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傷科疾病中醫治療最全_第1頁
骨傷科疾病中醫治療最全_第2頁
骨傷科疾病中醫治療最全_第3頁
骨傷科疾病中醫治療最全_第4頁
骨傷科疾病中醫治療最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實用標準文案骨傷科疾病一、頸椎病(一)、臨床表現頸椎病是指頸椎間盤退行性變,及其繼發性椎間關節退行性變所致脊髓、神經、血管損害而表現的相應癥狀和體征。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癥的總稱。按臨床表現分為以下五型:1、頸型頸椎病頸項強直、疼痛,可有整個肩背疼痛發僵,不能作點頭、仰頭及轉頭活動,呈斜頸姿勢。需要轉頸時,軀干必須同時轉動,也可出現頭暈的癥狀。少數患者可出現反射性肩臂手疼痛、麻木。2、神經根型頸椎病頸痛和頸部發僵,有些患者還有肩部及肩胛骨內側緣疼痛; 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這種疼痛和麻木沿著受累神經根的走行和支配區放射,可以呈發作性、也可以呈持續性。有時癥狀的出現與緩解和患者頸部的位置有明顯關系, 頸部活動、咳嗽、噴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癥狀的加重。患側上肢感覺沉重、握力減退,有時出現持物墜落。可有血管運動神經的癥狀,如手部腫脹等。后期可出現肌肉萎縮。3、椎動脈型頸椎病頸肩痛或枕區痛,頭痛,眩暈,耳鳴,耳聾,惡心及視物模糊等,有時可出現肢體感覺障礙,持物不穩及猝然暈倒,往往因頭部轉動而發作,改變為正常位時迅速好轉。少數病例可出現一側瞳孔散大或假性心絞痛等癥狀。4、脊髓型頸椎病多數患者首先出現一側或雙側下肢麻木、沉重感,隨后逐漸出現行走困難,下肢肌肉發緊、抬步慢,不能快走。嚴重者步態不穩、行走困難,患者雙腳有踩棉花感。軀干部出現感覺異常,患者常感覺在胸部、腹部、或雙下肢有如皮帶樣的捆綁感,稱為“束帶感”。部分患者出現膀胱和直腸功能障礙,如排尿無力、尿頻、尿急、尿不盡、尿失禁或尿潴留等排尿障礙,大便秘結。性功能減退。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5、交感型頸椎病頭部癥狀:頭暈或眩暈、頭痛或偏頭痛、頭沉、枕部痛,睡眠欠佳、記憶力減退、注意力不易集中等。眼耳鼻喉部癥狀:眼脹、干澀或多淚、視力變化、視物不清、眼前好象有霧等;耳鳴、聽力下降;鼻塞、咽部異物感、口干、聲帶疲勞等;味覺改變等。胃腸道癥狀:惡心甚至嘔吐、腹脹、腹瀉、消化不良、噯氣及咽部異物感等。心血管癥狀:心悸、胸悶、心率變化、心律失常、血壓變化等。面部或某一肢體多汗、無汗、畏寒或發熱,有時感覺疼痛、麻木但是又不按神經節段或走行分布。以上癥狀往往與頸部活動有明顯關系,坐位或站立時加重,臥位時減輕或消失。頸部活動多、長時間低頭、在電腦前工作時間過長或勞累時明顯,休息后好轉。(二)治療方法1、中藥內服藥物:葛根20g,白芍30~60g,威靈仙15g,川芎12g,當歸12g,延胡索12g,羌活15g,甘草6g,生姜9g,大棗4枚。加減:上肢麻木嚴重者,威靈仙、羌活均增至 20g,加獨活12g,木瓜12g,地龍10g;伴頭痛頭暈、欲嘔或嘔吐者,加天麻 12g,半夏12g,藁本12g;下肢無力、步履困難者,加山茱萸 12g,鹿角膠(烊化)12g,黃芪15g。用法:每日1劑,文火煎汁,兩次相兌,分 2次服。10d為1個療程,連續2個療程。《河南中醫》2、毫針療法主穴:百會、風池。配穴:C4~6夾脊穴,天柱、大杼、肩髃、肩貞、臂臑、曲池、外關、合谷。操作:病人取俯伏坐位,常規皮膚消毒后,用直徑 0.38mm,長度40~65mm毫針刺入穴位。針百會時,沿頭皮平刺 30~40mm。頸、肩部疼痛明顯者迎經脈循行方向刺入,施行快速捻轉,強刺激使針感沿經脈放散到頸部;頸、肩部麻木明顯者隨著經脈循行方向刺入,捻轉角度小,用力輕。風池穴可深刺 3O~45mm,針尖向鼻尖斜刺,使局部產生酸脹感并向頭頂顳部、 前額擴散。余穴均采用平補平瀉或補法。每次留針 30min,每天1次,10次為1個療程。《中國民間療法》3、溫針灸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主穴:風池、頸1、頸2夾脊穴或局部結節或壓痛處。操作:用3寸毫針,刺入 1~1.5寸深,針柄處加艾條,灸 3壯。1次/d,10次為1個療程。《中醫藥導報》4、實按灸主穴:以阿是穴為主,若無明顯壓痛,取頸夾脊穴。操作:用普通藥物艾卷,將艾卷的一端在酒精燈上點燃,在穴位上覆蓋 5~層白棉布并用左手固定,右手持艾卷并將點燃的一端對準穴位按在白棉布上,當患者感覺到灼熱時立即將艾卷提起,稍待片刻,再重新按下,若艾火熄滅,重新點燃,或用2~3支艾卷點燃輪流交替使用。每穴按灸5~10次,灸至局部皮膚呈現紅暈,并使患者感覺到灸火的熱力透達組織深部為度。 每日1次,5次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 2天,治療2個療程。《實用中醫藥雜志》5、雷火灸主穴:風池、大椎。操作:點燃2支藥,固定在灸具上,選取風池、大椎穴,距離皮膚 2~3cm,采用平補平瀉的手法,灸的時間不能少于 10min,每個穴位來回灸為一次,灸 9次為1壯,每壯之間用手壓一下被灸處,灸 3~4壯,每天1次。療程為10d。《臨床醫學》6、熱敏灸主穴:在頭頸肩部及上肢熱敏化高發區尋找熱敏穴實施灸療, 初始多在易出現熱敏現象的頸夾脊穴、百會、大椎、至陽、手三里、陽陵泉等穴位附近或皮下有硬結、條索狀物等反應物部位。操作:按下述4 步驟分別進行回旋、雀啄、往返和溫和灸,先行回旋灸2min溫熱局部氣血,繼以雀啄灸 2min加強敏化,循經往返灸 2min激發經氣,再施以溫和灸發動感傳、開通經絡。當某穴位出現透熱、擴熱、傳熱、局部不熱 (或微熱)遠部熱、表面不熱(或微熱)深部熱或其他非熱感等(如酸、脹、壓、重等)感傳時,此即是熱敏化穴,探查出所有的熱敏穴后,選擇1~3個最敏感穴位予以灸療至感傳消失、皮膚灼熱為止。完成1次治療的施灸時間因人而異,一般從數分鐘至1小時不等。每天1次,7天為1療程。《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7、溫和灸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主穴:天柱穴(后發際正中直上五分旁開 1.3 寸處)。操作:用1.2cm×20cm青艾條,灸雙側天柱穴,每次30~50分鐘,每天1次,20天為1 個療程。注意施灸穴位處應除去毛發,并防止局部燒傷皮膚。《中國中醫藥》8、耳穴貼壓主穴:頸椎、神門、枕、腎。配穴:眼花者配屏間,頭痛頭暈者配緣中、心、肝;耳鳴者配耳中、內耳、內分泌;惡心嘔吐者加交感、腎。操作:將王不留行籽用膠布貼壓雙側耳穴。囑患者每日自行按壓數次 ,3~4天換貼1次。《河南中醫》9、耳穴按摩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醫者雙手掌擦患者耳廓數下,以大拇指指腹沿皮質下-腦垂體-對耳輪內側緣-耳屏前;沿耳輪4-耳輪3-耳尖循環按摩,以打通任督二脈,再用兩手拇指、食指提捏對耳屏,由前下方向外上方來回按摩。每日1次。《中華中醫藥學刊》10、靈龜八法主穴:根據靈龜八法逐日按時開穴法,按照謝氏的《靈龜八法開穴簡表》,采用按時取穴法,分別選取列缺-照海、內關-公孫、外關-足臨泣、后溪-申脈4組中的1組進行針刺。操作:常規消毒后,先針刺開穴,得氣后針刺配穴(如列缺為開穴,則照海為配穴),行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留針 30分鐘,留針期間每隔 5分鐘行針1次。每天1次,每周6次,休息1天再繼續治療。《新中醫》11、刺血拔罐操作:患者取坐位,低頭,充分暴露頸部,碘伏常規皮膚消毒,取七星針由上而下叩刺:(1)督脈經從啞門叩刺到大椎穴;(2)足太陽膀胱經從天柱穴叩刺到風門穴;(3)足少陽膽經從風池穴叩刺到肩井穴。醫者充分運用腕力均勻叩刺 ,忌粗暴用力,令局部出血為度,如有明顯壓痛部位須重點叩刺,叩刺后加拔罐數只,可吸出大量瘀血。隔日叩刺1次,每次選用2條經脈,交替叩刺,10天為1個療程。《上海針灸雜志》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12、水針刀操作:以曲安奈德、利多卡因、維生素 B12等注射液配制松解液 ,選擇肌結節、肌條索或韌帶、肌腱粘連處進行左右上下疏松剝離治療。確定治療點 ,嚴格無菌操作,局部常規消毒,無菌孔巾覆蓋,刀口線與肌纖維、韌帶或肌腱方向一致,快速進刀至皮下 ,抽無回血,注射0.5~1ml,先行淺筋膜松解,然后進刀至肌纖維、韌帶或肌腱中,再次抽無回血注射松解液3ml,行左右上下疏松剝離治療。若治療過程中,病人出現放射樣疼痛,應該調整進刀方向。治療完畢即出針,以干棉簽壓迫針孔,術畢創可貼貼傷口,每次3個點,每7天一次,連續3次觀察療效。《光明中醫》13、推拿手法操作:第一步,肌群放松法。患者取坐位,醫者立于患者后方,用拇指指腹或掌根進行推揉、點按頸項部雙側的肌群,然后用滾法或揉法放松頸肩部及上背部緊張痙攣、僵硬的肌肉,手法滲透有力,至肌肉深層溫熱,大約10min。第二步,反應點松解法。該步重點對頸后部兩側及肩上部、上臂僵硬的肌肉、結節點及按痛點進行施術,用一指禪推法、拿法和彈撥法,手法輕重以患者能忍受為度,約10分鐘,使患者肌群放松。第三步,穴位點按法。點按風池、缺盆、天宗、極泉、肩井、肘髎、曲池、小海、少海、手三里、內關、外關、列缺、合谷、神門等穴位,靈活運用,對癥選穴,疏通經絡,松弛頸肩臂部肌肉,約 6分鐘。第四步,牽引旋扳法。醫者立于患者后方,雙肘支于患者雙肩,雙手掌托于患者頭兩側的乳突處,四指扶患者雙下巴,拇指扶頭后發際,向上牽拉,約1~2分鐘,然后左右側各進行一次旋轉扳法。第五步,臂叢牽抖法。醫者雙手握患者手掌,于手掌向上及向下的旋前旋后位分別牽抖患肢 3~5次。以上治療每日 1次,連續7次,休息3天后再治療2次為1個療程。《福建中醫藥》14、小針刀治療點:取頸背壓痛點或頸椎病變部位1~4點為治療點。操作:選用漢章牌小針刀Ⅰ-3型,Ⅰ-4型。患者取坐位,將頭支撐穩妥,或健側臥位,頭部適當墊枕,保持脊柱水平位,頸部盡量前屈。常規消毒,以1%利多卡因液治療點局麻,接著按針刀進針四步規程:即定點,定向,加壓分離,操作進針,使刀口線與脊柱縱軸方向一致。垂直刺入皮下直至病變部位。此時患者多有酸脹、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麻痛感,術者則感到刀下沉緊,沉滯及堅韌感,遇有骨質則為堅硬感。在該處進行縱行疏通剝離二、三刀,再橫行剝離二、三刀。有骨刺感時在其上鏟削二、三刀。撥出針刀后向病變部位每點注入混合藥液 2ml(內含利多卡因 20mg,維生素 B120mg,維生素B12100μg,強的松龍5mg)局部輕度按摩,左右旋轉及提拉頭部數次,4天施術1次,3次為1個療程。《中國誤診學雜志》15、穴位埋線主穴:頸穴1與頸穴2(分別位于C5和C7棘突旁開1.5寸處,均為雙側);配穴:頸型加大椎、大杼;神經根型加大杼、肩井;椎動脈型加完骨。操作:先令患者俯伏坐位,用2%利多卡因作穴位局部浸潤麻醉,然后剪取0~1號鉻制羊腸線3cm,用小鑷子將其穿入制作好的9號腰椎穿刺針管中,垂直快速進針。當針尖到達皮下組織及斜方肌之間時,迅速調整針尖方向,以 15°角向枕部透刺,尋找強烈針感向頭部或肩臂部放射后,緩慢退針,邊退邊推針芯,回至皮下后拔針,用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創口貼敷固定。每 20天埋線1次,每次為一個療程,共 5 次。《光明中醫》16、穴位注射主穴:頸夾脊穴(指相應病變椎體處棘突下旁開 5分取之)。操作:藥物選取地塞米松注射液1mL(含5mg)、骨肽注射液2mL、2%利多卡因1mL。患者取坐位,頭前傾10°或30°。采用一次性5mL空針(加長型針頭)。選準穴位后,局部常規消毒,針尖與頸椎成70°角進針,深入1.2~1.5寸,待針感傳導至枕、肩、臂、肘、指等處時,將上述3種藥物混合液緩慢注入穴位。每次取患處頸夾脊穴4個穴位,每穴分別注入1mL混合藥液。然后用TDP(特定電磁波治療儀)照射患處30分鐘。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世界中醫藥》17、藥石蒸熨藥物:制川烏10g,制草烏10g,制附子20g,肉桂15g,桂枝20g,麻黃30g,細辛15g,羌活20g,丁香15g,川椒15g,艾葉20g,紅花20g,當歸20g,川芎30g,威靈仙30g,伸筋草30g,透骨草30g。操作:藥袋的制作:將上述中藥加工成細末后裝入30cm×10cm的薄布袋內備用。另精選直徑1.0~1.5cm的鵝卵石(或光滑無角的砂石)2kg,置鍋內以武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火翻炒 15min,裝入另一稍大的布袋內備用。將如法炒熱的石袋放在床頭置枕部位,再把藥袋放在石袋上方。囑患者取仰臥位,頸后部正對藥袋。如溫度過熱可墊數層紗布調整,以頸部感覺略燙為度。當溫度降低則適時減取所墊紗布,可翻轉石袋保溫。每日治療1次,每次蒸熨45~60分鐘。10天為1個療程。《遼寧中醫雜志》18、藥物竹罐療法藥物:桂枝30g,防風20g,紅花20g,露蜂房10g,女貞子30g,威靈仙20g等。置于以干毛巾縫制的口袋內,封口,用 3000ml 水充分浸泡后,煎煮,待藥液沸騰后,保溫于 45℃左右,以備拔罐時用。竹罐制作:竹罐是采用直徑 3~5cm堅固無損的竹子,制成 6~8cm或8~10cm長的竹罐,一端留節作底,另一端作罐口,用刀刮去青皮及內膜,制成形如腰鼓的圓筒。用砂紙磨光,使罐口光滑平整。操作:拔罐部位分別以大椎、雙側肩井、雙側天鼎及雙側肩胛骨內上角為中心,共拔7個罐。先將竹罐放于煮沸的藥液中煎煮 1min,然后用鑷子夾出,再用手將其中的沸水或藥液甩干再放于治療部位, 借助于沸水或藥液的熱力排出其中空氣,造成負壓,使之吸附于腧穴或應拔部位的體表而產生刺激。 每次留罐7~10分鐘。1次/天,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 2天。《天津中醫藥大學學報》二、落枕(一)、臨床表現落枕又稱“失枕”、“失頸”,是指急性單純性頸項強痛、活動受限的一種病癥,又稱頸部傷筋,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一般表現為頭向患側傾斜,一側項背牽拉痛,甚則向同側肩部及上臂擴散,頸項活動受限,并有明顯壓痛。現代醫學認為是頸部肌肉痙攣所致,多由睡眠姿勢不當,枕頭高低不適,或頸部扭傷,或感受風寒所致,一般無器質性病變。(二)、治療方法1、中藥內服藥物:柴胡、前胡、川芎、枳殼、羌活、獨活、茯苓、桔梗、人參、生姜各12g,薄荷、甘草各6g。加減:寒氣重者去柴胡、薄荷 ,加桂枝5g,細辛4g;痛劇者加乳香 6g,沒藥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6g;有內熱者加石膏30g,葛根15g;體實者去人參;瘀滯重者加當歸 12g;兼濕熱者去人參,加黃柏8g,蒼術12g。用法:每天1劑,水煎,分2次溫服。藥渣用毛巾包好趁熱敷患處。治療1~天。《廣西中醫藥》2、頸三針主穴:天柱、百勞、大杼。操作: 使用環球牌30號不銹鋼毫針, 取坐位,常規消毒進針,天柱、百勞選用1.5寸毫針,直刺1寸,得氣后行提插瀉法,使局部產生酸脹感,天柱穴酸脹感可放射至頭后部,大杼穴選用1寸毫針,直刺0.8寸,局部酸脹,向肋間放射,留針30分鐘,每日1次, 治療同時囑患者做頸項各項活動。《山西中醫》3、手三針主穴:后溪穴,向掌心垂直刺入 1.0~1.5 寸;中渚穴,以30°向腕部斜刺1~1.5寸;三間穴,垂直刺入0.8~1.0寸;均取患側穴位。操作:患者取坐位,微握空拳稍放松,穴位定位后,皮膚常規消毒, 選用華佗牌30號2寸毫針,針刺后溪、中渚、三間穴,然后快速提插捻轉針柄行強刺激手法,得氣后,令患者起立,做頸部前屈、后伸及左右側屈、旋轉活動,范圍由小到大,由慢到快,待感到疼痛時,令患者停止活動,并保持痛的姿勢,醫者提插捻轉針體以加強刺激,同時,再令患者活動頸部,如此反復進行。待患者癥狀消失或明顯減輕后即可起針,每日治療1次。《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4、透刺法主穴:風池穴。操作:患者取坐位或側臥位(患側朝上),穴位常規消毒,選用華佗牌(蘇州醫療用品有限公司生產)0.30mm×50mm一次性無菌毫針。采用挾持進針法,快速進針,針尖向對側風池穴,進針40~45mm,施捻轉瀉法(捻轉頻率為90次/分鐘,捻轉幅度為180°)1分鐘,使針感沿后項向肩背部傳導 ,留針30分鐘,每10分鐘運針1次。《中醫藥導報》5、溫針灸主穴:阿是穴、后溪、落枕穴、列缺。操作:患者取俯伏坐位或側臥位 ,消毒后取0.35×40mm毫針于壓痛點處及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穴位處垂直刺入,行提插捻轉,用瀉法,得氣后取約2cm艾條一段,套在針柄之上,距皮膚2~3cm,從其下端點燃施灸,留針30分鐘,治療中如患者覺燒灼感,可在該穴區置一硬紙片,以減熱感。《針灸臨床雜志》6、穴位注射主穴:阿是穴。操作:患者取坐位頭略前傾。取局部疼痛最明顯的一點即阿是穴。 抽取復方當歸注射液4ml,局部常規消毒,進針有酸脹感且回抽無血后, 緩慢推注藥液2ml,出針以消毒棉簽按出針孔。《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7、平衡針刺主穴:主穴取頸痛穴,輔穴取肩痛穴。操作:患者取坐位,采用平衡針法,頸痛穴位于無名指與小指指掌關節結合部的正中點,手呈半握拳姿勢取之。右側病變取左側穴位,左側病變取右側穴位。針感以局部酸麻脹痛為主。肩痛穴位于足三里穴下2寸,偏于腓側1寸,針刺體位取坐姿膝直位。亦采用交叉取穴,應用提插針刺手法,以遠距離(足面足趾)觸電式針感為佳。常規消毒后,快速刺入,提插捻轉行強刺激瀉法,針感以患者耐受為度,留針15分鐘,并囑患者嘗試活動頸部。《上海針灸雜志》8、撳針主穴:阿是穴、肩中俞、肩外俞、肩井。操作:患者取坐位,常規消毒后,將滅菌撳針(蘇州華佗牌)埋在上述穴位上;接著在15分鐘內讓患者頸部旋轉屈伸進行配合的運動治療,并同時對感受的新阿是穴(疼痛陽性點)再補埋撳針(其間“讓患者頸部旋轉屈伸運動、感受其他阿是穴、補埋撳針”的治療次數為 2~3次)。《江西中醫藥》9、巨刺法主穴:昆侖。操作:患者雙下肢伸直端坐在診療床上,用28~30號1.5寸華佗針灸針針患病對側的昆侖穴,如雙側患病針雙側,施捻轉補法,使局部有熱感并有針感沿小腿外側向上傳導為宜,留針30min,每lOmin行針1次。針刺得氣后保持患者坐姿不變,囑患者開始小幅度做前屈、后仰、側屈及旋轉頸部活動,一般宜向痛甚方向活動,運動幅度逐漸加大,患者有越來越輕松的感覺,直至針刺結束。《中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國民間療法》10、腹針療法主穴:中脘、商曲(患)、滑肉門(患)。配穴:頸項雙側疼痛加商曲 (雙)、滑肉門(雙),頸項后正中疼痛加下脘、商曲(雙)。操作:穴位常規消毒后,用0.25mm×40mm的一次性針灸針快速針入上述穴位,調整到規定深度后留針30min起針。進針深度:中脘深刺,針尖至腹壁肌肉層之上;滑肉門中刺,針尖至脂肪層中;商曲、下脘淺刺,針尖入皮下即可。每天1次,3次為1個療程。《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11、眼針主穴:根據眼針8區l3穴分布規律,采用病位取穴法,選取患側眼部上焦區(位于眼外眥與眼眉外1/4連線之眶緣皮下)。操作:取長15mm(直徑0.35mm)短毫針,先用左手向鼻側壓住眼球,并使眼眶內側皮膚繃緊,右手持針,與皮膚約15度角,用平刺法自外眥沿眶緣刺向眼眉方向,進針約8mm,一般不用手法,如針后無得氣感,可稍提針,重新調整方向再刺,或可刮針柄數次促其得氣。得氣時可有觸電樣及酸麻、發熱、發涼、竄動感。如仍未得氣,則可在健側眼對稱部位之上焦區再刺一針,然后囑病人活動頸部,直至疼痛大減或消失。留針5~15min。《人民軍醫》12、腕踝針主穴:根據腕踝針區域劃分,落枕部位多發生在上 5區和上6區,所以,腕部刺激點選取患側上 5和上6。操作:患者取坐位,穴位常規消毒,選取 30號1.5寸毫針,左手用舒張或提捏手法固定穴位,拇、食指固定針柄,中指緊貼針身,使針尖與皮膚呈 30度角快速刺入皮下。進皮后,針尖朝向頭部,將針體放平,與皮膚呈 10度左右貼近皮膚表面,針體沿皮下淺表層緩慢刺入約 1.4寸,以針下有松軟感,而病人無酸、麻、脹、痛等針感為宜。同時,囑患者做各方向的轉頸運動,動作輕柔,但幅度盡可能的大。留針 30~60min,其間,不行針刺手法。每日 1次,3次為療程。《廣西中醫學院學報》13、電針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主穴:懸鐘、后溪。操作:讓患者坐在靠背椅上,放松全身肌肉,暴露穴位。先取雙側懸鐘穴,術者持2.5寸毫針雙手同時進針,直刺1.5~2寸。后選雙側后溪穴,直刺0.3~0.5寸。根據病人體質分別采用強刺激或中強刺激手法。使之產生酸脹沉麻感,然后接通G6805治療儀。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每次 15~20min。治療期間令患者前后左右轉動頭頸部。活動范圍由小逐漸增大。 《臨床醫學》14、艾灸療法主穴:大椎穴、大杼穴、天柱穴、天宗穴、肩中穴、阿是穴。配穴:背部疼痛加后溪;頭痛惡寒加風池。操作:艾條懸灸,每穴灸治5~10min。如該處出現跳痛、蟻咬、針扎、熱流串動感覺時,適當延長艾灸時間,至以上感覺減弱為宜。《武警醫學院學報》15、指針主穴:天宗穴。操作:患者取坐位,醫者立于患者身后,雙手點按雙側岡下窩中,肩胛岡下緣與肩胛下角之間的上中 1/3交點處之天宗穴。力量由輕漸重,同時囑患者向左右前后緩慢活動頭部,活動至最痛處時適當停留再放松 ,如此反復,1~2min后疼痛開始緩解。十多分鐘后疼痛基本可緩解 ,活動可基本恢復正常。繼續點按 5min以上即可結束治療。《海軍醫學雜志》16、耳穴貼壓主穴:頸、頸椎、神門和相應壓痛區 (點)為主穴,肝、脾為配穴。操作:單耳取穴,首先取患側耳穴,先在一側耳廓以 75%酒精局部消毒,再將附有王不留行籽的小貼布貼在所選穴位上 ,囑患者每日按壓 3~5次,每次按壓2~3min,以耳穴發熱或出現熱痛脹感為宜,貼壓1天。兩耳交替,一般2次治愈,強刺激治療,1次可緩解癥狀。《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17、指掐耳穴主穴:枕、頸、頸椎。操作:落枕當天用指掐雙側耳穴1次,次日再用指掐耳穴1次。(1)患者取坐位,醫者與患者面對面,將左手大拇指置于患者右耳上方,右手食指置于患者左耳下方,拇指指甲尖分別對著“枕、頸、頸椎”耳穴,尋找到痛點后,用食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指頂住耳后,拇指在上方與之對掐50至100次,用力以患者能承受為度。(2)患者也可自己操作,但拇指與食指的放置剛好與醫生的相反,即將大拇指置于耳后,用食指指甲尖對著相應的耳穴,尋找到痛點后,用拇、食指上下對掐50至100次,力度以自己能承受為度。(3)無論是醫生幫助治療還是患者自己操作,手法均宜由輕到重,以指掐耳穴有脹痛感, 所在部位發熱、發紅, 且能忍受為度, 同時囑患者輕輕轉動頭頸。第2天繼續用此法指掐上述耳穴 , 以鞏固療效。《陜西中醫》18、走罐主穴:依據經絡循行部位,確定走罐范圍。依據疼痛、壓痛部位辨別所累及的肌束。胸鎖乳突肌壓痛點在肌束走行區;斜角肌壓痛點在胸鎖乳突肌起點深處及第一肋水平處;斜方肌疼痛可牽涉到枕骨和全部胸椎棘突;肩胛提肌壓痛點在肩胛骨內上角處,疼痛可向枕部、肩臂部放射。若胸鎖乳突肌、斜角肌受累則主要在頸側部、頸后三角以及胸鎖乳突肌走行區施術;斜方肌、肩胛提肌受累,則在頸后部及斜方肌走行區施術。按經絡循行部位確定走罐范圍。天柱 -肩髃, 啞門-肩貞,啞門-至陽或命門,大杼-膈俞或腎俞,附分-膈關或志室。操作:采用大、中、小號玻璃火罐,先在選定的走罐部位的皮膚上涂抹潤滑油,采用大小適當的火罐拔罐,循經往返運動,至皮膚潮紅或紅紫,并出現成片的痧疹為度。一般背部用中號或大號罐,頸部用中號或小號罐,骨縫及關節處多用小罐。每日1次,2次為1療程。《福建醫藥雜志》19、刺絡拔罐主穴:肩背部痛點阿是穴。操作:取肩背部壓痛明顯的阿是穴1~2個/次,常規局部消毒后,梅花針輕叩后加拔火罐,至局部出血少許。《光明中醫》20、推拿療法操作:分三步,(1)放松頸部肌肉:患者取坐位,醫者站其后。先將云香精( 廣西玉林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 ) 搽在患側頸部, 等待片刻云香精稍干后 ,再在患側頸部涂擦少許醫用凡士林;醫生一手扶患者頭頂部,另一手在頸部操作。注意冬天醫生手較涼時,應搓熱雙手后才能操作。開始時,醫生用掌根揉法以放松患側頸肌,力度由輕到重,經操作3~5分鐘后,患者頸部明顯發熱,頸部肌肉此時可得到放松。(2)點按阿是穴并活動頸椎:一手扶頭,另一手大拇指在患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側頸部(以棘突旁、胸鎖乳突肌等處為重點)尋找壓痛的最痛點(即阿是穴,多數患者該處可摸到呈小棗核的痙攣條索狀肌腹),然后按住最痛點不放,力量由輕到重,以患者能最大耐受為度。在按住最痛點的同時,囑患者做頭部最大范圍的左右旋轉動作,旋轉動作宜緩慢,旋轉幅度由小到大,旋轉到病側的最大限度時可停留片刻, 醫生扶頭的一手可配合患者做頭部左右旋轉動作 , 左右旋轉3~5次,時間約2分鐘。(3)頸椎旋轉扳法:用提拿法提拿頸部肌肉,在頸部肌肉完全放松的情況下,囑患者放松,用搖法使頸項做輕緩的旋轉,輕搖2~3次后,囑患者頸部置前屈位時,此時用穩而快速的手法迅速向一側加大旋轉幅度行頸部旋轉扳法,然后再在另一側同樣做扳法,扳時不必追求彈響聲。最后用按拿風池、肩井、天宗等穴,用拍法拍打肩背部結束。《按摩與導引》21、中藥離子導入藥物:桃仁20g,紅花20g,羌活30g,獨活30g,姜黃30g,麻黃30g,桂枝30g,木瓜50g,當歸30g,川芎20g,白芍50g,透骨草30g,乳香20g,沒藥20g,千年健30g,自然銅30g,甘草50g。操作:將上述中藥置鍋內加水5~6倍,煎煮1h,過濾清汁500ml備用,取藥墊兩塊,用藥液25ml,浸透并加熱,貼在患者頸項部疼痛處,將治療機(北京無線電儀器廠生產)正負極分別接在導電橡膠極板并插入襯墊上,固定妥貼后開機調節電流,至患者能忍受范圍內,治療時間30min。《河南中醫》22、中藥外敷藥物:生川烏頭15g,生草烏頭15g,干姜30g,紅花30g,莪術30g,三棱30g,歸尾30g,川芎30g,羌活30g。操作:將上藥搗成粉,放入小碗中用文火,一邊攪一邊加水,直到成黏糊狀。施治時先將弄好的中藥平鋪在油紙上 , 之后找出病人疼痛最為明顯的地方貼敷 ,四周用膠布固定,1天一換。《內蒙古中醫藥》23、刮痧療法操作:(1)橋弓刮:自乳突沿胸鎖乳突肌自上而下刮至鎖骨上窩。胸鎖乳突肌痙攣、壓痛時刮拭。(2)八字刮:自肩胛提肌起點附近沿其走行方向刮至其止點(肩胛內上角),在其止點作點、按、揉等復合性手法。肩胛提肌痙攣、壓痛時刮拭。(3)項從刮:以后項部督脈經3穴(腦戶、風府、啞門)為主要刺激點。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輔以枕外隆凸下至乳突根部,沿顱骨下肌層左右各分成6個等分,以每1個等分為1個刮拭帶,左右兩側共計12個。(4)項五帶:從后發際項正中線至第3胸椎棘突下(身柱穴)為第一帶;第二帶起于風池穴,經肩上(肩井)至肩髃;第三帶同第二帶(對側);第四帶、第五帶為第3頸椎至第3胸椎兩側夾脊。第二、第三帶必須加強肩井穴刮拭;第五帶需以刮板厚角作點、按、揉等復合性手法。刮痧時應有明顯感應,即酸脹感,偶有放射感。《針灸臨床雜志》24、中藥熏蒸療法藥物:桂枝15g、赤芍15g、透骨草15g、威靈仙15g、沒藥10g、防已15g、伸筋草10g、紅花10g、乳香10g。操作:藥物煎好后,注入大連鵬達公司生產的sz-88ⅢGN型熏蒸床的蒸發器內,令患者暴露患處,平躺在熏蒸床上,經保暖后進行熏蒸治療。熏蒸時間30min/次,1次/d,在治療期間,注意詢問患者舒適度,觀察患者的反應。《按摩與康復醫學》三、髕骨軟化癥(一)、臨床表現膝關節髕骨軟化癥是膝部的一種常見運動損傷,也稱髕骨勞損。祖國醫學認為“諸筋者皆屬于節”,“膝為筋之府”,膝關節的正常活動無不與有關的“筋”有著密切的關系。髕骨軟化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髕骨軟骨軟化,而在于與膝關節運動相關的肌肉、韌帶功能失衡、產生硬化或攣縮,進而造成膝關節運動功能失衡,造成髕骨骨內高壓,軟骨受損。臨床通常表現為膝關節疼痛、跛行等,是膝關節疼痛的常見原因之一。(二)、治療方法1、溫針灸主穴:犢鼻、內膝眼、伏兔、血海、梁丘、鶴頂、陰陵泉、足三里、阿是穴。操作:用2寸無菌毫針,針刺得氣后,留針 30min,并將2cm長的艾條段插于內膝眼、犢鼻的針柄上 (或血海、梁丘、鶴頂、內膝眼、犢鼻、阿是穴任選兩穴),一般艾條段每次燃燒時間為20~30min,同時加TDP照射,調節高度到患者感到溫熱舒適為宜,時間也為30min。《四川醫學》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2、電針主穴:取內、外膝眼穴。操作:患者取平臥位。(1)用75%乙醇常規消毒。(2)取兩枚無菌針灸針。采用夾持法進針,沿膝眼穴向上斜刺,深約 70mm,使針體處于髕骨關節內,患者產生酸脹得氣,予平補平瀉手法。(3)得氣后接電針刺激儀,予疏密波,電流強度2mA。(4)治療時間為20min。隔日1次,連續治療20d。《上海針灸雜志》3、粗銀針綜合療法主穴:股四頭肌內側頭、外側頭,內、外膝眼四個點。操作:在選定的四點局部消毒后,在皮下注入 2%利多卡因注射液0.3ml,然后將粗銀針刺入直抵骨面,患者會有明顯酸麻脹感,再在針尾端固定 2cm長的艾炷,點燃,每次燃燒柱 2炷,治療約30分鐘,結束后取針,針眼處外擦強力碘并貼創可貼,隔日一次, 5次為一個療程。《新疆醫學》4、中藥熏洗藥物:用艾葉、當歸、桑寄生、牛膝、劉寄奴、獨活、秦艽、地鱉蟲、地龍各20g,川烏、草烏各30g,花椒、白附子、紅花各l0g,伸筋草30g。操作:上藥加適量清水煮沸后用文火再煮10min,然后將藥液倒入盆中加200m1食用醋,將患膝置于其上方,患膝覆蓋毛巾,利用蒸氣熏蒸患膝 20min,待藥液溫度降至皮膚可耐受時,用毛巾浸藥液熱敷外洗患膝 20~30min,每日2次。每劑中藥可用1~2d,連續用藥2周。《中國中醫急癥》5、推拿手法操作:首先,患者取俯臥位,采用滾法、拿法、按揉法、彈撥法松解膝后腘繩肌,并點按委中、委陽、承山穴。其次,取仰臥位,腘窩處墊以小枕,使膝關節保持于微屈 10~15°,以拿法、滾法按揉股四頭肌、脛前肌和骼脛束,尤以股內側肌和骼脛束為重點,并用揉、點按、拿等手法松解髕骨兩側支持帶、內外側副韌帶、髕韌帶,點按梁丘、血海、陰陵泉、陽陵泉、足三里、鶴頂、內外膝眼等穴,以酸脹為度。再次,患者取仰臥位,伸膝關節放松肌肉,最大限度推移髕骨分別向內側或外側,用食、中、無名指或拇指尖摩動刮揉髕骨內外側緣,同時用掌根或拇指按揉內外側股骨髁; 而后以最大限度向上下左右各個方向推移髕骨,順逆時針交替,盡可能增加髕骨活動度。最后,患者取仰臥伸膝位,囑患者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放松肌肉,醫者用五指抓緊髕骨,五指尖嵌入髕股關節間隙,最大限度將髕骨抓離股骨髁關節面,并略作屈伸膝關節活動;并屈伸患膝數次,以拍打、搓揉等手法結束。每日手法治療 1次,每次約20min。《上海中醫藥雜志》6、微絡放血法操作:在患者大拇指及小指距離掌指關節第一指間橫紋附近找到曲張的小靜脈,醫生帶上一次性消毒手套,局部常規用安爾碘消毒后, 用注射針頭輕快點刺出血后,局部輕輕擠壓并不時用酒精棉簽擦去血痂從而保證出血 1ml,每周放血2次,治療3周為1個療程。《福建中醫學院學報》7、小針刀部位:以髕骨周圍硬結,壓痛點(或反應點),攣縮條索處,韌帶附著處為治療部位。具體在髕骨周圍、髕上囊、髕下脂肪墊、髕兩側支持韌帶、髕骨韌帶附著處等部位。操作:患者仰臥位,患肢伸直,每次治療選擇3~5個反應明顯的部位,用龍膽紫做標記,戴口罩帽子和無菌手套,局部嚴格消毒,鋪無菌洞巾,在每個治療點上用一次性5ml注射器注射鎮痛液(2%利多卡因10ml、曲安奈德40mg)1~2ml,用高壓消毒的平刃小針刀操作,刀口線方向與治療部位的神經、血管、肌纖維、肌腱韌帶走行方向一致,盡量避開淺表血管。選擇好方向,醫者左手拇指切按著進針點,右手持針刀,刀刃稍加壓按在治療點上,在中指和無名指的保護下快速刺入皮下后緩慢進針刀至病灶部位,肌腱、韌帶附著處可直達骨面操作。操作時縱行疏通剝離,橫行擺動剝離,對瘢痕硬結、條索處病灶,視病灶范圍大小,切開3~5刀,橫行鏟剝,側刀推切剝離或廣泛性通透剝離,粘連或瘢痕較大的部位可十字切開3~5刀,然后疏通剝離,至針下出現松動感為度。松解髕下脂肪墊時,在髕韌帶中點直進針刀,穿透髕韌帶后傾斜針刀與髕韌帶平面約呈15°角后左右分別疏通剝離,將粘連的髕韌帶與脂肪墊充分分離。出針后用消毒敷料按壓針孔3~5min,不出血后用創可貼貼敷,24h內勿濕針孔。每周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甘肅中醫學院學報》四、骨質疏松(一)、臨床表現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全身性的代謝性骨骼疾病 ,其特征是骨量減少和 (或)骨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組織微結構破壞,因此骨強度下降,骨脆性增加,容易發生骨折。其臨床表現主要有:(1)全身疼痛:腰背酸痛最為常見。(2)骨骼變形:彎腰、駝背、身材變矮。(3)易發骨折:常見骨折部位是脊椎骨、髖部、橈骨遠端。(二)、治療方法1、中藥內服藥物:何首烏、熟地、杜仲、黃芪各 15g,狗脊、肉蓯蓉、當歸、骨碎補、淫羊藿、菟絲子、桑寄生各 10g。用法:1劑/d,水煎服,2個月為1療程。《實用臨床醫學》2、電針主穴:命門、腎俞、腰眼、環跳、風市、陽陵泉、委中、承山、昆侖。操作:患者取俯臥位,常規消毒后,取15~30mm毫針直刺入所選穴位,采用平補平瀉手法,以局部酸麻脹為度,用電針儀取主穴二組(每兩個穴位一組),用疏密波通電,每次20分鐘,每日1次,10天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2天,共治療3個療程。《首都醫藥》3、腹針主穴:取中脘、下脘、氣海、關元。配穴:取滑肉門、外陵、氣穴 (雙)。操作:常規消毒后,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深刺,滑肉門、外陵、氣穴中刺,留針30分鐘,其間行針導氣1次,隔日1次。《中國中醫藥科技》4、耳針主穴:子宮、腎、內分泌、卵巢、腎上腺、皮質下。配穴:肝腎陰虛組加肝,脾腎陽虛組加脾。操作:用王不留行籽膠布貼壓,交代患者自行按壓 5~6次/d,每次 10min左右,留針3~4d,兩耳交替治療,以實埋 30d為1療程,休息5天后再進行第2療程,共治療 3個療程。《中國中藥》5、溫針主穴:取大杼、大椎、命門、脾俞、足三里及懸鐘穴。操作:命門直刺 1.5cm,大杼向內刺入 1.5cm,余穴直刺約 3cm,得氣后留針,然后在針柄上套 2cm的艾條,從下端點燃進行溫灸,艾條燃盡即出針,隔日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次。《中國康復》6、懸灸部位:結合X線、CT,確定疏松部位、壓縮性骨折部位、骨刺形成節段。操作:取上述部位椎骨節段上下之膀胱經第一條側線, 先通電針,左右穴位為一組,用連續慢波,強度以患者能夠忍受為度,留針 30min。完后選取4~6根艾條,對準電針穴位,懸灸 1h,以穴位區域皮膚潮紅為度。每天 1~2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 1d,共治療2個療程。《上海針灸雜志》7、穴位注射主穴:第1組:腎俞、足三里;第 2組:關元俞、三陰交。注射藥物及劑量:黃芪注射液,每次每穴1mL,每次注射2穴,左右共4穴。操作:穴位部位常規消毒后,選用5mL一次性注射器,采用快速進針法將注射針頭快速刺入皮下,行提插手法至得氣,回抽無血液即將藥液緩慢推入。療程:隔日治療1次,每次治療選用1組穴位,2組穴位交替使用,3個月為1個療程,休息15d后,繼續第2個療程。《天津中醫》8、熱敏灸主穴:熱敏化的腧穴以腰骶部突出部位及繼發下肢循行路線上的穴為高發區 ,多出現在至陽、陽陵泉、昆侖、委中、委陽等區域。操作:用純艾條對上述穴位分別依序進行回旋、雀啄往返、溫和灸,使熱感深透,擴散并傳至下肢,灸至熱感回縮并感施灸點皮膚灼熱為止,第 1 周為每天1次,第2~4周為3天1次,第5周~3個月為每周1次。《現代中醫藥》9、穴位埋線主穴:八會穴之大杼、陽陵泉、絕骨。操作:用注射法,將0~1號鉻制免煮型醫用羊腸線剪成1cm長線段,放在經高壓消毒后的9號腰椎穿刺針管前端,后接針蕊(針蕊前端磨平)。患者采用俯臥位,穴位嚴格消毒局麻后,將備用針刺入上述穴內 2~5cm,得氣后用提插瀉法,然后邊推線邊退針,外蓋敷料,埋線后的 3d內,局部禁止沾水,防止感染。在此期間,患者飲食宜清淡,避免酒、辛辣刺激性食物,過敏體質者應少食魚蝦等食物。15d埋線一次,3次為一療程,一療程完畢后,間隔 7~10d,再行下個療程。《中國醫療前沿》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五、腰椎間盤突出癥(一)、臨床表現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因椎間盤變性、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壓迫神經根、馬尾神經所致以腰腿痛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綜合征。屬祖國醫學“痹證”范疇,主要是由于風寒濕邪阻滯經絡, 寒濕之邪屬陰,性寒冷而凝滯,致使經絡氣血閉阻不通。臨床上主要以腰痛、下肢放射痛、麻木為主要癥狀。(二)、治療方法1、中藥內服藥物:制乳香10g、制沒藥10g、丹參15g、當歸10g、香附10g、杜仲15g、懷牛膝15g、木瓜15g、澤蘭15g、地鱉蟲10g、白芍20g、甘草6g。加減:腰腿疼痛發作初期加澤瀉15g、蒼術10g;腎虛明顯者加補骨脂10g、仙茅10g、狗脊15g、制附子10g、肉桂10g;氣虛明顯者加生黃芪50g、黨參30g、桂枝10g;疼痛明顯者加蜈蚣2條、全蝎10g。用法:水煎服,1劑/天。《中國療養醫學》2、電針主穴:取穴為第1~5腰椎夾脊穴、腎俞、大腸俞(伴下肢外側疼痛者加秩邊、風市、陽陵泉、懸鐘、昆侖等,伴下肢后側痛疼者加環跳、殷門、委中、承山等)。操作:常規消毒后采用夾持進針法直刺, 邊進針邊調整角度與深度, 以獲得明顯得氣感氣至病所。針刺后接電針儀,強度以病人能耐受為度,留針 30min,每日1次,連續治療10次。《中國中醫藥基礎醫學雜志》3、溫針灸主穴:主穴根據癥狀定位并結合或檢查結果,選用突出椎間盤節段及上、下兩個節段的夾脊穴、委中穴;輔穴據下肢癥狀酌情選取太陽經的秩邊和承扶、殷門、承山、昆侖及少陽經的環跳、風市、陽陵泉、懸鐘等穴位;并取阿是穴:在患側椎旁、骶骨邊緣及下肢癥狀明顯處之酸痛點。操作:常規消毒所取穴區后取適當長之毫針,在夾脊穴垂直緩慢進針,深度以針尖達到椎弓板并有明顯之酸脹麻沉重等針感,少數患者有下肢放射感。輔穴及阿是穴以能向下放射為好,取截成1.5長艾段,燃著后插入各穴(委中除外)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針柄上,共3壯。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針灸臨床雜志》4、透穴療法主穴:由第5腰椎棘突下為準,分別沿督脈、雙夾脊、雙側膀胱經 5條線,取腰陽關下一椎節透命門,腰5夾脊透腰2夾脊。關元俞透腎俞,遠端配昆侖透太溪。操作:患者俯臥位,常規消毒后,腰部用 4寸針,進針得氣后輕提針并平臥針身,透向遠端;足部用 1.5寸針,由昆侖透向太溪,行捻轉瀉法,以局部產生酸脹感并可耐受為度,每 15min行針1次,留針40min后取針。每日1次,10d為1療程,療程間隔2d。《陜西中醫》5、穴位刺血拔罐主穴:腎俞、大腸俞、膀胱俞、阿是穴、患側陽陵泉、豐隆、環跳、承筋、委中、承山。每次選 3~4個穴位。操作:穴位皮膚用 75%酒精消毒后,用梅花針中度手法叩擊消毒部位 5min,至微有血珠滲出,然后用閃火法拔罐,使每個穴位出血 2ml~4ml。每隔3天1次,21d后觀察療效。起罐時手法要輕緩,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擦去皮膚表面血液,局部用75%酒精消毒,并注意局部皮膚保持清潔,以防感染。 《中醫外治雜志》6、穴位埋線法主穴:患椎雙側夾脊穴。配穴:阿是穴(主要取壓痛點,一般在患側氣海俞、大腸俞、秩邊、環跳、承扶及陽陵泉穴等)。操作:患者俯臥位,醫者選好穴位,主穴每次必選,配穴選壓痛最明顯的1~3穴,用龍膽紫標記,局部碘酊、酒精常規消毒,用2%的利多卡因適量皮下注射,局部浸潤麻醉。用無菌鑷夾取浸泡在生理鹽水中的1.5~2cm長的0號醫用羊腸線,將其放入9號一次性腰穿針內,迅速刺入穴位皮下,再將針緩慢刺入適當的深度,有輕微的酸脹感后,邊提針邊推針芯,將線留于穴位深部,按壓針孔片刻,針眼用消毒棉球及膠布固定2d,囑患者3d不洗澡,10d不吃辛辣海鮮類發物。1個月治療1次為1個療程。《山西醫藥雜志》7、穴位注射主穴:患側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操作:患者取俯臥位,兩腿伸直,充分暴露腰部腧穴,用酒精棉球或碘伏液常規消毒穴位后,用 20ml注射器帶7號腰穿針吸取亞甲藍注射液 1ml(10mg),利多卡因10ml(0.2g),以90°垂直刺入大腸俞 1.5寸,提插捻轉有酸麻脹感后回抽無血,再將藥液3ml緩慢注入穴位,繼而將針緩慢退至皮下,針尖斜向上45°指向氣海俞,進針約2.5寸有酸麻脹感后,回抽無回血,緩慢注入藥液3ml,繼而將針緩慢退至皮下,針尖斜向下 45°指向關元俞,進針約 2.5寸有酸麻脹感后,回抽無回血,緩慢注入藥液 3ml。注入藥液后患者俯臥休息 15~30min。其他部位痛點部以上述藥液配比方式配藥后行局部阿是穴穴位注射治療。 《中國實用醫藥》8、平衡針主穴:主穴取腰痛穴,定位為前額中央點,即將前額劃一個“十”字,“十”字中間即為此穴。配穴:下肢放射痛放射至臀部、膝部加刺臀痛穴(位于肩關節腋外線的中點,即肩峰至腋皺壁連線的1/2處)、膝痛穴(位于肩關節肩峰與腕關節腕橫紋連線的中點),放射至腳踝部加刺踝痛穴(位于掌側腕橫紋中央,即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操作:常規穴位皮膚消毒,采用長75mm無菌毫針,腰痛穴針尖向下平刺30mm;臀痛穴針尖向腋窩中心方向斜刺40~50mm,膝痛穴直刺30~40mm,踝痛穴直刺10~15mm,均采用快速針刺不留針手法。每日1次,7天為一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中國針灸》9、針挑療法部位:主點-骶叢神經刺激點、第 4腰椎旁點。配點-骶 2刺激點、顯痛點(阿是穴)、承山穴、委中穴、腓總神經點。操作:先暴露針挑部位,定針挑點,皮膚常規消毒后作局麻,再用特制挑針(國家專利號:ZL98243187.2)刺入該針挑點達皮下,采用牽拉動作運針。治療時取主點,并按病情酌取 1~3個配點;刺激強度及刺激頻率因人而異、 因癥有別。若體質強者,針挑手法為瀉;弱者則輕挑,且牽拉幅度小,頻率低些。手法上,可按中醫虛實辨證施治,奏效更佳。一般每 5天治療1次。《江蘇中醫》10、腕踝針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主穴:腰3、4椎間盤突出選踝針下5、下6區。腰4、5椎間盤突出選踝針區下4、下5區,腰5骶1椎間盤突出選踝針區下6區。操作:常規消毒后,用1.5寸針沿皮刺入 1.2寸,用膠布固定針柄,要求患者無酸脹痛感為佳,留針 24h。《陜西中醫》11、腹針主穴:引氣歸元(中脘、下脘、氣海、關元),水分、外陵、下風濕點、下風濕下點;其中下風濕點和下風濕下點是腹針特有的穴位, 下風濕點位于外陵穴下0.5寸、外0.5寸,主治膝關節痛、膝關節活動不利;下風濕下點位于下風濕點下0.5寸、外0.5寸,主治小腿外側疼痛、活動不利、踝關節痛等。操作:引氣歸元刺至地部 (1~1.5 寸),外陵、下風濕點、下風濕下點取患側,刺至人部(0.6~1.0寸)。各穴進針后停留 3~5min候氣;3~5min后再捻轉使局部產生輕微針感,謂之行氣;再隔 5min行針1次,加強針感使之向四周或遠處擴散,謂之催氣。《針灸臨床雜志》12、蜂針主穴:根據椎間盤突出部位選取病變椎體及上下各1個椎體兩側的夾脊穴,配合遠端的委中、陽陵泉、承山、昆侖等穴。操作:選用中華蜜蜂,蜂針皮試陰性,治療時用鑷子夾住蜜蜂的腹部,將其尾螫螫刺到已常規消毒的穴位上。 蜂量一般從1~2只開始,每日增加1只,以后所用蜂量則視患者的病情及體質而定,平均每日4~8只。 10次為一療程,療程之間休息1周。《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13、小針刀主穴:腰3橫突尖部、側隱窩、髂窩點。操作:腰3橫突尖部:患者俯臥位,兩髂棘連線為 L4/5間隙,向上可觸及L3棘突,棘突水平向外3cm,即為L3橫突,如果患者瘦弱常可觸及L3橫突。注射局麻藥后用4號針刀斜向脊柱約45度進刀,觸及骨質部即為L3橫突,縱行切割,鏟剖4刀,患者常可有酸脹,觸電感向下肢遠端放射。側隱窩:首先根據 X片確定椎間盤突出的層面,在腰椎間隙的上份、中份或下份,在正位片上確定相應椎間隙, 由下一椎體棘突向患側畫一水平線, 與小關節內緣相交處即為進針點的深部投影, 測量該線長度,若線是非等比例,將該線換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算成等比例的長度,在體表標記出進針點,常規消毒病區皮膚后,局部麻醉,在標定進針點的稍內側 1~2mm垂直皮面,平行身體縱軸快速刺入 3號針刀,穿透皮膚之后,向內壓低針柄 5~10°,緩慢進針刀,遇到骨質為關節突,再稍抬針柄,使針刀緊貼上關節突前內緣滑進約 2mm,緊貼骨面,提插切割 1~2刀,手下有松動感時,退出針刀。髂窩點:髂棘頂點垂直向下約 2cm,局部用3號針刀垂直刺入直達骨面,患者有劇烈的酸脹、放射感向下肢遠端放射。以上治療 1次/周,每次術后2d創面不能沾水。治療期間,應臥硬板床,限制腰部過屈過伸活動,忌負重,注意腰部保暖,勿受寒。《現代中醫藥》14、耳針主穴:腰椎、腎、神門、皮質下、腎上腺、內分泌、枕。操作:每次取3~5個耳穴行毫針針刺或耳穴壓丸進行治療。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中國民間療法》15、推拿手法操作:患者取俯臥位,首先采用滾、揉、推、擦、彈、撥等手法作用于腰部、臀部及下肢,重點是膽經和膀胱經循行路線;然后用拇指按揉或一指禪作用于病變相應節段的夾脊穴、腰陽關、十七椎、委中,手法要求深透。操作20min后,腰椎斜扳手法,兩側各1次。《中國運動醫學雜志》16、中藥外敷藥物:生半夏50g,生川烏30g,生草烏30g,王不留行30g,伸筋草30g,桃仁50g,紅花30g,獨活100g,牛膝50g,乳香30g,沒藥30g。操作:上藥研細末,第一次用醋調敷腰骶部位 (以腰椎間盤突出部位為中心 ),以后用濃茶水調敷后用繃帶固定。每日 1次,10次為1個療程。《中國中醫藥》17、中藥熱敷藥物:防風10g、苦參10g、紅花10g、黃柏6g、大黃6g。操作:將上述中藥飲片制成粗顆粒,加入60%白酒和食醋各10ml,白糖適量,混合攪拌,浸漬 1夜后,倒入60%白酒500ml浸泡,1日后即可倒出使用。將中藥浸出液200ml,加熱至70~80℃,將厚層紗布浸入液中,取出稍擰熱敷于患處,涼后,將紗布再次浸入,取出熱敷,反復上述操作,熱敷不能少于 30min,此間注意保暖,避免受涼。《中國民間療法》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18、中藥熏蒸藥物:金毛狗脊30g,杜仲20g,川斷20g,制川烏15g,制草烏15g,威靈仙30g,雞血藤30g,細辛10g,制乳香20g,制沒藥20g,獨活15g,木瓜30g,土鱉蟲20g,桃仁20g,紅花20g,透骨草30g,當歸30g,川芎30g,懷牛膝15g。操作:上述藥物混勻,裝入布袋中,冷水浸泡1h 后煎煮30min,取汁1500ml作為熏蒸藥液。采用HH-QL型“中藥熏蒸汽療儀”(大連鵬達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患者取仰臥位,盡量暴露腰部皮膚,調整熏蒸窗位置,使之正對腰部患處,上覆衣被使之封閉,設定溫度為 50~55℃,時間為30min。治療期間應注意觀察患者的反應,根據病人的耐受程度及時調整熏蒸溫度。 10d為1 個療程,1個療程更換1 次藥物,一般治療 3 個療程。《光明中醫》19、熱敏灸操作:選擇舒適、充分暴露病位的體位。熱敏點的查找:用點燃的純艾條(艾條為江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制作的專用熱敏灸 ,規格為2.5×12cm)。以患者病位腰骶部附近的經穴及膀胱經穴 (如關元俞、委中、委陽、陽陵泉、昆侖等穴 )、壓痛點、皮下硬節等反應物部位為中心、3cm為半徑的范圍內,距離皮膚2cm左右施行溫和灸。當患者感受到“艾熱”向皮膚深處灌注時或以施灸點為中心向周圍片狀擴散,或從施灸點開始循一定路線向遠部傳導,此點即為熱敏點,重復上述步驟,直至所有的熱敏點被探查出。分別在每個熱敏點上施行回旋灸 2min,雀啄灸1min,往返灸1min,再溫和灸直至透熱現象消失,為1次施灸劑量。根據熱敏化穴位不同,艾灸順序為從上到下。對熱敏點完成1次治療劑量的施灸時間因人而異,一般10~240min不等,標準為熱敏點的透熱、傳熱及擴熱現象消失。每日1次。《中國民間療法》20、鋪灸療法主穴:腎俞、大腸俞、氣海俞、環跳。操作:取白芷、桂枝、杜仲各200g,粉碎后過80目篩備用,然后取生姜300g粉碎研成姜泥后,加入上述藥粉 150g和勻,調成稠糊狀備用。取優質艾絨制成底面直徑2~3cm的艾炷備用。讓患者俯臥位,暴露腰及患臀部,將腰及患臀部擦拭干凈后,將備用的姜藥糊攤在 L2~S1、骶髂關節至臀部環跳穴的路線上,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藥糊寬5cm、厚1.5cm。在外涂藥糊上,選擇腎俞、大腸俞、氣海俞、環跳穴上放置備好的艾炷,點燃艾炷,讓其充分燃燒完后,再置 1壯。每次灸5壯后,取下藥糊及艾灰,擦拭干凈即可。每日行鋪灸療法 1次,1周為一療程。《中國針灸》21、隔姜灸操作:先用2寸針直刺十七椎下1.5寸,得氣后留針30min。用鮮姜切成直徑2~3cm、厚0.2~0.3cm的薄片,中間以針刺數孔,然后將姜片置于十七椎下,再將扁豆大小艾炷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當艾炷燃盡,再易炷施灸。灸7壯,以使皮膚紅潤而不起泡為度。如未愈隔 1周再作1次。《中國當代醫藥》22、隔藥灸處方:元胡13g、乳香5g、沒藥5g、細辛3g、附子6g、甘遂7g、白芥子13g、冰片3g。操作:將上述藥共為末,用食醋浸潤后加凡士林適量,制成厚薄均勻的藥餅。患者俯臥位,腰椎及痛點襯墊紗布,上置藥餅,再放置點燃的艾柱施灸。當患者感到灼痛時,可上提紗布,離開皮膚,旋即放下再行灸法,如此反復。一般每部位灸5~7壯,直到局部皮膚潮紅。《社區醫學雜志》23、運動灸主穴:患者多取俯臥位,所選的穴位包括兩部分,一部分為病變局部,以督脈、膀胱經背腰臀部穴位為主,如腎俞、腰陽關、命門、華佗夾脊等;第二部分為辨證選穴,如下肢放射痛以下肢外側為主 (第4、5腰椎間盤突出)選足少陽經穴風市、陽陵泉、懸鐘等,下肢放射痛以下肢后側為主 (第5腰椎第1骶椎間盤突出)選足太陽經穴承扶、委中、承山等,混合型再配選委陽、丘墟、阿是穴等。操作:采用南京同仁堂制藥廠的清艾條, 點燃5~10支艾條備用,用中藥浸泡紅棉布,浸布中藥為桃仁、紅花、地龍、絲瓜絡、葛根、姜黃等。將紅布包裹點燃的艾條,趁熱在背腰部膀胱經、督脈及所選穴位上,施行推、點、揉、按等手法,使熱力向深層滲透,強度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度,每次治療用5~8根艾條。每日1次,10日為1個療程。《河北中醫》24、藥棒療法處方:當歸尾、千年健、生草烏、紅花、大黃、桂枝、細辛、雞血藤、白芍、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獨活、姜黃、樟腦各 30g,生馬錢子20g。操作:上藥用高梁酒 2500ml浸泡半月以上,自制一弧形桑木棒浸入藥酒中備用。患者俯臥,以棒端拍打患側椎旁,力量逐漸加重,頻率逐漸加快,局部發熱后不久可有酸脹麻感沿坐骨神經放射,循放射方向繼續拍打, 15~40min后皮膚出現烏黑或青紫色瘀斑或結節。 3日1次,一般需治療 3~5次。此療法對凝血功能異常及酒精過敏者禁用。《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5、足浴藥物:熟地、巴戟天、骨碎補、炒杜仲、懷牛膝、秦艽、川斷、桃仁、當歸、全蝎、威靈仙、雞血藤、伸筋草。加減:腰部冷痛沉重上方加細辛、桂枝、川烏;腰痛而熱,小便熱赤,加黃芩與羌活并用,發散內蓄風熱。腰際劇痛難忍,臨證諸邪留伏經髓,用上方加白芥子、僵蠶祛痰化瘀,因濕痰瘀濁膠固,非尋常草木藥所為功,加入蟲蟻搜剔穿透之品,如地鱉蟲、水蛭破瘀開結,蜈蚣走竄之力。操作:每日1劑,水煎2次至300ml,早晚溫服,第3煎加水1000ml,煎15min進行足浴。《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六、急性腰扭傷(一)、臨床表現急性腰扭傷又稱閃腰,屬祖國醫學“閃腰岔氣”范疇,常因負重或勞動時腰部姿勢不正,腰部肌肉、韌帶等遭受強力牽拉,血脈淤滯所致。臨床主要表現為突然腰痛,運動受限,局部有明顯壓痛或腫脹,嚴重者疼痛向下肢放射。(二)、治療方法1、中藥內服藥物:地龍15g,蘇木10g,麻黃4g,黃柏12g,當歸15g,桃仁10g,甘草8g,桂枝3g。用法:每日1劑,水煎2次取汁300ml,分2次口服。《河北中醫》2、電針主穴:根據臨床腰痛部位 ,以相應椎體上下夾脊穴為主 ,輔以腰痛穴快速針刺。操作:取1.5寸毫針在相應的夾脊穴處向腰椎內側緩慢進針 ,提插捻轉找出針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感,針感以向下傳導為佳,然后連接針灸治療儀,疏密波,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通電30min。然后快速針刺患者的腰痛穴(經外穴名。以手背側,當第2、3掌骨及第4、5掌骨之間,當腕橫紋與掌指關節中點處,一側二穴),向掌心斜刺0.5~1寸,取對側。兩針均向掌心斜刺,深0.8~1寸,得氣后,大幅度捻轉提插,強刺激2分鐘。每日針刺1次,每3天為1個療程。《中醫藥學報》3、頭針主穴:頭針取穴與操作采用國際頭針,取頂旁1線或枕上正中線。(1)頂旁1線:在頭頂部,頂中線左右各旁開1.5寸的兩條平行線,自承光穴起向后針1.5寸,屬足太陽膀胱經。(2)枕上正中線:在枕部,枕外粗隆上方正中的垂直線,自強間穴至腦戶穴,屬督脈。操作:患者取坐位,穴區皮膚常規消毒后,以 1.5寸毫針與頭皮呈 15°~30°沿皮平刺進針。腰部棘突旁扭傷者取雙側頂旁 1線,從通天向承光方向透刺約1寸。腰部脊正中扭傷者取枕上正中線, 由強間向腦戶透刺約 1寸。采用快進慢提手法,針刺得氣后令患者緩慢大幅度活動腰部。每隔 10min行針1次,留針30min,按壓針孔出針。每日1次。《福建中醫藥》4、平衡火罐操作:首先明確損傷的原因、部位,根據病證虛實施予補法或瀉法,實證者使用瀉法,即密排罐、大負壓,吸氣時拔罐、呼氣時取罐、逆經走罐;虛證者施予補法,即疏排罐、吸拔力小,呼氣時拔罐、吸氣時取罐、順經走罐。在保暖和遮擋的前提下,讓患者取俯臥位,涂少量潤滑油于背上,在腰背部兩側首先行閃罐3個來回,一個從上到下,一個從下到上,沿督脈及膀胱經走向推罐,共3個來回,再沿背部兩側分別搖罐、抖罐3次,最后走罐疏理督脈及膀胱經1次,在腰兩側膀胱經的1、2線留罐6~8min。對腰3橫突、髂腰韌帶等處如存在局部疼痛、局部可捫及陽性反應物(結節、條索狀物)等“痛敏點”,可重點進行閃罐、走罐、留罐等手法。每3d治療1次,2周為1個療程。《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5、放血療法主穴:如為單側取同側委中穴,如為雙側則取兩側委中穴。操作:患者挺直膝關節,足跟用力著地,雙手扶于桌上或墻壁,術者以左手拍腘窩處靜脈讓其充分顯露后嚴格消毒,右手持三棱針刺于委中穴之顯露靜脈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上,放出血液,一般3~15ml(一般讓血液自行流出至自行停止,不用壓迫止血)。隨著血液的流出部分患者會逐漸感覺到腰部的輕松。《中國中醫急癥》、隔姜灸操作:將切成薄片的生姜(上穿刺多個小孔)置于痛點上,再取花生米大小的艾炷(用干燥艾葉揉成圓椎形)放在姜片上點燃施灸。若姜片烤干皺縮,可再度更換姜片,灸至皮膚紅潤為度。一般灸4~6壯即可(一個艾炷為一壯)。灸畢去掉姜片,用手掌在痛點處緩緩回旋揉動片刻,患者即可下床活動。一般治療一次即愈,如不愈,次日再進行一次。《中華養生保健》、指針療法主穴:承山。操作:患者俯臥,取患側承山穴(在腓腸肌肌腹下,伸小腿時,當腓腸肌下出現八字紋處),以右手拇指尖代針點按撥承山穴,指下有條索狀或結節,點按力度由輕至重,約一刻鐘,可感指下條索物或結節消散減小為宜。 在以上手法基礎上,加大點壓承山穴的力度,以患者能耐受為準。再令患者雙手支撐,弓起腰,并左右扭動數次,達到腰部活動自如,疼痛消失或明顯減輕為度。治療結束。每日1次。囑保暖,適度活動。《中國中醫藥》8、斜扳法操作:患者側臥位,身體貼床側下肢伸直,另一側屈髖屈膝,術者一肘按住其肩前部,另一肘抵住其臀部,雙手協同用力,將肩部向后方向推動,將臀部向前下方推,使其腰部被動扭轉,當旋轉至有阻力時,再作稍增大幅度、有控制的突發性旋轉扳動。《山西中醫》9、中藥氣療藥物:制川烏8g,制草烏8g,桂枝10g,透骨草10g,雞血藤10g,海桐皮8g,羌活8g,獨活8g,秦艽8g,杜仲8g,木瓜6g,防風8g,合歡皮10g,乳香10g,沒藥10g,桃仁8g,赤芍8g,紅花10g,當歸8g,丹參6g,甘草8g。操作:上藥裝袋后置汽化藥熱療器, 患者取仰臥位,將裸露的疼痛部位對準儀器上相應的治療孔,根據每個患者的個體差異和耐受程度,設定溫度 45~50℃,每天治療1次,時間為40分鐘,5天為1個療程。《甘肅中醫》七、強直性脊柱炎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一)、臨床表現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累及中軸關節為主的慢性進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關節、脊柱骨突、脊柱旁軟組織及外周關節,并可以伴有外周關節表現,嚴重者可以出現脊柱畸形和關節強直。屬祖國醫學“痹證”中的“骨痹”、“龜背”、“腎痹”范疇。《黃帝內經》有“痹者,閉也”之說,是因腎虛督滯、腰部外傷、外感六淫等因素致病進展緩慢。早期患者會有晨僵以及背痛的臨床表現,一般在活動以后有所減輕,還可有消瘦、食欲減退、乏力、低熱等臨床表現。早期疼痛為間歇性疼痛,后變為了持續性疼痛,再發展疼痛消失而出現了全身或部分強直、駝背畸形。此病一般不宜好轉,患者致殘率高、生活不能自理。(二)、治療方法1、中藥內服藥物:巴戟天15g,淫羊藿15g,金毛狗脊30g,川斷15g,桑寄生15g,羌活15g,獨活15g,白僵蠶15g,地鱉蟲10g,懷牛膝15g,青風藤15g,海風藤15g,絡石藤15g,澤瀉15g,澤蘭15g。加減:若腰痛,則加杜仲 12~15g,并加重川續斷及狗脊的用量。項脊痛加葛根12~18g,并加重羌活的用量。身體拘攣、脊痛發僵,則可加片姜黃9~12g,生苡米30~40g,蒼耳子6~9g。骨質受損嚴重,關節僵化,則可加透骨草 20g,尋骨風15g,對于病程纏綿,久治不愈,痰濕重者,可加白芥子 6~9g以化痰,搜風邪。髖關節活動受限,兩腿屈伸不利者,可加伸筋草 30g,生苡米30g,威靈仙15g。用法:水煎每日 1劑,分2次服。10劑為1個療程。《中醫中藥》2、毫針療法主穴:選大椎、身柱、至陽、筋縮、命門、腰陽關、膈俞、脾俞、腎俞、肝俞、大腸俞刺入 40~50mm,配合陽陵泉、委中、絕骨等穴位。操作:患者取俯臥位,針刺前先按壓片刻,采用50mm毫針,進針得氣后施平補平瀉手法,先輕插重提12次,再重插輕提12次,留針30min,中間每隔10min,施提插手法(提插幅度為10mm左右)1min,共行針2次,每日治療1次,15d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2d。《河南中醫》3、刺絡拔罐療法精彩文檔實用標準文案主穴:大椎、至陽、肺俞、膈俞、腎俞、秩邊、命門、腰陽關、腰眼、阿是穴。操作:選用無菌鎢錳三棱針,找準穴位,用指甲掐痕做好標記,局部用0.2%的碘伏消毒,然后快速點刺,不留針,每穴點刺 3針,深約3~5mm,點刺后用閃火法速將 4號玻璃消毒罐拔上,留罐 30~40min(治療后當天內局部不能沾水),在局部吸拔出較多瘀血后起罐,以無菌紗布按壓針孔并清潔局部皮膚。一般先取阿是穴與膀胱經穴,然后取夾脊穴,最后取督脈穴。每次辨證選用6~7個穴位,隔日1次,每周治療3次。3周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4個療程。《中醫研究》4、鋪灸法藥物:荊芥、防風、秦艽、丁香、肉桂、生草烏、芍藥、胡椒、細辛各等量 ,共研細末混勻而成。操作:患者俯臥于床上,裸露背部,先在脊柱上涂一層凡士林,然后將藥末撒于凡士林之上,用數層醋浸透的紗布蓋在上面,在紗布上灑 95%的酒精少許,用火點燃,當患者覺得腰脊部熱燙時立即熄滅。 灸后若起水泡,則用消毒針引流,并用藥棉擦干,涂上紅霉素軟膏,然后敷上一層消毒紗布,用膠布固定,嚴防感染,直至結痂脫落。隔天治療 1次,1個月為1個療程。《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5、三伏天灸主穴:大椎、曲池、陰陵泉、豐隆。操作:取透骨草、細辛、白芥子、肉桂、制川烏、麝香、吳茱萸、生馬錢子等各適量,研成細末,加入輔料:蜂蜜、凡士林、姜汁等。按患者疼痛部位和經絡循行路線確定相應的藥灸穴位,如腕關節取陽池、陽溪等;肩關節取臂臑、肩貞等;肘關節取曲池、尺澤等;髖關節取髀關、環跳等;膝關節取梁丘、鶴頂等;腰骶部取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