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二章》學習要點_第1頁
《孟子二章》學習要點_第2頁
《孟子二章》學習要點_第3頁
《孟子二章》學習要點_第4頁
《孟子二章》學習要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孟子二章》學習要點《孟子二章》學習要點篇1《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名軻,字子輿,鄒人,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戰國中期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在孔子"仁"的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仁政"說,主張以"仁政"來統一天下。孟子還主張"性善"論。首先通讀課文一遍,掃清文字障礙,了解文章內容。一、字1、讀準字的音寡()夫()域()戚()粟()2、通假字親戚畔之畔:pàn叛,背叛二、解詞人和和:人心所向,上下團結等。域民域:限制。固國固:使……鞏固。失道道:天道,失道就是違背道義。學習本文1、本文的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間的關系?“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條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戰就會取得勝利。3、本篇主要是談戰爭呢,還是談政治呢?本篇主要是談政治,是借戰爭談政治。孟子借談戰爭的取勝條件以闡明他的政治主張,他主張國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這樣才能“多助”,眾人才會歸順,而“天下順之”,“戰必勝矣”,國家才能治理好。4、本篇在論證方面的特點是什么?本篇論證的主要特點是采取“總——分——總”的論證結構。先提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別設例證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從道理上論證中心論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快速通讀課文,掌握生字生詞,理解大概內容。一、字1、讀準字的音畎畝()傅說()膠鬲()空乏()2、通假字法家拂士拂:bì弼,輔弼。衡于慮衡:héng橫,梗塞,指不順。二、解詞所以動心忍性忍:使……堅韌。而后作作:奮起,有所作為。學習本文1、本文的論點是什么?“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本文第一段為什么要列舉一系列歷史人物?文中哪一句是從反面論證了這一點?列舉一系列歷史人物是為了說明逆境(困境)對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選好人才尚且如此,推而廣之治理國家更應如此。“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這一句是從反面論證了這一點。3、從行文上看,文章中哪句話在結構上起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4、文章第三段主要闡述了作者的什么觀點?論述了人常常處在困境,才能不斷奮發;國家常常沒有憂患,則往往會遭至滅亡。即精神上的潰滅必然會導致物質上的滅亡。在論證方法上則運用正反論證,一反一正,為推斷出中心論點打下基礎。5、比較《孟子二章》在論證方面的不同?!兜玫蓝嘀?,失道寡助》將中心論點置于開頭,先用概括性很強的事例加以證明,然后從理論上進行論證,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論斷,闡明了“人和”的實質,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戰必勝矣”作結論,突出地說明了“人和”是決定戰爭勝負最主要的條件?!渡趹n患,死于安樂》將中心論點置于最后,先論證“生于憂患”后論證“死于安樂”。論證“生于憂患”,是全文的重點,方法是先舉同類事例,從個別到一般,歸納出作者的觀點,然后從理論上加以說明。論證“死于安樂”,只有“入則無法家拂士……國恒亡”一句,這是歷史上大量亡國事實的高度概括。《孟子》二章測試1.朗讀時停頓不當的一項是()A.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B.必先/苦其/心志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D.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而”字的意義、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A.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委而去之B.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何苦而不平C.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而山不加增D.環而攻之而不勝

面山而居3.句中紅色的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A.多助之至

到了極點B.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C.所以動心忍性

堅韌D.人則無法家拂士

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4.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A.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B.行拂亂其所為——所行不順,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C.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得到的益處。D.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憂患使人生存發展,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5.對《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有誤的一項是()A.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勝的例子來論證“天時不如地利”?!叭铩薄捌呃铩倍紭O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難以攻破,所以說:“天時不如地利”。B.文章接著用守城而未能取勝的例子來論證“地利不如人和”。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這樣雙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強調守城條件之有利。C.從守城一方的失利我們可以推斷:攻城一方盡管沒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因此無堅不摧。D.文章在論證“人和”對戰爭的重要性后,又順勢推論出“人和”在治理整個國家中的作用。參考答案1、D解析: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D解析:A.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但是)

委而去之(然后,表示承接關系)B.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但是,轉折關系)

何苦而不平(并列關系)C.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然后,承接關系),而山不加增(但是,轉折關系)D.環而攻之而不勝

面山而居(表示修飾關系)3、C解析:C.所以動心忍性

使……堅韌4、C解析:C.曾益其所不能——不斷增長他的才干。5、A解析:A.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勝的例子來論證“天時不如地利”。“三里之城”是在說城池之小,包圍起來攻打但卻不能取勝,所以說:“天時不如地利”。自測題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1)文中“拂士”的“拂”讀音是_______;紅色的兩個字中,“過”意思是________,“衡”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現代漢語解釋文中畫線的句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本文的中心論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4)讀了第二段后,請你聯系歷史或現實舉出一個這樣的事例(不能舉文中事例),或寫出與此相關的兩則名言警句。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考點】:閱讀文言文的綜合能力?!痉治觥浚海?)答案為:bì犯過失同“橫”,梗塞、不順。(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可以翻譯為:(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3)選文的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4)此題為開放性試題,所舉事例或名言警句與文中第二段內容含義相符即可。24.(2001年,安徽)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地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1)解釋下列紅色的詞在文中的意思。①兵革非不堅利也兵:______________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______________③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______________(2)下列句中紅色“之”的意思和用法,與其他三個不同的是()A、永州之野產異蛇

B、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C、環而攻之而不勝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3)翻譯下面的句子。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對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在軍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樣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用文中語句填空。從上文看,得“人和”的實質是“________”,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________”?!究键c】:閱讀文言文的綜合能力。【分析】:(1)本題考查對課文中重要實詞含義的理解。答案為:①兵器②限制③通“叛”,背叛。(2)答案為C項。本題考查對文言虛詞“之”用法的掌握,A、B、D三項中“之”的用法都是助詞,可以譯為“的”;C項中的“之”是代詞,代上文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3)“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可以譯為: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4)本題考查對選文內容的理解。答案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5)本題考查對選文內容的理解,關鍵要選取恰當的原句來回答問題。答案為:得道;天下順之。作者簡介孟子生活在社會動蕩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戰國時代。當時,各大國之間“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統治者是“庖有肥肉,廄有肥馬”;人民是“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面對這樣一個社會現實,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貴君輕”的主張,呼吁各國諸侯重視人民的作用;提出殘暴之君是“獨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強烈反對不義戰爭,認為只有“不嗜殺人者”,才能統一天下。孟子向往著歷史上堯舜的功績,他到處游說,宣揚他的“仁政”“王道”,并把這一希望寄托在封建統治者發“仁心”上,力圖維護原始的井田制度,從而使天下歸順,達到成就王業,“黎民不饑不寒”的目的。這些都反映著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前代政治家提出的民本思想,對于恢復經濟,發展生產,使人民得以休養生息,有一定的作用。孟子是繼孔子之后儒家學派的又一位大師,被推尊為“亞圣”。記錄他的言論、活動的《孟子》一書,是儒家經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7篇,內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學說以及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學術問題的論爭?!睹献印吩谙惹刂T子散文中獨具風格,對后世散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睹献佣隆穼W習要點篇2師:同學們,本節課我們將繼續復習九年級下冊古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同學們先自主背記本課的基礎知識,在五分鐘之內完成,后有課代表挑記。課代表:下面挑本課重點注釋,

天時

地利

人和

三里之城

池兵革

委而去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畎畝

餓其體膚

空乏

行拂亂其所為曾益

恒過

征于色

發于聲

法家

拂士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生若干回答(流利和速度)

師:剛才同學們回答的都不錯,可以證明大家都是經過熟練地背誦,希望你們再接再厲,不斷努力。師:下面進行合作解疑,老師給出六道選擇題,幾乎涵蓋本課的全部內容,希望每個小組都能認真分析,找出答案,五分鐘后進行搶答,并且希望每位回答問題的同學都能說出選擇答案的理由。師:下面開始搶答。生1:第一題答案是a。因為b項“德”的意思是仁政,c項里“餓”的意思是使……饑餓,d項“過”的意思使犯過失。師:說的非常有道理,很好,能說出理由,這是原則。看第二題。生2:本題答案是c。本項中的“作”的意思是“奮發,指有所作為”。師:這道題相對簡單,我想就不用老師多解釋了。全體學生:不用。師:那么,大家看第三題。生3:本題答案是c。本題不是“從國家再說到個人”,而是“從個人再說到國家”。師:其他學生有異議嗎?沒有的話讓我們一起看第四題。生4:本題答案是c。因為本項翻譯不夠嚴謹。生5;;老師,我們組有不同看法。我們組選a,因為本項中的“發”指“被任用”。師:還有別的的答案嗎,沒有的話你們贊同那個答案?全體學生:選a,因為本項中的重點詞語的解釋出現錯誤,所以應選a。師:說的非常好,也說出了理由,希望同學們今后在做題的時候,多看重點,找出錯誤根源,最好能找出充分的依據。接著看第五題。生6:本題選a。因為《孟子》一書是孟子的弟子及門人編著的,而不是孟子自己編著的。師:說的好。這時我們應該能聯系到孔子,《論語》也不是孔子編著的,而是他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的,希望同學們在這個地方不要混淆。另外,同學們還要知道“四書”和“五經”。師:同學們,通過合理的合作,我們很好完成了本節課的第二個任務。相信此時大家對本課的知識已經有了更深一層的理解,那么就讓我們進入本節課的最后一個環節,開始提升檢測。要求同學們能獨立思考,在規定的20分鐘時間內完成。下課后交與課代表處,老師要進行批改和總結。師:在完成的過程中,注意書寫的規范、端正、整潔。學生自行完成,老師在此過程中巡回查看,了解學生做題過程中的疑難。下課時,課代表收所有學生的學案。師總結:同學們在45分鐘時間內,能很好的進行自主預習、合作解疑、提升檢測,圓滿完成了本節課的復習任務。相信今后同學們能用更飽滿的熱情迎接每一堂課。好了,下課。謝謝大家!《孟子二章》學習要點篇3《孟子二章》教學目的一、學習兩篇短論結構嚴謹、層層推進的論證方法及條分縷析、環環相扣的論說語言特色。二、了解并掌握課文中一些古今異義詞,學習課文中的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三、正確理解并認識“天時、地利、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并從中得到應有的教益——人才要在艱苦中造就。教學設想一、引導學生認真進行課前預習,著重了解孟子的生平及主張并熟悉課文。二、兩篇短論的教學處理應略有差別,教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可充分利用書下注釋及有關工具書,引導學生自學,重點在于理清脈絡,了解論證方法;教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則應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多加疏通,逐段分析。三、反復誦讀,直至背誦、默寫。教學時數二課時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了解學生預習情況后,指名誦讀有關注釋,簡介孟子和《孟子》。孟子,名軻(“孟子”是人們對他的敬稱),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辯論家。是繼孔子以后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睹献印肥侨寮覍W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諸子散文中極有影響的著作。《孟子》一書記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張、哲學主張及個人修養。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張是“非攻”與“兼愛”,主張和平,反對一切戰爭。顯然,孟子的主張帶有極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國古代戰國時期諸侯混戰的時期,卻有著積極的意義,至于課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論斷,其最終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統治,但對生活在今天的我們仍有一定的教益。二、初讀課文。1.了解預習《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的情況。2.指名誦讀全文,正音后齊誦數遍,再由教者范讀課文。正音:“夫”,fú,發語詞,放在句首,以引起議論?!八凇保汗茸?。與“栗”區別。3.對照書下注釋,指名學生疏通文句。4.教者釋疑、點撥,重點注意下列詞語及句子:“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內外城之分,“城”為內城,“郭”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實指,說明城邑之小。“是天時不如地利也”一句中的“是”,作代詞用,即“這(就是)”的意思,與“也”合用,構成判斷,意思是“這就是……的道理”。“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團結等。“域民”:“域”,界限,可解釋為“限制”,名詞作動詞用?!肮虈薄肮獭保瓰樾稳菰~,這里用作動詞,“使國鞏固”。“威天下”:“威”,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動詞,作“威懾”講?!肮阎痢保骸爸保瑒釉~,作“到”講?!芭稀保骸芭选钡耐僮?,背叛。5.指名串講課文,師生共同訂正。6.齊讀課文。三、講析課文。提問:《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篇短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明確:中心論點即篇首兩句。孟子提出三個概念:天時、地利、人和,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間的比較,實質上是重在前二者與后者的比較,強調指出各種客觀條件及諸多的因素在戰爭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觀條件及“人和”的因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句式亦極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提問:中心論點提出后作者是怎樣進行論證的?明確:2、3兩段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進一步論證。第2段選取攻戰的例子闡明“天時不如地利”,區區小城,四面受圍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時”者,也不能勝,旨在說明“地利”重于天時;第3段同樣選攻戰的例子,旨在說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況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堅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卻棄城而逃,因為“地利”亦難比“人和”。這兩個例子均非實際戰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況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論戰具有普遍的意義和一定的說服力。歸納:以上三段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提問:中心論點既然已得到了論證,為什么還要寫第4段?引導學生討論后明確:第4段的作用是在前3段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將論點的范圍由戰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了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義,其次,“得道”實際上也可理解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歸順,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潰。因而,第4段絕非多余的閑筆。注意下列詞語:“故曰”,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肮省币还P概括了上文三段,“曰”總領發起下文議論?!熬印?,即文章中所說“得道者”。歸納:第4段進一步論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四、歸納全文。提問:這篇短論在論證方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確: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1.逐層論證,層層深入。文章第1段,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運用戰例,分別論證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進一步闡發,說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緊緊圍繞得“人和”這一中心,環環相扣,逐層推理,顯示出極其嚴密的論證藝術和極強的邏輯性。2.議論中運用排比、對比等手法,使文章氣勢恢宏,筆酣墨暢,結構縝密。提問:應該怎樣看待孟子得“人和”的主張?充分討論明確:孟子提出的“人和”,是他的“仁義”“非攻”思想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強調指出做任何事情必須要順乎民心,這一觀點,不僅在當時那個歷史時期具有進步性,反映了孟子在那個歷史發展特定階段中的獨見卓識和對人民力量的重視,對于我們今天辦好事情也有借鑒。但也應當看到,孟子提出的“人和”,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封建社會的統治,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他的這一觀點帶有時代的局限性。五、反復誦讀課文,直至背誦。指名、分組、集體背誦。六、練習。1.完成“朗讀?背誦”一、二。2.補充練習: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不同用法:第二課時一、復習檢查。1.說明“之”的不同用法。2.指名背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導入新課。引導學生討論孟子的政治主張,指出《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一文是反映孟子個人修養、對人生態度的代表作。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下》。三、指導預習。1.閱讀有關“提示”。2.依據書下注釋,大致了解本文所講的意思。四、講析課文。1.教者范讀課文,正音。畎畝(quǎn)傅說(yuè)膠鬲(gé)拂士(bì):同“弼”空乏(kōng)2.指名依據書下注釋,試譯第1段。重點講清“發”“舉”等動詞的意義。發:起,被起用。舉:被舉用,選拔。明確:“發”與“舉”意義不盡相同?!鞍l”與“舉”既表現了人物由低微向顯貴轉換的過程,又暗示了人物身分?!八础睘榫?,是圣人,他的成功,固然與“堯”的賞識有關,但主要的還是他自身的才干與努力的結果,故曰“發”;傅說等人有的是臣,有的是賢人、平民,他們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之外,主要還取決于明主的知遇,故曰“舉”。3.師生共同校正、釋疑。4.討論第1段。(1)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舉了幾個人物?明確:六位。即“舜”“傅說”“膠鬲”“管夷吾”“孫叔敖”“百里奚”。(2)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點?明確:這六個人出身都卑微。(種田、筑墻的、販賣魚鹽的、犯人、隱居者、奴隸),他們都是經過艱苦的磨練,顯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來都被統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業。(3)作者列舉這六個人有什么作用?明確:為下文“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這一著名論斷作鋪墊。5.討論第2段。(1)講析重點詞語及句子“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八浴薄笆恰保褐甘敬~,這?!翱唷?、餓、空乏”:原來都是形容詞,課文中均用為動詞。(注意:對初中生不可出現“使動”這一概念)“拂”:違背、受阻撓。“亂”:動詞,擾。(注意:讀“行拂亂其所為”一句時,可以在“行拂”后稍作停頓。)“所以”:介詞,課文中的“所以”可譯為“之所以……的原因”“曾”:與“增”通假。(2)指名試譯第2段,師生訂正。(3)明確:第2段與第1段的關系:第1段列舉六個特殊的事例,推斷歸納出第2段帶有普遍性的結論:又通過后面的結論,論證前面所舉六個人之所以在事業上能獲得成功的原因:艱險的環境,給人以困苦、饑餓、貧困、疲乏、憂慮,然而,也正由于經受了這些磨難,堅定、振奮了人們的意志,使人們在迎戰困難、謀求生存的過程中不斷增長了才干。(可以聯系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實例,闡述“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绔無好男”的道理)6.討論第3段。本節難度較大,可由教師逐句串講。(1)重點弄清下列詞語及句子“恒”:常常?!斑^”:過錯。這里用作動詞,犯錯誤。“然后”:這樣以后?!叭弧保~,“這樣”,指有過失?!昂狻保号c“橫”通假,梗塞,不順利。“征”:觀察到,檢驗。“入則無法家拂士”:在國內如果沒有善于法的世臣和善于輔佐的賢士的規勸諷諫。“拂”,匡正過失。(2)這一段主要闡述了作者的什么觀點?明確:論述了人常常處在困境,才能不斷奮發;國家常常沒有憂患,則往往會遭至滅亡。即精神上的潰滅必然會導致物質上的滅亡。在論證方法上則運用正反論證,一反一正,為推斷出中心論點打下基礎。7.討論第4段。明確:最后一段是全文的中心論點:常處憂患,多受磨難,可以促使人奮發圖強,從而得“生”;耽于安樂,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敗、墮落,從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國家的興盛衰敗亦是如此。五、歸納全文。1.討論論證方法。明確:本文的論證方法,主要是由個別到一般,最后推斷出中心論點。即特殊論據——一般論據——中心論點。2.討論寫作手法。明確:在論證上采用正反論證,一是一異,相輔相成地說明同一哲理的兩個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對于同一論題,多角度多層次地加以闡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瀉千里,使文章富有氣勢。五、練習。1.完成“理解?積累”三、四。2.補充作業。(1)解釋句子中黑體的字:(括號中為答案)①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代詞,這個)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勞(勞損)其筋骨,餓(饑餓)其體膚,空乏(資源缺乏)其身……②困(苦)于心,衡(同“橫”,梗塞)于慮,而后作(奮起);征(觀察到,檢驗)于色,發于聲,而后喻(明白)。六、板書設計。第一課時孟子二章第二課時附:《孟子二章》難句解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1.單句里的判斷句?!笆恰笔桥袛嘣~,不必說是指示代詞?!笆恰备胺恰毕鄬Τ郑胺恰弊鳌安皇恰敝v,相當于現代漢語的偏正詞組,下文有“城非不高也”。如果把“是”看成指示代詞,可以通,但是不對,因為不能解釋“是”跟“非”相對持的現象:“‘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敝髡Z的基本結構是轉折復句,“而”是轉折連詞,“然”復指它前面的一長段話,亦即復指一個假設復句。“然而”不是轉折連詞。清朝袁仁林《虛字說》:“‘然’為實然,語勢緩,……而‘連’字直轉也。”“然”指一種情況,無主句;“不勝”的主語因泛指??;“者”可以看成表停頓的助詞,也可以說它的作用相當于一個逗號。又,“夫”或說是發語詞,沒有意義,或說同“彼”,作“那”講。2.“如”,一般作“似”講,但這里不是,“不如”就是“及不上”。譯文:“包圍著進攻它,就一定得到天時的條件了,是這個條件卻又不能取勝,就是天時不及地利啊。”焦循《孟子正義》說“環”即《周禮》“巫環”之“環”,用卜筮來主持沖鋒陷陣的人。兵革非不堅利也。這是一種“合敘”句。一般的兩個主語共兩個謂語的句子如“衣冠整潔”,即可以說成“衣寇皆整潔”,又可以說成“衣整潔,衣冠潔”、“衣冠整,衣冠潔”、“衣整冠潔”、“衣潔冠整”等,這說明這種句型只有一套語法關系?!氨锓遣粓岳病辈荒苓@樣,它有兩套語法關系,亦即有兩個主謂結構,句子成分的有關詞兒的說明與被說明之間的搭配并非任意的,而是受著嚴格制約的。“例如“兵”只跟“利”構成主謂關系,不能跟“堅”構成主謂關系;“革”只能跟“堅”構成主謂關系,不能跟“利”構成主謂關系。這是形式上的一套主謂關系、實質上的兩套主謂關系。以本句而論,不說“兵革”非不利堅也”,而說“兵革非不堅利也”,“合敘”中又有錯綜變化,可算難中之難。又如:“衣食饑寒者,慈父之道也?!保ā尔}鐵論?憂邊》)其實是“衣寒食饑者……”。沒有錯綜變化只是合敘的例如:“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墨子?兼愛中》)意思是:“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雹僖蕴煜轮?,攻親戚之所畔,│②故君子有不戰,‖③戰‖│④必勝矣。1.這句的基本結構是因果復句。第一部分的主語因泛指省略。“天下之所順”“親戚之所畔”都不是主謂詞組,而是偏正詞組,兩個“之”字的作用在于聯系定語和以“所”字結構作成的中心語。介詞結構“以天下之所順”是方式狀語,一般可以不在它后面加上逗號,現在加上,為的是強調狀語。正句又是轉折復句,轉折復句的正句又是假設復句或者假設復句的緊縮形式。2.“畔”,《課本》注“同‘叛’”。據王力先生的看法,此說未當。應該說“畔”在這里等于“叛”,后來寫成“叛”?!睹献印凡灰姟芭选?,“畔”共出現了六次;《論語》也不見“叛”,“畔”共出現了四次,如:“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公山弗擾以費畔”(《陽貸》)等。從《論語》《孟子》來看,可以依照王先生的說法。但還有另外的語言現象:《尚書》“畔”“叛”并見,各出現了一次。如:“時義和顛復厥德,沈亂于酒,畔官離次?!保ā敦氛鳌罚拔渫醣溃O及淮夷叛?!保ā洞笳a序》)歷來傳說是由于孔子編成今文尚書,今文尚書至少不遲于《論語》,當然比《孟子》早得多。這樣看來,說“親戚畔之”的“畔”同“叛”還是可以的?!坝H戚”基本義是“親人”“親屬”?!捌荨本褪恰坝H”,同義并列。《尚書?金縢》:“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备鶕煌恼Z言環境,“親戚”有時候指父母;如:“親戚妻子,質也?!保ā俄n非子?八經》)“其親戚死,其肉而棄,然后埋其骨,乃成為孝子?!保ā读凶?湯問》)。有時候指“家里人”,如:“曹人聞之,率其親戚而保釐負羈之閭者七百余家?!保ā俄n非子?十過》)“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有時候指“內族、外族的親人”,《禮記?曲禮上》:“兄弟親戚稱其慈也?!笨追f達疏:“親指族內,戚言族外?!薄妒酚洝酚小巴馄菔兰摇?。本句“親戚畔之”,“親戚”既可以指“父母”,也可以指“家里人”,還可以指“內親外戚”,現代漢語里“親戚”只指“族外姻戚”,詞義轉移了。因此,楊伯峻《孟子譯注》把“攻親戚之所畔”譯成“攻打親戚都反對的人”,似屬未確?!熬印?,這里指“賢明的君主”?!坝小?,存在動詞;一說音義同“或”?!渡袝?微子》:“殷其弗或亂正四方。”《史記?宋世家》“或”作“有”?!睹献?公孫丑下》:“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趙歧注:“既,已也,或,有也?!睆囊衾砜?,“有”“或”同在“匣”紐;“有”在“之”部,“或”在“職”部,“之”“職”對轉。譯文:“拿天下都順從的力量去進攻連親屬都反對的人,因此,賢明的君主有不打仗的時候(或者“或許不打仗”),(但是,如果)打仗,就一定獲勝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①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②必先苦其心志,③勞其筋骨,④餓其體膚,⑤空乏其身,⑥行拂亂其所為,⑦所以動心忍性,⑧曾益其所不能。1.這句的基本結構是時間修飾復句。第①分句是時間偏句,其他的都是正句。時間偏句表示了它是正句所發生的時間背景,它的真正作用等于時間狀語,只是結構上不是詞組而是分句;相同的用法如:“與人辯論,事理必盡,必伸其意?!保ā秳③拍怪]》)表示時間修飾的分句,文言里更多的是用“……之……也”,如“然五人之當刑也,意氣揚揚。”(《五人墓碑記》)正句又是連貫復句?!八浴笔墙樵~結構,相當于“以此”,“所”指第②分句到第⑥分句的內容。清朝張文炳《虛字注釋》:“‘所以’,順上指原之辭,猶云唯其如此,所以如此?!边B貫復句的第一部分又是并列復句,前一部分講肉體受折磨,后一部分講行為有拂亂,講肉體受折磨的又是四個并列復句。連貫復句的第二大部分又是并列復句。2.“苦”,本義是有苦味的草,引申為“辛苦”的意思,“苦”跟“勞”同義,《鴻門宴》有“勞苦而功高如此”?!绑w”與“身”也是同義詞?!皝y”《說文》:“不治也?!睆慕z的不治引申為行動的不治。“為”,甲骨文像手牽大象,引申為“做”,“所以”想達到的?!翱唷薄皠凇薄梆I”“空乏”“拂亂”和“動”“忍”都增加使動用法,其中有動詞也有形容詞。陳承澤《國文法草創》“活用之實例”一節提到:“致動(按:即“使動”)主由動字轉來……象字(按:即形容詞)之為致動……理論上固屬后起。蓋動字中他動字之為致動,往往易生歧誤?!北确健叭绦浴?,趙歧注為“堅忍其性”就不大好懂。按:“性”,音義同“心”,為了有錯綜變化才用上“性”?!叭獭?,不是“堅忍”。《說文》:“能也?!薄澳堋北拘軐伲隇椤按竽憽睘椤案摇?,“忍性”就是壯大膽量;又如:“白刃在前,斧锧在后,而卻走不能死也,非其士民不能死也,上不能敵也?!保ā俄n非子?初見秦》)“不能死”是“不敢死拼”。請參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忍能對面為盜賊”一句的說明。“曾”字也就是“增”?!耙妗?,本義是水漫出,后來引申為“增加”。趙歧注:“曾益其所不能,增益其素所以不能行之者也?!睏畈壬睹献幼g注》譯本句為“增加他的能力”。趙注、楊譯都有可商之處,因為趙注至少是不明確;楊譯原文“其所不能”也是跟譯文“他的能力”搭配不攏?;蛘J為“其所不能”是“曾益”的對象補語,它的前面可以加上介詞“于”。譯文:“因此,上天將要把重任落到這些人身上(的時候),一定要使他們心神苦惱,筋骨勞動,肌膚消瘦,身體困乏,行動(的結果)違背他所想達到的目的;憑著以上處境,就可以使他們心神震動,膽量壯大,從而對以前不敢做的事兒有所促進。”①人恒過,‖②然后能改;③困于心,④衡于慮,|||⑤而后作;│⑥徵于色,|||⑦發于聲,|||⑧而后喻。1.并列復句。分號隔開三部分,三部分都是連貫復句。第①分句以下各分句的主語都因承第①分句的“人”而省略,第二、第三兩個連貫復句的第一部分各又是并列復句。“而后”是連詞,表示先后相連,意思跟“然后”不同,“然后”是“這樣以后”?;蛘f“而”表音節停頓,“后”是“以后”。2.幾個“于”都是介引表處所的賓語的介詞,“于……”這種介詞結構一般是在動詞后面,只在近代文言里有偶爾在動詞前面的?,F代漢語里表處所的介詞結構既可以在動詞前面,也可以在動詞后面,大體說來后面的比前面的地位更重要些。3.“困”,本義是樹木被四壁圍著,引申為“圍困”,又引申為“困惑”?!昂狻保艚铻椤皺M”,趙歧注:“衡,橫也,橫塞其慮于胸臆之中?!辈徽f音借,把“衡”作“衡量”講,也通?!白鳌?,《說文》:“起也。”就是“起立”。又,《爾雅?釋言》:“作,為也?!被蛘哒f“作”當“創造”講?!坝鳌?,明白;同樣的用法如:“故作書以喻意?!保ā痘茨献?修務》)4.上古文言單音詞為主,把這些單音詞譯成現代漢語,選用哪個詞兒就得看語言環境,從語言的內容和形式看,有的是古今一致的,如“過”“改”“心”;有的只是作為一個語素,如“困(苦)”“慮(思慮)”“色(面色)”“徵(表現)”。翻譯時,不斷地作古今詞語內容和形式的比較和分析,能加深對詞語的理解,從而能作準確的翻譯。譯文:“人們常常做錯了事,這才能得到改正;心意困惑,思慮阻塞,這才能振奮有為;表現在臉色上,發泄在言論中,這才能有所領悟。”錯誤常常是正確的先導,孟子的話富于辯證思想。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1.單句。謂語是主謂詞組。就主語跟謂語的邏輯關系來說,又具有條件和結果的關系。“者”字結構中有個很長的附加部分,它的內部結構是并列復句,并列復句的兩部分各又是假設復句。假設復句各個分句的主語意思上是中心語“者”,不妨認為“者”代替“君主”一類人物。但結構上不能簡單地說“者”可以移到前面作主語。2.“拂”古音讀“弼”,“拂”在“滂”紐“物”部,“弼”在“并”紐“物”部,“滂”“并”旁紐?!板觥保玖x是矯正弓弩的工具,引申義是糾正或者輔佐,《說文》:“弼,輔也?!薄稜栄?釋詁》:“弼,俌也。”當是引申義而非本義。其實“拂”就是“弗”,也就是“弼”,原是矯正弓形的工具。兩個“則”是轉折副詞,作“卻”講。趙歧注本句大意:“‘入’謂國內也,無法度大臣之家輔弼之士;‘出’謂國外也,無敵國可難,無外患可憂,則凡庸之君驕慢荒怠,國常以此亡也?!弊g文:“內部沒有執掌法度的大家和輔佐君主的能手,外部沒有可以抗衡的力量,沒有外患,國家就經常處于走向來亡的困境?!比缓笾趹n患,而死于安樂也。1.“然后”,這樣而后,是表示“有待而然”,它前面的是個條件,后面的是結果;又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雕也。”(《論語?子罕》)“然后”“而后”跟“則”相比,前者是必然條件;后者卻可以是單純的承接;如:“至家則君笑而立于門。”(《林覺民傳》)包孕句。主語因泛指而省略?!爸钡馁e語的并列復句,它們的主語也因泛指而省略。2.“生”“死”都是不及物動詞增加使動用法,后面可以補上代詞“之”?!坝凇笔墙樵~,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在”,譯成現代漢,介詞結構或者在動詞前面,或者在動詞后面。譯文:“這樣,就能夠知道在憂患中可以使人生存,在安樂中可以使人死亡?!边@句話也含有很深的哲理,它能激發人們自強不息,戰斗不已。《孟子二章》學習要點篇4文章來源自3edu教育網

學習目標: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古今異義詞及詞類活用現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點,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

3、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學習重點;辨析疑難字、詞不達意、句意。。學習方法:1、學生個人識記;2、小組合作解疑;3、教師精煉點撥。自主預習;1、學生背記本課基礎知識。(5分鐘左右)合作解疑:1、班級內進行展示,由課代表提問本課重點。(課下重點注釋及重點句子翻譯)2、合作完成部分習題。1、加點字解釋正確的一項(

)

a委而去之(放棄)

而后喻(了解)

池非不深也(護城河)b固國

(國家)

空乏其身(資財缺乏)

得道多助(道德)c舉于市

(推舉)

餓其體膚(饑餓)

寡助之至(少)d域民

(限制)

威天下(威懾)

人恒過(過失)

2、.對下面語句中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舉:被舉用,被選拔

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衡于慮,而后作作:發作

d.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國外。3、下面對所選文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認為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長才干,必須先經受艱苦磨煉。

b.本文在論述造就人才問題時,強調了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兩個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闡述的思路上,先從國家再說到個人,這樣使文章論述層次顯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論點是“生于憂患,死于安樂”。4、對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舜發于畎畝之中——舜在田野中被發現

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

c.人恒過,然后能改—一個人常犯錯誤,這樣以后能夠改正

d.生于憂患——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翻譯最準確的一項是(

)a.在憂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樂中死去。b.出生在憂傷和病痛的時候,卻死在安樂幸福之中。c.生存在憂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樂之中。d.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享受安樂使人萎靡死亡。6、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這篇課文,選自《孟子》?!睹献印肥敲献幼约壕幹?收錄的是他講學游說言論的記錄。b孟子,戰國時思想家,教育家。名軻,字子輿。c“孫叔敖舉于海”,是指孫叔敖,隱居海濱。當時的君王楚莊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為宰相。d拂,在“行拂亂其所為”中發“fú”的音,而在“如則無法家拂士”中發“bì”的音。探究檢測:學生獨立完成,下課收。(20分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同步練習一、文學常識填空:1、孟子,名

時期

學派的代表人物。2、《孟子》是一部記錄

的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的書,共七

篇。南宋朱熹將《孟子》、

、

并稱為“四書”。二、解釋一詞多義:道:1、會天大雨,道不通(

)2、得道者多助(

)3、伐無道,誅暴秦(

)固: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2、池非不深也(

)國: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2、搜于國中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