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數量不代表科研能力水平_第1頁
淺談數量不代表科研能力水平_第2頁
淺談數量不代表科研能力水平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淺談數量不代表科研能力水平近幾年我國科技論文數連年大幅度增長,已躋身世界科技論文數10強之列,而“目前中國高校科研才能世界第五”更是讓人刮目相看。然而,細細研讀“以論文數計算”,筆者感到中國科研才能亟待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軌,亟待改革目前的科研考核評價機制。近年來,隨著對科研評價的日益重視和量化評價方法的普遍運用,學術論文數量和質量問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不成回避的事實是,轉型后的中國社會迷漫著一種暴躁的空氣,這種習慣也侵襲著學術界的清凈,影響著片面學者的良心和操行。在此情形下,大量人拋棄了嚴謹的學風,片面人的投機心態滋長,科研欺詐之風日盛,從而導致學術腐敗。可以這么說,“學術造假”事情頻出,與科研教導體制的一些弊端有關,官本位的體制導致學術評估權力掌管在行政人員手里,他們沒有才能或沒有精力對學術成果做概括的評估,他們會數論文的數量,卻不看科研工作的質量,從而刺激了各種各樣的浮夸、造假。在論文寫作中編造數據捏造事實,抄襲剽竊他人成果,請人捉刀代筆等現象比比皆是。尤其是近年來身陷“抄襲門”者,多半頂著顯赫的光環,或是教授、院士,或是校長,而且在剽竊案中,大多是他們的學生執筆操刀。由于論文數量和質量作為可以量化的評價指標,大都與科研人員的職級晉升、學位申請、榮譽地位、獎金待遇等掛鉤,與論文發表相關的各種學術不端行為也較普遍地存在,致使以論文數量衡量學術績效的評價制度也飽受詬病。甚至有輿論認為,在目前的學術評價體制下發表的論文大多是“學術泡沫”、“學術垃圾”。因此,為論文“減負”,讓論文價值回歸學術本位,就務必轉變評判標準和考核機制,只有把論文考核由“量”轉到“質”,才不失為維護學術風氣的治本之策。假設我們不是肅穆地對待和處理這類學術不端與腐敗的行為,甚至熟視無睹,不僅會使中國學界流失信譽,使學術流失尊嚴,而且也會阻礙中國學術傳統和學術評價體系的建構,更會摧毀學術以及學術界本身存在所具有的意義。目前,備受詬病的是我國sci論文數量國際上排名靠前,但平均被引頻次卻遠遠靠后。對此,我們不否認,論文質量并非與數量成正比。筆者的斟酌是,發表論文多有兩種處境,一是開發新的研究領域,從事創新性研究,取得成果多;二是為發表論文而發表,低水平的跟蹤模仿,也輕易發表較多數量的論文。近年來,中國內地的根基科學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根基科研的產出率依舊很低,反映在每年發表的高質量、有影響力的研究論文數量很少。因此,不能僅以論文數量評價科學水平,應有更科學的評價標準體系。現代大學的競爭實質上就是大學科研才能、創新水平的競爭,一所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必然是在科研上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學。確定程度上可以這么說,大學的科研競爭力抉擇了大學在強烈的大學競爭中的地位,乃至于抉擇了這個國家的競爭力。只有大學的科研水平真正提高了,才能使大學在教學和服務社會上的才能有真正的提升,從而真正提高國家的競爭力。但這里有一個前提,論文質量的提高要靠整體科技實力的逐步鞏固,更要遏制以追求功利、物欲為目的的各種學術不端行為產生的“垃圾論文”。這一方面有賴于學術模范的加強和完善,另一方面那么應提防學術評價的導向作用,摒棄單純以論文數量來評定績效的片面做法,更加提防論文質量和創新水平。附注:29日,教導部、衛生部聯合舉辦國慶60周年成果發布會。教導部副部長郝平介紹,以論文數計算,目前中國高校科研才能世界第五。(《重慶晚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