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歷史總復習從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看2022年高考山東卷歷史試題及試題答案_第1頁
2023年高考歷史總復習從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看2022年高考山東卷歷史試題及試題答案_第2頁
2023年高考歷史總復習從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看2022年高考山東卷歷史試題及試題答案_第3頁
2023年高考歷史總復習從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看2022年高考山東卷歷史試題及試題答案_第4頁
2023年高考歷史總復習從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看2022年高考山東卷歷史試題及試題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年高考歷史總復習從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看2022年高考

山東卷歷史試題及試題答案

從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看2022年高考山東卷歷史試題

山東高考的命題依據是《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和《普通高中課程

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高考評價體系是指導命題的規范

性文件,同時是制定學科考試標準的指揮棒,所確定的"一核四層四

翼”的原則是考試評價的準繩和量尺。今年高考歷史試題全面對標高

考評價體系,精心設計考查內容、考查形式和考查載體,在高考核心

功能、考查內容、考查方式、試題的情景設計等方面,全面落實了中

國高考評價體系的要求。

一、為什么考

1.立德樹人。第1題考查戰國時期法家兩大派之一的田齊法家尚

法存禮的思想特點,引導學生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第7

題考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土地政策的靈活性,第18題

考查新中國初期的建設成就,引導學生知史愛黨,樹立正確的黨史觀。

第17題讓考生觀察李超之死引發廣泛社會關注的現象,思考"李超們〃

新生的出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2.服務選才。第19題以〃地圖上的文明史〃為主題設計試題,選拔

符合國家和高等教育需求的優秀人才:具有獲取和解讀信息、分析歷

史問題的關鍵能力;具有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素養;具有

國際視野;具有學以致用的優秀品格和創新意識。

3.引導教學。整套試卷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聚焦立德樹人教育

根本任務;考查《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

要求的必備知識、學科素養;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分析歷史問題、

歷史探究的關鍵能力;啟發學生多維視角看隋代政區改革,對李超之

死進行現實的思考;對一幅宣傳畫進行歷史的透視;啟發學生自主學

習,提高學習力。這是"引導中學歷史教學落實黨和國家對歷史教育

的要求,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考什么

L核心價值。第1題和第7題引導學生培養"愛國主義情懷”,第

17題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第18題引導學生培養

“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

2.學科素養。(1)時空觀念。第11題考查“辨識史料中的時空信

息",第19題第(2)問考查"選擇恰當的時空尺度對歷史問題加以分

析和探究”。(2)史料實證。第17題考查"鑒別史料作者的意圖與目

的〃,第19題第(1)問考查"分析整合史料的有效內容和價值”。(3)

歷史理解。第18題考查"概括歷史事物,提煉歷史敘述要點,了解歷

史文本中歷史事件、現象或人物的相互關系""了解歷史文本所述歷史

事物與其所處特定歷史環境的關系”。(4)歷史解釋。第2題考查"對

歷史現象及各種關聯進行客觀敘述”,第16題考查“利用已有認知知

識,對歷史觀點進行分析論證"。(5)唯物史觀。第18題考查“社會

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第19題考查"人類社會從分散到整體的發展〃。

(6)歷史價值觀。第6題考查“愛國主義”,第17題考查"從歷史中

汲取經驗教訓〃。

3.關鍵能力。2022年高考山東卷歷史試題均體現了對“獲取和解讀

歷史信息能力”的考查;第19題第(2)問體現了對“分析歷史問題能

力”的考查;第18題體現了對"歷史探究能力”的考查。

4.必備知識。2022年高考山東卷歷史試題所考查的必備知識主要

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以基本史事為主的陳述性知識,例如,選擇題考

查了百家爭鳴、西漢的強盛、宋代經濟、明代官員管理、西學東漸、

洋務新政、清末新政、抗日戰爭、新中國外交和經濟體制改革、第一

次世界大戰、歐洲區域經濟一體化,都是考生熟知的主干知識。二是

基本的歷史學科理論、方法、技能和觀念等程序性知識,例如,第

16題考查學生多維視角看隋代政區改革,第19題考查學生基本的信

息獲取和解讀能力、時空觀念等。

三、怎么考

L基礎性。2022年高考山東卷歷史試題中的選擇題考查學生對主

干知識和基本理論的掌握程度,主觀題考查基礎的學科方法(論從史

出、史論結合),整套試題考查學生基本的學科能力(獲取和解讀歷

史信息)、基本的學科素養(時空觀念),這體現了歷史科考查要求

中的"基礎性"。

2.綜合性。開放性試題要求考生綜合運用歷史知識與方法解決問

題,鮮明體現了歷史科考查要求中的“綜合性”。

3.應用性。第17題“談談,李超們,新生的出路在哪里〃,這是“運用

正確的價值觀和方法論,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為現實提供有意義、有

價值的借鑒”,鮮明體現了歷史科考查要求中的"應用性"。

4.創新性。第16題"結合隋代政區改革的史實分析說明材料二的

觀點",這是"對史料進行新的解釋和新的運用,對歷史事物之間的聯

系進行新的發掘",鮮明體現了歷史科考查要求中的“創新性"。

附試題

山東省2022年普通高中學業水平等級考試歷史試題

一、選擇題

1.戰國時期,法家兩大派之一的田齊法家主張"君臣上下貴賤皆

從法""君臣不用禮儀教訓則不詳。"這反映其思想特點是

A.尚法存禮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D.外儒內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

說明法家主張用法治來治理國家;"君臣不用禮儀教訓則不詳",

說明法家主張君臣需要用禮儀來教育百姓,不然則不詳。上述材

料觀點體現法家用法制來治理國家,用禮節來教育百姓的思想特

點,A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敬天,排除B項;德是內在的道德

情感,禮是外在的行為規范,材料強調的是法和禮,排除C項;法

家主張是以法治為主,同時存禮,排除D項。故選A項。

2.云夢秦簡《日書》對選擇善馬的標準有嚴格規定,漢代官府內

有專門學習相馬理論者,相馬術已成為專門技術自設一科,與書

數、射御等同。這一時期相馬術的發展主要服務于

A.農耕技術的推廣B.商業交往的便利

C.軍事戰爭的需要D.禮樂制度的重建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漢代官府內有專門學習相馬理論者、與書數、

射御等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戰馬對軍隊是非常重要的,

故漢代設有專門的相馬理論者,c項正確;農耕主要是鐵犁牛耕,

排除C項;漢代采取的是重農抑商政策,不會因為商業而專門設

立相馬課,排除B項;跟禮樂制度的重建無關,排除D項。故選

C項。

3.目前考古發現的宋代紡織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黃異墓的紡織品

和衣物300余件,江蘇金壇周璃墓的衣物50余件,江蘇武進宋

墓衣物殘片。湖南南陽宋墓和寧夏西夏陵區108號墓絲麻織品,

贛江蘭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絲織衣裙,浙江臺州

南宋趙泊淡墓紡織品60余件等。據比我們可以推斷,宋代

A.海上絲綢貿易興盛B.紡織業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質發生明顯變化D.南方紡織技藝已超過北方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目前考古發現的宋代紡織品主要是在福

建、江蘇、湖南、江西、浙江,這些地點都是在南方,說明宋代

紡織業中心位于南方,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海上絲綢貿易,

排除A項;宋朝的衣料材質沒有發生變化,排除C項;材料體現

宋代紡織業中心位于南方,無法得出南方紡織技藝已超過北方,

排除D項。故選B項。

4.明朝時期,朝延除對各地的監察御史進行考核外,還要求地方

按察使司按時據實上報御史巡按地方時有無鋪張浪費以勞州縣等

情況。這些規定旨在

A.保證監察規范有效B.限制監察御史權力

C.協調中央與地方的關系D.拓寬對地方的監察渠道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朝廷對各地的監察御史進行考核,同時

要求地方上報御史巡按地方時的相關情況,說明朝廷加強對監察

御史的管理,目的是保證監察規范有效,A項正確;材料是加強

管理不是限制權力,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協調中央與地方的

關系,排除C項;材料是加強對御史的管理,沒有涉及拓寬對地

方的監察渠道,排除D項。故選A項。

5.1863年,學者張斯桂在為《萬國公法》所作的序言中說:"間

嘗觀天下大局,中華為首善之區、四海會同、萬國來王,遐最勿

可及已,此外諸國,一春秋時大列國也。一今美利堅教師丁匙良

器譯此書,其望我中華之曲體其情而俯從其議也。一則是書亦大

有神于中華用。儲之以備籌邊之一助云爾。"這反映了當時部分

中國人

A.否定傳統宗藩體制B.力主融入國際社會

C.倡導采用西方外交制度D.主張選擇性吸收國際法原則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一則是書亦大有神于中華用。儲之以備籌邊

之一助云爾"可知,學者張斯桂認為《萬國公法》對中國外交有

益,主張選擇性吸收國際法原則,D項正確;A項內容與材料"中

華為首善之區、四海會同、萬國來王,遐最勿可及已,此外諸國,

一春秋時大列國也"不符,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當時部分中國

人力主融入國際社會,排除B項;材料只是強調選擇性吸收國際

法原則,而非倡導采用西方外交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

6.19世紀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務新政,創辦一批近代企

業;1901年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政",積極振興商務,獎勵實

業。這些舉措表明兩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處是

A.求富救國B.實業救國C.以商救國D.富民救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60-90年代洋

務運動和1901年"新政",清政府創辦一批近代企業,積極振

興商務,獎勵實業,說明清政府希望通過這些措施來挽救統治危

機,A項正確;實業救國是19世紀末中國近代民族資產階級,

以張譽、康有為、梁啟超等為主要代表,宣揚的、以發展資本主

義工商業(即實業)作為救國救民主要途徑的一種思想,時間和階

級均不符,排除B項;洋務派"以兵強國、以商求富"達到求富

救國的目的,排除C項;清政府的措施不是為了富民而是為了挽

救統治危機,排除D項。故選A項。

7.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決定:"在

處理農村糾紛中,黨與政府工作人員,不是站在農民或地主的

某一方面""一切有關土地及債務的契約的締結須依雙方自愿。

契約期滿,任何一方有解約之自由"。作出這一決定的時間是

A.國民革命時期B.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C.全民族抗日戰爭時期D.解放戰爭時期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不是站在農民或地主的某一方面、一切有關

土地及債務的契約的締結須依雙方自愿。契約期滿,任何一方有

解約之自由"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期間,為團結一切

可以團結的力量,中共中央的土地政策是"地主減租減息,農民

交租交息",c項正確;國民革命時期是1924年-1927年,土

地政策是實現"耕者有其田",排除A項;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是

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

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排除B項;解放戰爭時期的

土地政策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

地所有制,排除D項。故選C項。

8.20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除向非洲國家提供大量經援貸款外,

還與非洲國家開展了廣泛濟技術合作。1974~1980年,中國先

后與45個非洲國家簽訂了100多項經濟技術合作協定。這表明

我國致力于與非洲人民一起

A.建立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B.改善非洲的經濟治理機制

C.促進發展中國家的均衡發展D.推動國際經濟新秩序的

建立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向非洲國家提供大量經援貸款、非洲國家開

展了廣泛的濟技術合作、100多項經濟技術合作協定"可知,中

國為非洲國家提供幫助和合作,有利于非洲國家和中國的經濟發

展,有利于推動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建立,D項正確;材料中未涉

及區域性經濟合作組織的成立,排除A項;B項表述片面,中國

和非洲進行經濟合作也有利于中國經濟治理機制的改善,排除B

項;有利于促進發展中國家發展,均衡錯誤,排除C項。故選D

項。

9.如圖為1983?1993年我國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

變化情況。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比例

40r

10k

()i__I_I_I__I__I_?I___i___I___L_I'V份

19X;1985WX719X9|99|1993

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B.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

形成

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D.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

深入

【答案】D

【詳解】根據曲線圖可以看出,1983~1993年我國第一產業占

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在下降,這意味著農業產值相對下降,結合所

學知識可知,1984年制1993年,經濟體制改革以城市經濟體制

改革為中心,這種體制改革的深入,進一步推動不同產業在國民

經濟產值中占比格局變化,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產值逐漸上升,第

一產業產值占比相對下降,D項正確;這一時期城市經濟體制改

革全面展開,排除A項;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并不會導致

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下降,排除B項;21世紀初,社會主

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排除C項。故選D項。

10.如圖所列為12世紀前期法蘭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間

的若干舉措。這些舉措旨在

。面對與時方興未支的城巾臼伯壇動.支持城內公社.

O改會漢,吸收K『也『國王的市民.欣中小時健全參加.

。*與阿畢坦公內4世時.讓兒T*8公II的女搜承人為愛.借此控制阿革坦的鐵上.

A.推動城市崛起B.加強國王權力C.建立民族國

家D.發展莊園經濟

【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法王支持城市自治運動來打擊封建諸侯、

改組御前會議加強王權、借聯姻來擴充領土,都是為了加強國王

的權力,B項正確;法王的這些舉措客觀上推動了城市的崛起和

民族國家的建立,但不是其目的,排除AC項;莊園經濟的發展

某種程度上不利于王權的強化,排除D項。故選B項。

11.如圖為世界物種交流過程中兩種作物的傳播路線示意圖,兩

種作物是

A.小麥、玉米B,玉米、水稻C.小麥、甘蔗D.水

稻、甘蔗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白色箭頭所代表的的農作物以西亞北非

為中心,向其他大洲傳播,結合所學可知,小麥是人類最早種植

的糧食作物,小麥原產于北非或者西亞;黑色箭頭所代表的的農

作物以東南亞和印度地區為中心,向其他地區傳播,結合所學可

知,甘蔗原產地可能是新幾內亞或印度,后來傳播到南洋群島。

C項正確;結合所學可知,玉米的原產于中美洲和南美洲。進而

向其他地區傳播,與圖示傳播起源地不符,排除AB項;水稻起

源于中國和印度,與與圖示傳播起源地不符,排除D項。故選C

項。

12.18世紀一些英國思想家認為,以自然狀態和社會契約理論

來描寫和設計未來社會的圖景,用理性來設計未來的國家體制,

是非歷史的和荒謬的……未來的社會,應該是每個人都參與到市

場交換活動之中,通過市場、法律和道德三大基本要素來實現"文

明和改善”的社會。這表明他們

A.否定理性的社會變革B.反對政府的過多干預

C.倡導發揮人主體作用D.強調社會分工的主導性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未來的社會,應該是每個人都參與到市場交

換活動之中,通過市場、法律和道德三大基本要素來實現"文明

和改善"的社會"可知,英國啟蒙思想家倡導構建人人都參與到市

場中,通過市場、法律和道德來實現的社會,說明英國思想家強

調發揮人的主體作用,C項正確;英國思想家否定用理性來設計

未來的國家體制,進一步提出未來的世界是每個人都參與到市場

中,通過市場、法律和道德來實現的社會,排除A項;材料沒有

涉及政府過多干預問題排除B項材料強調人人參與到市場中,

體現人的主體作用但是沒有強調社會分工的主導性排除D項。

故選C項。

13.1913年,列寧在《馬克思學說的歷史命運》中說:"極大的

世界風暴的新的發源地已在亞洲出現。……八億人民的亞洲投入

了為實現和歐洲相同的理想的斗爭。""相同的理想"指的是

A.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B.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C.摧毀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D.實現全世界無產階級的

聯合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列寧在《馬克思學說的歷史命運》、八億人

民的亞洲投入了為實現和歐洲相同的理想的斗爭"并結合所學知

識可知,亞洲開展了民族解放運動,爭取滿足獨立,同時列寧是

倡導無產階級革命,所以共同的理想是實現全世界無產階級的聯

合,D項正確;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獲得民族獨立,實現全世

界無產階級的聯合,排除A項;列寧是無產主義者,要求建立無

產階級政權,排除B項;材料主要強調亞洲民族解放,無產階級

世界的聯合,排除C項。故選D項。

14.一戰初期,英國對法國只進行了象征性的有限軍事援助。隨

著法國和平主義運動和反戰運動的高漲,以及法國政府有可能單

獨與德國締結和平條約以走出戰爭,英國轉而全力與法國合作以

贏得勝利。英國轉變態度是為了

A.盡快恢復歐洲和平B.保持戰后歐洲均勢

C.避免單獨對德作戰D.聯合法國控制歐洲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法國政府有可能單獨與德國締結和平條約以

走出戰爭,英國轉而全力與法國合作以贏得勝利"可知,一戰期

間,英法同屬于協約國,為避免單獨對德作戰,英國轉而全力與

法國合作以贏得勝利,C項正確;A項不屬于英國轉變態度的主

要目的,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戰后歐洲均勢,排除B項;英國

態度的轉變是為了避免單獨對德作戰,而非聯合法國控制歐洲,

排除D項。故選C項。

15.1967年,法國學者塞爾旺施賴貝爾在其著作中宣稱,如果包

括法國在內的歐洲國家不迅速采取行動以重新確立對歐洲經濟和

社會的控制,歐洲也許會繁榮昌盛,但將在歷史上第一次被更為

發達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統治。該著作出版后在歐洲很快成為暢

銷書。這反映出歐洲社會

A.對美國發展模式的否定B.對戰后世界秩序的不滿

C.對面臨挑戰和未來發展的擔憂D.對蘇聯威脅下歐洲聯

合的反思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不迅速采取行動以重新確立對歐洲經濟和社

會的控制、但將在歷史上第一次被更為發達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

統治"可知,法國學者倡導歐洲國家迅速采取行動重新確立對歐

洲經濟和社會的控制,避免歐洲被更為發達的文明所摧垮并受它

統治,說明學者認為歐洲受到挑戰并對未來有所擔憂(項正確;

材料沒有涉及美國的發展模式,排除A項;材料主要是強調學者

對歐洲的認識,沒有涉及對戰后世界秩序的不滿,排除B項;材

料沒有涉及蘇聯的威脅,排除D項。故選C項。

二、非選擇題

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多維視角下的隋代政區改革高祖(文帝)受終,惟新朝

政,開皇三年,遂廢諸郡。油(到)于九載,麻定江表,尋以戶

口溢多,析置州縣。煬帝嗣位,又平林州邑,更置三州。既而并

省諸州,尋即改州為郡。乃置司隸刺史,分部。

一一周振鶴《中國歷代行政區劃的變遷》

材料二研究行政區劃至少與3三個學科有基本關系,一是歷史

學,二是地理學,三是政治學。行政區劃不但是一種現實存在,

而且是一種歷史現象。行政區劃本身是歷史的產物,而且在歷史

過程中不斷發生變化,沒有哪一個政區不是前代的沿襲或變革。

行政區劃又是一種地理區域,是一種人為的空間概念,它的存在

與變遷都與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關系。行政區劃既是劃定于地

球表面之上的,當然要與自然地理環境相關;而行政區劃之中又

必須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實際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環境。

行政區劃又是中央與地方之間發生行政關系的產物,行政區劃的

變遷往往是政治過程造成的,也就是說,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

區劃變遷的主要原因。

——摘自周振鶴《中國行政區劃通史》

結合隋代政區改革的史實分析說明材料二的觀點。

【答案】

觀點一:歷史學:行政區劃不但是一種現實存在,而且是一種歷

史現象。行政區劃本身是歷史的產物,而且在歷史過程中不斷發

生變化,沒有哪一個政區不是前代的沿襲或變革。

說明:隋初沿襲前代的州、君B、縣三級制。為縮減行政支出隋文

帝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地方佐官,由中央任命。

觀點二:地理學:行政區劃又是一種地理區域,是一種人為的空

間概念,它的存在與變遷都與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關系。

說明:在地方,隋初沿襲前代的州、君人縣三級制,但當時南北

各地均置僑州。君B、縣,"或地無百里,數縣并置;或戶不滿千,

二郡分領",因為造成"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情形。隋文帝

統治時期,根據戶口的多少劃分州縣;隋煬帝在位時期改州為郡,

置司隸刺史,分部。

觀點三:政治學:行政區劃又是中央與地方之間發生行政關系的

產物,行政區劃的變遷往往是政治過程造成的。

說明:隋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實行州郡縣三級制;隋文帝為縮減行

政支出,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隋煬帝時實行郡縣制,

其目的都是加強中央集權。

【詳解】觀點一:據材料"行政區劃不但是一種現實存在,而且

是一種歷史現象"可知歷史學上行政區劃不但是一種現實存在,

而且是一種歷史現象。行政區劃本身是歷史的產物,而且在歷史

過程中不斷發生變化,沒有哪一個政區不是前代的沿襲或變革。

說明:據材料"惟新朝政,開皇三年,遂廢諸郡"可知,隋初沿

襲前代的州、君E、縣三級制。據材料"油(到)于九載,麻定江

表,尋以戶口溢多,析置州縣"并結合所學可知,為縮減行政支

出隋文帝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地方佐官,由中央任命。

觀點二:據材料"行政區劃又是一種地理區域,是一種人為的空

間概念,它的存在與變遷都與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關系"可知,

在地里學的角度看,行政區劃又是一種地理區域,是一種人為的

空間概念,它的存在與變遷都與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關系。

說明:據材料"惟新朝政,開皇三年,遂廢諸郡"并結合所學可

知,在地方,隋初沿襲前代的州、君K、縣三級制,但當時南北各

地均置僑州。據材料"油(到)于九載,麻定江表,尋以戶口溢

多,析置州縣"并結合所學可知,為節省行政開支,隋文帝統治

時期,根據戶口的多少劃分州縣;據材料"煬帝嗣位,又平林州

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諸州,尋即改州為郡。"可知,隋煬帝

在位時期改州為郡。

觀點三:據材料"行政區劃又是中央與地方之間發生行政關系產

物,行政區劃的變遷往往是政治過程造成的"可知,行政區劃又

是中央與地方之間發生行政關系的產物,行政區劃的變遷往往是

政治過程造成的。

說明:據材料"惟新朝政,開皇三年,遂廢諸郡"可知,:隋初

的地方行政制度實行州郡縣三級制據材料“油(至I」)于九載,麻

定江表,尋以戶口溢多,析置州縣”并結合所學可知;隋文帝為

縮減行政支出,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據材料"煬帝嗣

位,又平林州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諸州,尋即改州為郡。"

并結合所學可知,隋煬帝時實行郡縣制,其目的都是加強中央集

權。

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李超的"新生"李超,廣西梧州人、先求學于梧州,廣州等地,后

就讀于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學,因而

她生活困難,患肺炎后,無錢治療,1919年8月病亡。李超死

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責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

北京教育界召開追悼大會,有1000多人參加,胡適、陳獨秀、

梁漱溟等現場作了演說。1920年,杭州女子師范在省女師操場

舉行了李超追悼會,"各界人士蒞會者不下萬人,挽歌詩聯四五

百軸"。

李超的一生,沒有什么轟轟烈烈的事跡。……我們研究他的一生,

至少可以引起這些問題:一、家長族長的專制。……二、女子教

育問題。……三、女子承襲財產的權利。……四、有女不為有后的

問題。……

——胡適《李超傳》《晨報》1919年12月1日、3日)

涵養與發揮情感是積極的道路。北京的婦女不來吊一吊李女士,

卻華裝麗服坐汽車去滿街跑,許多婦女并不要求婦女解放,這都

是麻木。麻木就是處于情感的反面。他自己既不要求,你便怎樣

指點問題,乃至把解決問題的道路都告訴他,他只是不理會!

——梁漱溟《李超女士追悼會之演說詞》(《晨報》1919年12

月22日)

對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們可以看出社會制度上兩大缺點:一是

男系制,一是速產制。……

李女士之死,我們可以說:不是個人問題,是社會問題,是社會

底重大問題。

——(陳)獨秀《男系制與遺產制》(《新青年)1920年1月1

日)

作為歷史的觀察者,概括說明李超之死為何會引發廣泛的社會關

注,并談談"李超們"新生的出路在哪里。

【答案】答案僅供參考

原因:李超是當時新女性代表,她沖破家庭和世俗勢力的阻攔,

赴京求學;雖然貧病交加,卻仍然堅持理想,最終病死在醫院;

引發了人們對舊家庭制度的批判;連帶引發了女子教育問題、財

產繼承問題的討論。

出路:解放思想,反對重男輕女,實現男女平等等。

【詳解】原因:據材料"后就讀于北京女子高等師范學校。李超

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學,因而她生活困難,患肺炎后,無錢治療,

1919年8月病亡……"可知,李超是當時新女性代表,她沖破家

庭和世俗勢力的阻攔,赴京求學;雖然貧病交加,卻仍然堅持理

想,最終病死在醫院;據材料"我們研究他的一生,至少可以引

起這些問題:一、家長族長的專制。……二、女子教育問題。……

三、女子承襲財產的權利。……四、有女不為有后的問題。……"

可知,李超之死引發了人們對舊家庭制度的批判;連帶引發了女

子教育問題、財產繼承問題的討論等。

出路:據所學可從解放思想,反對重男輕女,實現男女平等等方

面回答。

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歷史的透視:一幅宣傳畫

(工村》(1952年,孫佳桐何正慈作)

結合所學知識,以"《工人新村》賞析"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

求:表述成文,敘述完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