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徽州文化專題》課程習題及答案
【第一講】徽州文化與徽州學
(1)名詞解釋:
①徽州文化——指起于宋而至于清兼及過去與現在的以徽州本土和本
土以外的徽州人所創造的以物質、制度和精神文化為主體的既有區域性又有普遍
性的典型文化。
②徽州學——“徽學”與“徽州學”的內涵相互統一,它們的研究對象
是通過徽州文書、文獻和文物遺存,研究歷史上的徽州人活動以及由此形成的具
有典型意義和鮮明特征的徽州區域社會及歷史文化的一門新興學科。
(2)請簡述徽州文化的特點與成因。
答案要點:特點:①豐富性:遺存豐富、內容豐富、學科眾多;②獨特性:
從經濟角度看,徽州在傳統農業之外,還有聞名遐邇的商業;從社會角度看,徽
州是一個宗族社會,傳承了中原地區消失了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宗族實態;從文
化角度看,徽州理學昌盛,有“東南鄒魯”之稱。成因:①中原文化的深厚積
淀是徽州文化形成的“基因”;②程朱理學的勃興是徽州文化形成的“支柱”;
③徽商經濟的發展是徽州文化形成的“酵母”;④徽州教育的高度發達是徽州
文化形成的“溫床”。
(3)徽州學的學科性質和研究對象是什么?
答案要點:學科性質:是以徽州文化為研究對象的綜合性學科,具有地域性、
綜合性和全國性三個方面的特點;研究對象:徽州區域文化,并在此基礎上通
過大量的徽州文獻和徽州文書研究更廣闊范圍內的歷史文化。
(4)在你看來,徽州文化與徽州學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答案要點:區別:①徽州文化與徽州學產生的時間不同,徽州文化源遠流長,
徽州學是20世紀50年代以后才逐步產生;②徽州文化與徽州學的概念內涵不同,
徽州文化是徽州學的研究對象,而徽州學則是一門綜合性學科;③徽州文化與徽
州學歷史長短不同,前者年代久遠,后者只有幾十年的歷史。
聯系:①徽州文化是徽州學形成的基石;②徽州學的形成與發展進一步發現
與發揚了徽州文化的價值。個人觀點表達(略,要求觀點表達合理,論述過程有
條理)
(5)論述題:在你看來,該如何界定徽州文化的價值與地位?
答案要點:①徽州文化的價值:學術價值和現實價值;②徽州文化的地位:可
以作為安徽文化的代表;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社會與文化發展的標本和典型代
表;徽州文化已引起國際史學界的高度關注;國際交流日益頻繁;已進入比較文
化的研究領域。③個人觀點表達(略,要求觀點表達合理,論述過程有條理)
考查題:論徽州文化的生成與價值
提示:主要論述徽州文化的生成原因與價值定位問題,可以從多個角度來探討
和論述,不必拘泥于視頻教材內容,但要求觀點表達合理,論述過程有理有據。
【第二講】徽州教育與陶行知
(1)簡述徽州教育發達的原因。
(-)特殊的地理自然環境
其一,古徽州山高路險,交通十分不便,成了中原名門望族躲避戰亂的理想
之地,這為徽州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其二,優美的自然環境,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崇儒尚教的文化環境
徽州是程朱理學的故鄉,這一文化淵源進一步加強了徽州的重教傳統。
(三)徽商經商環境和支持
(2)徽州商業的發展為徽州教育提供了哪些條件?其又為徽州商業的發展作
出了哪些貢獻?
徽州商業的發展為徽州教育提供的條件:(一)延師課子弟。徽州為“程朱
桑梓之邦”,鄉風的熏染,使徽州人“賈而如俗”,在以官為本位的封建社會,
讀書有顯而易見的功利性。發達的商人把讀書看作一種政治投資,不惜千金一擲,
延名師,買典籍,教育子弟。(二)捐資修建學校。明清時徽州除了少數幾個官
辦府學、縣學,先后建有60多所書院,400多所社學以及無數的塾學。這些學
校的建置和運行經費大多來自商人和官徐。(三)修建宗祠和“忠孝節烈,牌坊。
宗祠、牌坊在封建社會不僅具有建筑學上的意義,還具有倫理學和教育學的意義。
作為一種棍家倫理的物化象征,它們在道德教育中發揮了范本的作用。
徽州商業的發展作出的貢獻:(一)-大批受過儒學教育的徽州學子,因種
種原因未能中舉入仕而投入商界,成為有文化的商人。他們熟悉儒家的待人接物
之道,了解歷史上商人的興衰成敗之理,故能精于籌算,審時度勢,把生意越做
越活。有文化的商人是徽商的中堅力量,也是徽州商業發展的主要動力。(二)
徽州教育培養出來的一大批仕宦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徽商在朝廷中的代言人和政
治保護傘。
(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主要內容及現代價值。
“生活教育”論主要內容: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論的核心。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
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生活決定教育,教育與實際生活
相聯系。生活教育的目的是要用前進的生活引導落后的生活。
“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論的另一個重要主張。認為,學校里
的東西太少了,“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展到大自然里去”,把整個社會作為教育
的范圍。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論的教學方法論。涵義是:
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
學就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
現代價值(參考答案,言之成理即可):“生活教育”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
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一)由于生活對人的發展和教育具有根本性的意義,因
此,素質教育的實施必須從人為設計的,拆除在學校教育與生活之間用書本知識
累造起來的隔離墻,使受教育者同自然、社會、他人之間保持全面互動和不斷進
步,以培養未來生活的創造者和開拓者。(二)由于生活是復雜的、變動不居的,
為生活作準備所需的東西越來越多,因此,教育不僅要注重為人的遙遠的未來生
活做設計和準備,且還要著眼于人的活生生的現實,這決定了素質教育的任務不
僅僅是讓學習者學習書本中有關生活世界的既成知識,更要以培育人的主體性生
活經驗與生活能力為旨歸。
5、考查題
(1)明清徽州宗族與徽州教育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現代價值
【第三講】朱熹與新安理學
1、簡述朱熹的理學思想。
(1)關于理氣、太極。朱熹理氣、太極思想基本上是承襲二程,特別是程
頤的理氣說,同時又充分吸收了周敦頤的太極說、張載的太虛之氣說、邵雍的先
天說等。理氣、太極等在他的思想體系中占有格外重要的地位,其思想體系的核
心便是天理論,而天理論的核心又是理氣說。(2)修養論。朱熹的修養論大體
上是繼承二程尤其是程頤的思想而又有所發展。其要點大約包括持敬、格物致知
及知先行后這樣兒個方面。(3)天理與人欲之辨。理與欲是倫理道德與物質欲
望之間的關系問題。朱熹的心性情學說,不僅與理與欲相結合,而且為倫理道德
提供了理論依據。朱熹總結諸家理欲論爭之得失,融合貫通儒家的理欲觀,闡發
了明天理,滅人欲的主張。什么是天理呢?朱熹認為天理是三綱五常,是善,是
心之本然。天理未純,為善不能擴充其量;人欲未盡,惡根不能去。人們要做到
,,天理純”,“人欲盡”,就必須擴充天理,而除盡人欲。所謂人欲在朱熹看來
就是惡底心(即天理、惻隱、羞惡之心的反面),是心的疾疾(音chen,即心
有毛病),是嗜欲所迷(即物欲)。人欲是要克去或滅去的方面。但朱熹認為欲
有正當與不正當之分。(4)教育論。在教育目的上,朱熹的思想與儒學傳統并
無二致。他說:“誠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于齊家、治國、可以平治天下,方
是正當學問”。在教學內容上,他主張根據學生年齡分設小學'與大學兩類學校。
小學重踐行,傳授禮儀規矩、知識技能,即“小學是事,如事君、事父、事兄、
處友等事,只教他依此規矩做去。”(《朱子語類》卷七)大學則重究理,傳授
修身、治國之道。上述內容均可在儒家經典中得到解答,因此,朱熹十分重視“四
書”。經其多年努力,特撰成《四書集注》。一方面宣揚了儒家思想,另一方面
通過注釋儒家經典闡發了自己的理學思想。元末明初以后,科舉考試均以此為藍
本,對中國學人影響極其深遠。綜上所述,朱熹確乎建立了一個龐大而又精深的
新理學思想體系。其價值在于總結先前儒家學者的思想貢獻,回答了當時所能回
答的一系列問題,從而使儒學真正擺脫兒百年來佛教與道教的沖擊,重新恢復了
權威和信心,故而能成為此后幾百年的官方學說。
2、有人說:“徽州文化對朱熹的思想和精神的認同影響到了文化和生活的
各個領域,成為了徽州文化的靈魂和最根本的學術文化理念。”請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答案(略)
3、何謂“新安理學”?新安理學具有代表性的理學家有哪些?
新安理學是朱子學的一個重要分支,作為一個地域性學派,在其600多年的
發展演變過程中,具有如下特點:(1)以朱子之學為學術宗旨。(2)立足于‘'三
教合流”、“儒道互補”。(3)積極入世的人生要旨。代表理學家有朱熹、程
頤、程潁。
考查題:從鄙野之州到“文獻之邦”
【第四講】戴震與徽派樸學
1、什么是樸學?
答:樸學,又稱考據學或考證學。“樸”是“質樸”的意思,“樸學”是指
清代儒學經典研究中,采用補證、考據的方法,崇尚樸實、鄙棄虛浮、反對空疏,
具有求真務實學風特點的一門學問,一種學術流派。可見“樸學”的得名,起自
于該門學問的治學風格與治學特征。
2、簡述“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在治學方法上的區別。
答:漢代治經,關乎地位、利祿與權力,從西漢到東漢,兩派紛爭,各言其
是,綿延近二百年。兩派治學方法及觀點各有不同:今文經學采用“六經注我”,
多發主觀獨斷,甚而迷信怪異之說;古文經學則追求古籍經書章句的考據、訓詁,
音義有據,即重在從文字訓詁入手考證“六經”的真意。直至東漢鄭玄,融合兩
家,各取其長,方才結束兩派的紛爭。
3、簡述“乾嘉學派”。
答:樸學到了乾隆嘉慶時期,有了很大的發展,樸學家們對中國古代的典籍
大規模地進行訓詁、注疏、校勘、輯佚、辨偽、考證,以補證考據的方法,系統
地整理了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的古代典籍,形成了以考證為特長的考據學派,世稱
“乾嘉學派”。乾嘉學派著述如林,人才濟濟,涌現出大批著名學者,從研究方
法、學術思想上劃分,又可分作吳派與皖派:吳派以惠棟、江聲等人為代表,學
術特色上以詳博見長,在學術思想上尊古信古,認為“凡古必真,凡漢皆好”,
恪守了漢人的所謂的通經家法,少有自己的創見;皖派則以皖人戴震和戴震的學
生江蘇人段玉裁、王念孫為代表,學術特色上以精密取勝,學術思想上則主張反
復考證,不主一家,因而多有創見。惠棟逝世后,吳皖兩派學者幾乎一致推崇一
代考據大師戴震,戴震也由此而成為乾嘉學派的領軍人物。
4、簡述戴震在樸學上的成就。
答:作為一代樸學大師,戴震創立了中國考據學的理論體系。有著十分明確
的研究目的,有著十分嚴謹的學術態度,有著獨到的途徑、原則與方法:從考據
目的上看,就是“故訓明道”,求通圣人之志。“道”是什么?他提出“古圣賢
往矣,其心志與天地之心協而為斯民道義之心,是之謂道”,所以他要從經書中
尋求義理,尋求古圣早已為我們提出并至今適用的治國安邦之道。因此考據在戴
震心中只是一個手段與方法,考據絕不能“為考據而考據”,而是要達到“學成
而民賴以生”的經世目的。這正是戴震能夠直面人生,鋒芒直指程朱理學而不同
于一般流俗之處,也正是其最杰出的成就。從學術態度上看,他的治學始終堅持
“分析條理,嚴密精確”的原則,有一字不準《六書》,一解不貫群經,則不定
論。“無稽者不信”務求精審,力求“十分之見”。從考據的途徑、原則、方法
上看,戴震為考據構建了由字通詞,由詞通道的考據途徑,或者說是治學的倫理。
他曾有力地批判宋儒不識“字”,不精通文字、訓詁、音聲,因而治經時,妄發
虛言,而不得古圣之心志,因而提出治經應首先必須精通文字、訓詁、音聲方面
的知識和運用,字、詞的本義弄懂了,清楚了才能通達古圣賢之道即古圣的思想,
才能獲得經典中言語的真旨。在這一考據途徑中“通道”是其綱領,也是原則。
它繼承了古代語言學重在應用的實學傳統。為了精準地求取字義、詞義,戴震在
實踐中運用了因聲求義、音義互求,以及利用古訓求義、語法求義,歸納求義、
演繹求義等多種方法,這一系列考據方法,都是在借鑒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通過
實踐提煉、總結出來的十分有效的方法。
戴震樸學方面另一個巨大的成就就是使傳統的語言學擺脫了經學附庸的地
位,促成它們各自走向獨立的學科。幾千年來,傳統的語言學始終是依附經學的
研究而生存的,釋字、解詞、分析章句都是為經學服務的,沒有獨立的學科門類,
沒有學科理論系統,自始至終只是個配角。這種情況延續到清代樸學興起之后,
大不一樣了。特別是戴震為求“至道”,而開始精深系統地研究語言手段,如文
字訓詁、音韻方面的規律,從而為它們獨立成各門類學科,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
用。在文字學研究方面,戴震以治史的方法研究''六書”,臚列而縷析歷史上出
現過的“六書”論說,并深入研究、首創六書“四體二用之說”,提出“轉注”
一書,是詞語輾轉互訓的方式,是用字之法而非造字的法則,使文字理論研究中
常期爭論不休的問題,從理論上得到厘清。在訓詁方面,他創造性地提出“訓詁
聲音相為表里”的訓詁原則,認為“俾疑于義者,以聲求之;疑于聲者,以義正
之”,從理論上概括了漢字形音義之間的關系,使清代的訓詁之學登上古代語言
學的又一個新的高峰。在音韻方面,戴震從分析《廣韻》入手,創造性地分古音
為九類二十五部,首次揭示了上古漢語語音的韻類系統的結構特點。他還提出了
著名的“對轉論”,以雙聲之理說明語音的自然流轉規律,為破解古文獻中大量
的文字假借現象提供了理論支撐。戴震的這些研究成果,為中國傳統的“小學”
即語言文字之學一分為文字、訓詁、音韻諸學科起到了重大的作用。當代著名的
語言大師黃侃曾評價說“清代小學即戴學”,足見戴學在中國古代語言學中的地
位之尊、之高。
5、論述徽州樸學的學術特點。
答:徽派樸學作為乾嘉皖派的源頭,其學術具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精深廣
博;二是質樸、創新。論其精深、廣博,徽派樸學研究的對象廣泛涉及到天文、
地理、算數、制度、名物、故訓、音聲等眾多的學科門類,而從研究的成果來看,
有著諸多學術領域的巔峰之作;論其質樸、創新,不但開創了有清一代樸質的學
風,而且創發了清代考據學的系統理論。從徽派樸學的總體學術特點看,可概括
為三點:
其一,有著鮮明的經世治用的治學目的。
“經世致用”就是要將自己所學、所研究的知識能夠裨益于社會,致用于世。
徽州的樸學家嘔心瀝血、孜孜不倦地考證群籍,研究天文、歷算、訓詁、古音,
其終極目標,還是在于要能夠真正地讀懂古圣賢之書,了解古圣之心志,立言之
真意,要在經書中尋求真理,尋求圣人早就已經為我們指出來的至今適用的治國
安邦之道。明道而成理,這是一種經世的自覺。這一點表現在戴震身上特別明顯,
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戴震是一位博學嚴謹的樸學大師,他的使命應該是多為學術界
整理一些經典著作,豈不知戴震其實是一位終生抱著經世之志的大丈夫,他有著
與屈原“哀民生之多艱”一樣的熱心腸,從來就沒有滿足做一個“裳積補苴”的
考據學者!戴震研究六經,雖然和宋儒一樣重義理,但他走的是一條與宋儒完全
不同的路子,即由訓詁通義理,他認為宋人不通訓詁所以不能得到圣人立言之真
意。在《與某書》中他說:“宋以來儒者,以己之見,硬坐為古圣賢立言之意,
而語言文字實未之知”,戴震通過幾十年辛勤而嚴謹的經學訓詁研究,很自信地
說自己“為之三十余年,灼然知古今治亂之源在是"。正是在了解了古今治亂的
社會根源的基礎上,所以他能夠沖破當時深入人心的程朱理學的重重藩營,建立
了…系列驚世駭俗又洞徹時弊的具有啟蒙意義的哲學范疇。
其二,有著求真求是的治學原則
徽州樸學家治學,從考據入手,篤求深究,恥于輕信,從不株守前說,具有
鮮明的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戴震在《答鄭丈用書》中提出:“去蔽”的治學理
念,即治學應當“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所言“不以人蔽己”是指治學時
不能被別人的看法、觀點束縛,而看不見真理;所謂“不以己自蔽”則是指不能
用自己的主觀臆斷而產生片面的觀點和看法。只有去“人蔽”,除“己蔽”,才
能在認識事物時獲得“十分之見”,即真知灼見。樸學家程瑤田在考釋《詩經》
時有一個“求真”的例子很能說明這一-點。《詩經?小雅》中有句詩說“螟蛉之
子,蝶嬴負之”,漢代注家毛亨、鄭玄皆注釋為“蝶嬴養螟蛉之子”(蝶嬴,一
種細腰土蜂),意思是蝶嬴背負螟蛉的幼蟲,去作為自己的孩子養育它。后人信
以為真,遂將“螟蛉之子”一詞作為養子的代稱。對此種解釋,程瑤田并沒有輕
信古人,而是采用目驗求證的方法,對蝶嬴進行了細致的觀察,觀察三年后,發
現蝶嬴負螟蛉之子并非去喂養它,而是將其作為美食喂養自己的幼蟲,從而糾正
了前人的誤釋。
其三,有著嚴謹、創新的治學精神
近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在談到皖派樸學的治學時,稱其治學方法是“綜形
名,任裁斷。”“綜形名”指的是從小學,語言文字、音韻入手研究經學;“任
裁斷”指的是經過嚴謹、縝密的比較、綜合,憑借自己的廣博見識,作出正確的
判斷,不墨守前說,有創新的精神。戴震曾指出,治學有三難:“淹博難,識斷
難,精審難”。相較而言,識斷、精審尤難,沒有嚴謹的治學精神,是難以做到
這兩點的。為此戴震提出了治學應追求“十分之見”的標準,他說:尋求古圣遺
經“有十分之見,有未至十分之見”,所謂“十分之見”是指“必征之古而靡不
條貫,合諸道而不留余議,巨細畢究,本末兼察”就是說一個正確結論的獲得,
應該是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礎上,經過嚴謹的科學分析,去偽存真,所得的結論,
還應征實于原文原著,不留有爭議,細節之處,本末之處都應仔細推敲,這才是
“十分之見”。從研究過程看,初得i義,未敢信其為真,其“真”的程度,或
許只是一二分而已,幾經考求,逐漸增至五、六分,七八分,再推而廣之,反復
驗證,最終才能達到“十分之見”的目標,這種做學問的方式,已經深合現代自
然科學研究的精神。
說起徽派樸學的創新,除卻考證方法、技術上的創新之外,最能體現創新特
點的,莫過于戴震提出的“以詞通道”的學術路徑的創新。戴震畢生致力于考據,
孜孜以求“道”,如從所追求的“道”的內容上來看,戴震是有著重大的創新的。
和?般的樸學家的追求一?樣,戴震早期追求的“道”,指的是經義中的道義,圣
哲的思想,而后期則有著很大的區別,后期追求的“道”,是指人性人情之理,
是人類的心志,是要在通達古代賢圣的本意、本旨的基礎上闡述自己的道德哲學
思想,并以此來否定程朱理學,建立新的義理(思想)這一點也正是戴震對后世
的影響遠遠高于一般樸學家的重要原因。戴震著《原善》一書論述了哲學、倫理
學問題,而杰出的著作《孟子字義疏證》,則以考據的方式,即以考釋字義,訓
詁詞語的方式提出自己的哲學觀點,以打著闡發孔孟之道的旗號,尖銳地批判了
理學性理的觀念,這正是戴震創新,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考查題:通過戴震哲學思想與程朱理學的比較,談談戴震哲學思想的社會現實意
義。
答題要點:1、在自然觀(即世界觀)方面,戴震繼承了歷史上樸素的唯物
主義傳統,闡發了氣一元論哲學思想,他認為:天、地、人是一個統一體,而人
是認識的主體,人類的道德觀點、如仁義禮智,人的欲望、思想都是從天地本體
的自然元氣及陰陽五行變化而來,即“氣化”而來,所謂“氣”指的是物質,氣
化,指的是物質的運動,“氣化流行、生生不息”,陰陽五行的變化,即是物質
的發展變化,有著一定的規律,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這
是唯物主義認識世界本體最根本的出發點。
傳統古代哲學還有一個“理”的概念。在“理”與“氣”的關系上,程朱理
學把“理”從“氣”中分化出來,看作先于萬事萬物的本原,高于萬事萬物的主
宰。認為“理在人心”,理在事物之外。宣揚的是一種主觀唯心主義理欲二元論,
而戴震反駁說,這不是理,以個人之心當作理,不過是個人的主觀,從主觀上別
求一個先天的理是不存在的,他肯定了“氣”在“理”先,堅持了“理”生于“氣”
的理欲一元論哲學觀,否定了程朱理學“理”在“氣”先的觀點。今天看來,戴
震認為“理”其實就是事物的法則,是科學的規律,而“氣”是物質的本原,正
是“氣”的陰陽變化產生萬事萬物,而事物之法則,即是“理”。他堅持了物質
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觀點,并據此提出“天理即在人欲之中”(理欲說)的見
解。從某種意義上說,戴震的“氣的一元理論”有著早期啟蒙思潮的作用,值得
十分珍視。
2、在倫理觀方面,戴震肯定“理存乎欲”,明確否認了程朱理學主張的理
在人心、“理欲對立”的觀點,旗幟鮮明地批判了程朱理學將此觀點推之于社會,
而主張的“存天理,滅人欲”的理論觀點。戴震認為“理在事情”,理來源于“情”
和“欲”,因為凡作事必須有“欲”,“無欲則無為,有欲而后有為",“無欲
無為",哪里來的“理”。他解釋說,所謂理,“情之不爽失也”“以我之情挈
人之情”“情得其分”,也就是說“通天下之情,遂天下之欲,權衡輕重”,而
“分厘不爽”就是理。顯然,戴氏所闡述的“理”,就是“在事物中求理,在情
欲中求理”。反之,就不是古圣先賢所主張的“理”了。
3、從社會現實看,戴震的這一倫理觀,意義極大,程朱理學把主觀的意見
當作理,無疑害人至大,禍民益烈,自宋以來,歷代特權者利用程朱的“天理”
說,成為壓迫卑者、幼者、賤者的“以理殺人”的工具。“以理殺人”即以非道
德的所謂“道德法庭”殺人,是比專制國家的法律殺人更殘酷百倍。戴震曾耳聞
目睹封建統治者以理學言論代替律法,隨意羅織罪名致人殺身之禍的殘酷現實。
尖銳地指出程朱理學的“理欲之辨,適成忍而殘殺之具”,堅決批判了“存天理,
滅人欲”的思想理論、沉痛指斥理學倡導的“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極端主張,
明確指出統治者應當“體民之情,遂民之欲”的社會理想。這些道德哲學觀點,
在當時封建統治者文字獄盛行的朝代,可謂是石破天驚。沒有一種大無畏的自我
犧牲精神,是不可能發出這一當時世代的最強音的。
【第五講】胡適與徽州文學
(1)在新文化運動中,胡適作過哪些重大的貢獻?
1、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這是胡適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的首要功績。
2、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的第二個貢獻,就是整理傳統文化遺產,拓展現代
學術領域。
3、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的第三項貢獻,就是輸入西方現代思想,推動中國
文化轉型。
(2)胡適在文學上的貢獻有哪些?
1、文學革命充當時代先鋒2、文學創作開創歷史先河3、文學研究拓展嶄新
天地首先是文學史研究。其次是古代小說考證。
(3)徽州文學的性質和特點是什么?
1、徽州文學不限于徽州本土2、徽州文學不限于徽州時代3、徽州文學不限
于徽州作者4、徽州文學不限于專業作家
考查題:談談徽州文學的歷史地位和影響(小論文)
【第六講】徽州文書
(1)什么是徽州文書?
徽州文書是徽州及徽州以外的各級國家機構、社會組織和個人形成的以徽州
籍各個平民家庭為表現主體的,反映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歷史實態的各種原始材
料。我們現在所說的徽州文書,既包括了古徽州官府的各類公文,也包括了民間
歷史上保存下來的,各類記載徽州人社會活動實態的原始資料,具有鮮明的地方
特色。
(2)徽州文書留存的歷史原因有哪些?
1.古徽州自古以來崇文重教。
2.商業發達,契約觀念在徽州民間成為共識。
3.契約文書本身就是財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憑證。
4.徽州宗族在鄉村宗族社會的運行中,也都有大量的徽州契約文書產生。
5.“世外桃源”式的地理自然環境,也有利于徽州文書的保存。
(3)徽州文書的內容包括哪些?
徽州文書內容廣泛,涉及農村社會的各個領域,其它史料難以企及,重點
涉及中國封建社會后期社會經濟、土地制度、政治制度、商業經營、文化教育、
宗教、風俗、人口、社會關系等方面。以徽州為主體,向外輻射全國。具體來說
徽州文書應包括反映土地財產關系的各類契約、合同;反映賦役情況的魚鱗冊,
土地歸戶清冊,收租簿及各種賦稅憑證;反映商業經濟活動的信件、賬簿、稅照、
會書、合同等;反映社會活動的各類官府公文、訴訟、教育等文書;反映宗族社
會實態的家乘、族規、祭祀活動等宗族文書,以及反映民間生活、民俗風情的文
字記錄。
(4)徽州文書有哪些特點?
在全國各地都保存有不少的文書檔案,為什么徽州文書受到專家學者的高度
關注呢?它有以下的特點:
1.啟發性一一其實物性資料啟發我們對某個事物的認識。
2.民間性一一是從民間發現,這是與其他文書之區別。
3.連續性和系統性
4.真實性
5.典型性
(5)談談徽州文書的價值。
徽州文書內容特點,顯現出了它的珍貴性,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認同。它是
對歷史過程的記錄,對歷史發展過程的記錄。
(~)徽州文書的史料價值
1、從徽州文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朝代的文書,了解很多鮮為人知的歷史。
2、徽州文書是構建徽學的資料基礎
(二)徽州文書的學術價值
大量的徽州文書,為我們研究社會史、經濟史、文化史等提供了理論依據。
1、通過徽州文書進行土地管理制度研究
2、通過分家書,了解徽州社會對父母的贍養方式
考查題:
社科院歷史所資深徽學專家周紹泉先生指出:我們無法復原歷史,但如何接
近歷史實際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知道,歷史研究是為鑒古知今,研究過去是為了
現在,研究過去和現在是為了未來。徽州文書中有很多資料值得我們研究和借鑒,
如徽州保護山林的契約文書,尊重保護自然環境,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對地
方旅游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有重要參考意義;商業文書中體現的徽商經營策略,
誠信理念等,對地方經濟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文書中有關對茶、木、竹、徽
墨、歙硯、版畫、三雕等特產和藝術品制作工藝資料,有利于對這些技藝的傳承
和發展。
我們如何從遺存的徽州文書中吸取優秀傳統文化?以此為內容寫一篇文章,
字數不少于1500,題目自擬。
【第七講】徽州的地理與社會
1)簡述徽州的名稱由來。
關于“徽州”名稱的由來,傳統的說法有三種。一說因績溪有徽嶺、徽溪、
大徽村而得名;一說取“徽”字美好的意思;一說認為是宋徽宗用自己的號來命
名。
2)徽州的經濟有何特點?
徽州的經濟以貿易為主。主要經營樹木、茶葉、土特產品等,隨著商業的發
展,逐步拓展到其他行業,比如鹽業等,其經營范圍也由本地延至江浙、輻射全
國、乃至海外貿易也十分發達。
3)簡述徽州人的來源。
主要有兩大部分土著山越人、外來移民,其中以外遷至此的人為主。中原士
族向徽州地域的人口遷徙有三次高潮,其中兩晉即為第一次高潮(另兩次為唐末
到宋代)。移居這里的人多因逃避戰亂而來。而這里的山區人多地少,光靠農業
生產無法維持生存,這就催生了被后世稱作“新安商人”或“徽州商人”的商業
活動。因此,一些徽學研究者把徽商的興起定為晉代。東晉以后,為南北朝對峙
時代。新安郡歸屬于南朝,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
4)簡述徽州社會發展的幾個關鍵時期。
明是徽州興盛時期。入明以后,徽州商人的活動愈來愈活躍。到了明代中葉,
公元1488年前后,徽州商業活動由零散的徽州籍商人,發展成為被稱為“徽商”
的徽州商幫。徽商的興盛為徽州地域文化的發展繁榮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徽
州人在經濟、社會、教育、學術、文學、藝術、工藝、建筑、醫學等方面的貢獻,
日益令世人矚目,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清代徽州的經濟文化,經歷了盛極
而衰的起伏
5)簡述徽州社會的特征。
1、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教育意識2、愛國愛家、勤勞忍耐、和睦鄰里的人
文精神3、自強不息、百折不撓、開拓進取的“徽駱駝精神”。
考查題:請結合徽州社會的地理文化特點,談談徽州文化的獨特魅力。
【第八講】徽州宗族
(1)名詞解釋:徽州宗族制度。
徽州宗族制度是是一種世襲的以家族為中心、以血緣為紐帶的社會管理制
度,它以尊祖、敬宗、睦族為宗旨,根據理學的倫理綱常制定宗規家法,約束族
眾。
(2)徽州族規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徽州宗族主要通過制定宗族社會行為規范來加強管理,這就是族規。
徽州地區族規家法,多從表彰善行、杜絕惡習、明確職守、重視名教四個方
面,形成一個控制族人的法規體系,保障宗族社會穩定運行、發展。其基本內容
體現封建階級本質的綱常倫理和關于職業當勤、崇尚節儉、重視教育、濟貧救災、
撫孤恤寡、遵守法紀、和睦鄰里、禁止閑游、禁止迷信、禁止賭博、尊敬耆老、
戒溺女嬰、禁止偷盜、保護林木等傳統精神文明的精華。主要內容是規范個人的
道德行為,體現在忠義、孝順、友悌、勤勞、節儉、禮貌等條規中,以維持家庭
和睦相處以及家族生存發展。族規明文禁止一些不良行為,規定族人對家族公共
事物的義務和權利,以加強家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確定有關祠堂、祖墳、祭祀、
族田、修譜等與家族成員有關的各項事物,并告誡子孫要處理好家族與外族、地
方、國家的關系。
(3)徽州宗族勢力是如何滲透到徽州社會各個方面的?徽州宗族制度給徽
州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
宗族具有社會化職能。在聚族而居的徽州,兒童從小生活在親屬關系網中,
他的知識和觀念不僅來自于父親,也來自族中其他長輩,每個長輩都有責任對他
進行指導和教誨。尤為重要的是,由于文化發達,商業興盛,徽州教育的普及程
度較高,而教育機構大多是由宗族興辦的。有的宗族還置有專供教育費用的學田。
年齡稍長之后,男孩就開始參加宗族內的一些禮儀和祭祀活動。每個族中子弟都
在宗族的日常生活、儀禮活動和學校教育中,掌握做人的規范,懂得各種禮節,
形成特定的思維模式。
傳統社會中的官僚機器在縣級以下比較薄弱,無法實施強有力的控制,社會
治安的責任在很大程度上由宗族擔當。族長根據族規家法行使司法權。許多族長
是報請官府批準,具有準官僚的身份。宗規家法不論是否報官批準,在宗族內都
具有法律效力。
徽州宗族制度給徽州社會帶來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徽州宗族對于徽州社會的積極影響
①凝聚同宗勢力,增強抗擊自然與社會的能力;
②加強社會倫理教化;
③緩和了宗族內部的階級矛盾;
④激勵族人發奮圖強。
(2)徽州宗族對于徽州社會的消極影響
①對于理學教條的墨守成規、不思進取、僵化守舊;
②過度發達的宗族制度限制和約束了社會發展和進步的空間。
(4)如何評價徽州宗族制度的歷史作用?
從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兩方面全面、辯證地看待徽州宗族制度的歷史作用。
只要論述合理,即可酌情給分。
考查題:以徽州文化中某一現象為例,談談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傳承。
【第九講】徽商
(1)談談徽商的經營方式包括哪些。
答題要點:
①資本運作方式。徽商資本運作可分為獨資經營、合資經營和承包經營三
種。
②購銷方式。徽商的購銷方式分為長途販運、囤積居奇和賒銷賒購三種。
(2)徽商的成功秘訣體現在哪些方面:
答題要點:
①具有勤儉發家,吃苦耐勞的精神;
②具有以利潤為目的的經濟觀念;
③注意學習和總結從商經驗,注重職業培訓;
④靈活多變,行之有效的經商手段;
⑤知人善任,強化管理;
⑥審時度勢,搶抓機遇。
(3)評價徽商的特色與歷史作用。
答題要點:
徽商的特色:
①賈而好儒②官商相聯③鄉黨互助④商業道德
徽商的歷史作用:
①加強了全國各商品市場之間的聯系,促進了社會分工;
②對各地區市、鎮的興起和繁榮,起了積極作用;
③促使了資本主義萌芽;
④推進了文化教育事業的發展;
【第十講】徽州三雕
(1)什么是徽州三雕,廣義和狹義各有怎樣的理解?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風格的磚雕、木雕、石雕三種民間雕刻工藝的簡稱。
廣義上來講,凡是磚、木、石三種質材的工藝雕刻都應該是徽州三雕所包含的內
容,如屬于石質的硯雕、碑雕等,屬于木質的墨模、木板刻書等。狹義的“三雕”,
只是指主要用于民居、祠堂、牌坊、廟宇、園林等建筑物的裝飾雕刻。
(2)簡單談談徽商與徽州三雕的關系。
明代中葉以后,隨著徽商財力的增強,炫耀鄉里的意識日益濃厚,其時,一
些徽商發財致富后,紛紛回故鄉大興土木,修詞堂,建宅第,往往不惜重金。秀
麗精美、清新淡雅的磚雕被廣泛應用明中葉以后,隨著徽商的崛起,徽州三雕走
向全國各地,在大江南北各大城鎮扎根落戶,如江蘇的揚州、金陵,浙江的杭州、
金華,江西的景德鎮等地,當年都是徽派建筑相對密集的城市。作為設計和實施
者,江南民間的“徽州幫”工匠集團對中國建筑藝術的貢獻也是不可忽視的。
(3)選擇徽州三雕中的一種,以現存的作品為例,具體談談三雕作品的技
藝特點。
參考答案略。
(4)徽州三雕是如何體現儒家文化思想的?
徽州三雕依附于建筑而存在,建筑與人朝夕相伴,作為徽派建筑重要文化元
素之一的徽州三雕,除了視覺審美愉悅以外,在宣傳儒家思想方面起到了潛移默
化的作用,成為儒家文化教化的一種符號。儒家思想中的讀書入仕、忠孝節義、
中庸和諧等特征在徽州被演繹成一個個故事,定格成一幅幅三雕圖畫。三雕作品
在表現儒家文化的本質特征時,采取的是深入淺出的表現方式,而不是說教,取
材也都是普通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戲曲唱本、文學故事、神話故事、名人軼事中,
手法含蓄,象征意味濃厚,所以也最容易被老百姓所接受、吸納。徽州人從一生
下來就生活在這樣一種儒家思想的氛圍之中,耳濡目染,每天都在進行精神陶冶
浸淫。
考查題:為什么說徽州三雕促進了徽州的重商理念?
【第十一講】黃賓虹與新安畫派
(1)什么是新安畫派?它的主要代表畫家有哪些?
答:新安畫派是明代與清代這兩個朝代交替之際產生于徽州地域、古稱“新
安”的山水云泉間的繪畫流派。它的主要代表畫家有漸江、查士標、孫逸、汪之
瑞、程邃等人。
(2)新安畫派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答:新安畫派的主要特征:1、以黃山、白岳及徽州的山水為主要創作題材。
(3)黃賓虹早年是如何接受新安畫派的影響的?
答:1、家鄉徽州的山水人文景觀對他產生深遠的影響。
2、臨摹古人的山水畫冊。
(4)黃賓虹對新安畫派的發展做了哪些貢獻?
答:1、對新安畫派進行學術研究。為漸江立傳。
2、出版一系列關于新安畫派的論著。
可以說,黃賓虹對新安畫派的研究整整花了半個世紀,這在歷史上是從來
沒有的,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前無古人的。盡管新安畫派在清初的畫史上已有定論,
但前人只是兒句話、兒行字的論述,只有黃賓虹才做到系統、準確、全面地研究
新安畫派,他為中國美術史留下了一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厚精神遺產。
考查題:試著對某一幅新安畫派的作品進行藝術鑒賞,寫一篇不少于1000
字的賞析文章。
【第十二講】徽州碑刻與民俗
(1)徽州碑刻的基本類別有哪些?
1.府衙修復記事碑2.橋路亭類3.宗教類4.宗祠類5.生態保護類6.教
育類7.罰戲類8.禁賭類9.驅棚類
(2)徽州碑刻有哪些價值?
1.文獻價值2.民俗價值3.旅游價值4.書法價值
(3)宗祠類碑刻的作用是什么?
徽州宗族聚族而居,對修建祠堂非常重視,認為“舉宗大事,莫最于祠,
無祠則無宗,無宗則無祖,是尚得為大家乎?”⑤所以徽州各姓都建有屬于本
族的宗祠,各支系建有支祠。建立宗祠成為凝聚人心,鞏固宗族管理的重要手段。
(4)罰戲類碑刻的內容與作用是什么?
徽州在制定鄉規民約的時候,一?般都“公議演戲勒碑”。鄉規民約制定好
之后,要寫進宗譜,張榜張貼,并演戲刻碑告誡眾人。一旦定下日子演戲,宗祠
要殺豬請客,請鄉鄰紳士前來助興觀摩。演戲前,將鄉規民約當場宣布,要求合
村民眾及周邊村民不得違反,否則罰戲重禁,這鄰村紳士也就成了最好的見證人。
(5)碑刻的民俗價值有哪些?
作為民間民俗記事碑刻,它必然涉及到祁門鄉間生活習俗、宗教信仰、宗
族條規、民眾喜好等等,如封山、禁賭、演戲、修祠、建橋、修譜、塾學、風水
等,這些對研究祁門乃至徽州民間民俗有著極其寶貴的作用。特別是一些個案的
碑刻,如“王地陳墳”碑,它反映了徽州民間訴訟典型案例;如“申明鄉約”碑,
它反映了徽州早期鄉約有關祭祀規程的文字記載,將徽州鄉約研究時間提到明嘉
靖五年(1526)o還有那些封山、禁山、放生、禁鋤開種的碑刻,反映祁門歷史
上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認識,而那些有關罰戲演戲的碑刻則反映了祁門鄉間有傳統
的戲劇喜好,從側面印記了祁門古戲臺眾多的論證。
考查題:試論述徽州碑刻對徽州民俗形成的作用與影響。
【第十三講】徽派篆刻與版畫
(1)簡述徽州篆刻的產生與發展。
徽州地區或稱之為徽州籍篆刻家或篆刻群體,在中國文人流派篆刻史中占有
極為重要的地位,明末何震、蘇宣、金光先、朱簡、汪關、胡正言等掀起了徽州
篆刻的第一個高潮。康、乾之際,程邃、巴慰祖等人使徽州篆刻再度振興。嘉慶
至清末,徽州篆刻雖不乏作手,但群星璀燦的時代不再,直到同、光后黃士陵的出
現,才使沉寂已久的徽州印壇再次放出耀眼的光彩。
(2)簡述徽派版畫的歷史。
早期徽州雕版印刷中有“圖”有“文”的“圖經”一類著作,應該屬于最早
的版畫作品。唐代徽州有《新安圖經》、《新安圖》、《歙州圖經》、《黔縣邑
圖》等,早期的徽派版畫作品可見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