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行業2022年中期投資策略:電子化是能源革命的底色汽車成為智能物聯重要一環_第1頁
電子行業2022年中期投資策略:電子化是能源革命的底色汽車成為智能物聯重要一環_第2頁
電子行業2022年中期投資策略:電子化是能源革命的底色汽車成為智能物聯重要一環_第3頁
電子行業2022年中期投資策略:電子化是能源革命的底色汽車成為智能物聯重要一環_第4頁
電子行業2022年中期投資策略:電子化是能源革命的底色汽車成為智能物聯重要一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免責聲明及其項下所有內容證券研究報告|2022年07月03日電子化是能源革命的底色,汽車成為智能物聯重要一環超配車環境感知、規劃決策能力進階:域控制器計算芯片正向大幅提升AI算力k行業研究·行業投資策略證券分析師:胡劍證券分析師:胡慧021-60893306021-60871321hujian1@huhui2@S0980521080001S0980521080002聯系人:周靖翔聯系人:李梓澎021-603754020755-81981181zhoujingxiang@lizipeng@市場走勢資料來源:Wind、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相關研究報告《電子行業周報-5月國內手機出貨跌幅收窄,蘋果強勢復蘇》——2022-06-26《電子行業周報-618購物節蘋果領跑京東手機銷量榜》——2022-06-19《電子行業周報-Pico擴張美國團隊,VR/AR仍是3C創新主線》——2022-06-12《LCD行業月報-5月面板價格加速下探,三星全面退出LCD業務》——2022-06-07《汽車半導體6月專題-高階ADAS加速普及,車載CMOS圖像傳感器駛入藍海》——2022-06-05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免責聲明及其項下所有內容證券研究報告“電子+”帶來的半導體需求提升以及當前國際形勢下自主可控趨勢。短期半導體產能擴張周期中,關注中游代工及上游材料、設備的成長機遇。21加劇。重點公司盈利預測及投資評級公司公司代碼名稱投資評級昨收盤總市值EPSPE(元)(億元)2022E2023E2022E2023E002241歌爾股份買入33.4711431.822.3918.414.0600745聞泰科技買入70.838833.394.4220.916.0002384東山精密買入23.634041.381.7017.213.9300661圣邦股份買入172.886163.014.2357.440.8600460士蘭微買入46.396571.111.4741.931.6300709精研科技買入306957178252173122002841視源股份買入75.095013.624.5020.716.7603380易德龍買入37.85611.932.4619.615.4300054鼎龍股份買入19.921880.400.6149.732.6002371北方華創買入268401415335454801592002484江海股份買入23.311950.670.8334.728.0688099晶晨股份買入94.223873.064.0730.823.1002938鵬鼎控股買入28.686661.691.9717.014.6603986兆易創新買入132.008814.655.9628.422.1600641萬業企業買入19.101830.500.6538.529.4資料來源:Wind、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預測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免責聲明及其項下所有內容3證券研究報告容目錄 汽車電子:智能汽車接力“電子+”創新趨勢 12新能源時代智能汽車接力“電子+”,汽車電子步入發展新征程 12汽車半導體:聚焦“數據流、能量流”兩條主線 15汽車激光雷達:自動駕駛技術滲透帶來廣闊增長空間 29汽車PCB: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加速帶動汽車PCB量價齊升 33汽車被動元件:新能源汽車成為被動元件市場增長的主要動能 35消費電子:關注蘋果、折疊屏、VR/AR產業鏈 37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承壓,蘋果、傳音穩健,榮耀快速復蘇 37折疊屏手機成為消費電子的趨勢性創新方向 39乘“元宇宙”東風,VR/AR產業鏈迎快速發展機遇 44半導體:硅含量提升與國產化共振 492022年半導體銷售額月增速收窄,部分品類銷量同比減少 49模擬芯片企業注重長期積累,推薦具有先發優勢的企業 52成熟制程晶圓代工需求旺盛,擴產推動設備和材料國產化 55重點投資組合 60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免責聲明及其項下所有內容4證券研究報告圖表目錄 高 14 子兩條主線:能量流與數據流 16 圖28:碳化硅方案優勢及在汽車中的可應用范圍 21 圖30:2021-2026全球碳化硅器件市場規模(億美元) 22 Top 22圖33:自動駕駛視覺感知升級推動車載攝像頭量價齊升 23圖34:部分公司輔助駕駛/自動駕駛方案攝像頭數量 24覺系統圖像處理相關芯片架構 25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免責聲明及其項下所有內容5證券研究報告車新勢力領跑車載攝像頭升級 26 0圖46:不同駕駛自動化等級與車載傳感器數量呈現正相關關系 31 31 2 圖51:傳統汽車與新能源汽車主要差別在動力系統 33 圖55:2020-2025年汽車ADAS計算與傳感器需求預測 34 速 35 7額 37 圖64:中國手機月度出貨量國產品牌及海外品牌市場份額 38匯總(截至2022年6月) 39 圖71:全球平板電腦分尺寸出貨量預測(百萬部) 40圖72:2020年全球平板電腦出貨量結構(分尺寸) 41圖73:2020年蘋果平板電腦出貨量結構(分產品) 41 1 1價格區間智能手機出貨量占比 42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免責聲明及其項下所有內容6證券研究報告圖79:頭部安卓品牌智能手機平均出貨單價(美元) 43圖80: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及預測(按年度) 43圖81:全球折疊屏手機出貨量及預測(按季度) 43 圖83:2021年全球折疊屏手機市場份額(按出貨量) 44用 44用 44 圖115:中國主要本土晶圓制造資本開支預測(僅包含中芯國際、華虹、長存、長鑫等主要項目) 58 ) 59 請務必閱讀正文之后的免責聲明及其項下所有內容7證券研究報告 P GBT 同應用場景對搭載激光雷達的要求 29 證券研究報告行情回顧2022年至今上證指數、深證成指、滬深300分別下跌7.97%、14.61%、11.04%。電子行業整體下跌27.41%,漲跌幅位居全行業末位,其中半導體、其他電子、元32.92%、14.25%。海外市場恒生科技指數、費城半導體指數、臺灣資訊科技指數分別下跌14.57%、31.11%、21.96%。Wind券經濟研究所整理2022年3、4月,受上海等地區疫情管控的影響,部分電子企業的生產經營、物料運輸等受到沖擊,同時智能手機等電子終端需求受到抑制,2Q22業績兌現節奏板塊下跌41.7%,分別跑輸上證指數、深證成指、滬深300指數21.2、10.7、18.7pct,其中消費電子跌幅較大,下跌48.1%,電子化學品跌幅較小,下跌34.5%。4月末長三角電子企業逐步復工復產帶來供給層面改善,疊加臨近3Q消費電子旺季以及“新能源+5G+AIoT”所驅動的新一輪創新周期的成長前景,4月26日至今電子板塊上漲24.4%,分別跑贏上證指數、深證成指、滬深300指數8.4、0.1、8.3pct,其中其他電子漲幅較大,上漲35.4%,光學光電子漲幅較小,上漲19.7%。圖2:2022年至今電子行業股價走勢Wind經濟研究所整理圖3:2022年至今電子各細分行業股價走勢Wind經濟研究所整理證券研究報告以來的8.2%分位;其中:半導體板塊、消費電子、元件、光學光電子、電子化學處于2016年以來的2.5%、13.5%、4.6%、3.6%、30.9%、2.2%分位。圖4:2016年以來電子(申萬)PE(TTM)Wind券經濟研究所整理圖5:2016年以來半導體(申萬)PE(TTM)圖6:2016年以來消費電子(申萬)PE(TTM)Wind經濟研究所整理圖7:2016年以來元件(申萬)PE(TTM)Wind經濟研究所整理圖8:2016年以來光學光電子(申萬)PE(TTM)資料來源:Wind,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資料來源:Wind,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證券研究報告圖9:2016年以來電子化學品(申萬)PE(TTM)Wind經濟研究所整理圖10:2016年以來其他電子(申萬)PE(TTM)Wind經濟研究所整理截至1Q22末,公募基金電子板塊重點持倉市值排行前五的公司分別是紫光國微、立訊精密、圣邦股份、北方華創、兆易創新。從重倉持股的公募基金數目來看,1Q22紫光國微、圣邦股份、斯達半導獲得較多公募基金增持;韋爾股份、立訊精密、歌爾股份遭到較多公募基金減持。表1:2022年第一季度公募基金電子板塊重倉持股TOP20排名公司代碼公司名稱持倉市值(百萬元)重倉基金數(個)持股占流通股比(%)1Q224Q21增減1Q224Q21增減1Q224Q21增減1002049.SZ紫光國微32,56131,4871,07446238182002475.SZ立訊精密27,58550,876-23,292496657-16112.314.6-2.33300661.SZ圣邦股份22,32419,0803,2449014764002371.SZ北方華創18,66321,395-2,7323613115014.713.41.35603986.SH兆易創新18,63418,748-11425123621.417.34.16603501.SH韋爾股份17,13530,636-13,501271413-14211.212.5-1.37600703.SH三安光電12,05821,967-9,9098048-6812.414.3-1.98600745.SH聞泰科技11,68820,460-8,77236211-7515.316.9-1.69688981.SH中芯國際10,72110,41930196672912.410.5.9600563.SH法拉電子9,9619,82437048922.018.83.211688099.SH晶晨股份9,4808,4551,026180239.430.58.9002241.SZ歌爾股份9,41023,214-13,804242447-2059.314.6-5.3002180.SZ納思達8,1507,77537680572318.816.12.7600460.SH士蘭微7,2617,11546027824688008.SH瀾起科技6,1277,401-1,275140016.916.40.5688536.SH思瑞浦6,0477,217-1,1708505-2022.721.80.8688012.SH中微公司5,1794,9829762422013.515.8-2.3300782.SZ卓勝微5,14910,376-5,2275807-4912.215.8-3.6300390.SZ天華超凈4,3234,386-6397682920603290.SH斯達半導3,6842,6681,015084464Wind券經濟研究所整理截至2022年6月24日,滬(深)股通電子板塊持倉市值排行前五的公司分別是立訊精密、韋爾股份、歌爾股份、北方華創、京東方A;2022年至今凈流入金額排行前五的公司分別是中微公司、斯達半導、鵬鼎控股、晶晨股份、立昂微;2022年至今凈流出金額排行前五的公司分別是兆易創新、韋爾股份、立訊精密、生益科技、三安光電。證券研究報告表2:2022年至今電子板塊滬(深)股通持倉變化排名公司代碼公司名稱凈流入金額(百萬人民幣)滬(深)股通持股市值(百萬人民幣)滬(深)股通持股占流通股比例(%)21/12/3122/6/24變化(%)21/12/3122/6/24變化(pct)1002475.SZ立訊精密-1,81229,21717,625-39.7%13.7%12.5%-1.22603501.SH韋爾股份-2,23323,36810,143-56.6%14.3%12.1%-2.23002241.SZ歌爾股份-85817,3079,964-42.4%13.7%13.0%-0.74002371.SZ北方華創2128,9227,109-20.3%11.8%10.6%-1.25000725.SZ856,9135,402-21.9%5.0%4.6%-0.46603290.SH斯達半導1,4963,4334,98045.1%16.4%20.2%3.97601138.SH工業富聯-6445,9084,226-28.5%14.7%12.7%-2.08600745.SH聞泰科技-4398,0514,035-49.9%9.2%8.4%-0.89688012.SH中微公司2,4111,7063,972132.8%5.4%10.3%4.9603986.SH兆易創新-3,0058,7963,845-56.3%9.4%5.3%-4.111300782SZ卓勝微-2995,7553,309-425%90%83%-07300661.SZ圣邦股份3215,4013,215-40.5%12.8%8.7%-4.1002049.SZ紫光國微-833,8713,094-20.1%4.2%4.1%-0.1300408.SZ三環集團-3144,6162,771-40.0%9.5%7.9%-1.6002463.SZ滬電股份-92,3282,221-4.6%11.1%11.1%0.0600563.SH法拉電子6501,8152,13417.6%6.0%8.8%2.8688008.SH瀾起科技3232,2701,810-20.3%6.2%7.3%1.1002938.SZ鵬鼎控股1,0991,1771,78751.8%5.3%11.4%6.1600460.SH士蘭微-1302,2151,771-20.0%5.3%4.8%-0.520688036.SH傳音控股-2603,4771,771-49.1%10.1%8.9%-1.2Wind券經濟研究所整理表3:2022年至今電子板塊港股通持倉變化公司代碼公司名稱凈流入金額(百萬港元)港股通持股市值(百萬港元)港股通持股占流通股比例(%)21/12/3122/6/24變化(%)21/12/3122/6/24變化(pct)0148.HK建滔集團4472374-20.7%1.1%1.1%0.00285.HK比亞迪電子-7875,8113,278-43.6%9.0%7.2%-1.80303.HKVTECHHOLDINGS-1115842-73.6%1.0%0.3%-0.80522.HKASMPACIFIC-46768641-79.5%2.0%0.5%-1.50698.HK通達集團0-39.5%0.7%0.7%0.00732.HK信利國際-44526360-31.6%5.0%4.5%-0.50981.HK中芯國際-61029,22127,475-6.0%19.8%19.4%-0.51347.HK華虹半導體-3296,4093,654-43.0%11.5%10.7%-0.81385.HK上海復旦3941,4752,16646.8%20.4%26.3%5.91478.HK丘鈦科技291,106610-44.9%9.3%9.6%0.31810.HK小米集團-W3,22254,83238,348-30.1%14.3%15.4%.21888.HK建滔積層板-97218-31.7%0.4%0.4%0.02018.HK瑞聲科技2161,9151,237-35.4%5.1%6.0%0.92038.HK富智康集團-620663-21.1%1.9%1.8%-0.12382.HK舜宇光學科技-5,27150,11419,640-60.8%18.5%15.1%-3.46969.HK思摩爾國際1,51,54521,33914,184-33.5%8.9%10.1%.2Wind券經濟研究所整理證券研究報告汽車電子:智能汽車接力“電子+”創新趨勢新能源時代智能汽車接力“電子+”,汽車電子步入發展新征程汽車電動化、智能化提速,智能汽車接力“電子+”創新趨勢。我們所提出的“電子+”是指基于電子、通信技術的廣泛應用,實現非電子產品電子化、簡單電子產品智能化的過程,近幾年快速興起的TWS耳機、智能手表、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均是“電子+”趨勢的具體體現。如果說2007-2016年是智能手機市場以及電子產業鏈發展的“黃金十年”,那么2018-2021年,伴隨5G+AIoT創新周期的啟動,TWSC。2021年以來,雖然智能穿戴市場增速放緩,但新能源時代、電氣化升級浪潮中汽車電動化、智能化進程提速,汽車電子業務的增長空間成為市場焦點,智能汽車有望接棒智能穿戴延續“電子+”創新趨勢。2007-2016年是智能手機市場以及電子產業鏈發展的“黃金十年”。根據IDC數應CAGR為31.50%;伴隨著智能手機對功能手機的替代,蘋果、三星取代諾基亞成為全球智能手機行業龍頭;華為、小米、OPPO、vivo等國產品牌在本土供應鏈的支持下迅速崛起。圖11: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及同比增速圖12:全球智能手機市場份額(按出貨量)Gartner經濟研究所整理證券研究報告2018年以來TWS耳機、智能手表等智能穿戴設備興起,“電子+”時代來臨。根CanalysTWS1年的分別以29.39%、5.52%、4.83%、4.03%、3.99%的市場份額位居全球前五位。根據萬部(18-21CAGR:18.7%);其中2021年蘋果、三星、佳明、Fitbit、華為分別以50.5%、15.94%、8.16%、7.30%、4.96%的市場份額位居前五位。圖13:全球TWS耳機出貨量圖14:全球智能手表出貨量資料來源:Canalys,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資料來源:Canalys,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伴隨著TWS、智能手表等智能穿戴設備的興起以及“電子+”時代的來臨,立訊精密、歌爾股份等3C產業鏈龍頭實現了從零組件到模組、再到整機智造的能力半徑拓展,進入平臺型發展階段。在2011-2014年智能手機快速滲透的階段,立訊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1539.46億元(CAGR:62.5%);歌爾股份營收從2018年的長至2021年的782.21億元(CAGR:48.8%)。圖15:立訊精密營業收入及同比增速Wind經濟研究所整理圖16:歌爾股份營業收入及同比增速Wind經濟研究所整理證券研究報告2021年以來智能穿戴市場增速邊際放緩,但汽車電動化、智能化進程提速,智能汽車有望接力“電子+”創新趨勢。汽車僅作為代步工具已經不能滿足需求,智能化有助于釋放駕駛員的雙手,網聯化是自動駕駛的基礎;從長期來看,汽車有望接力手機成為重要的移動終端。《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2.0》明確將在2025LL2025年,C-V2X終端的新車裝配率將達到50%,2030年基本普及。其中智能網聯乘用車在2025年左右實現CA級自動駕駛乘用車技術的規模化應用,HA級自動駕駛乘用車技術開始進入市場;2030年左右實現HA級自動駕駛乘用車技術的規模化應用,典型應用場景包括城郊道路、高速公路以及覆蓋全國主要城市的城市道路;2035年以后FA級自動駕駛乘用車開始應用。圖17: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總體目標圖18:中國智能網聯乘用車發展里程碑新能源車中汽車電子成本占比高于傳統車型,新能源車滲透率快速提升是汽車電子市場增長的強勁動力。根據中汽協數據,我國乘用車銷量自2017年起有所下滑,但新能源車銷量以45.9%的年復合增長率從2017年77.70萬輛快速提升至2021預計,2022年我國汽車銷量將達2750萬輛,同比增長5%,其中新能源汽車將達到500萬輛,同比增長42%,滲透率有望超過18%。新能源車中汽車電子成本占比顯著高于傳統燃油汽車,根據蓋世汽車數據,純電動車型、混合動力車型汽車電子成本占比分別為65%、47%,遠高于中高檔燃油車型、緊湊車型的28%、15%。圖19:中國汽車銷量、新能源汽車銷量及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工業協會,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圖20:新能源車中汽車電子成本占比更高院,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證券研究報告汽車電子業務的增長空間成為市場焦點,2028年全球汽車電子市場規模有望超過年的2179億美元增長至2028年的4003億美元,年平均復合增速為7.9%。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的提升、汽車智能化程度的提升以及車聯網的普及,汽車電子行業有望保持穩定增長,尤其是汽車半導體、汽車激光雷達、汽車PCB及連接器、汽車被動元件等市場將迎來黃金發展機遇,產業鏈相關公司包括:汽車半導體(能量流):聞泰科技、士蘭微、時代電氣、斯達半導、比亞迪半導體(未上市);汽車半導體(數據流):韋爾股份、北京君正、晶晨股份、晶方科技;汽車激光雷達:藍特光學、永新光學、炬光科技、長光華芯;汽車PCB及連接器:東山精密、立訊精密;汽車被動元件:江海股份、順絡電子、風華高科。圖21:全球汽車電子市場規模GrandViewResearch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汽車半導體:聚焦“數據流、能量流”兩條主線在汽車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背景下,汽車產品價值鏈重塑:汽車以電能為軸,從運載工具向聯網化智能移動終端升級,形成了硬件、軟件和服務為核心的競爭要素,成為了電子產業鏈延伸布局的新藍海。因此,新能源汽車成為了半導體行業未來的核心增量應用場景,其對應增量空間沿能量流和數據流兩條主線展開:令能量流:為汽車運行的底層能量支撐,從外部充電設備、車載充電機OBC(輸入為交流電流時使用)到(1)大三電(高壓動力電池、電控及驅動電機)服務于駕駛域、(2)小三電(低壓電池、中小微電控及電機)服務于車身域;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及整車、系統、器件進行層層遞進,在此過程中,實現電能轉換的功率半導體及電能管理的配套芯片用量將顯著增加。令數據流:為汽車運行提供頂層控制,從信息感知到處理應用實現輔助/智能駕駛,同時由計算控制到座艙域以視聽觸等五感進行信息交互(HUD、中控儀表、車燈、玻璃等);汽車電氣結構從過去分布架構(Distributed)向域中心架構(DomainCentralized)演進。在此過程中,座艙域和輔助/自動駕駛域催生域控制器主芯片/計算平臺算力需求、傳感器系統芯片數量和性能需求明顯提升。證券研究報告圖22:汽車電子兩條主線:能量流與數據流司官網,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IGBT:開啟汽車“能量流”的關鍵連接器汽車電動化過程中,電能取代燃油成為汽車驅動的能量來源,汽車能量流發生變化。新能源汽車不再使用汽油發動機、油箱或變速器,“三電系統”即電池、電機、電控系統取而代之;同時,配套新增DC-DC模塊、電機控制系統、電池管理系統、高壓電路等系統以完成電能在汽車中的分配與管理。相應地,實現能量轉換的核心器件——功率半導體含量大大增加。其中IGBT(InsulatedGateBipolarTransistor)即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廣泛應用于汽車的電動部分以完成電能轉換,是電機電控的主要組成部分,與其他功率器件一起約占成本近41%。圖23:IGBT在汽車中的應用Yole導體,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證券研究報告IGBT在高壓、高速、大電流等方面相比其他硅基功率半導體器件具備明顯優勢。作為MOSFET和BJT組成的復合功率半導體器件,既具備了MOSFET輸入阻抗高、控制功率小、驅動電路簡單、開關速度快的優勢,也具備了BJT通態電流大、通電壓低、損耗小等優點,解決了MOSFET高壓情況下電流不能太大的問題。以英飛代IGBT產品且在3/4/7代實現了變革性的技術突破:IGBT3通過背面注入了一個摻雜濃度略高于N-襯底的N緩沖層,使得電場強度可迅速降低,整體電場呈梯形且漂移區厚度減小,實現了關斷時拖尾電流及損耗(低導通壓降)的降低。IGBT4通過薄晶圓及優化背面結構,進一步降低了開關損耗,提升了器件輸出電流的能力。IGBT7則是增加了多種形式溝槽,綜合各溝槽形式的優點,使得性能顯著提升。IGBT是絕大部分中壓平臺車型結合性能與成本考慮的最佳選擇。目前,大部分汽車采用400V的電壓平臺,其對應的功率器件電壓600V以上,電流10A以上或頻率1KHz以上,在該電壓范圍內,IGBT具備性能與成本的雙重優勢。根據Yole統計,SiC器件價格需降至Si器件2.5倍左右才能使電動汽車成本打平,滲透率才會加速提升。以650V電壓等級為例,碳化硅方案性能是硅方案的3倍但成本是硅方案的3.5倍,不具競爭優勢;當電壓平臺提升至800V,碳化硅才會基于成本與性能的優勢進行快速滲透。因此,在碳化硅成本下降空間有限的情況下,IGBT仍將長期作為大部分中低端車型的最佳選擇。圖24:IGBT與碳化硅在主逆變器中的分化應用Yole券經濟研究所整理在新能源汽車加速滲透催化下,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IGBT市場空間將增至318.8億元以上。我們測算21-2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IGBT市場將從99.9億元增BT證券研究報告圖25:21-25年全球新能源汽車IGBT市場規模(億元)資料來源:中汽協,乘聯會,英飛凌,Omdia,國信證券經濟研究圖26:21-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IGBT市場規模(億元)Omdia券經濟研究所下表基于以下假設進行測算:考慮IGBT模塊主要應用于主逆變器及升壓變流器21年碳化ASiMOSFET方案,則IGBT模塊占75%;25年A00級車數量減少,SiMOSFET方案占5%,碳化硅滲透率增加至表4:新能源汽車IGBT市場空間測算20212022E2023E2024E2025E全球汽車銷量(萬輛)79568200845087008900新能源動車滲透率(%)8%1%6%21%28%新能源汽車銷量國內銷量(萬輛)YOY全球銷量(萬輛)YOY313143%650114%52367%93844%73240%132041%98835%181237%1333 35%251639%單車價值量(元)294應用范圍:內燃機點火、升壓變流、輔助系統逆變器等中國市場空間(億元)9.19全球市場空間(億元)19.0911.223.8單價降速3.0%13.629.616.536.928524.3157.34單車價值量(元)1649單價降速3.0%應用范圍:主逆變器及升壓變流器;A00級車主驅功率50kw以上,非800V平臺車型;21年占比75%,25年占比65%中國市場空間(億元)**38.7049.563.380.9全球市場空間(億元)***80.37101.8128.8163.11599132.37261.48IGBT整體合計中國市場空間(億元)全球市場空間(億元)47.999.560.7125.576.9158.597.4200.0156.7318.8備注*考慮IGBT單管方案占比不到2%將其歸至IGBT模塊方案中,美元-人民幣匯率6.5**考慮主逆變器碳化硅車型銷量,A00級車50%使用MOS方案:21年SiMOS占比10%,碳化硅占比15%;25年SiMOS占比5%,碳化硅占比30%***考慮中國純電動占比高,25年IGBT替代MOS將占70%聯會,英飛凌,Omdia,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證券研究報告國產IGBT駛入快車道,比亞迪、時代電氣、斯達半導及士蘭微5月IGBT模塊供應合計近60%。根據NE時代數據,22年5月我國新能源乘用車IGBT功率模塊搭載量約29.8萬套,其中比亞迪、時代電氣、斯達半導及士蘭微為已實現大批量供貨的國產廠商:比亞迪半導體搭載約7.1套(占24%),斯達半導搭載約6.6萬套(占22%),時代電氣搭載約3.5萬套(占12%),士蘭微搭載0.6萬套(占2%),國產化程度已大幅提升,隨著各公司的產能提升,預計22年下半年至23年將迎來新能源汽車IGBT國產替代的高峰期。供貨車型多樣化,國產廠商向A級車以上乘用車市場加速滲透。根據5月新能源上險乘用車功率模塊配套數據,比亞迪半導體以A級車為主(占68%),車型包括比亞迪混動秦、宋系列以及東風風神、元PLUS的純電動車;斯達半導以A級車及以下車型為主(占79%),A級車(占36%)包括比亞迪宋、秦等多個系列純電動車型及長安、東風等多個品牌,A0/A00級車(占41%)包括歐拉、奇瑞、長安、AACC(占33%)主要為理想汽車,A0/A00級車(占41%)主要包括哪吒、長安、比亞迪等;士蘭微主要以零跑A00級車為主(占2%),下半年將隨產能釋放將批量供應更多乘用車型。表5:我國22年5月新能源上險乘用車IGBT功率模塊國產化情況供應商配套量(套)占比電控供應商品牌IGBT總體298047功率模塊包括IGBT,碳化硅、SiMOSFET比亞迪半導體7108124%弗迪動力騰勢、東風風神、比亞迪比亞迪、歐拉、奇瑞、天美、凌寶、江淮、思皓、國金、江鈴、斯達半導65713海電驅動、英威騰、匯川、威迪斯風風光、雷諾、新特、東風小康、俊風、雪鐵龍、富康、奇瑞、弗迪動力、蜂巢電驅動、巨一動力、上易至、Ezoom海電驅動、英威騰、匯川、威迪斯風風光、雷諾、新特、東風小康、俊風、雪鐵龍、富康、奇瑞、星途、凱翼、野馬、東風風行中車時代電氣35253匯川技術、中車時代電氣、央騰電子、匯川技術、中車時代電氣、央騰電子、12%智新科技、巨一動力、日本電產、東風電驅動、英威騰啟辰、俊風、富康士蘭微58822%零跑科技零跑備注:該統計數據為上險數據,僅包含乘用車大批量供貨數據,不包含渠道批發、小批量供貨、物流車及大巴車等供貨情況表6:我國22年5月新能源上險乘用車國產IGBT車型配套情況(套)供應商配套量(套)例細分車型配套情況(套)A00/A0車微面IGBT總體2980476224513013743731598887281312比亞迪半導體7108124%80354977964259280斯達半導6571322%28525238137549335474中車時代電氣3525312%124049306211583士蘭微58822%5882備注:該統計數據為上險數據,僅包含乘用車大批量供貨數據,不包含渠道批發、小批量供貨、物流車及大巴車等供貨情況體,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證券研究報告碳化硅:按下汽車“能量流”的加速鍵汽車電動化過程中,電能取代燃油成為汽車驅動的能量來源,汽車能量流發生變化。新能源汽車不再使用汽油發動機、油箱或變速器,“三電系統”即電池、電機、電控系統取而代之;同時,配套新增DC-DC模塊、電機控制系統、電池管理系統、高壓電路等系統以完成電能在汽車中的分配與管理。相應地,實現能量轉換的核心器件——功率半導體含量大大增加。此外,隨汽車含電量增加,其電氣架構復雜程度及功率水平提升,加之對長續航、高驅動性能即電能高利用率低損耗的要求,具備熱導率高、臨界擊穿場強高、電子飽和漂移速率高等特點的碳化硅(SiC)功率器件成為最佳選擇之一。沿電能在汽車中流動的方向,碳化硅器件主要被應用于主逆變器、車載充電器(OBC)、DC-DC轉換器中。由于SiCMOSFET能夠在650V-1600V電壓范圍內工作,非常適合應用于汽車主逆變器、DC-DC變換器和OBC。由于整車動力來源中電能占比不同,碳化硅的滲透情況各不相同:(1)主逆變器作為汽車動力的來源,是全車功率最高的部分亦是碳化硅器件最具應用前景的部分,混動車型平均功率70kW左右,純電動車型平均功率接近150kW,中長續航版本功率在此基礎上將進一步提升,在上述車型中碳化硅均有應用需求;(2)車載充電器主要應用于插電式混動、純電動這類可從電網獲取電能的車型上,隨充電速度及裝置空間要求提升,在11kW以上的類型中碳化硅器件快速滲透;(3)DC-DC轉換器中包括不同功率類型,在高壓轉換部分可用到碳化硅器件。圖27:碳化硅在汽車中的應用證券研究報告SiC器件方案總損耗為硅基方案的二分之一且總芯片面積為硅基方案的五分之一,優勢明顯。以意法半導體的主逆變器方案為例,對于同一個210kW的逆變器,方案帶來的效率增益近3%-8%,開關損耗降至硅基方案的四分之一:從564W降至143W,考慮傳導損耗后的總損耗降低兩倍:從864W降至450W,而總芯片面積僅圖28:碳化硅方案優勢及在汽車中的可應用范圍體,Yole,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碳化硅功率器件早在20年前已推出,受制于成本及下游擴產意愿不足,碳化硅產業化推進緩慢。2018年,特斯拉作為全球第一的造車新勢力率先使用全碳化硅方案后,碳化硅器件才開始成為市場發展熱點。由于我國在新能源汽車、光伏等碳化硅下游應用市場均有先發優勢且市占率高,行業的內生增量空間驅動我國碳化硅產業加速發展。圖29:碳化硅產業滲透進入加速期Wolfspeed半導體,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證券研究報告9.86億美元,復合增速38%,占整個市場79%。相應地,充電設施市場將快速發展,增速高達90%。除汽車外,能源(包括光伏、風電、儲能等)市場將從2021年1.54億美元增加至2027年4.58億美元,軌道交通和工業等領域也將快速增加。圖30:2021-2026全球碳化硅器件市場規模(億美元)Yole券經濟研究所整理器件廠商與車企鎖單,傳統功率半導體廠商仍占主導地位。Wolfspeed、Rohm、Infineon、ST等期間廠商一方面向上游延伸,確保供應鏈穩定;另一方面,與終端應用企業合作,鎖定車規級應用:特斯拉采用意法半導體的SiC功率器件;lfspeedInfineonFASTSiC前,意法半導體作為特斯拉供應商市占率最高,英飛凌、Wolfspeed增速較快,21年上述三家公司碳化硅器件收入增速同比均超50%。我國碳化硅器件設計公司上車進展快,硅基功率半導體公司齊發力。目前,我國量產碳化硅MOSFET器件公司較少,多數為設計公司如瀚薪科技、派恩杰、瞻芯電子等,部分產品已在OBC上應用。傳統功率半導體公司紛紛在碳化硅領域發力,其中包括中車時代電氣、斯達半導、三安光電、華潤微、士蘭微、聞泰科技等。圖31:2020年碳化硅功率器件市占率情況Trendforce經濟研究所整理圖32:20-21年全球Top6碳化硅器件廠商收入情況(美元)Yole研究所整理測算證券研究報告視覺系統芯片:視覺感知升級驅動CIS和ISP迎變局車載攝像頭作為汽車視覺傳感系統主要傳感器,隨自動駕駛級別提升而量價齊升。車載攝像頭因布局位置不同分為前視、后視、環視、側視和艙內不同種類,承擔不同的駕駛輔助或者自動駕駛功能的視覺感應。根據Yole,L1-L2級別汽車僅需前、后視總計兩個攝像頭,而L2+級別將引入4顆環視攝像頭以及升級前視攝像頭規格到ADAS,而到L3級別,隨著前視ADAS攝像頭升級為多目攝像頭、引入駕駛員監控、側視等攝像頭,攝像頭總數量將達到20個,為L1、L2級別10倍。同時,高像素、高性能前視ADAS攝像頭的引入,在加強感知能力的同時亦增加了攝像頭的成本及售價。圖33:自動駕駛視覺感知升級推動車載攝像頭量價齊升Yole、安森美、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新勢力、傳統車企高階自動駕駛方案共同推動汽車多攝滲透。一直以來,以特斯拉、蔚來、小鵬等為代表智能汽車新勢力由于布局輔助駕駛及高階自動駕駛方案理想One、小鵬P7、極狐阿爾法等量產車為例,搭載攝像頭數量分別為8、11、5、雙目攝像頭、后攝像頭、內部駕駛員監控攝像頭及4顆環視攝像頭,總計需要8顆CMOS圖像傳感器。根據Yole預測,2025年全球攝像頭模組市場規模將從2020年的35億美元增長至81億美元。證券研究報告圖34:部分公司輔助駕駛/自動駕駛方案攝像頭數量網、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CMOS圖像傳感器(CIS)、圖像信號處理器(ISP)和視覺處理器(Visionprocessor)以及為其供電線路上的模擬器件(DC/DC、LDO、ESD保護等器件)和存儲單元 (EEPROM、DRAM等)等一系列芯片組成車載視覺系統,其中CIS、ISP、Visionprocessor構成圖像信號采集、處理的流程的核心芯片。令CIS(捕捉數據):用標準CMOS技術制造的圖像傳感器,通過光電效應將感受到的光轉換為電信號,通過讀出電路轉為數字化信號。令ISP(預處理數據):完成圖像傳感器輸入的圖像視頻源RAW格式數據的預處理,可轉換為多種格式,還可以完成圖像縮放、自動曝光、自動白平衡、自動聚焦、色彩校正、去除壞點等工作。令視覺處理器(分析數據):將得到的圖像進行目標識別、跟蹤、測量等視覺行動。計算機視覺技術的不斷演進,圖像質量對相機識別、定位和重建等任務的影響已經成為新的感知能力門檻,ISP參數配置是控制計算機視覺圖像質量的關鍵因素。SRAWCISISPISP供應商有德州儀器、索尼、安森美、豪威科技、富瀚微。隨著自動駕駛視覺感知需求提升,汽車芯片公司將ISP集成入CIS或視覺處理器ISPCMOS兼容性高及可配置能力強等特點,減小車載SoC中心運算負荷的同時加快處理速度,強化汽車圖像處理效能正逐漸成為車載智能視覺系統前端圖像處理方案的優選之一。在SoC端,由于基于域控制器的多感知數據融合趨勢明確,ISP被集成到視覺處理器(SoC)中,意味著可以同時處理多個攝像頭數據,實現成本下降。證券研究報告圖35:車載視覺系統圖像處理相關芯片架構森美、Mobileye、豪威、安霸、采埃孚天合、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ADAS滲透率提升推動車載CIS量價齊升,2026年市場規模有望超90億美元,安森美、豪威、索尼市占領先。根據ICVTank數據,2021年全球車載CIS市場規模為38.1億美元,同比增長4.3%,其中安森美、豪威、索尼分別以45%、29%和17%市占率占據全球車載CIS市場主導地位。根據ICVTank預測,2026年全球車CIS%,主因L2、L2+及以上自動駕駛汽車滲透率提升帶來的攝像頭數量提升及性能提高帶來ASP提升。圖36:全球車載CIS市場規模資料來源:ICVTank、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球車載CIS市場格局ICVTank濟研究所整理本土新勢力領跑全球車載攝像頭升級,國內CIS廠商有望受益。以蔚來、小鵬等為代表本土智能汽車新勢力由于布局輔助駕駛及高階自動駕駛方案較為激進,并且為后期OTA升級到更高自動駕駛級別預留硬件冗余,單車攝像頭配置數量高于2020年全球平均2.3顆/輛),也高于其早期車型。同時,配備多顆800萬像素方案也由本土新勢力率先于全球實現量產落地。本土新勢力領跑全球,本土CIS設計公司韋爾(豪威)、格科微、思特威等有望受益。證券研究報告圖38:本土造車新勢力領跑車載攝像頭升級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中國大陸CMOS圖像傳感器產業鏈完善,有望緊抓車載CIS發展機遇協同成長。芯片設計方面,根據Counterpoint,韋爾股份、格科微、思特威為全球第三、第四和第八大CIS設計公司,皆進入汽車CIS領域;中芯國際、華虹集團旗下華力微和華虹宏力、晶合集成提供多種CIS制程晶圓代工;晶方科技為大陸最大CIS芯片封測企業。圖39:中國大陸CMOS圖像傳感器產業鏈網、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座艙芯片:“一芯多屏”成為發展趨勢,國內多家公司初入賽道汽車座艙智能化通過提升車內交互體驗感從而提高駕駛員的情境意識、信任、舒適性、更好的用戶體驗以及可用性和安全性。當前汽車基本已完成從按鍵交互跨越到了車載顯示交互,而傳統單一車載顯示器將擴展到具有多個多模式界面的圖形用戶界面(GUI)顯示器,如多種傳感技術包括聽覺、觸覺/觸覺、手勢、可穿戴傳感器、和AR/VR/混合現實(MR)技術,以確保準確預測車內交互。此外,駕駛員或乘客監控對于交互至關重要。車載交互系統需要估計和推斷駕成人員的動作、疲勞或困倦等狀態、駕駛員的認知狀態以及用戶的情緒。IHS3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681億美元;ICVTank預測,中國的智能座艙市場將在2025年達到1030證券研究報告圖40:手機與汽車座艙交互方式演進“一芯多屏”成為座艙域控制器系統發展趨勢。傳統的汽車設計中,儀表和娛樂系統為相互獨立的兩個系統,數字儀表屏、信息娛樂系統、HUD等設備均由各自控制器單獨控制顯示界面輸出,隨著交互設備增加,一方面,控制器數量增加,提高整車成本,導致整車廠成本控制壓力陡增;另一方面,座艙電子設備日益頻繁的信息交互下,為實現多屏聯動,控制器之間通信開銷加大,通信延遲增加。隨著車載芯片的算力得到大幅提升,在座艙從分布式向域控制演進的推動,依靠SoC同時驅動多個顯示屏融合交互(即“一芯多屏”)逐漸成為發展趨勢。圖41:“一芯多屏”成為趨勢、高通、海思、寶馬、豪威、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一芯多屏”趨勢下,智能座艙SoC朝算力大幅提升方向進階。智能座艙SoC的CPU決定了車載軟件系統性能冗余、系統多個應用App同時運行的流暢度,GPU決定了中控顯示屏、液晶儀表的清晰度,動畫效果流暢度。隨著顯示設備種類、數證券研究報告量增加及分辨率增加,CPU算力和GPU算力需求大幅增長。由于計算機視覺、機器學習(應用于艙內監控和語音、手勢交互等)被引入,NPU算力需求隨之增加。圖42:主流汽車座艙芯片網、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消費電子芯片商切入智能座艙SoC賽道,高通智能座艙芯片漸成主流。恩智浦、德州儀器、意法、瑞薩等汽車芯片廠商為傳統汽車數字儀表屏和中控屏主芯片供應商。隨著汽車智能化提速,消費電子芯片廠商紛紛入局,其中高通憑借驍龍820A在核心出貨量較大的傳統該款車及大部分新能源車大規模出貨成功晉升為主流玩家,相比于傳統車規芯片廠商CPU算力介于20-40KDMIPS和GPU低于500GFLOPS的SoC,S8155P因其大幅領先的算力成為目前“一芯多屏”主流配置繼續夯實高通市場地位。三星、英偉達、聯發科、華為海思亦紛紛入局。多家本土座艙芯片廠商處起步階段,國內發展空間廣闊。目前國內有多家入局座艙芯片包括聚焦汽車芯片的創業公司有芯馳科技、芯擎科技、杰發科技、地平線等,從消費電子芯片領域切入的華為海思、全志科技、晶晨、瑞芯微、紫光展銳等。相對于海外公司,本土廠商成立時間或切入賽道時間較短,出貨量、營收規模較小,然而伴隨著國內新能源汽車和汽車智能化快速發展,國內座艙芯片市場發展空間廣闊。表7:本土汽車座艙芯片廠商芯片名稱量產時間工藝制程應用場景客戶瑞芯微RK3588MRK3568MRK33582022E2022E20228nm22nm-“一芯多屏”的智能座艙方案車載信息娛樂系全液晶儀表全志T7T52018201828nm28nm全液晶儀表、車載信息娛樂系統車載信息娛樂系統長安、上汽、一汽等晶晨芯擎科技芯馳科技杰發科技V901D龍鷹一號X9AC801520212022E2022E202112nm7nm16nm-車載信息娛樂系統“一芯多屏”的智能座艙方案座艙域控制入門級智能座艙、中控屏林肯、寶馬3Q2022量產,吉利旗下公司上汽名爵、廣汽傳祺、廣汽三菱等網,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證券研究報告汽車激光雷達:自動駕駛技術滲透帶來廣闊增長空間激光雷達是一種通過探測遠距離目標的散射光特性來獲取目標相關信息的光學遙感技術。激光雷達(LiDAR,LightDetectionandRanging),是激光探測及測距系統的統稱,是一種通過位置、距離、角度等測量數據直接獲取對象表面點三維坐標,實現信息提取和三維場景重建的觀測技術。激光雷達通過激光器和探測器組成的收發陣列,結合光束掃描,可以對所處環境進行實時感知,獲取周圍物體的精確距離及輪廓信息,以實現避障功能;同時可結合預先采集的高精地圖,通過激光雷達達到厘米量級定位精度,實現自主導航。圖43:OusterFlash激光雷達模塊示意圖由于使用場景和搭載激光雷達的載體具有明顯差異,因此對激光雷達的性能、價格、體積等維度提出了不同的需求。例如無人駕駛場景復雜度較高,因此對最遠測距要求相對較高,但對外觀集成度、價格敏感度、算法需求度要求較低;而高級輔助駕駛功能開啟場景有限,場景復雜度居中,但是對于外觀、價格、算法等要求較高,同時具有較高的車規化要求。隨著車聯網應用的不斷推進,在未來使用場景上更加具有多樣性,對無人駕駛、高級輔助駕駛、機器人領域的激光雷達都會有相應的進一步需求。表8:不同應用場景對搭載激光雷達的要求比較條目無人駕駛高級輔助駕駛機器人應用場景說明對激光雷達的要求場景復雜度承載裝置行駛速度最遠測距要求與承載裝置的外觀集成度(注)價格敏感度對激光雷達供應商的算法需求度車規化要求中高(L4/L5)中(L高(L4/L5)景有限)高(城市導讀,應用較少)中(城市道路)中(城市道路)低(封閉園區)高(高速場景)高(高速場景)中(城市道路)遠中/遠(取決于ADAS功能)中/遠(取決于應用場景)低高中低高中/高低高低(當前)/高(預期)高低股書,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積和形狀作為體現。達和毫米波雷達融合的目標檢測方法研究》,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證券研究報告目前國外激光雷達廠商仍占據較大份額,國內廠商正迎頭趕上。從技術路線選擇上,以威力登、禾賽科技、速騰聚創等為代表的激光雷達廠商,選擇從機械式起步,逐漸向固態過渡;以Luminar、Innoviz、華為、大疆為代表的激光雷達廠商,年全球車載激光雷達領域,法雷奧以28%的份額市場占有率第一;速騰聚創、大疆、圖達通、華為、禾賽科技等5家國內廠商合計市場份額約為26%,在全球范圍內正不斷開拓市場,提高市場份額占比。圖44:2021年全球車載激光雷達整機廠商市場競爭格局Yole經濟研究所整理自動駕駛汽車是目前引領汽車智能化發展的重要方向,自動駕駛技術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汽車產業的研究熱點。自動駕駛汽車主要包括周圍環境感知與定位,路徑規劃與行為決策,車輛控制與行為執行三大核心系統。其中,環境感知是自動駕駛車輛最基本、最復雜的技術之一,主要通過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攝像頭來獲取周圍環境信息,將收集到的數據傳輸到決策層,對可行駛區域、周圍障礙物進行識別,包括其位置、類別、速度、方向、大小、行駛軌跡等。圖45:自動駕駛汽車技術架構圖書,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證券研究報告汽車智能化程度與傳感器數量成正比,激光雷達等傳感器的應用助力汽車智能化程度提升。單一種類的傳感器無法勝任L4及L5級完全自動駕駛的復雜情況與安全冗余,多傳感器融合成為實現L4/L5級自動駕駛的核心驅動力和必然趨勢,L5級無人駕駛車輛中激光雷達等關鍵傳感器數目可達32個。汽車智能化程度的提高及駕駛自動化等級的提升,帶來激光雷達等傳感器的強烈需求。圖46:不同駕駛自動化等級與車載傳感器數量呈現正相關關系聯盟,賽迪智庫,國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中國乘用車前視系統裝配量和裝配率呈現不斷上升趨勢,ADAS包括激光雷達等產品前景廣闊。2020年,中國乘用車新車前視系統裝配量為498.6萬輛,同比增長63.1%,前視系統裝配量裝配率為26.5%,較2019年全年上升11.0pct。隨著前視系統算力提高以及功能的不斷增加,預計到2025年,中國乘用車前視系統裝配量將達到1,630.5萬輛,裝配率將達到65.0%。前視系統裝配量和裝配率的不斷上升為ADAS包括激光雷達等產品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圖47:2019-2025年中國乘用車新車前視系統裝配量和裝配率證券研究報告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及智能駕駛需求的提升,各主機廠商逐步推進激光雷達部署方案,將其納入到ADAS傳感器方案中。其中國產新勢力在激光雷達的部署上更為激進,將激光雷達作為新的科技賣點更為積極的探索其應用功能。同時國外品牌也開始逐漸將激光雷達部署到自家高端車型上。不同于早期奧迪搭載的近距離低分辨率激光雷達,目前車輛搭載的激光雷達根據廠商需求的不同已涵蓋近程、遠程等多種高分辨率激光雷達,未來隨著激光雷達集成化的發展將進一步擴展激光雷達的車載應用前景。圖48:各品牌激光雷達上車規劃信證券經濟研究所整理激光雷達應用是目前汽車行業增長最快的領域之一,未來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進一步普及,激光雷達需求將會進一步擴大。從整體出貨量看,根據Yole統計及預測,全球激光雷達出貨量在2020年約34萬個,2025年將達到470萬個,20300萬個,CAGR達預計增長至2032年的超過96億美元。對于無人駕駛領域,全球激光雷達出貨量長至2032年的超圖49:2019-2032年全球激光雷達在ADA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