響,川谷和山地溫差較大、小氣候差異明顯。其境內主要有渭河及其眾多支流,渭河自中部東西橫貫,將縣境切分為南北兩部,鳳翔府及寶雞縣城都在渭河以北。戰前,渭河以北已落入金人之手。從軍事地形學來看,地形因素影響戰斗過程的通達性、通視性、防護性及隱蔽性,寶雞地貌對戰斗的影響關系如下:寶雞境內有數條河流縱橫交錯,使寶雞之西高東低地貌成為中等切割地形,這極大影響了部隊的機動性,若無橋梁及良好的架橋技術的話,尤其不利于騎兵奔襲作戰。同時,河流還形成了特殊的川谷地形。綜合來看,在寶雞,構成其主要地貌的山塬地通達性與通視性對攻守雙方來說都較差,雙方的機動性與對攻性都有所降低。尤其對于自下仰攻的金軍來說,更易暴露在以高臨下的宋軍攻擊視野之內,使得金方的防護性與隱蔽性也大大降低。相應的,宋軍則可利用地形據高隱蔽與防護自身,并以密集的拋射性武器如弓弩、拋石器等打擊敵人。在川谷低地之中,對于攻守雙方來說,通達性與通視性都較好,地形對雙方的影響相差無幾。在這種地形中,部隊的機動性與攻擊性都大大增強,尤其對于擁有密集騎兵的金軍來說,更是大大有利。不過,川谷低地的弱點在于,若宋軍自谷地側面高地進行伏擊或臨高擊下,則會導致位于谷地內側之金軍受到嚴重打擊。這一點在和尚原之戰中充分體現出來了。可見,在以上兩種地形中,占據制高點一方更有利。宋軍,就占據了制高點。此外,在寶雞縣東部,沿渭河沖擊出一片相對敞開的低平地,其通達性更佳,尤其對于擅長騎射的金人來說。若戰斗主要發生在此處,則戰爭結局大概會截然相反。由上述,可做出冷兵器為主的戰爭時代,寶雞境內步騎地形關系表:在這樣的戰場軍事地形條件中,擅于借助地利使用拋射性武器的一方,將更易獲勝。顯然,主將吳玠對此有清醒的認識。寶雞及其周圍的氣候因素,也不容忽視。其地域有著暑熱多雨之特點。對于長期習慣秋高馬肥之時發動攻勢的金人來說,更適于在秋冬季節出擊。富平戰后,并不擅長城市攻堅及山地戰的金人用了半年左右才相繼吞沒陜西六路大部,剩下階成岷鳳洮州及和尚方山原等山地,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空間換時間的效果,牽制金軍的快速攻勢,直到紹興元年三月才有機會發動對和尚原的試探攻勢。兩次大的攻勢,則發生于五月、十月。五月已經入暑,金兩路軍之一即“會大風雨雹,遁”。大概也是考慮到氣候因素,兀術(宗弼)的攻勢才遷延至十月秋冬季節。不過,兀術雖有天時,卻無地利,乃至大敗。(2)箭筈嶺地形分析。箭筈嶺在寶雞以北汧陽縣境內,在縣治以南約十里,屬于隴山一系,與南面的大散嶺一線相為支援,“隴、蜀襟要也”。嶺上如同大散嶺一般設有關卡。在和尚原之戰中,這里雖非主戰場,但吳璘、楊政在此成功的擊退沒立部隊,使兩路金軍未能順利會合,取得五月大戰的勝利。因此,箭筈關嶺在此戰中的地利因素也是不容忽視的。簡言之,該地為山地,其軍事地形學性能,類似前述之寶雞山塬地。宋軍當然也是在充分利用地形的情況下,獲得了箭筈關嶺阻擊戰的勝利。(3)和尚原地形及位置分析。和尚原在寶雞以南,為寶雞中部河川低地向南部秦嶺山地過渡地帶,成為大散關之天然屏障。對于守關之在守原,宋人有清醒認識。過和尚原、大散關,以南則有多路可趨四川。可見,和尚原大散關一線不保,則川蜀危險。和尚原距寶雞縣城,有“寶雞南二十里”、“西南三十五里”、“西南四十里”、“距寶雞才兩驛”等說法。該戰發生于宋代,應首先以宋人記載為準。該戰之前,其名不顯,故《寰宇記》、《九域志》不載,而后又劃歸金國,故《輿地紀勝》《輿地廣記》《方輿勝覽》亦不載。古時25-50里為一驛,按南宋初喻汝勵的“兩驛”之說,則為50-100里之間,而大散關距寶雞也不過才“五十二里”,在散關之東北的和尚原更不可能距寶雞“兩驛”。但是,“里”也可指“閭里”這一基層組織,平均每“里”間距20里,和尚原附近有“二里驛”(“二里關”),則“兩驛”或為“二里驛”之訛簡,或者山路險難,一驛即20里,則喻說之“兩驛”恰為四十里,正合“四十里”之說,于“三十五里”之說也接近。因此,和尚原當距寶雞35-40里之間,“二十里”之說過短。自和尚原以北至寶雞縣城,依次有神坌、玉女潭、益門山等必經之處,其附近或稍南有二里關高地,或二地實為一地,其西南更有大散關、鳳州黃牛嶺等要地。和尚原地形,顯然并非低平所在,否則不可能成為大散關之屏障,甚至對于擁有騎兵優勢的金人來說有“斷敵來路”之效。從張浚命吳玠“據高扼險”于和尚原“斷賊來路”推測,和尚原乃是陳倉道上自寶雞至大散關途中大道旁側之一處制高點,或為黃土“塬”之類地形,即其上略平,其旁陡削,如此方可據高扼守大路。若宋軍據守于此,則金軍即使從原下道路繞過攻入大散關,也會因失去退路而進退兩難。原下則為谷道,“路狹多石”,“地實凹狹”,五月烏魯折合軍即列陣對面之“北山”。因此,和尚原之軍事性能,同樣是利于據高制下、以步兵防守,而不利于騎兵沖擊作戰。可見,正確利用地形乃是宋軍獲勝的一大前提,金人由于山地戰經驗不足,失敗的幾率倍增。關于當時和尚原之具有“斷賊來路”戰略要地價值,還可再分析大散關及其以南鳳州是否在宋軍控制下。熊克《中興小紀》載,烏魯折合軍“自階成出散關”,李心傳認為有誤,當云“趨散關”,其顯然沒有詳細分析階成與散關以及黃牛嶺、箭筈嶺之位置關系。階成州在散關西南,黃牛嶺也在散關以南,后來烏魯折合軍敗走時當然也自原路返回,即“移寨黃牛”乃至逃遁。至于尚在寶雞北面連汧陽箭筈關都沒有越過的沒立,當然不可能移寨到散關以南的黃牛嶺遁走,否則也說不上分兩路夾擊欲會于和尚原了。引起混淆的或許正是徐夢莘《會編》中的記載,“金人折合……遂敗走鳳翔”,將兩路金軍進退之路搞混的同時,也使李心傳想當然的判定熊克誤記。《會編》之誤在于,折合何不原路撤退,即自黃牛嶺西返、乃至繞回鳳翔?相反,連箭筈關都沒有攻下的沒立,其退路才可能是鳳翔,而不可能是大散關以南的黃牛嶺。因此,熊克記載烏魯折合軍自階成出散關更恰當,至少說明當時散關、黃牛嶺一線以西至于階成之通路,沒有明確控制在宋金兩軍誰手。其次,和尚原有斷敵來路之效,使得金人縱有散關,亦不敢越原而徑下川蜀。若不顧和尚原尚在宋軍手中,而進攻鳳州以南之川蜀,則金人有掉入宋軍包圍圈、失去退路致覆沒之險。其實,金人五月攻原失敗,不在分路夾擊,而在昧于地形。三、精密分析戰術地理推演戰爭的微觀層面,除了靜態的“適應度”之外,更在于雙方技戰術、人力物力在具體的時-空環境要素中的動態實現程度,精密分析其戰術地理推演過程才能深刻理解其得失。1.與月份兩次規模和尚原之戰,在紹興元年見于記載的有三次,三月沒立軍試探攻擊,五月與十月兩次規模較大。這幾次戰事間有密切聯系,從小試到兩次大舉進攻、企以進瞰川蜀,十月之敗,金人氣勢受阻,兀術返歸燕山,宋吳玠軍才取得該戰之捷。因此,這三次戰事應視為整個會戰的連續構成階段加以闡述。2.金軍規模與金軍力量(1)富平戰后宋金陜西地理對峙形勢。盡管和尚原之戰本身發生在和尚原附近,但當時宋金軍力在陜西的地理分布,對該戰進程有著牽制作用。自從建炎四年(1130年)9月富平之敗后,宋軍在半年內相繼喪失陜西大部,最終只剩下階成岷鳳洮及鳳翔和尚原、隴州方山原,吳玠退保和尚原、孫渥保鳳州、關師古保岷州大潭。李心傳《要錄》中謂關師古保鞏州,則顯然與當時形勢有所不符,或者應為從鞏州退至岷州;《要錄》認為孫渥保鳳州則恰當。《張魏公行狀》記載孫渥保“階成鳳”要么有誤,要么應為紹興元年五月第一次和尚原大戰之后。這里,也反證了前析,該年五月階成州沒有牢固地控制在宋軍手中,致使烏魯折合軍自該路攻擊和尚原。這樣的形勢,使得和尚原宋軍,成為金軍自大散關陳倉道入蜀的唯一牽絆。(2)和尚原之戰兵力分布及將領。和尚原之戰究竟是否發生?其規模如何?這從宋金雙方投入之兵力及將領可以看出。交戰雙方的人力、將領官銜及事后所獲之軍功,亦可證明該戰地之重要性。(1)金軍。五月之戰中,數萬騎金軍分為兩路:沒立率軍自鳳翔入攻箭筈關,烏魯、折合率軍自階成出散關直攻和尚原,兩路軍意圖會師原下。“沒立與烏魯折合以數萬騎分兩道入犯,沒立自鳳翔,二將由階成”,可見,烏魯、折合分為二人,很多記載卻沒有指明這一點,甚至將二人誤為一人。此外,“(吳璘)生獲首領溫普、斬千戶布察呼……斬其將烏魯”,可見,烏魯于該戰陣亡。熊克也記述金人有“數萬眾”。從吳璘擒獲“首領”、斬“千戶”的戰績看來,烏魯折合軍至少也在數千以上。楊政軍在擊敗攻擊箭筈關的金軍時,也有“斬千戶一、酋長二”的戰績。雖然金國中后期千戶人數大為不滿,但在前期卻多有超員的情況。可見五月之戰金軍數千至數萬,該戰規模較大,否則吳玠也不可能無故獲得“明州觀察使”的封賞了。至于徐夢莘記“折合……以三百騎入山谷欲攻原”,只能說明其中一次攻擊的規模,而不能否認整個五月之戰金軍的規模。經歷三月之敗,若非無謀之輩,沒立不可能再派出幾百人攻擊和尚原。不過,從徐氏記載中或可反證烏魯陣亡,故而只提將領折合。十月之戰,主帥兀術之外,至少另有瓜爾佳實納、高彪、赫舍哩呼喇、耶律恕、高松、韓常等將領。金人直接自鳳翔寶雞方向跨渭水而來攻擊和尚原,其兵力主要分布于寶雞渭水沿岸至和尚原之間。金軍在數萬至十余萬之間,包括女真、契丹、渤海及漢軍,其中包括分駐扎于“熙河秦雍”的部隊。從宋軍戰績看來,既有“尸填坑谷者20余里,獲鎧仗數萬”,又還有“俘羊哥孛堇及隊領三百、甲兵八百,兀術眾損逾半,從馬數百僅留其六”,尚有“俘以萬計”、“俘首領及甲兵以萬計”,都可看出金軍總數當在十萬上下,其中女真精銳甲兵數萬。(2)宋方。主將吳玠、吳璘兄弟,“玠與璘以散卒數千人駐和尚原”。另有郭浩、楊政、雷仲、王萬年(王喜)等。宋軍兵力雖僅吳玠收束自富平敗后潰散的數千涇原兵,卻俱為歷戰之精兵。(3)進軍路線與速度。五月之戰,金軍分兩路,沒立自鳳翔,烏魯、折合自階成出散關,約期夾擊和尚原吳玠軍。然而,烏魯折合軍速度過快,在其敗后三日,“沒立自箭筈關”,導致兩軍未能實現對宋軍的夾擊攻勢策略。這很大程度上在于當時的通信技術條件落后,受到兩條不同路線地形的限制,雙方很難互通有無。十月之戰,兀術大軍齊聚之后,集中一點自寶雞連營、跨渭而來進攻和尚原。吳玠軍則仍然以逸待勞,固守原上,待敵疲困之后方才奇襲反擊。3.魯、心理原因(1)五月之戰。(1)指揮位置與作戰部隊空間關系。金軍沒立為主將,烏魯、折合為別將。可是,其主將在寶雞以北,別將自寶雞西南入攻,兩軍之間隔著秦嶺、隴山至少百多里的山嶺,在當時的通訊條件下,主將對別將部隊的指揮控制度受到極大限制。甚至別將敗退之后三日,主將沒立軍才進入戰場,開始進攻箭筈關。指揮不暢,兩軍相隔過遠,乃是金軍此戰一大失誤。盡管分進合擊的戰術構想本身頗為巧妙,但前提是通訊暢通、雙方彼此位置關系適宜。宋軍則聚兵一處,基本不存在指揮不暢的問題。(2)戰場通視度、通達度、防隱度。從前面的軍事地形分析,可以知道,和尚原附近山地,自上瞰下的通視度更好,即對于據守山原的宋軍來說其觀察度、弓弩射擊準確率更高。相應的,位于山下、谷道處仰攻的金軍,其防護與隱蔽度都大大低于高處的宋軍。該戰場的通達度則更適合步兵為主的宋軍,對于騎兵為主的金軍來說則是一大障礙,只能棄馬步戰,導致失利。這幾點對箭筈關亦然。(3)雙方戰術時-空運動及金軍退逃路線。交戰的時間、空間運動及戰況,各種記載矛盾錯漏,綜合則可得其大概。金方烏魯折合軍數千至萬人以上,包括主力的女真騎兵及各族步騎兵,首先“陣北山”,雙方在原北于五月六日辛丑第一次交戰,吳璘擊退二將,斬獲其將領。五月八日癸卯,烏魯、折合再“直抵原下”,吳璘斬烏魯。五月十三戊申,折合余軍徑入原下山谷強攻,因山谷路狹多石,地勢不利騎兵,故殘余三百精銳騎兵棄馬步戰,再次失利后,這批騎兵及其余兵退撤大散關以南十余二十里處的黃牛嶺,欲待沒立軍自北夾擊。遭遇“大風雨雹”之后,自原路由階成撤退。自辛丑至戊申,剛好“八天”。若從癸卯起算,則不足八天,只能說癸卯發生了更激烈的戰斗,擊斬敵將烏魯,故而吳玠特意提到該日。金方沒立軍,約有上萬人,于烏魯折合軍敗退三日之后,方才進攻箭筈關,該關位于箭筈嶺上。在遭遇吳璘、楊政軍重創之下,自原路撤回鳳翔。由金兩路軍的戰術時-空運動來看,既有失期以至未能合軍之誤,也有烏魯折合軍攻和尚原時沒能正確把握戰場地理之失。在明知山谷狹窄多石、難以行馬的情況下,還強行攻原,甚至棄馬步戰,更是以己之短擊彼之長。相反,宋軍則牢牢掌控有利地形,依托山原,充分發揮本方技戰術優勢,以少擊多擊敗了總數倍于己的金軍。五月夏季川陜山地間的“大風雨雹”,也無意間成為助宋軍破敵的一大因素。其實,若金軍兩路得以同時進攻,則宋軍即使擁有地利,也仍然可能由于兵力不足、前后受敵而難以招架。此外,若金軍根據地形正確利用步兵以弓弩及拋石機等進攻,則勝負亦未可知。不過,在十月,金軍失去兩路夾攻的可能,在其他技戰術條件及心理因素未變的情況下,欲攻克和尚原的機會仍然沒有增加。(2)十月之戰。(1)指揮位置與作戰部隊空間關系。此戰中,兀術大軍合兵一處,自寶雞跨渭攻來,其指揮體系與部隊進攻沒有脫節之處。宋軍則一仍前舊,由吳玠軍駐守和尚原,不過,此時的階成應該已經控制在宋軍手中,金軍不能再自階成方向前來夾擊了。(2)戰場通視度、通達度、防隱度。由于十月之戰仍然發生在和尚原,該戰場地理基本屬性并未發生變化,故而其通視度、通達度、防隱度,對于金宋兩軍來說,大致與五月之戰相似。(3)雙方戰術時-空運動及金軍退逃路線。紹興元年十月,自金軍連續攻原失敗、未能迅速連下川蜀之后,兀術率以數萬女真甲兵精騎為主共十余萬大軍再次進攻和尚原。攻原之前,兀術為保證其軍隊進退、后勤運輸,已經在渭河上架造浮梁,自寶雞至和尚原方向壘造石城、連營三十里,形成對和尚原強大的步步擠壓之勢。10月7日庚午,金軍開始攻原。10日癸酉,再次攻原。對金軍這兩次大舉進攻,宋軍雷仲等將領以“駐隊矢”陣型分番迭射將其擊退。12日乙亥之后,兩軍再次大戰,此時金軍攻勢稍弱,宋軍派出吳璘等以奇兵旁擊、以弓弩手射滅金軍灶火、俯射其軍儲之石城而“絕其糧道”,雙方交戰“三十余陣”。在金軍斷糧三天、宋軍取得挫敵、困敵之功后,20日癸未,轉入反擊。金人整伍撤退“三十里”。是夜,宋軍于“神坌”這處狹窄的溪谷道口中伏擊,致金軍潰亂,其后在“玉女津”遭遇一次打擊,英哥(羊哥)等被俘。在退至平地之前的益門山口附近又一次遭遇宋軍嚴陣重創,宋軍取得“兀術中箭遁,俘羊哥孛堇及隊領三百、甲兵八百,兀術眾損逾半,從馬數百僅留其六,北歸燕山”的巨大戰績。金軍進退皆沿著清澗水(姜水匯入后稱為清姜河)側之陳倉道,道兩側皆為山嶺,益門山以北方為平地。其中,益門山距寶雞15里,玉女津25里,神坌30里,和尚原35里,大散關52里,幾乎在一條線上。宋軍之伏擊線,也就正在此線兩側山嶺。金軍補給線及儲糧的石城,也都在這條線路上。顯然,此線北段即益門至寶雞還算平順,其南段則不利騎兵,且過于狹窄而易被掌握制高點的宋軍以拋射性武器截斷。整體看來,宋軍利用和尚原及其周圍地形,特別是沿清澗水谷道至益門山口一帶,以強弓勁弩及奇襲、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DB36-T1678-2022-水稻-草魚輪作技術規范-江西省
- DB36-T1853-2023-平臥菊三七茶加工技術規程-江西省
- 2025年校園體育館場地預約制度規范體育活動開展
- 傳染病護理復習試題含答案
- 解剖復習測試卷含答案
- 2025年小學數學畢業模擬考試分數應用題專項試卷(含難題解析)
- 北京市通州區 2024-2025-2024-2025 學年度高二第一學期期末地理試題及答案
- 2025年少兒編程等級考試Python四級模擬試卷:函數與數據結構深度解析
- 2025年證券分析師勝任能力考試模擬試卷(行業分析與估值)-行業投資組合構建原則
- 2025年中學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成效評估試題
- GB/T 4340.2-2025金屬材料維氏硬度試驗第2部分:硬度計的檢驗與校準
- 普惠金融大學試題及答案
- 運營維護的合同范例共
- 2025年公共營養師考試的重點知識回顧試題及答案
- 2025年監理工程師職業能力測試卷:建筑工程監理質量管理試題卷
- 軟件開發設計模式試題及答案
- 醫生的個人成長經歷自傳范文
- 帶狀皰疹知識
- 2025-2030納米銀行業市場深度調研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全媒體運營師運營管理技能試題及答案
- 六年級道德與法治教育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