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效應、定律、法則_第1頁
著名效應、定律、法則_第2頁
著名效應、定律、法則_第3頁
著名效應、定律、法則_第4頁
著名效應、定律、法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4/13世界著名效應/定律/法則150定律(RuleOf150)羅賓·丹巴是一名人類學家,他研究了各種不同形態的原始社會,并發現在那些村落中的人。大約都在150名左右,人們把他的研究理論稱之為"150人定律"。現在我們許多人都遠離村莊生活,但是卻沒有脫離這個概念:羅賓讓一些居住在大都市的人們列出一張與其交往的所有人的名單,結果他們名單上的人數大約都在150名。一些其他對經濟和軍事團體的研究顯示,人們在多出這一數字的團體中合作的效率會有所降低,人數太多不能進行有效的交流。這一理論也顯示出,當個體的生活圈子過于狹小時就會感到孤獨。作為個體我們需要他人的協助來發揮潛能。150定律還告訴每一人身后,大致有150名親朋好友。如果您贏得了一個人的好感,就意味著贏得了150個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個人,也就意味著得罪了150個人。在求職過程中,接觸不同的人,贏得對方的好感,從而快速積累人脈資源,擴大人脈關系網。手表定律(WatchLaw)又稱為兩只手表定律、矛盾選擇定律。手表定理是指一個人有一只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當他同時擁有兩只表時,卻無法確定。兩只手表并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手表定律”帶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1,對于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否則將使這件事情無法完成;2,對于一個人,也不能同時選擇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否則,他的行為將陷于混亂。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以上的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人無所適從;

3,而對于一個企業,更是不能同時采用兩種不同的管理方法,否則將使這個企業無法發展。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這個定律似乎再簡單不過了,但它的重要性卻時時被人們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適合我們的個性與氣質,并能讓我們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備這三個因素,你就要考慮換一個更合適的工作,并努力做好它。木桶理論

由一些木板釘成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只由最短的那塊木板決定。要想使木桶多盛水,就要下功夫彌補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著名的"木桶法則"。破窗效應

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1969年做過一項實驗“偷車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車牌摘掉,把頂棚打開,一輛停在加州的中產階級社區,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布朗克斯區。結果后者當天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加州的那輛無人理睬。后來,辛巴杜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砸了個大洞,結果,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偷車實驗”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環境具有強烈的暗示性和誘導性。后來,在此實驗基礎上,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琳提出了"破窗理論":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青蛙效應,也叫"溫水煮青蛙"美國康奈爾大學的教授曾做過這樣的實驗:把一只青蛙扔進滾沸的油鍋,在這生死關頭,青蛙竟奮力躍出鍋外,僥幸逃生。過了一會兒,將這只青蛙再次放入鍋中,不過鍋中盛的是涼水,青蛙游得自由逍遙。悄悄加熱,使水溫慢慢升高,青蛙最后難以忍受,但它不能再躍出,只好葬身釜底。羊群效應(TheEffectofSheepFlock)

"羊群效應"是指管理學上一些企業的市場行為的一種常見現象。經濟學里經常用“羊群效應”來描述經濟個體的從眾跟風心理。例如一個羊群(集體)是一個很散亂的組織,平時大家在一起盲目地左沖右撞。如果一頭羊發現了一片肥沃的綠草地,并在那里吃到了新鮮的青草,后來的羊群就會一哄而上,爭搶那里的青草,全然不顧旁邊虎視眈眈的狼,或者看不到其它還有更好的青草。

關于羊群行為的形成有以下幾種解釋。哲學家認為是人類理性的有限性,心理學家認為是人類的從眾心理,社會學家認為是人類的集體無意識,而經濟學家則從信息不完全、委托代理等角度來解釋羊群行為。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Law)美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寫了一本名叫《帕金森定律》的書,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后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干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干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力;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第二個仆人報告:"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于是,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

第三仆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于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此術語后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20世紀60年代,著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旁觀者效應

也叫“責任分散效應”。1964年3月,在紐約的克尤公園發生了一起震驚全美的謀殺案。一位年輕的酒吧女經理在凌晨3點回家的途中,被人殺死。這名男子作案時間長達半個小時,當時,住在公園附近公寓里的住戶有38人看到或聽到女經理被刺的情況和反復的呼叫聲,但沒有一個人下來救她,也沒有一個人及時打電話報警。美國大小媒體同聲譴責紐約人的人性異化與情感冷漠。然而,兩位年輕的心理學家——巴利與拉塔內并沒有認同這種說法。對于旁觀者們的無動于衷,他們認為還有更好的解釋。為了驗證自己的假設,他們進行了一項試驗。他們讓72名不知真相的參與者,以一對一和四對一兩種方式,與一假癲癇病患者保持距離,使用對講機通話。在交談過程中,當那假病人大呼救命時,事后的統計數據出現了很有意思的一幕;在一對一通話的那組中,有85%的人沖出工作間去報告有人發病;而在有四個人同時聽到假病人呼救的那組,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動!人們把這種眾多的旁觀者見死不救的現象稱為責任分散效應。對于責任分散效應形成的原因,心理學家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和調查,結果發現:這種現象不能僅僅說是眾人的冷酷無情,或道德日益淪喪的表現。因為在不同的場合,人們的援助行為確實是不同的。當一個人遇到緊急情境時,如果只有他一個人能提供幫助,他會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對受難者給予幫助。如果他見死不救會產生罪惡感、內疚感,這需要付出很高的心理代價。而如果有許多人在場的話,幫助求助者的責任就由大家來分擔,造成責任分散,每個人分擔的責任很少,旁觀者甚至可能連他自己的那一份責任也意識不到,從而產生一種“我不去救,由別人去救”的心理,造成“集體冷漠”的局面。思維定勢效應

阿西莫夫是俄國血統的美國人,一生中撰寫了400部書,算得上世界知名度最高的科普作家。在《智力究竟是什么》這篇文章中,他曾經講過一個關于自己的故事。他說,阿西莫夫從小就聰明,年輕時多次參加“智商測試”,得分總在160左右,屬于“天賦極高者”之列,他一直為此而洋洋得意。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車修理工,是他的老熟人。修理工對阿西莫夫說:“嗨,博士!我來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思考題,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確。”阿西莫夫點頭同意。修理工便開始說思考題:“有一位既聾雙啞的人,想買幾根釘子,來到五金商店,對售貨員做了這樣一個手勢:左手兩個指頭立在柜臺上,右手所致拳頭做出敲擊狀的樣子。售貨員見狀,先給他拿來一把錘子;聾啞人搖搖頭,指了指立著的那兩根指頭。于是售貨員就明白了,聾啞人想買的是釘子。聾啞人買好釘子,剛走出商店,接著進來一位盲人。這位盲人想買一把剪刀,請問:盲人將會看樣做?”阿西莫夫心想,這還不簡單嗎?便順口答道:“盲人肯定會這樣-”——阿西莫夫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狀。汽車修理工一聽,開心地笑起來:“哈哈,你這笨蛋,答錯了吧!-盲人想買剪刀,只需要開口說'我買剪刀’就行了,他干嗎要做手勢呀?”智商160的阿西莫夫,這時不得不承認自己確實是個“笨蛋”。而那位汽車修理工人卻得理不饒人,用教訓的口吻說:“在考你之前,我就料定你肯定你要答錯,因為,你所受的教育太多了,不可能很聰明。”其實,修理工所說的受教育多與不可能聰明之間關系,并不是因為學的知識多了人反而變笨了,而是因為人的知識和經驗多,會在頭腦中形成較多的思維定勢。這種思維定勢會束縛人的思維,使思維按照固有的路徑展開。從眾效應從眾效應,這是社會心理學家阿西(S.ASCH)對從眾問題研究的一個著名實驗。實驗中有7人被測試(其中只有第7人為真正的被測試者,其余6人為阿西安排的實驗助手)。實驗目的是考察群體壓力對從眾行為的影響。實驗者每次給他們呈現一組卡片,共50組,每組兩張,其中一張畫有一條標準線,另一張畫有三條直線,分別編號為1、2、3(其中編號為2的線同標準線一樣長,編號為1的明顯比標準線短,編號為3的明顯比標準線長)。要求被測試者判斷,比較那三條直線中哪條與標準線一樣長,進行頭兩組判斷時,大家都選擇2號直線。第7人(真正的被測試者)很容易地做出了正確的判斷。進行第三組比較時,實驗助手們開始按安排故意做錯誤的判斷,都異口同聲地選第1號直線。第7人(真正的被測試者)越來越猶豫不決,因為他的每次判斷都是在聽了前6人的判斷之后,才做出。他感到很困惑:是該相信自己的判斷呢?還是跟隨大家一起做錯誤的判斷?實驗結果是:數十名自己獨自判斷時正確率超過99%的真正的被測試者,跟隨大家一起做出錯誤判斷的總比率占全部判斷的37%。75%的真正的被測試至少有一次屈從了群眾壓力,做了從眾判斷。阿西實驗中的真正的被測試,在獨自判斷時正確率超過99%,這是充分發揮自主能動性的結果;但當跟隨實驗助手一起判斷時,出錯率占37%。可見,周圍環境對人的主觀意識起到了很大的影響作用,從而使被試做了從眾判斷。從眾是個人適應生存的必要方式,可以幫助一個人很快地適應一個陌生的環境,使人迅速地融入一個新的團體中,但從眾容易使個人放棄自己的想法。社會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持某種意見的人數的多少是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說服力的一個明證,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我國古代有這樣一個故事:曾參至孝至仁,他的母親對兒子極為了解。有同名同姓的另一個曾參殺了人,有人跑來告訴曾參的母親:“曾參殺人了。”其母不信。過了一會,又跑來一個人,說:“曾參殺人了。”其母將信將疑。又有第三個人跑來告訴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人了。”話音未落,曾母已經翻過墻頭避開了。“三人成虎”,“眾口鑠金,積毀銷骨”,說的都是這個道理。登門檻效應

當個體先接受了一個小的要求后,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可能接受一項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這叫做登門檻效應,又稱得寸進尺效應。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實驗。弗里德曼和弗雷澤(J.L.Freedman&S.C.Frase1966)讓兩位大學生訪問郊區的一些家庭主婦。其中一位首先請求家庭主婦將一個小標簽貼在窗戶上或在一個關于美化加州或安全駕駛的請愿書上簽名,這是一個小的、無害的要求。兩周后,另一位大學生再次訪問家庭主婦,要求她們在今后的兩周時間里在院內豎立一個呼吁安全駕駛的大招牌。該招牌很不美觀,這是一個大要求。結果答應了第一項請求的人中有55%的人接受這項要求,而那些第一次沒被訪問的家庭主婦中只有17%的人接受了該要求。

這個實驗說明人們都有保持自己形象一致的愿望,一旦表現出助人、合作的言行,即便別人后來的要求有些過分,人們也愿意接受。

狄羅德效應

也稱為"配套效應"。18世紀法國有位哲學家叫丹?狄羅德。有一天,朋友送給他一件質地優良、圖案高雅的酒紅色睡袍,狄羅德非常喜歡。可他穿上華貴的睡袍在家中尋找感覺,總感到家具的風格不協調,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于是,為了和睡袍配套,他把舊東西全部更新。書房終于跟上了睡袍的檔次,可他仍感到很不舒服,因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后來,他把這種感覺寫成一篇文章,題目為《與舊睡袍離別之后的煩惱》。200年后,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家朱麗葉?施羅爾在《過度消費的美國人》一書中,把這種現象稱作"狄羅德效應"。在人們的觀念中,高雅的睡袍是富貴的象征,應該與高檔的家具、華貴的地毯、豪華的住宅相配套,否則,會使主人感到"很不舒服",這種"配套效應"在事物的聯系中為整個事物的發展提供了動因,從而促進了周圍事物的變化發展和更新。在現實生活中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霍桑效應——“訪談實驗”

在美國芝加哥市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制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具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等,但工人們仍憤憤不平,生產狀況也很不理想。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組織了一個由心理學家等多方面專家參加的研究小組,在該工廠開展一系列試驗研究。這一系列試驗研究的中心課題是生產效率與工作物質條件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一系列試驗研究中有個"談話試驗",即用兩年多的時間,專家們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余人次,規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并做詳細記錄;對工人的不滿意見不準反駁和訓斥。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量大幅度提高。這是由于工人長期以來對工廠的各種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諸多不滿,無處發泄,"談話試驗"使他們這些不滿都發泄出來,從而感到心情舒暢,干勁倍增。社會心理學家將這種奇妙的現象稱為"霍桑效應"。霍桑效應——“群體實驗”

霍桑效應的發現源于一次失敗的管理研究。1924年,以哈佛大學心理專家梅奧為首的研究小組在西屋電氣公司的霍桑工廠搞了一項試驗。他們試圖通過改善工作條件與環境等外在因素,找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途徑。研究小組選定了繼電器車間的6名女工作為觀察對象。然而,令他們遺憾的是,不管外在因素怎么改變,試驗組的生產效率一直在上升。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結果,是因為當這6個女工被抽出來時,她們就意識到了自己是特殊的群體,是這些專家一直關注的對象,這種受注意的感覺使得她們加倍努力工作,以證明自己是優秀的,是值得關注的。

暈輪效應

暈輪原指月亮被光環籠罩時產生的模糊不清的現象。所謂暈輪效應是指我們在對別人做評價的時候,常喜歡從或好或壞的局部印象出發,擴散出全部好全部壞的整體印象,就像月暈(或光環)一樣,從一個中心點逐漸向外擴散成為一個越來越大的圓圈,所以有時也稱為月暈效應或光環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戴恩.伯恩斯坦曾經做過一項實驗,給參加實驗的人一些人物相片,這些相片被分為有魅力、無魅力和一般魅力三種,讓實驗者評定幾項與外表無關的特征,如婚姻、職業狀況、社會和職業上的幸福等等。結果,幾乎在所有特征上,有魅力的人都得到最高的評價,僅僅因為長得漂亮,就被認為具有所有積極肯定的品質。這就是暈輪效應。

典型的例證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愛屋及烏",暈輪效應掩蓋了人的本來面貌,容易產生對人的盲目崇拜或全盤否定,從而影響人際關系。暈輪是美麗的,讓我們在其美麗的光環下,冷靜、客觀地透視人生,把握交往。

巴納姆效應

一位名叫肖曼?巴納姆的著名雜技師在評價自己的表演時說,他之所以很受歡迎是因為節目中包含了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鐘都有人上當受騙"。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有位心理學家給一群人做完明尼蘇打多相人格檢查表(MMPI)后,拿出兩份結果讓參加者判斷哪一份是自己的結果。事實上,一份是參加者自己的結果,另一份是多數人的回答平均起來的結果。參加者竟然認為后者更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納姆效應在生活中十分普遍。拿算命來說,很多人請教過算命先生后都認為算命先生說的"很準"。其實,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點。當人的情緒處于低落、失意的時候,對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響。一個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賴性也大大增強,受暗示性就比平時更強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內心感受,稍微能夠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會感到一種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來再說一段一般的、無關痛癢的話便會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心理定勢效應

心理定勢指的是對某一特定活動的準備狀態,它可以使我們在從事某些活動時能夠相當熟練,甚至達到自動化,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和精力;但同時,心理定勢的存在也會束縛我們的思維,使我們只用常規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不求用其他"捷徑"突破,因而也會給解決問題帶來一些消極影響。

蘇聯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經典的關于"心理定勢"的實驗:研究者向參加實驗的兩組大學生出示同一張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組學生說:這個人是一個怙惡不悛的罪犯;對第二組學生卻說:這個人是一位大科學家。然后他讓兩組學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這個人的相貌。

第一組學生的描述是:深陷的雙眼表明他內心充滿讎恨,突出的下巴證明他沿著犯罪道路頑固到底的決心……

第二組的描述是:深陷的雙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認識道路上克服困難的意志……

對同一個人的評價,僅僅因為先前得到的關于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然有如此戲劇性的差距,可見心理定勢對人們認識過程的巨大影響!

瓦倫達心態

瓦倫達是美國一個著名的商家走鋼絲表演者,卻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

事后,他的妻子說:"'我知道這次一定要出事。'因為他在出場前就這樣不斷地說,'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敗'。在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是想著走好鋼絲這事的本身,不去管這件事可能帶來的一切。"后來,人們就把專心去做某事,而不去管這件事的意義,不患得患失的這種心態,叫做"瓦倫達心態"。

泡菜效應

"泡菜效應"的含義是:同樣的蔬菜在不同的水中浸泡一段時間以后,將它們分開煮,其味道是不一樣的。人在不同的環境里,由于長期的耳濡目染,其性格、氣質、素質和思維方式等方面都會有明顯的差別,這正如人們常說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泡菜效應"揭示了環境對人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拆屋效應

魯迅先生曾于1927年在《無聲的中國》,文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里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愿意開天窗了。"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來.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

超限效應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里聽牧師演講。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使人感動,就準備捐款,并掏出自己的所有錢。過了十分鐘后,牧師還沒有講完,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他于是決定一分錢也不捐。到牧師終于結束了長篇的演講開始募捐時,馬克?吐溫由于氣憤,不僅未捐錢,相反,還從盤子里偷了二元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會引起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心理學上稱之為"超限效應"'。二八法則1897年,意大利經濟學家帕列托在對19世紀英國社會各階層的財富和收益統計分析時發現:80%的社會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擁有社會財富的20%,這就是“二八法則”。“二八法則”反應了一種不平衡性,但它卻在社會、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遵循“二八法則”的企業在經營和管理中往往能抓住關鍵的少數顧客,精確定位,加強服務,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國的普爾斯馬特會員店始終堅持會員制,就是基于這一經營理念。“二八法則”同樣適用于我們的生活,如一個人應該選擇在幾件事上追求卓越,而不必強求在每件事上都有好的表現;鎖定少數能完成的人生目標,而不必追求所有的機會。零和游戲一個游戲無論幾個人來玩,總有輸家和贏家,贏家所贏的都是輸家所翰的,所以無論輸贏多少,正負相抵,最后游戲的總和都為零,這就是零和游戲。

零和游戲之所以受人關注,是因為人們在社會生活中處處都能找到與零和游戲雷同或類似的現象。我們大肆開發利用煤炭石油資源,留給后人的便越來越少;我們研究生產了大量的轉基因產品,一些新的病毒也跟著冒了出來;我們修筑了葛洲壩水利工程,白鰭豚就再也不能洄游到金沙江產卵了……

華盛頓合作規律華盛頓合作規律說的是: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多少有點類似于“三個和尚”的故事。人與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簡單相加,而是復雜和微妙得多。在人與人的合作中,假定每一個人的能力都為1,那么10個人的合作結果有時比10大得多,有時甚至比1還要小。因為人不是靜止的物,而更像方向不同的能量,相互推動時自然事半功倍,相互抵觸時則一事無成。蘑菇管理原理蘑菇長在陰暗的角落,得不到陽光,也沒有肥料,自生自滅,只有長到足夠高的時候才開始被人關注,可此時它自己已經能夠接受陽光了。

蘑菇管理是大多數組織對待初入門者、初學者的一種管理方法。從傳統的觀念上講,“蘑菇經歷”是一件好事,它是人才蛻殼羽化前的一種磨煉,對人的意志和耐力的培養有促進作用。但用發展的眼光來看,蘑菇管理有著先天的不足:一是太慢,還沒等它長高長大恐怕瘋長的野草就已經把它蓋住了,使它沒有成長的機會;二是缺乏主動,有些本來基因較好的蘑菇,一鉆出土就碰上了石頭,因為得不到幫助,結果胎死腹中。

讓初入門者當上一段時間的“蘑菇”,可以消除他們不切實際的幻想,從而使他們更加接近現實,更實際、更理性地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領導者應當注意的是,這一過程不可過長,時間太長便會使其消極退化乃至枯萎,須知不給陽光不給關愛不僅是任其自生自滅,而且更是對其成長的抑制。如何讓他們成功地走過生命中的這一段,盡快吸取經驗、成熟起來,這才是領導者所應當考慮的。錢的問題當某人告訴你:“不是錢,而是原則問題”時,十有八九就是錢的問題。奧卡姆剃刀定律12世紀,英國奧卡姆的威廉主張唯名論,只承認確實存在的東西,認為那些空洞無物的普遍性概念都是無用的累贅,應當被無情地“剃除”。他主張“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就是常說的“奧卡姆剃刀”。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脅,被認為是異端邪說,威廉本人也因此受到迫害。然而,并未損害這把刀的鋒利,相反,經過數百年的歲月,奧卡姆剃刀已被歷史磨得越來越快,并早已超載原來狹窄的領域,而具有廣泛、豐富、深刻的意義。奧卡姆剃刀定律在企業管理中可進一步演化為簡單與復雜定律:把事情變復雜很簡單,把事情變簡單很復雜。這個定律要求,我們在處理事情時,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實質,把握主流,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尤其要順應自然,不要把事情人為地復雜化,這樣才能把事情處理好。蝴蝶效應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一個名叫洛倫茲的氣象學家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后就會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蝴蝶效應是說,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經系統放大,則對一個組織、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就不能糊涂。

鱷魚法則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與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只腳。

鲇魚效應以前,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鲇魚,情況卻有所改觀,成活率會大大提高。這是何故呢?7原來鲇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后,就會“性情急躁”,四處亂游,這對于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無疑起到了攪拌作用;而沙丁魚發現多了這樣一個“異已分子”,自然也很緊張,加速游動。這樣沙丁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刺猬法則兩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擁在一起。可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于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只刺猬終于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