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酮病課件_第1頁
奶牛酮病課件_第2頁
奶牛酮病課件_第3頁
奶牛酮病課件_第4頁
奶牛酮病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奶牛酮病

危害病因臨床癥狀發病機理診斷治療預防一、危害奶牛體內碳水化合物及揮發性脂肪酸代謝紊亂,導致酮血癥、酮尿癥、酮乳癥和低糖血癥的一種營養代謝病。調查顯示:在美國每年有4%~5%的奶牛患臨床酮病,在我國高產牛群中,臨床酮病的發病率一般占產后母牛的2%~20%,而亞臨床型酮病的發病率一般占產后母牛的10%~30%,且酮病的發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酮病奶牛可降低產奶量和乳汁質量。對乳汁質量的影響表現為增加乳汁脂肪和尿素濃度,降低蛋白質和乳糖濃度。酮病奶牛表現延遲發情,卵泡囊腫增加,人工授精次數增加,受孕率降低,空懷時間延長。酮病可增加真胃移位和子宮內膜炎的發病率。酮病雖能夠治愈,也很少引起奶牛死亡,但酮病發生后治療費用的增加、奶產量大幅度的降低、乳成分的改變、繁殖率的降低及淘汰率的升高等問題給牧場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因此控制和預防酮病的發生是非常必要的。三、臨床癥狀消耗型(85%)食欲降低、精料采食減少,拒絕采食青貯飼料;體重迅速下降,很快消瘦,腹圍縮小;產奶量明顯下降且乳汁容易形成泡沫。皮膚彈性降低,糞便干燥、量少,有時表面附著一層油膜或黏液;瘤胃蠕動減弱甚至消失。呼出的氣體、排出的尿液和乳汁中有爛蘋果氣味(丙酮味)。神經型突然發病,初期表現興奮,精神高度緊張、不安,大量流涎,磨牙空口咀嚼;視力下降,走路不穩,橫沖直撞。1~2d后轉入抑制期,反應遲鈍,精神高度沉郁,嚴重者處于昏迷狀態。隱性酮病一般在產后1月內發病,產奶量稍微下降;病初血糖含量下降不顯著,尿酮濃度升高,后期血酮濃度才升高,通過酮體檢測和血糖含量檢測才能確診。使奶牛的內分泌紊亂和激素分泌失調,引發繁殖性能下降。四、發病機理瘤胃微生物發酵所產生的乙酸、丙酸和丁酸。反芻動物體內的葡萄糖約50%來自丙酸,乙酸和丁酸少部分轉變為乙酰乙酸和β-羥丁酸,而在二者為能量時,須消耗草酰乙酸,而丙酸又是草酰乙酸的先質。當體內糖消耗過多、消耗速度過快,引起糖供給和糖消耗間不平衡。一方面,瘤胃微生物發酵所產生的丙酸用于生糖增多,使乙酸和丁酸被利用為能量受阻,轉為生酮途徑。另一方面,當糖供給不能滿足糖需求時,引起血糖濃度下降,于是迅速動員體脂肪和體蛋白加速糖元異生,同時也加速了酮體的生成。而組織利用酮體時需消耗草酰乙酸,在草酰乙酸先質丙酸缺乏的情況下,酮體利用率降低。最后出現低血糖癥和高酮血癥。另外,激素調節發揮作用,血糖濃度下降,胰高血糖素素、腎上腺素、糖皮質激素促進脂肪動員蛋白分解,最終使酮體增多。高濃度的酮體對中樞神經有抑制作用,同時低血糖使腦組織缺糖可使牛嗜睡。當丙酮還原成β-羥丁酸脫羧生成異丙醇,可使病牛興奮不安。五、診斷對于臨床上比較典型的酮病病例,可根據其發病時間、臨床癥狀及特有的酮體氣味作出初步診斷。在臨床實踐中,可用快速簡易定性法檢測尿、乳中有無酮體存在。其方法是取硫酸銨100g、無水碳酸鈉100g和亞硝基鐵氰化鈉3g,研細成粉末,混勻;然后取粉末0.2g放于載玻片上,加尿液或乳汁2~3滴,加水做對照,出現紫紅色者為酮體反應陽性,不出現紅色者為陰性反應。牛酮病的實驗室診斷血液酮體簡稱血酮,指血液中丙酮、乙酰乙酸和β-羥丁酸(BHBA)之和。奶牛血糖含量在500mg/L以下,血酮升高到200mg/L以上及出現臨床癥狀可診斷為臨床型奶牛酮病,血酮在100mg/L~200mg/L為亞臨床酮病,60mg/L~100mg/L為可疑酮病。六、治療1、替代療法即葡萄糖療法。靜脈注射50%葡萄糖500~l000mL,反復注射。2、激素療法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肌肉注射200~600IU,或可的松100mg肌肉注射或靜脈注射3、其他療法神經性酮病水合氯醛內服,首次劑量為30g,隨后用7g,每日2次,連服數日。

解除酸中毒可用5%碳酸氫鈉溶液500~1000mL,靜脈注射1次。每天補充100mg硫酸鈷,可用于輔助治療酮病。靜脈注射促反芻液:10%氯化鈉溶液500ml,10%葡萄糖酸鈣100~150ml,10%安鈉咖30ml,VB1注射液30mL,一次肌肉注射七、預防

1.防止奶牛產前過肥或過瘦

對于過瘦的奶牛,提前干奶期1周~2周可有效預防酮病的發生。超過3個月干奶期即使奶牛只采食玉米青貯也容易導致肥胖,因此奶牛適宜的干奶期是45d~70d。2.增強奶牛食欲

飼喂全價日糧可在圍產期增強奶牛的食欲和增加對干物質的攝入量。3.避免劣質飼料在奶牛干奶期應給予優質的纖維飼料,促進瘤胃的消化能力。奶牛分娩后的日糧中蛋白質水平應不超過16%,消化能在12.958MJ體重,從產前4周~5周應逐步增加能量供給,直至產犢和泌乳高峰。4.避免應激因素在管理中,分群和合理的飼養空間非常重要。研究表明分群飼養青年母牛可分別提高采食量14%和產奶量9%,長度大于0.5m的飼槽對奶牛的采食行為和采食量沒有影響,0.2m~0.5m的飼槽對奶牛的采食行為和采食量有不同影響,小于0.2m能夠降低奶牛的采食時間和采食量。高熱和潮濕等環境應激對奶牛采食量、免疫系統、繁殖性能和產奶量均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