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高考一輪復習 三年模擬十七_第1頁
高中歷史高考一輪復習 三年模擬十七_第2頁
高中歷史高考一輪復習 三年模擬十七_第3頁
高中歷史高考一輪復習 三年模擬十七_第4頁
高中歷史高考一輪復習 三年模擬十七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A組專項基礎練1.(2023·陜西商洛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武則天進號“天后”,上書建言:“勸農桑,薄賦徭……禁浮巧;省功費、力役……”魏晉以來,士族靠門第世代把持高位。武則天修《姓氏錄》,以帝、后族及三公等高官為第一姓,“各以品位高下敘之,凡九等……當時軍功入五品者,皆升譜限(列入上等士流),縉紳(指世家大族)恥焉。”——《新唐書》則天以女主臨朝,大臣未附,委政獄吏,剪除宗枝……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舊唐書》材料二太后(武則天)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馭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司馬光《資治通鑒》“古來無道之君,好殺者有石虎、苻生、齊明帝、北齊文宣帝、金海陵煬王,其英主好殺者,有明太祖,然皆未有如唐武后之忍者也!”“真千古未有之忍人也哉!”——趙翼《廿二史札記·武后之忍》(1)據材料一,分析武則天得以掌握政權近半個世紀的原因。(2)據材料二,指出司馬光、趙翼對武則天的不同態度及其評價角度。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從經濟、政治、執政風格等層面著手。第(2)問,司馬光的“態度”根據材料中“明察善斷”概括,“評價角度”根據,“英賢亦為之用”“皆未有唐武后之忍者也”概括;“評價角度”根據材料信息“好殺者”回答。答案(1)原因:輕徭薄賦,反對奢侈浪費、濫用民力;獎勵農桑,發展生產;加強中央集權,打擊反對派;順應歷史發展潮流,打擊士族腐朽勢力,反映新興庶族地主利益。(答出三點即可)(2)態度:司馬光肯定武則天。角度:武則天的用人措施。態度:趙翼否定武則天。角度:武則天殘忍好殺。2.(2023·遼寧五校協作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明朝末年,后金政權不時對明朝發動進攻,整個社會處在動蕩不安的狀態。徐光啟富于愛國的熱忱,他希望能夠利用科學技術幫助國家富強起來,使天下的黎民過上“豐衣食,絕饑寒”的安定富裕的生活。直至花甲之年,保國守土的愛國忠心,昭昭可鑒。材料二徐光啟曾長期輾轉苦讀,深知當時流行的陸王心學,實為誤國害民。徐光啟走上了積極主張經世致用、崇尚實學的道路。萬歷二十三年(1595),徐光啟開始與傳教士郭居靜交往。使他第一次知道在中國之外竟有那么大的一個世界、地球是圓的、伽利略制造了天文望遠鏡……1606年,徐光啟請求利瑪竇傳授西方的科學知識,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徐光啟完全弄懂了歐幾里得《幾何原本》的內容,并與利瑪竇合作把它譯成中文。1612年,他與傳教士熊三拔合譯的《泰西水法》,書中介紹了西洋的水利工程作法和各種水利機械。在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于《崇禎歷書》的編譯和為改革歷法所寫的各種疏奏之中。《崇禎歷書》的編譯,引入了大地為球形的思想、大地經緯度的計算及球面三角法。在《度數旁通十事》疏奏中,徐光啟詳細論述了數學應用的廣泛性。如果每個學科都設置相應的機構,那將形成一個相當可觀的“科學院”。他吸收《九章算術》、高次方程和方程組的解法等方面的輝煌成就,認為“算術之學(被廢的主要原因)為名理之儒士苴天下實事。”徐光啟的家鄉地處東南沿海,水災和風災頻繁,這使他很早就對救災救荒感興趣,并且講究排灌水利建設。他利用各種機會,在北京、天津和上海等地設置試驗田,親自進行各種農業技術實驗。他一生關于農學方面的著作有《農政全書》《甘薯疏》《農遺雜疏》《泰西水法》等。其中,《農政全書》分類引錄了古代的有關農事的文獻和明朝當時的文獻;是“雜采眾家”又“兼出獨見”的著作。——以上材料摘編自《徐光啟傳》《徐光啟評傳》(1)根據相關材料,簡要說明徐光啟獻身科學事業的動力。(2)結合材料二,分析徐光啟取得科學成就的主要途徑,并簡要評價徐光啟的科學精神。解析第(1)問,抓住“富于愛國的熱忱”“深知當時流行的陸王心學,實為誤國害民”等關鍵語句來概括。第(2)問,第一小問,由材料二可以看出包含三個方面:一是吸收外來的,二是繼承傳統的,三是徐光啟自己個人的不斷努力。第二小問注意結合徐光啟獻身科學事業的動力和取得科學成就的主要途徑兩個角度思考歸納。答案(1)實現國富民強的社會責任感;針對陸王心學的弊端,講究經世致用。(2)繼承古代科技成就的精華;借鑒外來科學技術;注重科學實踐和科技創新。徐光啟以為國家和人民謀利益為己任發展科技,倡導經世致用,是難能可貴的;徐光啟注重在實驗的同時,學習借鑒前人和外來的科技成果,這種方法給后人以深深的啟迪。3.(2023·河南六市一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成人矣。”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見利思義。——《論語·里仁》材料二《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論十大關系》等著作中,不僅充分論證了人民利益根本一致的狀況,而且也清醒的看到了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復雜的義利矛盾,提出了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統籌兼顧”的原則。——《論毛澤東、鄧小平的義利觀》材料三“將更多地承認個人利益,滿足個人的需要……我們提倡按勞分配,承認物質利益,是要為全體人民的物質利益而奮斗。每個人都應該有他一定的物質利益,但是這決不是提倡各人拋開國家、集體和別人,專門為自己的物質利益而奮斗,絕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錢’看。”——鄧小平回答意大利記者奧琳埃娜·法拉奇的講話(1980年8月)(1)根據材料一,指出孔子關于義利的觀點。并根據材料二和材料三,比較毛澤東與鄧小平在義利方面的相同思想。鄧小平關于義利思想有哪些新發展?(2)根據以上材料,簡要評價三位人物思想的積極影響。解析第(1)問,孔子的義利觀把握文言文中的“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見利思義”即可;毛澤東、鄧小平的相同思想把握社會主義集體觀念即可,鄧小平的發展聯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材料“將更多地承認個人利益,滿足個人的需要”即可。第(2)問,評價均結合各人物所處歷史時代及其論述的側重點,從個人修養、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的探索、改革開放等角度分析。答案(1)孔子認為追求富與貴、避免貧與賤是人之常情;同時他主張見利思義,要義利同在,反對見利忘義。毛澤東和鄧小平都認為,在獲取利益過程中,要兼顧國家、集體、個人利益,提倡為國家利益而努力。鄧小平更多地承認個人利益,鼓勵勤勞致富,反對見利忘義、“向錢看”。(2)評價:孔子的義利觀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個人品德的修煉;毛澤東的義利觀有利于正確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是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有益探索;鄧小平的義利觀有利于解放思想,推進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B組深化提升練1.(2023·遼寧錦州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韓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學家、思想家。當時皇帝崇信佛教,耗費大量財富。韓愈力加諫阻:“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當時士大夫熱衷于辭藻綺麗、對仗工整但空洞無物的駢體文,朝廷亦將之作為選才重要標準。韓愈首倡“古文運動”,主張文章應仿先秦散文,“文以載道”。在他看來,由堯、舜、禹、湯、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傳的“道”,在孟子死后失傳,他承擔起了重續“道統”的責任。韓愈提倡的“道統”就是孔孟的仁義道德思想,同時也作了一些新的闡釋。他一面講博愛,一面又講“義”。他所說的“義”,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論證儒家的仁義道德是唯一合法思想,為其反佛提供理論根據。韓愈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摘編自卞孝萱等《韓愈評傳》(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韓愈提倡古文運動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韓愈對儒家發展的作用。解析第(1)問,據材料韓愈對佛教的批評,可以歸納為佛教盛行,華夏傳統受到沖擊;對“當時士大夫熱衷于辭藻綺麗、對仗工整但空洞無物的駢體文”可以歸納出內容空洞的駢體文流行。第(2)問,從材料“他承擔起了重續‘道統’的責任”可以歸納為提出“道統”論,承上啟下;排斥佛學,弘揚儒學;韓愈掀起儒學復興運動,成為宋代理學的先聲。答案(1)背景:唐朝由盛轉衰,內容空洞的駢體文流行;佛教盛行,華夏傳統受到沖擊。(2)作用:排斥佛學,弘揚儒學;提出“道統”論,承上啟下;成為宋代理學的先聲。2.(2023·河北石家莊質量檢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曾國藩是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在面對“康乾盛世”后清王朝的腐敗衰落,曾國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要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仁政,反對暴政、擾民;對于那些貪贓枉法、漁民肥己的官吏,一定要予以嚴懲。在關系國運民生的財政經濟問題上,他主張將農業提到國家經濟中基礎性的戰略地位,“民生以穡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在治軍方略上,他主張用儒家學說治軍,即用封建倫理綱常去教育官兵,以仁禮忠信作為治軍之本去陶冶官兵。在中西邦交上,一方面他十分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并反對借師助剿;另一方面又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如他說過購買外洋器物……訪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習,繼而試造,可以剿發捻,可以勤遠略。——摘編自蕭一山《曾國藩傳》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曾國藩的主要觀點。(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曾國藩思想的特點。解析第(1)問,據材料一內容,從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方面歸納。第(2)問,聯想必修教材洋務運動和中體西用等有關知識回答。答案(1)觀點:政治上:主張選用德才兼備之人,澄清吏治,維護清王朝統治;經濟上:關注民生,重視農業;軍事上:主張用儒家學說治軍,開啟洋務運動,開辦軍事工業;外交上:反對西方侵略,又不盲目排外。(2)特點:具有明顯的社會轉型特征;一方面向西方學習;另一方面又保留著濃重的封建綱常色彩。3.(2023·湖南懷化二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毛澤東說康熙皇帝的頭一個偉大貢獻是打下了今天我們國家所擁有的這塊領土,我們今天繼承這大塊版圖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時牢固地確定了的……材料二康熙帝以儒學治國,于九年(1670)十月九日發布了著名的《圣諭十六條》。頒布全國要求切實遵照執行。康熙皇帝曾于內廷設立了南書房。入職南書房的官員多是才華出眾的漢人,他們不僅輔導皇帝讀書寫字、講求學業、時備顧問,還代擬諭旨、編輯典籍。——《中華名人傳記·康熙傳》材料三(康熙晚年在總結自己施政感受時說):“共四海之利為利,一天下之心為心。體群臣,子庶民。保邦于未安,制亂于未亂。夙夜孜孜,寢寐不遑。寬嚴相濟,經權互用,以圖國家久運而已。”——章梫《康熙政要》(1)列舉史實說明材料一中“這大塊版圖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時牢固地確定了的……”結論。從民族關系的角度,分析材料二中康熙帝治國措施的積極作用。(2)材料三中康熙帝的自我評價是否客觀合理?談談你的看法。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依據所學知識回答,比較容易;第二小問,實際分析康熙帝以儒學治國的積極作用,可以從對滿洲封建化作用;和緩和民族矛盾等角度回答。第(2)問,是開放性的習題,無論你肯定或否定都可以,關鍵是要能依據康熙帝的自我評價,結合所學知識說出理由。答案(1)史實:①派兵收復臺灣,設立臺灣府。②平定漠西蒙古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③冊封(五世)班禪,密切與西藏關系。④反擊沙俄侵略,取得兩次雅克薩之戰的勝利,簽訂《尼布楚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