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晉時期北地郡建置沿革考述_第1頁
秦晉時期北地郡建置沿革考述_第2頁
秦晉時期北地郡建置沿革考述_第3頁
秦晉時期北地郡建置沿革考述_第4頁
秦晉時期北地郡建置沿革考述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秦晉時期北地郡建置沿革考述

侯曉榮抗日戰爭時期的地理位置。一西漢北地郡的分布北地郡始建于戰國時期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延續至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析出北地郡的西部,別置安定郡。其后,北地郡下領19縣、安定郡下領21縣。其后,兩郡建制長期并存于兩漢、三國、兩晉、北朝時段。(一)原為“拒胡”《史記·匈奴列傳》,“(秦昭王之母)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于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從迄今出土的秦封泥印文“陰密丞印”戰國時期,北地郡管區相當于原先的義渠戎國舊地,即“管轄區域包括今甘肅省隴山以東的平涼、慶陽兩個地級市域,以及寧夏固原市、吳忠市域的局部。其中,北地郡北境應伸至朐衍戎活動區域(今寧夏鹽池縣、陜西定邊縣及內蒙古鄂托克前旗南部地),并建置朐衍縣(或作昫衍,故城即今寧夏鹽池縣北部的張家場古城)”(二)碳化、復歸并置縣,增加樣品,加廣南南地郡在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標識秦代北地郡六縣,義渠、泥陽、烏氏、涇陽、朝那。馬非百《秦集史》標識秦代北地郡11縣,在譚其驤研究的基礎上增加鶉觚、朐衍、除道、直路、郁郅五縣。后曉榮認為秦代北地郡置縣泥陽、涇陽、烏氏、朝那、陰密、安武、彭陽、鹵縣、長武、除道、方渠、郁郅、歸德、義渠、略畔15縣。否定了馬非百關于富平、鶉觚、朐衍、直路四縣的考證,認為朐衍、富平為新秦中郡秦代承襲統一六國前秦國創立的北地郡建制。艾沖先生認為,“將其管區擴張至今寧夏平原和‘河南地’西南部地區。突出的事例就是增置富平、靈武兩縣于今寧夏平原”(三)秦末章邯時期的北地縣秦朝末年,農民起義此起彼伏。“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二地方行政體系的設置北地郡建制延續至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因應于地方行政體系有效管理的實際需要,其管區被一分為二,形成兩個郡級政區———東部仍舊稱作北地郡,西部改稱為安定郡。(一)西漢北地郡與安定郡的數量西漢初期,“漢孝文皇帝十四年,匈奴[老上]單于十四萬騎入朝那、蕭關,殺北地[郡]都尉卬,虜人民畜產甚多,遂至彭陽”《漢書·地理志》,“漢興,以其[秦]郡太大,稍復開置”關于北地郡建制,《漢書·地理志》,“北地郡,秦置。莽曰:威成。戶六萬四千四百六十一,口二十一萬六百八十八。縣十九。馬領,直路,沮水出西,東入洛。靈武,莽曰:威成亭。富平,北部都尉治神泉障。渾懷都尉治塞外渾懷障。莽曰:特武。靈州,惠帝四年置。有河奇苑、號非苑。莽曰:令周。眗衍,方渠,除道,莽曰:通道。五街,莽曰:吾街。鶉觚,歸德,洛水出北蠻夷中,入河。有堵苑、白馬苑。回獲,略畔道,莽曰:延年道。泥陽,莽曰:泥陰。郁郅,泥水出北蠻夷中。有牧師菀官。莽曰:功著。義渠道,莽曰:義溝。弋居,有鹽官。大黽,廉。卑移山在西北。莽曰:西河亭。”關于安定郡,《漢書·地理志》,“高平,莽曰鋪睦。復累,安俾,撫夷,莽曰撫寧。朝那,有端旬祠十五所,胡巫祝,又有湫淵祠。涇陽,開頭山在西,《禹貢》涇水所出,東南至陽陵入渭,過郡三,行千六十里,雍州川。臨涇,莽曰監涇。鹵,灈水出西。烏氏,烏水出西,北入河。都盧山在西。莽曰烏亭。陰密,《詩》密人國。有囂安亭。安定,參《漢書·地理志》所載北地郡與安定郡的屬縣數量,可據此判斷出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在北地郡西部析置安定郡后的兩郡領縣情況。即至元始二年(2年),兩郡總領縣數達40個。那么,在漢惠帝四年(公元前191年)至元始二年(2年)的190年間,北地郡屬縣數量應是呈現逐步增長趨勢,絕不可能于元鼎三年突然增加21縣。人口遷徙,無論是組織移民,還是自然遷徙,都需要一個過程,農業與牧業經濟活動都需要一個長時段的發展過程。惠帝四年,北地郡增置靈州縣就是明證。因為《史記》記載的時段上至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公元前101年),而《漢書·地理志》所載新置的屬縣并未出現在《史記》中,不符合邏輯。漢武帝元鼎三年,析北地郡而置安定郡,是將原屬于北地郡19縣的涇陽、烏氏、朝那、陰密、安武、彭陽、鹵縣、長武8縣劃歸安定郡,其余的義渠、除道、方渠、郁郅、歸德、大要、略畔、鶉觚、朐衍、富平、靈州11縣為北地郡屬縣。其他21縣增置的時間應是在武帝元鼎三年至元始四年間(公元前114年—4年)兩郡逐步增置的。西漢元始二年,北地郡治馬領,下領19縣。安定郡治高平,領21縣。西漢推行郡縣兩級制。《漢書·地理志》,“凡十三部,置刺史”(二)新莽時期,設置縣兩級體制新莽時期十三州改十二州,譚其驤先生認為,王莽時期威戎郡(《漢書·地理志》載為“威成郡”(北地郡))、安定郡屬雍州安定郡原有轄縣21,陰槃、鹵、安定亭(譚其驤先生認為安定疑當增一亭字)新莽時期,全國仍置監察州,實行郡縣兩級體制。譚其驤先生考證,新莽時期“[州]仍漢舊,置牧。天鳳元年,定制,公氏作牧,見禮如三公。地皇元年,賜號大將軍。二年,以州牧刺舉怠解,更置牧監、副秩,元士冠汝冠,行事如漢刺史。[郡]建國元年,改郡太守曰大尹,天鳳元年,置卒正連率,職如太守……為尹置大夫,六尉、六隊之尹也。置卿,保忠信之尹也,地皇元年,賜號為偏將軍。始建國元年,改郡都尉曰太尉。天鳳元年,置屬令、屬長,職如都尉。為尉置屬正,六尉、六隊之尉也。緣邊又置竟尉,以男為之。地皇元年,賜號為裨將軍。[縣]始建國元年,改縣令、長曰宰。地皇元年,賜號為校尉”(三)盧芳、虞朝時期的北地縣和安定縣的建立新莽末年,東漢初年北地、安定兩郡動蕩不安,中央失去有效的控制力。《盧芳傳》,“王莽末,(盧芳)乃與三水屬國羌胡起兵”(四)安定郡建制頻繁東漢時期,由于羌民之亂等原因,北地郡、安定郡遷徙頻繁。學界對北地郡、安定郡遷徙的次數始終沒有達成共識。通過文獻的梳理認為,東漢時期,北地郡遷徙7次,安定郡遷徙8次。1.永元到永元年間,北地郡建制演變東漢推行州郡縣三級制。北地郡、安定郡皆屬于涼州。北地郡遷徙7次,大體如下:《后漢書·馮異傳》建武六年“北地諸豪長耿定等,悉畔隗囂降……(馮異)并領北地太守事”《后漢書·安帝紀》永初二年(108年),“先零羌滇零稱天子于北地,遂寇三輔,東犯趙、魏,南入益州”《后漢書·順帝紀》永建六年(131年),“鞏唐羌寇北地……冬十月癸丑,徙安定居扶風,北地居馮翊”永和六年(141年)“冬十月癸丑,徙安定居扶風,北地居馮翊”因而永康元年(167年)當煎諸種復反“(段)熲上言曰:“……西河、上郡,已各內徙。安定、北地,復至單危……帝許之”綜上所述可知,在東漢時期,北地郡遷徙7次。依次是:永初五年(111年),北地郡首次內遷,永建四年(129年)回遷舊土。永建六年(131年),北地郡第二次內遷,至遲于永和五年(140年)回歸舊土。永和六年(141年),北地郡第三次內遷,永嘉元年(145年)至延熹元年(159年)期間北地郡又回遷故地。永康元年(167年),北地郡第四次內遷,就滯留關中未再回遷故土。2.東漢時期安定郡內遷漢光武帝于建武十年(34年)平定隗囂割據勢力后,安定郡正式納入東漢政府管治下。《后漢書·西羌傳》永初五年(111年),“羌既轉盛,而二千石、令、長多內郡人,并無守戰意,皆爭上徙郡縣以避寇難。朝廷從之,遂移隴西徙襄武,安定徙美陽,北地徙池陽,上郡徙衙”《后漢書·西羌傳》,“于是東西羌遂大合……永建六年(131年)秋,諸種八九千騎寇武威,涼部震恐。于是復徙安定居扶風”其后仍因羌亂,安定郡于永和六年(141年)再度內遷。即同年“永和六年(141年)冬十月癸丑,徙安定居扶風”永康元年(167年),羌人復叛。戰亂導致安定郡第三次內遷。至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年),羌亂被平息,安定郡再度回遷故地。《太平寰宇記》,“廢陰槃縣,囗囗。按《漢書》,武帝元鼎元年立陰盤縣,屬涼州。靈帝末徙于新豐,其縣遂廢”綜上所述,東漢時期安定郡前后遷徙8次。依次是:永初五年(111年)安定郡內遷,永建四年(129年)回遷舊土。永建六年(131年)第二次內遷,至遲永和五年(140年)安定郡回歸舊土。永和六年(141年)安定郡第三次內遷,永嘉元年至延熹元年(145年—159年)期間安定郡又回遷故地。永康元年(167年)安定郡第四次內遷,至建寧二年(169年),安定郡又回歸故土。東漢時期,北地郡和安定郡由于羌民動亂而多次遷徙僑置。每次遷徙乃僑置一縣之地,并非北地郡、安定郡所有人口皆僑置一縣。故北地郡、安定郡的內遷只能是郡治位移而非其所有屬縣。內遷人口主要以官吏、豪強和內徙的百姓為主。隨著羌民動亂的屢次發生,北地郡、安定郡人口數量急劇萎縮,回遷故地后屬縣減少。一些屬縣劃歸其他郡級政府,或向涇河流域遷徙。三北地郡、安定郡建制沿革在秦昭王三十五年至東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前272年—220年)的490年間,北地郡、安定郡建制經歷多次置廢與遷徙,其屬縣數量和轄境范圍也經歷著由小到大、又逐步收縮的演變。影響其原因大體如下:(一)西漢前期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郡望、郡、兵機、郡秦昭王吞滅義渠戎國后建置北地郡,其主要原因是出于擴充國土面積,穩定邊疆地區,增加人口、田地、賦稅、兵源,為秦國爭霸奠定基礎。漢武帝時期,擊敗匈奴武裝后,推行徙民實邊的政策,劃出北地郡西部而析置安定郡,意在鞏固對匈奴作戰成果。北地郡、安定郡所在的涇河流域、清水河流域、山水河流域,以及所轄黃河干流流域,適合農業發展,適宜放牧經濟,廣開稅源。(二)對郡、安定郡的遷徙秦末,章邯被封為雍王,管治北地郡全境。新莽末年至東漢初年,盧芳、隗囂割據勢力的分裂戰爭,使北地郡、安定郡在短期內脫離東漢王朝的有效管轄。至東漢中期,隴山山脈東西地區的羌族居民反抗殘暴統治的斗爭,也使得北地郡和安定郡社會秩序失穩,中央政府無法有效管治。更為嚴重者是羌族叛亂首領在北地郡富平縣建立割據政權,遂使北地、安定二郡成為其核心控制區域。北地郡、安定郡多次內遷僑置。其屬縣人口大量逃亡或流失。(三)文景之治,解決人口的恢復增長戰國至秦代,人口數量總體呈增長趨勢,故北地郡屬縣數量呈增加趨勢。秦末農民戰爭及楚漢爭戰導致人口銳減。西漢文景之治后,人口才恢復增長。《漢書·地理志》,“北地郡,秦置。莽曰:威成。戶六萬四千四百六十一,口二十一萬六百八十八。縣十九……”四東漢北地郡、安定郡建制沿革在戰國至東漢時期,北地郡歷經秦國、秦代、章邯時期。至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自北地郡析置安定郡。其后,北地、安定兩郡共同歷經西漢、新莽、盧芳與隗囂、東漢時期。戰國時期周赧王四十三年(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國滅義渠戎而創建北地郡,領14縣。秦代繼承戰國時期的北地郡,領18縣。西漢武帝元鼎三年析出北地郡西部而置安定郡,其后,北地郡領縣19,安定郡領縣21。新莽時期,北地郡領縣18,安定郡領縣22。新莽末年至建武十年間,盧芳、隗囂割據勢力分別控制北地郡、安定郡局部,東漢短期內失去兩郡的實際管治權。隗囂割據政權覆滅后,東漢政府接管北地郡、安定郡的管治。至東漢中期,受到羌民之亂的破壞與威脅,北地郡政府前后遷徙7次,安定郡政府前后遷徙8次。遷徙過程大體如下:永初五年(111年),北地郡、安定郡首次內遷。永建四年(129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