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3環保與抗災備戰2021屆高三歷史復習之核心專題突破(思想史)_第1頁
專題03環保與抗災備戰2021屆高三歷史復習之核心專題突破(思想史)_第2頁
專題03環保與抗災備戰2021屆高三歷史復習之核心專題突破(思想史)_第3頁
專題03環保與抗災備戰2021屆高三歷史復習之核心專題突破(思想史)_第4頁
專題03環保與抗災備戰2021屆高三歷史復習之核心專題突破(思想史)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03環保與抗災中國古代很早就有關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及自然生態保護的意識;早期儒家思想中也著共同的主張—重視百姓疾苦;歷朝歷代統治者都極為重視抗災救災問題,歷史上也不乏開明統治者保護人民利益或以民為本,施行仁政的歷史事實。【關鍵詞】以民為本生態保護抗災救災可持續發展【專題綜述】一、中國古代歷史(選讀)1.人與自然(1)先秦:商朝、西周的時候,人們懂得施用糞肥、草木灰和綠肥等。到戰國時,國家已有正式的法律條文,約束亂砍濫伐的行為,保護自然資源。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先秦時期,黃河中上游地區氣候溫和,植被茂密,整個黃土高原的木覆蓋率超過50%。先民在此逐水而居,繁衍生息,創造了輝煌的古代文明。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規律為社會造福。(2)秦漢:秦始皇統—中國之后,開始大興土木,毀伐森林。為修建阿房宮,砍光整個蜀地山嶺上的樹木,故有“蜀山兀,阿房出”之說。人們對環境的破壞及過度開發,導致黃河多次泛濫。但“云夢竹簡”《田律》,對砍伐林木、捕捉鳥獸、毒殺魚龜等都有季節限制。(3)南北朝:中原戰亂,農耕規模縮小,畜牧業因少數民族的內遷有所擴展,兩漢時過度開墾導致的環境破壞狀況有所緩解,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4)隋唐:隋朝開通大運河,有利于農田灌溉。唐朝設專職官員管理水利事業,在各地興修了不少水利工程,并且創制筒車、曲轅犁等發展農業牛產。由于人口的增加,江南土地資源進一步開發,出現了放火燒山、向山要田(畬田)和圍湖造田(圩田)等現象,這對生態平衡有所影響(圍湖造田降低了湖泊的調水能力;向山要田加劇了水土流失)。(5)明清:在自然保護方面,除襲用舊時的自然資源政策外,別無其他特別之處。清朝前期人口急劇膨脹,人地矛盾越來越突出。由于明清時期人口進一步增加,清朝開墾的荒地面積大量增加,圍湖造田的現象口益增多,人地矛盾愈發突出,此外,從明清兩代開始頒布山川弛禁制度,在一定范圍內開放山林,以解決百姓的生活問題。這從長遠來看,又造成了山區因長期被開發和掠奪而產生的環境惡化局面,以致現代山區脆弱的生態系統已不能承受嚴重的環境污染,山區環境問題也越來越嚴重。2.中國歷史上的抗災減災(1)先秦時期具有防災減災作用的水利工程(2)秦漢時期的地震與地震方位觀測東漢地動儀,又稱候風地動儀,是漢代科學家張衡的又一傳世杰作。(3)明清的救荒實踐與救荒思想明代由國外引進的高產農作物新品種玉米和甘薯,在清代不斷推廣種植,使不適宜生長稻麥的貧瘠土地得到利用,糧食總產量大幅度增加,這對于緩解人地矛盾,養活眾多人口,騰出更多土地種植經濟作物,促進農業生產商品化,有重要意義。徐光啟大力推廣甘著種植,他的《農政全書》60卷,分12門,其中,“救荒”一門篇幅幾乎占全書的三分之一,這表明作者關心民間疾苦,也說明當時災荒的嚴重和政局的衰敗。二、中國近現代史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開始時期《天朝田畝制度》的抗災減災措施(凡天下田,豐荒相通,此處荒,則移彼豐處,以賑此荒處。彼處荒,則移此豐處,以賑彼荒處);《資政新篇》中的抗災救災措施(興辦保險事業和慈善機構等)。洋務運動時期漢陽鐵廠的選址違背了規律,影響到了自然環境。2.抗日戰爭時期抗日根據地困難局面與大生產運動(1941年,由于日本侵略軍的瘋狂進攻和“掃蕩”,國民黨頑固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使抗日根據地的財政經濟發生了極為嚴重的困難。為了戰勝困難,堅持抗戰,1942年底,黨中央提出了“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方針,號召解放區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王震率領的三五九旅開赴南泥灣實行軍墾屯田。經過3年奮戰,在缺乏生產資金和生產工具的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把南泥灣變成了“陜北江南”,成為大生產運動的模范。)3.新中國抗災減災1959—1961年三年嚴重經濟困難,導致困難的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1959、1960、1961年連續三年自然災害(主要災害是北方為主的持續特大旱災和東部沿海省區的嚴重臺風洪水災害),二是蘇聯撕毀援華合同、撤走專家、逼還債務,三是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運動中的“左”傾錯誤;中國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最終度過難關。長江流域葛洲壩、三峽等綜合水利工程、黃河流域的調水調沙、“三北”防護林建設、防止土地沙漠化措施等,都可看成是抗災減災工程。面對1998年防災搶險、2003年非典肆虐、2008年的南方雪災和汶川大地震,黨和政府精心組織,動員全社會力量,最終戰勝了這些大災難,使中國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持續穩定地向前發展。三、世界近現代史1.殖民擴張殖民擴張雖然給亞非拉地區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力、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但殖民掠奪亞非拉成為資本主義列強的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資本輸出場,造成了亞非拉的長期貧因和落后狀態;歐洲殖民者對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除了屠殺和奴役外,還帶來了麻疹、流感、百日咳、天花等傳染病。2.經濟危機1825年英國爆發了第一次資本主義經濟危機;1857年第一次資本主義世界性經濟危機爆發;四年世界大戰和三年內戰使蘇俄經濟瀕于崩潰,加上1921年的天災造成的饑荒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繼續實施,蘇俄國內經濟進一步惡化,不得不實行新經濟政策;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其特點是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特別長、破壞性特別大等;1973年由于中東石油危機引發的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最嚴重的一次經濟危機;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和2007以來的國際金融危機,本質上都是經濟危機。這些危機的爆發雖然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必然產物,但經濟結構和金融手段等方面的不足,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教訓。3.政治危機恐怖主義(“21世紀的政治瘟疫”)、霸權主義、地區沖突等,成為兩極格局解體后影響世界和平發展的不和諧因素。4.環境問題兩次工業革命帶來的“三廢”(廢水、廢氣、廢渣)污染、新科技革命帶來的電子產品污染、核反應堆泄漏、太空垃圾等。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環境污染更為突出:①全球變暖,臭氧層受損,沙漠化,物種滅絕,資源枯竭。②人類每年向大氣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導致大氣中溫室效應增加,全球變暖。5.自然災害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各地的火山、地震、海嘯、臺風、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人們主要從科技和機制上進行應對。6.多地震國家日本的抗災機制防震宣傳常態化;地震監測網絡化;抗震防災法制化;損失推算精確化;避難場所分散化;抗震教育普及化。9月1日是日本的“防災日”。每年這一天,日本社會各界都要舉行防災知識講座、防災演習、防災新產品推介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各行各業為抗震救災獻計獻策。四、國際合作與援助1.當前的國際合作機構——聯合國。2.國際合作應對人類面臨的挑戰(1)合作應對法西斯侵略:建立反法西斯同盟。(2)合作應對人類社會危機:如國際禁毒、非典、甲流、恐怖主義、金融危機等。(3)合作應對生態環境問題:如全球氣候變暖問題、生物多樣性問題、沙漠化問題等。(4)國際科技合作:如人類基因組草圖、和平利用原子能等。3.國際援助行動和援助機構(1)對非洲等最不發達國家各方面建設的援助。(2)在地震、火山爆發、海嘯等突發自然災害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為受災國提供人道主義救援人員、資金和物資。(3)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宗旨是穩定國際貨幣體系,在貨幣問題上促進國際合作,對在國際收支出現暫時困難的成員國提短期貨款。國際復興開發銀行又稱世界銀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戰后歐洲經濟復興,后來則轉向全球性的發展援助,為成員國提長期貨款和技術援助?!揪毩曨}】1.閱讀下列材料(13分)材料一凡荒政十有二:……四曰發賑;……六曰出貸;七曰蠲(免除)賦;八曰緩征……——摘自《大清會典》材料二建設之首要在民生。故對于全國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當與人民協力,共謀農業之發展,以足民食;共謀織造之發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計劃之各式屋舍,以樂民居;修治道路、運河,以利民行……土地之歲收,地價之增益,公地之生產,山林川澤之息,礦產水力之利,皆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經營地方人民之事業,及育幼、養老、濟貧、救災、醫病與夫種種公共之需。——摘自1924年孫中山的《建國大綱》材料三羅斯福新政是美國20世紀的重要轉折點?!靶抡迸c以前的改良主義相比,有兩點主要的區別,一是在范圍和程度上要遠遠宏大和深刻得多,并且制度化、系統化。第二點是擺脫理想主義,高度實用主義。早期進步運動倡導者常常訴諸基督教義,訴諸人的良知其中還包括愛默生的“改造人”的思想。而“新政”倡導者的著眼點是改造體制,而不是改造人……為每一項計劃辯護的依據不是從道義出發,而是從純經濟規律出發:設法救濟窮人,增加就業等等,最終目的是讓更多的人買東西以維持工廠開工。(1)根據材料一,指出清代救災、減災的主要措施。(不得摘抄材料原文)(3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孫中山對民生問題的看法和解決民生問題的措施。(6分)(3)根據材料三,概括羅斯福新政的特點。(不得照抄材料原文)(4分)2.(32分)古今中外,許多統治者面對自然災害和其它災難,他們采取種種措施以應對,或防范,或救災,曾有過許多成功的經驗,也不乏教訓。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嘉慶《大清會典》規定,“凡荒政十有二……三曰救荒;四曰發賑;五曰減糶;六曰出貸;七曰蠲(免除)賦;八曰緩征;九曰通商;十曰勸輸;十一曰興土筑;十二曰集流亡”。材料二嘉慶《大清會典》規定:“凡地方有災者,必速以聞”。又據《清朝文獻通考》規定:州縣官逾期一個月內報災罰俸六個月,一個月外降一級,二個月外降二級,三個月外革職。材料三清朝建立了較漢唐以來更為健全的倉儲制度——常平倉、社倉和義倉以積谷備災。(1)根據材料一、二、三概括指出清朝政府備荒救災制度的特點。(6分)材料四朝廷上下官員喜好謅媚腐化,庸俗無為,置國計民生于不顧,……河防松弛,水利失修,河道梗阻,諸河頻頻漫口決口,堵而復決?!胺辣字ㄓ斜M,而舞弊之乃無窮”,修河官員窮盡貪污之能,承辦人口偷工減料。乾嘉時水災驟增,每年平均達100余州縣,到道光朝一躍為177州縣。(2)依據材料四,分析康熙、雍正年間水患較少,而乾隆以來,水患日益增加的原因是什么?(4分)(3)據以上分析,總結清朝備荒救災的經驗教訓。(4分)材料五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社會領域進行了多方面的調整,如英國1909年頒布一項法案授權成立工商管理局,為失業者提供就業信息;1911年提出國家保險法案,對失去健康和生病者提供了保險。法國1892年的法律為所有的工人確定了最大限度的工作時間10小時;1893年的法律為工人的安全和健康作了充分的規定,提示還保障工人及其家屬的免費醫療。德國也先后頒布了疾病保險法、意外工傷保險法案、老年人及殘疾人保險法,以保障工人權利。面對30年代大危機,羅斯福政府在1933年5月通過《緊急救濟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約支出30億美元用于失業救濟。1935年提出《社會保障法》,在全國范圍內推行養老金制度和失業保險制度。(4)根據材料五概括歐美國家在社會保障制度方面所采取的措施。(6分)材料六在30年代大危機中,羅斯福政府頒布《全國工業復興法》,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建立國家復興管理局。二是由國家舉辦各種公共工程,減少失業大軍。三是適當提高勞工地位,改善勞工待遇。勞工組織有與資方談判的權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參加何種工會作為雇傭條件,雇主必須規定最高工時和最低工資限額,不得雇傭童工。(5)材料六中,羅斯福政府主要通過什么措施來擴大內需,恢復和發展生產?《全國工業復興法》旨在復興美國工業,但為什么涉及社會保障問題?(6分)材料七美國的“次貸危機”迅速蔓延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這場“金融海嘯”引發的史無前例的全球救援行動仍在繼續,歐盟已開始倡導徹底檢查全球金融體系,并提出建立新的國際金融秩序,即新版布雷頓森林體系。美國白宮女發言人佩里諾在2008年10月22日宣布,由主要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組成的20國集團將于11月15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峰會,討論全球金融和經濟問題。2008年10月25日,中國總理溫家寶在第七屆亞歐首腦會議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說,應對百年不遇的特大的金融風險,我們需要加強各國之間的合作,因為只有合作,才能形成力量,才能克服困難。在當前這種合作表現在領導人首先要高度重視。(6)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實質是什么?從世界經濟發展的角度指出,面對“金融海嘯”,當前亞歐國家提出加強國際合作和建立“新版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主要原因。(6分)3.(25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歷史上遭受霧霾折磨時間最長的大城市是號稱“霧都”的英國倫敦。倫敦霧霾的早期來源主要是煤煙。19世紀,倫敦超過100萬居民燃煤。1842年,英國人使用了整個西方世界煤炭產量的三分之二,冬季的煙霧問題越加嚴重。1873年的霧霾造成268人因支氣管炎死亡。1879年,煙霧從當年11月延續到次年3月。在霧霾肆虐的時候,每天市場里都有被毒死的牲口出售。霧霾也影響了交通?!葼枴げ既R斯的暢銷書《宅:私生活簡史》里寫道,19世紀的倫敦,人們經常在走路時候撞到墻上;在一次著名的事故中,7個人排成一隊,一個接一個地掉進了泰晤士河里。有趣的是,二戰期間,倫敦的霧霾明顯緩解。這是因為政府為了全力抗擊納粹德國,而對燃煤進行了配給。20世紀40年代的英國普通家庭的廚房中只有一個簡易的燃氣炊具和一個燒熱水用的煤爐。但是熱水也是受限制的。燃料、照明和電力部長發起了一項大規模的運動,號召人民節約燃料,并制定了每月生活用煤的消耗上限。政府還鼓勵人們反復使用熱水。戰后初期,英國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1946年的冬季取暖的燃煤不足,這成為英國接受馬歇爾計劃,允許西歐成為美國經濟勢力范圍的重要原因。此后,源源而來的美國援助讓倫敦人擺脫了饑寒交迫的威脅,倫敦的工業生產也超過了戰前水平,然而一場夢魘悄然襲來。1952年12月,圣誕購物季剛剛開始,沉浸在經濟高漲中的人們正在外出購物,倫敦連續5天出現厚重的霧霾,史稱“倫敦煙霧事件”。12月5日到12月8日,倫敦市10萬人生病,死亡4000人,這是英國歷史上最嚴重的空氣污染事件。英語中出現了一個新詞組”killerfog”(殺人的霧)。幸存者回憶為“烏黑的、骯臟的、刺鼻的”霧霾,讓室內也不能幸免,連歌劇院《茶花女》的演出也不得不因為觀眾根本看不見而中止。這次慘痛的事件,直接推動了1956年英國《空氣清潔法案》出臺,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英國政府采取了推動家庭轉向天然氣等取暖,從大城市搬出火電廠等措施。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1956年、1957年和1962年,倫敦又發生了12次嚴重煙霧事件。1962年,倫敦仍有750人因空氣污染死亡。由于法律得到嚴格的執行,1965年后,有毒煙霧才逐步銷聲匿跡。——孫力舟《工業化進程中的“霧霾”》(1)根據材料,概括近現代史上英國霧霾問題的特點。(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英國霧霾問題產生的原因。(10分)(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解決霧霾問題的看法。(7分)【參考答案】1、(1)措施:開倉救濟;出借錢糧等物給災民;減免賦稅;暫緩征收應征稅賦等。(3分,任答三點即可)(2)看法:將民生問題擺在國家建設的首位(認為政府應該高度關注民生問題)(2分)措施:政府要與民眾一起大力發展經濟以滿足民眾的衣、食、住、行四大需要;政府要通過調整土地等社會財富來解決民生問題(解決以土地為核心的財富分配問題)(4分)(3)特點:改革的范圍大、力度大;具有濃重的實用色彩(注重解決實際問題);以改革經濟體制為主;遵從經濟規律,通過提高消費力來拉動經濟發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