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癥認知歪曲及其對治_第1頁
強迫癥認知歪曲及其對治_第2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認知歪曲及其對治

原創:李孟潮

1、認知歪曲的概念

認知療法是美國心理治療界的主流療法之一。其心理病理學的觀點有三個要點:

(1)一個人早年的經驗形成和維持此人對自身(self)的信念,這些信念被稱為圖式(schema)或者核心信念;

(2)為了支持或者保護這些圖式,個體又發展起一套套的有關自身和世界的規則和假設,這些規則和假設被稱之為中間信念。

(3)中間信念和核心信念進一步發展,形成一些思維習慣。這被稱之為自動化思維或者自動想法。

比如說,一個女孩生活在從小重男輕女的環境中,這樣她形成的圖式就是“我是沒有價值的?!?,而她會形成的中間信念就是,“我必須努力奮斗,男孩是我的競爭對手,如果我不能很優秀別人都會看不起我”,而當她在愛情婚姻中,和男友爆發一次爭吵后,就很容易出現這樣的自動想法,“他看不起我”,“他否認我的價值”,“他不愛我”等等。

自動化想法在某些情景下被促發后,會自動自發產生的,從腦袋里自動跳出來的。認知療法的創始人之一阿倫貝克之所以發現了自動化想法就是因為當初一位患者告訴他,她一邊在抱怨貝克對她不好,一邊卻在不斷地下意識中不斷譴責自己對貝克醫生的憤怒。

自動化想法有時候會造成很多苦惱,有些是不符合事實的,這些造成人們苦惱和不符合事實的自動化想法就被稱為認知歪曲(cognitiondistortion)或者叫做功能障礙性思維。

認知歪曲是認知療法中一個核心概念。阿倫貝克(AaronBeck)認為,認知歪曲是一種思維的錯誤,它造成了人類處理信息過程的困難,最終導致了心理障礙。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歪曲的認知系統是通過童年學習經驗形成的。而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歪曲的認知系統則是進化形成的,是為了確保萬無一失的安全感。(Gilbert,1998)所以歪曲的認知系統實際上是為了保證人們獲得安全感而付出的代價,對于某些童年經歷過多的心理創傷的人來講,這種歪曲就會更加的強烈和固執。

貝克在1967年的時候定義發現存在6種認知歪曲,后來伯恩斯(DavidBurns)和貝克一起發展了認知歪曲的種類,總結了十種認知歪曲的種類,(Brns,1980,2006),分別是:1.全或無思維;2.過度概括;3.精神過濾;4.優勢打折;5.妄下斷語;6.夸大與縮小;7.情緒推理;8.應該陳述;9.貼標簽;10.責備。

這十種認知歪曲是比較經典和全面的認知歪曲的種類,也有其他認知治療師如Freeman等們發現了其他的一些認知歪曲的模式,如自我價值的外化(externalizationofself-worth),比較(comparison),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等。(Freeman&DeWolf,1990;Freeman&Oster,1999)

還有一些認知治療家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待認知歪曲。比如說同樣是認知療法的一大源流,理性情緒療法的創始人艾里斯(AlbertEllis)認為存在三種核心的非理性信念,分別是:

第一,“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我一定要達成重要任務且得到重要他人的認同,否則我就是一個不適應、不值得人愛的人!”

第二,“無論處在何種情況下,別人絕對要公平地對待我,否則他們就是卑鄙無恥的小人?!?/p>

第三,“我所處的任何情境絕對要依照我要的方式進行,立即滿足我的欲望且不會要求我過度努力改變或改善這些情境,否則就很可怕,我無法容忍這些事,我根本無法快樂起來。”(艾里斯,麥克賴瑞著,2005)

認知治療師GilsonandFreeman從另外一個角度擴展了認知歪曲,他們認為,人們存在八種有關生命的假象(fallacies)的認知歪曲,分別是關于改變(change),擔憂(worrying),公平(fairness),忽略(ignoring),正確(beingright),依戀(attachment),控制(control)和上天有報(heavensreward)的假象。(YuricaandTomasso,2005)

2、認知歪曲的對治

在認知療法中,心理治療師需要和來訪者一起針對認知的歪曲來做很多的工作。

認知療法種類繁多,針對不同的來訪者不同情況也有很多不一樣的做法,這里僅僅介紹一個大致的工作流程。

首先,心理治療師需要和來訪者花費1-4次的時間來了解來訪者面臨的問題是什么,他期望心理治療如何進行,以及來訪者適合哪一種心理治療的方法,這個過程就像醫院里醫生下診斷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來訪者和治療師建立起一個友好、合作、信任的關系同盟。

然后,如果治療師推薦使用認知療法并經來訪者同意后,就開始一個認知療法的過程。不管什么種類的認知療法都會涉及到功能障礙性思維記錄(DTR)這個工具。在功能障礙性思維記錄中,濃縮了認知療法的十多種技術,這些技術的重要目的就在于讓來訪者對其苦惱之時的痛苦的心路歷程進行一個細致的觀察和剖析,通過一些提問來啟發來訪者,看他是否能夠出現比較成熟的思維模式。治療師會和來訪者制定來訪者的回家要完成的各種有利心理健康的活動(家庭作業),這些作業包括體育鍛煉、閱讀自助書籍、和人交往,以及每天都完成對負性情緒的功能障礙性思維記錄,完成這些作業大約都用1個小時左右。

最后,如果經過1個或幾個療程的治療,發現來訪者求助的問題緩解,也掌握了這一套認知技術可以自我調節。治療師就開始和來訪者商量治療的結束,整個治療療程根據不同情況和來訪者要達到的不同心理健康水平,可能持續10多次到數百次會面不等。

除了功能思維障礙性記錄所包含的這10多種技術外,認知療法還有很多將近100種其他的技術。特別是最近20年來,認知療法界吸收和整合了很多佛教的技術進入自己的治療體系中。尤其是南傳佛教內觀,經過改造和簡化后已經成為新一代認知療法的核心技術成分。(西格爾,威廉姆斯,2008)

3、討論

一般來說,認知治療取向的心理治療師們都會認為歪曲的認知是心理痛苦和不健康的根源。但是后來的研究挑戰了這種說法。有研究發現,對事物有些歪曲的正性認知會讓人心理更加健康和積極,也有一個研究發現某些抑郁癥的患者對現實的認知比不抑郁的對照人群更加準確,被稱為“抑郁性現實主義”。(Kendall,1992;Ingram,Miranda,&Segal,1998)

對于讓人快樂和積極的歪曲認知,傳統的認知療法是不進行“觀照”和分析的,但是后來的研究發現,可能恰恰是這種對快樂的執取和對抑郁狀態的憎恨,會讓抑郁癥長期不得“斷根”,所以新型的內觀認知療法(Mindfulness-basedcognitivetherapy,MBCT)開始會要求患者每天持續進行“內觀”,以能夠更加及時地觀察情緒狀態變化,這種每天45-50分鐘的“內觀”已經有些類似于佛學的修行。(西格爾,威廉姆斯,2008)

當然,心理治療和佛教修行系統比較起來也有其不足:

第一,是沒有明確的“見地”的導入。心理治療總的來說是適應世俗社會的,是介于醫療、教育和信仰-超越體系之間的一個過度地帶。心理治療師遵守的原則就是價值觀中立,而且要避免自己的世界觀和來訪者產生很大沖突。所以,即便治療師知道來訪者的痛苦來自對人生宇宙的“顛倒”的知見,也不便直接指出。當今心理治療界對于佛學的引入很熱門,有很多心理治療界的領頭人物自己就是“老修行”,所以現在也在討論是否可以在臨床實踐中導入佛學的“見地”。(Dimidjian&Linehan,2003)但是總的來說心理治療的實踐中是不會導入“見地”的。這也會導致從佛教的視角來看,痛苦的緩解不能徹底,真正“斷根”。

第二,雖然心理治療中也有類似佛學修行系統中“戒”、“定”、“慧”的模塊,但是對于這三個模塊的相互關系長期以來缺乏一個具體而系統地闡述,只是在最近的一些新出來的療法模式如辨證行為治療中開始注重討論這三塊的關系。

第三,對于超越心態的觀察和研究,除了榮格精神分析和現代超個人心理學有所深入外,整個心理治療界普遍處于經驗缺乏的無知狀態。而佛學在這方面則累積了數千年的直接經驗。

當然心理治療也有比較佛學起來的優勢,體現在:

第一,除了治療師直接的臨床經驗外,心理治療界有一支相關的科研隊伍,運用統計學、神經影像學、神經生物學、免疫學等各種手段進行科學研究。由于其結論有科學性證據,所以容易取得大眾的信任。

第二,對于世俗生活中某些具體問題,如愛情、婚姻、性、精神病理現象,心理治療界積累了多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