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二-第1講課-古代中國農業_第1頁
專題二-第1講課-古代中國農業_第2頁
專題二-第1講課-古代中國農業_第3頁
專題二-第1講課-古代中國農業_第4頁
專題二-第1講課-古代中國農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標要求:1.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2.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3.概述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4.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專題二中國古代的農耕經濟本單元主要講述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和特點。基本結構是以農耕經濟為主體,工商業經濟為補充。其主要特點是多樣性、不平衡性。課標要求: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一、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

二、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三、經濟重心的南移第一講中國古代農業(一)古代農業的起源(二)農具改進(三)古代農業主要的經營方式(一)古代農業的起源1.起源:從采集經濟向種植經濟發展2.地域差異:南(長江流域)稻北(黃河流域)粟3.特點:特點一:以種植業為主、以家畜飼養業為輔(產業結構)一、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五谷六畜)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半坡遺址河姆渡遺址炭化粟炭化稻谷起源特點:

交匯多元產業布局:北

南粟稻六畜:豬馬牛羊雞狗五谷:黍稷粟麥豆麻稻通常指稻、黍、稷、麥、豆(不同說法)(二)農具改進1.生產工具的改進:①原始社會:刀耕火種(木耒、骨耜、石鐮等)②商周時期:青銅農具出現,主要以耒、耜為主③春秋戰國:鐵農具和牛耕出現④西漢:發明了犁壁,牛耕廣泛推廣⑤唐代:曲轅犁——中國傳統步犁的基本定型耬車—播種工具⑥灌溉工具:翻車(三國)、筒車(唐朝)人力水力思考:結合農具的發展說明中國古代農業的耕作方式是如何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生產力的提高千耦其耘個體農耕2.水利設施:①大禹治水的傳說②春秋戰國:芍陂、都江堰(作用)、鄭國渠

③西漢:漕渠、白渠

④東漢:王景治理黃河

地方特色灌溉工程:坎兒井(新疆)特點二:借用牛耕和不斷改良生產工具、生產技術,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日益完善成都平原的都江堰3.農學知識:《齊民要術》:北魏·賈思勰?,F存一部最早、的農書《農政全書》:明末·徐光啟。古代優秀的農學著作《天工開物》:明清·宋應星。被譽為“17世紀中國工藝百科全書”?!逗臃酪挥[》:明·潘季馴??偨Y治理黃河的經驗《農書》:元代·王禎。第一部總結南方農業生產經驗說明已經開始早期的西學東漸了。《天工開物》里的提水圖(三)古代農業主要的經營方式1.商周時期:“千耦其耘”①含義:大規模簡單協作的方式

②原因:生產力的落后

2.春秋以后:個體農耕(自耕農經濟/小農經濟)(1)條件:①生產力的進步(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

②私有土地的出現;含義: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生產主要是為滿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納賦稅,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④封建政府采取重農政策,減負、扶植小農經濟。③農民擁有一定的生產資料,生產積極性提高;(2)特點:①家庭為單位②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③男耕女織④自給自足⑤分散性、封閉性、落后性、脆弱性(3)評價:積極性①農民生活比較穩定,也有較高的生產積極性②自耕農成為國家賦稅徭役的主要承擔者③在封建社會形成和發展時期,基本適應了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弊端①分散性:一家一戶生產,規模?、诖嗳跣裕禾鞛娜说渼觼y容易破壞生產,稅收很難保證③封閉性:自給自足——較少商品交流④落后性:難擴大生產、提高技術、容易滿足、后來阻礙生產力發展特點三:以家庭為單位經營農業,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男耕女織”的經營方式《淮南子》記載:“故神農之法曰:‘丈夫丁壯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饑者;婦人當年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噬碜愿?,妻親織,以為天下先?!边@句話強調了A.男耕女織的重要性 B.重農抑商的必要性C.小農經濟的脆弱性 D.古代農業的落后性A(4)古代中國社會中促進和阻礙農業發展的因素分別有哪些?

A.促進:①國家政策;⑤地理環境;②生產工具;⑥經驗積累;③水利工程;④勞動人民勤勞智慧;

B.阻礙:

①農民承擔的賦稅、徭役沉重;(“泰半之賦”)②土地兼并嚴重;(貧者無立錐之地)③小農個體經營為主的方式,不利技術改進;④旱、澇等自然災害。中國古代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1、以種植業為主、以家畜飼養業為輔2、借用牛耕和不斷改良生產工具、生產技術,精耕細作的生產模式日益完善3、以家庭為單位經營農業,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男耕女織”的經營方式

歸納總結農業起源農業發展生產工具生產技術生產力“男耕女織”生產關系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中國古代農業特點產業結構:以種植業為主,家畜飼養業為輔生產模式: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斷改良生產工具、生產技術,使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日益完善。經營方式:以家庭為單位經營農業,農業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式的經營方式。自然經濟、小農經濟、自耕農經濟自然經濟簡單地講就是自給自足的經濟,沒有商品交換。它指生產是為了直接滿足生產者個人或經濟單位的需要,而不是為了交換的經濟形式。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的對立面,私有制經濟的一種表現。該種經濟形態占統治地位的持續時間涵蓋原始社會、封建社會以及早期的資本主義社會與半殖民半封建社會。小農經濟,籠統上也可以說是自然經濟,它的特點一是分散,二是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小農經濟和自耕農經濟也不相同,因為以家庭為基本單位小農除了自耕農以外,還包括以租種地主土地為主的佃農。自然經濟小農經濟自耕農經濟一、中國古代原始農業:

生產方式:大規模簡單協作

耕作方式:刀耕火種

經營方式:\

二、小農經濟:

生產方式:精耕細作

耕作方式:鐵犁牛耕

經營方式: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生產方式、耕作方式、經營方式時空連線:

當今中國農村人口膨脹,農民生活條件急需提高,如何處理好“三農”問題是中國社會走向和諧健康發展的重要課題?;仡欀袊糯r業的發展歷程,結合農業發展的現狀,談談你的看法和建議。思路提示:1.精耕細作與現代農業科學相結合;2.因地制宜,發揮各地特色優勢;3.保護生態環境,堅持可持續發展;4.完善水利設施,政府重視。1.史書記載:“水激輪轉,眾筒兜水,次第下傾于岸上……以溉稻田,日夜不息,絕勝人力”這種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現于

A.東漢

B.曹魏

C.唐朝

D.北宋2.“男耕女織,自給自足”主要體現了家庭式經濟的什么特點A.落后性B.脆弱性C.封閉性D.分散性3.“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反映了哪項水利工程的建設給人們生活帶來的積極變化?

A、芍陂B、都江堰C、鄭國渠D、白渠4.中國古代最主要的農業耕作方式可以概括為A.大規模簡單協作耕作土地B.采用曲轅犁和耬車C.采用鐵農具和牛耕D.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5.我國古代下列生產工具中,基本上無需使用人力操作的是

A.耬車B.翻車C.筒車D.提花機6.隨著生產工具的改進和耕作技術的提高,自耕農經濟產生。下列對自耕農經濟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B.基本特點是男耕女織C.農民生活比較富裕D.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7.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生產力顯著提高的標志是A.牛耕的推廣B.手工業的發展C.商業和城市的發展D.鐵器時代的到來8、小農經濟的狹窄性主要表現在A、男耕女織,自給自足B、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弱C、對封建國家的依賴性強D、導致土地兼并,激化社會矛盾看你對多少!!1-5CCBCC6-8CDA9、齊國管仲說:“凡為國之急者,必先禁末作文之巧。末作文巧禁,則民無所游食,民無所游食則必事農。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某研究者據此得出“中國精耕農業的產生與專制國家農業政策密切相關”的結論。該判斷()A.材料充分、理解準確,結論合理B.材料充分、理解不準確,結論不合理C.材料不充分、理解準確,結論合理D.材料不充分、理解不準確,結論不合理D二、古代的土地制度(一)原始社會:公有制(二)商周時期:井田制1、性質:公田、私田

2、內容:以國有為名的貴族土地所有制4、瓦解原因a.根本原因:生產力的進步(鐵犁牛耕)b.直接原因:各國稅制改革c.戰爭頻繁,勞動力減少5、表現:“公田”被拋荒;“私田”私有化3、演變:春秋:(齊)管仲“相地而衰征”;(魯)“初稅畝”戰國:(秦)“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賣買(從法律上廢除井田制,土地私有制確立)商代——西周——春秋——戰國(形成)(鼎盛)(瓦解)(廢除)影響:而井田制的瓦解又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潰(三)戰國:封建土地私有制1、國有土地所有制:國家經營。主要用于封賞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2、土地私有制:①正式確立:戰國——商鞅變法②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農私有土地(主要形式)“公田”轉變為私田;軍功;土地兼并地主土地來源?土地兼并(1)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土地買賣頻繁(2)概況:(3)危害:(4)政府對策(措施):“均田”、“限田”(北魏——唐初)漢代:土地兼并嚴重(如東漢的田莊經濟)宋代:“不抑兼并”,土地兼并更激烈明清: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進一步發展①(經濟)自耕農大量破產,使國家賦稅收入減少;②(政治)地方勢力強大,影響中央集權;激化社會階級矛盾,社會動蕩不安。③導致租佃關系的出現并日趨普遍化前提:評價:政府(國家)掌握大量土地,農民使用權,無所有權積極:a.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b.有利于國家征收賦稅,征發徭役;c.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3、古代土地經營——租佃關系日趨普遍化(1)原因:(2)發展歷程:(3)影響:(4)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的變化①土地兼并——主觀原因;②人多地少——客觀原因戰國——產生漢代——比較普遍(耕豪民田見稅什五)宋代——僅次于自耕農形式明清——農村經濟中的主要形式①佃農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相對減弱,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②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③促進了新的生產關系的產生。(雇傭勞動關系)發展趨勢:日益普遍;人身依附日益松弛局限:a.土地不均依然存在;b.沒有觸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從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明清以后:依附關系減弱

原因——商品經濟發展,農民身份提高。

表現——契約納租方式確定,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雇傭關系的出現,農民身份更加自由。

影響——a.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促進農業生產的發展

b.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

明清以前:地主——佃戶(部曲)如東漢的田莊經濟有強烈的依附關系,表現為農民義務繁多。(4)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的變化井田制(商周時期)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租佃關系均田制土地公有制(原始社會)抑制人身控制減弱生產力的進步各國稅制改革促進課堂小結練習1、下列能夠說明井田制實質的是()A.井田的土地屬周王所有B.井田有公田與私田之分C.公田由貴族占有,收獲物交給貴族D.公田由得到份地的農民耕種2、春秋時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公田被拋荒B.鐵器牛耕的使用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C.各國推行稅制改革D.貴族之間爭田現象嚴重3、商鞅變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買賣”措施的最重要的意義是()A.從法律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B.增強了秦國的經濟實力C.打破了原來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統D.擴大了農民的占田份額4、史書記載:明萬歷年間,福建泉洲府“佃農所獲,朝登垅畝,夕貿市廛”。上述材料反映了①佃農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相對減弱②佃農與商品經濟發生了關系③農副產品投入市場④佃農的生產自主權擴大()

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5、(2010·浙江文綜15)下列是從古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中讀出的信息,其中錯誤的是()A.農民生活艱辛 B.土地兼并嚴重C.農副產品進入流通領域 D.小農業和小手工業緊密結合6、均田制實行的基本原因是()A.大量無主荒地需要開懇B.土地兼并嚴重影響國家財政收入C.許多流民需要安置D.保證國家兵源的需要看你對多少!!1-6CBACBB練習1、下列能夠說明井田制實質的是()A.井田的土地屬周王所有B.井田有公田與私田之分C.公田由貴族占有,收獲物交給貴族D.公田由得到份地的農民耕種C2、春秋時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公田被拋荒B.鐵器牛耕的使用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C.各國推行稅制改革D.貴族之間爭田現象嚴重B3、商鞅變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買賣”措施的最重要的意義是()A.從法律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B.增強了秦國的經濟實力C.打破了原來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統D.擴大了農民的占田份額A7、史書記載:明萬歷年間,福建泉洲府“佃農所獲,朝登垅畝,夕貿市廛”。上述材料反映了①佃農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相對減弱②佃農與商品經濟發生了關系③農副產品投入市場④佃農的生產自主權擴大()

A.①②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C5、(2010·浙江文綜15)下列是從古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中讀出的信息,其中錯誤的是()A.農民生活艱辛 B.土地兼并嚴重C.農副產品進入流通領域 D.小農業和小手工業緊密結合B6、均田制實行的基本原因是()A.大量無主荒地需要開懇B.土地兼并嚴重影響國家財政收入C.許多流民需要安置D.保證國家兵源的需要B三、區域經濟和重心的南移(一)四大經濟區域的形成1、形成①山東(包括現在的河南、山東河北等地區)②山西(以關中為主,以及河西、巴蜀等地區)③江南④龍門碣石以北傳統的農業區,全國經濟重心(農業區,長江以南,當時不利于開發,還沒有開發)

(半農半牧區,依長城分塞內、塞外)3、特點①多樣性;②經濟實力發展不平衡的特點2、原因開發早晚、生產力水平高低人口多少、氣候自然條件優劣(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遷

1.原因:①戰亂②自然災害2.過程: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兩晉之際(永嘉之亂后)唐朝中期(安史之亂后)兩宋之際(靖康之亂后)3.影響:①推經濟重心南移;②促進民族融合;③人口分布合理1.初步開發(江南):孫吳、東晉、南朝2.逐漸超過(北方):中唐以后揚州(唐經濟中心)3.完全超過(北方)兩宋以后“蘇湖熟,天下足”(南宋)北宋首都汴京1、南移的原因(三)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①南方社會相對安定,發展潛力巨大;②人口南遷(勞動力、先進工具、技術——生產力)④政府政策鼓勵,重視水利興修;③南方自然條件好;2、過程南宋,南方正式成為經濟重心⑤江南地區各族人民的共同勞動;啟發:穩定是前提;政策要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