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愛教育課件_第1頁
同性愛教育課件_第2頁
同性愛教育課件_第3頁
同性愛教育課件_第4頁
同性愛教育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性健康教育學配套光盤人民衛生出版社主編/王濱有第十三章同性愛第一節概述一、基本認識二、同性愛者人口數量第二節同性愛現象成因一、生物學因素二、心理—環境因素第三節同性愛者的某些特征一、生物學特征與氣質特征二、同性間性行為特點三、同性性交往(性活動)四、與異性的性交往第四節同性愛者與健康一、心理衛生方面二、男男性接觸者與性有關的器質性疾病三、女女性接觸者與性有關的器質性疾病第五節對同性愛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一、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二、社會干預第十三章同性愛1920年代英文homosexuality最初譯為華文時即譯作同性愛,見于有關學校性教育的著作。同性愛是人類性取向的一種性取向(性傾向,性定向,性欲指向(sexualorientation)指人類個體或群體的性欲完全或主要持續地指向何方。第一節概述第十三章同性愛心理學/精神病學等與自然科學聯系密切的學界,通常將其分成同性愛、雙性愛和異性愛(同/雙/異性愛)三類,分別是性欲完全或主要指向同性、相似地來自兩性、完全或主要指向異性。心理學/精神病學界等則常更進一步分類,如把性欲只指向同性者定位為素質性同性愛者等。第一節概述第十三章同性愛一、基本認識19世紀末的性學主要創建者都認識到,偏愛同性是不應當受到懲罰的。其后多位性學大師指出它與道德無關,屬于少數人的正常現象部分學者并確認,這種現象也存在于多種哺乳動物,特別是靈長類動物,并伴有依戀行為。事實上,除那些沒有性行為的動物物種外,尚沒有任何一種動物被證明是完全不存在同性性行為的。第一節概述西方學界主流觀點曾長期強調同性愛是“倒錯”或“變態”(即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礙、精神障礙),完全由環境因素引發。1940年代以來的大量研究確認,偏愛同性屬于少數人的自然現象而非疾病;同/異性愛者在判斷力、穩定程度、可信賴性、一般社會能力和職業能力、智商等諸多方面并無區別1974年美國精神病學會首先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把同性愛從疾病范疇刪除;1992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國際疾病與相關問題統計分類(第10版)》(ICD-10)把同性愛等從心理障礙中刪除。2001年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學分會在《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中,確認良好認同自我的同/雙性愛者不再歸入精神障礙。(該書廢棄了“性變態”一詞)一、基本認識第一節概述2007年出版的ICD-10把同/雙/異性愛定位于平等狀態,認為有關的心理障礙可細分成三種。

(1)性成熟障礙

(2)性偏好障礙

(3)性關系障礙一、基本認識第一節概述二、同性愛者人口數量(一)國外情況1994年美國大樣本隨機抽樣調查發現,2.8%男性和1.4%女性自認為同/雙性愛者,總計6.0%男性能感受到同性性引力,9.0%男性青春期后有過同性性接觸;法國的權威調查(1993年)發現,4.1%男性曾有同性性伴侶,與該國“性解放”浪潮之前情況基本相同;眾多調查結果顯示,成年男性中通常2%~5%是同/雙性愛者。第一節概述(二)我國情況劉達臨等(1992年)調查發現,我國約0.5%城市已婚男性、2.3%農民已婚男性和7.5%男大學生有同性性接觸經歷。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負責人陳彥方(2001年)認為同性愛者占我國總人口的2.0%。張北川等(2002年)根據我國2001年人口統計公報給出的15~60歲男性人口數量和多項國內外調查結果認為,該年齡組有1018萬~2545萬人,平均約1782萬是男同/雙性愛者,估測女同/雙性愛者約900萬。潘綏銘等(2004年)隨機抽樣調查發現,2.0%男性和0.7%女性是同/雙性愛者;大學期間男生新發生同性性接觸者占學生總數的6.0%,男生中既有同性愛傾向又有行為者占4.3%。同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疾控中心)等公布報告表明,我國15~49歲男性中有500萬至1000萬性活躍的男同性愛者,約占性活躍期男性人口的2.0%~4.0%。劉達臨和李銀河等并根據多項調查估測,我國目前同性愛者總數不少于3000萬。二、同性愛者人口數量第一節概述第二節同性愛現象成因第一節概述一、生物學因素(一)遺傳因素1990年代對人類男性同性愛取向遺傳的研究,提示這一遺傳同長臂X染色體(連鎖Xq28)有關,多個基因對性取向的形成產生影響。有力證據是國際間有關單卵雙胎和非單卵雙胎兄弟的研究。研究一致發現,兄弟中如一人是同性愛者,另一人也是的概率為:單卵雙胎>雙卵雙胎>被領養兄弟。對男同親族性取向的研究也印證了性取向與遺傳的關系。第二節同性愛現象成因(二)性激素因素性取向與性別密切相關,而性激素(性內分泌)對性別形成和發育有關鍵作用。1960年代至晚近,內分泌領域多組學者通過實驗證明,性激素對胎兒期腦性別分化有重要作用,并可能影響胎兒未來的性取向。一、生物學因素第二節同性愛現象成因(三)其它多項調查確認,男同性愛者比一般男子有更多兄長,但前者性取向與姐妹和弟弟數目無關。據認為這一現象與在孕育后來成為男同性愛者的兒子時,母體內產生的抗H—Y抗原(的抗體)有關,是這種抗體影響了胎兒未來的性取向,這種情況符合有關的免疫學說。男同性愛者有關神經元更近似于女性。一、生物學因素第二節同性愛現象成因二、心理—環境因素性取向在人類習慣上被首先認定是心理現象,而心理受到環境(社會)的巨大影響。所謂環境,特指個體在幼年接受的撫養方式和幼少年階段遭遇的與心理發育有關的特殊事件。(一)家庭環境與特殊撫養方式(二)兒少期特殊性經歷的影響第二節同性愛現象成因第三節同性愛者的某些特征第十三章同性愛一、生物學特征與氣質特征(一)生物學特征(二)性別氣質特征第三節同性愛者的某些特征二、同性間性行為特點(一)口交:指用口或及舌刺激對方外生殖器(男性龜頭及陰莖或女性陰蒂等)(二)肛交:是男同性愛者間的主要性交方式之一(三)手交:舊稱相互手淫,是男女同性愛者中最常見的性行為方式之一(四)口-肛行為(吻肛):常見于男同性愛者間(五)其它第三節同性愛者的某些特征三、同性性交往(性活動)(一)現實社區

社區(共同體,社群,community)的含意不同于我國習慣講的“居民區”,它更多地指社群。處于同一社群的人們,對許多現象有共同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甚至有一些約定俗成的專用語(如對同性愛者常稱“同志”,或男同性愛者直接稱“gay”,女同性愛者稱“拉拉”)。第三節同性愛者的某些特征德國首都柏林6月23日舉行了每年一次的同性愛者大游行。

三、同性性交往(性活動)第三節同性愛者的某些特征法國巴黎舉行同性愛者光榮大游行

三、同性性交往(性活動)第三節同性愛者的某些特征三、同性性交往(性活動)(二)互聯網社區雖然互聯網是“虛擬平臺”,但它在提供心理支持方面有無法替代的便捷,為社群交往提供了“學習”的機會,具有傳播和交流信息的作用及娛樂功能等。第三節同性愛者的某些特征四、與異性的性交往

在個人生活自由度大,同/異性愛者基本擁有平等權利(如同性婚姻或同性伴侶關系得到法律保護)的國家,同性愛者極少與異性結婚。

但包括我國在內的大量發展中國家,特別是神教傳統強勢的國家,同性愛者普遍與異性結婚。第三節同性愛者的某些特征第四節同性愛者與健康第十三章同性愛第十三章同性愛

一、心理衛生方面

大量同性愛者經歷過不知所措、焦慮、痛苦、抑郁,重者出現自殺念頭乃至行為的時段。同性愛者與性取向相關的心理衛生問題較普遍,這類心理問題有時能引發嚴重后果。第四節同性愛者與健康二、男男性接觸者與性有關的器質性疾病(一)男男性不同性行為方式中艾滋病傳播的接觸者與傳染病1.艾滋病概率為肛交>陰道交>口交2.其它傳染病多項調查發現,梅毒、淋病及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銳濕疣是男同性愛者最常罹患的性病,與該人群有關的傳染性疾病還包括念珠菌感染、肛門直腸及咽部的性病感染等。甲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簡稱甲肝、乙肝)能夠通過性傳播造成流行。第四節同性愛者與健康二、男男性接觸者與性有關的器質性疾病(二)男男接觸者與性有關的創傷性疾病肛門出血是肛交過程中或其后的常見癥之一,疼痛性出血常表明肛門內肛管撕裂傷。一項對習慣于被動肛交者的調查發現,25.0%出現過大便失禁,失禁發生概率與性伴侶數目成正比。第四節同性愛者與健康三、女女性接觸者與性有關的器質性疾病

由于女女間性行為體液交換量非常少,女同性愛者是艾滋病及性病發生率最低的人群之一。人們還一直普遍認為女同性愛者罹患性病的可能性較小。第四節同性愛者與健康第五節對同性愛者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第十三章同性愛

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