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建筑現代_第1頁
外國建筑現代_第2頁
外國建筑現代_第3頁
外國建筑現代_第4頁
外國建筑現代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外國建筑現代第一頁,共二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現代建筑出現之初(一)、回頭再看包豪斯2、包豪斯的貢獻(1)三大構成的教育體系建立(2)現代建筑教育三位一體的教學方式建立(3)培養了現代建筑教育的人才外國建筑歷史第十五章現代建筑第二頁,共二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現代建筑出現之初(二)、十字路口的徘徊與繁華紛亂1、法西斯與理性主義--特拉尼的回聲(1)朱塞普.特拉尼(1904-1943)意大利理性主義的創始人(2)意大利法西斯的簡要發展介紹(3)"七人小組"與"MIAR"(4)第一座法西斯建筑"科莫辦公大樓"(5)"法西斯是一個沒有隔閡的玻璃盒子"(6)理性主義(Rationalism)簡稱Rats。20世紀初期,歐美建筑界揚棄古典理性主義思想,科學地探索現代建筑發展方向的創作思潮。理性主義的基本原則是:1、注重建筑目的的邏輯性2、注重建造過程的邏輯性。3、注重建筑使用的邏輯性。4、理性主義不是一種流派,而是一種創作思潮。

外國建筑歷史第十五章現代建筑第三頁,共二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現代建筑出現之初(二)、十字路口的徘徊與繁華紛亂2、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在現代建筑中設計中,將實用作為美學主要內容、將功能作為建筑追求目標的一種創作思潮。芝加哥建筑師沙里文是功能主義的奠基者。提出“形式服從功能”的口號。早期功能主義的重點是解決人的生理需要,其設計方法為“由內向外”逐步完成。在功能主義發展的晚期。人的心理需要被引進建筑設計之中,建筑形式成為功能的一個組成部分。外國建筑歷史第十五章現代建筑第四頁,共二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現代建筑出現之初(二)、十字路口的徘徊與繁華紛亂3、國際式InternationalSryle(亦稱“國際風格”)20世紀20年代以后,各國的建筑相互影響,在條件相似的情況下,出現的一種彼此接近的形式風格。1925年,格羅皮烏斯編印過一本建筑圖集,其中收集了德國建筑師貝倫斯、法國建筑師貝瑞、勒柯布西耶等人,以及他自己的作品,這本圖集題名為《國際建筑》。這個書名在20年代末期轉變為一種特定建筑風格的名稱——“國際式”。1932年,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出過75幅歐美新建筑圖片,約翰遜和希契科克(R.H.Hirchcock)為此編寫了一本書,名為《國際式:1922年以來的建筑》(InternationalStyle,ArchitectureSince1922)。從此,“國際式”這個名稱在許多地方被當作現代建筑的同義語了。國際式不是一種創作思潮,而是現代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一種極為普遍的建筑形象。國際式建筑的特點是手法洗練,以矩形體為主,平頂、多窗、少裝飾,房間布局自由,把秩序作為設計的要素之一。外國建筑歷史第十五章現代建筑第五頁,共二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現代建筑出現之初(二)、十字路口的徘徊與繁華紛亂4、草原式住宅(PrairieStyle)美國著名建筑師萊特(FrankLloydWright1869~1959)于1900年前后設計的一系列住宅,這類住宅大多座落在郊外,用地寬闊,環境優美。建筑從實際生活需要出發,在布局、形體、以至取材上,特別注意同周圍自然環境的配合,形成了一種具有浪漫主義閑情逸致及田園詩意般的典雅風格。外國建筑歷史第十五章現代建筑第六頁,共二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現代建筑出現之初(二)、十字路口的徘徊與繁華紛亂5、有機建筑(OrganicArchitecture)20世紀20年代產生于美國的現代建筑理論及創作思潮。1900年,沙里文(LouisHenrySullivan,1856~1924)明確地提出了有機建筑的觀點,他強調整體與細部、形式與功能的有機結合。真正把有機建筑發揚光大,并推動其成為現代建筑創作思潮的是美國著名建筑師萊特。有機建筑特點可概括為四個方面:1、建筑的整體性與統一性。特別突出視覺和藝術的統一,常以母題構圖貫穿全局;2、空間的自由性、連貫性和一體性。主張“開放布局”(Openplanning);3、材料的視覺特色和形式美;4、形式與功能的統一。主張從事物事物的本質出發,提倡由內而外的設計手法。流水別墅(亦稱考夫曼別墅1936~1939)是有機建筑的代表作。有機建筑的代表人物還有哈里寧(Hugohlaring)、阿爾托,夏隆(HansScharoun)、奧托(F.Otto)等。外國建筑歷史第十五章現代建筑第七頁,共二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現代建筑出現之初(二)、十字路口的徘徊與繁華紛亂6、機器美學與模度(1)機器美的含義有三方面:其一,建筑應象機器一樣符合實際的功用,強調功能和形式之間的邏輯關系,反對附加裝飾;其二,建筑象機器那樣可以放置在任何地方,強調建筑風格的普遍適應性;其三,建筑應象機器那樣高效,強調建筑和經濟之間的關系。柯布什耶的“房屋是居住的機器”就是基于這種思想而提出的。(2)模度(Modulor)又稱模數理論。柯布什耶從人體尺度出發,選定下垂手臂、臍、頭頂、上伸手臂四個部位為控制點,與地面距離分別為86、113、183、226cm。這些數值之間存在著兩種關系:一是黃金比率關系;另一個是上伸手臂高恰為臍高的兩倍,即226和113cm。利用這兩個數值為基準,插入其他相應數值,形成兩套級數,前者稱“紅尺”,后者稱“藍尺”。將紅、藍尺重合,作為橫縱向坐標,其相交形成的許多大小不同的正方形和長方形稱為模度。但有人認為柯布什耶的模度不能為工業化所利用,因為其數值系列不能用有理外國建筑歷史第十五章現代建筑第八頁,共二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現代建筑出現之初(二)、十字路口的徘徊與繁華紛亂7、少就是多與純凈主義(1)密斯把他先結構、后形式,先空間、后功能和講究條理的設計方法歸結為他在1928年說過的這句話“少就是多”,其具體內容寓意于兩個方面:一是簡化結構體系,精簡結構構件,使產生沒有屏障或屏障很少的可作任何用途的建筑空間;二是凈化建筑形式,精確施工,使之成為不附有任何多余東西的只是由直線、直角組成的規整和純凈的鋼和玻璃方盒子。(2)以新帕拉圖哲學為基礎,涉及到所有塑性表現的造型設計傾向。由建筑師兼畫家勒柯布西耶和畫家奧占芳發展起來的。1920年以后,在柯布西耶的力主下,建筑領域出現了純粹主義創作思潮。它以“數學”即秩序為基礎建立新的美學觀,提倡由經濟法則和數字計算形成不自覺的美。建筑師應該注意的是構成建筑自身的平面、墻面和形體,并應在調整它們的相互關系中創造純凈與美的形式。“法線”是在創造純凈與美的形式的過程中,用來作為構圖參考的。在建筑造型上,純粹主義摒棄個人情感,反對裝飾,認為比例是處理建筑體量與形式中最為重要的問題,提倡表現立方體,圓錐體以及它們在陽光下的光影變化為主的構圖手法。薩伏伊別墅是純粹主義的經典作品。外國建筑歷史第十五章現代建筑第九頁,共二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現代建筑出現之初(二)、十字路口的徘徊與繁華紛亂8、十次小組(TeamX)以史密森夫婦為首的一個青年建筑師組織。他們因在CIAM十次大會上公開倡導自己的主張,并對過去的方向提出創造性的批評而得名。十次小組形成于1954年1月在杜恩召開的CIAM十次大會的準備會議。十次小組提倡以人為核心的城市設計思想:建筑與城市設計必須以人的行為方式為基礎,其形態來自于生活本身的結構發展。外國建筑歷史第十五章現代建筑第十頁,共二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現代建筑出現之初(二)、十字路口的徘徊與繁華紛亂9、粗野主義(Brutalism)亦譯“野性主義”或“樸野主義”。以著名建筑師勒•柯布西耶比較粗獷的建筑風格為代表的一種設計傾向。1、粗野主義同純粹主義一樣,以表現建筑自身為主,講究建筑的形式美,認為美是通過調整構成建筑自身的平面、墻面、空間、車道、走廊、形體、色彩、質感和比例關系而獲得;2、把表現與混凝土的性能及質感有關的沉重、毛糙、粗魯作為建筑美的標準。粗野主義在建筑材料上保持了自然本色;3、以大刀闊斧的手法使建筑外形造成粗野的面貌。突出地表現了混凝土“塑性造型”的特征。馬賽公寓是粗野主義達到成熟階段的標志。粗野主義對現代建筑思潮演變起了較大的作用,但它正式得名是在1954年史密森夫婦(A.&P.Smithon)提出“新粗野主義”概念之后。史密森夫婦追隨柯布西耶粗獷的建筑風格,熱衷于對建筑材料特性的表現,并將之理論化、系統化,形成一種有理論、有方法的設計傾向。他們自稱是“新粗野主義”,即柯布西耶以前的探索則為“粗野主義”。兩者一脈相承,并無本質上的差異。外國建筑歷史第十五章現代建筑第十一頁,共二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現代建筑出現之初(二)、十字路口的徘徊與繁華紛亂10、典雅主義(Fornalism)亦譯“形式美主義”,又稱“新古典主義”、“新帕拉蒂奧主義”、“新復古主義”。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官方建筑的主要思潮。它吸取古典建筑傳統構圖手法,比例工整嚴謹,造型簡練輕快,偶有花飾,但不拘于程式;以傳神代替形似,是戰后新古典區別于30年代古典手法的標志;建筑風格莊重精美,通過運用傳統美學法則來使現代的材料與結構產生規整、端莊、典雅的安定感。典雅主義發展的后期出現兩種傾向:一是趨于歷史主義,另一是著重表現純形式與技術特征。典雅主義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國建筑師菲利蒲約翰遜(P.Johnson1906~)、斯東(Edwand.D.Stone,1902~1978)、和雅馬薩基(M..amasaki,1912~)。斯東設計的美國在新德里的大使館(U.S.EmbassyNewDelhi1955~1958)于1961年獲美國AIA獎,是典雅主義代表作。外國建筑歷史第十五章現代建筑第十二頁,共二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現代建筑出現之初(二)、十字路口的徘徊與繁華紛亂11、高技派(High-Tech)亦稱“重技派”。20世紀50年代后期起的、建筑造型、風格上注意表現“高度工業技術”的設計傾向。高技派理論上極力宣揚機器美學和新技術的美感,它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1、提倡采用最新的材料——高強鋼、硬鋁、塑料和各種化學制品來制造體量輕、用料少,能夠快速與靈活裝配的建筑;強調系統設計(SystematicPlanning)和參數設計(ParametricPlanning);主張采用與表現預制裝配化標準構件。2、認為功能可變,結構不變。表現技術的合理性和空是的靈活性既能適應多功能需要又能達到機器美學效果。這類建筑的代表作首推巴黎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3、強調新時代的審美觀應該考慮技術的決定因素,力求使高度工業技術接近人們習慣的生活方式和傳統的美學觀,使人們容易接受并產生愉悅。外國建筑歷史第十五章現代建筑第十三頁,共二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現代建筑出現之初(二)、十字路口的徘徊與繁華紛亂12、象征主義(Symbolisn)20世紀60年代較為流行的一種建筑設計傾向。象征主義追求建筑個性的強烈表現,設計的思想及意圖常寓意于建筑的造型之中,能激起人們的聯想。象征主義建筑在滿足功能的基礎上,把藝術造型和環境設計作為首要考慮的問題。它可分為具體的象征和抽象的象征二種形式。E•薩里寧(EeroSaarinen1910~1961)設計的紐約環球航空公司航空站(TWATerminal,KeunedyAirport,1956~1960)是象征主義代表作。外國建筑歷史第十五章現代建筑第十四頁,共二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現代建筑出現之初(二)、十字路口的徘徊與繁華紛亂13、銀色派(TheSilvers亦稱:“光亮派”slickstyle)20世紀60年代流行于歐美的一種建筑思潮。銀色派在建筑創作中注重先進技術、綜合平衡、經濟效益和裝修質量。其風格特征主要表現在大面積的玻璃幕墻上。其建筑特點是:1、通過大面積鏡面或半反射玻璃使建筑融合在四周環境的映象或藍天的背景之中,并能創造出影像不斷變化的動態效果;2、反映工業化的時代特點,反映出新的藝術觀,它光澤晶瑩、現代感強;3、由于建筑材料的限制,它具有風格程式化的趨向,缺乏地方特色;4、由于透明,反射的效果,給街上的汽車駕駛帶來了一定困難。銀色派的代表人物是耶魯大學建筑學院院長佩利。1971年佩利創造了銀色派的經典作品——洛杉磯太平洋設計中心。外國建筑歷史第十五章現代建筑第十五頁,共二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現代建筑出現之初(二)、十字路口的徘徊與繁華紛亂14、灰色派(TheGrays亦稱:“兼俗主義”或“包含主義”)20世紀60年代流行于歐美的一種建筑思潮。灰色派公開宣布與現代主義分道揚鑣,認為建筑應該歉收并蓄各種形式,可以將古往今來不同建筑特點結合在一起。開放的、包羅萬象的、聯系傳統的建筑。灰色派的建筑理論基礎來自于美國著名建筑師文丘里(RobertVenturi1925~)。文丘里所著的《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ComplexityandContracdictioninArchitecture.1966)和《向拉斯維加斯學習》(LearningfromLasVegas.1972)是灰色派的經典著作。灰色派是后現代派的主要創作思潮。外國建筑歷史第十五章現代建筑第十六頁,共二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現代建筑出現之初(二)、十字路口的徘徊與繁華紛亂15、白色派(TheWhites)以“紐約5[埃森曼(PeterEisenman)、格雷夫斯(MichaelGraves)、格瓦斯梅(CharlesGraves)、赫迪尤克(JohnHedjuk)、和邁耶(RichardMeier)]”為核心的建筑創作組織,在本世紀70年代前后最為活躍。他們的建筑作品以白色為主,具有一種超凡脫俗的氣派和明顯的非天然效果,被稱為美國當代建筑中的“陽春白雪”。“紐約5”與“白色派”常為互代。他們的設計思想和理論原則深受風格派和柯布西耶的影響,對純凈的建筑空間、體量和陽光下的立體主義構圖、光影變化十分偏愛,故被稱為早期現代主義建筑的復興主義。白色派建筑的主要特點是:1、建筑形式純凈,局部處理于凈利落、整體條理清楚。2、在規整的結構體系中,通過蒙太奇的虛實的凹凸安排,以活潑、跳躍、耐人尋味的姿態突出了空間的多變,賦予建筑以明顯的雕塑風味;3、基地選擇強調人工與天然的對比,一般不順從地段,而是在建筑與環境強烈對比,互相補充、相得益彰之中尋求新的協調;4、注重功能分區,特別強調公共空間(PublicSpaces)與私密空間(PrivateSpaces)的嚴格區分。邁耶設計的道格拉斯住宅(DouglasHouse1971~1973)是白色派作品中較有代表性的一個。80年代以后,白色派的五位主要成員各自沿著自己的創作方向奮力前進,他們獲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白色派做為一個建筑組織卻隨之逐漸消失了。外國建筑歷史第十五章現代建筑第十七頁,共二十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二二、現代建筑出現之初(二)、十字路口的徘徊與繁華紛亂16、阿基格拉姆學派(Archigram亦譯“建筑電訊團”或“阿基格拉姆集團”)1960年以彼得庫克(PeterCook)為核心,為倫敦二建筑專業學生集團為主體成立的建筑集團,他們把使用建筑的人看成是“軟件”、把建筑設備看成是“硬件”,是建筑的主要部分。“硬件”可依據“軟件”的意圖充分為之服務。至于建筑本身,他們強調最終將被建筑設備所代替,因此被看成是“非建筑”(Non-Architecture)或“建筑之外”(BeyondArchitecture)。阿基格拉姆學派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