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歷史是什么》評析對于“什么是歷史?”這個歷史學的根本問題,可謂是眾說紛紜,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讓我們先來看看兩位偉大革命導師是怎么說的:引子:什么是歷史?
馬克思恩格斯論歷史馬克思認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恩格斯認為:“人們通過每一個追求自己的自覺期望的目的而創造自己的歷史,卻不管這種歷史的結局,而這許多按不同方向活動的愿望及對外部世界的各種各樣影響所產生的結果就是歷史”。關于歷史的定義,是一個既簡單而又復雜的問題,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我們不妨看看史學大師們是如何說的。西方史學家論歷史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說:“歷史是勝利者的宣傳。我本人是經常意識到有必要降低勝利者宣傳的必要性。”此話不能說沒有道理,但太過于情緒化,失之偏頗。荷蘭歷史學家蓋爾說過一句很機智的話:“歷史是一場無休止的辯論”。這種說法,與英國歷史學家卡爾說:“歷史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止境的問答交流”一樣,不失機智與精辟。卡爾在《歷史是什么》一書中如此解釋他的觀點:只有借助于現在,我們才能理解過去;也只有借助于過去,我們才能充分理解現在。此言蘊含著相當深刻的哲學思辨,就這個問題做出了見解獨到的回答,給了我一定的啟發。卡爾其人愛德華·霍列特·卡爾(EdwardHallettCARR,1892—1982),英國歷史學家,專長國際關系史和蘇聯史,一生著述頗多,影響最大的是1950-1971年陸續出版的10卷本《蘇維埃俄國史》和史學理論方面的代表作《歷史是什么》。他在國際關系學上的開山之作《二十年危機》,是現今國際關系學專業學生的必讀書,被后人評價為現實主義國際關系學之父。他有兩本書被翻譯成中文,即《歷史是什么》和《巴枯寧傳》。1896年10月,阿克頓在劍橋大學的一次報告中提出了“終極的歷史”理論,認為一切史學問題都有可能被完美地解決。但在經歷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大英帝國的世界霸權早已不復存在,悲觀主義、懷疑主義的浪潮籠罩著英國,史學界也不例外。20世紀50年代,喬治.克拉克在《劍橋近代史》第二版總導論中提出:因為不可能存在絕對原始的史料,所以并不存在“客觀的”歷史事實。寫作背景對此,愛德華·霍列特·卡爾將自己的一系列演講總結成書,題為《歷史是什么》,自第一版以來,已銷售25萬多冊。該書文風流暢、文筆辛辣,包含了大量有關真正歷史學家和真正歷史著作的事例,生動地說明了一些較為抽象的論點。在處理深奧、棘手的理論問題時,也顯得頗為機智有趣、耐人尋味。我們自己在時代中所處的位置,決定了我們以什么樣的觀點來看待我們生活其中的社會。1.反對唯史料論19世紀30年代,以蘭克為代表的“蘭克學派”興起,提出歷史學家的任務:僅僅如實地說明歷史而已。實證主義者主張首先確定事實,然后從事實中得出結論,極端重視檔案材料。這種觀點雖然具有極大的積極意義,但過于絕對地看待歷史的客觀性,否認史家對史料及史著的滲入,研究范圍較狹窄,方法單一,故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遭到哲學家和史學家的質疑。卡爾在《歷史是什么》中認為:主要內容
一、歷史學家和歷史學家的事實
(1)歷史學的本職工作就在于追求精確,并非是歷史學的本質。(2)史料本身是經過前人選取的,是主觀性的。(如中世紀宗教史,孔子也主張筆則筆、削則削,“為尊者諱”。)因此,巴勒克拉夫提出:我們所讀的歷史,盡管基于事實,但是嚴格地說,根本不是事實,只是一系列已經接受下來的判斷。德國在19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首先向歷史事實處于首位、歷史事實處于自主的原則發起了挑戰。狄爾泰認為,要了解人的歷史和社會現實存在的各種聯系,就得再度體驗人的各種生活,只有通過這種“體驗”才能達到“理解”。20世紀早期,克羅齊提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由于史料本身并不會說話,使史料發揮作用的只能是歷史學家,因而歷史學家的學識水平越高,越具有創造性,所揭示的歷史意義就越深刻;歷史學家不是被動接受、考訂和闡釋史料,而應該發揮巨大的主動性和創造力。這一觀點深刻影響了柯林武德。柯林武德認為:歷史哲學所關注的既不是“過去本身”,也不是“歷史學家對過去的思考這一本身”,而是“這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歷史學家所研究的過去不是死氣沉沉的過去,而是在一定程度上仍舊活躍于現實生活中的過去。歷史不是別人,恰恰是歷史學家“制造”出來的,編纂歷史是制造歷史的唯一方法。2.柯林武德批判
(1)歷史事實從來不是“純粹的”,總是通過記錄者的頭腦折射出來,所以,在了解歷史之前,先要了解歷史的編纂者。(2)富于想象的理解力,以透視正在其研究視野中人物的內心世界,
把握其行為之后的思想狀態。(3)只有以當下的眼光看待過去,才能理解過去。卡爾認為柯林武德所揭示的真理
抱以“理解之同情”柯林武德反對“剪刀加糨糊的歷史”,反對把歷史僅僅當做是編輯事實,但有“歷史是人腦中編織出來的東西”的思想傾向,進而有否認“客觀歷史真理”的危險。更大的危險在于,假如歷史學家必須以當下的眼光來看待其研究的歷史時期,判斷標準是與某些眼前目的的適當性,就有可能會陷入以實用主義觀點來看待事實的窠臼,而在這種假設基礎上,歷史事實是沒有任何價值的,解釋是極其重要的。卡爾對柯林武德的批判
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平等的、互動的關系,歷史學家從事的工作是一個不斷地讓事實適合解釋,讓解釋適合事實的過程。歷史是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之間連續不斷的、互為作用的過程,就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卡爾的觀點(中庸之道)社會與個人是水乳相融的,互為需要,互為補充,并不對立。社會的發展與個人的發展是齊頭并進、互為條件的。通常的歷史觀認為歷史就是個人撰寫的有關個人的一些事情。卡爾認為這種觀點失之于簡單,畢竟人物行為不是真空中的與世隔絕的個體行為,而是過去社會背景下的行為,是過去社會推動下的行為。那么,在歷史學家考察歷史事實時,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所占的相對比重是多少?二、社會與個人
歷史學家也是一種社會現象,他不僅是其所屬社會的產物,而且也是那個社會的自覺或不自覺的代言人。如格羅特的《希臘史》和蒙森的《羅馬史》。(1)假如沒有首先掌握歷史學家本人從事歷史研究的立場,就不能完全理解或鑒賞歷史學家的著作。(2)歷史學家的立場,其本身是根植于一個社會與歷史背景之中的。正如馬克思所說:“不要忘記的是,教育者本人也必須接受教育。”1.從歷史學家出發
邁納克的思想演化:1907《大同世界與民族國家》;1925《國家至上之觀念》;1936《歷史主義的起源》;1946《德國的浩劫》。歷史學家的著作密切地反映他所研究的這個社會,不僅事件在不斷變化,歷史學家本人也在不斷變化。所以,在研究歷史之前,要研究歷史學家,研究歷史學家的歷史環境與社會環境。歷史學家是個體,同時也是歷史的產物、社會的產物,研究歷史的人必須學會從這一雙重的角度來看待歷史學家。巴特菲爾德:“歷史事件本質之中存在一些事情,它可以意想不到地改變歷史的進程,使它走向人們不曾打算過的那個方向。”(1)反對“個人天才是歷史決定性力量”。首先,個體人的行為不同于作為群體成員和階級成員的行為,歷史學家可以合法地選擇詳細論述這種行為或那種行為;其次,對作為個體人行為的研究要結合研究這些個體人行為的有意動機。2.從歷史事實出發
馬克思:“歷史屬于無為,它既不擁有巨大的財富,也不進行戰爭,是人,擁有財富、進行戰爭的真正活人無所不為。”①歷史在很大程度上是數目的問題。②個人行動的效果,并不取決于個人及其意志。時勢造英雄,例如《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2)歷史與個人意志的相關性
黑格爾:“時代的偉人是能把這個時代意志表達出來的人,告訴這個時代什么是這個時代的意志,并實現這個意志。他所做的一切是這個時代的核心與本質,他把這個時代現實化了。”我們只有根據現在,才能理解過去;我們也只有借助于過去,才能理解現在。使人能夠理解過去的社會,使人能夠增加把握當今社會的力量,便是歷史的雙重功能。1.歷史與科學的源流18世紀末,人們開始試圖用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人類事務,社會科學由此誕生。(1)19世紀上半期,盛行的是牛頓傳統,社會也像自然界一樣被看做是一種機械裝置,斯賓塞于1851年出版的《社會靜力學》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2)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后,社會科學家從生物學那里得到啟示,開始把社會當做是一個有機組織。科學上的進化觀念確定了、完備了歷史中的進步觀念。三、歷史、科學與道德
演繹法和歸納法:“首先收集事實,然后解釋事實。”在史學中的廣泛應用,使得伯瑞在1903年1月的就職演說中,把歷史描述為“一種科學,一種不折不扣的科學。”反對此觀點的是柯林武德,他在20世紀30年代想在科學探究的對象自然世界與歷史世界之間劃出一條涇渭分明的界限來。(3)卡爾指出,科學家所獲得的發現,不是靠建立精確且全面的規律得到的,而是靠提出假設得到的。因而,很多現代歷史學家放棄了對歷史規律的尋求,滿足于研究事物是如何起作用的。(1)歷史只研究特殊,科學則研究一般。霍布斯:“這個世界上,除了名目之外,沒有任何事情是普遍的,因為有了名目的東西中的每一件東西都是單個的、獨特的。”歷史學家并真正對獨特性感興趣,他們真正感興趣的是獨特性中概括出來的一般性。歷史所涉及的是獨特與普遍之間的關系,兩者不能分開,也不能過分突出某一點。2.批判歷史非科學論(2)歷史不傳授教訓,不能夠做預言。通過概括,我們試圖從歷史中學到什么,把從一整套事件中歸納出的教訓應用到另一整套事件中去。向歷史學習從不僅僅是一種單項過程,根據過去研究現在也意味著根據現在理解過去,歷史的功能就在于通過過去與現在之間的相互關系來促進對這兩者的進一步理解。正確看待特殊與一般之間的關系。(3)歷史必然是主觀的,因為人在觀察自身。歷史學家的觀念不可避免地成為每一個觀察物的組成部分,歷史渾身上下都滲透著相對性。觀察過程影響和修正著正在被觀察的事物。歷史很少重復發生的一個原因是:有歷史意識的人是那位在第二次演出中已經意識到第一次演出結局的主人公,主人公的行為囿于這類知識。(4)和科學不一樣的是,歷史涉及宗教、道德的問題。①歷史與宗教:歷史學家不應借助外在神靈來解決自己的問題。②歷史與道德:歷史學家不必偏離主題對其敘述人物的私生活進行道德的針砭。歷史學家應該對制度進行道德判斷,不應該對建立這種制度的個人進行道德判斷,否則就可能在無意中為整個群體和社會提供了躲避責任的遁詞,把錯誤歸結于少數人。我們自己在時代中所處的位置,決定了我們以什么樣的觀點來看待我們生活其中的社會。歷史是歷史學家與歷史事實之間連續不斷的、互為作用的過程,就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休止的對話。中心思想歷史學家是個體,同時也是歷史的產物、社會的產物,研究歷史的人必須學會從這一雙重的角度來看待歷史學家。我們只有根據現在,才能理解過去;我們也只有借助于過去,才能理解現在。使人能夠理解過去的社會,使人能夠增加把握當今社會的力量,便是歷史的雙重功能。1.卡爾砸了“蘭克學派”的飯碗。卡爾主張“歷史不是別人,恰恰是歷史學家‘制造’出來的,編纂歷史是制造歷史的唯一方法。”“贊揚歷史學家敘述的精確,就像贊揚建筑師在建筑中適當使用了干燥的木材,合理地運用了混凝土一樣。這是進行工作的必要條件,卻不是本質功能。”我的一點看法我們在作為一個歷史的閱讀者時,在閱讀之前一定要先去充分了解歷史學家的社會背景、時代背景以及歷史學家本人從事歷史研究的立場;在進行歷史寫作時,我們要盡量避免自己的個人偏見,盡量做到客觀公正。試用卡爾自己的理論來分析其著作,我們不難發現,卡爾可以算得上是個左翼人士,希望為處于低潮的共產主義運動辯護,比如“制度進步論”,即剝離個人而觀察整體社會。2.充分注意歷史學家的立場與寫作目的。
偉人自有其偉大之處,但正因為時代需要一個代表,來將人民群眾的訴求付諸于實踐,才能體現出其偉大。偉人與人民群眾是魚水關系,偉人是離不開人民群眾的,但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往往是通過偉人來表達,否則近乎于一潭死水。偉人的選擇看似改變了社會,實則是社會限制了偉人的選擇,只有一個最優解,比如,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3.重視人民群眾的力量。
卡爾主張用制度的批判代替個人的批判,有其道理,但也放棄了史家“褒貶人物”的職責,有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思想傾向。“孔子作《春秋》,亂臣賊子懼。”就體現了道德批判的重要性。4.去除道德批判等于“勝利者不受指責”。
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中間出現的問題往往是通過進一步的發展解決的,歷史學的任務是為這種進步尋找理論依據,比如文藝復興借助于古希臘、古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飲食中的除螨措施-健康生活的關鍵一步
- 高層建筑建設工程的綜合風險管理
- 設備自動化對工作模式的影響與改變
- 設計軟件在手童裝設計無憂小小設計師工坊工具使用技巧
- 解鎖新的思維方式-通過少兒編程課程提升創造力和想象力
- 營養與工作效率不可忽視的關系
- 跨行業客戶生命周期管理的成功案例分析
- 野外生存實戰演練培養孩子獨立能力
- 職場中的時間管理與效率提升技巧
- 行業大變局下的教育產業新方向
- 全套電子課件:機械制造工藝基礎(第六版)
- T∕CAME 1-2019 家庭式產房建設標準
- 2021年卒中中心建設相關制度及流程匯編
- 善意的謊言辯論賽正反方觀點
- QC新老7種工具表格
- 中科院《鋼鐵生產工藝流程和節能減排》
- 項目四:旅游電子商務支付與安全(教案)
- 機械故障診斷大作業滾動軸承
- 密封件定位套機械加工工藝過程卡片
- 四輥中厚板精軋機機架的強度與剛度計算
- GDFJ005修改個人信息申請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