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潔生產(極力推薦)_第1頁
清潔生產(極力推薦)_第2頁
清潔生產(極力推薦)_第3頁
清潔生產(極力推薦)_第4頁
清潔生產(極力推薦)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清潔生產

CleanerProduction主要內容1.清潔生產的由來2.清潔生產的發展概況3.清潔生產的概念4.清潔生產的理論基礎1.清潔生產的由來1.1工業活動引起的環境問題1.2工業發展與污染防治歷程1.3清潔生產與末端治理的比較1.1工業活動引起的環境問題18世紀的工業革命,為人類帶來了工業化的大生產方式和先進的物質文明,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但是,在人類享受機械化帶來的便利的同時,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的災難已經悄悄地降臨到人間。英國倫敦污染大事件時間地點簡況后果1949倫敦煙塵和SO2死亡275人1952.12倫敦煙塵和SO2死亡12000余人1956.1倫敦煙塵和SO2死亡1000余人1957.12倫敦煙塵和SO2死亡400多人1960.12倫敦煙塵和SO2死亡750多人倫敦煙霧事件(1952)晴天和發生煙霧下的倫敦20世紀中葉國外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公害名稱時間癥狀后果馬斯河谷煙霧事件1940.12胸悶喉痛幾千人發病,60人死亡多諾拉煙霧事件1948.10腹瀉咳嗽6000人患病,17人死亡倫敦煙霧事件1952.12嘔吐胸悶累計12000余人死亡洛杉磯光化學煙霧1943開始頭痛紅眼病65歲以上死亡400多人水俁病事件1953開始麻木癡呆180人患病,50人死亡富山事件(骨痛病)1955開始到1972年關節痛骨痛、骨折超過280人患病死亡34人四日市事件1961年支氣管病患者500多人,死亡10人米糠油事件1968.3眼皮腫肌肉痛5000多人患病,死亡16人,實際受害者超萬人近20年來的十大公害事件事件名稱發生地點發生年份危害情況公害原因維索化學污染意大利1976多人中毒,居民搬遷,幾年后嬰兒畸形多農藥廠爆炸,二惡英污染阿摩柯卡的斯油輪泄油法國1978藻類湖間帶動物海鳥滅絕,工農業生產旅游業損失大油輪觸礁,22萬噸原油入海三哩島核電站泄漏美國1979周圍50英里200萬人口極度不安,直接損失10多億美元核電站反應堆嚴重失水威爾士飲用水污染英國1985200萬居民飲水污染,44%的人中毒化工公司將酚排放入河墨西哥氣體爆炸墨西哥19844200人傷,400人亡,300棟房毀,10萬人被疏散石油公司一個油庫爆炸博帕爾農藥泄漏印度19841408人傷,2萬人嚴重中毒,15萬人接受治療,20萬人逃離45t異氰酸甲酯泄漏事件名稱發生地點發生年份危害情況公害原因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前蘇聯198931人亡,203人傷,13萬人疏散,直接損失30億美元4號反應堆機房爆炸萊茵河污染瑞士1986事故段生物絕跡,100英里魚類死亡,300英里不能飲用化學公司倉庫起火,硫,磷,汞大量劇毒物入河莫農格希拉河污染美國1988沿岸100萬居民生活受嚴重影響石油公司油罐爆炸,350萬噸原油入河埃克森·瓦爾迪茲油輪漏油美國1989海域嚴重污染漏油26.2萬桶全球性環境問題氣候變暖臭氧層空洞酸雨全球資源短缺人類貪婪的、瘋狂的、無節制的向自然界索取的工業活動。

面對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資源日趨短缺的局面,工業發達國家在對其經濟發展過程進行反思的基礎上,認識到不改變長期沿用的大量消耗資源和能源來推動經濟增長的傳統模式,單靠一些補救的環境保護措施,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問題的,解決的辦法只有從源頭到全過程考慮。為此,清潔生產應運而生。1.1工業活動引起的環境問題1.2工業發展與污染防治歷程1.3清潔生產與末端治理的比較直接排放稀釋排放末端治理時間清潔生產工業發展1.2工業發展與污染防治歷程環境保護戰略的轉變

在如此嚴峻的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的條件下,清潔生產是西方工業國家在總結末端治理的環境戰略的弊端,探索預防污染的環境戰略的基礎上提出來的。1.1工業活動引起的環境問題1.2工業發展與污染防治歷程1.3清潔生產與末端治理的比較1.3清潔生產與末端治理的比較

末端治理作為國內外控制污染最重要的手段,對保護環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隨著工業發展速度的加快,末端治理這一污染控制模式的種種弊端逐漸顯露出來:與生產過程相割裂,只對已生成的污染物作被動式處理;排放標準的規定只依據當時的認識水平,對于潛在影響可能估計不足;這種方法按照固定要求(排放標準)接近污染物的排放標準,未能鼓勵排污者將污染物減少到最小量排放。處理設施一般投資較大,運行費用較高;末端處理往往不能從根本上消除污染,還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清潔生產是污染控制的最佳模式,與末端治理有著本質的區別。①清潔生產體現的是“預防為主”方針;②清潔生產實現了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類別清潔生產系統末端治理(不含綜合利用)思考方法污染物消除在生產過程中污染物產生后再處理產生時代20世紀80年代末期20世紀70~80年代控制過程生產全過程控制,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控制污染物達標排放控制控制效果比較穩定產污量影響處理效果產污量明顯減少無顯著變化排污量減少減少資源利用率

增加無顯著變化清潔生產與末端治理的對比類別清潔生產系統末端治理(不含綜合利用)資源耗用減少增加(治理污染消耗)產品產量增加無顯著變化產品成本降低增加(治理污染費用)經濟效益增加減少(用于治理污染)治理污染費用減少隨排放標準嚴格,費用增加日本:SO2排放治理費用是預防費用的10倍;美國:1972年為260億美元(GNP的1%)

1987年為850億美元

80年代末1200億美元(GNP的2.8%)杜邦公司:廢物的處理費用以每年20~30%增加,處理每桶廢物300~1500美元。結論:末端處理在經濟上已不堪重負。

因此,發達國家通過治理污染的實踐,逐步認識到防治工業污染不能只依靠治理排污口(末端)的污染,要從根本上解決工業污染問題,必須“預防為主”,將污染物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實行工業生產全過程控制。即推行清潔生產。2.清潔生產的發展概況2.1國際上清潔生產發展概況最早可追溯到1976年這一年的11、12月間歐洲共同體在巴黎舉行了“無廢工藝和無廢生產的國際研討會”,提出協調社會和自然的相互關系應主要著眼于消除造成污染的根源,而不僅僅是消除污染引起的后果。1979年4月,歐洲共同體理事會宣布推行清潔生產的政策,并于同年11月在日內瓦舉行的“在環境領域內進行國際合作的全歐高級會議上”,通過了《關于少廢無廢工藝和廢料利用的宣言》,指出無廢工藝是使社會和自然取得和諧關系的戰略方向和主要手段。此后,歐共體陸續多次召開國家,地區性、或國際性的研討會,并在1984、1985、1987年曾三次由歐共體環境事務委員會撥款支持建立清潔生產示范工程。全面推行清潔生產的實踐始于美國。1984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資源保護與回收法-固體及有害廢物修正案》。該法案明確規定:廢物最小化即“在可行的部位將有害廢物盡可能地削減和消除”是美國的一項國策,它要求產生有毒有害廢棄物的單位應向環境保護部門申報廢物產生量、削減廢物的措施、廢物的削減數量,并制定本單位廢物最少化的規劃。其中,基于污染預防的源削減和再循環被認為是廢物最小化對策的兩個主要途徑。

在廢物最小化成功實踐基礎上,1990年10月美國國會又通過了《污染預防法》,從法律上確認了:污染首先應當削減或消除在其產生之前,污染預防是美國的一項國策。美國當時的總統布什針對這一法律發表講話指出:“著力于管道末端和煙囪頂端,著力于清除已經造成的損害,這樣的環境計劃已不再適用。我們需要新的政策、新的工藝、新的過程,以便能預防污染或使污染減至最小,亦即在污染產出之前即加以制止”。

《污染預防法》明確指出:“源削減與廢物管理和污染控制有原則區別,且更盡人意。”并全面表明了美國環境污染防治戰略的優先序是“污染物應在源處盡可能地加以預防和削減;未能防止的污染物應盡可能地以對環境安全的方式進行再循環;未能通過預防和再循環消除的污染物應盡可能地以對環境安全的方式進行處理;處置或排入環境只能作為最后的手段,也應以對環境安全的方式進行。與此同時,在歐洲,瑞典,荷蘭,丹麥等國相繼在學習借鑒美國廢物最小化或污染預防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紛紛投入了推行清潔生產的活動。例如,1988年秋,荷蘭以美國環保局的《廢物最少化機會評價手冊》為藍本,編寫了荷蘭手冊。荷蘭手冊又經歐洲預防性環保手段(PREPAPE)工作組作了進一步修改,編成《PREPARE防止廢物和排放物手冊》,并譯成英文,廣泛應用于歐洲工業界。荷蘭將污染防治計劃納入到排污許可證制度中,要求企業選擇清潔生產技術,使用污染預防計劃,開展清潔生產審計、污染物排放登記。荷蘭政府對節約能源項目有補助金計劃。在稅收方面,荷蘭政府規定材料的使用,比如地下水、石油和礦物油,固體廢棄物和污水的處理均要向國家和地方交稅。丹麥注重清潔技術的實施,通過原料和物質在社會大生產中的循環利用,將社會生產對環境的總壓力降到最低程度。對待污染嚴重的企業,如果需要上新建和擴建項目時,必須向環保主管部門申請排污許可證,這一制度是具體法律效力的強制性制度。它明確規定企業申請排污許可證必須按照清潔生產戰略的要求,向當地環保主管部門提供實施清潔生產的報告書和技術文本,以及有關保護環境的最佳適用技術和設備等方面的資料。澳大利亞采取的鼓勵性措施包括財政資助、補貼、獎勵等手段,如對實施清潔生產的企業減免排污費、提供無息貸款,以刺激清潔生產的推行應用,并設立了“清潔生產獎”。澳大利亞已有近十所大學開辦了與清潔生產相關的課程進行清潔生產理論研究和人才培訓,清潔生產已進入高等教育,從而使清潔生產概念和技能的持續發展有了可靠保障。1992年,澳大利亞制定了國家清潔生產計劃。1993年,率先在汽車工業、玻璃工業、印刷工業和塑料工業等領域進行清潔生產試點和示范。198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制訂了《清潔生產計劃》,在全球范圍內推行清潔生產。這一計劃主要包括5個方面的內容。

①建立國際清潔生產信息交換中心,收集世界范圍內關于清潔生產的新聞和重大事件、案例研究、有關文獻的摘要、專家名單等信息資料。

②組建工作組。專業工作組有制革、紡織、溶劑,金屬表面加工、紙漿和造紙、石油、生物技術;業務工業組有數據網絡、教育、政策以及戰略等。

③出版工作。包括編寫、出版《清潔生產通訊》、培訓教材、手冊等。

④開展培訓活動。面向政界、工業界、學術界人士,以提高清潔生產意識,教育公眾,推動行動,幫助制訂清潔生產計劃。⑤組織技術支持。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協助聯系有關專家,建立示范工程等。1990年9月在英國坎特伯雷舉辦了“首屆促進清潔生產高級研討會”正式推出了清潔生產的定義:清潔生產是指對工藝和產品不斷運用綜合性的預防戰略,以減少其對人體和環境的風險。會上提出了一系建議,如支持世界不同地區發起和制訂國家級的清潔生產計劃,支持創辦國家的清潔生產中心,進一步與有關國際組織等結成網絡等。此后,這一高級國際研討會每兩年召開一次,定期評估清潔生產的進展,并交流經驗,發現問題,提出新的目標,以全力推進清潔生產的發展.1992年6月聯合國巴西環境與發展大會在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里約環境與發展宣言》中,確認了“地球的整體性和相互依存性”,“環境保護工作應是發展進程中的一個整體組成部分”“各國應當減少和消除不能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為此,清潔生產被作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關鍵措施正式寫入大會通過的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行動綱領《21世紀議程》中。自此,在聯合國的大力推動下,清潔生產逐漸為各國企業和政府所認可,清潔生產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時期。為響應實施可持續發展與推行清潔生產的號召,各種國際組織積極投入到推行清潔生產的熱潮中。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和聯合國環境署(UNIDO/UNEP)率先在9個國家(包括中國)資助建立了國家清潔生產中心。目前,世界上已經出現了37個清潔生產中心。世界銀行(WB)等國際金融組織也積極資助在發展中國有展開清潔生產的培訓工作和建立示范工程。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制訂了以污染預防和持續改善為核心內容的國際環境管理系列標準ISO14000。1998年,在韓國漢城第五次國際清潔生產研討會上,代表實施清潔生產承諾與行動的《國際清潔生產宣言》出臺。包括中國在內的13個國家的部長及其他高級代表與9位公司領導人共64位與會者首批簽署了《宣言》。清潔生產正在不斷獲得世界各國政府和工商界的普遍響應。2000年10月,第六屆清潔生產國際高級研討會在加拿大蒙特利爾市召開,對清潔生產進行了全面的系統的總結,并將清潔生產形象地概括為技術革新的推動者、改善企業管理的催化劑、工業運動模式的革新者、連接工業化和可持續發展的橋梁。從這層意義上,可以認為清潔生產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引導下的一場新的工業革命,是21世紀工業生產發展的主要方向。70年代認識到通過技術改造最大限度地把“三廢”消除在生產過程中是防治工業污染的根本途徑。1983年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明確指出,環境污染問題要盡力在計劃過程和生產過程中解決。1992年國務院發布《環境與發展的十大對策》,明確宣布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盡量采用清潔工藝。1993年第二次全國工業污染防治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推行清潔生產,確立清潔生產在我國環境保護的戰略地位。1994年3月《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將推行清潔生產列為優先領域;2.2我國推行清潔生產情況1994年12月國家環保總局成立了國家清潔生產中心與行業和地方清潔生產中心。1996年8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規定所有大、中、小型新建、擴建、改建和技術改造項目,要提高技術起點,采用能耗物耗小、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潔生產工藝。1997年4月,國家環保總局制定并發布了《關于推行清潔生產的若干意見》要求地方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將清潔生產納入已有的環境管理政策中,以便更深入地促進清潔生產。1998年政府工作報告:“鼓勵清潔生產”1999年,國家經貿委冶金、化工、石化、輕工、紡織5個行業,北京、上海、天津、重慶、蘭州、沈陽、濟南、太原、昆明、阜陽10個城市作為清潔生產試點。有關部門及省市開展清潔生產的宣傳培訓、政策研究、示范試點、國際合作等。2000年,國家經貿委和國家環保總局公布關于《國家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技術導向目錄》(第一批)的通知。2002年,通過清潔生產促進法。2003年,國家經貿委和國家環保總局公布關于《國家重點行業清潔生產技術導向目錄》(第二批)的通知。

2004年8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發布《清潔生產審核暫行辦法》。2005年12月,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印發《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程序的規定》。

綜上所述,清潔生產對推動我國可持續發展及環境保護發揮了很大的作用。(1)企業示范:自1993年以來,在環保部門、經濟綜合部門以及工業行業管理部門的推進下,全國共有2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已經開展或正在啟動清潔生產示范項目,涉及的行業包括化學、輕工、建材、冶金、石化、電力、飛機制造、醫藥、采礦、電子、煙草、機械、紡織印染以及交通等行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培訓:截止2000年5月,國內通過不同途徑已組織了550個清潔生產培訓班,共有16,000多人次接受了清潔生產培訓,使不同層次的管理者了解了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技術人員也獲得了專門的清潔生產知識和技能。(3)機構建設:1994年底我國成立了“國家清潔生產中心”,繼后,全國陸續成立了一批行業清潔生產中心和地方清潔生產中心,如中國石化總公司、化工、中國航空工業總公司、輕工總會、冶金、紡織、船舶清潔生產中心等。已成立的地方清潔生產中心有:北京、上海、天津、陜西、黑龍江、山東、江西、內蒙古、呼和浩特、新疆、重慶、長沙等。還有不少省市正在籌建。

(4)法制建設:1995年頒布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1995年和1996年修訂后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均明確規定:國家鼓勵、支持開展清潔生產,減少污染物的產生量。僅對開展清潔生產審核的219企業的統計推行清潔生產后獲得經濟效益5億多元;COD排放量平均削減率達40%以上;廢水排放量平均削減率達40-60%;工業粉塵回收率達95%。試點經驗證明:實施清潔生產,能將污染物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可以降低污染治理設施的建設和運行費用,并可有效解決污染轉移問題;可以節約資源,減少污染,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綜合競爭能力;可以挽救一批因污染嚴重而瀕臨關閉的企業,緩解就業壓力和社會矛盾。目前我國推行清潔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各級領導特別是企業領導對清潔生產在可持續發展和增強企業競爭力中的重要作用缺乏足夠的認識;二是缺乏必要的政策環境和保障措施;三是缺少相應的技術和信息;四是先行環境管理制度和措施在某些方面側重于“末端治理”。3.清潔生產的概念3.1清潔生產的定義3.2清潔生產的主要內容3.3清潔生產的特點3.4如何推行清潔生產3.5實施清潔生產的途徑3.6清潔生產的意義3.7清潔生產工具

3.1清潔生產的定義目前國際上對清潔生產并未形成統一的定義,清潔生產在不同的地區和國家存在著許多不同而相近的提法,使用著具有類似含義的多種術語。例如,歐洲國家有時稱這為“少廢無廢工藝”、“無廢生產”;日本多稱“無公害工藝”;美國則稱這為“廢料最少化”、“污染預防”、“減廢技術”。此外,還有“綠色工藝”、“生態工藝”、“環境工藝”、“過程與環境一體化工藝”、“再循環工藝”、“源削減”、“污染削減”、“再循環”等。這些不同的提法或術語實際上描述了清潔生產概念的不同方面。1984年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在塔什干召開的國際會議上曾對無廢工藝作了如下的定義:“無廢工藝乃是這樣一種生產產品的方法(流程、企業、地區-生產綜合體),它能使所有的原料和能量在原料-生產-消費-二次原料的循環中得到最合理和綜合的利用,同時對環境的任何作用都不致破壞經的正常功能。”

美國環境保護局對廢物最少化技術所作的定義是:“在可行的范圍內,減少產生的或隨之處理、處置的有害廢棄物量。它包括在產生源處進行的削減和組織循環兩方面的工作。這些工作導致有害廢棄物總量與體積的減少,或有害廢物毒性的降低,或兩者兼有之;并與使現代和將來對人類健康與環境的威脅最小的目標相一致。”這一定義是針對有在廢棄物而言的。未涉及資源、能源的合理利用和產品與環境的相容性問題,但提出以“源削減”和“再循環”作為最小化優先考慮的手段,對于一般廢料來說,同樣也是適用的。這一原則已體現在隨后的“污染預防戰略”之中。歐洲專家傾向于下列提法:清潔生產為對生產過程和產品實施綜合防治戰略,以減少對人類和環境的風險。對生產過程來說,包括節約原材料和能源,革除有毒材料,減少所有排放物的排放量和毒性;對產品來說,則要減少從原材料到最終處理的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影響。上述定義概括了產品從生產到消費的全過程,為減少風險所應采取的具體措施,但比較側重于企業層次上。1996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清潔生產概括為:清潔生產是關于產品的生產過程的一種新的、創造性的思維。意味著對生產過程、產品、服務持續運用整體預防的環境戰略,以期增加生態效率和減少人類和環境風險的策略。對于產品,它意味著減少產品從原材料選取到使用后到最終處理處置整個生命周期過程對人體健康和環境構成的影響;對于生產過程,它意味著節約原料和能源,消除有毒物料,在各種廢物排出前,盡量減少其毒性和數量。對于服務,則意味著將環境因素納入設計和所提供的服務中。在我國清潔生產促進法中,清潔生產被定義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關于清潔生產的定義為:清浩生產是指不斷采取改進設計、使用清潔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進的工藝技術與設備、改善管理、綜合利用等措施,從源頭削減污染,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或者避免生產、服務和產品使用過程中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以減輕或者消除對人類健康和環境的危害。《中國21世紀議程》的定義:

清潔生產是指既可滿足人們的需要,又可合理地使用自然資源和能源,并保護環境的實用生產方法和措施,其實質是一種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類生產活動的規劃和管理,將廢物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或消滅于生產過程之中。

清潔生產的內涵體現的是“預防為主”的方針不是先污染后治理,而是強調“源削減”,盡量將污染物消除或減少在生產過程中,減少污染物排放量,且對最終產生的廢物進行綜合利用。實現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從改造產品設計、替代有毒有害材料,改革和優化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物料循環和廢物綜合利用的多個環節入手,通過不斷加強管理工作和技術進步,達到“節能、降耗、減污、增效”的目的,在提高資源利用率的同時,減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實現環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最佳結合,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清潔生產”定義的解讀思想本質:環境戰略、發展理念核心要素:整體預防、持續運用(結果是持續改進)適用對象: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運用要求:對生產過程—節能降耗、替代淘汰、減量降毒;對產品—權衡整個生命周期;對服務活動—納入環境因素宗旨:提高生態效率,并減少對人類及環境的風險生態效率是世界可持續發展工商理事會在1992年向聯合國環發大會提交的報告《改變航向:一個關于發展與環境的全球商業觀點》中提出來的。WBCSD將生態效率定義為:“提供有價格競爭優勢的、滿足人類需求并保證生活質量的產品或服務,同時逐步降低對生態的影響和資源消耗強度,使之與地球的承載能力相一致”。生態效率有兩層含義:其一,在資源投入不增加甚至減少條件下實現經濟增長;其二,在經濟產出不變甚至增加的條件下,向環境排放的廢棄物大大減少。

“生態效率”含義3.1清潔生產的定義3.2清潔生產的主要內容3.3清潔生產的特點3.4如何推行清潔生產3.5實施清潔生產的途徑3.6清潔生產的意義3.7清潔生產工具3.2清潔生產的主要內容清潔生產的主要內容包括:(1)清潔的能源

常規能源的清潔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新能源的利用;節能技術。地熱太陽能汽車

(2)清潔原料盡量少用、不用有毒有害的原料

(3)清潔的生產過程

無毒,無害的中間產品;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各種危險因素;少廢、無廢的工藝和高效的設備;物料的再循環(廠內,廠外);簡便、可靠的操作和控制;完善的管理。

(4)

清潔的產品

節約原料和能源,少用昂貴和稀缺的原料;利用二次資源作原料;產品在使用過程中以及使用后不會危害人體健康和生態環境;易于回收,復用和再生;合理包裝;合理的使用功能和使用壽命;易處置、易降解。3.1清潔生產的定義3.2清潔生產的主要內容3.3清潔生產的特點3.4如何推行清潔生產3.5實施清潔生產的途徑3.6清潔生產的意義3.7清潔生產工具3.3清潔生產的特點

(一)是戰略性。清潔生產是污染預防戰略,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戰略。作為戰略,它有理論基礎、技術內涵、實施工具、實施目標和行動計劃。

(二)是預防性。傳統的“末端治理”與生產過程相脫節,即“先污染,后治理”;清潔生產從源頭抓起,實行生產全過程控制,盡最大可能減少乃至消除污染物的產生,其實質是預防污染。

(三)是綜合性。實施清潔生產的措施是綜合性的預防措施,包括結構調整、技術進步和完善管理。

(四)是統一性。傳統的“末端治理”投入多、治理難度大、運行成本高、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不能有機結合。清潔生產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將污染物消除在生產過程之中,不僅環境狀況從根本上得到改善,而且能源、原材料和生產成本降低,經濟效益提高,競爭力增強;能夠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相統一。

(五)是持續性。清潔生產是個相對的概念,是個持續不斷的過程,沒有終極目標。隨著技術和管理水平的不斷創新,清潔生產應當有更高的目標。3.1清潔生產的定義3.2清潔生產的主要內容3.3清潔生產的特點3.4如何推行清潔生產3.5實施清潔生產的途徑3.6清潔生產的意義3.7清潔生產工具3.4如何推行清潔生產

從政府的角度出發,推行清潔生產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要做:(1)制定特殊的政策以鼓勵企業推行清潔生產;(2)完善現有的環境法律和政策以克服障礙;(3)進行產業和行業結構調整;(4)安排各種活動提高公眾的清潔生產意識;(5)支持工業示范項目;(6)為工業部門提供技術支持;(7)把清潔生產納入各級學校教育之中。

企業層次來說,實行清潔生產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要做:進行企業清潔生產審計;-核心和關鍵開發長期的企業清潔生產戰略計劃;對職工進行清潔生產的教育和培訓;進行產品全生命周期分析;進行產品生態設計;研究清潔生產的替代技術。

3.1清潔生產的定義3.2清潔生產的主要內容3.3清潔生產的特點3.4如何推行清潔生產3.5實施清潔生產的途徑3.6清潔生產的意義3.7清潔生產工具3.5實施清潔生產的途徑

1、實施清潔生產的途徑主要包括五個方面:

(1)是改進設計,在工藝和產品設計時,要充分考慮資源的有效利用和環境保護,生產的產品不危害人體健康,不對環境造成危害,能夠回收的產品要易于回收;

(2)是使用清潔的能源,并盡可能采用無毒、無害或低毒、低害原料替代毒性大、危害嚴重的原料;

(3)是采用資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工藝技術與設備:

(4)是綜合利用,包括廢渣綜合利用、余熱余能回收利用、水循環利用、廢物回收利用;(5)是改善管理,包括原料管理、設備管理、生產過程管理、產品質量管理、現場環境管理等。

2、實施清潔生產體現了四個方面的原則:

(1)是減量化原則,即資源消耗最少、污染物產生和排放最小;

(2)是資源化原則,即“三廢”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產品;

(3)是再利用原則,即對生產和流通中產生的廢棄物,作為再生資源充分回收利用;

(4)是無害化原則,盡最大可能減少有害原料的使用以及有害物質的產生和排放。清潔生產體現了集約型的增長方式和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3.1清潔生產的定義3.2清潔生產的主要內容3.3清潔生產的特點3.4如何推行清潔生產3.5實施清潔生產的途徑3.6清潔生產的意義3.7清潔生產工具3.6清潔生產的意義

(一)開展清潔生產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了《21世紀議程》。該議程制定了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行動計劃,并將清潔生產看作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號召工業提高能效,開發更清潔的技術,更新、替代對環境有害的產品和原材料,實現環境、資源的保護和有效管理。清潔生產是可持續發展的最有意義的行動,是工業生產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途徑。

(二)開展清潔生產是控制環境污染的有效手段

清潔生產徹底改變了過去被動的、滯后的污染控制手段,強調在污染產生之前就予以削減,即在產品及其生產過程并在服務中減少污染物的產生和對環境的不利影響。這一主動行動,經近幾年國內外的許多實踐證明,具有效率高、可帶來經濟效益、容易為企業接受等特點,因而實行清潔生產將是控制環境污染的一項有效手段。

(三)開展清潔生產可大大減輕末端治理的負擔

末端治理作為目前國內外控制污染最重要的手段,為保護環境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工業化發展速度的加快,末端治理這一污染控制模式的種種弊端逐漸顯露出來。首先,末端治理設施投資大、運行費用高,造成企業成本上升,經濟效益下降;第二,末端治理存在污染物轉移等問題,不能徹底解決環境污染;第三,末端治理未涉及資源的有效利用,不能制止自然資源的浪費。據美國環保局統計,1990年美國用于三廢處理的費用高達1200億美元,占GDP的2.8%,成為國家的一個嚴重負擔。我國近幾年用于三廢處理的費用一直僅占GDP的0.6%~0.7%左右,但已使大部分城市和企業不堪重負。

(四)清潔生產從根本上揚棄了末端治理的弊端

它通過生產全過程控制,減少甚至消除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這樣,不僅可以減少末端治理設施的建設投資,也減少了其日常運轉費用,大大減輕了工業企業的負擔。

(五)開展清潔生產是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最佳途徑

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統一,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是企業的根本要求和最終歸宿。開展清潔生產的本質在于實行污染預防和全過程控制,它將給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清潔生產是一個系統工程,一方面它提倡通過工藝改造、設備更新、廢棄物回收利用等途徑,實現“節能、降耗、減污、增效”,從而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的綜合效益,另一方面它強調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提高包括管理人員、工程技術人員、操作工人在內的所有員工在經濟觀念、環境意識、參與管理意識、技術水平、職業道德等方面的素質。同時,清潔生產還可有效改善操作工人的勞動環境和操作條件,減輕生產過程對員工健康的影響,為企業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促使公眾對其產品的支持,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清潔生產審核環境管理體系(ISO14001)生態設計生命周期評價環境標志環境管理會計3.7清潔生產工具

4.清潔生產的理論基礎4.1清潔生產與可持續發展4.2清潔生產與產業生態學4.3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4.1

清潔生產與可持續發展一、可持續發展理論概述(一)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二)可持續發展的定義(三)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㈠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1)《寂靜的春天》——對傳統行為和觀念的早期反思(2)《增長的極限》——引起世界反響的“嚴肅憂慮”

(3)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人類對環境問題的正式挑戰(4)《我們共同的未來》——環境與發展思想的重要飛躍(5)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環境與發展的里程碑

㈡可持續發展的定義

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ECD)把“可持續發展”定義為:“既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我國學者對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不斷提高人群生活質量和環境承載力的,滿足當代人需求又不損害子孫后代滿足其需求能力的,滿足一個地區或一個國家的人群需求,又不損害別的地區或別的國家的人群,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可持續發展鼓勵經濟增長可持續發展不僅要重視經濟增長的數量,更要追求經濟增長的質量。可持續發展的標志是資源的永續利用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以自然資源為基礎,同生態環境相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謀求社會的全面進步人類共同目標是以人為本的自然—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㈢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基本思想二、清潔生產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清潔生產可以避免和減少末端治理不徹底造成的二次污染。清潔生產可以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改變“環保就是花錢”的錯誤觀念。清潔生產還可以帶來巨大的社會效益。總之,實施清潔生產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可以實現經濟、生態(環境)和社會效益的統一,保障經濟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4.1清潔生產與可持續發展4.2清潔生產與產業生態學4.3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4.2清潔生產與產業生態學一、產業生態學的形成與發展1989年9月在《科學美國人》上發表了《可持續工業發展戰略》的文章,被認為是產業生態學形成的源頭。1991年美國國家科學院和貝爾實驗室共同組織了首次“產業生態學論壇”。1997年耶魯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共同合作出版了全球第一本《產業生態學雜志》。同年,美國《環境科學與技術》雜志將“產業生態學”列入21世紀研究的六個優先領域之一。2000年在世界范圍內成立了“產業生態學國際學會”。工業可以運用新的生產方式,對環境的影響將大為減少。在傳統的工業體系中,每一道制造工序都獨立于其他工序,消耗原料,產出將銷售的產品和將堆積起來的廢料;我們完全可以運用一種更為一體化的生產方式來代替這種過于簡單化的傳統生產方式,那就是工業生態系統。一個工業生態系統,完全可以像一個生物生態系統那樣循環運行:植物吸取養分,合成枝葉,供食草動物享用,食草動物本身又為食肉動物所捕食,而它們的排泄物和尸體又成為其他生物的食物。當然,也許人們永遠也達不到一個完美的工業生態體系的境界,但是,企業家與消費者完全可以改變他們的習慣,如果他們愿意保持或提高生活水準而又不去破壞環境的話。

二、產業生態學的概念產業生態學是研究各種產業活動及其產品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跨學科研究。產業生態學是一門探討產業系統與經濟系統以及他們同自然系統相互關系的跨學科研究。產業生態學是研究產品、工藝、產業部門和經濟部門的能流和物流,其焦點是研究產業界在降低產品生命周期過程中的環境壓力。三、產業生態學的基本思想產業生態學的基本思想:需要在產品的生產之前、生產過程當中和廢棄的整個生命周期著手,使工業廢物得以避免、減少和再利用。它試圖從工業和技術的角度來協調經濟與環境發展之間的關系。同時,產業生態學試圖將整個產業系統視為一種類似于自然生態系統的封閉體系,其中一個體系要素產生的“廢物”,是另一個體系要素所需的“資源來源”。這樣,整個產業系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