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歐美主要國家的教育制度課件_第1頁
第六章歐美主要國家的教育制度課件_第2頁
第六章歐美主要國家的教育制度課件_第3頁
第六章歐美主要國家的教育制度課件_第4頁
第六章歐美主要國家的教育制度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章歐美主要國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近代英國近代法國近代德國近代俄國近代美國近代日本第六章歐美主要國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近代英國1第一節近代英國教育發展概述一、資產階級革命時期1.慈善教育(貧兒學校、乞兒學校)2.學園二、工業革命時期1.初等教育1)星期日學校(SundaySchool)(P151)2)《工廠法》的頒布(P154)3)慈善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導生制學校(貝爾—蘭卡斯特制)(P153)幼兒學校(歐文工廠)第一節近代英國教育發展概述一、資產階級革命時期22.中等教育文法學校公學3.高等教育(新大學運動)1)產生2)籌建1828年,湯瑪斯·凱普貝爾倫敦大學學院1829年,國教派國王學院倫敦大學地方學院的建立3)牛津、劍橋大學的改革2.中等教育文法學校3英國師范教育的發展4.英國師范教育的產生與發展1840年巴特西師范學院訓練學院英國師范教育的發展4.英國師范教育的產生與發展4三、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教育的發展1.《初等義務教育法》(1870年)1870年,教育署長W·F·福斯特提出初等教育法案,又稱《福斯特教育法》國家撥款補助教育,設立公立學校全國劃分學區5-12歲的兒童實施強迫義務教育教會辦的學校不能從地方財政中得到補助學校的普通教育與宗教分離。《初等教育法》的頒布宣告了初等義務教育的實施,形成了英國教育史上公立學校與教會學校并存的初等教育制度,國家化的教育制度終于在英國形成。三、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教育的發展1.《初等義務教育法》52.《巴爾福教育法》

1902年議會通過了首相A·J·巴爾福提出的教育法案,稱為《1902年教育法》,也稱做《巴爾福教育法》省議會和地方教育局管理學校教育地方教育局的各種權利《巴爾福教育法》結束了英國教育的長期混亂的狀態,促進了英國中等教育的發展,形成了英國以地方教育局為主體,議會、教育委員會和地方教育局相結合的教育行政領導體制2.《巴爾福教育法》1902年議會通過了首相A·J·巴爾福63.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1918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文教大臣費舍爾提名的教育法案,旨在建立面向所有人的公共教育制度,稱《費舍教育法》。內容:加強地方當局發展教育的權利和國家教育委員會制約地方當局的權限。地方當局為2-5兒童開辦幼兒學校。義務教育年限延伸至5-14歲3.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1918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文教大臣費7《費舍教育法》小學一律實行免費教育改革考試制度為超齡青少年設立繼續教育學校《費舍爾法案》初步確立了一個包括幼兒學校、小學、中學和各種職業學校的公共學校系統。《費舍教育法》小學一律實行免費教育8英國近代教育制度的特點國家長期不管理、不過問教育,教育大權旁落。明顯的雙軌性質(勞動人民、資產階級貴族)教育中的古典主義、經院主義、重文輕理的傳統根深蒂固。英國近代教育制度的特點國家長期不管理、不過問教育,教育大權旁9第二節近代法國教育概況17、18世紀法國的教育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教育19世紀法國的教育制度代表性的教育思想第二節近代法國教育概況17、18世紀法國的教育10一、17、18世紀法國教育概況(P167)17、18世紀,法國的初等教育受天主教派控制1682年成立“基督教學校兄弟會”1684兄弟會開辦了訓練教師的講習所,附設“練習學校”(歐洲最早的師范教育設施)中等教育:耶穌會中學和文科中學1611年成立耶穌基督圣樂會(從事中等教育的新教團體)高等教育:巴黎大學(教會控制)一、17、18世紀法國教育概況(P167)17、18世紀,法11二、十八世紀末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教育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標志著法國大革命正式爆發。法國大革命時期,先后執政的黨派都非常重視國民教育問題。如康多塞、雷佩爾提、拉瓦錫等。《康多塞方案》1792.4P171《雷佩爾提方案》1793《拉瓦錫方案》P172二、十八世紀末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教育1789年7月14日,巴12共同主張建立國家教育制度,剝奪教會對教育的領導權。主張實行普及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國家應當給予保護。在教育內容和教師問題上實現世俗化、科學化。共同主張建立國家教育制度,剝奪教會對教育的領導權。13專門學校的建立高等教育:1794年巴黎理工學校巴黎師范學校專門學校的建立14三、19世紀法國的教育制度(P173)19世紀末的法國政權頻繁更替,帶來教育制度的不斷變更1.中央集權教育管理體制的建立(拿破侖時期)帝國大學及《帝國大學令》大學區制1850《法盧法》(P176)2.初等教育的發展1833《基佐教育法》(發展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三、19世紀法國的教育制度(P173)19世紀末的法國政權1519世紀法國的教育制度

1881、1882《費里教育法》(確定了國民教育的義務性、免費性、世俗性三原則)3.中等教育的發展拿破侖時期中學國立中學(中央政府)市立中學(地方辦)中學增加實科課程的教學,設立實科教育中學4.高等教育專門學校:巴黎理工學校、巴黎師范學校、巴黎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大學:巴黎大學19世紀法國的教育制度1881、1882《費里教育法》(確16近代法國教育的特點教育行政管理權為中央牢牢控制明顯的雙軌制統治階級子女家庭教育(預備學校)中學大學勞動人民的子女初等學校(高等小學)職業學校或師范學校近代法國教育的特點教育行政管理權為中央牢牢控制17四、代表性的教育思想盧梭愛爾維修狄德羅拉夏洛泰四、代表性的教育思想盧梭181.愛爾維修論教育1)智力平等說與教育萬能論智力平等說:人生來智力都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進行學習。主張教育的民主化教育萬能論:否認遺傳因素的影響,把人的成長歸因于教育與環境,人的形成完全是教育的結果。1.愛爾維修論教育1)智力平等說與教育萬能論19愛爾維修論教育2)改變教會控制學校的狀況,由國家舉辦世俗性的教育3)重視道德教育主張以資產階級的道德取代宗教道德教育愛爾維修論教育2)改變教會控制學校的狀況,由國家舉辦世俗性的202.狄德羅論教育重視教育在個性發展和社會變革中的重大作用。否認愛爾維修的“教育萬能論”,認為教育可以發展人的優良的自然素質,抑制不良自然素質。提出國民教育思想。剝奪教會的教育管理權,教育應由國家管理。國家推行強迫義務教育強調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科學方法的應用。2.狄德羅論教育重視教育在個性發展和社會變革中的重大作用。否213.拉夏洛泰論教育在《論國民教育》中闡述國民主義教育思想教育權屬于國家而非教會,批判教會教育,主張教育世俗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公民而非“為天主教培養教士”強調知識與教育對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主張建立新的教育制度。3.拉夏洛泰論教育在《論國民教育》中闡述國民主義教育思想22第三節近代德國的教育制度一、17、18世紀的帝國教育1.德國的社會狀況資本主義發展緩慢、經濟政治落后于英法等國國家處于四分五裂的割據狀態封建貴族實力強大,資產階級軟弱2.教育狀況初等教育:巴西多“泛愛學校”泛愛:即盡可能地愛兒童第三節近代德國的教育制度一、17、18世紀的帝國教育23它強調適應自然的教育原則和讓兒童主動地學習的教學方式,培養博愛、節制、勤勞等美德,注重實用性和兒童興趣,寓教育于游戲之中。中等教育文科中學、實科中學騎士學院高等教育1694哈勒大學1737哥廷根大學它強調適應自然的教育原則和讓兒童主動地學習的教學方式,培養博24二、19世紀德國教育的發展18世紀末—19世紀初出現的新人文主義運動洪堡的教育改革1.學前教育和初等教育福祿培爾創辦第一所幼兒園1872《初等義務教育法》的頒布(實施強迫義務教育)師范教育的發展(第斯多惠)2.中等教育文科中學、實科中學的改革3.高等教育柏林大學的創辦(洪堡)辦學理念:提倡“學術研究自由”和“教學自由”的大學精神二、19世紀德國教育的發展18世紀末—19世紀初出現的新人文25三、第斯多惠論教育第斯多惠,19世紀德國民主主義教育家,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家之一,對德國師范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被稱為“德國師范教育之父”。代表作:《德國教師培養指南》三、第斯多惠論教育第斯多惠,19世紀德國民主主義教育家,自然261.論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全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提出培養自動性要求:人的主觀上的主觀愿望和追索的能力(主觀能動性)培養自動性以獲取真、善、美的思想內容為目標。2.影響人發展的因素在人的發展過程中,有三個因素發揮著重要影響:天資、教育、自由自主。天資:為人的發展提供可能性,教育可以使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1.論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全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27天資、教育與自由自主的關系教育:使天資得到最大開發,但教育必須遵循天資。自由自主:人的主動性,只有主動地學習,才能掌握知識。天資的發揮與教育的實施必須注重個人自由自主的發揮,注重個人自主學習的進行。天資、教育與自由自主的關系教育:使天資得到最大開發,但教育必283.教學論1)關于形式教學與實質教學當時歐洲在何種教學內容最符合正確教學目的上存在爭論。形式目的說: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實質目的說:讓學生掌握實際知識第斯多惠認為,二者是有內在聯系的,不能完全對立起來。學生掌握知識依靠自身學習能力的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又促進知識的掌握。所有的教學既是形式的又是實質的。3.教學論1)關于形式教學與實質教學29形式教學與實質教學兩個目的之中有一個始終重要些,高級些,占優勢統治地位。形式目的更重要。小學教學中要把形式目的放在首位。強調思維的訓練要和正確地學習實際知識的教材同時并進。形式教學與實質教學兩個目的之中有一個始終重要些,高級些,占優302)關于教學原則的論述遵循自然原則遵循自然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是一切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遵循自然即遵循兒童的天性。遵循文化原則(自然與文化統一)人的自然本性的發展必然受時間、空間、社會風俗習慣、時代精神、歷史、現代文化的影響,教育要適應社會文化的狀況與要求。文化:由民族歷史的傳統與發展所形成的一切社會文化。2)關于教學原則的論述遵循自然原則31論教學原則教育要適應德國社會文化背景的狀況與要求,把人培養成為德國資產階級所需要的公民。連續性與徹底性原則教師必須有步驟地引導學生,使學生一直處于連續地發展與學習地過程之中,對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務必使學生徹底認識事物的本質。直觀性原則教學必須貫徹從直觀到思維、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循序漸進的原則啟發式原則論教學原則教育要適應德國社會文化背景的狀況與要求,把人培養成323)論教師教師必須有進步的政治態度,堅持進步的政治方向。教師要有崇高的責任感教師要有良好的教育素養和教學技能教師要時刻進行自我教育3)論教師教師必須有進步的政治態度,堅持進步的政治方向。33第四節俄國近代教育制度教育概況烏申斯基論教育第四節俄國近代教育制度教育概況34一、17、18世紀的俄國教育1.彼得一世的教育改革創辦實科學校(炮兵學校、航海、外國語學校等)改善初等教育,全國各地設俄語學校創辦科學院(1725俄國科學院)2.1755年俄國著名的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創辦莫斯科大學,設法律、哲學、醫學三系。3.葉卡德琳娜一世教育措施1782年成立國民學校委員會,通過《國民學校章程》(初級國民學校、中心國民學校)一、17、18世紀的俄國教育1.彼得一世的教育改革35二、19世紀—20世紀初的俄國教育19世紀初,俄國制定了全國統一的學校制度。亞歷山大一世推行教育改革,實行學區制。1802年成立教育部,1807頒布《國民教育暫行條例》,1804頒布《大學規程》《大學所屬學校規程》,規定了大學的作用和職責。形成俄國第一個各級學校相互銜接、上下溝通的統一的學校教育制度。教區學校縣立學校中學大學二、19世紀—20世紀初的俄國教育19世紀初,俄國制定了全國3619世紀60年代亞歷山大二世的教育改革《國民教育部女子學校章程》《俄羅斯帝國大學章程》《初等國民學校章程》《文科中學和中學預備學校章程》近代俄國教育制度的突出特點:鮮明的軍事的封建等級和宗教神學的性質19世紀60年代亞歷山大二世的教育改革37三、烏申斯基論教育烏申斯基,19世紀俄國著名的教育家以卓越的理論探索和教育實踐活動對19世紀后半期俄國教育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俄國教育科學的創始人”,“俄國教師的教師”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對象》三、烏申斯基論教育烏申斯基,19世紀俄國著名的教育家381.論教育中的民族性原則民族性原則是烏申斯基教育活動和教育理論中的主導性原則。民族性:改革俄國教育,使之適應于俄國社會的需要,符合俄羅斯民族的特點。必須制定完全符合本國本民族特點的特殊的國民教育制度,使用祖國語言進行教育教學。1.論教育中的民族性原則民族性原則是烏申斯基教育活動和教育理392.教育的本質和目的教育的本質:教育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教育的永恒理想在于早就完滿的人。教育所關注的主要問題不是學校的教學科目、教學論或體育原則,而應該是人的精神和人生問題。教育目的: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2.教育的本質和目的教育的本質:教育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40三、教學理論1.形式教育與實質教育的統一教學應包括知識傳授與能力的培養兩方面。既要讓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又要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2.課程設置反對古典主義,強調實科教育,主張開設實科課程。3.教學要適應學生的心理特點(心理學依據)三、教學理論1.形式教育與實質教育的統一414.教學原則直觀性原則連貫性原則鞏固性原則自覺性與積極性原則4.教學原則直觀性原則42三、論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培養個人具有愛國主義、人道主義情感,形成追求真理、公正、誠實、謙遜、尊重他人、信仰上帝等道德品質。方法:教學教師善于運用說服、強制、表揚、鼓勵、警告、懲罰等方法。三、論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培養個人具有愛國主義、人道主義情感,形43四、論教育學及師范教育(一)教育學廣義:教育學者所必需的或有用的知識的匯集狹義:教育活動規則的匯集教育學的最終目的是從一切方面教育人1.教育是一門高級的藝術,只有依據廣泛而復雜的科學所提供的知識建立起來的廣義的教育學,才能為教育實踐提供真正幫助。知識:廣泛的,以生理學和心理學最為重要四、論教育學及師范教育(一)教育學442.只有依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合理開展的教育實踐活動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既定的教育目標。發展教育學需要培養一批教育學者,因此要創辦教育系。2.只有依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合理開展的教育實踐活動能最大限度45(二)師范教育1.師范教育師范學校設在小市鎮或鄉村,師范生一律住校在師范學校附設實習學校,作為師范生進行教育實習的場所。2.重視教師工作學校對人的教育方面起主要作用,而教師是學校的主要人物,一切取決于教師。(二)師范教育1.師范教育46《師范學校草案》中對教師的要求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兒童具備教育專業修養(必須學習教育學、心理學、俄語、算術等學科教學法)具備一般學科知識《師范學校草案》中對教師的要求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兒童47第五節近代美國教育發展概述一、美國獨立前的教育概況(殖民地時期)1.北美殖民地的形成2.教育概況初等教育:讀寫學校中等教育:拉丁文法學校、文實中學高等教育:九所殖民地大學(哈佛學院、耶魯學院等)完全移植歐洲教育模式私立的、教會控制鮮明的階級性第五節近代美國教育發展概述一、美國獨立前的教育概況(殖民地48二、美國獨立后—南北戰爭前幼兒學校初等教育賀拉斯·曼倡導公立學校運動強迫教育法令的頒布中等教育:文實學校、公學高等教育:州立大學的出現(達特茅斯學院案)二、美國獨立后—南北戰爭前幼兒學校49三、南北戰爭后—19世紀末美國的教育制度1.教育領導體制:地方分權制教育管理體制2.各級學校教育的發展學前教育:幼兒園的建立初等教育:昆西教學法師范教育:賀拉斯·曼的師范教育思想中等教育:文實中學、公立中學、“六三三學制”高等教育:1862《莫雷爾法案》與贈地學院的出現學術研究型大學的出現(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三、南北戰爭后—19世紀末美國的教育制度1.教育領導體制:地50四、賀拉斯·曼論教育賀拉斯·曼,美國19世紀著名的教育實踐家,也是19世紀30、40年代公立教育運動的積極倡導者,也被稱為“美國公立學校之父”。主要教育貢獻:積極推動公立學校運動普及教育師范教育四、賀拉斯·曼論教育賀拉斯·曼,美國19世紀著名的教育實踐家51(一)教育的作用與目的1.教育的作用實施普及教育是共和國存在的保證教育是維持社會安定的重要工具教育是人民擺脫貧窮的重要手段2.教育目的教育可以培養社會需要的各類專業工作者(一)教育的作用與目的1.教育的作用52(二)教育內容完整的教育內容應包括體育、智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以及宗教教育諸方面。(二)教育內容完整的教育內容應包括體育、智育、政治教育、道德53(三)師范教育賀拉斯·曼非常重視師范教育,并將其視為提高公立學校教育的重要手段。他倡議創設師范學校培養師資1839馬薩諸塞州設立美國第一批公立師范學校(三)師范教育賀拉斯·曼非常重視師范教育,并將其視為提高公立54第六節日本近代教育制度一、明治維新時期的教育改革1.明治維新的背景及內容2.教育改革1)建立中央集權式的教育管理體制1871年設文部省,領導全國教育事業。1872年頒布近代第一個教育改革法令《學制令》,實行大學區制。2)普及初等義務教育《學制令》《教育令》《小學校令》中的規定第六節日本近代教育制度一、明治維新時期的教育改革553)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師范教育、職業技術教育中等教育:《學制令》《中學校令》中的規定高等教育東京大學、慶應義塾(慶應大學)、早稻田大學明治法律學校(明治大學)3)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師范教育、職業技術教育56師范教育:《師范學校令》職業技術教育:《學制令》中規定開辦工業學校、商業學校、農業學校等實業學校。日本近代教育特點:濃厚的封建、軍國主義性質師范教育:《師范學校令》57二、福澤諭吉論教育福澤諭吉,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家。三度游歷歐美1858創立蘭學塾慶應義塾慶應大學代表作《勸學篇》《文明論概略》二、福澤諭吉論教育福澤諭吉,日本明治維新時期著名的啟蒙思想家58(一)知識富人,教育立國知識富人:人生來并無貧富貴賤之分,唯有勤于學問、知識豐富的人才能富貴。教育立國:實施教育及文明開化政策是國家得以獨立富強的前提和保證。主張大力普及學校教育,最終實現教育立國的主張。(一)知識富人,教育立國知識富人:人生來并無貧富貴賤之分,唯59(二)智育:修習學問,唯尚實學修習學問應分清主次,主要學習那些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學問。福澤諭吉崇尚實際學問(地理學、物理學、歷史學、經濟學、修生學等)(三)德育:培養國家觀念與獨立意識德育的首要任務是培養日本國民的愛國之心著重強調民族自尊心的培養道德教育在個人身上體現為獨立意識的培養(二)智育:修習學問,唯尚實學修習學問應分清主次,主要學習那60(三)體育:造就健康國民健康的國民必須有健康的身體,健康的體魄是任何智慧和道德觀念培養和形成的基礎。學校作為開展體育活動的主要場所,應注重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體魄,把體育課確定為必修課。(三)體育:造就健康國民健康的國民必須有健康的身體,健康的體61演講完畢,謝謝觀看!演講完畢,謝謝觀看!62第六章歐美主要國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近代英國近代法國近代德國近代俄國近代美國近代日本第六章歐美主要國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近代英國63第一節近代英國教育發展概述一、資產階級革命時期1.慈善教育(貧兒學校、乞兒學校)2.學園二、工業革命時期1.初等教育1)星期日學校(SundaySchool)(P151)2)《工廠法》的頒布(P154)3)慈善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導生制學校(貝爾—蘭卡斯特制)(P153)幼兒學校(歐文工廠)第一節近代英國教育發展概述一、資產階級革命時期642.中等教育文法學校公學3.高等教育(新大學運動)1)產生2)籌建1828年,湯瑪斯·凱普貝爾倫敦大學學院1829年,國教派國王學院倫敦大學地方學院的建立3)牛津、劍橋大學的改革2.中等教育文法學校65英國師范教育的發展4.英國師范教育的產生與發展1840年巴特西師范學院訓練學院英國師范教育的發展4.英國師范教育的產生與發展66三、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教育的發展1.《初等義務教育法》(1870年)1870年,教育署長W·F·福斯特提出初等教育法案,又稱《福斯特教育法》國家撥款補助教育,設立公立學校全國劃分學區5-12歲的兒童實施強迫義務教育教會辦的學校不能從地方財政中得到補助學校的普通教育與宗教分離。《初等教育法》的頒布宣告了初等義務教育的實施,形成了英國教育史上公立學校與教會學校并存的初等教育制度,國家化的教育制度終于在英國形成。三、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教育的發展1.《初等義務教育法》672.《巴爾福教育法》

1902年議會通過了首相A·J·巴爾福提出的教育法案,稱為《1902年教育法》,也稱做《巴爾福教育法》省議會和地方教育局管理學校教育地方教育局的各種權利《巴爾福教育法》結束了英國教育的長期混亂的狀態,促進了英國中等教育的發展,形成了英國以地方教育局為主體,議會、教育委員會和地方教育局相結合的教育行政領導體制2.《巴爾福教育法》1902年議會通過了首相A·J·巴爾福683.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1918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文教大臣費舍爾提名的教育法案,旨在建立面向所有人的公共教育制度,稱《費舍教育法》。內容:加強地方當局發展教育的權利和國家教育委員會制約地方當局的權限。地方當局為2-5兒童開辦幼兒學校。義務教育年限延伸至5-14歲3.公共教育制度的建立1918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文教大臣費69《費舍教育法》小學一律實行免費教育改革考試制度為超齡青少年設立繼續教育學校《費舍爾法案》初步確立了一個包括幼兒學校、小學、中學和各種職業學校的公共學校系統。《費舍教育法》小學一律實行免費教育70英國近代教育制度的特點國家長期不管理、不過問教育,教育大權旁落。明顯的雙軌性質(勞動人民、資產階級貴族)教育中的古典主義、經院主義、重文輕理的傳統根深蒂固。英國近代教育制度的特點國家長期不管理、不過問教育,教育大權旁71第二節近代法國教育概況17、18世紀法國的教育18世紀末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教育19世紀法國的教育制度代表性的教育思想第二節近代法國教育概況17、18世紀法國的教育72一、17、18世紀法國教育概況(P167)17、18世紀,法國的初等教育受天主教派控制1682年成立“基督教學校兄弟會”1684兄弟會開辦了訓練教師的講習所,附設“練習學校”(歐洲最早的師范教育設施)中等教育:耶穌會中學和文科中學1611年成立耶穌基督圣樂會(從事中等教育的新教團體)高等教育:巴黎大學(教會控制)一、17、18世紀法國教育概況(P167)17、18世紀,法73二、十八世紀末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教育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獄,標志著法國大革命正式爆發。法國大革命時期,先后執政的黨派都非常重視國民教育問題。如康多塞、雷佩爾提、拉瓦錫等。《康多塞方案》1792.4P171《雷佩爾提方案》1793《拉瓦錫方案》P172二、十八世紀末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教育1789年7月14日,巴74共同主張建立國家教育制度,剝奪教會對教育的領導權。主張實行普及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和權利,國家應當給予保護。在教育內容和教師問題上實現世俗化、科學化。共同主張建立國家教育制度,剝奪教會對教育的領導權。75專門學校的建立高等教育:1794年巴黎理工學校巴黎師范學校專門學校的建立76三、19世紀法國的教育制度(P173)19世紀末的法國政權頻繁更替,帶來教育制度的不斷變更1.中央集權教育管理體制的建立(拿破侖時期)帝國大學及《帝國大學令》大學區制1850《法盧法》(P176)2.初等教育的發展1833《基佐教育法》(發展初等教育和師范教育)三、19世紀法國的教育制度(P173)19世紀末的法國政權7719世紀法國的教育制度

1881、1882《費里教育法》(確定了國民教育的義務性、免費性、世俗性三原則)3.中等教育的發展拿破侖時期中學國立中學(中央政府)市立中學(地方辦)中學增加實科課程的教學,設立實科教育中學4.高等教育專門學校:巴黎理工學校、巴黎師范學校、巴黎女子高等師范學校大學:巴黎大學19世紀法國的教育制度1881、1882《費里教育法》(確78近代法國教育的特點教育行政管理權為中央牢牢控制明顯的雙軌制統治階級子女家庭教育(預備學校)中學大學勞動人民的子女初等學校(高等小學)職業學校或師范學校近代法國教育的特點教育行政管理權為中央牢牢控制79四、代表性的教育思想盧梭愛爾維修狄德羅拉夏洛泰四、代表性的教育思想盧梭801.愛爾維修論教育1)智力平等說與教育萬能論智力平等說:人生來智力都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進行學習。主張教育的民主化教育萬能論:否認遺傳因素的影響,把人的成長歸因于教育與環境,人的形成完全是教育的結果。1.愛爾維修論教育1)智力平等說與教育萬能論81愛爾維修論教育2)改變教會控制學校的狀況,由國家舉辦世俗性的教育3)重視道德教育主張以資產階級的道德取代宗教道德教育愛爾維修論教育2)改變教會控制學校的狀況,由國家舉辦世俗性的822.狄德羅論教育重視教育在個性發展和社會變革中的重大作用。否認愛爾維修的“教育萬能論”,認為教育可以發展人的優良的自然素質,抑制不良自然素質。提出國民教育思想。剝奪教會的教育管理權,教育應由國家管理。國家推行強迫義務教育強調科學知識的學習和科學方法的應用。2.狄德羅論教育重視教育在個性發展和社會變革中的重大作用。否833.拉夏洛泰論教育在《論國民教育》中闡述國民主義教育思想教育權屬于國家而非教會,批判教會教育,主張教育世俗化。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公民而非“為天主教培養教士”強調知識與教育對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主張建立新的教育制度。3.拉夏洛泰論教育在《論國民教育》中闡述國民主義教育思想84第三節近代德國的教育制度一、17、18世紀的帝國教育1.德國的社會狀況資本主義發展緩慢、經濟政治落后于英法等國國家處于四分五裂的割據狀態封建貴族實力強大,資產階級軟弱2.教育狀況初等教育:巴西多“泛愛學校”泛愛:即盡可能地愛兒童第三節近代德國的教育制度一、17、18世紀的帝國教育85它強調適應自然的教育原則和讓兒童主動地學習的教學方式,培養博愛、節制、勤勞等美德,注重實用性和兒童興趣,寓教育于游戲之中。中等教育文科中學、實科中學騎士學院高等教育1694哈勒大學1737哥廷根大學它強調適應自然的教育原則和讓兒童主動地學習的教學方式,培養博86二、19世紀德國教育的發展18世紀末—19世紀初出現的新人文主義運動洪堡的教育改革1.學前教育和初等教育福祿培爾創辦第一所幼兒園1872《初等義務教育法》的頒布(實施強迫義務教育)師范教育的發展(第斯多惠)2.中等教育文科中學、實科中學的改革3.高等教育柏林大學的創辦(洪堡)辦學理念:提倡“學術研究自由”和“教學自由”的大學精神二、19世紀德國教育的發展18世紀末—19世紀初出現的新人文87三、第斯多惠論教育第斯多惠,19世紀德國民主主義教育家,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家之一,對德國師范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被稱為“德國師范教育之父”。代表作:《德國教師培養指南》三、第斯多惠論教育第斯多惠,19世紀德國民主主義教育家,自然881.論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全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提出培養自動性要求:人的主觀上的主觀愿望和追索的能力(主觀能動性)培養自動性以獲取真、善、美的思想內容為目標。2.影響人發展的因素在人的發展過程中,有三個因素發揮著重要影響:天資、教育、自由自主。天資:為人的發展提供可能性,教育可以使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1.論教育的目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全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89天資、教育與自由自主的關系教育:使天資得到最大開發,但教育必須遵循天資。自由自主:人的主動性,只有主動地學習,才能掌握知識。天資的發揮與教育的實施必須注重個人自由自主的發揮,注重個人自主學習的進行。天資、教育與自由自主的關系教育:使天資得到最大開發,但教育必903.教學論1)關于形式教學與實質教學當時歐洲在何種教學內容最符合正確教學目的上存在爭論。形式目的說: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實質目的說:讓學生掌握實際知識第斯多惠認為,二者是有內在聯系的,不能完全對立起來。學生掌握知識依靠自身學習能力的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又促進知識的掌握。所有的教學既是形式的又是實質的。3.教學論1)關于形式教學與實質教學91形式教學與實質教學兩個目的之中有一個始終重要些,高級些,占優勢統治地位。形式目的更重要。小學教學中要把形式目的放在首位。強調思維的訓練要和正確地學習實際知識的教材同時并進。形式教學與實質教學兩個目的之中有一個始終重要些,高級些,占優922)關于教學原則的論述遵循自然原則遵循自然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是一切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遵循自然即遵循兒童的天性。遵循文化原則(自然與文化統一)人的自然本性的發展必然受時間、空間、社會風俗習慣、時代精神、歷史、現代文化的影響,教育要適應社會文化的狀況與要求。文化:由民族歷史的傳統與發展所形成的一切社會文化。2)關于教學原則的論述遵循自然原則93論教學原則教育要適應德國社會文化背景的狀況與要求,把人培養成為德國資產階級所需要的公民。連續性與徹底性原則教師必須有步驟地引導學生,使學生一直處于連續地發展與學習地過程之中,對知識的學習與掌握務必使學生徹底認識事物的本質。直觀性原則教學必須貫徹從直觀到思維、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原則。循序漸進的原則啟發式原則論教學原則教育要適應德國社會文化背景的狀況與要求,把人培養成943)論教師教師必須有進步的政治態度,堅持進步的政治方向。教師要有崇高的責任感教師要有良好的教育素養和教學技能教師要時刻進行自我教育3)論教師教師必須有進步的政治態度,堅持進步的政治方向。95第四節俄國近代教育制度教育概況烏申斯基論教育第四節俄國近代教育制度教育概況96一、17、18世紀的俄國教育1.彼得一世的教育改革創辦實科學校(炮兵學校、航海、外國語學校等)改善初等教育,全國各地設俄語學校創辦科學院(1725俄國科學院)2.1755年俄國著名的科學家羅蒙諾索夫創辦莫斯科大學,設法律、哲學、醫學三系。3.葉卡德琳娜一世教育措施1782年成立國民學校委員會,通過《國民學校章程》(初級國民學校、中心國民學校)一、17、18世紀的俄國教育1.彼得一世的教育改革97二、19世紀—20世紀初的俄國教育19世紀初,俄國制定了全國統一的學校制度。亞歷山大一世推行教育改革,實行學區制。1802年成立教育部,1807頒布《國民教育暫行條例》,1804頒布《大學規程》《大學所屬學校規程》,規定了大學的作用和職責。形成俄國第一個各級學校相互銜接、上下溝通的統一的學校教育制度。教區學校縣立學校中學大學二、19世紀—20世紀初的俄國教育19世紀初,俄國制定了全國9819世紀60年代亞歷山大二世的教育改革《國民教育部女子學校章程》《俄羅斯帝國大學章程》《初等國民學校章程》《文科中學和中學預備學校章程》近代俄國教育制度的突出特點:鮮明的軍事的封建等級和宗教神學的性質19世紀60年代亞歷山大二世的教育改革99三、烏申斯基論教育烏申斯基,19世紀俄國著名的教育家以卓越的理論探索和教育實踐活動對19世紀后半期俄國教育的發展產生積極影響。“俄國教育科學的創始人”,“俄國教師的教師”代表作:《人是教育的對象》三、烏申斯基論教育烏申斯基,19世紀俄國著名的教育家1001.論教育中的民族性原則民族性原則是烏申斯基教育活動和教育理論中的主導性原則。民族性:改革俄國教育,使之適應于俄國社會的需要,符合俄羅斯民族的特點。必須制定完全符合本國本民族特點的特殊的國民教育制度,使用祖國語言進行教育教學。1.論教育中的民族性原則民族性原則是烏申斯基教育活動和教育理1012.教育的本質和目的教育的本質:教育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學。教育的永恒理想在于早就完滿的人。教育所關注的主要問題不是學校的教學科目、教學論或體育原則,而應該是人的精神和人生問題。教育目的: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2.教育的本質和目的教育的本質:教育是一門藝術,而不是一門科102三、教學理論1.形式教育與實質教育的統一教學應包括知識傳授與能力的培養兩方面。既要讓學生掌握系統的科學知識,又要發展學生的各種能力。2.課程設置反對古典主義,強調實科教育,主張開設實科課程。3.教學要適應學生的心理特點(心理學依據)三、教學理論1.形式教育與實質教育的統一1034.教學原則直觀性原則連貫性原則鞏固性原則自覺性與積極性原則4.教學原則直觀性原則104三、論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培養個人具有愛國主義、人道主義情感,形成追求真理、公正、誠實、謙遜、尊重他人、信仰上帝等道德品質。方法:教學教師善于運用說服、強制、表揚、鼓勵、警告、懲罰等方法。三、論道德教育道德教育培養個人具有愛國主義、人道主義情感,形105四、論教育學及師范教育(一)教育學廣義:教育學者所必需的或有用的知識的匯集狹義:教育活動規則的匯集教育學的最終目的是從一切方面教育人1.教育是一門高級的藝術,只有依據廣泛而復雜的科學所提供的知識建立起來的廣義的教育學,才能為教育實踐提供真正幫助。知識:廣泛的,以生理學和心理學最為重要四、論教育學及師范教育(一)教育學1062.只有依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合理開展的教育實踐活動能最大限度地實現既定的教育目標。發展教育學需要培養一批教育學者,因此要創辦教育系。2.只有依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合理開展的教育實踐活動能最大限度107(二)師范教育1.師范教育師范學校設在小市鎮或鄉村,師范生一律住校在師范學校附設實習學校,作為師范生進行教育實習的場所。2.重視教師工作學校對人的教育方面起主要作用,而教師是學校的主要人物,一切取決于教師。(二)師范教育1.師范教育108《師范學校草案》中對教師的要求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兒童具備教育專業修養(必須學習教育學、心理學、俄語、算術等學科教學法)具備一般學科知識《師范學校草案》中對教師的要求熱愛教育事業,熱愛兒童109第五節近代美國教育發展概述一、美國獨立前的教育概況(殖民地時期)1.北美殖民地的形成2.教育概況初等教育:讀寫學校中等教育:拉丁文法學校、文實中學高等教育:九所殖民地大學(哈佛學院、耶魯學院等)完全移植歐洲教育模式私立的、教會控制鮮明的階級性第五節近代美國教育發展概述一、美國獨立前的教育概況(殖民地110二、美國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