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沖突發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課件_第1頁
文明的沖突發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課件_第2頁
文明的沖突發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課件_第3頁
文明的沖突發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課件_第4頁
文明的沖突發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明的沖突發生在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一條神奇的分界線在地圖上,將同一時間內降水量相同的各點連接起來的線,就稱之為等降水量線。它可以直觀反映降水分布差異。圖中涵蓋了50——3000毫米等降水量線,只是有的線只能涵蓋局部地區,相對全國范圍來說影響較小,而且意義不大,下圖四條等降水量線(200、400、800、1600毫米)涵蓋范圍較廣,作為各類分界線研究起來相對意義要大一些。2圍繞400毫米等降水量線兩邊就天然形成了不同的生態環境,繼而誕生出不同的文明體系3一邊半濕潤、一邊半干旱;一邊是森林、一邊是草原;一邊是農耕、一邊是游牧;一邊建城墻、一邊任馳騁;一邊人口密集、一邊人煙稀少……在華夏大地上,400毫米等降水線橫跨東北與西南,將兩側分成了截然不同的景象。4這條線,經過:大興安嶺—張家口—蘭州—拉薩—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從上圖中可以看出,400毫米等降水線橫跨東北與西南,將兩側分成了截然不同的景象。5千百年來,400毫米等降水線相對穩定,再加上日照時間、土壤等因素,這條線其以東以南的人們逐漸形成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業社會,他們聚落而居,以安土樂天為最大的生活渴望。這條線其以西以北雖然有少量的內陸河與地下水灌溉的綠洲農業,但大部分地區降水量不足以支撐農耕作業,便形成了游牧民族,他們無城郭、耕地,逐水草而居,全民善騎戰。6沿線兩側形成了特點鮮明的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這對華夏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不時的氣候變遷則使得降水線兩側的文明不斷碰撞、交融,在歷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7地理、氣候因素成就了它的神奇我們所處的版圖具有顯著的季風氣候特色,境內降水主要源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和印度洋西南季風輸送的水汽(局部地區小氣候除外)。8大家學習辛苦了,還是要堅持繼續保持安靜9受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為季風區,不受或受夏季風影響不明顯的地區為非季風區。10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和印度洋的西南季風,它倆帶來充沛的水汽,也想雨露均沾,普降甘霖。但可惜的是地形不容許,階梯地形如同一道道墻,擋住了通道,造成降水分配不均。11我們陸地地勢自西向東可分為三大階梯:最高一級階梯主要包括青藏高原等,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中間一級階梯包括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云貴高原等,海拔在1000米到2000米之間;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一線以東以及云貴高原以東屬于第三階梯,海拔降到500米以下。12上圖為400毫米等降水線及其穿過的流域,起于大興安嶺西坡,穿過松花江流域,沿西遼河上游、燕山山脈斜穿黃河,經黃河、長江上游和西北諸河流域,直抵雅魯藏布江河谷。從空間格局來看,我國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整體上,呈現出從西北內陸向東南沿海逐漸增加的趨勢,與我國陸地地勢大致相反。13在400毫米等降水線的東南方向,從太平洋、印度洋遠道而來的濕潤季風在穿越廣闊的第三階梯后逐漸失去力量,猶如強弩之末,難以翻越橫亙在眼前的大興安嶺—呂梁山—巴顏喀拉山—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一線山脈。而在400毫米等降水線西北方向,從西伯利亞趕來的冷空氣則不斷南侵,在穿過西北內陸后順勢而下,與一路北進的太平洋及印度洋季風相匯,給第三階梯大部分地區帶來足夠的降水。14上圖為我們地域海拔高程圖,來自海洋的濕潤季風每越過一級階梯都有很大損耗,有趣的是,多年平均400毫米等降水線與這三大階梯的分界線多有重合,說明它的形成與我國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勢有很大的關系。15兩大文明體系的沖突線文明體系的構建,可以簡單點說是建立在必要自然資源的壟斷上,這種必要資源涵蓋著地理上的一切,山川河流,農林牧漁。早期文明發展所需的自然資源,除了地形資源這類不動產,氣候因素就成了最不確定項16也就是說,地理環境左右著一個地區的原始文明走向,氣候因素決定了這種文明能走多遠。比如下圖,大家熟知的樓蘭古國,在公元前176年前建國,公元630年卻突然神秘消失,即使是戰爭、瘟疫等,也只能破城換主,不至于讓經營800多年的古國就這樣湮滅,只有氣候因素讓他們不得不放棄家園17自然條件和生產方式的差異,導致以400毫米等降水線為界的農耕經濟和游牧經濟處于對立的態勢。游牧民族在生活資料不足的時候,經常入侵農耕區,農耕文明與游牧的北方“馬背”文明之間的矛盾沖突,一直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18農耕民族曾經不止一次地突破400毫米等降水線,但農耕生產方式向北最遠只能擴展到這條線,因此農耕民族并沒有在草原地區建立長期有效的統治。而北方的草原游牧部落也曾入主中原,但他們突破了這條自然環境劃定的界線后,也會感到自己的畜牧生產不太適合,要么再返回草原,要么轉化為農耕民族,并與草原新興游牧民族形成新的對峙,比如北魏問鼎中原后,與柔然形成新的對峙。19為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擾,確立一種退可守、進可攻的態勢,農耕民族歷盡千辛萬苦,修筑了萬里長城,創造出世界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跡。而有趣的是,長城的很大一部線路走向,幾乎與400毫米等降水線重合。這恰恰說明,這條線是農耕文明的“生命線”(天山北坡及伊犁河谷是特例)。20從上面兩圖可以看出非戰爭狀態,人口密度與耕地面積即單位可供食物產出息息相關,而可用于耕地的面積卻與降水量密不可分。21值得注意的是,一旦氣候變化,或出現劇烈擺動,中原地區就會出現震蕩。而且

,只要氣候變暖,就會導致農耕文明向北擴張;相反,氣候變冷,就意味著游牧民族全面南下。在一切靠天吃飯的古代,有大量的文獻記載表明,游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進攻與當時氣候異常變動所造成的經濟危機緊密相關。當然這里不確定的變量因素也很多。雖然中原定居農耕是對負面氣候抵御能力相當強的一種社會生產組織形式,但是前提是要取決于政權的控制力。22一個較為有名的案例發生在遭遇小冰河期的明朝。明朝時期氣候變冷,而之前的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溫暖期。原來的宜農地區因氣候寒冷而糧食歉收,并逐漸淪為游牧民族的牧場。而農牧分界線的南移最終導致明朝修建的長城要比秦漢時期長城的位置更為偏南。這個現象在長城中段最為明顯:秦漢時期長城向北推進至河套以北,而明代則退至鄂爾多斯南端,向南移的幅度達2至3個緯度(可以放大上圖)。但大大后退了的明長城,卻也最大限度地逼近了當時的400毫米等降水線。這么看來,不管是時代更迭還是氣候變遷,400毫米等降水線就在那兒,在將游牧與農耕分隔兩邊的同時,靜靜地見證華夏文明的延續。23練習一農牧交錯帶是指以草地和農田大面積交錯分布為特點的生態系統,我國農牧交錯帶面積達81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下列各圖所示區域內。據此回答1-3題。1.圖1所示農牧交錯帶年平均降水量的范圍是A.150mm~300mm

B.300mm~450mmC.450mm~

700mm

D.700mm~

850mm2.圖2所示農牧交錯帶經濟發展的障礙,不包括A.山高谷深,交通不便

B.現代地殼活動強烈,地質災害頻發C.森林資源豐富,為我國第二大林區

D.開荒種地,水土流失加劇3.圖3所示農牧交錯帶的生態與生產功能是①東部農耕區的生態屏障和畜產品供應基地

②東部農耕區的生態屏障和重要糧食供應基地

③西部牧區的水源涵養帶和飼草料供應基地

④西部牧區的水源涵養帶和重要糧食供應基地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BCA3.A【解析】圖3的農牧交錯帶位于我國黃土高原和內蒙古高原,主要應該發展畜牧業,是東部農耕區的生態屏障和畜產品供應基地;西部牧區的水源涵養帶和飼草料供應基地。所以本題選擇A選項。24農牧交錯帶是指以草地和農田大面積交錯分布為特點的生態系統,我國農牧交錯帶面積達81萬平方千米,分布范圍如右圖所示。據此回答下列各題。4.關于農牧交錯帶的敘述,不正確的是A.a帶屬于農業生產潛力大的地區

B.a帶植被是防風固沙的天然屏障C.b帶植被能夠涵養水源、保持水土

D.b帶是多民族聚居區5.農牧交錯帶是生態系統脆弱的地區,造成其環境破壞的人為原因主要有.①人口增長速度快

②壓縮農業用地

③輪作套種

④盲目開荒,粗放耕作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AC25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概述我國農牧界線的變化特點。(2)分析我國農牧界線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3)列舉甲地解決其突出環境問題可采取的主要措施。26(1)概述我國農牧界線的變化特點。解析:由圖示資料可以看出,我國的農牧界線自漢代以來,不斷向北、向西推進。400mm年等降水量線大體沿在興安嶺一帶,200mm年等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