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石油大學石油地質學復習資料_第1頁
東北石油大學石油地質學復習資料_第2頁
東北石油大學石油地質學復習資料_第3頁
東北石油大學石油地質學復習資料_第4頁
東北石油大學石油地質學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石油地質學:就是研究地殼中油氣成因、油氣成藏的基本原理和分布規律的一門學科。源控論:中國陸相含油氣盆地普遍具有多隆多坳的特征,而陸相沉積又具有近物源、短水流的特點,陸相地層巖性巖相變化快、斷裂發育,油氣很難進行長距離運移。因此生油坳陷生成的石油主要聚集在生油坳陷的內部和周緣,主要生油區控制了大中型油氣田的分布。復式油氣藏聚集帶:就是主要受二級構造帶、區域斷裂帶、區域巖性尖滅帶、物性變化帶、地層超覆帶、地層不整合帶等控制的,形成以一種油氣藏類型為主,而以其他油氣藏類型為輔的多種類型油氣藏成群成帶分布,在平面和剖面上構成不同層系、不同類型油氣藏疊合連片分布的含油氣帶。未熟一低熟油:干酪根晚期熱降解生煌模式可能是常規的生煌模式,但不是唯一的生煌模式。在自然界中還存在著相當數量的各類早期生成的非常規油氣資源。特別在陸相盆地沉積物中,常含有某些活化能低的特定有機母質,可以低溫早熟生成油氣,就是未熟油氣。煤成油理論:一般認為,煤系地層主要含m型干酪根,以生氣為主,不能形成大油田。人們認識到煤系地層到底是生氣還是生油與煤的顯微組分有關。如果煤系地層含有的富氫顯微組分達到一定的比例就可以生成商業價值的液態石油,并形成大油田,同時還對煤系富氫顯微組分的類型、形成環境、生燃機理、排煌條件等諸多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系統的煤成油理論。?石油:是以液態煌形式存在于地下巖石孔隙中,由各種碳氫化合物和少量雜質組成的可燃有機礦產。天然氣:地殼巖石孔隙中天然生成的、以煌類為主的可燃氣體,也包含少量的非烽氣體,如co2、H2s等(油氣地質學研究的主要是指與油田和氣田有關的氣體)氣藏氣:指圈閉中具有商業價值的單獨天然氣聚集,特別是巨大的非伴生氣臧(田)氣,是研究的重點。氣頂氣:指與石油共存于油氣藏中呈游離態存在于油氣藏頂部的天然氣。煤層氣:煤層中所含的吸附和游離狀態的天然氣丁煤型氣(煤成氣):腐殖型有機質(包括煤層和煤系地層中的分散有機質)熱演化生成的天然氣。固態氣水合物:是一種在一定條件下,主要由甲烷氣體與水相互作用形成的白色固態結晶物。油田水:指油田范圍內直接與油層連通的地下水,即油層水。XX(層):凡是具有一定的連通孔隙、能使流體儲存并在其中滲濾的巖石(層)都成為儲集巖(層)蓋層:位于儲集層上方,能阻止油氣向上散逸的巖層,主要起封閉作用。儲集物性:巖石的孔隙性和滲透性是反映巖石儲存流體和運輸流體能力的重要參數,通常把它們稱為儲集物性。(絕對)總孔隙度:巖樣中所有空隙空間體積之和與該巖樣總體積的比值,用百分數表示。有效孔隙度:指那些相互連通的、在一般壓力條件下,可以允許流體在其中流動的孔隙體積之和與巖樣總體積的比值,用百分數表示。絕對滲透率:當巖石為某一單相流體飽和,巖石與流體之間不發生任何物理化學反應時,在一定壓差作用下,流體呈水平線性穩定流動狀態時所測得的巖石對流體的滲透率。有效滲透率(相滲透率):儲集層中有多相流體共存時,巖石對其中每一單相流體的滲透率。相對滲透率:巖石中有多相流體共存時,巖石對某一相流體的有效滲透率與巖石絕對滲透率的比值。孔隙結構:巖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幾何形狀、大小、分布及其相互連通關系。圈閉:指地下適合油氣聚集的場所,圈閉由三部分構成:儲集層、蓋層、阻止油氣繼續運移、造成油氣聚集的遮擋物。?油氣藏:是地殼上油氣聚集的基本單元,是油氣在單一圈閉中的聚集,一個油氣藏具有統一的壓力系統和油水界面。”單一圈閉”的”單一”主要是指在單一的(儲集層)中,具有統一的(壓力系統)和統一的(油、氣、水界面)油氣柱高度:指油氣藏油氣水界面至油氣藏最高點的垂直距離。充滿系數:油氣藏的含油氣高度與圈閉的閉合高度的比值。構造圈閉:由于構造作用使地層發生變形或變位而形成的圈閉。構造圈閉中聚集油氣形成的油氣藏稱為構造油氣藏。斷層圈閉:指沿儲集層上傾方向受斷層遮擋所形成的的圈閉;在斷層圈閉中的油氣聚集稱為斷層油氣藏。地層圈閉:指由于不整合作用導致的儲集層縱向沉積連續性中斷而形成的圈閉,又稱不整合圈閉。巖性圈閉:指儲集層巖性變化所形成的圈閉,其中聚集了油氣就稱為巖性油氣臧。干酪根:沉積巖中不溶于非氧化性的酸、堿和非極性有機溶劑的有機質,既包括分散狀態存在于沉積巖中的不溶有機質,也包括以集中狀態存在于煤中的不溶有機質。成熟溫度:隨著埋藏深度的增大,當溫度升高到一定數值,有機質才開始大量轉化為石油,這個溫度界限稱為有機質的成熟溫度或生油門限。生油門限:有機質開始大量生油的起始點,也是有機質從不成熟到成熟的轉折點。生油窗:液態石油包括凝析油和濕氣主要存在于熱催化生油氣階段和熱裂解生濕氣階段,該階段生油窗生油量達到最高峰,它代表了地下液態石油賦存的范圍,即為主要生油期或生油窗。煌源巖:指富含有機質、在地質歷史過程中生成并排出了或者正在生成和排出石油和天然氣的巖石。由煌源巖組成的地層稱為燃源層或源巖層。源巖層系:具有相同巖性?巖相特征的若干源巖層與其間非源巖層的組合。鏡質體反射率:是鏡質體反射光的能力,是研究干酪根演化和成熟度的最佳參數。油源對比:包括油氣與源巖之間以及不同油藏中油氣之間的對比,其目的在于追蹤油氣藏中油氣的來源。通過對比研究,可以搞清含油氣盆地中石油、天然氣與烽源巖之間的成因聯系,從而進一步圈定可靠的油源區,確定勘探目標,有效地指導油氣勘探開發。油氣運移:油氣在地層條件下的移動。初次運移:油氣從燃源巖層向儲集層的運移。潤濕性:指流體附著固體的性質,是一種吸附作用。易附著在巖石上的流體稱潤濕流體又稱潤濕相。二次運移:石油和天然氣進入儲層之后的一切運移,包括在儲集層內部、沿斷層或不整合面、油氣藏調整和破壞的再運移。地層壓力(地層流體壓力、孔隙流體壓力):地下巖石孔隙中流體的壓力。剩余壓力:巖層的實際壓力超過相同深度的靜水壓力的部分。流體勢(質量勢):單位質量的流體相對于基準面所具有的總機械能。(體積勢)單位體積的流體相對于基準面具有的總勢能。測壓水頭:測點高程與測點的靜水柱高度之和。測點的折算壓力:測點的地層壓力與測點至基準面距離高度的靜水柱壓力之和。?流體封存箱:沉積盆地縱向沉積剖面上封隔層分開,形成的相互獨立的互相不連通的流體密封壓力系統單元。油氣聚集:煌源巖生成的油氣經初次運移和二次運移,從分散的狀態逐漸在圈閉中集中形成油氣藏的過程。生煌強度:單位盆地面積內某一層系內的煌源巖的生烽量。圈閉的有效性:指在具有油氣來源的前提下圈閉聚集油氣的實際能力。油氣差異聚集:在一系列連通的圈閉中,低處的構造圈閉中充滿天然氣,而在高處的構造圈閉中卻充滿著石油,而構造位置更高的圈閉中可能只有水而沒有油氣,這種現象稱為油氣差異聚集原理。凝析氣藏:在地下深處高溫高壓條件下的煌類氣體經采到地面后,由于溫度和壓力降低,反而會凝結出液態石油,這種液態的輕質油就是凝析油,這種氣藏就是凝析氣藏。?深盆氣藏:是一種賦存于盆地深凹部位、低孔滲儲集層中的一種氣水關系倒置的非常規氣藏,但深盆氣藏的絕對深度不一定很深。流體包裹體:是在礦物生長過程中包裹在礦物晶格的缺陷或窩穴中的成礦流體。均一化:把包裹體加熱到一定溫度時,兩相又恢復為均一的單相,這時的溫度稱為均一溫度,這一過程稱為均一化。含油氣盆地:是必須具有良好的生儲蓋組合和圈閉條件,并且已經發生油氣生成、運移和聚集過程,形成商業性油氣聚集的沉積盆地。有效燃源巖:指現在仍處于生排煌過程或現在也許已不再生烽或已消耗殆盡而地質歷史中曾經發生過生排煌的煌源巖。油氣系統:指在任一含油氣盆地(凹陷)內,與一個或一系列煌源巖生成的油氣相關,在地質歷史時期中經歷了相似的演化史,包含油氣成藏所必不可少的一切地質要素和作用在時間、空間上良好配置的物理一化學動態系統。其頂為區域性蓋層所限制,底為底層烽源巖所覆蓋的儲集層。生煌潛量指數SPI:地下的1m2面積的源巖柱內能生成油氣的最大量。油氣田:指的是受單一局部構造單元所控制的同一面積內的油藏、氣藏、油氣藏的總和。油氣聚集帶:受同一個二級構造帶或地層巖相變化帶控制的、互有成因聯系、油氣聚集條件相似的一系列油氣田的總和。裂谷盆地:巖石圈板塊在拉張作用下減薄下沉形成的沉積盆地。前陸盆地:指發育在收縮造山帶與相鄰克拉通之間,平行于造山帶呈狹長帶狀展布的不對稱的沖斷撓曲盆地。XX:指具有厚層大陸地殼的廣大地區,包括穩定的、變形微弱的地質和地臺。克拉通盆地指發育在克拉通地塊之上的沉積盆地。疊合盆地:指經歷了多期構造變革、由多個單型盆地經多方位疊加復合而形成的、具有復雜結構的盆地。族組分:飽和煌、芳香煌、非煌和瀝青質組分:油質、膠質、瀝青質石油的煌類組成包括(烷煌)(環烷燒)和(芳香烽)三大類鈕(V)和銀(Ni)具成因意義的兩種元素;葉咻?石油成因;咔唾?運移路徑;?石油物理性質:顏色、相對密度、粘度、熒光性、旋光性、溶解性。石油的熒光性:石油在紫外光的照射下,由于不飽和煌及其衍生物的存在而產生熒光的特性。油質天藍色、膠質黃色、瀝青一一褐色。天然氣的產出狀態:聚集型(氣藏氣、氣頂氣)分散型(油溶氣、水溶氣、煤層氣、固態氣水合物)低硫石油0.5%含硫石油2%高硫石油天然氣物理性質:相對密度、粘度、蒸汽壓力、溶解性、擴散性;油田水的沉積水、滲入水、轉化水:深成水.xx分類的四種為:(硫酸鈉型乂重碳酸鈉型)(氯化鈣型)(氯化鎂型)可燃有機礦產按其存在狀態可分為(氣態)(液態)(固態)三類孔隙三種類型(超毛細管孔隙)(毛細管孔隙)(微毛細管孔隙)巖石孔隙系統組成:孔隙、喉道;?影響碎屑巖儲集層儲集物性的主要因素:一、物源和沉積環境對儲集層孔隙發育和物性的影響1,微觀因素的控制(碎屑巖的礦物成分、碎屑顆粒的粒度和分選程度、碎屑顆粒的排列方式和圓球度、基質的含量)2,碎屑巖的沉積環境對孔隙發育的控制(不同的沉積相帶對儲集物性的重要控制作用)二、造成儲集物性損失的成巖作用(1,壓實作用和壓溶作用2,膠結作用)三、次生孔隙形成對儲集物性的影響四、其他因素對儲集物性的影響(注水或酸性溶液堵塞孔隙或喉道、外來顆粒堵塞孔隙喉道、工作液在儲集層發生化學沉淀、結垢及產生油水乳化物)碳酸鹽巖儲集空間:原生孔隙(粒間空隙、粒內孔隙、生物骨架孔隙、生物體腔孔隙)次生孔隙(晶間空隙、溶蝕孔隙)裂縫(構造裂縫、成巖裂縫、風化裂縫、壓溶裂縫);?儲集層類型:碎屑巖儲集層、碳酸鹽巖儲集層、火山巖儲集層、結晶鹽儲集層、泥質巖儲集層;影響碳酸鹽巖儲集層儲集物性的主要因素:1,沉積環境和巖石類型2,成巖后生作用【溶蝕作用(溶解作用、淋濾作用、巖溶作用)重結晶作用、白云化作用】3,裂縫發育程度(巖性因素、構造因素)碳酸鹽巖儲集層的類型:孔隙型儲集層、溶蝕型儲集層、裂縫型儲集層、復合型儲集層;?蓋層類型:(膏鹽類、泥質巖類、碳酸鹽巖類)(區域性蓋層、局部蓋層)蓋層的微觀封閉機理:微觀1,物性封閉機理2,超壓封閉機理3,燃濃度封閉機理;宏觀1,蓋層的巖性2,蓋層厚度3,蓋層的分布范圍和連續性4,韌性;圈閉的度量:1,溢出點2,閉合面積3,閉合高度?油氣藏的度量:1,油氣水界面2,含油氣邊界和含油氣面積3,油氣柱高度4,氣頂和油環5,充滿系數6,底水和邊水;?圈閉和油氣藏分類一、構造圈閉與構造油氣藏1,背斜圈閉與背斜油氣藏(擠壓背斜圈閉與擠壓背斜油氣藏、基底隆升背斜圈閉與基底隆升背斜油氣藏、底辟拱升背斜圈閉與底辟拱升背斜油氣藏、披覆背斜圈閉與披覆背斜油氣藏、逆牽引背斜圈閉與逆牽引背斜油氣藏)2,斷層圈閉與斷層油氣藏(斷鼻圈閉與斷鼻油氣藏;斷塊圈閉與斷塊油氣藏;)3,裂縫性油氣藏4,巖體刺穿圈閉與巖體刺穿油氣藏(鹽體刺穿油氣藏;泥火山巖體刺穿油氣藏;巖漿巖體刺穿油氣藏;)二、地層圈閉與地層油氣藏1,地層不整合圈閉與地層不整合油氣藏(潛伏剝蝕突起油氣藏;潛伏剝蝕構造油氣藏;)2,地層超覆圈閉與地層超覆油氣藏三、巖性圈閉與巖性油氣藏1,儲集巖上傾尖滅圈閉與儲集巖上傾尖滅油氣藏2,儲集巖透鏡體圈閉與儲集巖透鏡體油氣藏3,生物礁圈閉與生物礁油氣藏四、復合圈閉與復合油氣藏1,構造-地層圈閉與構造?地層油氣藏2,構造?巖性圈閉與構造?巖性油氣藏3,地層-巖性圈閉與地層?巖性油氣藏4,水動力圈閉與水動力油氣藏?干酪根顯微組分:腐泥組,殼質組,鏡質組,惰質組;?油氣生成的動力條件:溫度和時間的作用、細菌的生物化學作用、催化作用和放射性作用。?有機質演化過程:生物化學生氣階段、熱催化生油氣階段、熱裂解生濕氣階段、深部高溫生氣階段;A生物化學生氣階段一一沉積有機質演化未成熟階段:埋深0-1500m溫度10?60℃演化階段Ro<0.5%沉積物的成巖作用階段為碳化作用中的泥炭?褐煤階段,作用因素厭氧細菌,生物降解作用,產物氣態燒,干酪根,少量的未熟油,有機質部分被氧化。B熱催化生油氣階段一一成熟階段:埋深1500-400m溫度60-180℃演化階段Ro0.5?1%后生作用階段前期,有機質成熟、進入生油門限,作用因素為溫度和催化劑,熱催化作用,產物為液態石油和濕氣。C熱裂解生凝析氣階段一一高成熟階段:深度4000-6000m溫度180?250℃℃演化階段Ro1?2%后生作用后期,碳化作用瘦煤?貧煤階段,有機質高成熟時期,作用因素為溫度,石油熱裂解、熱焦化作用,產物:凝析氣、濕氣。D深部高溫生氣階段一一過成熟階段:深度>6000?7000m溫度>250℃變生作用階段Ro>2%,半無煙煤.無煙煤的高度碳化階段,作用因素溫度,熱變質作用,產物,甲烷,碳瀝青或石墨。?煤生液態烽與煤的類型、顯微組分組成;?天然氣生成特點:一、生氣母質的多元性(無機物、原始沉積有機質、各種類型的干酪根、液態石油和分散可溶有機質)二、生氣機理的多樣性(生物化學作用、熱降解作用、熱裂解作用、無機化學反應)三、生氣環境的XX?天然氣成因類型:無機成因氣(宇宙氣,幔源氣,巖漿巖氣,變質巖氣,無機鹽類分解氣,放射作用氣)有機成因氣(油型氣、煤型氣)?不同成因類型天然氣的鑒別三方面:1,天然氣組成特點2,成氣母質的有機質類型和演化程度等3,天然氣伴生物特征;一,根據天然氣的組成和碳同位素特征鑒別;二,天然氣成因類型鑒別圖版;三,根據天然氣伴生的輕煌包括凝析油組成鑒別;?燃源巖巖石類型:粘土巖類燃源巖、碳酸鹽巖類燃源巖,煤烽源巖?燃源巖形成的地質環境A大地構造條件:沉降速度與沉積速度相近或稍大,可長期保持適于生物大量繁殖和有機質沉積保存的環境,可形成巨厚的生油巖系;若沉降速度大大超過沉積速度(Vs?Vd),水體急劇變深,不利于生物的發育和有機質的保存;若Vs<Vd,水體迅速變淺,盆地上升為陸地,有機質易受氧化,不利于有機質的堆積和保存。B巖相古地理條件:在海相環境中,淺海區及三角洲區時最有利于油氣生成的古地理區域,三角洲地區,陸源有機質源源不斷的搬運而來,加上原地繁殖的海相生物,致使沉積物中的有機質含量特別高,是極為有利的生油區域;至于海灣和潟湖,屬于半閉塞無底流的環境,也對保存有機質有利。在這些淺海區域,浮游生物特別發育,屬于i-n型干酪根。大陸環境,深水、半深水湖泊是陸相生油巖發育區域。因為一方面湖泊能夠匯聚周圍河流帶來的大量陸源有機質,增加了湖泊營養和有機質數量;另一方面湖泊有一定深度的穩定水體,提供水生物的繁殖發育條件。而淺水湖泊和沼澤地區,水體動蕩,氧氣易于進入水體,不利于有機質的保存;這里的生物以高等植物為主,有機質多屬in型干酪根,生油潛能差,適于造煤和生氣。c古氣候條件:溫暖潮濕的氣候,日照時間長,能增加生物的繁殖力。?煌源巖的地球化學特征:有機質豐度(總有機碳含量T。c、氯仿瀝青A、總煌HC、巖石熱解生燃潛量)有機質類型(元素分析法、顯微組分分析法、巖石熱解方法)有機質演化程度(鏡質體反射率、燃源巖可溶有機質的數量、燒源巖抽提物中正烷煌分布特征和奇偶優勢比、燒源巖抽提物中幽、菇烷異構化比值、巖石熱解參數);?比較氣藏與油藏形成和保存條件的異同天然氣藏:1)煌類來源廣泛,具多源,多階段性。既有有機氣,又有無機氣,各類有機質在不同演化階段均生成天然氣,多源天然氣復合成藏。2)儲蓋層條件對儲層要求低,對蓋層要求高,蓋層封閉機理多樣,燒濃度封閉可起重要作用3)運移方式易于運移且方式多樣:滲濾、脈沖式混相涌流、擴散、水溶對流,其中擴散、水溶對流為重要運移機理。4)聚集機理:多樣:游離天然氣直接排替地層水成藏,已聚集石油的圈閉被天然氣驅替成藏,水溶氣脫溶成藏,富含氣的地層水可形成水溶氣藏。5)演化和保存條件易于散失,擴散損失重要,氣藏形成始終處于聚合散的動平衡中,成藏期晚有利于氣藏的保存,聚集效率低。油藏:1)煌類來源來自腐泥、腐殖一一腐泥型有機質。主要生成于一定埋藏深度的生油窗中。2)儲蓋層條件對儲層要求高,對蓋層要求低。蓋層封閉機理為物性封閉、異常壓力封閉3)運移方式主要是滲濾和脈沖式混相涌流4)聚集機理較單一,游離相石油排替地層水聚集成藏5)演化和保存條件主要為滲濾損失。擴散損失不很重要,聚集效率相對較高?油源對比:包括油氣與源巖之間以及不同油藏中油氣之間的對比,其目的在于追蹤油氣藏中油氣的來源。通過對比研究,可以搞清含油氣盆地中石油、天然氣與烽源巖之間的成因聯系,從而進一步圈定可靠的油源區,確定勘探目標,有效地指導油氣勘探開發。油源對比的依據:1)來自同一烽源巖的油氣有親緣關系,在化學組成上具有相似性;不同煌源巖生成的油氣差異較大;(2)煌源巖中排出的油氣與殘留油氣具有相似性。油源對比條件:1,在運移過程中,沒有或很少有來自不同煌源巖的油氣混雜2,分布在巖石與原油中的特征化合物性質穩定,在運移和熱變質等次生過程中很少或幾乎無損失;油源對比指標:正構烷燒分布特征、異戊間二烯型烷燒、留菇烷化合物特征(正規笛烷原始構型化合物碳數分布、生物標志物多因素綜合對比)穩定碳同位素組成;石油初次運移相態:游離油相、氣溶油相、XX相;天然氣初次運移相態:水溶氣相、游離氣相、油溶氣相、分子狀態運移;油氣初次運移的主要動力:一、壓實作用形成的瞬時剩余壓力(壓實流體排出機理、運移方向)二、煌源巖內部的異常高壓(泥質燃源巖的欠壓實現象、蒙皂石脫水作用、有機質的生煌作用、流體熱增壓作用、構造應力)三、煌類的濃度梯度油氣初次運移的通道:孔隙、微裂縫;油氣初次運移模式:壓實排煌模式、異常高壓微裂縫排煌模式、擴散排煌模式;?油氣二次運移力的作用:毛細管力、浮力和重力、水動力;油氣二次運移通道:輸導層(孔隙、裂縫、孔洞)、斷層、不整合面;輸導體系與運移方式:側向輸導體系與側向運移、垂向輸導體系與垂向運移、階梯狀輸導體系與階梯式運移;?油氣二次運移方向和距離的控制因素:油氣沿著滲透性最好、阻力最小的路徑運移。總方向:盆地中心好邊緣或中央隆起帶,深層玲淺層。主要指向:生油凹陷中或鄰近地區長期繼承性發育的正向構造帶。一、控制油氣二次運移方向的地質因素(地層的產狀與區域構造格局、優勢運移通道的分布、水動力條件)二、油氣二次運移方向的研究方法:1,地質分析2,流體勢分析3,地球化學分析(1沿著石油運移的方向,在石油族組成中,芳香煌、非煌和瀝青質的含量相對減少,飽和煌的含量相對增加,其中相對分子質量高的飽和烽含量相對減少,相對分子質量低的飽和燃相對增加;2,石油中咔嘎類含氮化合物總量隨運移的距離的增加而減少3,某些生物標記化合物在運移過程中有規律變化。4,13C/12c比值逐漸降低方向是運移方向。5石油密度、粘度沿著油氣運移的方向降低。?流體封存箱的形成機理:巖性封隔、成巖封隔;?油氣藏形成基本條件:油氣藏的形成和分布是生、儲、蓋、運、圈、保多種地質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可以概括為:一,充足的油氣來源(燒源巖的規模與質量、煌源巖的排煌條件、有利的運移條件)二,有利的生儲蓋組合配置關系1,生儲蓋組合類型:(按空間配置關系劃分:正常式生儲蓋組合、頂生式生儲蓋組合、側變式生儲蓋組合、自生自儲式生儲蓋組合;按時代關系劃分:新生古儲式的組合、古生新儲式、自生自儲式;)2,不同類型生儲蓋組合的聚集效率;三,有效的圈閉:(圈閉形成時間與區域性油氣運移時間的關系、圈閉與油源區的距離、圈閉位置與油氣運移優勢方向的關系、水動力強度和流體性質對圈閉有效性的影響)四,良好的保存條件(良好的區域性蓋層、相對穩定的大地構造環境、相對穩定的水動力環境)?油氣差異聚集原理:假如在靜水條件下,同一滲透層相連的多個圈閉的溢出點海拔依次遞增,且由單一油氣源供油氣,其聚集過程如下:第一個圈閉充滿油氣后,油氣繼續運移,氣就會聚集在第一個圈閉,圈1中原來的油會被排擠出去,多余的油和被擠出的油就會運移至圈閉二中;再繼續運移,直到1中僅剩天然氣而2中僅有油;再繼續運移,2會重復1中的聚集過程,至到全部被天然氣所充滿。運移的最終結果,可能1、2為純氣藏,3為油氣藏,4、5為純油藏。當供油氣不充足,或特別充足,其結果會有所變化,但所遵循的原理是不變的。?差異聚集結果:1)在離源巖區最近,溢出點最低的圈閉中,在油氣源充足的前提下,形成純氣藏;稍遠處,溢出點較高的圈閉中,可能形成油氣藏或純油藏;在溢出點更高,距油源區更遠的圈閉中可能只含水。一個充滿了石油的圈閉,仍然可以做為有效的聚集天然氣的圈閉;反過來,一個充滿天然氣的圈閉,則不再是一個聚油的有效圈閉。3)若油氣按密度分異比較完善,則離供油區較近,溢出點較低的圈閉中,聚集的油和氣密度應小于距油源區較遠、溢出點較高的圈閉中的油和氣。4)所形成的純氣藏、純油藏、油氣藏的數目,取決于供煌的充分程度、所供煌類性質及圈閉的大小和數目。油氣差異聚集的必備條件:1)具有區域性較長距離運移的條件,要求具區域性的傾斜;儲集層巖性穩定,滲透性好;區域運移通道發連通性好。1)存在相聯系的一系列圈閉,它們的溢出點海拔依次增高。2)油氣源供應區位于盆地中心帶,有足夠數量的油氣補給。3)儲集層中充滿水并處于靜水壓力條件下,石油和游離氣是同時一起運移的。天然氣溶解度減小80c溶解度逐漸增大;大規模氣藏形成條件:1有充沛的氣源2生氣高峰出現的地質時代越新越好3良好的封蓋條件4生氣高峰期比較穩定的大地構造環境;凝析氣藏的形成條件:1在烽類物系中,氣體數量必須勝過液體數量才能為液相反溶于氣相創造條件;2地層埋藏較深,地層溫度介于燒類物系的臨界溫度與臨界凝結溫度之間,地層壓力超過該溫度時的露點壓力的物系才可能發生顯著的逆蒸發現象;深盆氣藏的特征:1深盆氣臧一般分布在盆地的坳陷或斜坡的下傾部位,沒有常規意義上的圈閉條件;2深盆氣藏儲集層的孔滲性差3深盆氣藏具有氣水倒置關系4深盆氣藏的壓力特征與常規氣藏的壓力特征有著本質的不同;XX形成機理:毛細管力封閉和力平衡原理是深盆氣成藏的主要機理、天然氣運聚動平衡過程的物質平衡作用制約深盆氣藏的分布范圍;XX形成條件:氣源條件、儲集層條件、區域性平緩的構造傾斜、儲集層普遍致密背景下的局部高滲帶是形成商業性氣田的關鍵;控制煤層氣富集的地質因素:煤的組成、煤的變質程度、煤層厚度、煤層的埋藏深度、煤層圍巖的封閉性、地質構造運動;油氣藏破壞的地質作用:剝蝕和斷裂作用、熱蝕變作用、生物降解作用、氧化作用、水動力作用和水洗作用、滲漏和擴散作用;油氣藏破壞產物:次生油氣藏、油氣苗、固體瀝青。油氣藏形成時間的確定:一,根據圈閉發育史確定油氣藏形成的最早時間二,根據煌源巖生排燃期確定油氣藏的形成時間三,根據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