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行為及其發展_第1頁
人類行為及其發展_第2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人類行為及其發展第一節人類行為的發展一、行為的概念行為科學(Behavioralscience)是1949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一些科學家提出的,它是研究人類行為的功能、發展和進化、正常和異常行為發生的機制、以及預防和矯正異常行為從而調控人類行為的科學。那么,什是行為呢?行為(Behavior)可定義為個體為了維持自己的生存和種族延續,適應不斷變化的復雜環境時所作出的各種反應。行為主要分為兩大類:本能行為和社會行為,前者是指先天遺傳的,不經學習即可出現的典型、刻板、定型的行為模式,并且是有目的的指向性行為,如攝食、飲水、防御、性、睡眠、母性行為和好奇等。后者是指同種動物所激起,以對同種的其他成員有影響的行為,如家庭、學校、團體、醫療、健康行為、人際交往行為、領導與隨從、侵略與攻擊等。二、人類行為的發展(一)影響人類行為發展的因素人類行為是受遺傳、成熟、環境和學習四主要因素交互作用而發展成為個體所獨特的行為模式。1.遺傳對人類行為發展的影響遺傳是指父母的形態特征、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行為特征可通過遺傳基因傳給子代的生物學過程。其根據是父代長像、身材、皮膚、頭發顏色及粗細和脫落時間等形態特征,內臟生理狀態、易羸患器官、大腦神經類型等生理特征,性格、氣質、能力等心理特征,A型行為、C型行為、變態行為等行為特征均可遺傳給子代。遺傳機制是通過基因將遺傳信息密碼傳給下代,等待合適時機順序表達出來。如一個精子(精子細胞)含23條染色體,一個卵子(卵細胞)也含23條染色體,在受精成受精卵時,雙方均以同等地以23條染色體授給受精卵,使后者有46條染色體。每條染色體大約含2萬個基因,基因是由脫氧核糖核酸(DNA)組成。父代的形態學、生理學、心理學和行為特征便以遺傳密碼信息分別排列在不同的基因的堿基分子上。用分子克隆技術、PCR技術都已證明許多遺傳疾病都是分別存在于特異的不同的基因上而傳給下代,通過檢查血細胞的基因便可測知有無遺傳疾病或有什麼遺傳疾病。受精卵上46條染色體的基因的排列組合可能性達300萬億種。遺傳對人類行為發展有著極重要的影響。如焦慮癥行為單卵雙生子一致性患病率為50%,情感性障礙行為單卵雙生子同病率為68%,精神分裂癥單卵雙生子同病率86.2%。此外同性戀、窺陰癖等性變態行為,阿爾采默氏癡呆,智力,低智障礙都可遺傳給子代,所以,如一個家庭引進一個病態基因,如精神分裂癥基因,則不僅使子代患病,受疾病折磨而痛苦,而且也給家庭幸福帶來災難,并且會使這個家庭世世代代受該病的煎熬?;榍盎驒z查對保證家庭幸福,家族興旺是很重要的??傊z傳是個體行為發展的基礎,它提供了行為發展的水平及模式特征。2.成熟對人類行為發展的影響成熟是指個體生理組織結構和機能及各類本能行為按遺傳基因表達時間程序而順序發展。如出生后四周的嬰兒可控制眼睛運動,能追隨一個物體看;3個月時嬰兒可保持頭部平衡,轉頭;6月會坐;7月會用手抓物;10月會爬;1歲時會站、會走。心理學家曾做過實驗,將6個月嬰兒分成兩組,一組訓練其爬行,一組不進行訓練。結果兩組嬰兒都是在10個月才會爬行,早訓練組并未能提早爬行。因為爬行動作只有待錐體神經系統和錐體外神經系統成熟到能控制軀干肌、四肢肌、頸肩肌并使其相互協調、共濟才會出現的。上述嬰兒運動行為發展的方向性和順序性就是遺傳基因的時間程序順序表達的結果,也證明成熟是行為發展的必要前提。在正常情況下,行為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順序性,而且是不可逆的,是不可逾越的。如身體生長發育順序按由近及運為,先從中央部分到外周部分,先從近端再發展到遠端,即從軀干和肩到手臂再到手指和腳趾。感覺、運動行為發展的由近及遠的方向性也很明顯。上述提早訓練嬰兒爬行,結果并未能提早爬行,證明行為發展的不可逾越性,狼孩研究證明人的語言發展關鍵期在1―3歲,狼孩被從狼洞中找出都過了3歲,其后無論怎樣訓練,怎樣教導、學習,到17歲才僅學會幾十個單詞即證明行為發展的不可逆性。兒童語言發展成熟經研究是經歷七個階段:(1)未顯出差別的哭叫到→(2)帶有特異需要信息的有差別的哭叫,如張孝忠教授用錄音帶結合音譜分析發現,饑餓要吃奶的哭聲、尿濕不舒服的哭聲、要求搶的哭聲和找媽媽的哭聲在音頻、音調、音振幅上是有差異的→(3)咿呀發聲階段→(4)咿呀學語階段→(5)不完整模仿階段→(6)模仿言語階段→(7)富于表情的兒語階段(Eisenson,Auer,1963,Lenneberа1967)。這證明成熟在語言行為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時(3)-(7)階段是需要父母教導才能正常成熟的,狼孩因生活在洞穴,無人教導,便使語言發育成熟受阻,且不可逆轉。3.環境對行為發展的影響環境是指胎兒所處的子宮內環境、出生后的家庭環境和社會自然環境對個體行為發展的影響。(1)母體環境對胎兒的影響近年研究圍產期發現,母親的年齡、營養、疾病服藥情況、吸煙、酗酒和情緒狀態都會影響胎兒生存的環境,從而影響胎兒的正常發育,如懷孕母親患風疹,則有可能生出低智的孩子。(2)早期環境的影響將剛出生的猴拿到特定環境中飼養,使其不與母猴和動物接觸(環境剝奪實驗)。經過一年后再放回到自然條件下的猴群中生活,則該猴表現得特別恐懼、畏縮,別的猴攻擊它時不能進行自衛,不能參與猴群中的社交、游戲。狼孩所研究也證明,人類社會對語言、智力、攝食、睡眠、衣著、社交等各種行為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3)家庭民主式家庭和專制式家庭、學校環境都會對兒童行為發展有影響。如民主式家庭培養的小孩獨立性強,性格果斷,社交能力強;而專制式家庭培養的小孩獨立自主性差,社交能力也較差??傊h境對行為發展提供發展的可能性和現實性。4.學習對行為發展的作用單靠遺傳和成熟發展的少數本能行為是不能適應變化的環境的。只有通過學習而獲得的條件反射的建立、操作條件反射的形成和社會觀察學習的習得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人一生是活到老學到老,即說明學習對行為發展的作用。學走,學跑,學說話。在學校學習知識、技能,學社會行為準則、道德品質等都是為了適應社會。人還要改造環境,要創新,要發明也與學習有著重要關系。所以學習對人類許多社會行為的形成有著重要的決定性作用。(三)行為發展的連續性、階段性和關鍵期人類行為的發展是一個連續不斷的變化過程,現在的行為是過去行為發展的繼續,是以漸變為基礎的,而將來的行為又必然是現在行為發展的延續,稱為行為發展的連續性,例如嬰兒的運動行為發展是從眼球運動→頸部運動→軀干運動→坐→爬站→走而連續發展的。不會站何以會走?不會坐又何以會爬?可見下一行為是上一行為的連續。行為連續性發展是量變,而階段性發展則為質變或實變。行為發展在連續性變化的量變的基礎上,行為的性質會發生突變,即稱為行為發展的階斷性。例如認知行為發展,根據Piaget.J的研究有四個主要階段,各階段都具有其本質特征以區別于其他階段,證明行為發展的階段性,見下表。表6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階段認知特征Ⅰ感知運動階段嬰兒的認知只限于直接感覺到的和簡單的運動學習而認知(0--2歲)到的東西,如看到的、聽到的、摸到的、嗅到的、嘗到的東西可認知,對新認知的東西采取擺布、撕、擰、拋、翻來復去的運動檢查以認知Ⅱ前運動階段兒童的認知,能對不在眼前的、感覺不到的東西進行認知(2-7歲)對語言、符號等抽象、概括的間接認知發生,意想代表著對周圍的世界能進行因果關系思維Ⅲ具體運算階段兒童能對物體的大小、容積、數量、重量、長度進行邏輯(7-11歲)推理,并能用概念系統概括事物,能進行心算Ⅳ形式運算階段能進行假設演繹推理,能歸結出一般規律和原則,可對事(12歲以后)物分類、比較、具有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思維,思維發展到高級而接近成人早期行為發展是行為發展最快的時期,尤以生后頭幾年,如腦的重量在頭7年比剛出生嬰兒的腦重增加了近四倍,已接近成人水平,為1280克,成人為1400克,為其92%。由于行為發展是連續的,早期行為發展又最快,這意味著早期行為發展的質量和水平將會影響到成年,甚至終生,即早期行為發展極為重要。在研究行為早期發展中注意到一個現象,即行為發展的關鍵期(keyperiod)奧地利動物習性學家K.Z.Lorenz(1937)首先發現關鍵期的現象。他發現小鴨或小鵝在孵出后8-9個小時內將第一眼看到的對象當作自己的母親,并對其產生一種偏愛和追隨反應,他將這種現象叫"印刻"(in--printing)。小鴨或小鵝對人、球、木頭都會產生印刻。Lorenz認為小鴨獲得印刻現象的時間是其生命中很短暫地關鍵期,一旦這個天生的生理上的關鍵期已過,則不會忘記。見下圖圖2--29小鴨的印刻現象以后,許多學者認為,人的行為發展也存在著關鍵期。并將關鍵期定義為人的行為發展具有明顯的階段性,當行為發展到某階段時,只有在適當的環境刺激下該行為才會出現,若此期缺少適當的環境刺激,則這種行為就永不再出現,此期稱為該種行為發展的關鍵期。如根據狼孩的研究,人口頭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在1--3歲,此時如嬰幼兒不在有人的環境,無人教導其單詞的發音,句子組成,語言表達,則過此期后,其語言能力受阻,且很難補救。再如走路行為的關鍵期在4--5歲。3--5歲是性身份心理識別的關鍵期,此期如心理上對自己的性別識別與生理識別不同,則會產生各種性變態,甚至要求進行性別轉變的手術以滿足其心理的性別要求。1-7歲是人格發展的關鍵期。7歲前是智力發展的關鍵期。4歲前小孩是各種行為發展的關鍵期。了解每種行為發展的關鍵期,對兒童教育極為重要。第二節本能行為與社會行為人類行為可分為本能行為與社會行為。一、本能行為本能行為是機體生而具有的先天的行為模式。動物的行為主要是本能。人類的生物本能行為已被賦予了社會意義。(一)飲與食:攝食行為是生命個體為維持生存所必需的手段。嬰兒出生后就會吸奶。用乳頭刺激嬰兒唇部,他即可用最嘴銜住,開始吸吮。這種反射是本能動作。使人產生饑餓感,促使人進行求食行為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血糖降低、內分泌變化及胃壁收縮;二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下丘腦控制饑餓感。刺激下丘腦的"飽中樞"動物會有拒食的表現,甚至會引起長期拒食而死亡;刺激下丘腦的"餓中樞",則動物食欲大增,吃個不停導致肥胖。這說明生命體內有一個完整系統控制飲食行為。這類研究對人類攝食行為以及體重的控制有一定啟示。飲水是一種比攝食是更有生存意義的行為。人體水分消耗達到一定程度,便失去平衡,產生補充水分的需要。人體??績煞N方式來補充失去的水分:一是靠喝水,二是靠減少水分從腎臟排出。生理心理學家認為,體內缺少水分時,會使血流量減少、血濃度增加、血壓改變。位于下丘腦的特定細胞內有缺水的感受器,身體缺水,使這些細胞變形,引起神經沖動,使人感到口渴。因而渴的需求和控制是下丘腦的功能。攝食與飲水雖然都是本能行為,但也受人類社會化的影響。如攝食的方式、種類、時間、地點等都與人的社會環境、生活習慣等有關。(二)性:性是維持種族生命的延續所必需的。它不像饑與渴那樣是由身體內部的某種缺失而引起的,而是體內某種特殊的生理過程引起的,在人主要是由性意識所引起的。是機體性發育成熟后產生的。性行為的生理基礎,是由于性激素的分泌而引起的。機體隨性器官的成熟,分泌雄性激素和雌性激素,刺激機體產生性行為。下列行為雖然是本能行為,但環境和經驗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它。對猴子的各類實驗表明,缺乏與同伴直接接觸的經驗,使被隔離的猴子在成年后無法與異性建立感情聯系,不知道怎樣去接觸異性,以致不能進行正常的性活動。而在人類情況就更復雜,人們不僅要學會如何與異性建立感情,而且性行為要受社會行為規范約束及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響。(三)母性:這是雌性個體獨有的一種本能行為。即雌性個體在生育后代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愛護幼體的行為。包括哺乳、添拭幼體身體、保護幼體安全,將跑出的幼體銜回窩里等。它比饑、渴、性等是更強大的本能行為。如此雌鼠會越過障礙并忍受痛苦以靠近它的幼鼠。母性行為的生理基礎較為復雜,可能與腦垂體分泌的催乳激素有關。如對白鼠注射或清除催乳激素,就會使母性行為產生或消失。而在人類母性行為是母愛的表現,除生理因素外,嬰兒哭、微笑、吸吮、抓握都可促進母性行為。人類的母子關系是社會性的,因而其育兒方式等都受著不同社會文化影響。另外,還有睡眠、好奇等一些本能行為。圖2--猴子的好奇行為二、社會行為社會行為是指人在社會情境中的各種活動,包括人與人相互作用而產生和表現的所有思想、情感和行為方式。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一)社會認知社會認知(socialcognition),又稱社會知覺(socialperception)是指個人在與他人交往接觸時,根據他人的外觀行為,推測與判斷他人的心態、動機、意向和人格的過程。對人的知覺過程與對物的知覺過程有相同之處,但也有其特殊的規律。人對社會刺激的反應有某些特殊的效果,稱作人際知覺的效應。1.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在與人接觸時,首先得到的信息對形成對一個人印象起主導作用。人容易根據前面信息對別人下判斷,而在最初印象形成后,就不再重視后面的信息。這就是首因效應。即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它比較容易形成且難以改變。影響第一印象的因素主要有容貌、身材、言談舉止、性格等。近因效應則是指在與人接觸中,最近出現的信息對形成印象有較大的影響。特別是當前后兩種信息間隔時間越長,前面的信息在記憶中已經變得模糊時,就很容易被后面的學信息所取代。2.暈輪效應這是指對別人知覺的一種偏差從傾向。當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某些主要品質有良好印象之后,就會認為這個人一切都好。反之,如討厭某人的缺點,則認為這個人壞透了。這是一種以偏概全,"愛屋及烏"的人際知覺偏差。3.定勢效應這是在人頭腦中存在的有關某一類人的固定形象,使我們在認知他人時,常常不自覺的有一種有準備的心理狀態,按照其外部特征進行歸類。比如,見一個人文質彬彬,戴著眼鏡就認為他是知識分子。說到胖子就認為是生活舒服、心胸豁達等。4.社會刻板印象人們對由于地理、政治經濟、文化等條件而結合在一起的某些人持有一套固定的看法,并以次作為判斷評價他人人格的依據。比如,認為山東人豪爽、講義氣、吃苦耐勞等;南方人則精明、伶俐,具有商業頭腦等。(二)人際吸引人際吸引(interpersonalattraction)是人與人之間產生的心理上的好感,從而促進接近的過程。這是人際交往的第一步。影響人際交往的因素有:空間的接近性、態度的相似性以及關系平衡等。人際吸引的種類有:儀表吸引、相似吸引、接近吸引、獎勵吸引、崇拜吸引等。(三)社會影響社會影響(socialinfluence)是指一個人的行為不能擺脫社會關系,隨時會受到群體的影響。如,會受到群體中其他人(父母、老師、同學、親友、同事或陌生人)的影響,會受一定社會規范、習俗的制約等。1.社會角色社會角色(roles)是指一個人在社會中的獨立地位以及與之相關的行為規范。2.態度態度(attitude)是個體對人及物所持有的一種持久而一致的情感、信念及行為傾向的復合體。態度的形成是一種復雜的社會學習過程,是在外界環境影響下完成的,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方面。而態度的轉變則有經過三個階段順從--認同--內化。順從是指一個人在社會影響下,其外顯行為表現與他人的一致或聽從他人指示。這是暫時的、表面的,一旦外界影響消失,順從也就停止。比如,上自習課老師在場小學生遵守紀律不敢說話,老師一走馬上唧唧喳喳。認同是一種情感水平活動,由于受到某種吸引而產生的對他人觀點、信念對接受。比如,因為崇拜某個人的個人魅力,而摹仿他的行為、相信他的觀點。內化則是在認同中的基礎上對自己原有態度及價值觀進行協調整合的過程。這是從理智上來辨別是非,將他人的觀點,變成自己內在的認識。(四)人際行為人際行為(interpersonalbehavior)是指在社會活動中人與人之間相互作用而表現出來的行為。1.一致與從眾一致(uniformity)是指生活在社會群體中的人們在很多方面傾向于相似。通常的提法為從眾(conformity),即人們自覺不自覺地以某種集團規范和多數人意見為準則,作出社會判斷、改變態度和行為的現象。人們出現從眾現象大至出于兩個目的:其一是為了不犯錯誤,因為通常大多數人的意見可能是正確的。另外一個目的則是為了受到大家的歡迎,不至于使自己孤立于團體之外成為孤家寡人或避免受到懲罰。個人特點、群體特點和刺激物的特點都會影響個體從眾的可能性。比如,地位威望高者、年長者、自我評價高、自尊心強者較少產生從眾行為。2.攻擊攻擊(aggresion),又稱侵犯,是指有意傷害他人的任何行為??梢苑譃橛H社會(如警察保衛社會秩序、正義戰爭中與敵人搏斗等)、反社會(如暴力犯罪等)以及社會可以接受(如父母打孩子等)三種類型。減少和控制攻擊行為有以下方面的途徑:宣泄、懲罰、自我控制、置換等。3.親和與利他親和是指人們喜歡與別人在一起并幫助別人。利他行為(altruistic)是指在任何形式下不指望得到報答也要幫助他人。利他行為發生的原因可能有社會正義感、社會平等思想、內疚、愉快等。而被幫助者的特點、助人者的特點、環境以及助人者對事件的判斷分析都影響著利他行為的發生。4.競爭與合作競爭(competition)是互動的各方為了獲得一個物質和精神目標而充分挖掘自身潛力,并相互爭奪的過程,其結果是區分出優劣勝敗的名次。合作(cooperation)是互動的各方聯合起來,為相互利益而協調一致的活動,其結果不僅有利于自己,也有著有利于對方。這是現代生活中人與人之間常見的兩種作用方式。兩種作用方式相互協調、相輔相成,才能促進群體及個體很好地發展。第三節健康行為和不良行為一、健康行為健康行為(healthbehaviors)指人們為了增強體質和維持身心健康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如充足的睡眠、平衡的營養、運動等。健康行為不僅可增強體質,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還可以幫助個體、家庭、社會養成健康的習慣。健康習慣(helthhabits)是指從小由家庭養成的、自覺主動和自動化進行的各種增強體質、維持心身健康的活動。WHO(1990)分析現代非傳染性流行性疾病時,發現它們有著共同的病因,即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行為習慣??梢婐B成健康習慣的重要性。只有行為衛生,才能健康長壽。(一)健康習慣美國學者Belloc和Breslow(1972)用近來年長的時間對6928名健康成人進行健康習慣和心身健康狀態相關性的前瞻性研究。他們以期望壽命、心身健康臨床檢查、心身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為研究指標。經過六年的研究,他們找出美國生活方式下最重要的七項健康習慣,即充足睡眠八小時,每天都吃好早餐,不吸煙,不飲酒、或節制性地少飲酒,每天進行規律性地體育鍛煉,極少或不在兩餐之間增食,減肥使體重不超過標準體重的20%。他們將有這七個健康習慣的人作為一組與沒有或僅具有個別1-3項目的人作為另一組。兩組對比研究發現,有這七項健康習慣的成人其身心健康水平、患病率、病死率、傷殘率均較另組好,期望壽命也長11年??紤]到我國的特殊情況,健康習慣還應加上平衡營養和少吃鹽。充足睡眠不僅使心身得到休息,恢復一天的疲勞,而且更重要的是生長激素只在慢波睡眠中才分泌。生長激素的生理作用是:促進兒童、青少年長個子,促進成人修復、補充已死亡的細胞,使組織器官更新以保持其正常功能;促進各種免疫細胞增生,維持正常數量(白細胞壽命僅數小時,淋巴細胞僅數天),以增強人體免疫力和對各種疾病的抵抗力。睡眠少或剝奪睡眠的人免疫力極度低下,易滋生疾病,且有注意力分散、煩躁、思維力↓、記憶力↓、幻覺、血壓升高、血小板聚集性升高等現象及各種心身障礙癥狀產生。(二)健康行為形成機制健康行為的建立主要受健康信念(healthbelief)的支配。健康信念是指個體對自己心身健康的追求、認識和標準,即欲達到的上報。健康信念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即經科學研究證明,并經多人重復驗證,又經過臨床實踐檢驗的信念,而不是個人經驗,或道聽途說的別人的經驗。有的人由于沒有文化,缺乏衛生知識,提倡"不干不凈,吃了沒病","飯后一顆煙,賽過活神仙"的健康信念。在這種不科學的健康信念指引下,只能走上自我傷殘性行為,談不上什么是健康行為了。任何一種健康行為的建立都是在正確科學健康信念指導下,通過經典條件反射形成或通過操作條件反射形成和社會觀察學習而習得的。二、不良行為不良行為是指有損個體體質和有害心身健康的行為。但從另一角度看,某些不良行為可能對事業成就是有盒的,如A型行為;有些行為對人際交往可能有助,如C型行為。(一)A型行為(typeAbehavior)Friedman和Rosenman(1957)首先提出A型行為的概念。A型行為可定義為具有這種行為類型的人,有易發生冠心病的傾向,其特征為:時間緊迫感強,如行為急促,走路快,說話快而響,同一時間進行兩項工作,脾氣急躁,辦事快,效率多,力求短時間內完成更多工作;爭強、好勝的個性,如競爭意識強烈,事業心強,好給自己壓工作,超負荷工作,好與人爭辯,對人懷有敵意,有攻擊性;情緒上易怒,容易激動,容易腦火,好發脾氣,生氣時易向外界發泄等。A型行為的人容易發生冠心病已為臨床觀察和實驗證實。如Friedman和Rosenman(1960)用時年半時間對3154名39-59歲間的健康男性進行了前瞻性研究。他們發現具有A型行為的人,在8年半時間內冠心病的患病率比B型行為的人高2倍。實驗研究發現;A型行為的人腦脊液中、血中、尿中CA含量比B型人高;A型行為的人血中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比B型人高;A型行為人交感神經張力、血粘度、血小板聚集性均比B型人高。臨床研究還發現,A型行為人比B型行為人易得高血壓,缺血性腦率中、動脈粥樣碩化、高脂血癥。所以,美國心肺血液研究所1978年根據許多學者的研究報告,也確認A型行為是引起冠心病的一個獨立于其它危害因素的主要危險因素。A型行為人易發生高血壓、冠心病、腦梗塞、心肌梗塞的可能機制是A型行為的人經常使自己處于高度應激狀態,從而激活丘腦下部--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系統使血中CA升高。CA可升高血壓、血脂、血糖、血粘性和血小板聚集性,并使血小板膜中花生四烯酸轉變成血栓素A2(TXA2)后釋放入血,TXA2/PGI2比值也相應升高。CA和/TXA2還使冠狀血管、腦血管逐漸發生動脈粥樣硬化、痙攣、血栓形成而發生心梗和腦梗塞。A型行為人交感神經系統活化,還可激活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RAA),使血容量增多,血壓升高,A型行為可以遣傳給下一代。冠心病是多因素綜合致病,如高血壓、高血脂、A型行為、吸煙、糖尿病等都是冠心病發病的危險因子。冠心病家族遣傳史即指將高血壓基因、高血脂基因、糖尿病基因或A型行為基因之一遺傳給下代。人的行為習慣是由條件反射建立的動力定型而形成的。條件反射可因不強化而消退。所以A型行為的人經過矯正是可以轉變為B型行為的。競爭的社會環境、工作風險大、生活緊張、工作量大、緊張性職業、脾氣急躁的人易促進A型行為的形成。但轉變競爭好勝心理、刪繁就簡適當減輕工作量、絕不同時做兩件事、合理和勞勉結合地安排生活、培養見人就面帶笑容的習慣,可以減少競爭敵意。學會太極拳及調息等放松方法則可將已有A型行為的人轉變為B型行為。改變A型行為可有效地預防冠心病、高血壓。(二)C型行為(typeCbehavior)Baltrusch(1988)首先提出C型行為的概念。C型行為可定義為易發生癌癥的行為習慣,其行為特征為:(1)童年生活不順利,形成壓抑、克制的性格,如童年喪失父母、或父母分居、缺乏雙親的撫愛等;(2)行為上過分與人合作、理智、協調、姑息、謙虛、謹慎、自信心差、過分忍耐、回避矛盾、好屈服于外界權勢等;(3)情緒上易憤怒且不也向外發泄,而生悶氣,易焦慮、抑郁等。C型行為人有易發生癌癥的傾向,這已為臨床觀察和實驗所支持。如Baltrusch(1988)報道,用C型行為量表發現,有C型行為的人其癌癥發生率比非C型行為的人群高壓3倍。喬文達、岳文浩(1992)報道,已確診為胃癌的病人67例,與67例正常人在年齡、性別、職業匹配對照時發現,胃癌組病人C型行為量表中憤怒分量表分、憤怒內向發泄分、焦慮分、抑郁分值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結果顯示胃癌組病人有較高的C型行為傾向。腫瘤行為研究在國內外均早已發現,壓抑憤怒、壓抑情緒的人易患癌癥,但有一直停留在觀察階段、直到1997年英國免疫學者首次在受壓抑的動物模型上發現,受壓抑的動物其淋巴細胞明顯減少時這才將觀察階段上升到實驗階段,并創立了腫瘤行為學。Keller(1984)發現,小鼠受束縛壓抑后,可使肉瘤、乳腺癌和白血病的發病率顯著增高。Kiecolt(1983)發現、壓抑、緊張都會損傷細胞DNA的自然修復,導致腫瘤的發生。綜合國外研究認為:C型行為可通過降低機體免疫力;減少內臟器官血流量使代謝障礙并損傷DNA自然修復過程;和使原癌基因轉變為癌基因促使癌癥易發。C型行為降低免疫力是通過受體進行的。用免疫組化學方法證明,免疫細胞上存在著各類受體,其中有接受CA的α及β受體、DA受體、有接受腎上腺皮質激素的類固醇受體、有接受各種肽類激素和肽類遞質的肽類受體、有接受組織胺的H2受體、還有膽堿能受體和其它受體。這些受體是神經調節作用、內分泌調節作用和心理精神作用的物質基礎。即心理刺激(憤怒、焦慮、壓抑……)→腦和內分泌腺活動→神經遞質釋放和激素分泌→與免疫細胞上相應受體結合→免疫功能變化。如憤怒、壓抑、抑郁、焦慮情緒可通過下列五條途徑降低人體免疫力:(1)憤怒、焦慮可激活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CA↑→與免疫細胞上α及β受體結合→T及β↓淋巴細胞↓、NK細胞↓、吞噬細胞及白細胞↓;(2)壓抑、失助可激活丘腦下部--垂體--腎上腺皮質軸系統→ACTH↑→考的松↑→與免疫細胞上類固醇受體結合→T、B淋巴細胞↓→免疫力↓;(3)憤怒、焦慮可興奮交感神經中樞,抑制副交感中樞→副交感神經功能↓→乙酰膽堿遞質釋放減少→與免疫細胞上Ach受體結合↓→免疫力↓;(4)壓抑、抑郁可激活丘腦下部--肽類激素系統,下丘腦有肽類神經元并兼有內分泌細胞細胞功能,即既可具有神經細胞的傳導興奮作用,又可有分泌顆粒分泌肽類激素的作用,后者調節免疫功能,被稱為神經免疫肽(neuroimmunepepticle)當心理應激活化時分泌肽類激素↑→與免疫度細胞膜上肽類受體結合→免疫力↓;(5)丘腦下部--腺垂體→肽類激素系統,腺垂體內分泌細胞也分泌腦啡肽、內啡肽等肽類激素→與免疫細胞上相應受體結合后→免疫力↓。C型行為還可通過激交感→腎上腺系統引起各內臟供血量↓→代謝障礙,DNA自然修復障礙。此外Baltrusch(1987)先后報道,壓抑可通過遞質和激素使細胞內原癌基因轉化為癌基因,易誘發癌癥發生。C型行為僅僅是促使癌癥發生的危險因素之一僅有C型行為的人是不會發生癌的,因為癌是多因素綜合致病,如家族遺傳史、接觸各種致癌物質過多、慢性病灶、某些病毒等都是癌癥發生的危險因素。癌是完全可以預防的,且早期發現是容易治愈的。預防癌癥的辦法,如盡量少地接觸致癌物質(X線、亞硝酸胺、煙類、黃霉素……),積極治療慢性病,矯正C型行為等。矯正C型行為的辦法是,首先不要壓抑各種情緒,情緒要發泄出現,更不要生悶氣,培養樂觀、達觀的性格,見人面帶笑容,不要過于約束自己,不焦慮、不抑郁,多交朋友、多與人交往使社會支持多而樂觀。(三)高鹽食行為(Highsaltbehavior)WHO規定,凡成人每日攝入鹽量多于克或老人攝入鹽量多于克均稱之為高鹽食行為。北京市防疫站(1986)調查發現,北京市居民每人每日平均攝入鹽量17。4克,都有高鹽食行為。食入鹽多主要損傷心腦血管,易引發高血壓、腦出血。鹽對人體危害有九:增多血容量,增加心臟負荷,促使血管痙攣,興奮交感神經,活化RAA系統,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從而促進動脈硬化和血凝性,增多體液,使舒血管物質如PGE、血管舒緩素(kallikrein)、激肽系統三者合成減少,升高血壓。鹽本身可損傷血管內皮,鹽又促使血小板聚集使動脈粥樣硬化,鹽又升高血壓,這三者是造成腦出血的原因。(四)吸煙行為(Smokingbehavior)全國吸煙情況調查組(1987)在全國各省、自治區抽樣調查發現,15歲以上男性成人吸煙率為60。01%,15歲以上女性成人為7。04%,平均為33。88%。煙的主要危害有三方面:煙中煤焦油中有許多致癌物質引起癌癥發生;煙堿刺激胃腺、胰腺引起胃液分泌增多和胰液分泌,煙堿和煙中CO還損傷血管內皮引起心血管疾病,損傷胃腸粘膜引起胃炎、胰腺炎;煙霧薰蒸呼吸道的慢性刺激,可引起氣管炎--肺氣腫--肺心病。煙草中有許多致癌物質,如亞硝基胺、多環芳香烴、放射性針等可引起食管癌、喉癌、肺癌、口腔癌。為了減少煤焦油的致癌作用和減少煙堿的損傷刺激作用,發明了過濾嘴煙和"安全煙"。經過多年對過濾嘴煙和"安全煙"的實驗研究和臨床觀察,這兩種煙仍可引起肺癌、冠心病、腦血管病、胃炎、胰腺炎、氣管炎等與煙相關的疾病,也可以成癮,對胎兒仍有不利影響,"安全煙"并不安全。研究發現,煙的毒物不僅是CO、煙堿、煤焦油,還有許多不明的致病、致癌因素存在。用鼻子猛吸的鼻煙壺,易誘發口腔癌、頰癌和牙床癌的機率要比不吸者高數倍。研究證明,咀嚼雪茄煙的人口腔癌的發生率也比正常人高,吸水煙的人毒副作用、成癮作用和普通煙相似。煙癮煙、酒和嗎啡、可待因一樣是成癮物質。煙成為癮癖是由于生理依賴性、心理依賴性、耐受性提高三者共同影響所致。煙癮者對癮物--煙的心理依賴性是指對癮物的渴求、到處尋找必得的行為。生理依賴性是指癮物對吸煙者的腦、神經系統作用后產生的生理變化或獎勵作用以致必需此癮物持續地在體內存在,才能避免發生特殊的、被稱為戒斷綜合癥的反應,從而產生對煙的軀體依賴性。煙的生理依賴性取決于煙中所含的煙堿。煙堿可興奮神經肌肉內的煙堿樣受體(N1和N2受體)。N1受體存在于主要支配心血管系統的交感神經節細胞上和主要支配胃腸道、呼吸道、泌尿系統的副交感神經節細胞上。N2受體存在于骨骼肌的運動終板膜上。吸煙煤秒鐘后,煙堿即到達腦和神經節,興奮N1受體,引起心率增快、血管收縮、血壓升高、腎上腺髓質釋放CA、胃腸蠕動加強、胃酸及消化液分泌;興奮N2受體,引起四肢、軀干骨骨肌張力升高,呼吸肌張力升高使肺通氣量增多;CA釋放入血可興奮α及β受體,進一步加強上述作用。CA作用于腦中α1受體引起精神運動活動增加,提高思維能力,作用于腦中α2受體可起到鎮靜作用。所以,吸煙者吸煙后可獲得提神、鎮靜、解乏、解除肌肉疲勞,自覺情緒振奮,肌力增強的獎勵作用,久之成為生理依賴性。生理依賴性是心理依賴性的基礎,是核心。吸煙者為滿足吸煙后的提神、情緒振奮、解乏的生理作用而渴求吸煙。據測量,吸一口煙所含的煙堿量相當于一片麻醉藥片的藥理作用。所以,每天吸取包的煙客,每枝煙吸10口的話,則每天便吸入200個小的麻醉炮彈,一年吸入73000個炮彈,相當于吃73000片麻醉藥片,其依賴之深、毒害之大可想而知。煙客當90分鐘不吸煙便會產生戒斷綜合征,出現全身無力、難受、無神、煙腦、易激動,重者甚至出現出汗、肌肉抽搦、發抖、呼吸困難、反應遲頓、失眠、胃腸障礙、注意力分散、判斷力障礙等癥狀。戒煙最好的辦法是認知行為療法。認知是從正面和反面矯正原來對吸煙不正確的觀點,轉變為堅決戒煙有益健康的觀點為:吸煙可以解除疲勞,吸煙可以作為消遣,吸煙有助腦力活動,吸煙有利交際,吸煙是享受,男子漢沒有不吸煙的,煙酒宴上好談事等。這些觀點可能是對的,但它們都忽視煙對自己、對家人、對社會的危害之大。所以從正面要轉變這些觀點,讓他們清醒的認識到煙的巨大危害。此外,還要從反面讓他們接觸肺癌開門見山人,參觀肺癌病房以了解煙的致癌作用的可怕性。許多戒煙者所以下定決定立即戒煙都是看到吸煙的親友死于肺癌的可怕或者由于自己已患了嚴重氣管炎、肺心病、肺癌、冠心病、腦血管病才下定決心戒煙的。行為療法實際是系統脫敏療法,在2-3個肭每周逐漸減少吸煙支數直至完全不吸。僻如頭一周每天減少二支,然后逐周減少到不吸。先制定計劃,每周減少的支數一定明確;然后執行計劃,并定出獎罰的辦法,達到減少支數目標的獎,達不到的罰,由親友、家人監督,獎罰則必須結合生活實際;第三要鞏固,即不吸煙行為要鞏固下去。執行計劃時要回避板機點,如遇到疲勞、煙友相聚、飲酒、開始工作、提神、煩惱等想吸煙的情況時要回避。在想吸時要有代替物代替吸煙,如吃塊糖、唱歌、吃尼古丁糖(戒煙糖)、自我獎償、換個場所等。也可用厭惡法代替吸煙,如故意吸煙同時想不愉快的事或聯想惡心、嘔吐。(五)酗酒行為(heavydrinkingbehavior)我國文化傳統是無酒不成宴,不醉不成禮灌酒之風盛行。歷史上文人墨客如李白、陶淵明、辛棄疾、蘇軾等又都嗜酒如命,把酒與文、與詩、與風雅相聯,而從不宣傳酒之危害。歷史資料記載,李白、陶淵明、辛棄疾的兒子都癡呆,陶在臨死前也認識到自己兒子的癡呆和己飲酒有關,但悔已晚矣。酒客如不對酒的性質,酒作用的矛盾性質有清楚的認識,則酗酒行為是不易改變的。1、酒的性質、藥理作用和酒的用途酒是乙醇,其分子量很小,能穿透人體內任一種細胞膜,進入全身每一個器官和細胞,發揮其作用。醫學上曾用酒作為止痛劑、麻醉劑、興奮劑、消毒劑、溶劑,都取得了滿意的效果。酒還可提供能源,有營養作用。酒的心理作用有:可作為鎮靜劑;可抗焦慮、抗抑郁解除人的煩惱與抑郁;可解除人的抑制力,使膽子壯起來,發現豪言壯語;大量酒可解除人的敵意,化敵為友;酒能幫助人從事緊張的和艱巨的任務,但酒也損傷人取得成功的能力,常以失敗告終;酒可幫助睡眠,但這種睡眠是不能很好休息的;酒通過解除人的抑制和焦慮,提高興奮性而增加性欲,但過量的酒又降低性的活動能力。白干酒可凝固蛋白質而損傷由蛋白質組成的細胞,產生食管炎、胃炎、胰腺炎。酒可損傷肝臟產生肝硬化。酒損傷腦功能,使腦萎縮,產生精神病、人格改變。酒可引起潰瘍病、冠心病和各種癌癥。酒是致畸因子,因此酗酒的婦女或圍產期飲酒的婦女常發生胎兒畸形。酒也損傷精子而使胎兒腦損傷,出生后癡呆。2、飲酒行為帶來的醫學上的問題乙醇對人體任一細胞都有毒性,酒在肝中氧化成乙醛,進而生成CO2和水時,都要消耗肝細胞內的以維生素B1為輔基的酶,使細胞缺乏B1而產生肝細胞營養不良、脂肪肝、進而肝硬化。乙醇也損傷心肌細胞膜、損傷Na-KATP酶,產生心縮力↓和心肌炎。乙醇對腦細胞的損傷如同對心肌和肝細胞的損傷。據研究,急性飲酒時當血中酒精含量達每100ml含50mg酒精時即出現微醉;含100mg時出現許多、欣快、情緒不穩、吐詞不清、共濟失調、瞳孔散大;含150mg時可見興奮、吵鬧、攻擊行為、瞳孔進一步散大、眼球震顫、復視;含200mg時出現運動失調、步態蹣跚;含250mg時呈現木僵、抑制;含400mg出現昏迷;含6000mg以上則死亡。若酒客為心理素質不良人或有過腦外傷或是癲癇患者、腦動脈硬化的人,則急性酒精中毒時,往往出現譫妄狀態,意識障礙、錯覺、恐怖性幻覺、幻聽,患者在幻覺支配下可出現沖動性行為,傷人或自傷。慢性酒精中毒人常伴有腦萎縮、肝硬化、酒精中毒性精神病、中風、糖尿病、心臟病,并可引起畸胎、癌癥。酒也是易成癮性物質,酗酒的人對酒會產生生理依賴性和心理依賴性。酒的生理依賴性是指飲酒者可通過飲酒得到獎勵,如解抑、解除煩惱、提高情緒,久之對酒產生生理依賴性,在此基礎上產生對酒的渴求即心理依賴性,而成為酒癮客。駕駛員飲酒常會發生車禍。3、戒酒可用上述認知行為療法,但常用的為厭惡療法。即讓患者服用戒酒硫后,再飲酒即產生惡心、嘔吐、難受,以后逐漸產生對酒的厭惡、而不敢再飲。戒酒時可產生戒斷綜合征,出現腹痛、嘔吐、虛評、大汗淋淋、胸悶、呼吸困難、心悸、四肢麻木、乏力、顫抖、抽搦、失眠、焦慮不安、興奮多話、幻聽、幻視、緊張、恐懼等癥狀。這些癥狀在重新給予酒后即可消除。其產生是缺乏酒精對腦刺激而產生的心理、生理依賴性的反應。給予降低腦內NA、DA遞質并阻斷M受體作用的氯丙嗪、奮乃靜、氯氮平類藥可消除這些癥狀。(六)致胖行為(Obesitybehavior)引起胖肥的行為習慣稱為致肥行為,其特征為吃飯快、飲食結構含脂量高、食入熱量多、不愛運動、易激動和好加餐。臨床診斷肥胖癥的標準是超過標準體重20%。肥胖對健康有較大危害,如肥胖人易患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腦動脈硬化、冠心病、膽囊炎、關節炎、肥胖性心肺綜合征和一些癌癥。此外肥胖還加重麻、手術、分娩的危險性,還縮短壽命,提高死亡率。臨床觀察發現,體重與血壓成正比,體重每增加工廠kg,收縮壓相應升高約30pa。肥胖者由于膈下脂肪沉著,增加呼吸負荷,導致長期低血氧癥,表現為缺氧、紫紺、睡眠時出現潮式呼吸,白天嗜睡,多饑多食,晚期可出現右心衰竭,稱肥胖性心肺綜合征。我國近來隨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及缺乏醫學知識,肥胖癥患者日益增多,但缺乏確切統計數字。美國統計肥胖癥患者在男性為14%,在女性為24%。減肥是一項困難任務,主要的減肥方法為:1.矯正致胖行為,如飯慢、少吃含脂量高的食物、飯量要減少不能吃飯、多運動、少激動、少加餐,堅持這些便可有效減肥,但要持之以恒。2.行為療法,通過訓練找出引起肥胖者多食行為的各種板機點,如時間、地點、環境刺激物、美食引誘等,盡量回避引起多食的這些板機點,以建立少食行為習慣。3.禁食:Brownell(1982)提出,肥胖者可以幾天不進食,只飲低熱量飲料,或每天只給1.7KJ熱量的食品并配合各種維生素、微量元素和適量蛋白質。禁食不利于健康,而且在禁食幾天后,體重的減少又可增加。所以,禁食只能用于維持體重階段。4.手術,切去部分胃可減肥,但會帶來傾瀉綜合征。5.減肥藥物,吃抑制食欲的藥物或吃苯丙胺、甲狀腺素片、降糖靈等,但有副作用。6.體育鍛煉,每天進行1-2小時體育鍛煉,可減肥。7.病因療法,找出引起肥胖癥的原因,針對病因治療。第四節成癮行為(藥的濫用)機理與戒斷藥物成癮行為(drugaddictivebehavior)或藥物濫用(drugaddiction)WHO(1950)定義為,由于反復使用某種藥物所引起的一種周期性或慢性中毒狀態,并具有以下特征:①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強制性地驅使人們使用該藥,并不擇手段地去獲得它;②使用時劑量逐漸增大;③對該藥的效應產生心理依賴和生理;④對個人和社會都產生危害。濫用在DSM-Ⅳ中定義為指一種適應不良的方式,由于反復使用該藥導致了明顯的不良后果,如不能完成重要的工作、學業而且損害了軀體健康,甚或出現法律上問題。所以濫用強調的是不良后果,如因酗酒而曠工、鬧事等;成癮強調的是依賴(生理依賴和心理依賴),如WHO專家委員會即建議用依賴來取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