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八中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1頁
重慶市八中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2頁
重慶市八中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3頁
重慶市八中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4頁
重慶市八中2022-2023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慶市第八中學2022—2023學年下期高2024屆7月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中國傳統服飾的發展與中華文明的發展同步。經過千年的發展與積累,每個要素都有特別的含義。從服裝的款式、配飾到色彩,再到制作工藝,都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這種服飾文化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傳統文化精神附著于服裝這種物質載體之上,使得服裝成為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態。李澤厚曾提出中國文化具有一種實用理性的特點。他指出實用理性“是經驗合理性的概括或提升”,并闡釋了中國文化精神中富含實用主義的特征,而實用主義這一文化精神也貫穿于中國傳統服飾的演變過程之中。在春秋戰國時期,趙國君主趙武靈王為適應與以騎射為主的少數民族的作戰需要,抵御周邊少數民族的入侵,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場服飾改革運動。“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廢棄漢族傳統裙式下裳而穿褲,變舄履而著靴,史稱“胡服騎射”。魏晉南北朝時期受魏晉玄學的影響,追求自由飄逸、瀟灑脫俗的境界。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對魏晉時期人物的繪畫作品中,人物多赤足散發,袒胸露乳,這種服飾潮流張揚虛無、有意仿古,體現對禮法的輕蔑。到了唐朝,政治清明,南北文化不斷交流融合,中外貿易頻繁,交通發達,異國的禮俗、服裝等不斷引入中原,服裝的整體趨勢從簡單變得復雜,服裝風格高貴奢華。另一個服飾發生明顯人為變更的階段是明末清初時期的“滿漢交融”。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滿人入關,采取“斷發易服”的強制手段,使中國流傳千年的傳統服制被有限終止。縱向看傳統服飾的變化可以看出,傳統服飾的變化,是受一個時代的軍事需求、政治需求、民族融合等現實需求影響的。不論是”胡服騎射”“輕蔑禮法”還是對龍圖騰的保存,都體現了傳統服飾在變化過程中重視實際功效,講究變通的實用主義精神。中國傳統服飾的含蓄婉約與儒家“中庸”之“中”皆強調“不過分而和諧”,這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有明顯體現,且主要體現在傳統服飾的款式、裁剪之中。中國傳統服飾強調對身體的遮蔽覆蓋,刻意以衣裳障礙替代人體的自然曲線。服飾款式設計中含蓄婉約的特點是與中國人和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的。最為典型的中國古代服飾深衣,就體現了這一特點。深衣屬于漢服,“深”即取其“衣裳相連,被體深邃”之意,其長無曳地,短無露膚。通俗地說,就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極好地保護了身體的私密性。同時,中國傳統服飾追求儒家倡導的“中和”“中正”之美,所以以深衣為代表的傳統服飾多采用中正裁剪,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對稱為美,以中央為尊的認知,強調“正衣立冠是為禮”的禮學思想。而也正是由于禮,在服飾發展的過程中,對身體輪廓的表現逐漸削弱,服裝早已超越了其原始作用,不斷雅化。(摘編自《論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及審美意蘊》)材料二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不是一種孤立存在的文化現象,它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也是附著于物質載體之上的主體美的物化形態。它既主張象征表意性又倡導審美愉悅性,又注重形式美的創造,還崇尚情感意念的表達,使內涵意義與表現形式完美統一,進而展示民族美學的生命藝術品位。以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的顏色為例,其文化內涵亦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而演變,并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審美特征。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生活色彩濃郁,它以等級標識為主要體征,并被賦予特定的倫理意義,如商代將取于自然的青藍、赤紅、黃、白、黑五種顏色視作尊貴色彩,規定只有奴隸主和貴族階層的著裝才能使用這些顏色,且“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髓,黑與青謂之獻,五彩備謂之繡”。此外,將五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方式相結合,與五行等相對應,構成了所謂“五方正色”的圖式,并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終始說”,將之與生命道德聯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紅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服飾色彩作為政治倫理的外在形態直接被用來“別上下、明貴賤”,成為統治階級等級差別的標志性象征,而黃色和龍紋則成為皇帝的專用色和王權的象征。在封建等級制度的高壓和儒家禮教思想的雙重作用下,色彩的應用已脫離自然的物質屬性及其本來意義而被賦予了濃厚的政治倫理色彩。可見,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它出于對自然和生命的無限崇拜以及對等級標識的刻意表述而呈現出明快的色彩風格與和諧統一的心理追求,整體效果既賞心悅目又簡單大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五色體系和風格表現方式,成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調。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衣服的質料、顏色、式樣及附屬裝飾越來越與整個社會心態和個性心理相呼應,服飾本身作為一種信息符號,能夠傳達時代風尚、文化特色以及個人的文化教養、知識水平、風度氣質與社會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視為人的“第二皮膚”,它能夠反映出一個人尤其是女性的個性和心理狀態。美國服裝學家布蘭奇·佩尼在《世界服裝史》中寫道:“將一種鮮花戴在頭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雙唇染上紅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審美觀點……”。女性服裝的質料、色彩、縫制以及與服裝相匹配的佩飾能夠加強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場合的自信心、風度、競爭力量。(摘編自《中國傳統服飾綜述》)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傳統服飾演變的過程與中華文明的發展同步,雖然傳統文化精神貫穿始終,但實用主義精神起主要作用。B.在禮學思想的影響下,中國服裝的款式、剪裁等正不斷趨向高雅化,服裝對身體的遮掩等原始作用已被超越。C.“五德終始說”是由“五方正色”圖式依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而出,并與生命道德相連而形成的學說。D.黃色成為中國皇帝的專用色和王權的象征,始于先秦,源于封建等級制度的高壓和儒家禮教思想的雙重作用。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第二段以時間為序列舉了諸多史例,證明實用主義與傳統服飾的變化關系緊密。B.材料二引用服裝學家布蘭奇·佩尼的話語,論證服飾能反映出女性的個性和心理狀態。C.兩則材料均闡釋了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審美意蘊,均認為服裝色彩起至關重要的作用。D.兩則材料均認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且服飾體現其物化的形態。3.《紅樓夢》中人物的服飾對其形象是有所暗示的。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大紅箭袖”“銀紅撒紅半舊大襖”“厚底大紅鞋”等服飾多為紅色,展現寶玉富貴活潑熱情的形象特征。B.“蜜合色棉襖”“蔥黃綾棉裙,一色半新不舊”等服色多為暖色調,襯托出寶釵溫柔、隨和的性格特征。C.“素色小皮襖”“淺灰色坎肩和粉紅小花裙子”等體現了黛玉純潔坦蕩的性格和寄人籬下低調含蓄的心理。D.“秋板貂鼠昭君套”“桃紅撒花襖”“石青刻絲灰鼠披風”“大紅洋縐銀鼠皮裙”體現王熙鳳輕薄虛榮的一面。4.現代人文學者建議將深衣作為中華地區的漢服來推廣,讓其成為漢族文化的代表。請結合材料一陳述理由。5.校服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校服顏色不僅能展現學生的精神風貌,還能體現學校的文化內涵。請結合材料談談校服顏色所蘊含的意義。(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我的民工弟弟胥加山弟弟背著沾滿塵沙的蛇皮口袋,被我們公司的門衛攔了下來。走出清涼的辦公室,我被一陣熱浪裹住,遠遠地,看見弟弟坐在烈日下鼓鼓囊囊的蛇皮口袋上,不停地喝著碩大的雪碧瓶里的自來水。見我走來,他慌地站起身,擦了一下額頭的汗,扶起倒在地上的蛇皮口袋。我問他怎么不坐在傳達室里等我。弟弟囁嚅著,習慣了,再說怕弄臟人家傳達室。看著弟弟被烈日蒸紅的臉,我真想罵幾個門衛兩句。弟弟幫他們解了圍,說是自己不愿意告訴他們他哥在這里做白領,才用我送他的舊手機給我打了電話。弟弟在我的辦公室只坐了五分鐘,他說要在離我家不遠的工地上打兩個月工,想在我家住幾宿,等工地安置好工棚就回到工地上。看著他被風沙揉紅的眼睛,我脫口而出,這次打工就別住工棚了,天天晚上來家。弟弟激動得不知所措,他急急地說:“哥,你這里太涼了,我得走,再多坐一會兒,會感冒的!”看著烈日下小弟的背影,我有種揪心的疼——同是一娘所生,我比他大三歲,他看上去卻比我大;我在舒適的環境中拿著不菲的報酬,他卻揮汗如雨,拼著死力掙著微薄的工資……我提前下班,買了酒菜,把弟弟住的房間整理一新,等著弟弟。誰知妻卻一口回絕我:“這怎么行,他住家里,我們都會不方便的!”“不方便也得方便!”我有點強詞奪理,妻不想跟我吵,進房甩上門。弟一回到家,我便說他,工地下班怎么這么晚?弟弟說他早下班了,在工地上沖了把涼水澡。這時,我才聞到弟身上散發出的淡淡的花露水的清香。我為小弟斟酒。弟小聲地問我:“嫂還沒下班?”“下班了,她今天工作有點兒累,先休息了!”弟一怔,不再作聲,和我默默地喝著酒。我安置好弟休息,回房。妻一骨碌起床,“咣”一聲關門,準是去了她父母家,聲音驚動了小弟,他慌張地來到我的房間問:“哥,嫂怎么啦?”“別管她!她愛去哪去哪,又不是小孩子,你去休息!明天還要上工呢!”弟沒有再和我說什么。第二天,我起了大早,準備為弟做早餐,誰知,弟卻不知去向,鍋中煮好了粥,家中的物什收拾一新,桌上留有紙條:哥,我還是住工地吧,你家有空調,夜里失眠,睡不習慣……看著小弟的留言,我有一種莫名的憤怒要向妻吼叫。晚上,小弟沒有再來,而妻準時而歸,眉梢上掛著得意。我還沒向她發火,她倒口若懸河,說小弟如何懂道理,嘴巴多么甜,句句說到人心窩里,哪像你。沒等妻把話說完,我隨手把一只碗砸向地面,“咣當”聲嚇得妻直向后退。我咬牙切齒地連罵帶吼:“你高人一等,你天生富貴……”妻收斂了些,可還在自言自語:“他住家里我住娘家,我不是讓步了嗎?到底要我怎樣,再說是他找到我們單位,說他在工地上住習慣了……”我哪有心情聽妻辯白,歇斯底里地痛哭起來,說著和弟的情分——弟上學時,成績一直不錯,可一見生病的爸爸和病懨懨的我,過早懂事的他,14歲就輟學外出打工,供我讀中專……妻不知何時,遞來了一條毛巾,怯生生地說:“你怎么不早說?要不,明天我接他回來!”妻去工地沒有找到小弟,只帶回工頭的一句話,說小弟自愿去了更遠的一家工地,本來他興致勃勃地向工友們夸口,要是工頭同意他到我家附近的工地做工,他會帶他們來我家喝一頓酒……我的民工弟弟走了,工頭和工友們受小弟委托,不愿告訴我小弟所在的另一家工地的地址。其實我也知道,即使我請幾天假,滿城工地尋到小弟,他也不愿回來打擾我們平靜的生活。而我內心的自責和疼痛會愈加沉重而無法化解……(有刪節)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沾滿塵沙的蛇皮口袋”“喝著碩大的雪碧瓶里的自來水”等描寫細致生動,反映了民工群體生存境遇的惡劣。B.小說采用第一人稱敘事,便于抒發“我”內心深處對弟弟豐富又復雜的真摯情感,增加了文章的真實性。C.弟弟主動搬離“我家”這個情節,加重了我對弟弟的愧疚之情,突出了妻子對民工的偏見,揭示了小說的主題。D.工頭和工友們不愿告訴“我”小弟所在新工地地址,是因為妻子的行為讓工友們對“我”和妻子產生了不滿。7.下列對小說中設置“妻子”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弟弟住進“我”家,“我”妻子的反對使情節平添波瀾,推動故事的發展。B.妻子對弟弟的疏遠反襯“我”和弟弟之間的深情,凸顯了手足之情的可貴。C.妻子對弟弟前后態度的變化,將全文情節貫穿了起來,起到了線索作用。D.作者設計妻子后來想接弟弟回家住的情節,是想要呼吁人們尊重民工。8.請談談小說塑造“弟弟”這一人物形象運用表現手法。9.簡要分析小說畫線部分“我”的心理描寫的作用。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初,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遣其喪歸葬。至吳,吳王①慍曰:“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復遣喪之長安葬。吳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禮,稱疾不朝。京師知其以子故,系治驗問吳使者。吳王恐,始有反謀。后使人為秋請,文帝復問之,使者對曰:“王實不病。漢系治使者數輩,吳王恐,以故遂稱病。夫‘察見淵中魚,不祥’。唯上棄前過,與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吳使者歸之,而賜吳王幾杖,老,不朝。吳得釋其罪,謀亦益解。然其居國以銅、鹽故,百姓無賦,卒踐更②,輒與平賈;歲時存問茂材,賞賜閭里;他郡國吏欲來捕亡人者,訟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晁錯數上書言吳過,可削。文帝寬,不忍罰,以此吳日益橫。及景帝即位,錯說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齊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吳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隙,詐稱病不朝,于古法當誅。文帝弗忍,因賜幾杖。德至厚,當改過自新,反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雜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由此與錯有隙。(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七國之叛》)文本二: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數年之間,奔命扶傷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遲不救者三代。后乃謀臣獻畫,而離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國居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節選自柳宗元《封建論》)【注】①吳王:劉濤,漢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為吳王,其封地為吳國,后聯合楚、趙等七國發動叛亂,失敗后,逃到東越被殺。②踐更:受錢代人服徭役。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誘A天B下C亡D人E謀F作G亂H今I削J之K亦L反M不N削O亦P反Q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系治,囚禁審其罪,“系”與《過秦論》中“俯首系頸”的“系”意思不同。B.幾杖,指坐幾和手杖,皆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以借指老人。C.存問,問候的意思,“存”與《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意思不同。D.陵遲,也作“凌遲”,既是一種殘酷刑罰,也指漸趨衰敗,在文中意指后者。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吳國太子侍奉皇太子飲酒、下棋,走棋路時與之發生了爭執,態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盤打死了,這件事成為吳王意圖謀反的誘因。B.因吳太子之事,吳王稱病不再朝見文帝,此舉有違藩臣的禮節,不過文帝在聽了使者的解釋后,未追究吳王過錯,特許吳王不再上朝。C.晁錯多次上奏文帝,陳述吳王過失,建議削減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錯仍力主削藩,他認為吳王最終會發動叛亂。D.面對吳國的威脅,削藩已成朝臣共識;柳宗元也認為,西漢時由于謀臣獻策,才分散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諸侯國。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吳得釋其罪,謀亦益解(2)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14.唐朝中后期藩鎮割據嚴重,請結合文本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論》的創作目的。(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及材料,完成各題。文本一:秋懷(其二)孟郊【注】秋月顏色冰,老客志氣單。冷露滴夢破,峭風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腸中轉愁盤。疑慮無所憑,虛聽多無端。梧桐枯崢嶸,聲響如哀彈。文本二: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注】此詩作于孟郊老年居于洛陽充當河南尹下屬小吏時。孟郊一生仕途波折,生活困頓。15.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秋懷》從冰冷的秋月起筆,與月為伴的“老客”壯志也已消磨殆盡,開篇就奠定了全詩苦寒的基調。B.《秋懷》中“冷露”二句語帶雙關:作者既感嘆秋寒露重難以成眠,也悲泣人生夢想破滅。C.作者以“崢嶸”來形容深秋時節的梧桐,委婉地表達出內心依然有“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慷慨胸懷。D.本詩中呈現的詩人形象與杜甫在《登高》中塑造的詩人形象有相同之處:均為晩境頹唐、愁病交加。16.請結合文本二,合理評價孟郊《秋懷》詩的境界。(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氓》中寫女主人公早起晚睡、每日辛勞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歸去來兮辭(并序)》中,陶淵明寫自己愛惜美好時光,獨自外出,有時親歷農事、躬耕隴畝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自然界的草木榮枯容易引發人們的感慨,詩人常常借生長茂盛的草木表達昔盛今衰之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三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日前,我國舉辦了《西方現當代藝術大師作品展》是今年“中國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中的重要展覽(1)。展品均來自意大利國家現當代美術館(2),它開啟了一扇窗口(3),讓觀眾得以領略意大利及歐洲其他國家現代藝術(4)。在展覽中,人們不但看到現代藝術之前的藝術樣態,如學院派、浪漫派、寫實派的藝術——這是一種縱向的線索;還一一了解到令人①的各種現代藝術流派與風格,如印象派、后印象派和后現代派等——這是一種橫向的面貌。中國觀眾在展覽上欣賞到那些美術史上的名家杰作,如德加、凡·高、博爾迪尼、布拉克、畢加索等的巨制,②地感受到現代藝術群星璀璨的動人魅力。其中,凡·高的《園丁》是展覽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展品。意大利不僅擁有古羅馬時代的輝煌藝術、文藝復興時期璀璨多姿的名家名作,其現代藝術也③。展覽中難得一見的還有意大利畫家雷納托·古圖索的兩幅作品《受傷的硫礦工》和《蒙塔萊肖像》。這位出生于西西里的畫家,年少時就顯示出過人的藝術才華。雷納托·古圖索創作的頗為獨特的肖像畫《蒙塔萊肖像》以一個側面便生動描繪出了后來榮膺1975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埃烏杰尼奧·蒙塔萊與眾不同的氣質。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請將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改成幾個較短的語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2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兩個病句,請指出句子序號并結合語境加以修改。(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兩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①___________________,意為人們在網上分享自己認可的信息,使他人產生認同。“種草”的流行,源于人們消費前貨比三家的習慣,想聽聽“過來人”的建議。瞄準互聯網新藍海,很多UGC(用戶生成內容)平臺在激烈的電商競爭中異軍突起,催生了過億級別的內容分享社區、消費決策平臺。隨手一翻,這里的商品價格、使用體驗、注意事項等內容似乎就可以給你提供真誠的建議和幫助。這種基于信任的信息共享、情感共鳴、社區互動,是UGC平臺的優勢,也是其立身之本。但是②___________________,體驗才是跟進的關鍵。倘若平臺打著“高質量筆記”“高品質生活”的旗號,實際上干的卻是商業營銷、品牌推廣的買賣,那么損害的就是平臺的商譽,③___________________。“你愛看的‘種草筆記’,可能是3塊錢1篇”“我才60個粉絲,就有人給我發私信,問接不接推廣”“第一段用‘我’寫提高真實性,第二段突出賣點,第三段加深印象”……這些圖片P了又P、文案改了又改、濾鏡換了又換等套路化、格式化、模板化的操作,促使曾經皆大歡喜的“避坑寶典”,事實上淪為愿者上鉤的“坑人指南”。21.下列句子中使用省略號的用法和文中省略號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還沒結婚吧?”“……”他飛紅了臉,更加忸怩起來。B.地獄?論理,就該也有然而也未必,……誰來管這等事……C.他們不敢大聲說話,不敢寫信,不敢看書,不敢周濟窮人……D.黨派我……到蘭考……工作,我沒……完成……黨交給任務2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0個字。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懿”是美好之意。它由三個漢字組成:壹,次,心。包含著追求美好的意識或品質。壹,代表專一與持久;次,行事分輕重緩急,有條理;心,追求內心的豐盈)請綜合圖形的內容和寓意并結合自身發展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認識與評價,體現新時代青年的思考。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重慶市第八中學2022—2023學年下期高2024屆7月考試語文試題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中國傳統服飾的發展與中華文明的發展同步。經過千年的發展與積累,每個要素都有特別的含義。從服裝的款式、配飾到色彩,再到制作工藝,都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這種服飾文化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傳統文化精神附著于服裝這種物質載體之上,使得服裝成為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態。李澤厚曾提出中國文化具有一種實用理性的特點。他指出實用理性“是經驗合理性的概括或提升”,并闡釋了中國文化精神中富含實用主義的特征,而實用主義這一文化精神也貫穿于中國傳統服飾的演變過程之中。在春秋戰國時期,趙國君主趙武靈王為適應與以騎射為主的少數民族的作戰需要,抵御周邊少數民族的入侵,自上而下掀起了一場服飾改革運動。“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廢棄漢族傳統裙式下裳而穿褲,變舄履而著靴,史稱“胡服騎射”。魏晉南北朝時期受魏晉玄學的影響,追求自由飄逸、瀟灑脫俗的境界。以“竹林七賢”為代表的對魏晉時期人物的繪畫作品中,人物多赤足散發,袒胸露乳,這種服飾潮流張揚虛無、有意仿古,體現對禮法的輕蔑。到了唐朝,政治清明,南北文化不斷交流融合,中外貿易頻繁,交通發達,異國的禮俗、服裝等不斷引入中原,服裝的整體趨勢從簡單變得復雜,服裝風格高貴奢華。另一個服飾發生明顯人為變更的階段是明末清初時期的“滿漢交融”。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滿人入關,采取“斷發易服”的強制手段,使中國流傳千年的傳統服制被有限終止。縱向看傳統服飾的變化可以看出,傳統服飾的變化,是受一個時代的軍事需求、政治需求、民族融合等現實需求影響的。不論是”胡服騎射”“輕蔑禮法”還是對龍圖騰的保存,都體現了傳統服飾在變化過程中重視實際功效,講究變通的實用主義精神。中國傳統服飾的含蓄婉約與儒家“中庸”之“中”皆強調“不過分而和諧”,這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有明顯體現,且主要體現在傳統服飾的款式、裁剪之中。中國傳統服飾強調對身體的遮蔽覆蓋,刻意以衣裳障礙替代人體的自然曲線。服飾款式設計中含蓄婉約的特點是與中國人和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的。最為典型的中國古代服飾深衣,就體現了這一特點。深衣屬于漢服,“深”即取其“衣裳相連,被體深邃”之意,其長無曳地,短無露膚。通俗地說,就是上衣和下裳相連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為邊緣,其特點是使身體深藏不露,極好地保護了身體的私密性。同時,中國傳統服飾追求儒家倡導的“中和”“中正”之美,所以以深衣為代表的傳統服飾多采用中正裁剪,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對稱為美,以中央為尊的認知,強調“正衣立冠是為禮”的禮學思想。而也正是由于禮,在服飾發展的過程中,對身體輪廓的表現逐漸削弱,服裝早已超越了其原始作用,不斷雅化。(摘編自《論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及審美意蘊》)材料二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不是一種孤立存在的文化現象,它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也是附著于物質載體之上的主體美的物化形態。它既主張象征表意性又倡導審美愉悅性,又注重形式美的創造,還崇尚情感意念的表達,使內涵意義與表現形式完美統一,進而展示民族美學的生命藝術品位。以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的顏色為例,其文化內涵亦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而演變,并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審美特征。中華傳統服飾文化的生活色彩濃郁,它以等級標識為主要體征,并被賦予特定的倫理意義,如商代將取于自然的青藍、赤紅、黃、白、黑五種顏色視作尊貴色彩,規定只有奴隸主和貴族階層的著裝才能使用這些顏色,且“青與赤謂之文,赤與白謂之章,白與黑謂之髓,黑與青謂之獻,五彩備謂之繡”。此外,將五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方式相結合,與五行等相對應,構成了所謂“五方正色”的圖式,并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終始說”,將之與生命道德聯系在一起,如商以金德王、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紅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先秦之后,到了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服飾色彩作為政治倫理的外在形態直接被用來“別上下、明貴賤”,成為統治階級等級差別的標志性象征,而黃色和龍紋則成為皇帝的專用色和王權的象征。在封建等級制度的高壓和儒家禮教思想的雙重作用下,色彩的應用已脫離自然的物質屬性及其本來意義而被賦予了濃厚的政治倫理色彩。可見,中國傳統服飾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它出于對自然和生命的無限崇拜以及對等級標識的刻意表述而呈現出明快的色彩風格與和諧統一的心理追求,整體效果既賞心悅目又簡單大方,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五色體系和風格表現方式,成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基調。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衣服的質料、顏色、式樣及附屬裝飾越來越與整個社會心態和個性心理相呼應,服飾本身作為一種信息符號,能夠傳達時代風尚、文化特色以及個人的文化教養、知識水平、風度氣質與社會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視為人的“第二皮膚”,它能夠反映出一個人尤其是女性的個性和心理狀態。美國服裝學家布蘭奇·佩尼在《世界服裝史》中寫道:“將一種鮮花戴在頭上,或者以酸梅果汁把雙唇染上紅色的第一位姑娘,必定有她自己的審美觀點……”。女性服裝的質料、色彩、縫制以及與服裝相匹配的佩飾能夠加強女性自身身份及在特定場合的自信心、風度、競爭力量。(摘編自《中國傳統服飾綜述》)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中國傳統服飾演變的過程與中華文明的發展同步,雖然傳統文化精神貫穿始終,但實用主義精神起主要作用。B.在禮學思想的影響下,中國服裝的款式、剪裁等正不斷趨向高雅化,服裝對身體的遮掩等原始作用已被超越。C.“五德終始說”是由“五方正色”圖式依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而出,并與生命道德相連而形成的學說。D.黃色成為中國皇帝的專用色和王權的象征,始于先秦,源于封建等級制度的高壓和儒家禮教思想的雙重作用。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材料一第二段以時間為序列舉了諸多史例,證明實用主義與傳統服飾的變化關系緊密。B.材料二引用服裝學家布蘭奇·佩尼的話語,論證服飾能反映出女性的個性和心理狀態。C.兩則材料均闡釋了中國傳統服飾文化的審美意蘊,均認為服裝色彩起至關重要的作用。D.兩則材料均認為中國傳統服飾文化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且服飾體現其物化的形態。3.《紅樓夢》中人物的服飾對其形象是有所暗示的。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大紅箭袖”“銀紅撒紅半舊大襖”“厚底大紅鞋”等服飾多為紅色,展現寶玉富貴活潑熱情的形象特征。B.“蜜合色棉襖”“蔥黃綾棉裙,一色半新不舊”等服色多為暖色調,襯托出寶釵溫柔、隨和的性格特征。C.“素色小皮襖”“淺灰色坎肩和粉紅小花裙子”等體現了黛玉純潔坦蕩的性格和寄人籬下低調含蓄的心理。D.“秋板貂鼠昭君套”“桃紅撒花襖”“石青刻絲灰鼠披風”“大紅洋縐銀鼠皮裙”體現王熙鳳輕薄虛榮的一面。4.現代人文學者建議將深衣作為中華地區的漢服來推廣,讓其成為漢族文化的代表。請結合材料一陳述理由。5.校服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校服顏色不僅能展現學生的精神風貌,還能體現學校的文化內涵。請結合材料談談校服顏色所蘊含的意義。【答案】1.B2.C3.C4.①深服多采用中正裁剪,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對稱美;②深服的款式以衣裳障礙替代人體的自然曲線,符合中華禮學思想;③深服設計中含蓄婉約的特點,與中國人和平、中庸的取向一致。5.①校服顏色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體現著校園文化的精神;②校服顏色易與學校心態和學生個性心理呼應;③校服顏色可以傳達諸多信息,如校園氣象,學生氣質等;④校服顏色體現鮮明的時代性審美特征。【解析】【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但實用主義精神起主要作用”錯,材料一是說“中國文化精神中富含實用主義的特征,而實用主義這一文化精神也貫穿于中國傳統服飾的演變過程之中”“都體現了傳統服飾在變化過程中重視實際功效,講究變通的實用主義精神”。可見,“主要作用”無明顯體現。C.“‘五德終始說’是由‘五方正色’圖式依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而出,并與生命道德相連而形成的學說”邏輯有誤。材料二是說“將五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方式相結合,與五行等相對應,構成了所謂‘五方正色’的圖式,并根據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終始說’,將之與生命道德聯系在一起”。可見,原文是說“五德終始說”這一學說形成后與生命道德聯系在一起,并不是說它與生命道德相連而形成的學說。D.“源于封建等級制度的高壓和儒家禮教思想的雙重作用”錯。材料二是說“先秦之后……黃色和龍紋則成為皇帝的專用色和王權的象征。在封建等級制度的高壓和儒家禮教思想的雙重作用下,色彩的應用已脫離自然的物質屬性及其本來意義而被賦予了濃厚的政治倫理色彩”。可見,應是“緣于”封建等級制度的高壓和儒家禮教思想的雙重作用,而不是“源于”。故選B。【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相關內容推理和判斷的能力。C.“兩則材料……均認為服裝色彩起至關重要的作用。”錯,材料一中認為服裝色彩“起至關重要的作用”不明顯。故選C。【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材料相關內容進行分析和判斷的能力。C.“體現了黛玉純潔坦蕩的性格”錯,“素色小皮襖”“淺灰色坎肩和粉紅小花裙子”等體現了黛玉寄人籬下低調含蓄的心理,但是“坦蕩”的性格特征體現并不明顯。故選C。【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據材料一的“以深衣為代表的傳統服飾多采用中正裁剪,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對稱為美,以中央為尊的認知,強調“正衣立冠是為禮”的禮學思想”分析,深服多采用中正裁剪,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對稱美;根據材料一的“中國傳統服飾強調對身體的遮蔽覆蓋,刻意以衣裳障礙替代人體的自然曲線。服飾款式設計中含蓄婉約的特點是與中國人和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的”分析,深服的款式以衣裳障礙替代人體的自然曲線,符合中華禮學思想;根據材料一的“中國傳統服飾的含蓄婉約與儒家‘中庸’之‘中’皆強調“不過分而和諧”,這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中有明顯體現,且主要體現在傳統服飾的款式、裁剪之中”“服飾款式設計中含蓄婉約的特點是與中國人和平、中庸的取向相一致的。最為典型的中國古代服飾深衣,就體現了這一特點”分析,深服設計中含蓄婉約的特點,與中國人和平、中庸的取向一致。【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1)根據材料一中“從服裝的款式、配飾到色彩,再到制作工藝,都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這種服飾文化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體,傳統文化精神附著于服裝這種物質載體之上,使得服裝成為文化精神的物化形態”可知,校服顏色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體現著校園文化的精神;(2)根據材料二中“人們衣服的質料、顏色、式樣及附屬裝飾越來越與整個社會心態和個性心理相呼應”可知,校服顏色易與學校心態和學生個性心理呼應;(3)根據材料二中“服飾本身作為一種信息符號,能夠傳達時代風尚、文化特色以及個人的文化教養、知識水平、風度氣質與社會角色方面的信息。衣服被視為人的‘第二皮膚’,它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個性和心理狀態”可知,校服顏色可以傳達諸多信息,如校園氣象,學生氣質等;(4)根據材料一中“縱向看傳統服飾的變化可以看出,傳統服飾的變化,是受一個時代的軍事需求、政治需求、民族融合等現實需求影響的”可知,校服顏色體現鮮明的時代性審美特征。(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我的民工弟弟胥加山弟弟背著沾滿塵沙的蛇皮口袋,被我們公司的門衛攔了下來。走出清涼的辦公室,我被一陣熱浪裹住,遠遠地,看見弟弟坐在烈日下鼓鼓囊囊的蛇皮口袋上,不停地喝著碩大的雪碧瓶里的自來水。見我走來,他慌地站起身,擦了一下額頭的汗,扶起倒在地上的蛇皮口袋。我問他怎么不坐在傳達室里等我。弟弟囁嚅著,習慣了,再說怕弄臟人家傳達室。看著弟弟被烈日蒸紅的臉,我真想罵幾個門衛兩句。弟弟幫他們解了圍,說是自己不愿意告訴他們他哥在這里做白領,才用我送他的舊手機給我打了電話。弟弟在我的辦公室只坐了五分鐘,他說要在離我家不遠的工地上打兩個月工,想在我家住幾宿,等工地安置好工棚就回到工地上。看著他被風沙揉紅的眼睛,我脫口而出,這次打工就別住工棚了,天天晚上來家。弟弟激動得不知所措,他急急地說:“哥,你這里太涼了,我得走,再多坐一會兒,會感冒的!”看著烈日下小弟的背影,我有種揪心的疼——同是一娘所生,我比他大三歲,他看上去卻比我大;我在舒適的環境中拿著不菲的報酬,他卻揮汗如雨,拼著死力掙著微薄的工資……我提前下班,買了酒菜,把弟弟住的房間整理一新,等著弟弟。誰知妻卻一口回絕我:“這怎么行,他住家里,我們都會不方便的!”“不方便也得方便!”我有點強詞奪理,妻不想跟我吵,進房甩上門。弟一回到家,我便說他,工地下班怎么這么晚?弟弟說他早下班了,在工地上沖了把涼水澡。這時,我才聞到弟身上散發出的淡淡的花露水的清香。我為小弟斟酒。弟小聲地問我:“嫂還沒下班?”“下班了,她今天工作有點兒累,先休息了!”弟一怔,不再作聲,和我默默地喝著酒。我安置好弟休息,回房。妻一骨碌起床,“咣”一聲關門,準是去了她父母家,聲音驚動了小弟,他慌張地來到我的房間問:“哥,嫂怎么啦?”“別管她!她愛去哪去哪,又不是小孩子,你去休息!明天還要上工呢!”弟沒有再和我說什么。第二天,我起了大早,準備為弟做早餐,誰知,弟卻不知去向,鍋中煮好了粥,家中的物什收拾一新,桌上留有紙條:哥,我還是住工地吧,你家有空調,夜里失眠,睡不習慣……看著小弟的留言,我有一種莫名的憤怒要向妻吼叫。晚上,小弟沒有再來,而妻準時而歸,眉梢上掛著得意。我還沒向她發火,她倒口若懸河,說小弟如何懂道理,嘴巴多么甜,句句說到人心窩里,哪像你。沒等妻把話說完,我隨手把一只碗砸向地面,“咣當”聲嚇得妻直向后退。我咬牙切齒地連罵帶吼:“你高人一等,你天生富貴……”妻收斂了些,可還在自言自語:“他住家里我住娘家,我不是讓步了嗎?到底要我怎樣,再說是他找到我們單位,說他在工地上住習慣了……”我哪有心情聽妻辯白,歇斯底里地痛哭起來,說著和弟的情分——弟上學時,成績一直不錯,可一見生病的爸爸和病懨懨的我,過早懂事的他,14歲就輟學外出打工,供我讀中專……妻不知何時,遞來了一條毛巾,怯生生地說:“你怎么不早說?要不,明天我接他回來!”妻去工地沒有找到小弟,只帶回工頭的一句話,說小弟自愿去了更遠的一家工地,本來他興致勃勃地向工友們夸口,要是工頭同意他到我家附近的工地做工,他會帶他們來我家喝一頓酒……我的民工弟弟走了,工頭和工友們受小弟委托,不愿告訴我小弟所在的另一家工地的地址。其實我也知道,即使我請幾天假,滿城工地尋到小弟,他也不愿回來打擾我們平靜的生活。而我內心的自責和疼痛會愈加沉重而無法化解……(有刪節)6.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中“沾滿塵沙蛇皮口袋”“喝著碩大的雪碧瓶里的自來水”等描寫細致生動,反映了民工群體生存境遇的惡劣。B.小說采用第一人稱敘事,便于抒發“我”內心深處對弟弟豐富又復雜的真摯情感,增加了文章的真實性。C.弟弟主動搬離“我家”這個情節,加重了我對弟弟的愧疚之情,突出了妻子對民工的偏見,揭示了小說的主題。D.工頭和工友們不愿告訴“我”小弟所在的新工地地址,是因為妻子的行為讓工友們對“我”和妻子產生了不滿。7.下列對小說中設置“妻子”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弟弟住進“我”家,“我”妻子的反對使情節平添波瀾,推動故事的發展。B.妻子對弟弟的疏遠反襯“我”和弟弟之間的深情,凸顯了手足之情的可貴。C.妻子對弟弟前后態度的變化,將全文情節貫穿了起來,起到了線索作用。D.作者設計妻子后來想接弟弟回家住的情節,是想要呼吁人們尊重民工。8.請談談小說塑造“弟弟”這一人物形象運用的表現手法。9.簡要分析小說畫線部分“我”的心理描寫的作用。【答案】6.D7.C8.①正面描寫:運用外貌、神態、語言、動作等描寫,全方位展示了弟弟淳樸善良、吃苦耐勞、敏感自尊的形象。

②細節描寫:背著沾滿塵沙的蛇皮口袋、被風沙揉紅的眼睛等細節塑造了一個典型的民工形象。

③側面描寫:“我”的哭訴、妻子的夸贊等,從側面突出了弟弟任勞任怨、善解人意的形象特點。

④對比手法:“我”的工作環境和弟弟的工作環境的對比,妻子對弟弟的不體諒和弟弟的善解人意對比。9.①照應前文,交代了留弟弟住家里的原因;

②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為下文與妻子發生矛盾作鋪墊;

③突出了民工工作環境的惡劣,表達關心民工的主題。【解析】【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是因為妻子的行為讓工友們對‘我’和妻子產生了不滿”錯誤。根據“我的民工弟弟走了,工頭和工友們受小弟委托,不愿告訴我小弟所在的另一家工地的地址”可以看出,民工弟弟不愿回來打擾我們平靜的生活,工頭和工友們受小弟委托,才不告訴“我”小弟所在的新工地地址。故選D。【7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的能力。C.“將全文情節貫穿了起來,起到了線索作用”錯誤。“我”是小說的行文線索,小說以“我”的所見所感為線索貫穿全文,線索清晰,結構緊湊。故選C。【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人物描寫的手法的能力。①根據“看著弟弟被烈日蒸紅的臉”運用了外貌描寫,表現出了弟弟的辛苦;“看見弟弟坐在烈日下鼓鼓囊囊的蛇皮口袋上,不停地喝著碩大的雪碧瓶里的自來水。見我走來,他慌地站起身,擦了一下額頭的汗,扶起倒在地上的蛇皮口袋”運用了動作描寫,表現出弟弟吃苦耐勞的特點;“弟小聲地問我:‘嫂還沒下班?”“他慌張地來到我的房間問:‘哥,嫂怎么啦?”等可知,這是運用了語言描寫,表現出弟弟的敏感自尊的特點。用“哥,我還是住工地吧,你家有空調,夜里失眠,睡不習慣”等語言表現出弟弟淳樸善良,處處為他人著想的特點。根據“弟弟激動得不知所措,他急急地說”運用了神態描寫的方法,展示了弟弟淳樸善良。②根據“看見弟弟坐在烈日下鼓鼓囊囊的蛇皮口袋上,不停地喝著碩大的雪碧瓶里的自來水。見我走來,他慌地站起身,擦了一下額頭的汗,扶起倒在地上的蛇皮口袋”“看著他被風沙揉紅的眼睛”可知,“喝著”“慌地”“擦了”等運用了細節描寫,表現出弟弟作為一個典型的民工吃苦耐勞的形象。③根據“弟上學時,成績一直不錯,可一見生病爸爸和病懨懨的我,過早懂事的他,14歲就輟學外出打工,供我讀中專……”通過我的哭訴從側面突出了弟弟任勞任怨;“說小弟如何懂道理,嘴巴多么甜,句句說到人心窩里”從側面突出了弟弟善解人意的形象特點。④根據“同是一娘所生,我比他大三歲,他看上去卻比我大;我在舒適的環境中拿著不菲的報酬,他卻揮汗如雨,拼著死力掙著微薄的工資”可知,這是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寫出了弟弟吃苦耐勞的特點。根據“誰知妻卻一囗回絕我”“他也不愿回來打擾我們平靜的生活。而我內心的自責和疼痛會愈加沉重而無法化解”可知,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妻子對弟弟的不體諒和弟弟的善解人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弟弟處處為他人著想。【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語段的作用的能力。①在內容上,“同是一娘所生,我比他大三歲,他看上去卻比我大;我在舒適的環境中拿著不菲的報酬,他卻揮汗如雨,拼著死力掙著微薄的工資……”通過我和弟弟之間的生活環境的對比,突出了“我”對弟弟生活現狀的心疼,要留弟弟在家里住宿,照應前文“我脫口而出,這次打工就別住工棚了,天天晚上來家”,交代了留弟弟住家里的原因;②在結構上,“看著烈日下小弟的背影,我有種揪心的疼”我和弟弟的情感,以及弟弟為家庭做出的犧牲,促使我留宿弟弟,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也為下文弟弟住進“我”家,“我”妻子的反對進而與妻子發生矛盾作鋪墊;③在主題上,“同是一娘所生,我比他大三歲,他看上去卻比我大;我在舒適的環境中拿著不菲的報酬,他卻揮汗如雨,拼著死力掙著微薄的工資……”通過兄弟的年齡以及生活環境的巨大差異的對比,表達了關心民工的主題。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文本一:初,孝文時,吳太子入見,得侍皇太子飲、博。吳太子博,爭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吳太子,殺之,遣其喪歸葬。至吳,吳王①慍曰:“天下同宗,死長安即葬長安,何必來葬為!”復遣喪之長安葬。吳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禮,稱疾不朝。京師知其以子故,系治驗問吳使者。吳王恐,始有反謀。后使人為秋請,文帝復問之,使者對曰:“王實不病。漢系治使者數輩,吳王恐,以故遂稱病。夫‘察見淵中魚,不祥’。唯上棄前過,與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吳使者歸之,而賜吳王幾杖,老,不朝。吳得釋其罪,謀亦益解。然其居國以銅、鹽故,百姓無賦,卒踐更②,輒與平賈;歲時存問茂材,賞賜閭里;他郡國吏欲來捕亡人者,訟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余年。晁錯數上書言吳過,可削。文帝寬,不忍罰,以此吳日益橫。及景帝即位,錯說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齊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吳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吳王前有太子之隙,詐稱病不朝,于古法當誅。文帝弗忍,因賜幾杖。德至厚,當改過自新,反益驕溢。即山鑄錢,煮海水為鹽,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雜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由此與錯有隙。(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七國之叛》)文本二:漢有天下,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數年之間,奔命扶傷之不暇,困平城,病流矢,陵遲不救者三代。后乃謀臣獻畫,而離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國居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節選自柳宗元《封建論》)【注】①吳王:劉濤,漢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為吳王,其封地為吳國,后聯合楚、趙等七國發動叛亂,失敗后,逃到東越被殺。②踐更:受錢代人服徭役。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誘A天B下C亡D人E謀F作G亂H今I削J之K亦L反M不N削O亦P反Q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系治,囚禁審其罪,“系”與《過秦論》中“俯首系頸”的“系”意思不同。B.幾杖,指坐幾和手杖,皆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以借指老人。C.存問,問候的意思,“存”與《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意思不同。D.陵遲,也作“凌遲”,既是一種殘酷刑罰,也指漸趨衰敗,在文中意指后者。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吳國太子侍奉皇太子飲酒、下棋,走棋路時與之發生了爭執,態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盤打死了,這件事成為吳王意圖謀反的誘因。B.因吳太子之事,吳王稱病不再朝見文帝,此舉有違藩臣的禮節,不過文帝在聽了使者的解釋后,未追究吳王過錯,特許吳王不再上朝。C.晁錯多次上奏文帝,陳述吳王過失,建議削減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錯仍力主削藩,他認為吳王最終會發動叛亂。D.面對吳國的威脅,削藩已成朝臣共識;柳宗元也認為,西漢時由于謀臣獻策,才分散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諸侯國。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吳得釋其罪,謀亦益解。(2)矯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內而立宗子,封功臣。14.唐朝中后期藩鎮割據嚴重,請結合文本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論》的創作目的。【答案】10.EHM11.C12.D13.(1)吳王能夠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謀反的意圖也漸漸消解了。(2)糾正秦朝偏頗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來確立、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14.①以西漢削藩的史實,論證了郡縣制的優越性;

②諷諫唐王朝要削弱藩鎮勢力。【解析】【1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準確斷句的能力。句意:招誘天下逃亡人,陰謀叛亂。現在,削減他的封地會反叛,不削封地,他也會反叛。如果現在削減他的封地,反得快,禍害還小;不削減他的地,反得慢,禍害會更大。“誘天下亡人”中,“天下亡人”是動詞“誘”的賓語,其中“天下”修飾“亡人”,因此應在“人”后斷開,即E處;“謀作亂”省略了主語“吳王”,是完整的句子,前后斷開,即H處;“削之”和“不削”是假設的兩種情況,各自斷開,即M處。【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辨析一詞多義,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A.正確,“系”含義相近但不同。“系”:系上,囚禁。句意:因吳國幾批使者被朝廷拘留又被治罪/低下頭,用繩子拴著脖子。B.正確。C.錯誤,“存”相同。“存”:都是問候的意思。句意:每年按時慰問茂才/(賓客)屈駕前來探望我。D.正確故選C。【1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D.“削藩已成朝臣共識”錯誤。據文本一“獨竇嬰爭之”可知,削藩一事仍有人反對。故選D。【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1)“釋”,赦免;“益”漸漸;“得釋其罪”,被動句式。(2)“矯”,糾正;“徇”,遵循;“剖”,分割。【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材料二中柳宗元說“然而封建之始,郡國居半,時則有叛國而無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繼漢而帝者,雖百代可知也”,說明漢朝開始恢復封建制的時候,諸侯國和郡縣各占一半疆域,那時只有反叛的諸侯國而沒有反叛的郡縣,秦朝郡縣制的正確性也已經明白清楚了。繼漢朝而稱帝的,就是再過一百代,郡縣制比封建制優越,也是可以知道的。而結合唐王朝因安史之亂及藩鎮割據而由盛轉衰的史實可知,柳宗元運用西漢削藩的史實,是為了充分論證郡縣制的優越性,從而諷諫唐王朝要削弱藩鎮勢力。參考譯文:文本一:當初,在孝文帝時,吳國太子入宮朝見皇上,侍候皇太子飲酒、下棋。吳太子走棋時與皇太子發生爭執,態度不恭敬;皇太子拿起棋盤猛打吳太子,吳太子被打死,靈柩送回安葬。到了吳國,吳王怨恨地說:“天下都同是一家,死在長安就埋在長安,為什么要送回來呢!”吳王又把吳太子的靈柩送回長安。吳王從此漸漸違背藩臣的禮節,聲稱有病,不再朝見皇上。京師知道吳王是因兒子的緣故,便拘留、審理、查問吳國的使者。吳王害怕,開始有了反叛的想法。后來,在長安行秋季朝見禮時,吳王派人參加,文帝再次問起吳王不來朝見的原因,使者說:“吳王其實沒病,因吳國幾批使者被朝廷拘留又被治罪,吳王害怕,所以才借口生病。前人說‘查看深淵中的魚,是不吉祥的’。希望皇上不再追究他以前的過失,讓他悔改自新。”于是文帝釋放了使者,讓他們回國,并特意賞給吳王坐幾和手杖,表示照顧他年老多病,特許不必進京朝見。吳王能夠被赦免他的罪名,他謀反的意圖也漸漸消解了。可是,因吳國內能冶銅、制鹽,百姓不繳納賦稅,服兵役時,吳王發給代役金,雇人服役;每年按時慰問茂才,賞賜百姓;其它封國的官吏來吳國搜捕逃犯,吳王都阻止保護。這樣持續了四十多年。晁錯多次上奏陳述吳王的過失,認為應削減他的封地。文帝寬厚,不忍心懲罰他,所以吳王更加驕縱。到景帝即位,晁錯對景帝說:“以前高帝剛平定天下,兄弟少,諸子年幼,大封同姓諸侯王,封給齊國七十多個城、楚國四十多個城、吳國五十多個城。這三個非嫡親諸侯王的封地,占去天下的一半。現在,吳王因先前太子死亡而生出嫌隙,謊稱有病不來朝見,依古法應處死。文帝不忍心,賞賜他幾案和手杖,對他的恩德深厚,本該悔改自新才對,但他卻更加驕橫放肆。利用礦山采銅鑄錢,煮海水制鹽,招誘天下逃亡人,陰謀叛亂。現在,削減他的封地會反叛,不削封地,他也會反叛。如果現在削減他的封地,反得快,禍害還小;不削減他的地,反得慢,禍害會更大。”景帝下令公卿、列侯、宗室共同討論這件事,沒人敢和晁錯爭辯,唯獨竇嬰有爭議,從此竇嬰與晁錯有了矛盾。文本二:漢朝統一了全國之后,糾正秦朝偏頗的做法,遵循周朝的制度,分割天下來確立、分封宗族子弟和功臣。但沒有幾年,為了平息諸侯國的叛亂便聞命奔赴鎮壓,以至連救死扶傷都來不及,漢高祖劉邦被圍困在平城,被飛箭射傷,如此衰落不振達三代之久。后來由于謀臣獻策,才分散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并由朝廷命官管理諸侯國。但是漢朝開始恢復封建制的時候,諸侯國和郡縣各占一半疆域,那時只有反叛的諸侯國而沒有反叛的郡縣,秦朝郡縣制的正確性也已經明白清楚了。繼漢朝而稱帝的,就是再過一百代,郡縣制比封建制優越,也是可以知道的。(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及材料,完成各題。文本一:秋懷(其二)孟郊【注】秋月顏色冰,老客志氣單。冷露滴夢破,峭風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腸中轉愁盤。疑慮無所憑,虛聽多無端。梧桐枯崢嶸,聲響如哀彈。文本二: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王國維《人間詞話》【注】此詩作于孟郊老年居于洛陽充當河南尹下屬小吏時。孟郊一生仕途波折,生活困頓。15.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秋懷》從冰冷的秋月起筆,與月為伴的“老客”壯志也已消磨殆盡,開篇就奠定了全詩苦寒的基調。B.《秋懷》中“冷露”二句語帶雙關:作者既感嘆秋寒露重難以成眠,也悲泣人生夢想破滅。C.作者以“崢嶸”來形容深秋時節的梧桐,委婉地表達出內心依然有“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慷慨胸懷。D.本詩中呈現的詩人形象與杜甫在《登高》中塑造的詩人形象有相同之處:均為晩境頹唐、愁病交加。16.請結合文本二,合理評價孟郊《秋懷》詩的境界。【答案】15.C16.①王國維認為“境界”是詩人心中真情與筆下真景的統一,沒有真情就難以營造出境界。

②本詩以冷月、寒露、梧桐等意象,營造出凄涼寒苦的意境,以此來抒發人生失意、生活困頓的愁苦。

③心中苦情與筆下秋景合二為一,雖然多苦寒之語,但情感真實動人,讓本詩呈現出清冷寒瘦的藝術境界。【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C.“委婉地表達出內心依然有‘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慷慨胸懷”分析錯誤。“崢嶸”此處意為高聳峭拔。結合“枯”“哀彈”可知,“慷慨胸懷”是斷章取義的錯誤解讀。故選C。【1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從材料二“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可知,王國維認為“境界”是詩人心中真情與筆下真景的統一,沒有真情就難以營造出境界。具體到本詩中,從“秋月顏色冰,老客志氣單。冷露滴夢破,峭風梳骨寒”等詩句可知,作者描寫了冷月、寒露、梧桐等意象,這些意象都是古詩中表現苦寒境遇的,所以此處作者營造出凄涼寒苦的意境,以此來抒發人生失意、生活困頓的愁苦。作者在詩中情景交融,通過對苦寒秋景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心中的苦情。詩中“冷露滴夢破,峭風梳骨寒”“席上印病文,腸中轉愁盤”等詩句多苦寒之語,其中蘊含了作者的內心情感,真實感人,讓本詩呈現出清冷寒瘦的藝術境界,也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內心的苦痛。(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氓》中寫女主人公早起晚睡、每日辛勞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歸去來兮辭(并序)》中,陶淵明寫自己愛惜美好時光,獨自外出,有時親歷農事、躬耕隴畝的兩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自然界的草木榮枯容易引發人們的感慨,詩人常常借生長茂盛的草木表達昔盛今衰之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夙興夜寐②.靡有朝矣③.懷良辰以孤往④.或植杖而耘耔⑤.過春風十里⑥.盡薺麥青青(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衰草凝綠/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解析】【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的書寫:夙、寐、靡、耔、薺。三、語言文字運用(18分)(一)語言文字運用Ⅰ(本題共三小題,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日前,我國舉辦了《西方現當代藝術大師作品展》是今年“中國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中的重要展覽(1)。展品均來自意大利國家現當代美術館(2),它開啟了一扇窗口(3),讓觀眾得以領略意大利及歐洲其他國家現代藝術(4)。在展覽中,人們不但看到現代藝術之前的藝術樣態,如學院派、浪漫派、寫實派的藝術——這是一種縱向的線索;還一一了解到令人①的各種現代藝術流派與風格,如印象派、后印象派和后現代派等——這是一種橫向的面貌。中國觀眾在展覽上欣賞到那些美術史上的名家杰作,如德加、凡·高、博爾迪尼、布拉克、畢加索等的巨制,②地感受到現代藝術群星璀璨的動人魅力。其中,凡·高的《園丁》是展覽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件展品。意大利不僅擁有古羅馬時代的輝煌藝術、文藝復興時期璀璨多姿的名家名作,其現代藝術也③。展覽中難得一見的還有意大利畫家雷納托·古圖索的兩幅作品《受傷的硫礦工》和《蒙塔萊肖像》。這位出生于西西里的畫家,年少時就顯示出過人的藝術才華。雷納托·古圖索創作的頗為獨特的肖像畫《蒙塔萊肖像》以一個側面便生動描繪出了后來榮膺1975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詩人埃烏杰尼奧·蒙塔萊與眾不同的氣質。18.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19.請將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改成幾個較短的語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2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兩個病句,請指出句子序號并結合語境加以修改。【答案】18.①眼花繚亂(目不暇接等)

②身臨其境(身歷其境等)

③獨樹一幟(獨辟蹊徑、別具一格等)19.①詩人埃烏杰尼奧·蒙塔萊榮膺1975年諾貝爾文學獎,②具有與眾不同的氣質;③雷納托·古圖索創作的《蒙塔萊肖像》以一個側面便生動描繪出了這種氣質,④是頗為獨特的肖像畫。20.病句:(1)(4)。

第(1)句修改為:我國舉辦的《西方現當代藝術大師作品展》是今年“中國意大利文化和旅游年”中的重要展覽。

第(4)句修改為:讓觀眾得以領略意大利及歐洲其他國家現代藝術的獨特風采。【解析】【1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第①處,語境強調各種現代藝術流派與風格的東西很多,讓人看得感到迷亂,故可用“眼花繚亂”或“目不暇接”。眼花繚亂:眼睛看見復雜紛繁的東西而感到迷亂。目不暇接:眼睛沒有空閑應對。形容美景或美好的事物太多。第②處,語境強調感受在畫展中讓人感到親自到了現代藝術群星璀璨的環境中,故可用“身臨其境”或“身歷其境”。身臨其境:親自到了那個環境。身歷其境:親身來到某個地方。第③處,語境強調意大利的現代藝術自成一家,故可用“獨樹一幟”或“獨辟蹊徑”“別具一格”。獨樹一幟:單獨樹立起一面旗幟。比喻獨闖一條路子,自成一家。獨辟蹊徑:獨自開辟一條途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