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體的不均一性課件_第1頁
抗體的不均一性課件_第2頁
抗體的不均一性課件_第3頁
抗體的不均一性課件_第4頁
抗體的不均一性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抗體的不均一性如何獲得抗體:用一種純抗原免疫動物,便可獲得與該抗原專一結合的抗體。即免疫動物的抗血清。用50%飽和度的硫胺沉淀,繼而用DEAE-纖維素柱離子交換層析,可獲得純的IgG類抗體(或其他類抗體)。這只是類別的純化,并未獲得均一的抗體,它包括對此抗原專一性和非專一性在內的全部IgG類抗體,而對抗原專一性的抗體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也還是不均一的,它是抗原分子內各決定簇誘導的IgG類抗體的總和。

在抗體結構分析和結構與功能的關系的研究中需要純化為均一的抗體。

機體內產生抗體的B淋巴細胞克隆(clone),其基因型是各不相同的,這種遺傳性的差異導致了抗體的多樣性,故從免疫血清中分離均一抗體是不可能的。也正因此延緩了對抗體分子結構的研究。利用B淋巴細胞克隆與瘤細胞雜交的單克隆抗體技術,能提供出均一的免疫球蛋白,也可進行抗體分子結構的研究。單克隆抗體一.多克隆抗體(polyclonalantibody):指由不同B細胞克隆產生的針對抗原物質中多種抗原決定簇的多種抗體混合物。如:免疫血清(含多種特異性抗體)。實際意義:(1)預防、治療感染性疾病,如:破傷風抗毒素血清抗破傷風,胎盤球蛋白抗病毒感染等,副作用:超敏反應(2)臨床診斷,如:肥達氏反應---傷寒、副傷寒,缺點:特異性差。

二.單克隆抗體(monoclonalantibody,McAb)

由單一克隆B細胞雜交瘤產生的,只識別抗原分子某一特定抗原決定簇的特異性抗體。特點:具有高度均一性。雜交瘤細胞:骨髓瘤細胞---無限增殖;免疫B細胞---合成、分泌特異性抗體。雜交瘤技術---HAT培養基:次黃嘌(H),氨基蝶呤(A)和胸腺嘧啶核苷(T)。

實際意義:

(1)抗原的純化和結構分析;(2)細胞發生、分化及功能的闡明;(3)臨床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如:免疫分子檢測;免疫導向藥物治療惡性腫瘤---McAb抗癌藥物(毒素或放射核素偶聯)。

引起抗體不均一的原因可分外源性和內源性兩種。一、外源引起的抗體不均一性細菌、病毒等病源微生物都具有多種多種的蛋白質分子,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復雜性,使之具有多種抗原決定簇,而每一個抗原決定簇可以誘導一種抗體,

抗體的這種異質性,對治療血清的制備、疫苗的研究等方面提供了理論基礎。如圖所示,分析出它的毒性基因,可以制備中和毒素的動物血清,用以臨床治療;它的吸附感染基因可以作為疫苗,誘導機體自動免疫,利用抗體的封閉作用,使機體的組織細胞不被侵入。二、內源引起的抗體不均一性免疫球蛋白分子化學結構的差異必然要反映在蛋白質的抗原性上。抗體的不同結構形成不同抗原決定簇,誘導出不同特異性抗體(亦可稱抗抗體)。利用抗血清(抗抗體)來鑒別和區分免疫球蛋白及其肽鏈(重鏈和經鏈),無疑是可行的,而且是極為簡便的。據此,免疫球蛋白可根據血清學檢測法分為不同的血清學類型。同一物種內所有個體的免疫球蛋白共同具有的抗原專一性稱為同種型(isotype),也稱同族專一性;同一物種內不同個體存在幾種形式的抗原專一性,在同一物種內的這種多型現象稱為同種異型(allotype);每一形成抗體的克隆細胞所產生的抗體上,都具有自身獨特的抗原專一性,稱為個體型,也稱為獨特型(idiotype)。1.同種型(istype):是指同一物種內所有個體共同具有的免疫球蛋白分子的抗原專一性,因此這種專一性因種而異。由于同種型的存在,人們可以用鼠的IgG免疫家兔,產生兔抗鼠IgG,家兔的這種特異抗體也可稱為抗抗體(既二抗)。反之,也可產生鼠抗兔IgG。目前生產的這些抗抗體,在臨床檢測和生物學研究中,都是重要的檢測試劑。2.同種異型(allotype):在同一種屬內出現的免疫球蛋白異型現象,稱為同種異型。以人類為例,它的免疫球蛋白的某類和亞類如IgG,在一群人中的重鏈γ1的結構和另一群人不相同,它們之間只有一個或幾個氨基酸殘基的差別,像同種異型的Gm(4)和Gm(17),只是在214位的氨基酸基上有1個氨基酸差別,Gm(4)型的人在IgG1的重鏈γ1的214位是精氨酸,而Gm(17)是賴氨酸。同種異型只出現在該種屬內某些個體,而不是全部個體中例如:Rh血型物質它在不同人種的分布是不均的,黃種人占1%,而白種人可占15%,因此對含有Rh血型物質的這些白種人(15%)而言,輸入沒有Rh因子的紅血球(Rh陰性血球),就會引起機體產生抗Rh-因子的抗體,產生嚴重的輸血反應。黃種人的比例雖小,但在輸血前也是血型檢測的內容之一。如果某個個體的抗體上的Id,僅為這個個體所具有,其他個體雖也具有同樣的特異性抗體,但并沒有這種Id,稱此Id為個體型Id(indiridnalidiotype,IdI)。在若干個體產生的抗各種抗原的抗體中中,有可能表現相同的Id,稱之為交叉型Id(cross-reactiveidiotype,IdX)。在各類免疫球蛋白中都發現有共同的Id,在具有不同抗原特異性的抗體當中,也可以具有相同的Id。獨特型抗原決定簇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具有自身免疫原性。它能在體內引起自身免疫系統對它的識別、應答和反應,產生抗獨特型的抗體AId(anti-idiotypicantibody)。一、無性細胞系選擇學說Burnet提出的細胞克隆學說:合成各種各樣特異性抗體所需要的信息,已經存在于不同的細胞克隆基因上,抗體分子不是誘導抗體形成細胞塑造結構上和它互補的抗體分子,而是選擇已經含有能制造在結構上和它互補的抗體分子的遺傳信息的細胞,與之結合,誘導合成這種抗體編碼的基因被選出來而被“接通”,通過相應的mRNA的轉錄和轉譯,合成具有相應的一級氨基酸順序的免疫球蛋肽鏈,基于這一順序自發地折疊成一定的球形構象,這種構象具有特異的抗原結合部位。

這一學說闡明了以下幾個基本觀點:(1)體內本身存在有識別各種抗原的免疫細胞克隆,它們的識別作用通過細胞表面的受體完成。(2)抗原選擇結合相應受體的免疫細胞,使之活化、分化和增殖,最后形成抗體,產生效應細胞和記憶細胞。(3)胎生期免疫細胞與抗原物質相接觸,則可被破壞、排除或使之失活,處于受抑制狀態。由于失去對抗原的應答能力,形成了天然耐受狀態。此種受抑的細胞克隆,稱為禁細胞克?。╢orbiddenclone)。(4)免疫細胞克隆可因突變產生與自身抗原起反應的細胞克隆,形成自身免疫疾病。細胞克隆選擇學說的基點是建立在機體免疫系統對外來抗原的識別基礎上,認為外來抗原首先選擇具有互補結構受體的淋巴細胞,使之激活,增殖和發揮生理效應,而針對自身抗原的細胞克隆則被抑制或消除。Burnet提出的細胞克隆選擇學說不僅解釋了抗體產生的機理,也解釋了抗原識別、免疫記憶、免疫耐受,移植物免疫排斥以及自身免疫等免疫生物學現象。二、功能免疫網絡——獨特型網絡學說獨特型網絡學說認為:機體免疫系統是一個建立在識別自身抗原的基礎上來識別外來抗原的系統。把免疫系統設想為基于抗體V結構域的網絡,這一網絡是通過免疫細胞之間相互識別V區上的獨特型決定簇來實現。所以網絡學說的根據是免疫球蛋白分子V結構域的雙重特性,即通過其抗原結合部位與抗原(決定簇)結合,又借助于獨特型決定簇引發、調節自身的免疫應答反應??贵w獨特型的一個很重要的特性就是具有自身免疫原性,可以誘發自身抗體。我們可以設想,在一個個體體內,其抗體帶有的Id(以Ab1表示),必然刺激與之互補的另一克隆產生Aid,即抗Ab1的抗體(以Ab2表示),而Ab2也是抗體,也有自己的Id,因而又刺激與之互補的另一克隆,產生抗Aid的抗體,即Ab3,以此類推,機體內可以誘發產生一系列的Ab4、Ab5……。這種級聯式的Id-Aid應答已在實驗中得到證實。

另一方面,作為B淋巴細胞,它產生的抗體包括分泌型的和作為受體的膜結合型兩種,兩者除在C端略有差異外,其他部分完全相同,即有識別和結合抗原的能力,又表達完全相同的同種型、同種異型和獨特型決定簇。

因此B細胞上的受體,作為免疫球蛋白(Ab1)它既可以結合抗原,又可以結合抗獨特型的抗體Aid(Ab2),對后者的結合又具有細胞調節功能,提高或抑制淋巴細胞的免疫功能。

對于一個未經免疫過的動物機體,在出生后其產生的抗體(Ab1)的克隆與產生抗Id抗體(Ab2)的克隆之間,處于一種平衡狀態??乖倪M入打破了這種平衡。在免疫應答的最初時相,抗原與Ab1結合,清除了Ab1,這就失去了Ab1的Id對Ab2克隆的天然刺激,使產生Ab2的克隆停止合成Ab2。繼后,擺脫Ab2控制的Ab1的量達到免疫閾值時,又刺激Ab2克隆而產生合成抗Id的抗體(AId、Ab2),Ab2又反過來抑Ab1抑克隆,達到新的平衡。總括網絡學說的觀念,有如下幾方面:●免疫系統由兩種類型的克隆組成:一種用于識別抗原決定簇(抗體結合部位antibodycombiningsite或稱表位paratope),而另一種專注于識別抗體的差位或稱獨特型表位(idiotope)?!癃毺匦途W絡是有方向性的,Ab1刺激Ab2合成,Ab2反過來又抑制Ab1的產生,并引發Ab3的合成,如此類推?!癃毺匦途W絡的基本作用類型是抑制,這才確保穩定,即確保非致敏動物各個克隆之間以及免疫應答的各種不同時相克隆之間的平衡。因此抗原的進入,可在網絡的某一環節打破這一平衡,而網絡結構的特點,又能適時的加以控制,不出現過度的反應而又達到新的平衡。1.獨特型網絡中Id-Aid的特性——獨特型(Ab1)的多態性多態性是指獨特型具有多樣性和同一性,由于抗體V結構域的差異形成不同的獨特型決定簇,它代表了V區基因的表型標志,是區分不同抗體分子的依據之一??乖鄻有砸卜从吵霆毺匦孕偷亩鄻有?,是千差萬別的。但同時也發現,無論是抗原專一性相同的不同類別的抗體,不是抗原專一性不相同的抗體,可以具有相同的獨特型決定簇(IdX)。因此不能簡單的認為獨特型是單一V區的基因標志,在某些情況它是共同的基因標志。2.抗獨特型抗體AId(Ab2)的類型和功能

1)AId的類型多樣:獨特型決定簇可以位于抗體V區抗原結合部位(高變區),也可以位于框架區部位。因而誘導的AId就有所不同。(2)AId的功能

AId對Id的免疫應答有抑制作用。無論是新生期還是成年期,輸入AId或是通過胎盤輸入的AId,都能造成對Id的特異抑制。

AId對Id免疫應答也有增強作用。在某些情況下,AId又可刺激Id的應答,而不是抑制。它們能代替抗原啟動T、B淋巴細胞前體,產生抗體。3.抗(抗獨特型)抗體(Ab3)的類型和功能Ab2作為抗體,自身也具有Id決定簇,也具有自身免疫原性,因此在體內能誘導抗Ab2抗體——Ab3。Ab3分子在獨特型網絡中起著緩沖作用。Ab3的獨特型與Ab1獨特型之間有相似和不相似兩種情況。一種是既具有共同的獨特型基因型,又具有共同的抗原結合能力;另一種是只有共同的獨特型而無共同抗原結合能力。4.抗[抗(抗Id)]抗體(Ab4)Ab4是由Ab3誘導產生的。目前只發現兩例,研究較少。并發現Ab4與Ab2相似,有識別Ab1獨特型決定簇的能力。5.獨特型網絡的細胞基礎獨特型網絡實質上是建立在Id-AId細胞克隆的相互作用的基礎上的。它包括B細胞克隆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各類起調節作用的T細胞克隆之間的相互作用。因此免疫系統可以認為是由兩套細胞組成:一套是具有Id并具有識別抗原能力的淋巴細胞,也就是網絡中的第一層細胞——Ab1細胞,它是能與抗原結合和反應的細胞;另一套是識別Id的淋巴細胞,它是網絡中的第二層細胞——Ab2細胞,是抗獨特型細胞,也稱為獨特型特異的細胞(idiotypie-specifiecell)。6.獨特型網絡的模型(1)開放式網絡:Richte等于1975年提出有方向性的開放式網絡是基于刺激性和抑制性的相互作用而設想出來的。他們認為免疫系統是以V(可變區)結構為基礎的功能網絡。抗原提供刺激信號,誘發Ab1的合成,當Ab1,達到免疫閾值時,就啟動Ab2的合成,接著又依次引起Ab3、Ab4等合成,一直沿著獨特型網絡途徑擴伸。直至產生抑制作用使之停止。在這過程中,為防止克隆異常增生,Ab2抑制Ab1所需的濃度要低于Ab2刺激Ab3克隆所需要的濃度。開放式網絡認為在體內發生三種類型的免疫應答:●低劑量抗原誘導的免疫耐受性:抗原誘導產生Ab1后,Ab1刺激Ab2合成,由于抗原是低劑量的,因此級聯式反應產生的Ab2量少,雖是以抑制Ab1的產生,卻不能誘導Ab3的合成,Ab2對Ab1的抑制,使機體出現對低劑量抗原的耐受性。●合適劑量抗原誘導的正常免疫:足夠劑量的抗原誘導產生Ab1后,依次刺激Ab2和Ab3的產生。Ab3抑制Ab2,并使Ab1擺脫了Ab2的控制,Ab1大量產生,行使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窀邉┝靠乖T導的免疫耐受:高劑量的抗原誘導的Ab2和Ab4抑制Ab1和Ab3,導致機體產生免疫耐受.(2)環式網絡:1977年Hiernaux等提出一個閉合的、簡短的環狀網絡,環內抗體彼此相互作用以達到調節和平衡功能。

雖然Ab1不同于Ab3,但它們有共同的Id,Ab2與Ab4也有共同的Id,這樣,Id-抗Id反應就可能成為周期性的循環,而不是有方向性開放式的無限發展下去。由于Ab4與Ab2相像,故可被Ab1激活而又返過來抑制Ab1,于是循環從Ab1開始,又以Ab1終結。但Ab4畢竟不是Ab2,因此循環又不是簡單的重復。由于Ab4結合Ab1的能力比Ab2小300倍,因此循環是減輻的。所以通過每級Id-Aid反應,免疫應答逐步減弱以達到平衡。由抗原的侵入引起平衡的破壞,進而達到平衡的恢復,維系免疫系統的穩定狀態。(3)有限制的免疫網絡:Bona等于1981年提出的網絡是一個有限制性的免疫網絡模式。他們認為獨特型決定簇有兩種類型,一是在免疫網絡中起調節作用的,稱為調節性獨特型決定簇;另一類為通常獨特型決定簇。他們基于這樣一個事實:由Ab3誘導的Ab4至少有60%與Ab1結合,這意味著Ab3和Ab1有60%的分子上具有相同的獨特型決定簇,近40%的分子其決定簇是不同的。正因為存在共同的決定簇,Ab3誘導的Ab4與Ab1誘導的Ab2相像,也因此形成由彼此相互作用的抗體系列組成為完整的免疫網絡。由于這種調節性獨特型決定簇的存在,他們認為機體免疫系統的獨特型網絡是調節式的。7.獨特型網絡和自身免疫疾病如前所述,獨特型的自身識別和自身反應性可保證免疫系統維護內環境的動態平衡,維持自身的穩定。如果對這些自身抗原反應的調節失常,就會導致自身免疫疾病的發生。如系統性紅斑狼瘡

第六節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合成在免疫學研究中,一個很重要又很奧秘的問題是:“抗體多樣性的起源和遺傳控制。”

抗體多樣性首先表現在其分子結構適應千變萬化的抗原分子,并有效地與之結合??贵w分子本身又表現出不同類、亞類、型、亞型以及分泌型和細胞表面結合型等等結構差異,以發揮不同特性的生理效應,這種不同層次的多樣性顯然要求淋巴細胞合成抗體時有獨特的遺傳學規律。

如果按照每一個免疫球蛋白分子的重鏈和輕鏈分別由單個基因編碼的原則,那么,初級抗體庫所包含的抗體數量應不少于10,000,000,000這意味著用于編碼這些抗體的基因占機體全部基因組一半以上。

這是不可能的。

對此,早在1965年Dreyer和Bennett就提出:一條免疫球蛋白的肽鏈是由單個的C區和多個V區基因分開編碼的,當B細胞分化成抗體形成細胞時,這兩個基因序列才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免疫球蛋白的肽鏈基因(V+C),并在細胞中得表表達。這一設想在以后的免疫球蛋白分子遺傳的研究中得到證實。一、B淋巴細胞的成熟和抗體的合成1.合成抗體的細胞是B淋巴細胞

60年代初期,人們通過熒光標記抗體法發現了淋巴細胞,特別是在漿細胞(B淋巴細胞分化的終末細胞)內存在有免疫球蛋白,證實了淋巴細胞是執行免疫功能的細胞。Jerne(1963)創建了溶血空斑技術證明是B淋巴細胞在不斷地產生和分泌抗體。

用綿羊紅血球免疫小鼠,取不同時相的小鼠脾細胞(含有大量的B淋巴細胞)和綿羊紅血球混合,懸浮于瓊脂板內,在37℃保溫1小時后,再加補體。由于某些B淋巴細胞被激活而產生和分泌抗綿羊紅血球抗體,在保溫過程中分泌出的抗體與周圍綿羊紅血球結合,在補體的作用下出現溶細胞現象,于是在產生抗綿羊紅細球的B淋巴細胞周圍出現溶血空斑。B淋巴細胞不僅產生分泌型的抗體,還可產生膜結合型的抗體,以此作為B淋巴細胞表面的抗原受體。

在與抗原接觸前淋巴細胞中就已經存在多種多樣的與抗原專一性結合的細胞,進入體內的抗原選擇地結合其中的個別淋巴細胞,這只是由于這樣的淋巴細胞膜上,作為抗原受體的免疫球蛋白可以和該抗原互補結合所致。2.B淋巴細胞的分化成熟B細胞是由骨髓干細胞分化而成。在B細胞成熟過程中,首先在胞質中出現重鏈μ(包括V區和C區),在它的膜上無IgM,也不能對抗原作出反應。胞質中的μ鏈并非游離存在,而是與一種非免疫球蛋白的蛋白結合在一起。這種蛋白的的作用是防止新合成的μ鏈降解和促進細胞表面免疫球蛋白分子的合成。這一發育階段的細胞稱為前B細胞(pre-B-cell),主要存在于造血組織中,如骨髓和胎肝。

B細胞成熟的下一階段是合成輕鏈κ或λ,它們與重鏈結合,組裝成IgM,暴露于表面,可作為抗原的特異受體。這種表面帶有IgM的B細胞稱為不成熟的B細胞(immature-B-cell)。這一階段的B細胞,在受到抗原刺激后,不能增殖和分化,一旦遇到抗原(自身抗原)就會產生耐受性。

克隆流產學說:某一未成熟的B細胞接觸相應的抗原物質后,不再進一步發育成熟為對該抗原產生免應答的成熟細胞,以致不能形成針對該抗原的抗體分泌細胞,但對該抗原以外的抗原仍可形成克隆。不成熟的B細胞在其膜上帶有了完整的免疫球蛋白分子,具有某種特異性,就會從骨髓中遷移出來,進入外周血和淋巴組織,并進一步發育為成熟的B細胞。B細胞的這個成熟階段不需抗原刺激,但如果遇到抗原,則它們的半衰期為3—4天。在抗原刺激下,它們被激活,稱為激活的B細胞,并因此而增殖,產生分泌的免疫球蛋白,當細胞分化成抗體分泌細胞時,根據其形狀,把它稱為漿細胞。

二、免疫球蛋白基因及基因重排

分子生物學的發展,極大推動了免疫球蛋白分子遺傳的研究。過去只能利用免疫球蛋白肽鏈的同種異型中氨基酸的差異,作為遺傳標記和用血清學檢測方法來研究免疫球蛋白基因的遺傳調控。現在一躍而進入了NDA水平的研究,這使許多免疫球蛋白懸而未決的問題基本上得到了解決?,F在知道,免疫球蛋白的基因是一個多基因家族,分布在不同的染色體上:人類重鏈基因在染色體14上,λ基因在染色體22上,κ基因在染色體2上。小鼠中含這些基因的相應染色體是:12、16和6。在重、輕鏈基因表達前要經過一個重排階段,并通過基因的轉錄、翻譯來進一步調控。1.免疫球蛋白的基因組構成除B細胞以外的所有細胞都含有處于胚胎構象的免疫球蛋白基因,只有骨髓干細胞在分化為成熟B細胞的過程中才出現免疫球蛋白基因的體細胞重排。這種重排具有嚴格的順序,也是B細胞不同成熟階段的標記。

胚胎中的免疫球蛋白基因組成在所有被研究的種屬中都是基本相似的:編碼兩條輕鏈(κ和λ)的基因和單一座位上的不同重鏈基因存在于不同的染色體上,每一組基因都具有相似的結構。免疫球蛋白重鏈和輕鏈都是由多個基因編碼的。輕鏈由VL、JL和CL組成,重鏈由VH、DH、JH和CH組成。而且無論重鏈還是輕鏈都是由多個V、C基因簇組成。這本身也說明,編碼一條完整的多肽鏈的基因在表達前必須經過重排。(1)輕鏈可變區(VL)的基因結構。輕鏈(κ或λ)可變區是由兩個基因區段經過重排后連接在一起的基因區段編碼的。它們含有兩個區段:V和J區段。重排后使V基因包括兩個外顯子,一個外顯子編碼大部分信號序號,另一個編碼其余的信號序列和成熟輕鏈的全部可變區基因。(2)重鏈可變區(VH)的基因結構。重鏈可變區是由3個區段經過重排后連接在一起的基因區段編碼的,它們是V、D和J基因區段。重鏈V區重排后3個基因區段連在一起所形成的可變區基因,也含有兩個外顯子:一是編碼大部分信號序列,另一是編碼全部的重鏈可變區。這兩個外顯子區段由100bp的內含子隔開。(3)穩定區(CL、CH)的基因結構。每條免疫球蛋白肽鏈(H、L)的穩定區都由C基因編碼。C基因區段位于一個或多個J基因區段的下游,至少間隔13kb。輕鏈(Cκ和Cλ)穩定區由一個單個的外顯子Cκ或Cλ編碼。重鏈穩定區CH由3—7個外顯子編碼。編碼不同重鏈的C基因區段是連在一起的2、免疫球蛋白的基因重排除B細胞以外的所有細胞都含有處于胚胎構象的Ig基因,只有B細胞出現重排。重排具有嚴格的順序,但引起重排的原因(刺激原)尚不清楚。另外,在兩條螺旋結構的NDA鏈中,重鏈基因家族不是同時存于兩條鏈上。在B細胞分化過程中,首先出現免疫球蛋白基因位移,然后進行重排。重排發生兩次

第一次發生在前B細胞中,由編碼免疫球蛋白重鏈可變區的基因片段參與,使在種系中相互分離的片段,經重排后相互連接在一起,稱為V-D-J連接,形成V-D-J復合體。重鏈重排后,接著是輕鏈可變區基因的重排,形成V-J復合體。重輕鏈重排后轉錄成初級mRNA,經過加工剪切形成成熟的mRNA,并翻譯成免疫球蛋白。第二次重排發生在成熟B細胞經抗原刺激后,這次重排出現重鏈改變的類別轉換,其抗原特異性不變。B細胞分化發育至此,稱漿細胞,其特點是可分泌大量的抗體,且抗原特性不再改變,所以一種B細胞克隆只產生一種抗原特異性抗體。

(1)重鏈基因座的重排Ig基因重排始于重鏈重排。重排第一步是D基因片段位移到J基因片段處,在兩者之間的序列被刪除,使D、J片段連在一起形成D-J。這步重排后,在D基因的5′端片段及J基因的3′端片段未受影響。

重排的第二步是在眾多的V基中隨機的選擇一個與D-J基因復合體相結合,形成V-D-J基因復合體。在這個階段,D的5′端片段全部被刪除。

第三步是對初始mRNA的加工剪切。

在父母的兩條染色體中,重鏈等位基因只能在其中一條重排和表達,這也是隨機的。只有在第一條染色體重排無效時,才會出現第二條染色體的重排,稱此現象為“等位基因排斥”。這種重排的抑制可能是來源于刪除、突變或重排后閱讀框架的移動而產生的終止信號。因此任何一個B細胞中,都只有一個重鏈等位基因發生有效重排和表達,另一條等位基因則保持與胚胎細胞中免疫球蛋白基因相同的構象或異常重排(無效重排)。如果兩個等位基都發生無效重排,則細胞不產生免疫球蛋白,不能識別和應答抗原,細胞可能死去。(2)輕鏈基因座的重排(V-J結合)在研究前B細胞腫瘤細胞時發現,在前B細胞中μ蛋白的合成可刺激輕鏈基因重排,且是自發發生。通過對前B細胞腫瘤細胞的培養液中蛋白質的分析了解到,輕鏈DNA重排只在合成μ蛋白的克隆后代中發生,但μ蛋白刺激輕鏈重排的信號尚不清楚。B細胞輕鏈DNA重排在輕鏈基因座上,先是κ鏈重排,κ鏈重排無效才發生λ鏈重排。重排程序本質上與重鏈重排相似。

輕鏈的重排首先發生在κ基因座上,如果κ基因重排有效,則產生輕鏈κ蛋白,λ輕鏈基因的重排被封閉。只有當兩條分別來自父母的同源染色體上的κ基因重排后,均不能編碼功能蛋白時,λ基因座才能發生重排。所以單個B細胞克隆在其生活史中,只產生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