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東北大豆出口考述_第1頁
近代東北大豆出口考述_第2頁
近代東北大豆出口考述_第3頁
近代東北大豆出口考述_第4頁
近代東北大豆出口考述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近代東北大豆出口考述

中國著名的絲茶。自古以來,中國對外貿易一直以絲綢、茶葉為主要外銷商品。但到了19世紀60年代以后,這種對外貿易形勢開始逐漸發生變化,即在對外貿易中絲茶的出口量逐年下降,而大豆的出口量卻逐年增加,并且日益取代了絲茶在中國對外貿易中所占的主導地位。發生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就是中國東北大豆生產量的突然增加,輸出量的快速增長,使之成為世界性的主要商品,從而取代了絲茶的外貿地位。這一歷史現象在中國近代經濟、外貿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僅就近代中國東北大豆業的發展作一簡要概論。一中國東北大豆的種植面積不斷增加中國東北,地域遼闊、土質肥沃、北溫帶的氣候,都非常適合大豆的生長。因此,大豆在很早以前就是這里的主要農作物之一。但清代以后,統治者把東三省視為“龍興之地”,封閉不拓,使東北遼闊而肥沃的土地未得開發,大豆的生產量自然也很小。直到19世紀中葉以后,東北大豆的種植面積才開始逐年增加,并且大量向外輸出,被稱為豆類“三品”的大豆、豆餅、豆油成為世界矚目的世界商品。那么,為什么從這一時期東北的大豆生產和貿易能迅速得到發展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清政府“許開豆禁”。1860年前,清政府實行的是“豆禁”政策,嚴格限制大豆及其制品的出口。那時候,東北生產的大豆如果作為商品,也只是運往中國本土的華南地區。由于購買、運輸等條件限制,當時國內的運銷量也相當有限,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東北大豆的生產。1859年英法聯軍攻克天津,屈服于英法聯軍的清朝政府,被迫簽訂了《天津條約》,向歐洲資本主義開放五個港口,牛莊(營口)就是其中之一。營口開港后,一方面通過海運向華南運銷出的大豆有了進一步增加。而更重要的是營口開港以后,外商輪船可以直接開往東北吞吐港營口,經營我國大豆的轉口貿易。不久,由于當時國內外形勢所迫,1862年3月清政府正式對外“許開豆禁”,即允許外國商船到中國的港口從事大豆(包括一切糧食)的轉口貿易。這就使大豆貿易成為中外國際間的自由貿易。清政府的“豆禁”一開,大量外國船只涌向牛莊,數量逐年增加,東北對華南及日本等國的大豆貿易也急劇增加。由于大豆需求的增加,對東北大豆的種植產生了極大的刺激作用。其次,1873年維也納萬國博覽會展出中國東北的大豆,更增加了東北大豆在世界上的“知名度”。1873年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舉行萬國博覽會,清政府采納了海關總稅務司英國人赫德的提議,將東北的大豆送到了維也納的萬國博覽會。令人吃驚的是,中國東北的大豆在萬國博覽會上竟引起了異乎尋常的轟動。當那些腰纏萬貫的各國商賈從講解員口中得知,這些大豆來自中國的遼海大地,白山之下,黑水之濱,完全是黑土地上的原始產品,并未施任何化工肥料、催生藥劑,而且價格低廉之后,對中國東北的大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面對金黃的大豆,像發現了金礦,紛紛提出購買中國的大豆。此后,前來東北的船只更加增多,從而極大地刺激了中國東北大豆的生產,引起東北大豆種植面積的驟增。在中國東北大豆外銷增加的過程中,與中國一水之隔的日本對中國東北大豆的搶購,也是中國東北大豆增加種植面積的一個重要原因。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以后,其國內輕工業迅速發展。輕工業的發展急需大量的原料。而日本國土狹小,資源匱乏。為了尋找原料產地,他們把目標投向了物產豐富的中國大陸。隨著世界資本主義國家的目光,日本人也一眼相中了營口市場上物美價廉的中國東北大豆。此后,他們便到營口市場上大量搶購東北的“豆類三品”。由于上述幾方面的原因,中國東北大豆的種植面積驟然擴大,排擠了以往以高糧為主的種植,大豆的產量與出口量也逐年增加。據統計,由營口港運出的大豆1864年為80余萬擔,1867年增加到100萬擔,1887年達200萬擔。由于對外國輸出大豆數量的不斷增加,東北大豆的生產量也逐年增加。到1900年,東北大豆總產量大約在60萬噸以上。③辛亥革命以后,關內向東北的移民開始增加,特別是由于“滿鐵”對東北的經營,使得東北地區的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日益發展,這更給了華北移民運動一個很大的刺激。由于鐵路交通的便利條件,使得華北到東北的農業移民數每年都創下驚人的記錄。移民的增加,帶來一個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得到大量開墾,耕地面積不斷增加。東北耕地增長指數如以1908年為100,1913年便是117,1918年升至134。東北的耕地絕大部分是用來種植大豆,耕地面積的擴大,就意味著大豆種植面積的增加,大豆的產量也隨之有了很大的增長。加上這一時期日本更大量地到東北搶購大豆及豆餅,進一步刺激了東北大豆的生產。據統計,1914~1918年東三省大豆的種植面積是3102.1萬畝,產量是3159.1萬擔。1908~1918年東北三省大豆產量增長指數,如以1908年為100,1918年增為147。⑥隨著東北農業生產的發展,大豆產量的日益增加,1908年以后,由日本設在東北的三井物產公司和俄國商人那坦松進一步把中國東北的大豆介紹給歐洲市場,使中國東北大豆在歐洲市場上的銷路大為增加。最突出的購買國家為德國。德國進口大豆主要是用作油脂原料。在1910年前,德國為了保護國內食用豆類的生產而制定了較高的關稅政策,限制了大豆的進口。但后來當他們發現了質優價廉的“滿洲大豆”以后,逐漸明白了進口這種大豆作人造黃油的原料與保護國內農業并不矛盾,于是德國開始降低關稅,鼓勵進口中國大豆。1910年以后,德國從中國東北進口大豆的數量急速增長。1928年德國進口東北大豆數量高達84.7萬噸。⑦另外這時東北大豆也開始輸往英國等其他一些歐洲國家。東北大豆如此大量出口,無疑極大地刺激了東北大豆的生產,產量不斷增加。據統計,1919年東北大豆的產量是230萬噸,1921年為350萬噸,1923年是1200萬噸,1929年更增至22474200至22913820石。⑨東北生產的這些大豆只有10%供當地消費,其余90%以原豆或以制成的豆餅、豆油輸往國外市場。⑩至1931年東北大豆產量的80%是供出口的。在東北大面積種植大豆并大量出口的同時,世界上不少國家因為發現了大豆生產所帶來的經濟價值,也紛紛開始種植大豆。但到“九·一八”事變以前,中國東北的大豆產量一直占世界總產量的70%左右。東北大豆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性商品了。“九·一八”事變以后,由于中國民族的抵抗,引起治安動蕩,加上金融流通系統的混亂和不斷的鬧水災,東北的農業生產力大大縮減。在此期間,歐洲最大的大豆消費國德國,自納粹稱霸后,由于加強了貿易統制,限制了大豆的進口。另外日本農業由于硫銨等化學肥料充足,豆餅從肥料市場上被排擠出來。這樣,大豆的行情不斷下跌。由此導致東北大豆種植面積、產量每況愈下,輸出也越來越少。1943年遼寧的大豆產量是58.2萬噸,比1930年減少了27.7%,吉黑兩省大豆產量由1930年的455.5噸減少到1943年的248.4萬噸,減少了45.5%(12)。大豆在糧食總產中所占的比重也越來越小,由30年代初期的28%左右下降到40年代的18%左右。盡管“九·一八”事變以后由于各方面原因,東北大豆的種植面積和產量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但應該看到,這一時期大豆生產在東北農業經濟中仍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仍不失為東北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東北大豆產量的不斷增加,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日、德等國到東北搶購大豆,刺激了東北大豆的生產。但從另一方面講,由于大豆生產量的不斷擴大,也大大地促進了東北大豆出口額的增長,對東北地區對外貿易的發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前文已述,在營口港開港以前,清政府實行的是“豆禁”政策。這一時期東北的對外貿易并未開始,營口港輸出的少量大豆主要是運往中國本土的華南。“豆禁”解除后,營口港的內外貿易數額不斷增加。1872~1894年營口港的內外貿易數額由537萬海關兩增加到1641萬海關兩。以后貿易數額繼續擴大。如果以1908年東三省貿易數額增長指數為100,1918年即為300,1923年為436,1928年升至640,而且在這一時期東北的對外貿易總是出超。這種貿易數額迅速增長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東北大豆產量的不斷增加,大豆及其制品的對外輸出越來越多。1872~1894年,從營口港輸出的“豆類三品”占營口港輸出總額的70~80%。由此可見東北大豆在東北對外貿易中所占的重要地位。20世紀以前,東北大豆主要是向日本出口。特別是甲午戰爭以后,中國向日本大量出口大豆和豆餅。1894年東北對日本的出口貿易額121.6萬海關兩,1898年增加到727.7萬海關兩,到1899年升到982.5萬海關兩,這其中絕大部分是大豆、豆餅的出口。進入20世紀后,“滿鐵”為了便利對東北的經濟掠奪,開始大量對東北投資鋪設鐵路。其他帝國主義列強也紛紛在這一遠東殖民地上鋪設鐵路和開設貿易港口。這樣更加便利了東北大豆的輸出。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日本從東北進口的大豆數額以驚人的速度增長。1903~1913年,日本進口東北的大豆平均在129000萬噸左右,而1921年增加到157962萬噸,1923年達到427582萬噸。這相當于同年滿洲大豆出口總額的1/3左右。20世紀以后,東北大豆除了大量向日本輸出外,開始向歐洲市場銷售,特別是德國市場。20世紀初期德國開始從東北進口大豆,并且進口的數額逐年增加。1910年德國進口東北大豆3.4萬噸,1911年達到6萬噸,1913年超過10萬噸,1924年為13.7萬噸,1928年高達84.7萬噸。相當于東北大豆出口額的一半以上。另外,這一時期英國、丹麥、荷蘭等一些國家也開始進口東北大豆。此種原因使中國東北大豆的出口額在20世紀以后迅速增加。1909~1913平均是67.7萬噸,1922年增加到89.5萬噸,1923年實破110萬噸,1927年高達160萬噸。這些只是大豆的出口額。如果加上豆餅、豆油的出口,數量就更大了。從1926年到1930年,東北輸出豆類“三品”的數量一直占整個東北總輸出量的50~60%左右,可見,東北大豆的出口,對東北對外貿易的確是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東北大豆生產量的不斷增加所產生的另一個重大影響是,由于大豆的超量種植,極大地促進了東北民族榨油業的發展。由于東北盛產大豆,所以榨油業很早就在東北出現了。因為東北所產大豆最早都是集中到營口港向外輸出,所以東北榨油業的發端也是以營口為中心。早在1822年,營口就設立了西義順油坊。1826年又設立了興茂油坊,到1892年,營口的油坊發展到8家。另外這一時期,奉天、哈爾濱、大連等地也都先后出現了榨油業。但是,在20世紀以前,由于東北大豆產量和輸出量都很有限,因此,這一時期東北榨油業發展也是比較緩慢的。生產方式也是原始的手工生產,以人力、畜力采用楔式榨油。由于這種原始的生產方式,決定了當時油坊的生產規模都很小,一個油坊最多只有40~50人,最大的油坊生產能力也只能達到每天生產800塊豆餅的程度。20世紀初期,由于前文所述的各方面原因,東北大豆產量迅速增加,特別是日俄戰爭以后,日、德等國對中國東北豆餅需求量急劇擴大,從而極大地刺激了東北榨油業的發展。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在制造方法上有了重大的改進,由原來的使用人力、畜力開始改為使用蒸氣力。也就是利用蒸氣機使用滾輪壓碎原料大豆,然后以手推螺旋式器械壓榨蒸豆。后來,這種榨油方法又有了進一步改進,采用水壓式榨油法。1896年,英國太吉洋行在營口最先設立使用蒸氣力的所謂機器油房。此后不久,東北的民族手工榨油業開始向機器油坊過渡。最早的民族機器油坊是在營口出現的。1899~1902年,在營口先后建起3家機器油坊。1909~1910年,營口有民族資本經營的機器油坊34戶。20世紀以后,隨著榨油業生產方式的重大改進,出現榨油工業的數量也不斷增加。除了營口一地外,大連的民族榨油業發展也非常迅速,特別是日俄戰爭后發展更快。這一方面是由于日俄戰爭后,東北的大豆市場擴大到歐洲,德國、英國等歐洲國家開始到東北搶購豆餅、豆油;同時由于大連于20世紀初期開港,取代了營口的外貿地位。所以20世紀以后,東北地區除了原有的榨油業中心營口以外,大連的機器榨油業也迅速增長。以后,“滿鐵”看到大連港的運輸條件優于營口,乃決定于1908年起,在大連港實行“特定運費”制度,減低運費,以吸引更多的貨物從大連港輸出。因此,從這時起,原來主要由營口港輸出的豆類“三品”開始集中到大連運出。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大連地區榨油業的發展。1908年大連地區民族資本開辦的油坊有16家,1909年發展到30家,1912年增加到41家,1920年更增加到82家,(24),而且這些油坊絕大部分是使用先進的水壓式機器制造方式,生產能力一晝夜可達5000~7000塊大豆餅。除營口、大連的榨油業發展迅速外,哈爾濱發展的也很快。1919年哈爾濱共有機器油坊20家,其中本國占19家,1921年本國油坊發到35家。另外,這一時期東北其他城鎮,如遼寧的沈陽、遼陽、瓦房店、開原,吉林的長春等也都曾有過機器油坊的繁榮時期。總之,由于東北大豆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產量迅速提高,特別是日、德等國對東北大豆“三品”需求量的不斷增加,促使東北地區的榨油業迅速發展,榨油業的生產技術不斷提高、油坊數量迅速增加。到1926年,單就大的制油廠而言,整個東北就約有450家左右。可見,這時榨油業已經成為東北地區的主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