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下冊數學的教案_第1頁
二年級下冊數學的教案_第2頁
二年級下冊數學的教案_第3頁
二年級下冊數學的教案_第4頁
二年級下冊數學的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Word-21-二年級下冊數學的教案二班級下冊數學教案7篇(蘇教版)

作為數學老師都知道,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聯系生活實際,這樣更能激發同學學習的愛好。下面是給大家帶來的二班級下冊數學教案7篇(蘇教版),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二班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篇1

目的要求

1.在詳細的操作中,進一步加強方向感,提高熟悉路線圖的力量。參加測定方向的實踐活動,能在給定的場景中或在自己的校內里利用指南針辨認八個方向。

2.培育與同伴樂觀合作的精神,并在合作與溝通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

重點難點

重點:熟悉方向并讀懂路線圖。

難點:能在給定的場景中或在自己的校內里利用指南針辨認八個方向。

一、室內活動

1.看方向板指方向。(同學面對東方坐)

提問:大家現在面對的是什么方向?

讓同學把方向板按實際的方向放在桌上。

提問:你能依據方向板指出其他的七個方向嗎?

同座相互指、說。

2.說一說同學之間的位置關系。

談話:請坐在教室中間的一位小伴侶起立,再請坐在他北面、東面、南面、西面的小伴侶聽口令起立。

提問東北面的同學:你坐在他的哪一面?

再分別請坐在東南面的,西北面的,西南面的同學說出自己在他的哪個方向。

任意找一個同學,讓他說說自己和好伴侶的位置關系。

3.在教材呈現的場景里辨認方向。

談話:同學們在教室里已經能正確地辨認方向,你們想不想到校內里去辨認一下方向?在去校內之前,我們先關心書上的小伴侶測定他們學校的方向。呈現教材中的場景圖。

提問:在這幅圖上,你們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這幅圖上的正北方向和我們以往看到的平面圖有什么不同?這幅圖上的正北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組溝通后再指名回答)

敘述:以往我們看到的平面圖,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而這幅圖上的正北方向指向圖的左上方,這從指南針和小伴侶的話中都能看出來。找到了正北方向,看看圖中的指南針,你們說說圖中學校的景物各在小伴侶的哪一面?

小組溝通,再指名回答。

二、室外活動

1.在校內里測定方向。

談話:從剛才我們關心小伴侶解決的問題可以看出,用指南針測定學校的方向,不少學校的房屋不肯定都是面對正南、正北或正東、正西的,我們學校的方向如何呢?我們現在走出教室一起去測定。請大家帶上指南針、老師發給你們的表格和鉛筆。為了不影響其他班同學上課,請大家盡量保持寧靜。

走到操場后,談話:我們每四人一小組,商議?一下,你們這組想在校內的什么地方測定方向?也就是選擇測量地點,然后分工測量,把表填好。我們看哪一組測得又快又好。測好以后趕快到操場中間集中,老師還有新的任務。大家分頭行動吧。同學活動。

匯報測定結果。

2.相互檢查測定狀況。

談話:下面請第一小組帶其次小組的小伴侶到你們測定的地點,介紹一下你們測得的結果,其次小組看看他們測的對不對;然后兩個組再交換。其他的小組也是兩兩合作,相互檢查。檢查以后再回到操場集合。

再次集合后,讓各小組匯報被檢查的小組測定方向的狀況,如有不同看法,全班同學再去共同驗證。

二班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篇2

教學內容:

蘇教版二班級上冊表內除法42頁例1例2,試一試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1.經受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活動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2.在數學活動中,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培育合作意識。

教具預備:

12根小棒、8個圓片、學案、課件等。

教學重點:

經受把一些物體平均分的活動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難點:

體會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過程:

師:小伴侶們,秋天到了,沉甸甸的果實掛在枝頭,動物王國里可喧鬧啦!讓我們跟著樂樂一家去郊游吧!

午餐時間,懂事的樂樂主動幫媽媽洗桃。他洗了6個桃,準備放在2個盤子里。你們猜樂樂會怎么放呢?

師:不焦急,先請你們和同桌爭論爭論,看看誰想的分法多?

三種不同的分法。(并引導同學用規范語言表達)

把6個桃子分成2份,兩份都是3個

把6個桃子分成2份,一份1個,另一份5個

把6個桃子分成2份,一份2個,另一份4個

師:大家給出了三種分法,你們最喜愛哪種?(我猜想,喜愛平均分的最多)

師:驚奇了,為什么大家都喜愛第一種呢?

(這樣公正、兩盤同樣多、都是3個、不多也不少)

依據同學的回答(老師添補板書:每份分得同樣多)

師:像這樣的分法,每份分得同樣多,就叫做平均分。

師:(指著另外兩種分法,問:那這兩種是平均分嗎?

生:不是。

師:為什么?

生:由于每份分得不一樣多。(找兩個同學回答)

師:也就是平均分必需要求每份分得怎么樣?(同樣多)老師在同樣多的下面劃上著重號。

生齊讀2遍:每份分得同樣多,叫作平均分。

師:那剛才6個桃子我們是怎么平均分的?(每份分3個)

教學案例《熟悉平均分》教學案例《熟悉平均分》我們把這3個桃作為一份,圈起來,放在一個盤子里。(師每三個磁鐵外面加一個圈○○○○○○)

師:樂樂的爺爺想給他出了個問題,6個桃子既然能平均分放到2個盤子里,還可以平均分放到幾個盤子里呢?(課件出示問題)

二班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篇3

教學內容:

教材第4頁例2、“想想算算”,練習一第4~6題。

教學要求:

使同學初步理解和學會口算兩位數減兩位數的方法,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教具預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新

1、口算下面各題。

64-3076-4053-20

64-376-453-2

64-676-753-5

2、同學做第4題復習題,然后口答,老師板書。

3、口算下面各題。

32+2546+1327+32

37+2546+1727+23

口算后提問:兩位數加兩位數是怎樣口算的?

4、揭示課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2第(1)題。

(1)出示例題96-43=

(2)這道題是兩位數減兩位數,你能根據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思索方法說一說你想怎樣算嗎?

(3)提問:把43分成40和3以后,要從96里怎樣來減?

(4)請小伴侶根據剛才的口算方法把第4頁上例2的第(1)題算一算,在方框里填上數。

(5)誰來告知大家,96-43是怎樣口算的?

2、教學例2第(2)題。(同上)

3、提問:依據上面兩題的計算,你能說說兩位數減兩位數要怎樣算嗎?

三、鞏固練習

1、做“想想算算”第1題。

(1)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做在書上。

(2)檢查訂正。

(3)指出:兩位數減兩位數,實際上就是用連減的方法,先減幾十,再減幾,算出得數。

2、做“想想算算”第2題。

3、做練習一第4題。

(1)指名4人板演,一組一組算,其余同學分兩組,每人做兩組(4道)題。

(2)提問:每組題里的兩道題在計算時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個位不夠減怎么辦?

四、課堂

提問: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兩位數減兩位數要怎樣算?個位不夠減怎么辦?

五、課堂作業

練習一第5、6題。

二班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篇4

學習目標

1、熟悉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會用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3、在建立1米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育同學觀看力量以及估算物體長度的意識。

4、通過測量、觀看、比較等學習活動,感知1米的實際長度,形成1米的長度觀念,體驗觀看、比較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5、培育同學細心、仔細的學習習慣,感受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和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

教學難點: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和知道1米=100厘米

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師:昨天老師讓大家回去測量自己的身高,都量了嗎?誰來說一說,你的身高是多少?(同學溝通自己的身高)

大家在溝通的時候都用到了一個字“米”。今日我們就來熟悉米(板書課題)量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

[設計意圖]讓同學通過親自測量初步感知“米”在生活中的應用,感受數學來自于生活。

二、探究體驗。

1、估量1米的實際長度。

師:老師的身高是1米58厘米,你能估量一下,從地面到老師身上的哪兒大約是1米高呢?(同學依據已有閱歷進行估量)。

再估量一下,從地面到你身體的哪個部位大約是1米呢,(并貼上標簽),再說說你的身高比1米高呢,還是不到1米?

師:大家都想估量,那我們來做個嬉戲好嗎?請兩個同學把這卷綢帶漸漸的拉開,其他同學仔細觀看拉開的綢帶,假如你覺得拉開的綢帶的長夠1米了,就馬上喊“停”(同學活動)。

啟發:指著拉開的綢帶,這正好是1米嗎?怎樣才知道它究竟有多長呢?(可以用尺量)那請小伴侶用你們的尺量一下。(得出用厘米尺量很不便利,而且也不簡單得出正確的結果。

這樣測量你感覺怎么樣?(很麻煩)

師:看來同學們假如用自己的尺子來量很麻煩。那誰有更好的方法呢?(做一把更長的尺子)大家真聰慧,能想出這么多的好方法。老師這里有一個好珍寶,用它很快就能量出綢帶的長,想不想知道是什么?

[設計意圖]從估測老師的身高入手,同學確定愛好很高,在此過程中,利用同學已有的生活閱歷,估一估1米究竟有多長,既培育了同學的觀看力量、估測意識,也為建立1米的長度單位打下了基礎。

2、熟悉米尺。

出示米尺。

(1)談話:這是一把米尺,它的長度正好是1米。用它來量比較長的物體就簡單多了。

(出示米尺圖)這就是米尺的縮小圖,請大家拿出你們的尺子,跟米尺比一比,找找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數字不同,刻度線不同)

(2)請一位同學拿自己的尺子來量一量老師的米尺上從0刻度到10刻度有多長?(10厘米)

那米尺上一共有多少刻度?100刻度就是100厘米就是1米。

依據同學回答,板書:1米=100厘米。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對比、思索同學自主發覺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

3、用米尺量。

(1)談話:怎樣用米尺量出剛才綢帶的長度是不是1米呢?誰來試一試?指名量出1米的綢帶。你是怎么量的。

小結:量物體的時候,肯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頭,用卷尺或米尺的0刻度對齊物體的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課件演示)

(2)提問:王老師想知道究竟身上的哪兒離地面是1米高,誰來幫老師量一量。(同學測量后,在1米的位置貼上標簽。)

(3)同學們想不想知道你們剛才在自己身上估量的1米

對不對?同桌合作量一量,并把標簽帖正確了。并感受一下1米究竟有多長?再說說你的身高比1米多還是少?多幾厘米?

(4)談話:同學們現在知道1米有多長了嗎?請小伴侶張開雙手,先估量一下,自己的一庹比1米長還是短。再量一量。

溝通。問:你能用雙手比劃出1米大約有多長嗎?

(同學用手比劃1米的實際長度)

(5)談話:請小伴侶在教室里找一找,你的身邊

哪些物體長約是1米。(量一量)

(6)量哪些物體的長要用米做單位?

[設計意圖]通過估一估、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等實踐活動,讓同學用不同的方法充分感知1米有多長,建立1米的實際觀念,并學會測量長度的方法。

三、方法應用。

1、提問:你能估量出1米長的隊伍大約能有幾人嗎?(同學可能想到,豎著排大約有5人,橫著牌大約有3人。

提問:想一想,同樣是1米長的隊伍,為什么有的大約有5人,有的大約有3人呢?

2、小組活動。

要求:估量一下,用我們平常的步伐走1米長的路大約要走幾步?(請幾個同學上來走一走)

提問:同樣走1米,為什么走的步數不一樣?

談話:同學們想知道自己走1米大約要幾步嗎?

小組合作:在地面上量出1米的距離。每個同學都來走一走。

小組活動。組織溝通。

3、小伴侶現在已經知道1米的也許長度,老師站在這里,誰能上來找個位置,使你和老師之間的距離正好是1米?能再找個離老師1米的位置嗎?還能找到這樣的位置嗎?

同學紛紛站在老師的身邊,最終成一個半徑是米的圓。

[設計意圖]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這一過程中,同學體驗觀看、比較的數學思想和方法。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并應用所學學問解決簡潔的實際問題。

四、梳理學問,總結升華

提問:今日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們有哪些收獲?

[設計意圖]對本節課的學習做一個簡潔的回顧整理,形成基本的學問網絡,整理學習思路,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二班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篇5

教學內容

P30-31長度單位的換算

教學目標

1、探究長度單位間的換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換算;

2、培育目測與估量的力量,進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探究長度單位的換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長度單位的換算的算理。

教學預備:

直尺、米尺、課后延長的表格、7厘米或20厘米長的紙條。

教學過程

一、復習預備

1、我們已經熟悉了哪些長度單位?

同學回答,老師板書,并讓同學比畫單位的長度。

米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2、你知道這些長度單位間的關系嗎,填空:

1米=()分米

10厘米=()分米

1厘米=()毫米

二、探究方法

1、教學例題

(每個同學預備一根紙條:長7厘米或2分米)

同學用直尺量一量紙條的長度并匯報,老師板書:

7厘米70毫米

20厘米2分米

7厘米2分米

(1)7厘米與70毫米的紙條,哪個長,為什么?

讓同學充分發表看法,重點講解方法之一:由于1厘米=10毫米,7厘米有7個10毫米,也就是7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將兩個紙條比較,驗證。)

(2)20厘米和2分米,哪個長,為什么?

同學爭論,并小結:由于10厘米=1分米,20厘米有2個1分米,也就是2分米,所以20厘米=2分米。(將兩個紙條比較,驗證。)

(3)7厘米和2分米,哪個長?

能不能直接比,怎么辦?

引導同學爭論,2分米=20厘米,7厘米小于20厘米,所以7厘米小于2分米。(將兩個紙條比較,驗證。)

并小結:兩個數量的單位不同,不能直接比時,通常把他們統一成相同的單位再進行比較。

2、揭題

今日我們學習的就是單位間的換算。(出示課題)

3、鞏固練習,完成P30兩個例題。

問題出示后,同學直接匯報答案,并說說是怎樣想的。

三、課堂練習

1、想想做做1

同學按要求先用厘米作單位測量圖形中各條邊的長度,并用毫米作單位,說出圖形中各邊的長度。匯報時,引導同學說說長方形和正方形邊的特點。

2、填空:

50毫米=()厘米

9分米=()厘米

()分米=3米

40分米=()米

3、完成想想做做3

同學匯報時,要讓同學說說是怎樣想的。并小結:當單位不同時,我們通常怎樣比較兩個數量的大小?(單位不同時,通常可以把它們化成全都的單位,再進行比較。)

4、完成想想做做2

同學獨自完成,并匯報。

再讓同學合作測量自己的手掌寬度以及步長,匯報時鼓舞同學用不同的單位進行描述。

老師小結:手掌的寬度、步長都是我們的身體尺,了解了自己的身體尺,有利于我們進行估量和測量。

5、想想做做4

按要求完成練習。

6、綜合運用

二班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篇6

教學目標

1.使同學理解和把握兩位數加兩位數的口算方法,能較敏捷.嫻熟地選擇適當的方法進行計算。

2.通過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自己探究計算方法,培育獨自思索、主動探究的精神與同學樂觀合作的意識。

3.使同學體驗數學以生活的親密聯系,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教學重點:讓同學理解兩位數加兩位數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愛的算法進行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新課。

師:小伴侶,你們喜愛去春游嗎?我們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礙,誰能掃清路上的這些障礙?

口算35+324+945+3028+7

87-536-872-5093-6

二.創設情景,讓同學提出問題。

(一)觀看第91頁情景圖。

1.認真觀看,從這幅圖上,你發覺了哪些數學信息?依據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與乘船有關的問題?

2.同學提問題。

(二)觀看第92頁情景圖。

1.圖中有哪些問題需要我們解決?

師依據生答板書:二(1)班、二(2)班能坐下嗎?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嗎?

2.誰能解決上面兩個問題呢?

同學回答后,老師板書:23+3132+39

(三)揭示課題,板書課題:兩位數加兩位數。

三.小組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一)探究學習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計算方法。

1.同學自主探究。

2.小組爭論溝通計算方法.老師巡察。

3.各小組匯報溝通狀況.(同學匯報時,老師有選擇地板書。)

(二)同學小組爭論喜愛的方法。

1.同學小組爭論,老師巡察。

2.同學匯報。師:為什么喜愛這種方法?

3.這兩個問題解決的結果如何?

四.鞏固練習。

1.第93頁做一做右邊4題.(生做完后,師作反饋訂正。)

2.練習十九1、2.、3、4.(選加法做。)

五.小結:

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學會了什么?

六.布置作業。

二班級下冊數學教案精選篇7

教學目標:

1、參加測定方向的實踐活動,能在給定的場景中或在自己的校內里利用指南針辨認八個方向

2、通過辨認書上場景圖中各建筑物的方位和在校內中進行實際測定活動,進一步鞏固所學學問。

3、使同學在觀看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親密聯系,培育應用生活閱歷關心思索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1、在活動中豐富數學活動的閱歷,學習與他人合作,獲得樂觀的情感體驗

2、能解決實際測量中消失的問題。

教學資源:

同學自制方向板,每組帶指南針。

教學過程:

一、室內活動

1、看方向板指方向。(同學面對東方坐)

提問:大家現在面對的是什么方向?

讓同學把方向板按實際的方向放在桌上,

提問:你能依據方向板指出其他的七個方向嗎?

同座相互指、說。

2、說一說同學之間的位置關系。

談話:請坐在教室中間的一位小伴侶起立,再請坐在他北面、東面、南面、西面的小伴侶聽口令起立。

提問東北面的同學:你坐在他的哪一面?

再分別請坐在東南面的,兩北面的,西南面的同學說出自已在他的哪個方向。

任意找一個同學,讓他說說自己和好伴侶的位置關系。

3、在教材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