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第5章-新聞攝影發(fā)展簡史_第1頁
2012-第5章-新聞攝影發(fā)展簡史_第2頁
2012-第5章-新聞攝影發(fā)展簡史_第3頁
2012-第5章-新聞攝影發(fā)展簡史_第4頁
2012-第5章-新聞攝影發(fā)展簡史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五章

新聞攝影簡史國窖1573(歷史篇)-2011年我們先欣賞一則廣告一、世界的新聞攝影二、舊中國的新聞攝影三、新中國的新聞攝影四、新聞攝影面臨的機遇和挑戰(zhàn)世界的新聞攝影

1839年8月19日,攝影術誕生《巴黎寺院街》,1838年,達蓋爾銀版攝影作品,曝光約15分鐘。因為曝光時間長,巴黎街頭熙熙攘攘的行人與車輛都不見了,只留下一個擦靴子的人。法國人路易斯·達蓋爾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用攝影術的發(fā)明人。雖然全世界都公認1839年8月19日是攝影術發(fā)明的紀念日,但達蓋爾的銀版攝影術實際上吸取了人們在這方面長期探索的成果。早在13年以前法國的尼爾普斯拍出的世界上第一張永久性的照片《哥茲沃》,他把感光后能變硬的白瀝青涂在錫銘合金板上,曝光長達八個小時,法國人約瑟夫·尼埃普斯是世界上第一幅永久性照片的成功拍攝者。《窗外》(又名哥茲沃),1826年由于曝光時間過長,當時拍攝人像,被拍攝者需要坐在安裝有頭部支撐架的特制座椅上。達蓋爾銀版照相法是利用鍍有碘化銀的鋼板在暗箱里進行曝光,然后以水銀蒸汽進行顯影,再以普通食鹽定影,得到的實際上是一個金屬負像,但十分清晰而且可以永久保存。由于曝光大約需要20到30分鐘,因此,早期攝影多拍攝靜物、風光、人像等等。這是達蓋爾的銀版攝影作品《靜物》。世界上第一張新聞照片:德國漢堡大火廢墟(1842年5月5日)羅杰·芬頓1855年拍攝克里米亞戰(zhàn)爭羅杰·芬頓第一位戰(zhàn)地攝影記者羅杰·芬頓在1855年就是趕著這樣一駕馬車深入了戰(zhàn)場(車上是他的助手)。在這個馬拉的暗室中,他必須在10分鐘內(nèi)將極不穩(wěn)定的濕版照片沖成負片。這樣的設備仍然讓他拍出了第一張戰(zhàn)場攝影的經(jīng)典之作《死亡的幽谷》。他因病離開了戰(zhàn)場,并因厭惡戰(zhàn)爭而永遠離開了攝影。1904年,英國的《每日鏡報》率先在報紙上以照片為主報道新聞,僅附以簡短的文字。這個嘗試獲得了成功,人們很感興趣,其他報紙競相仿效。20世紀30~60年代世界新聞攝影繁榮時期的重要事件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與“決定性瞬間”1947年馬格南(MAGNUM)圖片社創(chuàng)立美國農(nóng)業(yè)部農(nóng)業(yè)安全管理局(FSA)大型紀實攝影活動美國《生活》畫報創(chuàng)刊,以專題新聞攝影報道見長普利策新聞獎開設最佳新聞照片獎,1968年又增設新聞特寫照片獎1956年“世界新聞攝影荷蘭基金會”成立布列松作品穆非塔德路巴黎,1954決定性瞬間布列松認為,拍攝一定要等被攝事物的形式和內(nèi)容在某一時刻恰到好處地構成一副和諧、達意的畫面才按下快門,而這個瞬間又能夠使這件被記錄下來的事件具有普遍的意義。柏林墻邊(1962)布列松在東西柏林的交界處,雙手執(zhí)拐而行的人和荷槍的衛(wèi)兵擦肩而過。殘缺不全的肢體暗示著曾經(jīng)發(fā)生過的戰(zhàn)爭,而士兵則反映著持續(xù)的對立。令人壓抑的陰雨天氣更增強了畫面的低沉氣氛。捕捉這樣一個稍縱即逝的瞬間,要求攝影師具有敏銳的洞察能力。布列松經(jīng)常強調觀察的重要性:”重要的是觀察。攝影就是要在很短的時間里,敏捷地表示出最重要的部分。“多蘿西婭·蘭格《流民母子》,1936年“紀實攝影記錄我們這個時代的社會景象。它反映現(xiàn)在,但為將來作紀實。它的焦點是人與人的關系。它記錄人們在工作中、戰(zhàn)爭中和娛樂中的行為,或在一天二十四小時中,四季中,甚至一年中周而復始的活動。它描寫人類的各種制度——家庭、教堂、政府、政治組織、社會團體、工會。它不僅展現(xiàn)他們的表面形象,同時還刻意揭示人們的活動方式,以及影響人類行為的方式。”

美國《生活》畫報創(chuàng)刊號《生活》刊登的專題報道——尤金史密斯的《水俁病》

《智子入浴》1972年尤金·史密斯攝

這是《水俁》專題中傳播范圍最廣的一張照片。尤金·史密斯的攝影報道,自始至終貫穿著一種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為了拍攝這個專題,他幾乎被工廠里派來的人打死,但這并沒有動搖他將事件真相公諸于世的決心。在整個選題拍攝過程中,他所要做的不僅是記錄客觀事實,更要表現(xiàn)人的勇氣和人性的力量。在這種勇氣和力量是支撐他工作和生活的信念,也是他對所關切的人們的最實際的聲援。當滿懷愛意的智子母親為殘疾的女兒洗澡時,他的雙眼噙滿淚水,幾乎無法按下快門。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對新聞攝影的影響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后,電視成了平面媒體最大的競爭對手。在西方,新聞攝影的發(fā)展似乎走向了下坡。1982年9月,以全彩色印刷報紙《今日美國》橫空出世為標志,西方傳統(tǒng)大眾印刷媒體通過版面的“視覺因素”來爭奪市場,擺出了和電視競爭的架勢。到了20世紀90年代,西方報刊又掀起了“重新設計”運動,旨在為讀者提供更加有效的閱讀方式。1969年互聯(lián)網(wǎng)在美國誕生。1987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圣何塞信使報》作為全球第一家走上網(wǎng)絡的報紙,開創(chuàng)了網(wǎng)絡時代的報業(yè)和網(wǎng)絡新聞業(yè)的新紀元,拉開了網(wǎng)絡新聞傳播的序幕。到1994年底,美國上網(wǎng)的報紙不過幾十家,全世界也不超過100家。但是從1995年戶聯(lián)想走上完全商業(yè)化道路之后則有了迅速發(fā)展,到1995年底,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電子報紙迅速增長到1000多家。互聯(lián)網(wǎng)為報紙?zhí)峁┝诵碌恼故究臻g,也為新聞攝影提供了新的發(fā)展空間和展示平臺,流媒體技術帶來的新型幻燈圖集、FLASH、綜合運用音視頻、圖片與文字的新型多媒體文本等層出不窮。2009年6月,美國民意調查公司佐格比互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互聯(lián)網(wǎng)目前是美國成年人獲取信息和新聞的最普遍渠道,其人氣超過了電視、報紙和廣播。82%的被調查者認為,今后5年內(nèi),互聯(lián)網(wǎng)有望成為最主要的信息來源。13%的人認為電視新聞有望在信息大戰(zhàn)中占據(jù)主導地位。美國成年人獲取新聞渠道美國成年人新聞來源可靠度選擇舊中國的新聞攝影攝影術在中國的應用首先出現(xiàn)在清政府的外交活動中,據(jù)有關材料記載,兩廣總督兼五口通商大臣,在歷史上被稱為中國第一個“外交官”的耆英,1843年在和英國人璞鼎查打交道時,曾接受了璞鼎查本人及妻女的圖像,因此,他認為贈送肖像是外交中不可缺少的禮節(jié)。1844年8月,耆英到澳門同法國使臣拉萼尼談判簽約時,意大利、英國、美國、葡萄牙等四國官員向他索取“小照”,他很快將一式四份“小照”分贈。他在給皇帝的奏片中說:“請奴才小照,均經(jīng)給予”。“小照”是中國舊有的名詞,原為人們對畫像的稱呼,當攝影傳入中國后的一段時間內(nèi),仍借用“畫小照”來稱呼攝影。當時給耆英拍照的人是以法國海關總檢察官身份來華的埃及爾(JulesItier)。耆英的照片使用的是銀版法拍攝的,原作在法國巴黎市郊的攝影博物館中,至今還有收藏。攝影術傳入中國初期的情況,在當時就有了文字記載。1846年,香港的報紙上有一則引人注目的廣告,宣稱:“香港銀版攝影和鋅版印刷公司有香港及中國彩色與黑白照片出售。”湖南進士周壽昌1846年在廣東游歷了三個月,將所見所聞寫入日記,其中記載了中國早期攝影的一些情況,頗堪注目。他說:“奇器多而最奇者有二。一為畫小照法:坐人平臺上,面東置一鏡,術人自日光中取影,和藥少許涂四周,用鑲嵌之,不令泄氣。有頃,須眉衣服畢見,神情酷肖,善畫者不如。鏡不破,影可長留也。取影必辰巳時,必天晴有日。”文中提到的“術人”即攝影師。1883年,周壽昌又在原文下加了注:“今照相法中國人皆能之,各省皆有,但制藥必自外洋,鏡亦如此,有高下數(shù)等。”廣東早期有關攝影的另一條記載見于福格著的《聽雨叢談》:“海國有用照影,涂以藥水,鋪紙揭印,毛發(fā)畢具,宛然其人。其法甚妙,其制甚奇……。”福格是廣東河州營副將,死于咸豐五年(1856)。上述記載,證明十九世紀四十年代攝影已經(jīng)進入了中國。

十九世紀下半葉至二十世紀初,在攝影術傳入中國后的五十多年時間里,攝影題材多限于肖像。但是,從一件事實中可以看出,一部分攝影師已開始了拍攝時事照片的初步嘗試。他們走向社會,把攝影機當作紀錄社會事件,報道新聞和反映民間風俗的工具。上海日成照相館率先于1876年7月15日在《申報》刊登了一則廣告:

拍照火輪車本店現(xiàn)蒙申報館主托照至吳淞火車形象,訂于此禮拍照日五點鐘,攜帶機器前往停頓火車處照即。惟肖物圖形,尤須點綴,敢請紳商士庶來前同照,其形景更得熱鬧,想有雅興者定惠然肯來也,特此預佈。日成照相館啟。十九世紀后四十年期間,攝影術在中國的應用和傳播有了進一步發(fā)展,國內(nèi)大中城市中普遍建立了照相館,而且出現(xiàn)了一些熱衷于攝影的業(yè)余愛好者。這一時期的職業(yè)攝影家,多數(shù)經(jīng)營照相館,作為一種謀生手段,這是當時的時代特點。十九世紀末期出現(xiàn)的紀實攝影,是早期中國攝影家大膽嘗試和創(chuàng)新的結果。雖然限于種種條件,這方面的作品無論在拍攝技巧和表現(xiàn)形式上還很幼稚,但對攝影以后的發(fā)展起了先導的作用。中國報刊上出現(xiàn)照片是在20世紀初。1901年上海的《大陸報》創(chuàng)刊號用了11張照片,被認為是開國內(nèi)報紙用照片之先河。1904年創(chuàng)刊的《東方雜志》是國內(nèi)最早刊用照片的雜志。我國的中文報刊中,最早刊登新聞照片的是1902年以梁啟超為首的維新派創(chuàng)辦、在日本橫濱發(fā)行的報紙《新民叢報》。國內(nèi)的報紙中,最早使用時事新聞照片的是1906年3月17日上海《時報》和3月29日北京《京話日報》對“南昌教案”的報道。《京話日報》對“南昌教案”的報道《時報》編輯對照片的處理是附加詳細圖注,說明被害人的傷口情況:“江令尸體喉嚨連食氣嗓有刀傷處,長二寸二分,寬六分,深透。內(nèi)食氣嗓破斷,刀口兩頭平,并無轉重傷口。下皮又有刀割痕,均皮卷血污。”《京話日報》則附有編者按語:“教士既下毒手,又肆毒口,捏造情形,說是自刎,本館再四辯白,今特把江大令受傷的照像做成銅板,印入報內(nèi),請大眾看看,有這樣自刎的沒有。”《時報》的報道不加感情色彩,僅陳述事實;《京話日報》配發(fā)編者按表達對事件的態(tài)度和立場。這次報道后,《京話日報》的銷數(shù)從1000份增加1萬多份,成為當時北京歷史上第一種銷量逾萬的報紙。中國報紙上的第一次攝影報道,就是一個競爭的報道:一是時效性的競爭,二是編輯方法的較量。從20世紀20年代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我國新聞攝影經(jīng)歷了歷史上的第一次蓬勃發(fā)展: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初的短短幾年中,以北京、上海為主的各主要城市出現(xiàn)了報紙攝影附刊,這些刊物對時事照片的需求促進了新聞攝影各方面的發(fā)展。大約“五四”運動之后,中國成立了最早的新聞攝影機構“中央寫真通訊社”,這家通訊社是由北京大學學生發(fā)起和建立的,照片多以反映學界情況為主,質量頗高。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1927年1月20日《民國日報》發(fā)表了一幅照片,署名為“本報攝影部”,這被看成是我國無產(chǎn)階級報刊史上的最早的新聞攝影機構誕生的標志。我國第一個報紙攝影附刊《時報·圖畫周刊》創(chuàng)刊號1920年6月9日,上海《時報》首創(chuàng)《時報·圖畫周刊》。戈公振主編,郎靜山為攝影記者。至1923年2月,共出137期。

20世紀20年代后期,上海出現(xiàn)了“中國攝影學會新聞部”,發(fā)起人林澤蒼說,“中國攝影學會因鑒新聞照片之重要,預料將為各報競爭之焦點,且能攝有新聞價值之照片者又寥寥無幾,故特增設新聞部,廣聘國內(nèi)外攝影記者,專采新聞照片,供給本埠及國外各種報紙及雜志之用。”1926年上海《天民報圖畫周刊》刊登啟事,招聘“特約攝影記者”。這說明,職業(yè)攝影記者已經(jīng)開始出現(xiàn)。王小亭、魏守忠是其中的佼佼者。此前1907年,上海《神州日報》一改以往報刊登照片不署作者名的陳規(guī),登載了署名“李少穆”的新聞照片,這是我國報紙上有姓名可考的第一個攝影記者。但是李少穆很難說是一個職業(yè)攝影記者。

《良友》,中國歷史上第一份生活類大型畫報,由出版家伍聯(lián)德于1926年創(chuàng)辦于上海。這是一本大型、以圖片為主、大眾化而又便宜的刊物。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良友》風靡全球華人世界,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良友》畫報。

1936年11月,美國《生活》雜志創(chuàng)刊。創(chuàng)刊詞說道:“1936年以前,從來沒有一本大型的、以圖片為主的、大眾化而又便宜的刊物。”而實際上,在1926年,《良友》就在上海誕生了。

《良友》關注時事,有著靈敏的反應,而這種現(xiàn)實的感應能力,又是以歷史感為支撐的。它所編輯出版的《孫中山紀念特刊》、《北伐畫史》、《日本侵略東北》等,今天來看,無疑是極為珍貴的歷史照片薈萃。王小亭代表作《上海南站日軍空襲下的兒童》,被認為是美國1855—1960年發(fā)表過的最優(yōu)秀的新聞照片之一。(1937.8)新中國的新聞攝影得到孕育:新中國的新聞攝影工作被稱為是“在抗日戰(zhàn)爭中成立起來的”。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不少攝影工作者深入戰(zhàn)場,造就了沙飛、石少華、羅光達、吳印咸、徐肖冰等一批中國革命攝影事業(yè)史上的著名攝影工作者,誕生了《戰(zhàn)斗在古長城上》、《白洋淀的雁翎隊》、《黎明的鐘聲》、《曉行》等經(jīng)典作品。中國共產(chǎn)黨在抗戰(zhàn)根據(jù)地的第一個以照片為主的新聞攝影畫報——《晉察冀畫報》,就是以他們?yōu)橹饕α縿?chuàng)辦、發(fā)展并壯大的。延安哨兵,徐肖冰,1943年白求恩大夫,吳印咸1939.河北飛檐走壁,石少華,1943

魯迅與青年木刻,沙飛家,1936戰(zhàn)斗在古長城上,沙飛,1938黎明的鐘聲,江波,1942在新聞實踐發(fā)展的同時,早期新聞攝影理論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1923年,著名報人和學者邵飄萍,在他出版的《實際應用新聞學》中,第一次提到了“新聞攝影”,并把它列為新聞記者必備的技能之一。著名報人、新聞史學家戈公振更加重視新聞攝影,曾親自創(chuàng)辦兩個報紙攝影附刊,并把新聞攝影看成是新聞學的一部分進行研究。20世紀20年代末,林澤蒼在《增廣攝影良友》一書中說:“新聞攝影,最要之點,在于有‘新聞價值”,若缺此要素,則報館必棄之而不用,而攝影師受時間與金錢之損失亦無所取償矣。1933年,曹用先生在《新聞學》一書中指出,圖片可以調和版面、增加閱讀趣味。邵飄萍戈公振1936年,攝影家胡伯洲說,“凡時事性質的照片,或與時事有關的一切照片,刊登于日報或者雜志上者,是為新聞照片。”這是我國最早的有關新聞攝影的定義。他同時指出,“新聞攝影……攝取的對象,為臨時發(fā)生的事故及與公眾有關之種種事物,種種活動,真實性與時間性,二者同樣之重要。”“新聞攝影,有時亦能單獨表現(xiàn)新聞。”1939年,沙飛提出,攝影“是一種負有報道新聞職責的重大政治服務的宣傳工具,是一種銳利的斗爭武器”。這種觀點被石少華、鄭景康、羅光達等人進一步闡釋。左:林澤蒼;右:沙飛新中國的新聞攝影1949年10月1日,侯波和陳正青在天安門城樓上從不同角度《開國大典》,高糧在天安門廣場上拍攝了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等,標志著新中國的新聞攝影事業(yè)誕生了。新中國新聞攝影的發(fā)展,以1978年的改革開放為標志分為兩個階段。○前一個階段:1949-1978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在新聞總署下設立新聞攝影局。1950-1951年間,新聞攝影局和國內(nèi)的主要報刊建立了發(fā)稿關系,和國外通訊社、報刊建立了交換圖片業(yè)務,同時出版了《人民畫報》,這是新中國第一份全國性的畫報。1952年初,新聞攝影局撤銷,其中的新聞攝影處、攝影研究室、圖片資料管理及中國圖片社劃歸新華通訊社。1952年4月1日,新華社新聞攝影部正式成立,主任為石少華。新中國成立前后,出現(xiàn)了一批反映新中國成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優(yōu)秀新聞攝影圖片,如《開國大典》、《斗地主》等。1952年,上海復旦大學新聞系開設“新聞攝影與畫刊編輯”課,1954年改為“新聞攝影”。1955年,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新聞學設立新聞攝影教研組織,開始講授新聞攝影課程。1958年下半年,北京大學新聞專業(yè)和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合并,在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了新聞攝影教研室,負責對在職攝影干部進行新聞攝影知識培訓,1964年開辦了新聞攝影專業(yè)。1956年12月,中國攝影學會在北京成立。20世紀50年代開始,出現(xiàn)了“導演、擺布及弄假”,其理論依據(jù)是:攝影是宣傳,必須服從“政治需要”;攝影是藝術,必須講究美感。1957年提出“攝影是階級斗爭的工具”的口號。10年文革期間,更是提出了許多背離新聞攝影基本原則的“理論”。湖北省麻城縣麻溪河鄉(xiāng)建國第一農(nóng)業(yè)社創(chuàng)造了畝產(chǎn)干谷三萬六千九百五十六斤的豐產(chǎn)記錄。這塊早稻長得密密厚厚,孩子們站在上面就像在沙發(fā)上似的。新華社記者于澄建攝這是一張被后人稱作“建國以來最有影響的虛假照片”,1958年8月15日,《人民日報》小插曲-布列松來了1958年6月中旬,法國著名攝影家亨利·卡迪埃·布列松來到中國。為迎接建國十周年,中國官方?jīng)Q定邀請西方具有共產(chǎn)黨員身份的法國攝影大師布列松訪華,希望能拍出為中國“正視聽”的照片,讓西方人了解新中國的情況。布列松來華時,正趕上如火如荼的“大躍進”運動,各種類型的擺布之風盛行。而布列松對“安排的”照片和“擺布的”環(huán)境極反感。7月16日,布列松在與首都攝影界人士的座談會上,直陳對中國攝影的建議:“我看到表現(xiàn)中國的照片不少,有些很好,但有些我不喜歡。我曾看到一張表現(xiàn)豐收的照片,一個婦女抱著一捆麥子,笑得很厲害。當然豐收是要笑的,但不見得笑得那么厲害。在地里,當然是灰塵仆仆,汗流滿面,但這個婦女卻很干凈。安排出來的畫面不是生活,不會給人們留下印象。”最后,這位西方藝術家,以冷靜的藝術視角,真實客觀地記錄了中國百姓的生活。他拍攝了《大躍進的總路線口號》等著名照片。然而,由于這些照片“沒有肯定大躍進的成績”,“屬于世界上最著名的新聞攝影記者之列”的布列松,最終在中國得到這樣的評價——“帝國主義反動分子,用惡毒的用心和卑劣的手法,污蔑中國的勞動人民和社會主義制度”。多年后,國內(nèi)很多攝影家分析,“當年中國攝影界對布列松作品的嚴重誤讀,使得中國攝影停止甚至倒退了幾十年。”布列松攝影散記:大躍進時期的中國,1958盡管如此,這一階段仍然存在堅持真理、堅持新聞攝影基本原則的攝影記者。如1957年拍攝的《在結婚登記處》。1976年4月5日清明節(jié),北京天安門廣場發(fā)生了悼念周恩來總理的“四五運動”,一些業(yè)余攝影愛好者和部分專業(yè)攝影工作者參加了這一活動,拍了大量照片。參加拍攝活動的攝影者后來成立了“四月影會”。團結起來到明天,吳鵬,1976○后一個階段:1978—1978年改革開放,此后的30年,我國新聞攝影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1983年,新華社社長穆青提出“兩翼齊飛”的方針,確立了新聞攝影的地位和作用。他認為,世界上幾個大通訊社都在加快自己的圖片事業(yè),圖片報道的競爭比文字報道還要激烈,還要迫切。所以沒有豐富的國內(nèi)國際圖片資源,要建設世界性通訊社是不可能的。他重申:一個圖片,一個文字,是騰飛的兩翼,缺少哪一個都飛不起來。文字報道再多,失效再快,也不能代替新聞攝影。此后10年間,“兩翼齊飛”在我國新聞界得到廣泛認同,成為推動新聞攝影事業(yè)快速發(fā)展富有創(chuàng)見的理論。這是中國新聞界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生動體現(xiàn)。隨著新聞攝影事業(yè)的發(fā)展和各種新聞攝影活動的展開,許多優(yōu)秀新聞攝影記者和許多優(yōu)秀攝影作品脫穎而出,受到了社會的廣泛關注。1987年5月首次開展了十佳新聞攝影記者評選,在連續(xù)評選兩屆后中斷了10年,1999年恢復評選。1991年設立中國新聞獎新聞攝影獎。中國新聞獎是全國性年度優(yōu)秀新聞作品最高獎,開設以來一年一次,新聞攝影是其中重要一項獎項。1993年開設中國新聞攝影金眼獎,每3年舉辦一次。從三個方面考察新聞攝影記者的抓拍瞬間、專題報道和理論修養(yǎng)等綜合業(yè)務能力。每屆優(yōu)勝獎10名、提名獎10名。2005年舉辦中國國際新聞攝影比賽(簡稱“華賽”,CHIPP),這是由中國舉辦的重大國際新聞攝影比賽,一年一屆,正在成長為國際新聞攝影比賽中聲譽日高的新品牌。2005年9月,中國7家都市報和搜狐網(wǎng)站宣告成立“中國新銳媒體視覺聯(lián)盟”。這是我國報紙第一次采用聯(lián)合網(wǎng)絡媒體的形式進行業(yè)務交流和合作。聯(lián)盟既重視攝影記者,又重視圖片編輯;既重視創(chuàng)新新聞攝影報道,又重視報紙版面視覺要素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通過改革開放以來的30多年的努力,中國缺乏對于新聞攝影理論的全面、系統(tǒng)研究的狀況得到了根本改變,新聞攝影基本理論體系已逐步建立起來。中國新聞攝影學會組織的全國新聞攝影理論年會中國新聞攝影學會首任會長蔣齊生為推動新聞攝影理論研究做出了卓越貢獻,出版了《蔣齊生新聞攝影理論及其他》、《論蔣齊生》一些新聞攝影理論研究出版,蔣鐸《抓拍——紀實攝影新聞攝影的基本方法》、許林《讀圖時代的新聞攝影論說》等等研究范圍不斷擴大,擴展到新聞攝影的審美特征和規(guī)律、新聞攝影的審美價值、新聞攝影審美的特殊性等方面,并試圖推動對于新聞攝影美學的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建立新聞攝影獨特的審美體系,如《攝影美學初探》。30年來,我國的新聞攝影教育也在不斷前進。1983年中國人民大學一分校、江西大學(現(xiàn)南昌大學)等一批高校開辦了攝影干部專修科。1985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等高校院系也開辦了攝影干部專修科。1985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恢復新聞攝影專業(yè),并開始招生。1986-1988年又招生了三級,培養(yǎng)了黃文、劉昕、孫京濤、陳遠忠、王瑤等新聞攝影杰出人才。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招收全國首屆新聞攝影方向和視覺傳播方向的博士研究生。1987年以來,新聞攝影教材編寫不斷涌現(xiàn)。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新聞攝影對外交流廣泛開展,影響不斷擴大。1987年4月,中國新聞攝影學會首次派代表團代表團訪問了荷蘭世界新聞攝影比賽基金會,雙方達成了互相交流的協(xié)議。1988年,在北京首次舉辦了“國際新聞攝影周”活動。來自全國的新聞攝影“中堅力量”和美聯(lián)社、《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的著名攝影記者、圖片編輯進行了業(yè)務及學術交流和聯(lián)合采訪,互相學習。此后,中國記者也不斷組團出國交流。我國攝影師從1988年開始獲得世界新聞攝影比賽(簡稱“荷賽”)獎項,并且逐年遞增。據(jù)統(tǒng)計,截至2012年的第55屆荷賽,共有27位攝影師的作品獲得該項大獎。憑借2008年成功舉辦奧運會的“地利”和汶川大地震,2009年第52屆“荷賽”有7名中國攝影師獲得獎項,獲獎人數(shù)為“荷賽”舉辦以來中國攝影師獲獎最多的一次。《退下來以后的鄧小平》,楊紹明攝,在1988年第32屆荷蘭新聞攝影比賽(這是世界最著名的新聞攝影比賽,差不多相當于電影界的“奧斯卡”獎)中獲得系列人物三等獎。雖然是三等獎,卻是中國大陸作品在這個領域零的突破。《退下來以后的鄧小平》系列照片一共4幅,成為了鄧小平“打破終身制”理論的形象注解。在家中看報紙出席中共十三大鄧小平在家中與孫子打橋牌山東聊城少兒雜技學校,李楠攝1996年獲笫39屆世界新聞攝影(WPP)比賽藝術新聞類單幅一等獎陳愛蓮在北京創(chuàng)辦中國內(nèi)地第一所私立舞蹈學校,精心培育著130多名小“陳愛蓮”為了中國舞的發(fā)展,陳愛蓮帶領學生到廣州芭蕾舞團研究學習西方舞蹈藝術畢竟60歲了,陳愛蓮有時也感到力不從心由于長年堅持刻苦練功,陳愛蓮自稱寶刀未老《60歲舞蹈家重返舞臺》,組照,王瑤攝,2000年獲世界新聞攝影比賽(WPP)藝術類系列一等獎陳愛蓮祈禱演出成功從劇場回到酒店,陳愛蓮病倒了第二天一早,陳愛蓮匆匆趕往下一個城市,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