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寄生蟲學401瘧原蟲課件_第1頁
醫學寄生蟲學401瘧原蟲課件_第2頁
醫學寄生蟲學401瘧原蟲課件_第3頁
醫學寄生蟲學401瘧原蟲課件_第4頁
醫學寄生蟲學401瘧原蟲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原蟲概論一、定義:

原蟲(protozoon):體積微小而能獨立完成生命活動的單細胞真核動物。(三)結構簡單: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1.細胞膜是寄生性原蟲與宿主細胞和其寄生環境直接接觸的部位。2.細胞質內的運動細胞器是原蟲分類的重要依據。(一)體積小:單細胞(二)分布廣泛,種類多:65,000種二、

特點

2.包囊(cyst):是滋養體遇到不良環境的階段,相對于滋養體它是原蟲生活史中相對靜止狀態,也是原蟲的感染階段。三、

生活史(一)基本概念滋養體(trophozoite):是原蟲生活史中代謝旺盛的階段,具有運動和攝食功能,為原蟲的生長、發育和繁殖的階段。機會致病原蟲(opportunisticpathogen):寄生原蟲中的某些種群對健康宿主不表現明顯致病性,但對免疫功能受累的宿主則可引起急性感染或嚴重發作。四、致病特點(一)增殖作用:瘧原蟲(二)播散能力:弓形蟲弓形蟲,卡氏肺孢子蟲,隱孢子蟲和藍氏賈第鞭毛蟲。(三)機會致病:瘧原蟲

(Plasmodium)解放前,在湘南地區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船到郴州止,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擺子。它生動地描述了湘南高瘧區的情景。打擺子是瘧疾的俗稱。它是由瘧原蟲所引起的。1950年中國瘧疾分布圖1995年中國瘧疾分布圖

2.危害嚴重

世界年代病人數發病率(1/10萬)死亡人數19502.5億1000250萬19925.0億920150-270

中國年代病人數(萬)發病率(1/10萬)死亡人數(萬)195080007503019927.40.640.005219992.90.240.0067(二)生物學地位及蟲種1.生物學地位原生動物亞界頂復門孢子綱真球蟲目瘧原蟲科瘧原蟲屬(瘧原蟲)二、形態和生活史人體內按蚊體內48小時遲發型子孢子速發型子孢子紅外期裂殖體紅外期裂殖子雄配子體雌配子體裂殖體大滋養體裂殖子雄配子體雌配子體合子動合子囊合子子孢子瘧原蟲生活史人體內按蚊體內肝細胞內紅細胞內休眠體被吞噬雄配子雌配子環狀體2.寄生:紅外期紅內期配子體期部位肝細胞內紅細胞內紅細胞內階段裂殖體、子環狀體、滋養體雌配子體休眠體裂殖體、子

營養肝細胞質血紅蛋白血紅蛋白增殖裂體增殖裂體增殖配子體形成發育速發型8天48小時48小時時間遲發型6-8月

方式——按蚊叮人吸血

離體階段——雌、雄配子體(二)在蚊體內1.增殖方式(1)配子生殖:有性生殖蚊胃內(2)孢子生殖:無性生殖蚊胃壁

(三)生活史小結1.瘧原蟲的生活史中需2個宿主。

2.世代交替蚊是終宿主,人是中間宿主。紅外期裂體增殖

紅內期裂體增殖孢子增殖配子增殖3.生殖方式人體內蚊體內配子體形成

P.v潛伏期=8天+(2~3)×2天=12~14天三、

致病(一)潛伏期潛伏期=紅外期發育所需時間+達到發熱閾值所需時間

發熱閾值:引起瘧疾發作的血中最低原蟲數,與瘧原蟲種類、子孢子數量、宿主的免疫力及耐受力有關。裂殖子紅細胞碎片代謝產物W.B.C/Mφ機理:內源性致熱源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發熱原因:(1)瘧疾初發(2)混合感染(3)兒童和無免疫力人群(4)治療不當

2.不典型發作:發熱無規律,較多見。易誤診為感冒、腸胃炎、膽囊炎、原因不名性發熱等。

原因:(1)直接破壞(2)脾功能亢進(3)骨髓中紅細胞生成障礙(4)免疫病理原因:充血、單核吞噬細胞增生、反復感染引起纖維組織增生。(三)貧血(四)脾腫大3.

機理:機械阻塞學說細胞因子學說(五)重癥瘧疾1.特點:(1)多見于P.f,也見于P.v(2)來勢兇猛,病情險惡,死亡率高(3)預防:早診斷、早治療2.

臨床分型:腦型、超高熱型、胃腸型、腎功能衰竭型、黃疸型。(1)獲得性非消除性免疫(2)對再感染有一定的抵抗力(3)免疫力隨原蟲數的消長而消長(4)能殺滅大部分原蟲四、免疫帶蟲免疫:(premunition)

五、診斷查血——紅內期各階段和配子體

725例瘧原蟲陽性血片在不同鏡檢視野中的分布情況鏡檢視野數瘧原蟲陽性例數占陽性總人數的比例(%)1060483.31

5070296.8210071999.1620072499.861000725100.00

預防措施:蚊媒防治預防服藥疫苗預防六、防治1.抗氯喹惡性瘧原蟲2.按蚊的抗藥性3.新抗瘧藥與新滅蚊劑的研究進展滯后4.疫苗研究未取得突破性進展

存在問題:20世紀90年代DNA疫苗1.紅外期疫苗2.紅內期疫苗3.傳播阻斷疫苗瘧疾疫苗20世紀80年代以前滅活或減毒的子孢子瘧原蟲感染的紅細胞20世紀80年代瘧原蟲合成肽瘧原蟲融合蛋白Who?

NobelPrize

Laveran(法國)發現瘧原蟲(1880年)Ross(英國)發現瘧疾是通過蚊子傳播(1901年)6、簡述瘧疾貧血的機制。七、思考題1、瘧原蟲生活史中,增殖方式包括哪幾種?2、間日瘧原蟲的生活史中,有病原學診斷意義的階段包括哪些?3、瘧原蟲的感染階段、離體階段分別是

。4、惡性瘧原蟲患者外周血中一般只能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