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2023年濰坊中考歷史試卷真題及答案詳解(精校版)_第1頁
山東2023年濰坊中考歷史試卷真題及答案詳解(精校版)_第2頁
山東2023年濰坊中考歷史試卷真題及答案詳解(精校版)_第3頁
山東2023年濰坊中考歷史試卷真題及答案詳解(精校版)_第4頁
山東2023年濰坊中考歷史試卷真題及答案詳解(精校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試卷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33頁2023年濰坊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本試題分第I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I卷1~4頁,第Ⅱ卷5~8頁,滿分100分,考試時間60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試卷密封線內及答題卡上面的考生信息填涂清楚。所有試題答案均須涂、寫在答題卡限定的區域,答在本試卷上的答案無效。第I卷(選擇題共5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這描述了(

)A.禪讓制 B.分封制 C.世襲制 D.郡縣制2.在濰坊青州發現了一組戰國時期齊國的刀幣鑄造模具(下圖)。這為研究古代貨幣提供了(

)A.文獻史料 B.圖像史料 C.口述史料 D.實物史料3.“隨流轉自速,居高還復傾。”“山田枯旱湖田澇,惟此豐兇歲歲均。”這些詩句描寫的是(

)A.

B.

C.

D.

4.南宋時期,江南地區一度出現了農民競相種植春小麥的現象,種麥倍于種稻。其原因在于(

)A.土地開墾數量增加 B.經濟重心開始南移C.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D.南稻北麥格局改變5.“祖宗設立閣臣,不過文學侍從,而其重亦止于票擬(幫助皇帝處理文件)。”這反映了明朝(

)A.中央機構完善 B.皇權空前強化C.文學日趨繁榮 D.文臣地位提高6.明清時期江南一帶戲曲興盛,許多人刊刻劇作“以娛民眾”。出現這一現象是因為(

)A.封建制度衰落 B.海外貿易繁榮 C.商品經濟發展 D.印刷技術提高7.鄭板橋任濰縣縣令時,留下了“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的詩句。這體現了他(

)A.民貴君輕的主張 B.天下為公的胸襟 C.以和為貴的思想 D.關愛百姓的情懷8.近代以來,京師同文館等機構翻譯了近四百部歐洲書籍。其主要作用是(

)A.抵制了外來侵略 B.傳播了西方文化 C.發展了資本主義 D.維護了清朝統治9.清帝溥儀退位時,仍保留皇帝尊號,每年坐收四百萬元巨款,養尊處優于北京皇宮。這表明(

)A.君主專制仍存在 B.革命果實被竊取 C.辛亥革命不徹底 D.民主共和難實現10.《新青年》共刊登各類文章2521篇,其中提及“社會主義”1913次,提及“俄國革命”330余次。這說明它主要宣傳了(

)A.民主科學 B.新民主主義 C.三民主義 D.馬克思主義11.孫中山認識到,民國雖成立十多年,但軍閥之專橫、列強之侵蝕日益加厲。為改變這一狀況,他(

)A.開始實業救國 B.參加護國戰爭 C.發起護法運動 D.推動國共合作12.如圖是學生摘抄的一次重要會議的內容。這次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

)1.毛澤東同志選為常委。2.洛甫同志起草決議進行討論。3.常委中再進行適當的分工。4.取消“三人團”,朱德、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A.開始創建革命軍隊 B.由幼年走向了成熟C.確立了建黨建軍原則 D.實現了革命重心轉移13.到1945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飛躍。這次“飛躍”(

)A.創造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 B.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C.領導中國人民取得抗日戰爭勝利 D.指明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方向14.國民黨敗退臺灣時,第一屆中央研究院81位院士中,有60人選擇留在了大陸。這表明(

)A.國民黨政權失去民心 B.民主黨派擁護新政權C.新中國建設百廢待興 D.社會主義是人心所向15.創作于1963年的著名版畫《初踏黃金路》,刻畫了兩位身著傳統服飾的藏族婦女,一前一后沿著金色大道向我們走來。它創作的背景是(

)A.祖國大陸獲得統一 B.青藏鐵路全線通車C.西藏完成民主改革 D.實施西部開發戰略16.1972年2月的一天,北京市民目睹了一支由107輛車組成的車隊駛過長安大街,他們見證了中國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這件“大事”是(

)A.周恩來出訪印度 B.中日建交 C.尼克松訪問中國 D.中美建交17.1978-1979年間,中國代表團密集考察了部分歐洲國家的基礎設施、科技、能源、企業發展等。這些考察有利于(

)A.加快沿海城市開放 B.推動經濟體制改革C.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深化全方位的外交18.“‘輕關易道,通商寬農。’這是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應有之義。”這一理念在當代中國的實踐是(

)A.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B.全面建成小康社會C.開展“脫貧攻堅”行動 D.實施科教興國戰略19.如圖是《1500年以來物種在各大陸之間移植的示意圖》。它反映了(

)A.莊園經濟開始興起 B.近代科學技術進步C.新航路開辟的作用 D.資產階級統治擴大20.《拿破侖法典》頒布后,法國在其征服的歐洲國家強行推廣。這一做法打擊了(

)A.德國的對外擴張 B.俄國的農奴制度 C.法國的啟蒙運動 D.歐洲的封建勢力21.如圖所示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彼得一世頒布胡須稅牌

彼得一世剪大臣的胡子A.加快學習西方進程 B.增加俄國財政收入C.改變俄國臣民儀表 D.脫離亞洲融入歐洲22.建國后的前一百年,美國往往偷取別人的技術。到了1900年,美國開始輸出“美式精巧發明”。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A.美國獨立戰爭 B.第二次工業革命 C.美國南北戰爭 D.第三次科技革命23.1941年12月8日,日本人獲悉本國“黎明前在西太平洋與美國和英國進入戰爭狀態。”導致“戰爭狀態”的是(

)A.德國突襲波蘭 B.日本偷襲珍珠港 C.德國進攻蘇聯 D.盟軍登陸諾曼底24.聯合國的建立,“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這說明聯合國的職責是(

)A.打擊恐怖主義 B.維持冷戰局面 C.維護世界和平 D.解決人口問題25.歐洲各國政府對歐洲鋼鐵制造商的補貼,會造成美國的鋼鐵工人失業,而美國的高利率政策也可能會限制他國的經濟活動。這體現了(

)A.經濟全球化 B.文化多樣化 C.區域一體化 D.社會信息化第Ⅱ卷(非選擇題共

50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26小題16分,第27小題18分,第28小題16分,共50分。26.中國古代人才選拔制度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漢代選拔官吏,注重德行,而德行沒有一定的客現標準,清議也缺之確鑿憑證,后來出現了“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康,父別居”的現象。魏晉南北朝實行九品中正制,選人不問才德,只看門第的高低,“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實行科舉制度,用考試辦法審查應試舉子的如識才能,比較客觀全面。——摘編自《科舉與中國古代政治文明》(1)據材料一,指出科舉制出現前人才選拔存在的弊端。材料二

自宋代規定三歲一貢以來,每歷三年,必有大批應舉人,遠從全國各地,一度集向中央,全國各地人才,都得有一次之大集合。不僅政府與社會常得聲氣相通,即全國各區域,皆得有一種相接觸相融洽之機會。不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協調力。而邊區遠陬(角落),更易有觀摩,有刺激,促進其文化學術追隨向上之新活力。——摘編自《國史新論》(2)據材料二,概括“三歲一貢”對宋代社會產生的主要影響。材料三

部分課程中關于明清時期科舉制的內容語文歷史美術音樂《范進中舉》里寫到:到出榜那日,家里沒有早飯的米,母親吩咐范進道:“我有一只生蛋的母雞,你快拿集上去賣了,買幾升米來煮餐粥吃,我已是餓的兩眼都看不見了。”范進慌忙抱了雞,走出門去。康有為認為:八股精通,楷法圓美。即可為巍科進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馬遷、范仲淹為何代人,漢祖、唐宗為何朝帝者。若問以亞非之輿地,歐美之政學,張口瞪目,不知何語矣。《舉子看榜圖》《儒林外傳》《孔乙己》道情·時文嘆清·徐靈胎讀書人,最不濟。爛時文,爛如泥。國家本是求才計,誰知道變作欺人計!三句承題,兩句破題,擺尾搖頭,便是圣門高第。可知道三通四史是何等文章?漢祖唐宗是哪朝皇?……就教他騙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氣!(道情:曲藝的一種)——摘編自《科舉與中國文化》等(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自擬一個學習主題,并對其進行簡要論述。(主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27.青年理想遠大、信念堅定,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無堅不摧的前進動力。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五四運動中部分愛國青年的主要活動姓名年齡城市主要活動鄧中夏25北京任北京學生聯合會總務千事,參與火燒趙家樓等行動。王盡美21濟南帶領山東學生聯合會積極響應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組織勵新學會,主編《勵新》刊物。毛澤東26長沙改組湖南學生聯合會,創辦《湘江評論》,發表《民眾的大聯合》等文章。周恩來21天津創辦《天津學生聯合公報》,成立覺悟社等。——摘編自《中國共產黨黨史》(1)據材料一,概括五四運動中愛國青年的主要表現。材料二

詩人何其芳描述:“延安的城門成天開著,成天有從各個方向走過來的青年,背著行李,燃燒著希望,走進這城門。”延安成為當時中國最革命、最進步的地方,它猶如一座燈塔,指引著千千萬萬追求進步的愛國青年前來尋找光明。——摘編自《為什么數萬青年奔赴延安》(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愛國青年奔赴延安的原因。材料三

1956年,胡耀邦在總結全國青年工作時說:“去冬今春,全國就有7000萬農村青年參加了積肥運動,積肥8000多億斤。在同一時期,全國還有十幾萬名男女青年到邊疆去參加建設工作。在工廠礦山企業和交通運輸部門有了9500個青年先進班組,在基本建設里有了7500個青年突擊隊,他們常常超過一般任務定額,有的甚至達到五六倍。”——摘編自《百年黨史大事記》(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對當時“青年工作”的認識。28.大國的興衰深刻影響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拉丁詩人維吉爾說:“記住羅馬人,以法律的名義統治人民,建立通往和平之路。”歷史學家塔西佗卻說:“他們把搶劫、屠殺和掠奪稱為帝國’。他們造出了一片沙漠,然后把它稱之為“和平”。”把“羅馬的和平”描繪成一種實行殘忍的軍事征服和毀滅的政策。——摘編自《全球通史:從公元前500萬年至今天》(1)據材料一,簡要評價羅馬帝國的統治。材料二

這個地處邊緣的小國,卻在歷史性的轉變中搶占了先機。它一方面調整內部制度,一方面積極對外擴張,憑借一支歐洲最強大的海軍,開始將商業觸角伸向全世界。迄20世紀初葉,英國占有殖民地已達3350萬平方公里,約為地球陸地面積的1/4,英國自詡其為“日不落帝國”。——摘編自《英國的殖民活動與日不落大帝國的崛起》(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給世界帶來的影響。材料三

美國已不可能重新獲得它在50年代的主導地位,同樣,再設想哪一個國家會在一場大規模戰爭之后取得像美國戰后那樣的特殊地位,也是不現實的,因為核時代的戰爭完全不同于過去的戰爭,而且與之相比更具有毀滅性。如果我們要展開合作的話,就將肯定是沒有霸權的合作。——摘編自《霸權之后:世界政治經濟中的合作與紛爭》(3)據材料三概括其主要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簡要說明。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答案第=page11頁,共=sectionpages22頁1.A【詳解】根據材料“舜年二十以孝聞,年三十堯舉之……年六十一代堯踐帝位。”和所學可知,堯因舜“孝”進行推薦,后來舜繼堯位,反映了部落聯盟時期的首領位子的傳遞方法禪讓制,A項正確;分封制是中國古代分封諸侯的制度,排除B項;世襲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遜位后,將皇帝的九五之尊轉給自己的子孫的傳承制度,排除C項,郡縣制是在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員由皇帝直接任免的流官任期制,使地方處在中央的管轄之下,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統一,排除D項。故選A項。2.D【詳解】據題干“在濰坊青州發現了一組戰國時期齊國的刀幣鑄造模具(下圖)。”結合所學可知,刀幣鑄造模具屬于實物史料,D項正確;文獻史料主要是史書記載,排除A項;圖像史料主要是照片資料,排除B項;口述史料是歷史親歷著對歷史史實的陳述,排除C項。故選D項。3.D【詳解】據題干“隨流轉自速,居高還復傾。”“山田枯旱湖田澇,惟此豐兇歲歲均。”可知,這是灌溉工具,而且不需要人力,結合所學可知,筒車是利用水力進行灌溉,符合題意,D項正確;耬車是播種工具,排除A項;秧馬是插秧工具,排除B項;翻車需要人力,排除C項。故選D項。4.C【詳解】據所學可知,南宋初年,北方戰亂頻繁,北方中原地區被金軍占據,大量人口南遷,南遷的北方人民對面食的需求推動了小麥在南方的大量種植,C項正確;土地開墾數量增加與種植什么農作物無關,排除A項;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在唐朝中期,排除B項;南稻北麥格局并未改變,排除D項。故選C項。5.B【詳解】根據題干“設立閣臣”“而其重亦止于票擬”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建立了內閣制度,閣權強大時負責票擬奏章,但內閣始終只是皇帝的內侍顧問機構,不是法定的國家機構,閣臣的升降,職權的大小都由皇帝決定,內閣制度的建立使皇權進一步強化,B項正確;題干并未反映出中央機構完善,排除A項;題干沒有提及文學,排除C項;題干沒有涉及文臣的地位問題,排除D項。故選B項。6.C【詳解】根據題干信息“明清時期江南一帶戲曲興盛,許多人刊刻劇作‘以娛民眾’”,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文化的繁榮,世俗化氣息濃厚,戲劇表演也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因此,出現這一現象是因為商品經濟的發展,C項正確;明清時期江南一帶戲曲興盛,這與封建制度的衰落、海外貿易的繁榮、印刷技術的提高,均無直接聯系,排除ABD項。故選C項。7.D【詳解】據題干“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和所學知識可知,詩句的意思是在一個凄風冷雨的夜晚,我在縣衙書齋躺著休息,聽見風吹竹葉發出蕭蕭金石之聲,立即聯想是百姓啼饑號寒的怨聲。我們這些小小的州縣官,老百姓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我們的感情。因此,詩句體現的是關注民本、仁愛思想,體現了鄭板橋關愛百姓的情懷,D項正確;詩句體現了民本思想,但不能反映出民貴君輕,排除A項;天下為公的意思是天下是公眾的,在材料中沒有涉及,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關愛百姓的情懷,而不是以和為貴的思想,排除C項。故選D項。8.B【詳解】根據材料“近代以來,京師同文館等機構翻譯了近四百部歐洲書籍”和所學可知,京師同文館是中國官方承辦的第一個以西方語言文字、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為教育內容和翻譯內容的教育和翻譯機構,京師同文館等機構翻譯了近四百部歐洲書籍,這反映了洋務運動推動了西方科學文化的傳播,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抵制了外來侵略,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涉及發展了資本主義,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體現維護了清朝統治,排除D項。故選B項。9.C【詳解】據題干“清帝溥儀退位時,仍保留皇帝尊號,每年坐收四百萬元巨款,養尊處優于北京皇宮。”可知,清帝退位,仍保留尊號和待遇,說明辛亥革命具有妥協性,不徹底,C項正確;保留尊號和待遇并不能說明君主專制仍存在,排除A項;題干內容無法說明革命果實被竊取,排除B項;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建立了民主共和政體,排除D項。故選C項。10.D【詳解】根據材料“《新青年》共刊登各類文章2521篇,其中提及“社會主義”1913次,提及“俄國革命”330余次”和所學可知,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使中國知識分子看到了曙光,以李大釗為代表的知識分子開始廣泛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主義”“俄國革命”等詞語更多地被提及,D項正確;材料信息中沒有體現民主科學,排除A項;新民主主義是人民民主主義,新中國建國的政治基礎,不符題意,排除B項;三民主義是是孫中山所倡導的民主革命綱領,不符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11.D【詳解】據題干“民國雖成立十多年,但軍閥之專橫、列強之侵蝕日益加厲。”結合所學可知,這是孫中山在國民黨一大上的講話。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李大釗、林伯渠、毛澤東等共產黨員參加了大會的領導和組織工作,大會上孫中山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實際上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它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正式建立。故孫中山在革命晚期積極推動了國共合作,D項正確;中國民國成立時期,孫中山頒布一系列法令開始實業救國,排除A項;參加護國戰爭在1915年,排除B項;發起護法運動在1917年,排除C項。故選D項。12.B【詳解】據題干“1.毛澤東同志選為常委。2.洛甫同志起草決議進行討論。3.常委中再進行適當的分工。4.取消“三人團”,朱德、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遵義會議的內容。1935年1月在遵義召開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B項正確;南昌起義開始創建革命軍隊,排除A項;古田會議確立了建黨建軍原則,排除C項;秋收起義使得革命重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開辟了農村革命根據地,排除D項。故選B項。13.D【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到1945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這對統一全黨的思想,指導全黨的行動,實現全黨的政治路線,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這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毛澤東思想的創立,為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指明了正確方向,D項正確;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權,開展游擊戰爭,創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與題干內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不符,排除A項;1927年10月,毛澤東在井岡山地區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與題干內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不符,排除B項;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與題干內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飛躍”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4.A【詳解】根據材料“國民黨敗退臺灣時,第一屆中央研究院81位院士中,有60人選擇留在了大陸”可知,國民黨統治腐敗,國民黨政權失去民心,才會出現大多數人留在了大陸,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民主黨派,排除B項;國民黨敗退臺灣時間是1949年4月,新中國還沒有成立,排除C項;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與材料“國民黨敗退臺灣時”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15.C【詳解】據題干“創作于1963年的著名版畫《初踏黃金路》,刻畫了兩位身著傳統服飾的藏族婦女,一前一后沿著金色大道向我們走來。”結合所學可知,1959年3月28日,中央政府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行使西藏地方政府職權,領導西藏各族人民一邊平叛一邊進行民主改革,使百萬農奴翻身獲得了解放,C項正確;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在1951年,排除A項;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在2006年,排除B項;實施西部開發戰略在2000年,排除D項。故選C項。16.C【詳解】根據題干信息“1972年2月的一天,北京市民目睹了一支由107輛車組成的車隊駛過長安大街,他們見證了中國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可知與尼克松訪問中國相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中國,會見毛澤東主席,并與周恩來總理舉行會談,雙方在上海簽署了《中美聯合公報》;在中美《聯合公報》中,尼克松作了一個讓步,中美兩國二十多年的對抗結束了,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C項正確;1954年6月,周恩來總理在日內瓦會議休會期間,第一次訪問了印度,與題干內容“1972年2月的一天”不符,排除A項;1972年9月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建交,與題干內容“1972年2月的一天”不符,排除B項;1979年,中美建交,與題干內容“1972年2月的一天”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17.B【詳解】根據題干信息“1978-1979年間,中國代表團密集考察了部分歐洲國家的基礎設施、科技、能源、企業發展等”,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正是這次“睜眼看世界”,促成了中國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揭開了我國經濟發展新的序幕,B項正確;加快沿海城市開放,是在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特區設立之后,是經濟特區的延伸,與題干內容“歐洲國家考察之后的影響”不符,排除A項;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與題干內容“1978-1979年間,歐洲國家考察之后的影響”不符,排除C項;21世紀,我國深化全方位的外交,與題干內容“1978-1979年間,歐洲國家考察之后的影響”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8.A【詳解】據題干“‘輕關易道,通商寬農。’這是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應有之義。”可知,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入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籌建和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加快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A項正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展“脫貧攻堅”行動、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均是國內發展,與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無關,排除BCD項。故選A項。19.C【詳解】根據材料“《1500年以來物種在各大陸之間移植的示意圖》”和所學知識可知,“1500年”前后正是新航路開辟的時期,許多物種在各大陸之間得到更加廣泛地交流,反映了新航路開辟對全球物種的交流起了巨大推動作用,C項正確;莊園經濟是在中世紀歐洲逐漸形成的經濟體系,起始于公元9至10世紀,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材料圖片信息中沒有涉及科學技術,排除B項;從材料信息中,無法得出“資產階級統治擴大”這一結論,排除D項。故選C項。20.D【詳解】根據材料“《拿破侖法典》頒布后,法國在其征服的歐洲國家強行推廣”可知,在《拿破侖法典》頒布后的對外戰爭過程中,拿破侖把這一法典的許多條文和原則推廣到廣大被征服地區,從而對歐洲許多國家的法律制度都產生了重大影響,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D項正確;《拿破侖法典》只是對封建勢力的打擊,沒有打擊德國的對外擴張,排除A項;拿破侖在進攻俄國中失敗,排除B項;法國啟蒙運動是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領導和發動的一次波瀾壯闊的思想解放運動,沒有受到《拿破侖法典》的打擊,排除C項。故選D項。21.A【詳解】據題干“彼得一世頒布胡須稅牌”“彼得一世剪大臣的胡子”結合所學可知,圖示場景表明了彼得大帝決心向西方學習。彼得一世在位期間,順應歷史潮流,向西方學習,進行改革,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A項正確;彼得大帝的目的是加速改革進程,而不是增加俄國財政收入,排除B項;改變俄國臣民儀表過于片面,排除C項;圖示信息并不能說明脫俄國離亞洲融入歐洲,排除D項。故選A項。22.B【詳解】據題干“建國后的前一百年,美國往往偷取別人的技術。到了1900年,美國開始輸出‘美式精巧發明’。”和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結束于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科學研究同工業生產密切結合,并迅速應用于工業生產,美國是領先國家,在電力應用和交通工具方面等取得重大成就,B項正確;美國獨立戰爭發生于1775年至1783年,排除A項;美國南北戰爭發生于1861年至1865年,排除C項;第三次科技革命開始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排除D項。故選B項。23.B【詳解】根據題干信息“1941年12月8日”,“黎明前在西太平洋與美國和英國進入戰爭狀態”,可知與日本偷襲珍珠港相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位于珍珠港的美國海軍基地,次日,美、英對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B項正確;1939年9月1日凌晨,德軍以“閃電戰”方式突襲波蘭,與“1941年12月8日”時間不符,排除A項;1941年6月德國突襲蘇聯,蘇德戰爭爆發,二戰進一步擴大,與題干內容“1941年12月8日,……戰爭狀態”不符,排除C項;1944年6月美英聯軍諾曼底登陸開辟歐洲第二戰場,二戰進入最后決戰階段,與題干內容“1941年12月8日,……戰爭狀態”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24.C【詳解】根據題干信息“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意思是反對戰爭,維護和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5年10月聯合國成立,聯合國在維護世界和平,緩和國際緊張局勢,解決地區沖突方面,在協調國際經濟關系,促進世界各國經濟、科學、文化的合作與交流方面,都發揮著相當積極的作用,C項正確;打擊恐怖主義,與題干內容“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沒有聯系,排除A項;維持冷戰局面,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解決人口問題,與與題干內容“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堪言之戰禍”沒有聯系,排除D項。故選C項。25.A【詳解】從“歐洲各國政府對歐洲鋼鐵制造商的補貼,會造成美國的鋼鐵工人失業,而美國的高利率政策也可能會限制他國的經濟活動”可知,各國家間的經濟政策,會給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帶來影響,這反映的是經濟全球化的影響,A項正確;“文化多樣性”的說法,與題干中的“補貼”、“工人失業”、“高利率政策”、“經濟活動”等不符,排除B項;區域一體化,通常指在一定范圍內,貿易壁壘被削弱或消除,生產要素趨于自由流動,這與題干“美國的高利率政策也可能會限制他國的經濟活動”不符,排除C項;社會信息化,是以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和傳輸手段的廣泛應用為基礎和標志的新技術革命,這與題干“歐洲各國政府對歐洲鋼鐵制造商的補貼,會造成美國的鋼鐵工人失業”、“美國的高利率政策也可能會限制他國的經濟活動”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26.(1)弊端:漢代注重德行:不科學,沒有一定的客現標準;魏晉南北朝實行九品中正制:忽視才德,注重家世。(2)影響:在政治上增添向心力;文化上增添其協調力,促進文化的交融與傳承。(3)論點:明清時期科舉制度日益僵化論述:科舉制創立于隋朝,以隋煬帝設置進士科為起點,直到清朝末年廢除科舉制而終結。統治者實行科舉制,其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選拔優秀的人才擔任國家干部,為統治者分擔治理壓力,其次是打破傳統選官的僵化模式,促進王朝的良性發展。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度日益僵化。材料中的《道情》,可知“爛時文”指的是八股文,“三名承題,兩句破題”指的是八股文的格式,諷刺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使讀書人脫離現實,國家也無法真正選拔人才。康有為認為八股之弊,導致清末士子分不清唐宗宋祖,八股取士不利于實用人才的選拔,史學知識的匱乏則成了科舉制度下士子群體知識世界的一大特征。《范進中舉》,揭露了明清封建科舉禮教在現實中對人性的殘害;《孔乙己》中是對孔乙己的迂腐懶惰的習性作了深刻的批判和諷刺,對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寄予一定的同情,更主要是有力地揭露和控訴腐朽的科舉制度所造成的罪惡。因此明清時期科舉制度日益僵化,不利于人才的選拔。【詳解】(1)弊端:根據材料一“漢代選拔官吏,注重德行,而德行沒有一定的客現標準,清議也缺之確鑿憑證,后來出現了‘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康,父別居’的現象”,可知不科學,沒有一定的客現標準;由“魏晉南北朝實行九品中正制,選人不問才德,只看門第的高低,‘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可知忽視才德,注重家世。因此可知科舉制出現前人才選拔存在的弊端是注重德行,不科學,沒有一定的客現標準;九品中正制,忽視才德,注重家世。(2)影響:根據材料二“不僅于政治上增添其向心力,更于文化上增添其協調力。而邊區遠陬(角落),更易有觀摩,有刺激,促進其文化學術追隨向上之新活力”,可知“三歲一貢”對宋代社會產生的主要影響,在政治上增添向心力;文化上增添其協調力,促進文化的交融與傳承。(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自擬一個學習主題,如論點:“明清時期科舉制度日益僵化”,結合史實對其進行簡要論述即可。如論述:科舉制創立于隋朝,以隋煬帝設置進士科為起點,直到清朝末年廢除科舉制而終結。統治者實行科舉制,其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選拔優秀的人才擔任國家干部,為統治者分擔治理壓力,其次是打破傳統選官的僵化模式,促進王朝的良性發展。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度日益僵化。材料中的《道情》,可知“爛時文”指的是八股文,“三名承題,兩句破題”指的是八股文的格式,諷刺明清的八股取士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使讀書人脫離現實,國家也無法真正選拔人才。康有為認為八股之弊,導致清末士子分不清唐宗宋祖,八股取士不利于實用人才的選拔,史學知識的匱乏則成了科舉制度下士子群體知識世界的一大特征。《范進中舉》,揭露了明清封建科舉禮教在現實中對人性的殘害;《孔乙己》中是對孔乙己的迂腐懶惰的習性作了深刻的批判和諷刺,對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寄予一定的同情,更主要是有力地揭露和控訴腐朽的科舉制度所造成的罪惡。因此明清時期科舉制度日益僵化,不利于人才的選拔。27.(1)表現:領導五四運動;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新思想。(2)原因:延安成為當時中國最革命、最進步的地方,能夠指引愛國青年尋找光明。(3)認識:青年工作為促進經濟發展和工業化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言之有理即可)【詳解】(1)表現:據材料一“鄧中夏,任北京學生聯合會總務千事,參與火燒趙家樓等行動。”可知,愛國青年領導五四運動;據材料“王盡美,帶領山東學生聯合會積極響應北京學生愛國運動,組織勵新學會,主編《勵新》刊物。”“毛澤東,改組湖南學生聯合會,創辦《湘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