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DR攝影技術要點-課件_第1頁
常見DR攝影技術要點-課件_第2頁
常見DR攝影技術要點-課件_第3頁
常見DR攝影技術要點-課件_第4頁
常見DR攝影技術要點-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常見DR技術要點簡述DR是英語DigitalRadiography(數字化攝影)的簡寫,它有許多不足,許多檢查部位也被CT、MR等取代,但它的優點是簡便、易行、便宜,空間分辨率較高,對于臨床醫生來說更直觀,至今,主要用于肺部和四肢。一、DR二、DR技術1.檢查前注意去除偽影,特點是小兒四肢關節攝影2.盡量減小肢片距,對胸片要注意焦肢距。關注幾何投影產生的偽影。3.注意擺位細節4.注意防護和自我保護還有護膝、腰圍、膏藥、棉被以及衣服上的油漆圖案等可產生偽影三、若干擺位技術的要點1胸部后前位:深吸氣、肩胛骨不與肺野重疊讓肩胛骨旋轉擺出肺野與哪個細節關系最大呢?胸廓前后徑較小的,擺位強調肩部要貼緊面板,胸廓前后徑較大的,擺位強調肘部盡量內旋。胸部側位:深吸氣、肱骨頭不要重到肺野,兩側肋骨重疊。床邊胸片,中心線肋骨最好用正雙斜位,臨床一般拍正斜位,

右前斜位可補充觀察右側后肋(主要是脊柱旁)和右側肋,以及左側前肋,左前斜位則相反。一般用立位,看膈上肋骨,中心線向頭側打點角度,最好立位,看膈下肋骨時可向足側打點角度,臥位較好2.肘與前臂正側位實踐中發現在拍肘與前臂正位時,病人前臂總是不自覺得內旋,尤其年紀較大時,擺位時要強調肩、肘、腕同在一水平面上,且腕關節呈水平狀態。小兒肘關節兒科有青枝骨折可能,所以拍片要求比成人更高。骨科醫院,肘關節側位要判斷是否有橈骨頭脫位時,就需要曲肘90度,而且肩關節和肘關節要在同一水平面,以測量橈骨頭中線是否通過肱骨小頭來判定。拍兒童腕關節時,也建議腕與肘處相近高度。肘關節為什么要屈曲90度?龍從杰主編的<<全身CT與MRI征象診斷學>>第424頁說"由于關節受到外傷后,

關節內外出血,造成關節囊內滑膜化外的脂肪向上移位,

因而出現抬高的肘后或肘前脂肪墊影,即肘部脂肪墊征少數情況下,由于嚴重的創傷,關節積液或關節囊破裂或者關節周圍明顯軟組織腫脹,如果投照位置不正(沒有屈曲90度投照),可能影響脂肪墊征的觀察....."肘關節的X線片不僅是為了觀察骨骼結構的病變或損傷情況,也要觀察相關的軟組織。肘關節的三個明顯脂肪墊僅在90°側位像上才可以顯示,為了保證診斷正確,側位像上肘關節必須屈曲90°。總的說來,前后脂肪墊是肘關節側位像上有用的診斷指征。肘關節必須屈曲90°,處于真正的側位位置,使用合理的曝光技術,包括軟組織,才能顯示脂肪墊。D、C、E為前后脂肪墊。3.肩和肩胛骨:上面右圖,來源于《醫學影像技術學急診檢查技術卷》2011,個人推薦,肩胛骨更貼近面板。肩胛骨側位,肩胛骨矢狀面與人體正中矢狀面夾角約為40°~50°,肩關節活動度大,肥胖者較難掌握角度。側位肩胛骨呈Y形,Y的上臂的前面是喙突,后面是肩胛岡,而Y的垂直部分就是肩胛骨的體部了,Y字的三個部分交叉點是關節盂窩。肩胛骨的體部最貼近體表,我認為重點把握好,

肩胛骨體部垂直面板。個人感覺,患側手上舉抱頭時,手不要過頭,把手從額部伸到枕部,手掌貼到頭枕部即可,然后肩盡量內旋使肩胛骨垂直面板。膠肢距100CM左右,較小的燈光野。80%的患者手都放不到頭頂,可以參考胸后前斜位的患側手叉腰,肩內旋,貼近面板,使肩胛骨垂直面板。也可以用下面的擺位方法。4.膝要想照成真正的優質片也的確是件費事的事,如果不愿墊來墊去的,也可中心線向頭側傾斜5-7°膝關節側位常見,但要拍好并不容易,尤其是大腿根部和膝關節處橫徑相差很大時。1、膝關節側位應稍彎曲,大約130°-140°左右,。2、使膝部外側緊貼片盒,對側下肢跨于被檢側肢前方,此點是照好膝關節側位的關鍵,切勿忽視。3、在擺體位時,須使被檢側足尖貼于臺面,足跟部稍抬高,使足底長軸與片盒約呈8°-10°角。4.個人建議,中心線對準體表上看到的髕骨下緣膝關節前后緣的前2/3,然后再裁剪圖像。膝關節負重位是一個特殊攝影體位。·它是膝外翻或膝內翻的一種X線檢查方法。·既然是負重位,自然要取站立位,而且要一次曝光下的雙測對照攝影(即雙側下肢位于一張膠片中一次曝光完成)關于膝正位片,個人建議中心線對準髕骨下緣1CM.踝關節正位則是中心線對準內外踝上1CM膝關節為什么屈曲135°呢?因髕下脂肪墊位于髕韌帶下方,膝關節過度屈曲,髕骨被牽拉至髁間窩,會掩蓋關節積液和脂肪墊等軟組織的病變,還會使已經存在的髕骨骨折碎片分離。髕骨軸位俯臥位髕骨軸位不只應用于髕骨骨折患者,也應用于髕骨脫臼或半脫臼,髕骨軟化癥等,通過測量髕股關節的關系,有助于早期發現異常。具體體位是膝屈曲30度,60度,90度的髕骨軸位片。髕骨軸位主要是應注意體位與中心線的相互關系問題。當我們拍的片不理想時,怎么判斷要再往足側打點角度呢,還是往頭側打點角度呢?看看我們拍的片,結合影像解剖學來判斷。股骨與髕骨重了,那說明要再往頭側打點角度,脛骨與髕骨重了,則往足側打點角度。5.跟骨跟骨軸位的最佳顯示:跟骨的長徑與短徑之比是2:1,跟距關節顯示。6.1骨盆入口位(圖來源于放射沙龍)

中心線向足側傾斜40度,對準髂前上棘連線水平中點顯示標準:恥骨上支與坐骨上支重疊。6.2骨盆出口位

中心線向頭側傾斜20---40度,女性20--35度,男性30--45度,對準恥骨聯合上方下緣5CM.7.1頸椎張口位1-2頸椎開口位的攝影,從體表定位講,應以乳突尖與上中切牙牙冠連線垂直。照片影像,要看上中切牙牙冠與枕骨底部骨板緣投影是否相重合,如切牙牙冠投影于枕骨底部骨板的下方,則說明仰頭不夠;反之,則說明仰頭過度。還會有一部分齒突不能顯示,只要攝影體位標準,那就是患者枕骨與1-2頸椎結合部的解剖關系有異常。那樣你怎樣擺位齒突也不能單獨顯示出來。所以,體位標準,齒突仍不能顯示時,不能認為是技術問題。你也可以從頸椎側位片上看,樞椎齒突在上中切牙牙冠與枕骨底部骨板緣連線以上者,齒突不能單獨顯示。單獨看齒狀突可照半軸位,擺法,仰臥或俯臥,肩部墊高或下頜前伸,使聽眥線于臺面呈50度角。類似華氏位。7.2頸椎正位7.3椎雙斜位的投照常規投照頸椎斜位片,多采用左右斜位45o角投照,所得X線影像并不能完全顯示頸椎斜位解剖學全貌,同時發現椎間孔上下大小不相稱,周圍有重疊現象,因而給讀片帶來一定困難。1椎間孔的解剖椎間孔在頸椎的位置,由上下椎之椎弓構成,前緣為鉤椎關節,后緣為下一個椎體之上關節突;椎間孔大小比較,以C2/3最大,縱徑平均11.8mm,橫徑8.9mm;C7最小,平均縱徑10.5mm,橫徑7.2mm;形態以園形和橢園形最為要見,左右基本對稱,椎間孔是脊神經的通道,脊髓的三十一對神經有八對分布在頸部。2椎間孔的運行角度椎體正中線與椎間孔形成角度,每個椎體略有差異。根據對頸椎骨標本作軸向X線攝片,并測量其正中線與椎弓上切跡所構成的角度結果如表,由此作為斜位投照角度依據。頸椎C3C4C5C6C7角度(單位:度)45474750603椎間孔X線投影人體冠狀面與X線入射角的關系,通過實際觀察對各椎間孔的顯示有一定影響。如45o斜位投照時,C3、C4椎間孔大體能正常顯示,C6、C7等下部推間孔則顯示較小,肋橫突前結節部及上關節突等和椎間孔有部分重疊。相反,50o斜位投照時,C6能很好顯示;55o以上C6、C7顯示良好,而上部頸椎C3、C4椎間孔則顯示不理想。根據觀察,筆者認為斜位傾斜角度不能上下一致,即用上部頸椎偏轉45o,下部頸椎偏轉60o方法投用,可以兼顧上述之不足。4X線中心傾斜角度X線中心線上下傾斜角度大小對頸椎間孔顯示有較大影響。有學者通過對尸體標本進行試照,采用向足側傾斜0o、10o、15o、20o角度分別投照,結果認為向足側傾斜15o時,全部椎間孔上下緣均顯示良好。我們在正常人體上進行0o和15o投照比較,認定X線向足側傾斜15o角度較為理想。5投照體位頸椎由于其特定的解剖位置,在側位、斜位投照時,肢體離膠片較遠。據“幾何學模糊”理論,肢一片距增大,影像模糊越大。筆者認為以站立后前斜位投照比較理想。后前位傾斜,被檢側椎間孔靠近膠片,膠一片距相對縮小,放大失真度小,可提高影像清晰度;還有利于號碼標記,符合胸片讀片習慣;立位投照,接近功能位,利于動態觀察;立位時使焦一片距上可能拉大,利于提高照片質量。6小結正確的頸椎雙斜位投照:病人取立位或坐位,面向膠片,下頜前伸,略抬頭,被檢側肩部貼近膠片,軀體冠狀面與膠片成60o角,而頭部冠狀面與膠片成45o角,使上下頸椎傾斜角度略有偏轉;球管中心線向足側傾斜15o角,于C3椎體下緣射入膠片中心,焦一片距180cm~200cm,曝光條件比側位高3~5KV,MAS不變,宜屏氣曝光。8.顴骨弓的攝影位置正位(大瓦氏位):患者取后前位,仰頭使聽眥線與膠片呈30度夾角,下頜頜部緊貼臺面,最好使用濾線器,中心線經鼻前棘垂直射入。此位置與鼻付竇Water's位基本相同,兩側顴骨影像對稱顯示,患者容易接受。顱底位(頜頂位、軸位):患者仰臥,背部用枕頭墊高,頭部盡量后仰,使頭頂與臺面接觸,聽眥線盡可能與膠片平行。中心線與聽眥線成95度角,使用濾線器。此位置患者不舒服,尤其是短頸患者,有立位濾線器的,使用立位投照時相對較好些。頂頜斜位:患者俯臥,頭部盡量后仰,頜部前伸,頭向對側轉大約15度。中心線向足側傾斜,與聽眶線垂直。此位置患者頭向對側轉的角度基本上你感覺到成切線位即可,中心線垂直,顯示的顴骨弓較少,而且它是分兩次投照,有時兩側會顯示不同。它顯示的是顴弓的斜軸位影像。我們一般照正位和頂頜斜位。床邊DR的攝影條件微調方法參考:攝影條件是一部分同事作難的事,在這里說一個小技巧:把人體的部位分為四肢、脊柱、胸部和頭顱四部分,四肢以膝關節為基點,脊柱以腰椎正位為基點,胸部以胸正位為基點,頭顱以頭顱側位為基點各設一個條件,四肢以以膝關節基點攝影條件,(四肢條件最好固定mAs,工頻機、感藍膠片、中速增感屏為20mAs,感綠膠片為5mAs,高頻機、感綠片為3mAs),KV根據拇指法則(就是體厚每增加或減少1cm,增加2-3kv)來設定。脊柱以腰椎正位攝影條件,(工頻機、感藍膠片、中速增感屏為200mAs,感綠膠片為50mAs,高頻機、感綠片為30mAs),KV根據拇指法則(就是體厚每增加或減少1cm,增加2-3kv)來設定,側位K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