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的康復治療_第1頁
頸椎病的康復治療_第2頁
頸椎病的康復治療_第3頁
頸椎病的康復治療_第4頁
頸椎病的康復治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頸椎病的康復治療課件第1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一、概述1、頸椎病基本概念(cervicalspondylosis)第2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解剖生理特點頸椎有七個椎間盤六個椎體與椎弓構成椎管\容納八對頸神經與頸髓第3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1椎體與鉤椎關節椎體:頸1特點第4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椎體:頸2特點第5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頸椎3~7特點:7個突起,椎體較小、橫徑大于前后徑第6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2.椎間盤6個。總高度約為頸脊椎總高度的20~25%組成,即上下軟骨板,周圍為纖維環,中部則為粘蛋白組成的髓核。作用:緩沖外力特點:前部較后部高,從而構成頸部的向前曲度。第7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3.頸椎的關節兩個后關節一個椎間盤兩個鉤椎關節第8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4.頸椎的椎間孔頂部與底部:上、下椎體之椎弓為組成前壁:椎體的后部和鉤椎關節后壁:后關節突,其中大部為下椎體的上關節突形態:卵圓形神經根占據椎間孔的下3/4上1/4充填以脂肪組織與小靜脈第9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5.頸椎的椎管前壁:椎體與間盤兩側方:椎弓根后方:椎板及關節突椎管中徑正常值女性15.0~17.0mm,平均16.0mm;男性16.0~18.0mm,平均17.0mm,男性比女性大1mm的第10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6.頸椎的韌帶后縱韌帶:厚而寬、強韌堅固、牢固的附著于椎體椎間盤與鉤椎關節防止椎間盤向后突出。故頸椎間盤突出發病率低。第11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黃韌帶:也叫椎板間韌帶,橋架于上下椎板之間,它起于上一椎板下緣的前面抵止于下一椎板上緣的背側。屈頸拉長;伸頸不向椎管內打摺,退變時則向椎管內打摺突出,壓迫頸髓成為髓型頸椎病的主要原因棘上韌帶:厚而堅韌,亦稱項韌帶。防止頸椎過度前屈。第12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7.頸部神經

頸脊神經根:含有前根與背根、發自相應平面之頸髓、其兩種纖維斜行向下、在神經根后前方匯合。第13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頸叢:頸1-4脊神經前支組成支配頸部肌肉、面部感覺、膈肌及頸、枕頸后叢:頸1-4脊神經后支組成支配枕部、同側頭皮感覺臂叢:頸5-胸1脊神經前支組成支配肩胛、肩、胸肌、上肢肌肉及皮膚第14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臂叢的感覺運動障礙的根性分布

運動感覺C4膈肌肩峰C5屈肘肘外側C6伸腕拇指背側C7伸肘中指背側C8屈中指遠節小指背側T1小指外展肘內側第15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8.頸部的交感神經頸髓內沒有交感神經細胞頸部的交感神經系統:來自頸的交感神經節頸上節、頸中節、頸下節第16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節前纖維:胸髓1.2段或C5~8的前根)節后纖維:加入頸神經根的前枝與頸神經共同分布;第17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支配:汗腺,頭頸部、上肢、內耳、及心臟血管及腦干、小腦、大腦部發出分枝到眼窩后部、擴瞳肌與上瞼的平滑肌;第18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9.竇椎神經含感覺纖維,有細枝連接血管運動纖維進入脊膜返支內。支配椎體、椎弓、相鄰椎間盤的周圍組織、后縱韌帶、硬膜、硬膜外組織和血管外膜。第19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10.椎動脈椎動脈從頸總動脈的后上方上升,進入上6個頸椎的橫突孔,由寰椎橫突孔上方穿出并于其側塊部彎轉向后方,于枕骨大孔的外緣進入顱腔。穿透硬膜后走行很短一段即與對側椎動脈匯合成基底動脈,匯合成基底動脈,分枝至小腦、橋腦基底、延腦、大腦枕葉及內耳。第20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21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22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3、病因與發病3.1、退行性變為頸椎病的主要原因。椎間盤退變頸椎骨與關節退變韌帶退變骨與關節的退行改變主要與年齡和頸椎損傷有關,患病高峰在40~60歲之間。但最近文獻報道,患者有年輕化趨勢第23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3.2、累積性勞損多因不良姿勢導致肌肉、韌帶、椎間關節、椎體退變頸椎生物力學平衡失調而發病。累積性勞損包括靜力學和動力學負荷異常。第24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靜力學負荷:靜止狀態下肌肉張力產生的應力負荷;動力學負荷:運動時肌肉收縮產生的應力負荷累積性勞損主要與職業有關:好發于低頭伏案工作的人群大學學生、教職員工的患病率為15.35%第25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26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27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28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29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3.3、外傷:(1)頸部軟組織損傷(2)小關節損傷(3)頸椎骨折10.29%至32.6%頸椎病患者有外傷史日本人報道交感型頸椎病70%有外傷史第30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31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3.4、生活習慣(1)高枕睡眠(2)頭頂重物(3)飲酒第32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3.5氣候多為發病或加重的外因國內學者認為,患病率高可能與海拔高度、大氣、氧分壓、寒冷等因素有關3.7遺傳因素1984年國外學者提出頸椎病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第33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二、康復評定第34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4、診斷以《中華外科雜志》1984年刊登的標準為準:①診斷頸椎病必須結合年齡、癥狀、體征和X線片(包括影像學)、TCD等進行綜合判斷。②癥狀體征典型,X線片不典型可診斷為頸椎病;③X線片典型(包括影像學改變),癥狀、體征不典型不能診斷為頸椎病。第35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三、康復治療分型

1、頸型:臨床表現:頸痛、活動障礙、肌痙攣、壓痛本型占3.08%。X線曲度變直、消失,骨質增生、動力位示椎間隙松動及梯形變。第36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神經根型:臨床表現:頸肩痛、上肢放射痛伴感覺運動障礙本型占50–60%。X線片可見頸椎曲度改變、間盤隙變窄、不穩及骨贅形成,斜位片上可見椎間孔變窄、鉤椎關節增生等。MRI示間盤變性、髓核后突。第37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1)第五頸神經根受累(2)第六頸神經根受累(3)第七頸神經根受累(4)第八頸神經根受累第38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39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40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41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3、脊髓型:臨床表現:疼痛不明顯肢體運動、感覺、反射功能障礙、Hoffmann征陽性X線、CT及MRI可以發現脊髓受壓的直接證據:椎管狹窄、骨刺形成、椎間盤突出、韌帶鈣化、梯形變本型占10–15%。第42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1)旁中央型:除根性癥狀外尚有肌力減退、下肢無力、握力差束帶感第43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中央型:前方壓迫:下肢沉重、軟弱無力、活動不靈、步態笨拙逐漸出現痙攣、強直,多出現在伸肌及內收肌群。后方受壓:兩下肢沉重、踩棉花感、步態漂浮,象喝醉酒。第44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壓迫重者則腹壁及提睪反射消失,一般無括約肌的改變。感覺的改變沒有一定平面,痛覺可減退或消失。肌力下降,肌張力增高,大小便輕度障礙;第45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46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第47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3)單側脊髓受壓癥--Brown—Sequard征同側肢體痙孿、軟弱無力、自主運動消失;對側的感覺障礙,痛覺與溫度覺消失感覺消失平面與患病平面多不一致。第48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4)體征:主要侵犯椎體束、部分侵犯側束頭過伸過屈試驗(+)病理征(+)腱反射亢進硬膜囊病手(手指內收無力:<10次/秒)。第49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4、椎動脈型臨床表現:眩暈、頭痛、復視、耳鳴、幻覺、暈厥。發病與頸椎活動及位置變化有關椎動脈扭曲試驗陽性,占3–5%影響學:鉤椎關節增生、椎間孔狹小或、椎間盤突出、椎間不穩改變。占20–25%。第50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5、交感神經型:常與前述其它型相伴存在。主要癥狀:頭痛、偏頭痛;視力模糊,睜眼無力,肢體發涼,灼熱;出汗異常;心律紊亂;血壓異常。X線片可有椎間失穩或退變。6、混合型:上述各型癥狀混合出現。第51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四、康復治療1、治療原則1、1、去除神經、血管、骨髓的刺激、壓迫因素1.2、消炎(無菌性炎癥)止痛1.3、改善循環、松解粘連1.4、恢復頸椎穩定性、恢復頸部功能活動第52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康復治療方法2.1物理治療(PT)(1)牽引:作用:增大椎間隙、松解粘連、緩解痙攣、矯正畸形牽引的角度:牽引的力量:牽引的時間:牽引體位:第53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推拿按摩能緩解肌肉痙攣改善局部血循環消腫止痛松解粘連按摩前必須明確診斷了解有無禁忌手法切忌粗暴第54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3)固定急性期制動固定有利于損傷組織的修復頸椎脫位骨折病人必須固定多用頸托或頸領來制動與保護保證頸部損傷及失穩的修復多在急性期使用。第55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4)物理因子治療消腫止痛改善循環促進血管神經功能修復松解粘連、軟化疤痕等常用的物理療法主要是電療、光療、超聲治療、磁療等。溫熱磁療法半導體激光偏振紅外光PEMFs第56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5)運動療法功能:改善循環,增強頸部肌力和耐力,防止關節粘連僵硬,促進頸部功能的改善和恢復急性期間等長運動為主、相鄰關節被動運動為輔恢復期用主動運動、抗阻力運動,重視頸伸肌的等長訓練第57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6)關節松動術功能:整復頸椎小關節改善局部微循環防止退變和粘連。第58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2穴位注射活血化瘀,營養神經適用于神經根型、椎動脈型頸椎病第59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2.3、中藥治療:以活血化瘀,調補肝腎為主要方法,同時應強調辨證施治[21]及不同藥物的現代治療機理2.4西藥治療:非甾體消炎鎮痛劑血管活性藥物神經營養藥鈣劑等酌情選用。第60頁,共63頁,2023年,2月20日,星期四4.手術治療關于頸椎病的治療應強調以非手術治療為主(1)非手術治療3個月無效;(2)病情進展很快,非手術治療不能阻止其發展;(3)頸椎MRI顯示頸椎間盤多節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