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課題2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作業_第1頁
高中歷史課題2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作業_第2頁
高中歷史課題2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作業_第3頁
高中歷史課題2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作業_第4頁
高中歷史課題2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作業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12-課題2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40分鐘60分)一、選擇題(共12題,每小題3分,共36分)1.(2021·聊城模擬)春秋時,各諸侯國的國君一般稱為“公”或“侯”,而到戰國時卻自稱為“王”,國王是最高權力的代表,總攬國家的統治權,這一變化主要反映出戰國時期 ()A.分封制遭到破壞B.官僚政治正式確立C.井田制開始瓦解D.宗法制影響擴大【解析】選A。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時期周天子稱為周王,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分封制下的“各諸侯國的國君”稱為“公”或“侯”;而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國君卻自稱為“王”,這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壞,A正確;官僚政治確立的標志是郡縣制,材料沒有涉及,B錯誤;據所學可知,井田制瓦解于春秋時期,C錯誤;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緣關系,D錯誤。【拔高訓練】《周禮·考工記》載:天子之城“方九里”(約10.4km2)。從考古數據看,洛陽周王城遺址與之相符;東周故城中,秦都雍城、魯都曲阜、秦都咸陽宮城等也超過了10A.實物史料更能反映歷史原貌B.地方諸侯沖破禮制束縛C.秦國國家組織能力領先群雄D.分封制的經濟基礎徹底動搖【解析】選B。東周戰國時期,秦、魯等國都城達到了《周禮》所說的“天子之城‘方九里’”的規模,反映出地方諸侯沖破了禮制束縛,B正確;“實物史料更能反映歷史原貌”與材料主旨不符,A錯誤;材料不能說明秦國國家組織能力領先群雄,C錯誤;材料沒有體現出分封制經濟基礎即井田制的“徹底動搖”,D錯誤。2.戰國時期,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廣泛。這說明了 ()A.華夏認同觀念增強 B.分封制的崩潰C.血緣政治得到加強 D.中央集權加強【解析】選A。從材料中的“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分布更廣泛”可以看出,華夏文明對周邊部族的吸引力增強,周邊部族對華夏文明的認同感也在增強,故A正確;分封制的崩潰、中央集權加強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故B、D錯誤;血緣政治得到加強的表述與戰國時期的史實不符,故C錯誤。3.(2020·煙臺模擬)戰國時,封君在其封邑之內有征收稅租的特權,但必須接受國君的命令;趙、秦等國封君的“相”往往由國君從中央派遣到封邑,并由“相”主管治理和掌握兵權。這反映了戰國時期 ()A.國君集權趨勢開始出現B.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已確立C.分封制被郡縣制所取代D.周王失去了“天下共主”地位【解析】選A。依據材料中信息可知,封君必須接受國君的命令,由國君派遣的“相”主管和掌握趙、秦等國封邑的治理和兵權,這體現的是國君的權力開始集中,因此A正確。B、C是在秦朝,排除;D說法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4.(2021·唐山模擬)從史料實證的角度,論證“至遲到春秋末期,我國已經開始用牛耕地”的論據中最具說服力的是 ()A.《國語》中“宗廟之犧,為畎畝之勤”的記載B.春秋時期孔子的一個著名弟子冉耕,字伯牛C.考古出土的春秋時期大量鐵犁等生產工具D.劉興林《牛耕起源和早期的牛耕》中的論點【解析】選C。實物史料是指以實物、物件的形式出現,包括遺址、墓葬、出土的文物等,第一手史料是指原始資料,即歷史人物、事件、現象發生的那個時代留下的資料,直接反映當時情況,一般來說,第一手史料的史料價值更高,實物史料一般是第一手史料,考古出土的春秋時期大量鐵犁等生產工具,就是實物史料,故選C;《國語》屬于文獻史料,文獻史料大多是第二手史料,排除A;“春秋時期孔子的一個著名弟子冉耕,字伯牛”也屬于文獻史料,排除B;劉興林的《牛耕起源和早期的牛耕》屬于史學著作,屬于一家之言,排除D。5.《呂氏春秋·上農》在描述農耕之利時說:一個農夫耕種肥沃的土地可以養活九口人,耕種一般土地也能養活五口人。戰國時期農業收益的增加 ()A.使經濟重心完成了南移B.加劇了當時的分裂局勢C.得益于鐵犁牛耕的使用D.主要在于興修水利工程【解析】選C。材料反映的是戰國時期農業生產力的提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出現與普及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故C符合題意。6.(2021·濟南模擬)戰國時期,法家主張“剪除私門勢力,選拔法術之士”“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墨家則提出“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他們的主張相同之處在于 ()A.建立集權制度B.實現富國強兵C.完善人才選拔體制D.打破原有政治秩序【解析】選D。依據材料,戰國時期,法家主張“剪除私門勢力,選拔法術之士”“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由此可以看出法家主張集權、主張選拔有才能的人出任官員;而墨家提出“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主張選賢任能,即為“尚賢”,由此可以看出他們的共同主張是改變原來的世卿世祿制,也就是打破原有的政治秩序,故選D;法家思想中有集權思想,但材料中墨家并未體現集權,排除A;材料反映了法家和墨家如何治國的主張,并未體現他們的目的是富國強兵,排除B;材料中的法家和墨家都涉及了如何選拔人才,但并未形成完善的人才選拔體制,排除C。7.(2021·洛陽模擬)《呂氏春秋·上農》載:“古先圣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于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這種經濟思想 ()A.體現了富國強兵的要求B.根源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C.加速了分封制度的瓦解D.為小農經濟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解析】選A。根據材料“古先圣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于農……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可知,這種經濟思想認為致力于農業發展能有效治理國家,從事工商業不利于國家防守攻戰,故這一思想是為了維護統治基礎、滿足國家政權積累財富和攻戰的需要,體現了富國強兵的要求,故選A;根據所學,此時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尚未建立,排除B;材料中的經濟思想強調重視農業有利于國家治理和防守攻戰,并未體現對分封制的瓦解作用,排除C;為小農經濟產生奠定基礎的是生產力的發展和土地私有制的確立,而非材料中重視農業、輕視工商業的思想,排除D。8.孔子治學主張“博學”,即“多聞”“多見”,掌握廣博的知識,成為多才多藝的人。《論語》曰:“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據此可知,孔子倡導“博學”的重要目的是 ()A.增長人的才藝 B.立德樹人C.培育政治人才 D.改造社會【解析】選B。根據材料可知,孔子認為不好學會導致“……愚……蕩……賊……絞……亂……狂”,說明其認為好學的目的在于促進個體道德素養的提升,即立德樹人,B正確;題干中不好學的結果與才藝、政治、社會無關,由此可以推斷好學目的不是增長才藝、培養政治人才、改造社會,排除A、C、D。9.(2020·青島模擬)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法官),瞽叟(舜父)殺人,則如之何?”孟子曰:“執之而已矣。”“然則舜不禁與?”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然則舜如之何?”曰:“舜……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樂而忘天下。”孟子傾向于 ()A.主張治國應當施以仁政B.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C.主張治國應當施以法治D.不遵守法治而顧全人倫【解析】選A。從材料中的“舜……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樂而忘天下”等信息來看,“竊負而逃”是孟子依據儒家倫理對問題解決辦法的假設,說明孟子傾向于德化天下的王道之治,主張治國應當施以仁政,故答案為A;材料沒有反映孟子區分“庶人”和“大夫”以及不同的解決辦法,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主張“德治”,排除C;“不遵守法治”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10.(2021·武漢模擬)孔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孔子主張“名正言順”的實質是 ()A.維護封建君主統治秩序B.維護奴隸制社會的穩定C.孔子的仁愛思想D.維護奴隸制社會等級秩序【解析】選D。孔子代表的是沒落的奴隸主貴族利益,他認為“禮樂不興”“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所以孔子主張“名正言順”的實質是維護奴隸制社會的等級秩序,故選D;孔子代表的是沒落的奴隸主貴族利益,排除A;孔子不僅是要維護社會穩定,更重要的是要維護等級秩序,排除B;材料反映的是孔子維護社會等級秩序的思想,而非仁愛思想,排除C。【加固訓練】荀子認為,“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以其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指差異性)。分何以能行?曰:義。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荀子強調“群”的主要目的是 ()A.維護等級秩序,實現社會和諧B.用禮樂規范行為,使人向善C.反對苛政刑殺,建立統一國家D.呼吁王道和仁義,以德治民【解析】選A。荀子認為,有了等級名分才有了社會群體,根據道義確定了等級名分,人們就能和睦協調、團結一致,力量就強盛。由此可知,荀子強調“群”的主要目的是維護等級秩序,實現社會和諧,故A正確;材料主旨不是用禮樂規范行為,故B錯誤;材料沒有表達反對苛政刑殺、以德治民,故C、D錯誤。11.在先秦的百家爭鳴中法家出現較晚,但卻異軍突起,逐漸取得與儒、道、墨家相抗衡的地位并一度占據優勢。這一局面的出現主要在于法家 ()A.比其他各家思想優越B.提出了系統治國理論C.重視維護君主的權威D.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解析】選D。各家學說地位平等,無法說明哪家思想史優越,A說法錯誤;百家爭鳴中眾多學派都提出了系統的治國理論,故B錯誤;重視維護統治者權威不是法家獨有的,故C錯誤;法家主張建立符合新興地主階級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順應歷史發展趨勢,故D正確。【加固訓練】(2020·濰坊模擬)戰國時,孟子主張“(天下)定于一”,墨子認為應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韓非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這些思想的相同之處是都主張 ()A.君主專制 B.實行仁政C.以德治國 D.國家統一【解析】選D。根據材料孟子主張天下統一,墨子認為天下百姓與天子相同,只有在統一后才會處于相同的國家內,韓非主張中央集權,也是維護國家統一,故選D;君主專制是法家主張,排除A;仁政是儒家思想主張,題干未體現,排除B;以德治國是孔子主張,排除C。12.戰國時期雖有顯學,卻無主流意識和非主流意識之別,更無法確定誰是統治思想,誰是被統治思想,各家地位平等,競流并逐,都有可能通過“上說下教”進入王者的殿堂,或在民眾中產生重要影響。材料意在說明戰國時期 ()A.思想領域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B.“士”階層活躍并且受到重用C.是一個禮崩樂壞的大變革時代D.社會文化呈現多元開放的特點【解析】選D。戰國時期,各家學派地位平等,競流并逐,體現了社會文化的多元化,故選D;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沒有涉及“士”階層受到重用的信息,排除B;材料信息無法體現禮崩樂壞,排除C。二、非選擇題(第13題12分,第14題12分,共24分)13.儒、法兩學派思想是古代中國治國理念的重要來源。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強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然則生而已(如果只有本性),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荀子》材料二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鄉人譙(呵斥)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夫以父母之愛、鄉人之行、師長之智,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然后恐懼,變其節,易其行矣。故父母之愛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嚴刑者,民固驕于愛、聽于威矣……是以賞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賞不遷,行誅無赦,譽輔其賞,毀隨其罰,則賢、不肖俱盡其力矣。——《韓非子》(1)根據材料一,歸納荀子思想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產生的政治背景。(6分)(2)根據材料二,歸納韓非的思想主張。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對秦朝施政的影響。(6分)【解析】第(1)題第一問主張,根據材料一“今人之性,固無禮義”得出人天性不知禮義(或人性本惡);根據材料一“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得出通過學習、思考獲取禮義;根據材料一“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得出禮義規范個人行為,維護社會秩序。第二問背景,根據所學知識,從戰國時期分封制瓦解,諸侯爭霸,禮崩樂壞的社會大變革的局勢分析。第(2)題第一問主張,根據材料二“故父母之愛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嚴刑者,民固驕于愛、聽于威矣”得出以法治國;根據材料二“是以賞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罰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得出厚賞重罰;根據材料二“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得出法令統一。第二問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從積極和消極兩方面進行分析,積極影響是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消極影響是容易造成暴政,激化社會矛盾,導致國家滅亡。答案:(1)主張:人天性不知禮義(或人性本惡);通過學習、思考獲取禮義;禮義規范個人行為,維護社會秩序。背景:分封制瓦解,諸侯爭霸(封建制度確立);禮崩樂壞。(6分)(2)主張:以法治國;厚賞;重罰;法令統一。(任答三點即可)影響:積極: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一;消極:造成暴政,激化矛盾。(6分)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晉獻公曾祖父(非嫡長子)被封到曲沃(自然條件好),農業發展很快,力量壯大起來。經過七十年時間,晉獻公曾祖父、祖父、父親三代將晉國國君消滅。西周天子對此違反宗法制度的行為束手無策。晉獻公即位后,地位不穩,公族(大宗國君親族)勢力強大,威脅到國君。于是,晉獻公將同姓的公族消滅屠殺殆盡。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為貴族,史稱“晉無公族”。雖然消除了公族內部對君位的威脅,可是這樣一來,政權就漸漸落到卿大夫手中。這種卿權坐大的現象在秦國卻并不嚴重。晉國的卿權強大,發展到極致便是韓趙魏三家分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