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血液檢驗_第1頁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血液檢驗_第2頁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血液檢驗_第3頁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血液檢驗_第4頁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血液檢驗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血液檢驗第1頁/共41頁體查:體溫38度,左頸后三角可觸及2個大小約1cmX1cm的淋巴結,質中,有輕觸痛,可移動;右頸后三角可觸及3個大小約1.5cmX1.5cm的淋巴結,質軟,有觸痛,可移動。雙腋下及雙腹股溝淋巴結均可觸及2-3個腫大的淋巴結,大小從黃豆至花生米不等,質軟,有壓痛,可移動。咽充血(++),雙扁桃體I度腫大,未見膿點及偽膜。第2頁/共41頁血常規:WBC12.8X109/L,Hb130g/L,RBC4.3X1012/L,PLT184.8X109/L.分類淋巴細胞40%,異形淋巴細胞20%,中性分葉核40%血清經豚鼠腎吸收后進行嗜異性抗體測定滴度為1:80(+),VCA-IgM(+)第3頁/共41頁血片:見異形淋巴細胞20%,為大淋巴細胞型及漿細胞型骨髓檢查:骨髓增生明顯活躍,紅、粒、巨核三系增生,見9%異形淋巴細胞,其胞體較大,核近圓或示規則形,核染色質纖細、胞漿深灰藍色,無顆粒,部分可見核仁.結論:符合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骨髓象.第4頁/共41頁一、概述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簡稱傳單(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orglandularfever)分為嗜異性抗體陽性和陰性的IM兩者統稱為單核細胞增多綜合征(MS)第5頁/共41頁EB病毒(EBV)是本病的病原EBV屬皰疹病毒群。二、病原學第6頁/共41頁第7頁/共41頁四、流行病學(一)傳染源

病毒攜帶者及病人為本病的傳染源(二)傳播途徑經口鼻密切接觸(接吻?。╋w沫傳播性傳播,偶可經輸血傳播。第8頁/共41頁(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本病傳染性低,甚少引起流行常具有自限性病后可獲持久免疫第9頁/共41頁五、臨床表現(一)發熱

多在38~40℃之間,熱程1-3周(二)淋巴結腫大

見于70%的患者。以頸淋巴結腫大最為常見,腋下及腹股溝部次之。第10頁/共41頁

(三)咽峽炎表現為咽痛,可見咽部充血,出血點,可有潰瘍及偽膜形成第11頁/共41頁

(四)皮疹

病程1~2周出現多形性皮疹,如丘疹、斑丘疹、或麻疹樣皮疹。軟硬腭交界處有針尖樣小出血點(粘膜疹)第12頁/共41頁第13頁/共41頁(五)肝脾腫大伴有肝功能異常,少數可出現黃疸(六)神經系統癥狀

可表現為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及周圍神經根炎等第14頁/共41頁六、檢驗(一)血象

白細胞總數正?;蜉p度增多,大多在20×109/L以下,最高可達(30~60)×109/L。淋巴細胞可達(60~97)%以上,其中異型淋巴細胞可在20%以上。血紅蛋白及血小板正常第15頁/共41頁異型淋巴細胞分為三型Ⅰ—泡沫型或漿細胞型Ⅱ—不規則型或單核細胞樣型Ⅲ—幼稚型或幼淋巴樣型第16頁/共41頁與普通淋巴細胞相似或稍大,核偏心,橢圓或腎形,染色質粗糙,呈粗網狀或成堆排列。胞質嗜堿性強,呈深藍色,含有大小不等的空泡,無顆粒或有少許顆粒Ⅰ型—泡沫型或漿細胞型第17頁/共41頁Ⅱ型—大淋巴型或單核細胞樣型

胞體較Ⅰ型大,形態不規則,核呈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型,染色質較Ⅰ型細致,亦呈網狀。胞質豐富,嗜堿性較輕,呈淺灰藍色,無空泡,可有少許天青胺藍顆粒。有時似正常單核細胞。第18頁/共41頁Ⅲ型—幼稚型或幼稚淋巴細胞樣型細胞較Ⅰ型大,核圓形或卵圓形。染色質細致均勻,呈網狀排列,無濃集現象。可見核仁1-2個。胞質呈藍色,無空泡,一般無顆粒??捎蟹植驾^均勻的小空泡。第19頁/共41頁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時異常淋巴細胞外周血:漿細胞型(上左)、單核細胞型(上右)及幼稚細胞型(下左);骨髓:也出現異常淋巴細胞(下右)第20頁/共41頁DowneyⅠ型異型淋巴細胞第21頁/共41頁DowneyⅡ型異型淋巴細胞第22頁/共41頁DowneyⅢ型異型淋巴細胞第23頁/共41頁DowneyⅢ型異型淋巴細胞第24頁/共41頁病毒感染:EB病毒,巨細胞病毒,肝炎(甲肝),風疹,ECHO病毒,腺病毒,水痘,單純皰疹,帶狀皰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腦膜炎,HIV細菌感染:布魯氏菌病,結核,其它微生物感染:梅毒,肺炎支原體原蟲感染:弓形蟲病,瘧疾,巴貝蟲病免疫作用:血清病藥物過敏:對氨基水楊酸,苯妥英鈉,酚噻嗪,氨苯砜等其它:SLE,肉樣瘤病,淋巴結病,何杰金氏病出現異型淋巴細胞的常見病因第25頁/共41頁無特異性改變淋巴細胞增多或正常,可見異型淋巴細胞,但不如血象改變明顯。原淋細胞不增多。組織細胞可增多。(二)骨髓象第26頁/共41頁IM骨髓象第27頁/共41頁IM骨髓象第28頁/共41頁第29頁/共41頁1.嗜異性凝集試驗(Paul-Bunelltest,P-B試驗)【原理】傳單患者血清中常含有屬于IgM的嗜異性抗體可使綿羊或馬紅細胞凝集【應用】用于檢測受檢者血清中綿羊紅細胞凝集的滴定度(三)血清學檢查第30頁/共41頁【原理】傳單患者的紅細胞凝集素(嗜異性抗體)不被Forssman抗原組織(豚鼠腎、馬腎)所吸收,但可被牛紅細胞吸收,而其他疾病及血清病的紅細胞凝集素可被Forssman抗原吸收。2.鑒別吸收試驗第31頁/共41頁嗜異性凝集試驗的鑒別吸收試驗未吸收前

豚鼠腎組織吸收后

牛紅細胞懸液吸收后傳單

+++-血清病等

++--正常人

-±注:+,未被吸收;-,已被吸收;±,部分吸收第32頁/共41頁適用癥:(1)臨床上高度懷疑本病,但嗜異性凝集試驗的滴度過低者(2)臨床上無本病征象,但嗜異性凝集試驗的滴度增高者(3)新近接受馬血清注射者第33頁/共41頁3單點試驗

【原理】以甲醛化的馬紅細胞代替嗜異性凝集試驗的綿羊紅細胞,以牛紅細胞抗原取代牛紅細胞。【臨床意義】診斷本病最常用的快速試驗第34頁/共41頁(4).EBV抗體檢測VCA-IgM抗體:急性期陽性率高,是本病急性期診斷的重要指標VCA-IgG抗體:在發病2周達高峰,以后以低水平長期存在,宜用于流行病學調查第35頁/共41頁EBV有五種抗原成分:

病毒膜殼抗原(VCA)膜抗原(MA)早期抗原(EA)補體結合抗原(可溶性抗原S)核抗原(EBNA)第36頁/共41頁(5).其他檢驗肝功能檢驗腦脊液檢驗:葡萄糖含量正常,蛋白質可輕度增高,細胞數可増加,多為淋巴細胞.

尿液檢驗第37頁/共41頁七、診斷標準*具備1中三種癥狀,2、3、4中任兩項,和5即可診斷1.臨床癥狀和體征(發熱

、咽峽炎、淋巴結腫大、肝脾腫大、皮疹)2.血象,異形淋巴細胞>10%3.嗜異性凝集試驗(+)4.抗EBV抗體檢測5.除外其他原因所致單核細胞增多第38頁/共41頁八、鑒別診斷生理情況下4歲以內的正常幼兒白細胞總數與淋巴細胞百分比均較高;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的病情較重,發熱明顯且持續時間較長,咽炎和淋巴結腫大,外周血中異型淋巴細胞在10%以上,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