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認知實習報告_第1頁
廣州認知實習報告_第2頁
廣州認知實習報告_第3頁
廣州認知實習報告_第4頁
廣州認知實習報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實習的性質和目的城市與建筑認識實習是城市規劃專業基礎教學計劃中重要的教學環節之一,通過實習鞏固和深化所學的理論知識及為后繼學習累計感性認知。城市規劃專業城市與建筑認識實習安排在第四學期后的暑假,實習之前已對城市與建筑有了一定的了解,實習的目的是通過對具有代表性城市的實地考察和專項調查,獲得對城市與建筑的感性認識,加深對所學到知識的理解。通過參觀學習,擴大學生知識面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了解城市規劃專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國家的城市建設方針政策。學生通過對城市的認識,應該全面體會城市規劃的主要原理和主要思想在城市實際中的運用。實習的方式和內容城市與建筑認識實習是以參觀各個城市的主要特色建筑和規劃情況的介紹,以及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的,內容涉及到了單體建筑、歷史文化建筑群、商業步行街、城市街道、居住區、大學城、CBD等。實習報告內容在實習的這幾天,我們參觀了廣州歌劇院、青少年宮、圖書館、省博物館、小蠻腰電視塔、正佳百貨、天河體育中心、上下九步行街、北京路步行街、沙面、白天鵝酒店、華南理工大學、設計工作室、珠江、南越王墓博物館、越秀公園、孫中山紀念堂、白云山、南奧林匹克花園、陳家祠,對其重點地段、功能區和重點建筑進行了參觀了解。1.城市綠化與景觀以越秀公園來說,它因越秀山而得名,是廣州最大的綜合性文化觀賞公園。越秀公園為國家4A級旅游風景區,它的主要名勝古跡有海員亭、光復紀念亭、南明紹五君臣冢、南明王興將軍暨妻妾合葬墓、鎮海樓、明代城墻遺址、四方炮臺、石牌坊、孫中山紀念碑以及五羊石像等。園內山水相依,北秀、東秀、南秀三個人工湖景色幽美。東秀湖、南秀湖環境優雅,是繪畫寫生的好地方;北秀湖綠蔭低垂,是劃船、釣魚的好去處。湖心筑有小島,湖與湖間拱橋連接,樓閣、軒榭、曲廊小巧玲瓏,充分展示了嶺南建筑特色。越秀公園大力開展了生態完善化建設,以植物造景為主,營造百花齊放、四季如春的園林生態環境。在這些植物物種中,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桫欏和國家二級保護植物蘇鐵蕨。該公園還在林木改造的基礎上,實施了“招鳥計劃”。園內每年都舉辦大型的迎春花會、菊會和各種花卉展覽。此外,園內建有能容納3萬余人的越秀山體育場和可進行國際比賽的越秀游泳場,還有金印游樂場、花卉館、廣州美術館、西游記景觀及其它文化娛樂場所。該園能把城市的綠化需求,生態的平衡,休閑旅游和歷史價值等諸多方面得到了完美的結合。2.商業步行街布局越秀區將以北京路商業步行街為主干道,逐步延伸,南至珠江邊,北至白云山山腳,東至中山四路與文明路交界處,西至起義路,結合周邊的文物古跡、旅游景觀、商業網點的發展連體構成一個區域,把商業優勢與旅游資源、文化古跡與現代化建設揉合起來,進而構成“羊城商業旅游區”,發揮廣州城市中心商業黃金寶地的主導作用,輻射全市,帶動華南,使這里真正成為嶺南旅游崛起的新熱點,商業發展的聚寶盆,廣州城市中心的“窗口”。除了北京街還有江南大道商業街區、人民路商業街區、第十甫商業步行街、上下九路商業區、長堤商業區、東山口商業區、天河商業區、珠江新城。3.居住區規劃星河灣位于廣州番禺區大石鎮和南村鎮交界處,北靠珠江三枝香水道,華南快速干線把星河灣分成東西兩部分,緊靠的是一條1.8公里長的臨江長堤,廣州地鐵三號線及新光快速路就在幾百米外通過。星河灣總占地面積80萬平方米,分成十個地塊,分五期進行建設。建筑總面積為120.53萬平米,現在一、二、三、四期都已經完工了,第五期正在建設中。其中一期占地8萬平方米,二期占地面積6.5萬平方米,三期占地8.67萬平方米,四期“星座”占地3.5萬平方米,五期“星苑”占地5萬平方米。星河灣共有五期組團,目前包括“朗心園”、“暢心園”、“怡心園”、“逸心園”、“賞心園”、“公寓”“薈心園”“悅心園”“星座”“星苑”等10個組團。、、、、4.大學城廣州大學城位于廣州市東南部,選址番禺小谷圍島及其南岸地區,西鄰洛溪島、北鄰生物島、東鄰長洲島。與琶洲島舉目相望,規劃范圍43.3平方公里。距廣州市中心約17公里,距市橋約13公里,距廣州新城約17公里,是國內一流的大學園區,是華南地區高級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交流的中心,是“學、研、產”一體化發展的新城市。它位于廣州城市發展規劃“南拓、東進”的位置上,在城市空間發展關系上,其選址正好位于廣州的南拓軸上和都會區中,有利于實現良好的城市功能互動,提高廣州城市建設的綜合效益;在產業空間發展關系上,位于以IT產業為特色的廣州新興產業軸上,通過軸上的產業實體互動,形成“學、研、產”一體化的城市創新基地,有利于知識創新、產業創新和科技創新,提高廣州市的綜合競爭力;在交通區位上,位于“廣州高速公路交通、軌道交通、普通道路交通、寬帶網絡信息交通”四位一體的城市交通網絡體系中,大學城的多元交通需求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滿足;在文化區位上,附近既有以黃埔軍校為代表的近代史跡文化,又有以余蔭山房和寶墨園為代表的傳統與現代嶺南園林文化,還有以琶洲國際會展中心和廣州生物島為標志的現代嶺南生態文化,更有廣州各高校的校園文化,周邊地區濃郁的文化氛圍有利于廣州大學城校園文化的建設;在廣州旅游網絡體系中,廣州大學城正好處在“三線一中心”的東南水鄉旅游線上,校園文化與旅游的結合將使廣州大學城成為廣州旅游的一個新亮點。5.文化古跡遺址保護陳氏書院為館址,成立于1959年。陳氏書院坐北朝南,門前有開闊的廣場,設有前、后、東、西四院,占地面積13200平方米。建筑外圍有青磚圍墻,形成一座外封閉內開放的建筑群體,是典型的廣東民間宗祠式建筑。為了恢復了陳家祠當年建祠時的面積,將廣州市32中搬遷,進一步擴大停車場和綠地,使陳家祠面積擴大到3.5萬平方米左右。預計整項工程需投入資金1.765億元。改造綠化廣場景觀,限制旅游大巴進入陳家祠,加裝避雷針等措施。我國文化保護單位的利用目標是不僅使文物保護單位自身,而且也帶動其周圍地區,甚至影響整個城市的發展,合理地給予它在城市功能和景觀方面應有的地位,使它繼續成為城市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陳家祠作為廣州著名文化旅游景點,有“未到陳家祠就未到廣州”的美譽。為了發揚嶺南文化,打造這一歷史文化精品,為建設廣州歷史文化名城作出貢獻。廣州市政府出臺了各種政策,無論是宣傳、征地、擴建旅游區還是修建大門,都是為打造一個符合經濟和文物保護的新的陳家祠目標出發。總結:1:氣候對建筑的影響在廣州的這段時間里我應該睡是深刻的感受到了氣候與建筑的關系。下面我就沖這個方面做個總結。一、嶺南氣候與嶺南傳統建筑的關聯性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今說,“一方氣候,成一方建筑”也不為過。獨特的嶺南氣候不僅培育嶺南人的文化特質和內涵,還造就獨具一格的嶺南傳統建筑。正如文化地理學家司徒尚紀所言:“橫亙廣東北部之南嶺山地,不僅是一條自然地帶分界線,也是一條文化類型分界線。孕育、發生、成長于這條界線以南的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廣東文化或稱嶺南文化,具有許多異于嶺北的文化特質。”有別于中國其他地區的嶺南建筑就是孕育于獨特的嶺南氣候之下。我國炎熱氣候基本分為“夏熱冬冷”和“夏熱冬暖”兩大類,而夏熱又分為“干濕”和“濕熱”兩類。嶺南地區的氣候屬于夏熱冬暖類型又屬于濕熱氣候范圍。嶺南傳統建筑在長期的發展中,積累了豐富的適應自然環境的歷史經驗。二、嶺南氣候的獨特性(一)、地理位置決定氣候特點。不同的自然地理條件,會產生不同的氣候環境。嶺南地區剛好位于南北氣候交匯區和大陸與海洋過渡區。因此,嶺南地區呈現出與國內其他地區與眾不同的氣候特征。冬季(12月—2月),南嶺山脈基本擋住了北方吹來的寒流,使嶺南大部分地區冬季不很長,不很冷。春季(3月—4月),東南沿海吹來濕暖空氣,使嶺南廣大地區初春經常“泛潮”。其中,4月是最讓人陰郁的月份,整個月通常都是在連綿的陰雨中度過,窗戶、鏡子等都蒙著一層水汽,東西越晾越濕,皮膚也總是粘乎乎的,感覺整個人都要發霉了。接著,春夏之交就是雨季。夏季(5月—9月),太陽高度角大,太陽熱輻射強烈,空氣濕度又大,濕熱天氣很長,幸好有清涼的東南風調節。如遇靜風日子,濕熱變成悶熱,之后就是臺風和雷雨的到來。這樣的天氣一直延續到10月。秋季(10月—11月),農業收割時候,天氣晴朗,秋高氣爽,是一年中最好的季節。至11月底,嶺南大部分地區依然溫暖,只要寒流不來,溫暖的天氣可以一直持續下去。從上述嶺南地區一年四季的氣候可見,“濕、熱、風、雨”四個字概括了嶺南地區的主要氣候特征。三、嶺南傳統建筑的范疇通俗而言,在嶺南地域上的建筑和具有嶺南傳統建筑風格的建筑,都可以劃歸為嶺南傳統建筑。按歷史的進程劃分,嶺南傳統建筑通常分為:嶺南古建筑、嶺南近代建筑與嶺南早期現代建筑。(一)、嶺南古建筑嶺南古建筑就是采用嶺南傳統建筑材料,按照嶺南傳統建筑方法和工藝建造的建筑。現存的潮州開元寺、肇慶梅庵和增城萬壽寺大殿,就是嶺南古建筑的代表。(二)、嶺南近代建筑嶺南近代建筑在西學東漸中逐漸引進,又隨著實踐的磨合,慢慢成形的建筑風格。根據典型的建筑風格,可以細分為:西為中用、中為西用、中西合璧三個部分。1、

西為中用,基本是按照中國傳統建筑風格建造,部分采用西方的建筑材料和技術,在民國初期較為常見。典型的建筑有廣州中山紀念堂和華南理工大學內原中山大學建筑群。2、

中為西用,基本按照西方建筑樣式建造,部分采用中國傳統材料和技術。此類建筑,出現于清末民初,廣州沙面英法租界建筑群尤為有名。3、

中西合璧,就是現在所說的折衷主義,采用中西方的材料和工藝。在現在的嶺南地區較為多見,如中山大學原嶺南大學建筑群、廣東各地城鎮騎樓。(三)、嶺南早期現代建筑,建于建國初期,既適應嶺南氣候又體現嶺南風格的現代建筑,如廣州中山醫學院、華南工學院教學樓。四、嶺南傳統建筑對嶺南氣候的適應性(一)、建筑氣候嶺南地區的“濕、熱、風、雨”的主要氣候特點,使得嶺南建筑必須具備防熱、防雨、防潮、防風的功能。這些功能應用在建筑上的氣候因素就被稱之為“建筑氣候”。建筑氣候分為室外氣候和室內氣候兩大部分。1、嶺南建筑的室外氣候嶺南建筑的室外氣候是感覺較為明顯的,反映在氣象指標參數上,主要包括太陽輻射、空氣溫度、空氣濕度、降水量、風和雷暴。(1)、在太陽輻射方面,嶺南地區全年日照時數相對于嶺北較長,年日照率也較高,年中午最低入射角也稍高。(2)、在空氣溫度方面,嶺南年平均空氣溫度與嶺北差不多,最熱月平均和最冷月平均溫度也不相上下。(3)、在空氣濕度方面,嶺南最熱月平均空氣濕度卻遠高于嶺北;最冷月平均空氣濕度也遠高于嶺北。(4)、在降水量方面,嶺南年平均降水量也普遍比嶺北高。(5)、在風方面,嶺南地區一般相似于嶺北。(6)、在雷暴方面,嶺南地區全年雷暴較嶺北多。2、嶺南建筑的室內氣候嶺南建筑的室內氣候對活動在室內的人群感覺也是比較明顯。室內氣候,其實是室外氣候的要素作用于建筑轉化而成的,使人產生熱感應。一般來說,活動在室內的人是比較容易感覺到空氣溫度、濕度與風的,而往往忽略了對人體影響最大的長波輻射的影響。另外,人的穿衣量和人的活動量也會影響到人體的熱感應。(1)、在長波輻射方面,人體內到皮膚表面是導熱傳熱,皮膚表面到建筑結構是輻射傳熱。當建筑受熱較低于皮膚表面溫度,人體不會感覺熱;當建筑受熱接近皮膚表面溫度,人體輻射散熱量就會大大減少,感覺到熱;當建筑受熱高于皮膚表面溫度,人體不但沒法散熱,還要接收建筑的熱量,就會覺得較熱。(2)、在空氣濕度方面,嶺南地區的人對空氣濕度的感覺是比較明顯。特別是在夏天,人體主要靠出汗蒸發散熱。汗的蒸發可以吸收皮膚的熱量,有利于人體散熱。倘若,空氣濕度較重,水蒸氣壓力就會較大,汗也難以蒸發散熱,人體就會明顯感覺到悶熱。(二)、嶺南傳統建筑對嶺南氣候的適應性1、

在防太陽輻射方面(1)、封火山墻封火山墻是嶺南傳統建筑的山墻伸出屋面的部分,矮的可視為垂脊,高的是為隔阻鄰居失火時火焰蔓延過來的防火墻,故稱“封火山墻”。除了防火,也有屋頂遮陽的功能;還有,封火山墻高高伸出屋面,引人注目,產生了各種富于寓意的裝飾美,是嶺南人創造出來的特有的建筑形式。嶺南傳統建筑常見的封火山墻分為:鑊耳山墻、幾字山墻、人字山墻、三拱山墻、五岳山墻等五種。山墻伸出屋面的部分對于太陽的斜射角產生陰影,從而有利于遮蔽屋面的效果。封火山墻越高、面積越大,對屋頂遮陽效果越好。現在在梅縣南口鎮僑鄉村竣工于光緒年間的南華又廬和番禺沙灣三善村六廟共存的鰲山古廟群,分別為報恩祠、鰲山古廟、社稷神廟、先師古廟、神農古廟與新修的潮音閣,都可以欣賞到保存完好的封火山墻,(2)、蠔殼墻珠江三角洲臨海,河涌甚多,歷史上也是養蠔為食成風,留下很多的蠔殼。嶺南人因地制宜,物盡所用,利用廢棄的蠔殼筑砌墻體。凹凸的蠔殼就像遮陽百葉,在陽光的照射下,外墻面呈現大片的蠔殼陰影,既有遮陽隔熱的效果,又有欣賞的韻味。當你漫步于廣州小洲村、珠海淇澳島等臨江面海村落,會有發現這一嶺南特色的驚喜。(3)、重檐、腰檐在近代建筑的重檐與腰檐遮陽,有效地解決了矮層建筑的各層遮陽問題。這既是建筑師探索把中國宮殿建筑的重檐屋頂形式應用于新建筑,增加建筑的雄偉姿態,又發揮了各層的遮陽隔熱功能。在中山大學南校區第二麻金墨屋與爪哇堂就是外國建筑師“中為西用”的典范。(4)、騎樓騎樓是嶺南近代建筑的一大特色。主要經歷了支柱騎樓、懸挑騎樓和有柱騎樓三種形式。其中,支柱騎樓最為悠久和盛名。支柱騎樓又稱有腳騎樓,流行于民國初期嶺南城鎮,即在擴寬馬路的同時沿馬路建起架空在人行道上2、3層的統一規劃的并聯建筑群。騎樓非常適合嶺南日曬烈、雨水多的濕熱氣候,即為人們提供了全天候的商業環境,又爭取到更多的城市使用空間,深受大眾歡迎。其中,廣州上下九與江門赤坎鎮的騎樓最有名氣。(5)、滿周窗、滿洲窗滿周窗的滿周是沿周邊以內全部面積的意思,也就是說在需要開窗的那面墻體除不可開窗墻外其他墻全部開窗。滿周窗可以最大限度地采光,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散熱。大面積開窗利于風壓和熱壓通風,把室內熱量帶出室外;同時,在太陽下山后,因室外輻射溫度比室內輻射降低快而形成室內向室外的輻射散熱。但滿周窗的大面積采光也帶來了熱。為了減少熱量,一般利用減光的壓花玻璃或彩色玻璃。滿洲窗(上落窗)滿洲窗,顧名思義就是滿族人南下嶺南帶來的窗扇形式,是清代在廣府地區流行的一種窗扇形式。滿洲窗與滿周窗既有相似之處,也有明顯的區別,甚至是兩者合一,即是滿周而開的滿洲窗。在廣東的四大名園均有出現。(6)、百葉窗嶺南本土建筑的木百葉窗多是清末從歐美學來,同時應用在中式窗戶上,就是在傳統的滿周窗扇上卸去木花格和玻璃,裝上活動的百葉窗。百葉窗的引入解決了遮陽、遮雨、控光、通風,也可以在觀察外界下保持室內的私密。如番禺的余蔭山房。(7)、蠔殼窗蠔殼窗就是把蠔殼磨成薄片嵌在窗戶作為透光材料。蠔殼本身的導熱熱阻大,吸收太陽輻射熱少,本身長波輻射弱,是一種很好的透光、隔熱、防水與防雨材料。如東莞可園的蠔殼窗。2、在防長波輻射方面(1)、雙層瓦屋面雙層瓦屋面在傳統民居是比較常見,我老家的祖屋就是采用雙層瓦屋面的。就是在單層屋面的瓦壟再鋪一層瓦,瓦上再做瓦壟。于是下層板瓦就成了隔熱板。雖然上下層瓦的空間不大,但隔熱效果還是非常明顯的,同時在下雨時還能夠起到防雨的作用。因此,雙層瓦屋面的民居在今天還是比較多見的。(2)、天花板天花板隔熱的方法在嶺南佛教廟宇中較常用,也就是在當心間佛像頂吊薄木板天花,其他開間露出屋頂底部。從宗教環境來看是給崇拜對象建造一個完整安全的空間。從物理環境來看,既可以遮擋心間屋面的長波輻射,也是保證整個屋頂的通風散熱。如廣州海幢寺大雄寶殿和塔殿。在清末,西方建筑的吊頂棚的做法也影響了嶺南傳統建筑,在一些高級居住建筑大廳,也吊上西方式的頂棚。如廣州海珠區的潘氏家廟東側客廳的中式屋頂裝上了西式疊級頂棚,每級周邊都向下開透氣花格以使頂棚內能透氣。3、在通風散熱方面建筑通風系統基本由三部分組成:進風口、風道、排風口。進風口和排風口統稱通風口。嶺南傳統建筑的通風系統就是由門窗、天井與敞廳組成,而冷巷、房與廳視為風道。根據熱壓通風來分析,在太陽輻射下,天井地面和敞廳的屋頂下的表面溫度會升高,發出的長波輻射加熱天井和敞廳的空氣,熱空氣因容重減少上升,從天井擴散出去。于是,天井下的氣壓降低,而房、廳的高氣壓就會在壓力差的推動下流動,補充到天井下方,同時溫度低、容重大的新鮮空氣就會從門窗流入,從而形成一個熱壓氣流循環圈。4、在防雨方面中國傳統建筑的屋頂是大跨度凹曲屋頂。正如梁思成所說:中國建筑屋頂“其功用上收‘上尊而宇卑,則吐水疾而溜遠’之實效。”即是,脊部坡度大,可以加大雨水流速,檐部傾角小,雨水下落的投射角大,可以投遠這一科學原理。可見,中國大屋頂面折線接近近代所說的最速降線,比直坡屋面更利于排雨。但根據史料記載,嶺南地區的風雨災害甚重,容易吹垮屋脊與反水等。災難性的氣象,使得嶺南地區不適宜采用凹曲屋面。除了嶺南宮殿式建筑始終保留中國凹面屋頂的特點外,其他建筑普遍采用直坡屋面。另外,嶺南傳統建筑檐口防雨也很重要。其中,最具嶺南特色的是“檐口三件”,即是滴水瓦、雞胸飛子和封檐板。滴水瓦,簡稱“滴水”,俗稱“滿面瓦”。其防雨作用就是把檐口端的雨水集中引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