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災難新聞報道看新聞攝影的藝術化傾向_第1頁
從災難新聞報道看新聞攝影的藝術化傾向_第2頁
從災難新聞報道看新聞攝影的藝術化傾向_第3頁
從災難新聞報道看新聞攝影的藝術化傾向_第4頁
從災難新聞報道看新聞攝影的藝術化傾向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從災難新聞報道看新聞攝影的藝術化傾向摘要:在災難新聞報道中,攝影師作為事件的記錄者,用冷冰冰的相機敘述客觀與真實,總想給受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強烈的心理沖擊。而在戰爭和自然災害的報道中,呈現出的更多是極具藝術性的攝影作品,表現血腥慘烈的照片逐漸減少。在畫面技巧、創作觀念、以及社會影響等方面,新聞攝影都表現出其藝術性特點增強的傾向,呈現出與傳統的客觀記錄不同的面貌。新聞攝影作品作為大眾傳播活動中的重要的內容之一,從傳播學角度分析其藝術化趨勢具有重要意義。關鍵詞:新聞攝影藝術化傳播受眾一、新聞攝影及災難新聞攝影作品的特征攝影Photograph一詞,來源于希臘語phos(光線)和graphis(繪畫),兩詞合在一起的意思是“以光線繪圖”。從攝影術誕生初期的日光蝕刻法、銀版攝影術,到傳統的膠片機,再到現代的數碼相機,記錄影像的介質和顯影的方式在不斷的改變創新,但攝影的依舊是一種基于光線作用的影像記錄方式。從傳播學的視角看,拍下照片的過程是客觀現實的事物及場景與相機之間的單向傳播。新聞攝影作品的產生的前提就是現實場景正在發生的事件,否則難以展開信息的傳播。新聞攝影作為一種新聞報道的手段,通過對現場的真實記錄,以視覺元素生動形象地傳遞新聞信息。自攝影術誕生不久,攝影就作為一種記錄客觀事物的有效手段,并在之后被報刊業所廣泛運用。新聞攝影之所以能被廣泛運用,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首先是由其自身的本質特征決定的。新聞攝影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真實性,客觀性,強調將事件的真實客觀的狀態傳遞給受眾,這就要求攝影師準確把握情景事物的取舍,做到選材與想法,與主旨的一致。其次,新聞攝影在報道新聞事件的過程中向受眾傳遞兩個層面的信息。第一個層面是新聞信息,通過表現環境,人物,事件等內容,向受眾再現情景,揭示真相。第二個層面則是攝影作品的畫面構成信息,通過點、線、面的組合,色彩、明暗的對比,將新聞事件的瞬間凝固在畫面上,生動形象地表現事實,富有視覺沖擊力和情緒的感染力。災難新聞攝影作品,作為新聞攝影中重要的一部分,其優秀的作品層出不窮,并且越來越多的作品具有藝術性。災難性事件大多表現出破壞性強,影響力大,情況復雜等特點,依據事件本身的特性就會受到社會各界廣泛和密切的關注,有時可能還會引起公眾的擔憂和恐慌。與贊美歌頌生活中真、善、美的報道不同,災難新聞攝影作品是通過畫面展現自然環境或人類社會的殘酷、破碎、傷痛的負面報道。記者通過展現令人痛心恐懼的天災人禍、戰爭動亂,讓觀者看到另一個國家或是地區的人們水深火熱的生活,殘酷嚴峻的經歷,看到一個與自己所處的和平富足的生活不一樣的環境,產生對“和平幸福”與“戰爭災難”直觀的對比沖擊,使得觀者對美好生活更加珍惜,使更多的人集結力量、采取行動,關注并幫助處在災難中的人們。而災難新聞攝影由于事件的突發性和和偶然性,對事件現場完全真實客觀地記錄,會給受眾帶來較強烈的沖擊力和留下較深刻的印象。若是作品所呈現的畫面過于慘烈血腥,則會使受眾產生不適的視覺體驗,容易造成壓抑恐怖的情緒,甚至可能還會產生不良的社會影響。二、新聞攝影藝術化傾向的表現新聞攝影既能向受眾傳遞新聞信息,又能表現出畫面構成的形象信息,而新聞攝影作品的價值不取決于技術的高超,畫面中場面的大小,而是體現在其通過形象的表現力能否使新聞事件所表達出的情感和意義,以及是否能夠揭示真相,富有啟示性。有句諺語說“一圖勝千言”,這說的就是形象的魅力和感染力。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能夠鮮明的表達出事件,給人以深刻的印象,觸動受眾的感情和想法,可能還會引起思考和行動。新聞攝影的藝術化傾向主要表現在畫面語言、創作觀念、社會功能及導向三大方面。新聞攝影作品不能對照片自身的形象元素進行修改,但各種表現手法和攝影語言可以得到充分的發揮和展示。構圖、質感、色彩、用光等方面被運用到極致的作品層出不窮,不斷突破傳統的新聞攝影。通過對2008—2017年荷賽獎、普利策的突發新聞作品的統計,作品內容大多反映的是戰爭沖突、槍殺暴力,也有一部分反映的是自然災害。在這些作品中,更多的是以間接的方式揭示災難和危機,以人物的動作情緒傳達情感。在畫面的構圖和色彩處理上,也越來越能體現出攝影師的想法,除了對比強烈的彩色照片,黑白照片也不絕如縷。2.1畫面語言攝影作品中給人以最直觀的感受的畫面元素就是色彩和影調。早期由于攝影技術的發展不成熟,成本高昂等原因,攝影作品大多為黑白影調。而現在的很多攝影作品依然用單色的影像,或者將照片處理得飽和度偏低,以傳達出作品獨特的情感,使觀者集中注意力。色彩作為攝影作品組成信息的一部分,不同的色彩蘊含著不同的意義,強烈的色彩對比,或者是突出色彩元素的運用,會使作品更具視覺沖擊力,富有藝術性。其次,攝影作品強調畫面清晰,虛實結合,新聞攝影更是如此。清晰的畫面能夠準確地展現信息,虛實結合有利于突出主題,引起注意。而一些新聞攝影作品因為拍攝條件有限,呈現出畫面模糊不清,質感粗糙等效果,卻依然視覺震撼。2016年荷賽年度圖片、突發新聞類單幅一等獎《渴望新生》,畫面表現的是一個逃難的難民抱著孩子通過匈牙利和塞爾維亞邊境勒斯凱地區的鐵絲網。攝影師沃倫·理查德森在談及在拍攝這幅作品時處于凌晨,光線很暗,由于畫面的噪點過高,便處理為黑白影調。但這種模糊不清、躁動不安畫面,畫面中父親的眼神和鋒利的鐵絲網,對比鮮明。不僅削弱了對慘痛的事實的展現,他大膽明智的選擇,使作品富有感染力,刺痛觀者心靈。2.2創作觀念新聞攝影是以客觀發生的新聞事件為基礎的,拍攝方式以抓拍為主,強調客觀的記錄。只是追求單純的記錄,會使攝影作品顯得單調乏味,這時攝影師在選擇拍攝時的創作觀念顯得尤為重要。在新聞攝影作品中,攝影師不再只是表現事件發生的過程,強調事件中的某個瞬間。而是在自己對事件觀察和思考之后,依據自己的創作觀念,用獨特的視角將事件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以及發生的場景和事件的背景,展現在畫面中。尤其是在災難新聞報道中,攝影師通常是在災難爆發后抵達現場,面對災難后的廢墟,更需要明確自己的管座觀念,對現存的事物和環境進行拍攝,以此報道事件的情況。2015年普利策突發新聞的攝影作品《弗洛森槍擊案沖突》,這一組來自《圣路易斯郵報》的照片,記錄下美國圣路易斯縣弗格森槍擊案后續所引發的暴力沖突問題,照片中充斥著憤怒與絕望。這些照片通過肖像、關系、全景、中景的拍攝視角,反映出事件的不同角度:受害者親屬的哀悼、槍擊案抗議者的行為、抗議者與其他群體的沖突。受害者親屬的特寫中流露出的無助憂傷令人心痛,抗議者與警察的沖突,與球迷的沖突展現出了對抗雙方的動態美,全景的視角則像是以上帝視角審視著這場悲劇。2.3社會功能新聞攝影的社會功能主要是記錄和傳遞事件,新聞攝影藝術化趨勢的一個表現就在于闡釋和審美的功能逐步在新聞攝影作品中有所體現。隨著攝影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實踐單純的記錄功能已經難以滿足受眾和媒體的需要,新聞攝影作品也越來越美觀,越來越體現攝影師的主觀想法。新聞攝影的藝術化不是簡單的在畫面和拍攝手法上的創新,而是主客觀因素的結合,蘊含著社會和文化的精神和背景。

2014年荷賽獎,一張記錄非洲移民的照片脫穎而出,《信號》這幅作品以深藍色為主色調,記錄了化為剪影的幾個人,朝著明月高懸的夜空舉起手機的情景。若沒有圖片說明的解釋,恐怕大部分人都無法將這張富于美感的圖片,同“沖突、移民、人性”等主題相聯系,這些人更像是在為寧謐的夜空拍照留念。攝影師的觀察細致入微,從視覺和情感上同時打動人心,體現人文關懷。一方面揭示這殘酷的社會真相,另一方面如畫面中夢幻般的泛光,揭示著希望,巧妙而詩意地引發人們對更深刻問題的關注與思考。三、新聞攝影藝術化趨勢的原因3.1攝影師的取舍與拍攝新聞攝影作為一種傳播新聞信息的載體,通過形象的視覺元素和包含的信息,吸引廣泛的受眾,報道新聞事件,達到想要的傳播效果。另外,新聞攝影作品的傳播效果也能夠影響其價值,影響受眾的對于報道的信任和認可。要想達到一個良好的傳播效果,從新聞報道的源頭——事件本身,首先就要保證高質量。新聞攝影同樣也是“新近事實發生的報道”的重要方式,要求及時、準確、真實地報道新聞事實,以及新聞現場具有突發性和不確定性。攝影作品如何拍攝,既能還原客觀真實,又能要素較全、意義明確;既能保證畫面清晰、主體突出,又兼顧受眾的心理,引起共鳴,就成為了攝影師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表現戰爭沖突,天災人禍的新聞攝影作品不占少數,但我們能夠看到的表現暴力、血腥、悲慘的畫面卻逐漸減少,其中一個原因就源于攝影師本身。攝影師在注意形象表現的同時,應牢記所拍攝事件的新聞點與要向讀者傳播的信息是什么。因為從新聞攝影來看,高信息量、能激發讀者感情、能顯示新聞攝影特性的作品,正是融合了攝影師的技巧與感受。就像沒有一個藝術家希望自己的作品同別人的如出一轍,他們總希望自己的作品推廣到全社會,能被更多的人接受與欣賞一樣,新聞攝影師也應努力用自己獨特的視角、人生感悟和攝影語言來爭得媒介和讀者的認同。新聞攝影以圖文結合的方式,傳遞新聞信息,圖片與文字信息互為補充,使受眾對于事件產生更直觀的感受。這就要求新聞攝影作品表現出豐富的攝影畫面語言,一幅好的作品不僅能夠吸引更多人的眼球,也能帶來愉悅的視覺享受。新聞攝影因為其自身的特性,拍攝的方式以抓拍為主,呈現出的作品容易顯得粗糙單調;以及大多數媒體追求受眾的關注度、點擊率等因素,需要富有表現力的攝影作品,攝影師不得不對自己的拍攝技術提高要求,逐步探索各種創作方式豐富畫面語言。在不斷革新發展的攝影器材和相關技術的幫助下,新聞攝影的手法越來越多樣化,呈現出的畫面語言也越來越豐富。生動瞬間的捕捉,光源的準確運用,構圖的精心控制,獨特視角的取舍等表現手法被攝影師運用得淋漓盡致。攝影師通過對畫面的取舍,利用光影的效果,使得作品呈現出強烈的造型感和表現力,減少了對災難慘烈現場再現的同時,表現出了災難背后的情感的感染力。蘇珊·桑塔格主張,“運用感官,而非釋義去感受圖像”。從照片上直觀展現的信息元素,即照片中事物的“所指”,是清晰且明確了解事件的前提,那么照片中事物的“能指”及事件的背景為新聞攝影作品的深層理解和審美提供了可能。新聞攝影不再只是為了還原現場真實而拍攝,而作為傳達新聞信息的手段的同時,也成為了一種視覺文化的表現形式,為觀者傳達富有感染力,強調造型美觀的作品。越來越多的攝影師不再簡單的滿足于記錄新聞,他們會傾向于把想法,情感融入到作品中。對于場景中事物的取舍,不僅是影響畫面的呈現效果,更是攝影師表現出自己的認識和理解的方式,使得新聞攝影作品極具表現力和藝術性。3.2傳播環境1948年,美國的政治學家拉斯韋爾在他發表的《傳播在社會中的結構與功能》一文中指出,傳播的社會功能概括為監視環境,社會協調和文化傳承三個方面。傳播學之父施拉姆在《傳播學概論》中對于傳播的社會功能從政治功能、經濟功能和一般社會功能進行了總結。盡管他們所界定的是普遍的傳播的功能,但是現代的大眾傳播依然集中體現了這些功能。根據我們當今社會現實情況,新聞攝影作為大眾傳播的傳播媒介,首先可以提供各種各樣的信息,其次可以解釋解釋現象和說明問題。如今,在科技發展迅速,傳播媒介多元的時代,通過機器媒介進行的傳播交流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攝影作品作為傳播的重要媒介,針對較大數量的且不同的受眾,及時公開傳播消息,具有極大的社會影響力。信息的傳播需要存在于一定的傳播環境,傳播的各個環節以及傳播效果受到傳播環境的影響,無論是傳播者還是受眾,他們的觀點、思想、審美等方面也受到傳播環境的影響和制約。而網絡傳播的發展對新聞攝影產生了多重的壓力,在壓力下,那些多元的、有特點的,具有主觀傾向的作品正走在前列,被更多的人關注,而傳統和簡單的事物則會逐漸后退,慢慢被忽視。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就是新聞報道依靠的傳播環境,盡管這個大環境構成的因素繁雜,新聞報道能夠有效利用其中有利的因素,社會對傳播的效果就會達到積極促進的作用。3.3傳播者的把關傳播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現象,傳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新聞攝影的傳播過程是傳播者將照片和信息傳遞給受眾的過程,并且需要依靠一定的傳播媒介。這個傳播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傳播者對于信息的處理。記者和攝影師是新聞信息的采集者,他們在現場拍攝符合要求的照片,然后編輯以及媒體單位依據現實的真實情況,滿足報道和發表的需要,對攝影作品進行整理篩選、剪裁編輯等過程,再經過媒介傳遞給受眾。首先,奔赴新聞事件發生前線的記者和攝影師,他們是最接近信源,也是最傾向于信源的人。他們會想盡辦法使攝影作品更具有沖擊力,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價值,同時也盡可能的將感情和觀念通過畫面傳遞給受眾。而編輯們則是在這大量的照片中挑選和修改適合的作品,為的是完成整個報道工作和符合媒體服務大眾的宗旨。同樣的一組新聞攝影作品,經過不同的編輯處理和加工,最后所呈現出的報道的外觀也是不同的。報道呈現出不同的形式,同樣也會產生不同的傳播效果。但有一點不可否認,在我們所處的傳播環境中,編輯都避免選擇血腥暴力的照片,將災難事件恐怖、慘烈的一面降至最低。記者、攝影師、編輯作為這個傳播過程中的傳播者。他們所充當的正是信息傳播過程中“把關人”的角色,他們可以扣押信息、構成信息、擴展信息或者是重復信息,主宰著對信息篩選加工的權力。3.4受眾的心理和習慣隨著現代科技和新媒體技術的快速發展,爆炸性的信息量使得受眾的閱讀文字的習慣和瀏覽信息的喜好發生變化。許多人對于閱讀大量的文字不再抱有興趣和耐心,而是更青睞于五花八門的圖片,讀圖時代隨之到來且延續下去?,F代碎片化的閱讀方式的普遍形成,快速瀏覽圖片已成為許多人的習慣,受眾也更傾向于主動選擇富有美感和視覺沖擊內容。這個傳播過程的另一個部分,是在報道內容發表之后,廣大的受眾對于信息的接受和對信息內容的反饋。由于受眾的心理因素的影響,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既有被動的接受,也會有主動的尋求。人們總是會傾向于主動尋求自己喜好或是好奇的內容以及認為有利的,能滿足自己認知的信息。這就要求新聞攝影需要強調受眾的在傳播過程中的地位,既要符合社會的主旋律,又要盡可能迎合受眾的心理,得到最佳的傳播效果。記者和攝影師作為新聞事件中形象和符號信息的傳播者,需要明確傳播的信息內容是什么,傳播的目的是什么,面對的傳播對象又是誰。包含較多的信息量,能激發受眾的感情和思考,這正是新聞攝影的魅力和特性。攝影師應努力用適合的攝影語言、獨特的視角和真實的感情來贏得受眾對攝影作品的認同。同時,由于新聞攝影形象語言的緣故,接受者不僅不可能接受全部傳播信息,而且有可能在進行解讀時,與發送者的主觀意愿不一致。因此,傳播媒介的影響并不是出現于有意識的愈見和觀念的層次上,而是在感覺比例和知覺類型的下意識層次上。攝影圖像傳播效果的大小影響其存在的價值,并影響受眾對其的認可信賴程度。要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必須深入把握攝影圖像本身的特性及其發生機制,把好傳播的各個關口,保證高質量、高內涵,做到大眾化,通俗易懂,能準確地捕捉公眾的普遍心理活動爭取其信任,能對公眾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產生影響,能提升公眾的視覺審美素養,這樣攝影圖像才能為人們所廣泛傳播。四、新聞攝影藝術化的傳播意義新聞攝影發展的歷史并不算久遠,但在新聞信息的傳播上,新聞攝影有文字報道所不能比擬、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如在新聞價值,形象價值之外,還有審美價值,信息含量較為豐富,對于增強新聞報道的權威性和可讀性上,顯示出其優勢。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電視和網絡的普及,從“圖輕文重”到“圖文并茂”再到“圖文并重”,人們對于從圖像中接受新聞傳播的勢頭越發強烈,接收心理與習慣也傾向于圖像閱讀。傳播主體、傳播客體、傳播媒介以及受眾是攝影圖像傳播過程必不可少的要素。譬如戰地記者實拍報道戰地的景象,然后通過報紙、電視等傳媒播報,讓普通公眾能及時了解戰況。這就是一個攝影圖像的傳播過程。傳播主體就是戰地記者,傳播客體就是戰地實況形成的攝影圖像,傳播媒介就是報紙、電視等信息載體,受眾就是普通公眾。要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各個要素各環節之間要環環相扣,互相配合。攝影圖像都是在一定的傳播環境下傳播的,受眾會結合當時的社會環境來解讀攝影圖像。傳播者在傳播攝影圖像時必須要秉持真實客觀的原則,恪守職業道德。切勿將過多個人主觀意識滲透其中,不可為了自己利益而偽造事實,歪曲攝影圖像的原意。而且受眾也是有辨別是非、真假的能力的,必須取得公眾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