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核擴散形勢_第1頁
全球核擴散形勢_第2頁
全球核擴散形勢_第3頁
全球核擴散形勢_第4頁
全球核擴散形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講

全球核擴散形勢

提綱一、全球核擴散形勢

二、朝鮮核問題三、伊朗核問題四、中國的核力量與核戰略一、全球核擴散形勢1.什么是核武器2.核武器的種類3.核武器的發展及核擴散4.《不擴散核武器條約》5.冷戰結束后核擴散的原因分析一、全球核擴散形勢

1.什么是核武器核武器是指利用原子核的裂變或聚變所產生的巨大能量和破壞力制造的具有巨大殺傷力的武器。2.核武器的種類原子彈、氫彈、中子彈美國20世紀50年代研制出的第一顆航空投擲型氫彈-MK17型氫彈。它重達21噸,大小幾乎如同一個小火車頭

目前,原子彈、氫彈和中子彈分別被稱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核武器,目前尚在研制中的沖擊波彈、電磁脈沖彈等武器屬于第四代核武器。

3、核武器的發展及核擴散形勢

1938年12月,德國化學家哈恩和物理學家斯特拉斯曼發現鈾原子核裂變現象。

1939年8月,美國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寫信給羅斯福總統建議研制原子彈。1942年8月,美國政府正式啟動名為“曼哈頓工程”的核彈研制計劃.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美國于1945年研制出的3枚原子彈分別命名為“大男孩”、“小男孩”和“胖子”。大男孩”是一枚钚彈,重約5噸,當量為1.9萬噸TNT.“小男孩”是一枚鈾彈,重5噸,當量為1.4萬噸TNT.“胖子”是一枚钚彈,重4.54噸,當量為2萬噸TNT.1945年6月6日,美國陸軍部長史汀生向杜魯門建議將原子彈應用于對日作戰.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顆原子彈,核武器首次直接用于戰爭.杜魯門向長崎投下原子彈的美空軍退役準將斯威尼

長崎被原子彈所炸現場

投放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小男孩”

廣島7萬人的性命被奪去了

第一枚落在日本的原子彈代號“小男孩”,它的設計非常獨特,是用一臺改裝過的發炮裝置將一塊鈾—235射入另一塊鈾中。這枚原子彈于1945年8月6日被投在廣島,相當于1.25萬噸TNT爆炸時的威力。3天之后,另一枚原子彈落入長崎,這次采用的是钚,威力是廣島原子彈的兩倍。原子彈爆炸那天廣島大約有32.8萬人,其中有20萬人在5年之內死于原子彈的影響。廣島三分之二的建筑都被摧毀。而長崎的約25.9萬人中有7萬人在同一時期內死去。1952年11月1日,美國在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埃盧蓋拉布小島上,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它的威力相當于1千2百萬噸的TNT火藥,是投到廣島的原子彈的600倍.1954年3月1日,美國在太平洋畢基尼島上再次試驗成功,它的威力相當于1千5百萬噸的TNT火藥,是投到廣島的原子彈的750倍.1952年10月,英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56年正式成批生產并裝備部隊.1957年5月15日,英國成功爆炸了百萬噸級的第一顆氫彈.英國首相丘吉爾諾曼底登陸前,英國首相丘吉爾和法國將軍戴高樂法國,在核武器研制方面也不甘落后,繼1960年2月13日試爆了第一枚原子彈后.1968年8月24日又試爆了第一枚氫彈。其后又進行了中子彈的試驗。戴高樂(1890--1970)1949年8月29日,前蘇聯在阿拉爾海附近的哈薩克試驗場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從而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地位。

以”恐怖的均勢”抑制了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爆發大戰的可能.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枚原子彈1967年6月17日,中國的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64年我國首枚原子彈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首枚氫彈爆炸成功

1964年7月1日的數字顯示:洲際導彈的數量美國和蘇聯分別是834枚和190枚,美國對蘇聯占有4:1的優勢.1969年11月,美蘇兩家各擁有1054枚和1140枚,蘇聯在數量上已超過了美國.此時蘇聯贏得了對美國的戰略均勢.截止到1998年5月底為止,全世界總共進行了2058次核試驗,其中美國進行了1032次,前蘇聯進行715次,法國進行了210次,英國進行了45次,中國45次,印度5次,巴基斯坦6次。

4、核不擴散機制的建立以及冷戰后核擴散形勢

自20世紀60年代起,美國和蘇聯就開始聯手控制核武器技術進一步擴散,然而國際社會上還是出現了一批核門檻國家。20世紀六七十年代,有一些核門檻國家放棄了核選擇。核武器國家

根據《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規定,系指1967年1月1日前制造并爆炸核武器或其它核爆炸裝置的國家。即美、蘇(以及冷戰后蘇聯核地位的繼承者俄羅斯)、英、法、中五國。而且條約規定核武器國家地位只能由國際社會認可,而不能單邊確認。核門檻國家:指的是那些擁有核武器制造能力,而且一旦做出核武器化決定便能在很短時間內研制出核武器的國家。這樣的國家包括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南非、阿根廷、巴西、日本、德國、韓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士、瑞典、意大利等。核不擴散機制的建立現存的國際核不擴散機制主要由冷戰時期以及冷戰結束后的國際社會締結的一系列國際條約以及國際多邊組織組成。

國際條約:《部分核禁試條約》(1963年)《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68年)《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1996年)

多邊組織:桑戈委員會和“核供應國集團”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

《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是英國、美國、蘇聯等59個國家1968年1月7日分別在倫敦、華盛頓和莫斯科簽署的一項國際條約。該條約的宗旨是防止核擴散,推動核裁軍和促進和平利用核能的國際合作。該條約1970年3月正式生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68主要內容是:有核國家不得向任何無核國家直接或間接轉讓核武器或核爆炸裝置,不幫助無核國家制造核武器;無核國保證不研制、不接受和不謀求獲取核武器;停止核軍備競賽,推動核裁軍;把和平核設施置于國際原子能機構的國際保障之下,并在和平使用核能方面提供技術合作。《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簽署和生效的意義第一,不擴散核武器成為國際法規第二,保證了核能的和平利用第三,有利于軍備控制和裁軍談判“自核時代開始以來在裁軍領域中最重要的國際協定”和”爭取和平事業中的一項主要成就.”---聯合國秘書長在1967-1968年度報告

1995年4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在聯合國總部召開的審議和延長該條約大會上,決定無限期延長這個條約。冷戰結束后的核擴散形勢緊張緩和美俄在裁減核武庫方面取得巨大進展,全球要求限制核擴散的呼聲日趨強烈,眾多核門檻國家紛紛宣布放棄核選擇,《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無限期延長,聯合國主導下的《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獲得通過(1999、10)緩和南亞地區,出現了印巴核競賽東亞地區,發生了朝鮮核危機

中東,爆發了伊朗核問題

緊張美國核政策的調整也令人擔憂

1999年,美國國會拒絕批準《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2001年,美國正式宣布退出《限制反彈道導彈條約》,同時加速發展反導系統;2002年,美國的《核態勢評估報告》提出了新的三位一體核戰略;2003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允許發展爆炸威力相當于5000噸TNT以下的微型核武器的法案。世界核武器持有形勢核武庫增加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后一年內,美國已儲備12枚原子彈。核儲備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達到最高峰,目前世界上的核武器總數估計約為1.7萬個可用核彈頭,綜合爆炸威力相當于1945年8月毀滅兩個日本城市的兩枚原子彈的12萬倍。5.冷戰結束后核擴散的動因探析(1)國際安全形勢從冷戰結束初期的全面緩和逐漸趨向惡化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美國開始尋求進一步擴大自己的優勢,制定了“先發制人”的軍事戰略,并降低了使用核武器的門檻,部分背離了主張國際合作的多邊主義路線。(2)現存核不擴散機制存在缺陷和弊端

首先,該條約的性質是完全契約性的,非締約國一般不受條約的約束。其次,該條約在成員國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方面存在歧視性和不平等。第三,執行保障措施和技術監督方面的不足。(3)區域安全機制的缺失

由于各國的特殊歷史因素及地緣政治特性,無論是東北亞地區、南亞地區還是中東地區,至今都沒有形成有效的區域安全機制。(4)美國對國際核不擴散機制的消極影響首先,美國自相矛盾的目標設計,反而給核擴散以新的刺激,進一步破壞核不擴散機制。其次,美國出于自身利益考慮而采取的雙重標準降低了核不擴散機制的信譽度。此外,美國還推行意識形態色彩濃厚的“核種族主義隔離”政策,加劇了核擴散。

二、

朝鮮核問題提綱一、朝鮮半島核問題的由來二、朝核問題的實質三、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及其啟示四、朝鮮核問題的發展前景一、朝核問題的由來

1.朝鮮核技術的開發與第一次朝核危機20世紀50年代末,朝鮮就已開始了核技術的研究工作。20世紀60年代初,朝鮮建立了“寧邊原子能研究所”,朝鮮的核技術研究初具規模

.20世紀80年代,基本建成了從鈾礦開采到核廢物處理的核燃料循環體系。朝核問題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朝鮮地圖1992年5月至1993年2月,朝鮮接受了國際原子能機構6次不定期核檢查。1993年3月12日,朝鮮第一次宣布退出《核不擴散條約》。1994年10月,朝美兩國在日內瓦簽署了關于朝核問題的《框架協議》。《關于朝鮮核問題的框架協議》

⑴由美國領導的國際組織,在2003年前為朝鮮建造兩個輕水堆核電廠。⑵在輕水反應堆建設期間,美國同意每年向朝鮮提供50萬噸重油。⑶朝鮮同意凍結并最終拆除其石墨反應堆以及其他相關的核設施。⑷互相保證,以實現朝鮮半島無核化。⑸在各自的首都為對方設立聯絡處,并最終把雙邊關系升級為大使級外交關系。

2.第二次朝核危機

第二次朝核危機是自2002年10月美國助理國務卿詹姆斯?凱利赴平壤談判開始一直持續至今的新一輪朝核危機。布什政府上臺后,態度開始轉變。2002年初將朝鮮與伊朗、伊拉克一起稱為“邪惡軸心”,媒體披露的美國《核態勢審議報告》也將朝鮮列為使用核武器的對象之一。2002年10月,美國總統特使凱利訪問平壤后,美國宣布朝鮮已承認其推進濃縮鈾開發計劃,朝核問題再次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2002年12月,美國以朝鮮違反《朝美核框架協議》為由停止向朝提供重油。

在美國停止向朝鮮提供重油后,朝鮮于2002年12月12日宣布解除核凍結,拆除國際原子能機構在其核設施安裝的監控設備,重新啟動用于電力生產的核設施。

2003年4月11日,朝鮮再次宣布退出《核不擴散條約》,但同時表示朝鮮無意開發核武器。

二、朝核危機的實質

朝美的全球戰略利益矛盾

美國要稱霸世界,希望牢牢掌握朝鮮半島及東北亞安全的主動權,在以后將形成的東北亞安全機制與東亞地區合作組織中居于主導地位,維護和實現美國最大的全球戰略利益。(1)美國認為會觸犯它的全球秩序利益。(2)美國認為會觸犯它在東亞地區的戰略利益。(3)美國認為朝鮮擁有核武器會觸犯美國安全利益。朝鮮擁有核武器:

朝鮮為什么冒著遭到國際社會制裁的危險,執意發展核武器呢?

1、以此為籌碼同美國進行談判使美國改變對朝鮮的政策;2、朝鮮此舉是為了自衛,用以阻遏美國對它可能發動的進攻。因為美國在武力推翻阿富汗的塔利班政權和伊拉克的薩達姆政權以后,朝鮮可能就是下一個打擊目標。3、朝鮮自己的說法之一是為了節約。因為花錢研制原子彈總比每年投入許多錢養一支110萬人的軍隊在效能上更合算。

根本動因在于朝鮮領導中樞

感到安全受到了威脅外部:一是美國的武力攻擊二是韓國的“和平演變”

內部:南北差距拉開,使北方產生某種危機感。2002年10月朝鮮政府向國際社會直言不諱自己的核計劃的考慮第一,迫于美國等西方社會的封鎖和遏制,為了生存,在特殊的歷史背景和極端困難的戰略環境下,不得不以某些極端的冷戰手法來維護其政權生存和制度的延續。第二,朝鮮希望借助核危機迫使美國改變對朝政策。第三,朝鮮領導人認為,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是朝鮮打“核牌”的最有利時機。第四,安全方面的考慮。三、朝核問題六方會談及其啟示

1.從“三方會談”到“六方會談”2003年4月下旬,在中國政府的艱苦努力下,美、朝、中在北京舉行“三方會談”。

2003年8月,在中國政府的積極斡旋和相關國家的共同努力下,最終達成了包括美國、朝鮮、韓國、中國、日本和俄羅斯在內歷史上第一次“六方會談”。第一輪六方會談

時間:2003年8月27-29日

成果:明確目標、途徑和方針第二輪六方會談

時間:2004年2月25-28日

成果:實現會談機制化第三輪六方會談

時間:2004年6月23-26日

成果:和平機會已經出現

第四輪六方會談

時間:2005年7月26日-8月7日和9月13-19日

成果:達成“9.19共識”。第五輪六方會談

時間:經歷了三輪近兩年的馬拉松談判(2005年11月9日-2007年2月13日)

成果:達成“2.13共同文件”。第六輪六方會談

時間:2007年7月18日-7月20日

成果:就下一階段工作達成四點框架共識,并制定了“三步走”的實施路徑。

第一輪六方會談

2003年8月27日-29日北京

☆通過對話和平解決核問題

☆半島無核化

☆分階段、同步或并行實施

☆不采取可能使局勢升級或激化的言行

☆保持對話

☆繼續六方會談的進程

第二輪六方會談(2004年2月29日)三個特點

主要特點有:啟動了實質問題的討論,標志著會談進程在向前邁進;各方保持了冷靜和建設性態度,標志著會談正在走向成熟;會談的方式更加公開和靈活,標志著各方對會談的信心在增強。五項進展成功推進了實質問題的討論;明確了采取協調一致步驟解決問題的方式;發表了啟動和談進程以來首份文件;確定了第三輪會談地點和時間;同意建立工作組推進會談機制化。

第三輪北京六方會談

(2004年6月21日-26日)第三輪北京六方會談進入攻堅會談取得五點成果:各方都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案和設想;各方就棄核第一階段達成共識;各方同意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尋求核問題的和平解決;各方確立了工作組的職責和運作方式;各方原則上確定了第四輪六方會談會期。第四輪朝核問題六方會談

2005年7月-9月在共同聲明中,朝鮮承諾放棄所有核武器和核計劃,早日重返《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并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美國確認,美國在朝鮮半島沒有核武器,無意以核武器或常規武器攻擊或入侵朝鮮。第四輪朝核問題六方會談于19日以共同聲明的形式通過了六方會談以來的首份共同文件,為最終解決朝鮮半島核問題確立了框架。國際社會和媒體普遍認為: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協議,一個與會各方共贏的結局,是中國外交的勝利。第五輪六方會談分三階段

2007年2月13日

(一)以最終廢棄為目標,朝方關閉并封存寧邊核設施,包括后處理設施。朝方邀請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人員重返朝鮮并進行IAEA和朝方同意的一切必要的監督和驗證。(二)朝方與其他各方討論共同聲明所述其全部核計劃清單,包括從乏燃料棒中提取出的钚,根據共同聲明這些核計劃應予放棄。(三)朝方與美方將開始雙邊談判,旨在解決懸而未決的雙邊問題并向全面外交關系邁進。美將啟動不再將朝列為支恐國家的程序,并將推動終止對朝適用《敵國貿易法》的進程。(四)朝方和日方將開始雙邊對話,旨在根據《日朝平壤宣言》在清算不幸歷史和妥善處理有關懸案基礎上采取步驟實現邦交正常化。(五)憶及2005年9月19日共同聲明第一條和第三條,各方同意合作作向朝方提供經濟、能源及人道主義援助。為此,各方同意在起步階段向朝方提供緊急能源援助。首批緊急能源援助相當于5萬噸重油,有關援助將于60天內開始。2007年3月19日,第六輪六方會談第一階段會議.2007年9月27日---30日,第二階段會議.核設施去功能化和核計劃全面申報的路線圖.第六輪六方會談團長會議新聞公報框架共識(四點):(一)各方重申將認真履行在9·19共同聲明和2·13共同文件中作出的承諾。(二)朝方重申將認真履行有關全面申報核計劃和現有核設施去功能化的承諾。(三)相當于95萬噸重油的經濟、能源及人道主義援助將向朝方提供。(四)各方承諾將根據“行動對行動”原則履行各自在9·19共同聲明和2·13共同文件中承擔的義務。盡管各方對六方會談的最終結果持審慎態度,但這至少是一個好機會,會談開啟了東北亞對話的先河,將對東北亞的和平與安全起到重大的積極作用。2.六方會談的幾點啟示第一,對話與合作是解決國際熱點問題的有效途徑。第二,走出安全困境,建立東北亞地區安全機制。第三,美國在東北亞安全機制的建設中將起主導作用。第四,中國在解決朝核問題中的外交抉擇。四、朝鮮核問題的發展前景第一,朝美雙方誰都不肯讓步,把朝核問題無限期地拖下去。第二,美國采取“先發制人”的戰略,對朝鮮發動軍事打擊。第三,通過和談和平解決朝核問題。(五)中國在解決朝核問題中外交抉擇首先,朝鮮半島的穩定,不僅直接影響到中國東北地區的安全,而且還影響到華北地區的穩定,以及整個沿海地區的防衛。其次,美國在亞洲、尤其是在朝鮮半島的駐軍是影響中國安全環境的重要因素。再次,冷戰結束后,中國的國際觀出現了一系列的變化,重視中國的安全與發展利益,確認中國作為世界大國.三、伊朗核問題(一)起步階段(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末)在巴列維王朝統治時期,伊朗共從德、法、美3國買到6座這樣的核反應堆。歷史顯示,是美國及其西方盟國幫助伊朗啟動和開發了核計劃。統治37年之后被廢黜的巴列維國王

一.伊朗核武技術發展始末起步階段原因分析伊朗方面:二戰期間,伊朗依靠引進美國勢力將兩大殖民帝國英國和俄國趕出了伊朗.美國方面:伊朗是美國在中東的戰略支柱.兩國關系:戰略同盟關系.(二)暫時停滯階段(20世紀80年代)

1979年2月,伊朗伊斯蘭革命領袖霍梅尼領導民眾推翻巴列維國王的統治,建立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年底發生美國使館人質事件.使伊朗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關系發生逆轉.因此,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初期,大多數核計劃處于癱瘓狀態.

伊斯蘭革命領袖霍梅尼

暫時停滯階段原因分析伊朗方面:1.美國“人質事件”的發生,美伊由過去的親密合作走向嚴重對抗,雙方都把對方界定為自己的頭號敵人。1980年4月,美國正式宣布同伊朗斷交。

“美國在伊朗的統治是我們一切不幸的根源.”_______霍梅尼霍梅尼(1902-1989)伊斯蘭革命領袖霍梅尼推行反美反西方的外交政策.霍梅尼提出:不要東方,也不要西方,只要伊斯蘭的口號.公開宣稱美國是大撒旦,是邪惡,墮落的國家,號召全世界穆斯林反對美國.美國方面:美國把伊朗確認為美國在中東的最大敵人,伊朗由美國在中東的戰略支柱變為美國實現中東戰略利益的最大障礙.兩伊戰爭1980年9月22日,長達八年的伊朗和伊拉克之間的戰爭爆發。雙方血戰八年,付出了傷亡200萬人,經濟損失六千億美元的慘重代價.。這場戰爭使用了包括化學武器在內的幾乎所有的現代化武器,而且運用了極原始極殘酷的人海戰術,(三)顯著進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來)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美國對伊朗安全的威脅加大,伊朗加快了在核研究、核電站建設、鈾礦開發及濃縮鈾活動等領域的全面核發展計劃.資料圖:伊朗納坦茲地下核設施

顯著進展階段原因分析新世紀伊始,美國對伊態度:1.敵對關系強化.“邪惡軸心”2.冷戰結束,美國在構思如何建立新的國際秩序(中東新秩序)。3.在美國政府及其戰略家眼中,伊朗的“罪行”不亞于伊拉克。4.這符合美國改造中東的整體戰略利益。二、美國對伊核問題態度強硬的原因1.敵對關系強化.“邪惡軸心”2.冷戰結束,美國在構思建立新的國際秩序(中東新秩序)。3.在美國政府及其戰略家眼中,伊朗的“罪行”不亞于伊拉克。4.這符合美國改造中東的整體戰略利益。2006年8月29日,在伊朗首都德黑蘭的總統府,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在記者招待會上講話。和平利用核能是伊朗的權利,伊朗將堅持執行相關計劃,任何人都不能阻止。

三.伊朗為什么要發展核計劃“伊拉克牌”“石油牌”“大國牌”“伊斯蘭國家牌”伊朗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擁有163.6萬平方公里國土和6390萬人口;石油資源豐富,剩余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三,出口量居世界第四;地緣戰略地位重要,扼守著海灣東岸和霍爾姆斯海峽,是連接里海-中亞和海灣的陸橋國;綜合實力、軍事力量較強,擁有100萬左右的常規部隊、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三艘潛艇,并成功開發了射程達1300公里的“流星-3”型導彈。三.伊朗核問題的前景1.和平談判,解決危機.2.美國對伊朗進行軍事打擊.四、中國的核力量與核戰略中國的戰術彈道導彈三板斧:東風21、東風15和東風11一、中國的核武器發展之路二、中國的核戰略中國巨浪潛地導彈測試1、中國的核武器發展之路從50年代末60年代初開始,中美關系繼續僵持,美國對中國形成多次嚴重的核威脅。朝鮮戰爭期間.1955年的金門馬祖危機期間.

毛澤東從維護世界和平的戰略高度,深刻指出:“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從50年代末60年代初開始,中蘇關系急劇惡化,蘇聯也開始對中國實施核威脅和核訛詐。

1960年7月16日,蘇聯突然照會中國,決定在一個月內撤走全部在工作的1390名專家,并撕毀了343個合同和合同補充書,廢除了257項科學技術協定,使250多個企業,事業項目停辦,給中國的經濟建設造成了巨大的損失,1961年,蘇聯逼債,到1965年,中國還清了所欠蘇聯的全部債款56.76億盧布.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7年4個月;蘇聯用了4年;英國用了4年7個月;而中國只用了2年8個月.標志著中國已成為擁有具有實戰能力的導彈核武器的國家。

1967年6月17日,我國首枚氫彈爆炸成功我國首枚氫彈爆炸成功我國首枚原子彈爆炸成功錢學森,浙江杭州人,1911年12月11日生于上海。1934年畢業于上海交通大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