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經濟學:13信息經濟測度理論與方法_第1頁
信息經濟學:13信息經濟測度理論與方法_第2頁
信息經濟學:13信息經濟測度理論與方法_第3頁
信息經濟學:13信息經濟測度理論與方法_第4頁
信息經濟學:13信息經濟測度理論與方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0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教學目標了解信息經濟測度的理論熟悉信息經濟測度的方法能夠利用某種方法進行信息經濟的測度13.1信息經濟測度理論13.2信息經濟測度方法13.3信息經濟宏觀測度方法的評價13.1信息經濟測度理論

信息經濟的概念:基于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經濟活動中知識信息傳遞效率空前提高、信息資源成為經濟增長重要資源的經濟。其主要特征是信息產業的結構體系進一步完善,經濟社會的信息化全面發展。與信息經濟相關的概念:

1、知識經濟。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經濟。

2、后工業經濟。到了工業化后期,知識生產和信息商品化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以信息產業為代表的高科技產業成為國家或地區的支柱產業,在投入產出比和所占的GDP比重方面都有明顯的優勢,并對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貢獻。

3、數字化經濟。包含兩個內容:一是電子商務,另一個就是為電子商務創造良好環境的IT產業。13.1信息經濟測度理論

4、網絡經濟。基于Internet的所有經濟活動領域。包括兩部分:一是圍繞Internet發展起來的一些新興行業的經濟分析;二是通過Internet進行交易活動的經濟分析。美國得克薩斯大學在Cisco公司的贊助下,成立了一個關于網絡經濟的研究中心(CREC)。根據該中心的研究,網絡經濟包含四個組成部分:網絡的基礎建設領域、網絡的基礎應用領域、網絡的中介服務領域、網絡上的商務領域。

5、新經濟。美國自1990年初開始,連續110個月以上的“兩高一低”的經濟增長時期。“兩高一低”是指高增長高就業與低通貨膨脹,其實質是由新技術的普遍應用所引起的新的經濟增長周期。信息經濟測度理論與方法年代著者代表作1962年弗里茲·馬克盧普《美國的知識生產與分配》1971年D.M.Lamberton《信息與知識經濟學》1977年馬克·波拉特《信息經濟》1986年MichaelR.Rubin《1960-1980年美國的知識產業》1995年JorgeR.Schement《信息時代的趨勢與強度:美國信息的生產與分配》2002年OECD《測度信息經濟》年代測度者測度的國家或地區1977OECD成立了信息社會指標工作組1981OECD對九個成員國進行了測度2003OECD提出了信息社會測度分析框架1984美國銀泉公司測度委內瑞拉信息經濟1988約瑟夫·薩博測度匈牙利信息經濟1994布恩測度南非信息經濟1997卡盧納爾頓測度澳大利亞、巴布亞新幾內亞信息經濟國外信息經濟測度實踐年代測度者測度地區1986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測度中國信息經濟1987郭滬玲測度上海1980、1982、1985年度信息經濟1989葉明江蘇省信息經濟測度1989賀鏗測度湖南岳陽信息經濟1989劉建測算北京地區信息經濟1993靖繼鵬測度吉林省1990、1991年信息產業國內信息經濟測度實踐13.1.1馬克盧普信息經濟測度理論體系13.1信息經濟測度理論

1962年馬克盧普出版了《美國的知識生產與分配》,提出了知識產業概念,他認為,知識產業是或者為自身所消費,或者為他人所消費而生產知識,或者從事信息服務和生產信息產品的組織和機構。馬克盧普將知識產業劃分為教育、研究與開發、通訊媒介、信息處理設備、信息處理服務等五個部門。1.馬克盧普信息經濟測度的基本理論13.1.1馬克盧普信息經濟測度理論體系13.1信息經濟測度理論13.1.2波拉特信息經濟測度理論的體系13.1信息經濟測度理論1.波拉特信息經濟測度的基本理論(1)明確了若干個概念波拉特基本理論(3)對信息部門進行了區分(2)按信息市場供求關系分析了信息經濟的結構13.1.2波拉特信息經濟測度理論的體系13.1信息經濟測度理論1.波拉特信息經濟測度的基本理論基本概念解釋信息活動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在生產、處理、流通、分配過程中所消耗掉的一切資源信息資本對與信息生產和信息服務等信息活動相關的各種信息設施和設備的投資信息勞動者為滿足個人、企業、團體或政府對信息的需求,社會上所出現的以提供信息服務或生產信息產品為中心的職業勞動者信息職業從事符號信息處理活動或者從事某種高智能性的符號信息處理活動(如知識創造性的發明活動)的職業13.1.2波拉特信息經濟測度理論的體系13.1信息經濟測度理論從美國422種職業中歸納出5大類信息勞動者:1.波拉特信息經濟測度的基本理論知識生產與發明者信息勞動者知識分配者信息機械操作者信息處理工作者市場調查與管理人員信息勞動者信息職業種類信息職業知識生產與發明者科學、技術工作者私人信息服務提供者電子計算機專家金融保險業專家自然科學家、社會科學家、工程學家律師、法官、醫生、設計師、建筑家等程序員、系統分析員、其他計算機專家會計師、保險師、精算師、銀行及金融管理者等知識分配者教育人員公共信息提供者大眾傳播工作者各類教師、教練員圖書館員、檔案館員、博物館員、文化管理人員作家、藝術家、編輯、記者、攝影家、廣告制作者、廣播電視播音員等市場調查和管理人員信息收集人員市場調研人員計劃、管理工作者統計調查員、走訪員、公共事業檢計員、測量員、核算統計員、檢查員、鑒定員購買者調研員、銷售方調研員、廣告代理人、推銷員、銷售代理員行政官員與企業經營者,作業管理者(包括:事務管理員、郵政管理員、車輛管理人員、航空管制員、生產管理員等信息處理工作者非電子信息處理勞動者電子信息處理勞動者各類秘書、文書管理人員、通信辦事員、信息投遞員、統計辦事員、記錄員、檢查員、注冊員、收發員、鐵路乘務員銀行窗口職員、核算辦事員、賬簿員、現金出納員、打字員、銷售事務人員、持有政府執照的人員、放射線技師信息機械操作者非電子機械操作員電子機械操作員電器通信勞動者速記員、復印機操作員、裝訂員、排字員、制版工、印刷工賬簿核算操作員、計算機操作員、數據處理機修理員、辦公機器保管員電報員、電話員、電話修理員、電話架設員、廣播操作員、廣播電視修理員13.1.2波拉特信息經濟測度理論的體系13.1信息經濟測度理論1.波拉特信息經濟測度的基本理論波拉特將信息產業列入“第四產業”。測度理論的核心是將信息部門從國民經濟各部門中逐一識別出來,其識別的標準是根據各種經濟活動與信息形態轉換的相關度。他將信息產業劃分為一級信息部門和二級信息部門。一級信息部門是直接向市場提供信息產品和信息服務的產業,主要包括:計算機制造、電信、印刷、大眾傳播媒介、廣告宣傳、會計、教育等;二級信息部門主要指為內部消費而創造信息服務的政府公共部門和非信息企業的管理部門。13.1.2波拉特信息經濟測度理論的體系13.1信息經濟測度理論

2.波拉特信息經濟測度體系

波拉特將美國的國家產業劃分出116個信息行業,將它們分為8大類,構成一級信息部門。將這些僅滿足政府或非信息企業內部消費而提供的信息產品和服務的部門,統稱為二級信息部門。波拉特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套可以量化測算信息產業發展規模的測度體系。第一信息部門信息部門第二信息部門非電子性消費或中間產品非電子性投資產品電子性消費或中間產品電子性投資產品波拉特信息部門分類體系教育公共信息服務正式通信媒介非正式通信媒介調查業和非投機經濟業廣告宣傳業非市場調控業非電子處理業電子處理業.電信業及其基礎設施聯邦政府中一級信息部門郵政服務州和地方教育信息交流與通信產業信息產品產業某些政府活動基礎設施調查和調控性產業風險經營知識生產與發明性產業信息處理和傳遞服務政府公共部門民間管理部門各種保險業各種金融業投機經紀人研究與開發產業發明性產業(民間)民間信息服務信息建筑物的建設和租金辦公室及其設備13.1.2波拉特信息經濟測度理論的體系13.1信息經濟測度理論2.波拉特信息經濟測度體系測度中,他確定了三個衡量指標:信息活動產值占GNP或GDP的比例;信息部門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例;信息部門就業者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例。一級信息部門產值的測算用最終需求法(支出法)和增值法(生產法),數據來源是美國商業部分析局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二級信息部門產值由該部門中信息勞動者的收入和信息資本的折舊構成(收入法)。13.2.1馬克盧普信息經濟測度方法13.2信息經濟測度方法13.2.2波拉特信息經濟測度方法13.2.3IUP(信息利用潛力指數)模型13.2.4厄斯的經濟——信息活動相關分析方法13.2.1馬克盧普信息經濟測度方法13.2信息經濟測度方法

國民生產總值(GDP)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總和。其計算方法:(1)生產法(增加值法)。由物質生產部門的增加值加上提供服務的部門的增加值。(2)支出法(最終需求法)。消費者個人消費支出、政府消費支出、固定資產投資、凈出口額相加。常用支出法(最終需求法)。(3)收入法(成本法)。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所發生的工資、折舊、利息、利潤的總和。13.2.1馬克盧普信息經濟測度方法13.2信息經濟測度方法馬克盧普采用最終需求法(即支出法)分項計算教育、研究與開發、通信媒介、信息設備、信息服務的生產總值。公式為:GDP—C+G+I+(X-M)

C—消費量,消費者對最終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量或消費量;G—政府采購,對最終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量或消費量;I—投資量,廠商對最終產品和服務的需求量或消費量,或者說,是企業、組織和政府對固定資產和物質儲備的總投資;X—出口額,本國產品或服務在國外的銷售額;M—進口額,從外國購進的產品或服務的銷售額。所以(X—M)是出口凈額,產品和服務的出口與進口的差額。13.2.1馬克盧普信息經濟測度方法13.2信息經濟測度方法1958年美國知識產業分支測度表知識產業分支價值(百萬美元)構成比例(%)占國民生產總值比例(%)教育研究與開發通訊媒介信息設備信息服務601941099038369

89221796144.1

8.128.1

6.513.2

12.6

2.3

8.0

1.9

3.8知識生產總量

136436100.0

28.513.2.1馬克盧普信息經濟測度方法13.2信息經濟測度方法1958年美國信息產業生產總值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8.5%。信息經濟測度結論美國在1958年時從事信息職業的勞動力已占就業總人數的31.6%。1947—1958年間,美國國民生產總值中信息產業按10.6%的綜合增長率在增長13.2.1馬克盧普信息經濟測度方法13.2信息經濟測度方法1954--1958年間美國信息職業收入的平均增長率(%)知識職業收入的平均增長率知識職業收入的平均增長率教育研究與開發通信媒介13.9518.386.33信息設備信息服務22.167.961947--1958年間收入增長率超過10%的美國信息職業一覽表%信息職業收人增長率1954—1958年1947—1958年教育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聯邦教育項目9.513.224.9(1948—1958)12.O(1948—1958)7.5研究與開發基礎研究應用研究17.9718.8(1949—1958)16.4(1949—1958)16.4通信媒介出版(書籍、小冊子)速記廣播電視業:電視廣播電視維修廣播電視投資電話10.719.614.83.7(1954—1957)10.7(1947—1957)18.39.37.46.177.218.310.9信息設備電話電報設備計算機及其設備辦公用設備零部件10.6104.4(1953—1958)30.26.2信息服務專業服務:會計服務金融服務:證券經紀人各種商業服務1953—1958)11.89.410.612.215.513.2.2波拉特信息經濟測度方法13.2信息經濟測度方法波拉特在確定一級信息部門的過程中,有些產業如計算機產業、電信產業等可以直接從制造業中劃分出來,但是,有些產業是難以劃分的,需要做具體的調查來確定信息生產與服務的分額。波拉特在其專著中以金融、內科醫生事務所、不動產和建筑業四個產業為例做了具體的說明。在確定了一級信息部門的基礎上,波拉特分別采用最終需求法和增加值法測算了信息部門的產值。13.2.2波拉特信息經濟測度方法13.2信息經濟測度方法對二級信息部門產值的測算是把這類不直接進入市場的信息產品和服務價值,看作是由這些產品和服務在生產時所消耗的勞動力和資本這兩種職員的價值所構成。即,二級信息部門的增加值由下列兩項投入量構成:①在非信息行業就業的信息勞動者的收入;②非信息行業購入信息資本的折舊。13.2.2波拉特信息經濟測度方法13.2信息經濟測度方法最終需求法(1967年)增值法(1967年)美國一級信息部門的產值占美國GNP的21%美國一級信息部門的產值占美國GNP的25.1%二級信息部門對最終需求的銷售占美國GNP的3.4%二級信息部門占GNP的21.1%合計:24.4%。即美國GNP的24.4%是由信息部門創造的合計:46.2%。即美國GNP的46.2%是由信息部門通過市場和非市場創造的美國信息勞動者人數占總就業人口的45%信息勞動者總收入占就業者總收入的53.52%信息部門就業人員的收入比非信息部門就業人員的平均收入高38%

案例13-1:運用波拉特方法測度西安市信息經濟發展程度鄔錕.西安市信息經濟發展程度定量測度及未來發展預測.西安石油學院學報,2001(5)案例13-1:運用波拉特方法測度西安市信息經濟發展程度案例13-1:運用波拉特方法測度西安市信息經濟發展程度表1、2、3是按照四次產業劃分的行業、職業標準,在確定了某些混合作業、職業的相關比例系數之后計算的。從表1、表2可以看出,西安市的第一信息經濟部門所創造的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例增加很快。運用趨勢外推法預測,2002年和2005年這一比例將分別達到27%和30%。如果考慮到屆時西安市第二信息經濟部門的發展情況,到2002年和2005年,這一比重將有可能分別上升到5l%和55%。從表3可以看出,近年來西安市信息產業的加速增長主要是由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郵電通訊業兩項信息產業部門的高速增長所引起的。案例13-1:運用波拉特方法測度西安市信息經濟發展程度

西安市與全國和某些省、市信息經濟發展狀況比較分析。

1982年和1987年西安市的信息經濟增加值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分別高于全國平均發展程度15.00和25.38個百分點。信息職業從業人數占全部勞動人口比例的發展狀況,西安市也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西安市的信息經濟發展水平無論在第一信息經濟部門,還是在第二信息經濟部門,或是在信息職業人數等方面都比陜西省高出了很多,這也足以顯示出陜西省經濟與社會發展程度的城鄉差別十分巨大。從1990年的數據來看,在信息經濟的總體發展水平上,比北京低,比天津高。案例13-1:運用波拉特方法測度西安市信息經濟發展程度

西安市與發達國家信息經濟發展狀況比較分析。用GNP或GDP所汁算的信息經濟規模,可以把世界上的國家和地區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所占比重為45~65%的發達國家和地區,具有了信息經濟社會雛型;第二類是所占比重為30~45%的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第三類是所占比重為30%以下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西安市目前信息經濟發展的水平大約只相當于美國在20世紀60年代中期的發展水平。與其它發達國家相比,大約落后了15~20年左右。在信息職業占全部勞動力比重方面,西安市與發達國家相比則差距更大。案例13-1:運用波拉特方法測度西安市信息經濟發展程度13.2.3IUP(信息利用潛力指數)模型13.2信息經濟測度方法

IUP模型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托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圖書情報研究院伯克(H.Borko)教授和該組織顧問、法國學者邁紐(M.J.Menou)提出的一種測度方法。

1980年11月完成第一階段工作,1982年11月發表最終報告。

IUP模型是多變量、多層次的信息環境評估模型,包括反映一個國家信息基礎結構和信息利用潛在能力的各種變量共230個。其中27%反映國家的基本條件,20%反映信息的需求和使用,53%反映信息資源和活動。這230個變量按結構和功能兩大方面進行分組,產生出21個結構組和17個功能組,分別屬于3個結構子集和6個功能子集。13.2.3IUP(信息利用潛力指數)模型13.2信息經濟測度方法

該模型的數據處理主要包括:①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得出各變量的無量綱的值;②按不同的組合方式求其某一部分或全體的算術平均值,即產生一系列的IUP指數,有的是分組IUP指數,有的是總的IUP指數。最重要的一個綜合指數稱作信息因子EF—IUP指數,是有關變量組加權平均的綜合結果,其權重是根據因子分析的結果來確定的。

13.2.4厄斯的經濟—信息活動相關分析方法13.2信息經濟測度方法

1982年美國的克里夫特·厄斯運用三因子多參數模型分析了87個欠發達國家的信息活動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相關性。厄斯的方法主要是通過49個變量作相關分析,衡量每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程度與其信息活動水平的相關性,它以三個主要因子來衡量每個國家的信息活動水平。三個因子是文字傳播總量、技術、圖書館。每個因子下面又分多個參數,這樣就構成三因子多參數模型。然后根據每個因子的分析結果對87個欠發達國家進行排序、分類。同時,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則按GNP值排序,以反映經濟實力對信息活動的影響。13.3.1馬克盧普信息經濟測度方法評價13.3信息經濟宏觀測度方法的評價13.3.2波拉特測度方法評價13.3.3IUP模型方法評價13.3.4厄斯的經濟——信息活動相關分析方法13.3.1馬克盧普信息經濟測度方法評價13.3信息經濟宏觀測度方法的評價優點:(1)馬克盧普采用最終需求法對信息經濟進行測度,是最早的宏觀信息經濟的測度理論和方法,具有開創性的意義;(2)科學地提出了知識產業測度體系,即知識產業由五個部分構成(他將30個產業部門分為5個部分)。13.3.1馬克盧普信息經濟測度方法評價13.3信息經濟宏觀測度方法的評價缺陷具體解釋“教育”劃歸信息產業的問題將大學比做“知識工廠”是破壞了大學的自由和獨立于社會之外的傳統“知識”與“知識產業”概念的范疇問題概念的范疇過于廣泛,而且非常含糊,測度某些產業的非市場交換價值時,有主觀色彩和隨意擴大的傾向關于測度指標體系設計問題將許多未被列入國民生產總值現行的核算統計體系的社會活動都列入測度指標體系,測算方法又是采用和國民生產總值核算方法基本一致的方法,給數據的獲得和測算帶來很大的困難13.3.2波拉特測度方法評價13.3信息經濟宏觀測度方法的評價優點:(1)科學性較高,國際影響和國際通用性較強,測定結果具有國際可比性。(2)以信息商品是否進入市場交換為標準,將信息產業劃分為一級信息部門和二次信息部門,使人們對信息產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