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建筑-課件_第1頁
古埃及建筑-課件_第2頁
古埃及建筑-課件_第3頁
古埃及建筑-課件_第4頁
古埃及建筑-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外國建筑史之古代建筑篇第三章古代埃及建筑外國建筑史之古代建筑篇第三章古代埃及建筑1引言以尼羅河為中心的古埃及文明,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一樣古老。在公元前4千紀末,埃及人開始從事定居農耕,并發明了最早的象形文字。這是埃及人的獨立創造抑或是從美索不達米亞傳播而來,現在尚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大大提高了祭司行政管理效能,并對上下埃及的統一起到極重要的作用。埃及的統一約發生在公元前3100年前后,從那時開始,埃及古代的歷史被分為:古樸時期、古王國時期、中王國時期、新王國時期,以及晚期。各個時期之間又各有一段中間期及若干王朝。再往后,便是希臘人和羅馬人統治的時期,直至公元4世紀。從新王國的滅亡開始的這最后1300多年,埃及先后被外部勢力所控制,雖然其間有過短暫的獨立。與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相比,古埃及的建筑較少變化。其原因在于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埃及文化繁榮于狹長的尼羅河流域,在地理上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國度,不易受到外族入侵,本地傳統可一以貫之;而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是一片向外界敞開的平原,沒有可以抵御外敵入侵的自然屏障,異族的藝術趣味通過戰爭、貿易等渠道不斷賦予本地建筑以新的面貌。其二,古埃及的王權與宗教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強大的控制力,加強了社會的穩定性與延續性;而兩河流域政權頻繁易手,沒有形成長期穩定的政教合一的強大中央集權以對整個地區實行有效的控制。所以,在這樣一個超穩定的文化結構之下,古埃及的建筑正如雕刻與繪畫一樣,形成了固定的程序,在幾千年中呈現出幾乎一成不變的面貌,盡管不能說沒有局部的變化與革新。引言以尼羅河為中心的古埃及文明,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一樣古老。2第一節古王國時期古王國時期的代表性建筑是金字塔,它是由古樸時期君主與貴族的“馬斯塔巴”,即平頂式陵墓發展而來,到吉薩金字塔群達到頂峰,它們聳立于尼羅河畔,是埃及法老和宗教神靈的宏大紀念碑。第一節古王國時期古王國時期的代表性建筑是金字塔,它是由古3古埃及的兩種主要建筑形式,金字塔與神廟,是南北傳統相融合的產物。上埃及和下埃及擁有各自的傳統;發展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宗教觀念、喪葬習俗以及居住形式。上埃及的居民除農民外,還有相當數量遷徙而來的游牧民族,他們所住的造型往往類似于帳篷,而墳墓卻位于遠離人煙靠近沙漠的地方,其上堆起高高的沙丘。下埃及地處濕潤的平原,原始農業興起之后,在較高的地勢上出現了村落。人們用尼羅河淤泥制成泥磚,以蘆葦及紙莎草捆札起來充當支柱,用棕櫚樹干排列起來作為屋頂,人死后就被埋葬在草屋的下面。上下埃及國王的王宮也比茅屋好不了多少,在埃及的象形文字中,王宮就是以茅屋的圖像來表示的。只是到了后來,王宮才用泥磚與木頭之類較為經久堅固的材料來建造。但我們不能忽略這些原始形態的房屋,它們對后來埃及的石造建筑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能征善戰的馬背上的民族總是充當世界征服者的角色。相傳上埃及君主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將上下埃及統一起來,定都于下埃及的孟菲斯。因此美尼斯被確定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法老,也被奉為埃及文明的締造者。從他開始一直到古王國還有一長串國王的名單,他們在營建自己陵墓時并沒有將上埃及的建筑形式完全搬過來,而是吸收了尼羅河三角洲的傳統,并將兩種傳統有機地結合起來。由于法老被視為太陽神的兒子和在人世間的代表,而神廟又是神的居所,所以法老是當然的設計師。不過,一般而言,神廟營造遵循著古制,只有強大的外力作用才可能造成某些改變。“建筑師”的職責由大祭司、掌璽大臣甚或國王的兒子來履行,總之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在基本的設計方案決定下來并舉行了奠基禮之后,他們便負責工程的實施。當然,在建造過程中,他們仍能表現出其精湛的技術水平與高度的創造力。古埃及的兩種主要建筑形式,金字塔與神廟,是南北傳統相融合的產4一、塞加拉法老陵墓和階梯式金字塔1、馬斯塔巴(Mastaba)埃及的藝術和建筑與埃及人關于死后生活的觀念緊密聯系在一起,他們相信,將尸體完整地保存下來是確保死后生活的第一要務。國王死后,要將他的遺體制成木乃伊,另外還要制作雕像、石碑等圖像銘文,建造金字塔與陵墓,以寄寓法老的身軀與精神。早期的法老陵墓較為簡單,是一種平頂式的石墓室形式,叫做馬斯塔巴,后來一層層向上增減,形成了向上漸次縮小的階梯式的巨大墳墓。考古挖掘到保存完好的第一王朝期間所建的馬斯塔巴:其最核心部分是位于地表下的長方形坑,地坑被分成五個小間,正居中的大間用于貯放死者;毗鄰的四小間是放死者的生前曾用品。地坑上面先是由泥磚構建的九排三縱式小隔間,再由沙土覆蓋最外層。早期的馬斯塔巴埃及(開羅)約前2820年一、塞加拉法老陵墓和階梯式金字塔1、馬斯塔巴(Mastaba52、佐塞金字塔(PyramidofDjoser)在金字塔發展的過程中,位于開羅以南的塞加拉的葬廟建筑群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轉折點。這是古王國第一位法老、第三王朝的創建者佐塞于公元前2680年前后興建的。這是在這里,埃及人第一次將金字塔、葬廟以及禮儀性圖像綜合起來,以孟菲斯皇家宮殿的規格,建成了大規模皇家陵墓綜合體。佐塞葬廟建筑群埃及(塞加拉)約前2650年2、佐塞金字塔(PyramidofDjoser)佐塞葬6與美索不達米亞城市神廟建筑群不同的是,該建筑群沿著南北中軸線來布局,由一圈石灰石墻壁圍起來。圍墻共有15個入口,但只有東南角上的一個塔門可以進入,其余都是假門。塔門內的門廳是一條長54米的過道,兩側裝飾著蘆葦束式的半圓柱。一座接近60米高的巨型階梯式金字塔是整個區域的制高點,考古學家發現它原先僅為一座三層的馬斯塔巴,在工程的第二階段,在其上部建起了階梯式金字塔。金字塔的南北面各有一個大型庭院,并建有一系列墓葬神廟和禮拜室。整個布局具有極強的禮儀性與象征性,其主旨是要永遠紀念與贊頌死去的法老,其排場一如他生前的情形。這種祭奠禮儀可以確保他生前的統治得以延續,并確保由神建立的世界秩序萬古不移。佐塞葬廟建筑群入口過道與美索不達米亞城市神廟建筑群不同的是,該建筑群沿著南北中軸線7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上埃及與下埃及傳統要素的綜合,如圍墻以及禮拜堂的立面呈現出凸出與凹進的形狀,就起源于下埃及早期居民用來加固茅屋墻壁的植物捆束;而禮拜堂天際線的弧線形,則與上埃及的帳篷式建筑有著密切的關系。有趣的是,佐塞在埃及數千年歷史記載中占有重要地位,并非是由于他的文治武功,而是因為他是埃及石造紀念性建筑的開創者,他的兒子伊姆荷太普是主要建筑師,也享有盛名。佐塞葬廟建筑群入口與圍墻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上埃及與下埃及傳統要素的綜合,如圍墻以及81、概述塞加拉的偉大成就開啟了一個建筑大發展時期,他的繼承者們簡化了陵墓布局,而將建筑的重點放在了金字塔上,同時金字塔的數量猛增,甚至一個國王要興建數座金字塔。尤其是在第四王朝第一代國王斯奈夫魯時期,進入了所謂的“金字塔時代”,這也是古埃及文化最重要、最具有魅力的時期之一。除了建筑以外,繪畫與雕刻也達到了巔峰,數學與醫學方面取得了相當成就。此一時期,太陽崇拜作為國家宗教,主導著埃及的文化和社會意識形態。這就是對太陽神瑞的信仰。瑞由前王國時期各地的保護神合并而來,也是埃及統一的產物,它被視作世間萬物的創造者和保護神,而且還是正義、公正和真理之神,維護著宇宙間的道德秩序。瑞神將其神性授予法老,通過法老來實現對世界的統治。斯奈夫魯的神號為“世界秩序之王”,他兒子干脆將自己等同于瑞神。在太陽神崇拜的影響下,國王的喪葬禮儀更為復雜化與神秘化了。金字塔建筑群的形制有所改變,整個墓葬區域從南北軸線的長方形變成了東西朝向的正方形,金字塔朝向太陽升起的東方,塔下的享堂前設有安放雕像的壁龕大殿,并有一條長長的堤道向東延伸到一個山谷神廟。那里是生活區,是這座金字塔之城進行禮拜活動的中心,女神哈托爾和國王作為神祗在那里受到供奉。二、金字塔時代1、概述二、金字塔時代92、角錐式金字塔這個時期的另一個主要變化就是金字塔的造型從階梯式向角錐體方向發展。我們知道,世界上其他地區也出現過階梯式的金字塔,但都沒有朝這個方向做過努力,而修剪如一座大山般單純而抽象的幾何形金字塔,其斜度要與階梯式金字塔接近,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高度的智慧與自然科學的支持。斯奈夫魯做出大膽的嘗試并取得了成功。在他的統治期內,建了五座金字塔,共用去360萬立方米的石頭。前兩座是階梯式的,后三座是角錐式金字塔,其中建于梅杜姆的階梯式金字塔后來被改造為角錐式;位于代赫舒爾南面的一座是角錐形的,原計劃的建筑高度為150米,但由于地基原因,內部墓室沉降,外觀開裂變形,故被稱作彎金字塔。雖采取減緩坡度和降低高度的補救措施,但最終還是放棄了。彎金字塔埃及(代赫舒爾)約前2615年2、角錐式金字塔彎金字塔埃及(代赫舒爾)10位于代赫舒爾北面的“紅色金字塔”在五座金字塔里規模最大,邊長達220米,斜度為45度,高度為105米,他死后便葬于這座大金字塔內。在代赫舒爾的這兩座金字塔的東面,大型的馬斯塔巴內埋葬著皇室成員,長方形石建筑的表面打磨得平整光滑。在斯奈夫魯的統治下,陵墓工程延續了50年,在石工技術、構造工程和石料運輸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紅色金字塔內出現了早期的疊澀拱,其結構十分完美。紅色金字塔墓室埃及(代赫舒爾)約前2605年位于代赫舒爾北面的“紅色金字塔”在五座金字塔里規模最大,邊長11三、吉薩金字塔群胡夫金字塔南北走向剖面圖1、胡夫金字塔(KhufuPyramid)在前人開創的基礎上,斯奈夫魯的繼承人得以建造更加雄心勃勃的大金字塔。他的兒子齊阿普斯,又稱胡夫,將自己的金字塔建在吉薩堅實的巖石地基之上,并在其東面建造了王宮。胡夫金字塔約建于公元前2585年,146米高,邊長230米,占地49.2公頃,世界七大奇跡之一,至今仍是世界上最龐大的人造建造。大金字塔比例完美,其數學精確性令今人贊嘆不已。它的外部原先覆蓋著光潔的石灰石板,內部有三個墓室,最上部的一個是法老的花崗巖墓室,內置石棺,其南北墻壁上開有通道,向上導向外部的天空。人們原以為是通風口或觀象孔,但因為其外部是封閉的,故現在一般認為是為國王靈魂向天堂飛升所留的通道。道。在這墓室的上方,有一個“減壓室”,由幾塊重40噸的花崗巖架疊而成,用來降低金字塔上部對墓室的巨大壓力。中墓室稱作“王后墓室”,但沒有發現石棺,南北也開有“靈魂通道”。而下墓室是一處石室,向地下挖入30米深,它與埃及人關于來世下界生活的古老信仰相關聯。三個墓室由通道相連,其中的大走廊是一項建筑工程奇跡,它斜著向上穿過金字塔的中心,以疊澀拱挑起石灰石頂板,這是對斯奈夫魯金字塔構造技術的繼承和發展。三、吉薩金字塔群胡夫金字塔南北走向剖面圖1、胡夫金字塔(Kh12金字塔的內部設計了這么一套復雜的墓葬區域,而外部則相對簡化了,主要是東面的葬廟,現在只有地坪保存下來。從地坪的圖形來看,原先有一個圓柱環繞的庭院,并設有一套供奉祭品的禮拜殿。在這一區域的東南角上,新近發現了一個小型祭奠金字塔,是后來增建的。大金字塔的東面和南面掘有5個豎石坑,內置胡夫的三桅船。東面一坑中有一條皇家三桅船,船舵、船具一應具備,但早已化為了碎片。東面還排列有三個小金字塔,分別是胡夫母親和兩個王妃的墳墓,外側是埋葬庶出子女的馬斯塔巴。朝廷重臣以及金字塔建筑的規劃者赫米烏魯王子,被葬在大金字塔西面的墓區中。胡夫金字塔埃及(吉薩)約前2585年金字塔的內部設計了這么一套復雜的墓葬區域,而外部則相對簡化了132、吉薩金字塔群(Gizapyramidcomplex)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間,這座大金字塔近旁又建起了胡夫的兒子哈夫拉及其繼承人孟卡拉的金字塔,二座巨大的金字塔,加上法老妻子的小金字塔,以及斯芬克斯,形成了一個壯觀的皇家大墓地。每座大金字塔在東面的山谷中都有一座相對應的下神廟,由各自的神道相連。哈夫拉金字塔的下神廟的平面為正方形,墻的外側是傾斜的,內外都以花崗巖貼面。在西面有兩個入口,進入后有一個狹窄的橫向小廳,再向前穿過一個通道,便到達了寬大的方柱大廳。這里安放著哈夫拉的雕像,神秘的再生儀式就在這里舉行。離這河谷神廟不遠的神道旁,坐落著一尊大斯芬克斯雕像,它是在公元前2590年前后以露出巖層的石灰石雕刻而成的,長73.5米,高20米,是古埃及最大的紀念性雕刻。他威嚴地挺著胸膛,雄視著太陽升起的東方。斯芬克斯雕像埃及(吉薩)約前2590年2、吉薩金字塔群(Gizapyramidcomplex14金字塔群埃及(吉薩)約前2585年~前2511年金字塔群埃及(吉薩)15第二節中王國時期中王國時期的重點仍在皇家與地方官員的陵墓建筑,門圖荷太普二世創造了有別于金字塔的另一種恢宏的紀念性陵墓建筑。而作為法老陵墓的金字塔仍然在建造,只是規模縮小了,布局也更為緊湊了。同時,地方諸侯及貴族的墓葬建筑流行著鑿巖石窟的形式,其內部結構反映了埃及民居的特點。也正是在中王國時期,埃及神廟從磚石建筑向石造建筑過渡,亦反映了民居的結構,同時像塔門、方尖碑的形式也已出現并逐漸成熟起來。第二節中王國時期中王國時期的重點仍在皇家與地方官員的陵墓16古王國巨大的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來的,至今仍然是個謎。當時沒有輪子、車輛,沒有起重機與滑車,古埃及人可能只是憑借楔子、活動滑臺、杠子、搖桿等工具就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程。專家推測,主要建造方法是在金字塔石墻的外圍壘起碎石斜道,以人力拉撬輸送建筑材料,在金字塔建成之后再將這些斜道拆除。在一年一度尼羅河水泛濫之時,大批民工和戰俘被征用來參加施工。長年累月的建造工程由于花費巨大,致使征服財政枯竭,加上自然災害和各省諸侯擅權,極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權。古王國興盛了數百年之后,于公元前2170年走到了盡頭。古王國滅亡后,埃及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混亂局面,南北陷入分裂。第十一王朝的國王門圖荷太普二世重新統一了國家,定都于底比斯城,從此開始了埃及歷史上又一個偉大時期——中王國時期。在政治方面,法老與地方貴族的對立貫穿于這一時期,而各代法老在治理國家方面顯得更為務實,他們拋棄了沒有實際意義的金字塔的建造,致力于興建造福于民的公共工程。在尼羅河東岸,新的底比斯城建立起來,城區修建了王宮、行政機構和居民區。底比斯的主神叫阿蒙,先前的太陽神瑞此時被稱作阿蒙-瑞。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神祗俄賽里斯,是各種大自然偉力化身的諸神合并而來,也是尼羅河的河神。有關俄賽里斯流傳著許多生動的故事,說他原是一個寬厚仁慈的統治者,被兄弟殺害,他的妻子伊西斯將他的碎尸找回拼接起來,使他奇跡般地復活。之后他繼續做國王,最后下至陰間充當了死者的判官。這些故事具有深刻的道德寓意和象征含義,如俄賽里斯的死而復活象征著尼羅河在不同季節里的干涸與泛濫,也向人們證明了神能戰勝死亡,敬神的人亦可獲得永生的道理。到了中王國滅亡之際,埃及宗教達到了頂峰,太陽崇拜和俄賽里斯信仰完全融為一體,形成了一種倫理性的宗教。古王國巨大的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來的,至今仍然是個謎。當時沒有17門圖荷太普在底比斯河對岸的代爾拜赫里為自己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陵墓,稱作門圖荷太普二世葬廟,它是法老陵墓建筑向革新方向邁出的第一步。這里三面環山,只有朝東的一面敞開,且山勢險峻,峭壁林立。一條長長的寬闊大道從沖積平原通向山前的大型露天場院,那里種植著無花果樹和柳樹,樹下置有一排排國王坐像。在這平臺之上修建起高臺式的神廟,底層朝東的立面建有圓柱門廊,居中的坡道可上達上層平臺,有3排圓柱的柱廊環繞于神廟四周。這座神廟在國王漫長的統治期內多次擴建,它的平頂之上并非是金字塔,而是壘起的一個高11米的方形土丘,叫做“原始土丘”。神廟的西面緊接山坡處是開鑿出來的喪葬神廟,內有一個帶門廊的庭院,由此可進入一個多柱大廳,劃分為若干祭堂,設有法老與阿蒙神的神壇。而法老的墓室則是鑿入山體巖石150米深的花崗巖石室,其中設有一個雪花石膏的神龕。這葬廟中出土了一些精美的浮雕,后來在這座建筑下方的一個粗糙鑿出的石室中,還發現了一口空石棺,以及著名的門圖荷太普坐像。整個建筑群從山體向東沿中軸線布局,就像是一組懸崖峭壁下的景觀建筑。一、法老陵墓的新形式門圖荷太普二世陵墓復原圖約前2020590年門圖荷太普在底比斯河對岸的代爾拜赫里為自己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陵18第十二王朝的法老們離開了底比斯,將首都遷到孟菲斯,在它的南面建立起根據地,地名叫Itj-tawi,意為“上下埃及的征服者”。在那里,他們建造了大量的陵廟建筑群。這些建筑承襲了古王國時期金字塔墓葬建筑群的傳統,但規模小得多。在古王國后期,形成了相對固定的金字塔標準,底邊長約65~75米,高度約50米。經驗表明,這種規模適中的建筑有利于結構的穩定和工期的縮短。國王阿蒙內姆哈特一世的金字塔便是以此種規模建造的,但采用了從吉薩等地竊取而來的石料。到了塞索斯特里斯一世時,建造規模有所擴大,而且采用了新的技術,以一種星形的石骨架加強基礎,并在未加工的石料外部用石灰石塊貼面,并以黏合材料加固。金字塔內部的墓室與通道體系也有所變化。動亂時期對于皇家陵墓的劫掠,使國王將墓室建造得更隱秘、更堅固。古王國時期金字塔入口一般設于北面中部,而現在則被置于難以發現的地方或深井之中,墓室深藏于金字塔的下部,曲折的通道可將闖入者導入死胡同。墓室的前廳是俄賽里斯的審判室,在這里,國王與俄賽里斯合二為一生活于下界,這種信仰在當時已經取代了早先死后進入天堂與太陽神合一的來世觀。對俄賽里斯的崇拜之風在第十二王朝與第十三王朝盛行,此時阿拜多斯成為崇拜該神的圣城。上至國王,下至各階層的人,死后都有兩個墓,一個真墓,一個紀念墓。有人在阿拜多斯的儀仗大道上豎立石碑,以便與俄賽里斯相認同。塞索斯特里斯三世在阿拜多斯建了一個巨大的崖壁廊道墓,包括三個連續排列的假墓和一座“俄賽里斯之墓”。這個崖墓成了后來新王國時期皇家陵墓的樣板。二、中王國的金字塔建筑第十二王朝的法老們離開了底比斯,將首都遷到孟菲斯,在它的南面19在中埃及與上埃及,地方諸侯們在其住地附近的尼羅河谷峭壁上開鑿石窟陵墓,規模很大,保存也相對完好。這類陵墓雖然在各地有自己的做法,但共同特征是受到古王國山崖石窟陵墓的影響,采用了最為簡單的房屋設計形式,反映了世俗住宅建筑的面貌,一直延續到第十七王朝。建筑布局一般是沿中軸線排列,前面有一小院,入口有柱廊,墓室的主空間以圓柱劃分為三堂,正對著入口的中堂盡頭墻壁上又開一小室,在其中供奉著死者的雕像。在中埃及的貝尼哈桑有一處大型的石窟陵墓群,其中的一個稱作赫蒂的墓室,是貝尼哈桑中期鑿巖式陵墓的代表作。在這墓室的主室中,有兩排紙莎草形的圓石柱支承著扁形的橫梁,這橫梁延伸至邊墻即成了壁柱。這些建筑構件均無結構功能,只是對民居的模仿。三、地方諸侯與貴族的鑿巖式陵墓赫蒂墓內景埃及(貝尼哈桑)約前1950年在中埃及與上埃及,地方諸侯們在其住地附近的尼羅河谷峭壁上開鑿20在上埃及的阿斯旺附近,有一處薩倫普特二世的陵墓,它是典型的縱向布局的石窟陵墓,前面是一間三堂式的廳堂,有六根方方正正的柱子支撐著屋頂,沒有多余的裝飾;向前踏上9級臺階,有一段長長的通道,上部是筒形拱頂,兩側各有三個壁龕,放置著墓主人的半身像,做成奧利西斯木乃伊的形狀;通道的盡頭是一間方形墓室。從入口到最里面的墓室,天頂逐漸降低,地面逐漸升高,給人一種神秘幽深的感覺。在夕陽西下的時分,陽光可以一直照射到內里的雕像身上。薩倫普特二世陵墓埃及(阿斯旺)約前1880年在上埃及的阿斯旺附近,有一處薩倫普特二世的陵墓,它是典型的縱211、神廟建筑的發展在埃及,神廟建筑是人與神、生者與死者溝通的場所,日常的禮拜和定期的宗教節慶活動確保了這種溝通,進而確保了宇宙秩序的和諧和創造力的生生不息,永不衰竭。而建筑的形式與布局,雕刻、繪畫以及象形文字經文,賦予了神廟一種魔幻般的力量,喚起人們的敬畏之情。國王是神與人、天上與人間的中介人,他在神廟中的身份是雙重的,既是神的祭祀者,又是接受臣下與百姓禮拜的神。對國王和神的崇拜是埃及人生活的特點,這從史前時代就開始了。最早的禮拜偶像或神龕是由木框和織毯做成的,其外部形式各色各樣,并不從屬于固定的禮拜對象、功能或處所。在古樸時期,泥磚神廟取代了這些臨時性的結構;到古王國開始時,石頭被用于神龕的門框和支柱,神廟的空間劃分也變得復雜起來,在供奉禮拜神像的房間旁還設有接待室和祭品室。在金字塔時代,泥磚繼續用來建造宮殿和神廟,而國王的大型石造喪葬建筑群中的神廟則用石頭建造。法老被視為何露斯神和太陽神的兒子,具有全能的創造力。但在埃及人的觀念里,創造力并非是一種永恒的能力,必須年年更新、代代更新。第六王朝政治力量的衰弱,導致了古王國的滅亡和國家的分裂,也導致宗教信仰的危機,人們對法老的全能神性在世間的作用發生了懷疑。現在,人要對現實生活負責,而身后則讓神秘的俄賽里斯來照應,國王和俄賽里斯集于一身,獨立于現世世界。門圖荷太普的第十一王朝統一了埃及,并確立了新的宗教信仰:神選擇了統治者,賦予他以合法性,使他能夠保存世界的秩序,防止混亂。所以對國王的崇拜成了對神靈崇拜的一個重要部分,國王雕像便成了神廟中的組成部分,神為國王加冕也成為一個重要的藝術母題。四、神廟建筑1、神廟建筑的發展四、神廟建筑222、凱爾奈克(Karnak)塞索斯特里斯一世統治期間,在全國各地建起了無數的神廟,石建筑取代了古老的磚建筑。隨著阿蒙神崇拜的興起,凱爾奈克作為崇拜地日益重要起來,老神廟建筑被重建。建筑群的前部是一個露天花園,立面前環繞著圓柱和一組俄賽里斯柱,后面是三間禮拜室和輔助用房。在凱爾奈克另有一座塞索斯特里斯一世時期的建筑,是中王國最優美的建筑之一,即所謂的“白廟”,為國王第一次更新節而建,后被拆毀,現在我們看到的建筑物是根據原先結構重建的。高高的底座上有16根方柱支撐著平屋頂,前后有兩個坡道上達臺座,室內有一個底座立于中央,可能原先上面置有國王和阿蒙神像。白廟埃及(凱爾奈克)約前1925年2、凱爾奈克(Karnak)白廟埃及(凱爾奈克)233、赫利奧波利斯(Heliopokis)赫利奧波利斯是埃及自古以來重要的太陽神瑞的崇拜中心,塞索斯特里斯一世在那里為他的更新節建造了新的建筑群,并在阿圖姆神廟前面樹立起兩座方尖碑,只保存下來一座,是現存最古老的方尖碑。方尖碑起源于古王國時期,其形式為一高高的柱身,頂端有金字塔形式的包金尖頂。它是太陽神的象征,也暗示著國王與太陽神之間的聯系,由此確保了創造力量的永恒更新。方尖碑埃及(赫利奧波利斯)約前1925年3、赫利奧波利斯(Heliopokis)方尖碑埃及(赫利24第三節新王國時期新王國時期,古埃及神廟建筑進入了黃金時代。底比斯的凱爾奈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集中體現了此一時期輝煌的建筑成就;哈特謝普蘇特女王修建的階梯平臺式的喪葬神廟,將門圖荷太普二世的建筑傳統推向高潮;同時,法老墓葬建筑進一步革新,發展出鑿巖式陵墓和喪葬神廟,前者以“國王谷”石窟墓群為主,后者則以拉美西斯二世在上埃及的阿布辛拜勒所開鑿的喪葬神廟為代表。第三節新王國時期新王國時期,古埃及神廟建筑進入了黃金時代25在中王國的末期,下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地區遭受到來自西亞地區的喜克索斯人的入侵,法老雅赫摩斯一世成功地驅逐了侵略者,并征服了包括蘇丹在內的大片領土,復興了埃及帝國。他定都于底比斯,標志著新王國的開端。新王國前半期的法老們繼續奉行軍事擴張政策,其結果使埃及成為一個世界大國,它的勢力北達小亞細亞,南達尼羅河第五瀑布的北面。對于埃及人來說,軍事上的勝利和帝國的復興,是阿蒙神偉大神力的明證,所以信仰的復興隨之而來,埃及人的宗教生活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新王國時期,底比斯成為埃及宗教的中心,國王陵墓以及阿蒙-瑞神廟進行了大規模的興建,皇宮一度也建在那里。從底比斯城的城市布局來看,沿著尼羅河東岸,南面是盧克索,北面是凱爾奈克,一南一北兩個龐大神廟建筑群遙相呼應。王宮、政治管理部門與居民區位于底比斯中部,而在尼羅河西岸的山腳下,則是從中王國到新王國歷代法老的陵墓,它們從北到南一字排開,與東岸的神廟隔河相望,凱爾奈克神廟與盧克索神廟在城市的政治、文化與宗教生活中發揮著今天我們難以想象的作用。它們是教俗權力的中心,擁有大量地產和巨額財富,甚至還有稅收的功能。它們與城市的關系,在某種意義上類似于西方中世紀的城市主教堂與修道院。除了重大的祭祀活動在神廟中舉行之外,還有無數的宗教節慶活動與盛宴在城里進行。在中王國的末期,下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地區遭受到來自西亞地區的喜261、凱爾奈克神廟(KarnakTemple)凱爾奈克是底比斯這片神廟區的管理中心,河西岸的皇家陵廟以及南面的盧克索神廟均屬于它管轄。雖然說起來國王是神在世間的最高管理者,但他不可能事事躬親,故這里的最高管理者是大祭司,他與其他三位“神的奴仆”共同管理著祭祀活動和巨大的莊園產業。在古埃及,祭司階層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對國內的政治產生重大影響。埃及神廟不像希臘神廟,并非規劃成單一完整的整體,而是一組經年累月不斷增建的建筑群。凱爾奈克的建設發端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中王國初期,那時建造了獻給阿蒙-瑞之神的神龕,規模不很大。后來連續不斷地增建,香火越來越盛,高高的入口塔門一重接著一重樹立起來,沿著中軸線作縱向或橫向擴展。持續了2000年之久的不斷擴建,使凱爾奈克成為世界建筑史上最奇特的建筑迷宮之一。人們相信阿蒙-瑞之神在凱爾奈克放射出一種生命能量,維持著四季的運行節律,包括尼羅河一年一度的泛濫,保證了農業的好收成。在神的庇護下,帝國軍隊所向披靡。整個神廟區域分為三個大部分,中央部分祭祀主神阿蒙-瑞,形成了東西向的長長的主軸線;南面是主神配偶穆特的神廟群,構成了南北向的次軸線;北面也有一些神廟,可能是供奉戰神蒙圖的。原先在中王國第十二王朝時重建的老凱爾奈克神廟,位于現在建筑群的中央部位。從新王國第十八王朝開始,擴建工程從中央向東西兩個方向延伸,并從主軸線中部向南延伸。一、祭祀神廟1、凱爾奈克神廟(KarnakTemple)一、祭祀神廟27凱爾奈克神廟平面圖凱爾奈克神廟平面圖28阿蒙-瑞神廟入口埃及(凱爾奈克)約前1300年~前340年神廟的主入口位于西面,第一道塔門面臨著一片河港低地,有一條斯芬克斯大道通向河港。那里有一條運河與尼羅河相連,阿蒙-瑞的神像就在此處乘三桅船作儀仗航行,前往盧克索神廟。整個神廟區從西到東共有六個塔門依次排列下去。進入第一重塔門是一個巨大的露天庭院,兩側為列柱,這些圓柱的造型有如肥沃的尼羅河谷地生長的植植物,柱頭像是發出的新芽。庭院通向整個建筑群的中心——“多柱式大廳”,該大廳104米長,52米寬,24米高,始建于第十九王朝的第二任國王塞提一世,完成于其繼任者拉美西斯二世,是埃及建筑中最大的封閉空間。大廳中共有134棵圓柱,分為16排,左右各7排,中央2排。中央兩排圓柱22.4米高,模仿了紙莎草傘形花序的形狀;兩側圓柱高13米,柱頭為閉合狀。由于中央圓柱大大高出兩邊圓柱,可使光線通過石窗格照亮中央區域,這是西方中世紀主教堂中堂采光的高側窗的先聲。大廳內,柱子之間的空間很小,密密層層,宛若一片樹林。阿蒙-瑞神廟入口埃及(凱爾奈克)神廟的主入口位于西面,第29多柱式大廳廢墟埃及(凱爾奈克)約前1290年~前1260年多柱式大廳廢墟埃及(凱爾奈克)30從第三道塔門進入,穿過第四、五、六道塔門便可到達圣所。圣所里存放著三桅帆船。再過去是另一個巨大庭院,這就是著名的圖特摩西斯三世的“節慶大廳”,也位于中軸線上。這個大廳是由一個巨大的庭院以及環繞四周的方柱柱廊構成,其特點是篷帳撐竿式的圓柱,它的造型類似于支撐著寶座天篷的木撐竿。從這里環繞走進一間真正的至圣所,阿蒙-瑞的金像立于紅色花崗石座之上,這石座至今猶存。這里是整個建筑群的最頂端,專供國王與大祭司使用,在墻壁與天頂上畫有各種宇宙圖景,為禮拜儀式中人與神的際遇提供了神秘的背景。神廟南側有一個“圣湖”,其實是一個長方形的大水池,它象征著太陽神最初誕生的太古海洋,在舉行祭禮時是停泊神舟的地方。至圣所內部埃及(凱爾奈克)約前1450年從第三道塔門進入,穿過第四、五、六道塔門便可到達圣所。圣所里312、盧克索神廟(LuxorTemple)凱爾奈克神廟南面的盧克索神廟也始建于中王國時期,后來阿蒙霍特普三世在先前一處圣所的基礎上進行了擴建。建筑群從北向南延伸250多米,與凱爾奈克神廟的規模大致相仿,但布局相對簡單一些。這里是阿蒙神在南面的后宮,國王每年都要在這里慶祝他的神圣婚姻。從古埃及的新年節日奧佩特節期間,阿蒙-瑞神從凱爾奈克出發到盧克克索,以神圣的生育力實現再生,以加強國王的神性。從凱爾奈克有一條長2.5公里的神道通向盧克索,兩旁樹立著365尊人首斯芬克斯雕像。其上的銘文表明這是第三十王朝的作品,故與凱爾奈克入口前的公羊頭斯芬克斯不一樣。盧克索神廟中央入口的塔門是由埃及歷史上最偉大的建造者拉美西斯二世于公元1250年左右樹立起來的,塔門兩側安放著他的巨型雕像,以及一對紅色花崗巖石方尖碑,其中一座今天仍然在原址上,另一座于1836年樹立在巴黎協和廣場的中央。入口塔門及斯芬克斯大道埃及(凱爾奈克)約前1260年2、盧克索神廟(LuxorTemple)克索,以神圣的生育32進入塔門,是拉美西斯二世庭院,三面以高大柱廊環繞,圓柱之間置巨型圓雕。通過兩排共14棵高21.2米的紙莎草式巨柱廊,可進入第二進大院,即阿蒙霍特普三世庭院,其三面有雙排的紙莎草式圓柱環繞,再向南進入一個多柱式大廳。庭院與大廳的柱子數量共96棵,與赫爾墨波利斯的阿蒙神創造觀密切相關,以八位原初神祗為基礎。下一進小柱廳也是8棵圓柱,在奧佩特節其間,在這柱廳左側的小禮拜室內就供奉著象征統治者生育力的神像。在神廟的主軸線上,還排列著祭品室、三桅船神龕等廳室。這些建筑內的壁畫浮雕,表現了神的出生和阿蒙-瑞神選擇國王的情節。阿蒙霍特普三世庭院埃及(凱爾奈克)約前1370年進入塔門,是拉美西斯二世庭院,三面以高大柱廊環繞,圓柱之間置331、皇家陵墓所有新王國的國王,除了埃赫那吞之外,均葬于底比斯對面、尼羅河西岸的皇家墓地,那里被稱為國王谷。太陽東升西落,永恒循環,所以西邊是法老長眠之地,也是他來世生活的地方。早在中王國時,在底比斯西面,女神哈托爾就受到了崇拜,因為她與國王死后的生活有緊密的關系,她被稱為“西方女王”,其形象為牛。出于來世生活安全的考慮,國王們不再葬于古王國時代的金字塔中,而是選擇了鑿巖式的墓室。陵墓深深開鑿進山體內,內部空間主要是通道、柱廳和墓室,平面從早期直角拐彎式到晚期簡單的直線式。在國王谷附近,還有著名的“公主谷”、代爾拜赫里等大型墓區,埋葬著皇家親眷。第十八王朝的女王哈特謝普蘇特在凱爾奈克神廟建筑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她為紀念父親圖特摩西斯一世和丈夫圖特摩西斯二世,在代爾拜赫里谷地修建了規模宏大的喪葬神廟,這是她的一項偉大的貢獻。二、皇家陵墓與喪葬神廟哈特謝普蘇特女王坐像藏于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1、皇家陵墓二、皇家陵墓與喪葬神廟哈特謝普蘇特女王坐像34哈特謝普蘇特女王葬廟吸取了先前開放式柱廊以及坡道式層層上升的傳統建筑模式,但更多是對傳統的超越。從水草豐美的山谷之口,一條斯芬克斯大道一直通向神廟前的大院。在熾熱的陽光下,神廟的入口大院綠樹濃蔭覆蓋,周圍還有種著紙莎草的池塘。沿著神廟的中軸線,有兩層坡道向上直通兩層平臺,平臺立面均建有方形柱廊。上層平臺柱闊的南北兩端,各建有一個較小的廟。從第二層坡道上達頂部的平臺,正面方柱廊前安放著一排莊嚴的俄賽里斯神巨型雕像,它們是女王的化身。再進入柱廊正中入口,穿過一系列的庭院與柱廊,可抵達西面盡頭的巖壁,那里是從山體中開鑿出來的阿蒙石窟圣所。整個陵廟區域為背后的大山所環抱,規整的人工建筑與大自然的粗放與渾沌既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同時又相輔相成。哈特謝普蘇特女王葬廟埃及(代爾拜赫里)約前1478年~前1458年哈特謝普蘇特女王葬廟吸取了先前開放式柱廊以及坡道式層層上升的352、喪葬神廟在著名的埃赫那吞宗教改革之后,底比斯不再是埃及首都,但它仍然是埃及全國阿蒙宗教崇拜的中心,尼羅河西岸也仍然是新王國終結前的法老墓地。蜿蜒排列于山腳下的喪葬陵廟不斷修剪,但還是數哈特謝普蘇特女王的陵廟最為壯觀氣派。拉美西斯二世于公元前1250年也在那里建起自己的巨型喪葬神廟,現在被稱作拉美西姆,也正是在這里,西河岸建起了石頭的塔門。在塔門朝庭院的一面上,裝飾著拉美西斯早年一場著名戰役的浮雕。庭院中還曾豎立著高19米的雕像,在西河岸皇陵中它是最高的法老像,現在破碎于第二進塔門的通道處。而拉美西斯二世規模更大的雕像出現于努比亞地區的阿布辛拜勒,那里自新王國開始時就成為埃及的一個行省,國王們越來越喜歡在那里的尼羅河兩岸修建鑿巖式神廟和皇陵。在努比亞地區,修建這樣的神廟有助于傳播埃及神靈的崇拜,出于此種目的,僅拉美西斯二世就建了不少于6座神廟。他在阿布辛拜勒建的鑿巖式建筑群,是這類建筑發展的頂峰,據說當他設計那里的神廟時,年僅15歲。該建筑群由一大一小兩座互為補充的神廟組成,大神廟中供奉著法老以及帝國的三位大神;在小神廟中拉美西斯二世將自己與蒼天女神哈托爾聯系在一起,她被表現為這位法老的妻子奈費爾塔里的形象。神廟立面依山勢而傾斜,形同神廟高高的塔門,大神廟前的巨大坐像和小神廟立面前的立像,以國王家族的形象展示了征服的力量和埃及眾神的偉大。室內是從山巖中開鑿出來的空間。2、喪葬神廟36拉美西斯二世大神廟埃及(代爾拜赫里)約前1260年拉美西斯二世小神廟埃及(代爾拜赫里)約前1260年拉美西斯二世大神廟埃及(代爾拜赫里)拉美西斯二世小神廟37在大神廟的多柱大廳中,身著禮服的法老像立于方柱之前,向西是一個小型的柱廳,最頂端便是圣所。那里供奉的神像立于西壁之前,被神化的國王亦在其中。在每年的2月20日和10月20日,初升的太陽光束射進石窟,正好照在四尊神像之上,成為一大奇景。據傳,這兩個日期是拉美西斯二世的生日和加冕日。由于附近的湖水上升,在1964年~1968年間,這兩座著名的神廟被切割遷移至附近的高地重新組裝起來。拉美西斯二世大神廟中的柱廳在大神廟的多柱大廳中,身著禮服的法老像立于方柱之前,向西是一38第四節后期古埃及后期雖然長期陷于外族統治之下,但二三千年的建筑傳統依然延續了下來,尤其是在希臘馬其頓的托勒密王朝時期,神廟建筑興盛一時,并向著布局對稱、規模適中的方向發展。第四節后期古埃及后期雖然長期陷于外族統治之下,但二三千年39新王國衰落之后,埃及重新陷入四分五裂狀態,外族入侵浪潮接踵而至,直至完全陷入外國人的統治。從第二十一王朝至第三十一王朝期間,先后有利比亞人、努比亞人、亞述人、波斯人入侵埃及。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侵入埃及,他死后埃及成為托勒密王朝的一個行省,再后來便是羅馬帝國諸皇帝的統治。雖然外國統治著剝奪了埃及人的政治權利,但他們為了證明自己統治的合法性,感到有必要對埃及神祗保持尊敬,承認其在宇宙秩序中的中心地位,所以仍使用法老的名號進行統治,并允許神廟保有地產和祭司制度。所以神廟在埃及得以繼續建造,外國國王的肖像經常堂而皇之地出現在浮雕上的游行行列中。在此時建造的100多座神廟中,有6座大神廟和若干小神廟保存完好,如在伊德富、登德拉和菲萊等地的神廟,都屬于上埃及地區,年代為托勒密王朝及羅馬帝國時期。這些建筑具有極高的品質,達到世界有史以來最優秀的建筑水平。國王托勒密五世和女神砂巖浮雕一、埃及后期概況新王國衰落之后,埃及重新陷入四分五裂狀態,外族入侵浪潮接踵而401、何露思神廟(TempleofHorus)埃及后期的神廟建筑繼承了傳統形式并多有改進。位于伊德富的何露斯神廟約建于公元前164年~前55年,平面為完美的對稱格局,整個神廟區以10米厚的圍墻與外界隔絕,創造出一種平和寧靜的氛圍。從南面塔門進入,一條中央通道穿過庭院和多柱大廳,一直抵達最深處的圣所,使來訪者經歷了從明到暗,從開闊到狹窄的一系列空間變化過程,最后將注意力集中于神祗的神性。二、托勒密王朝神廟何露斯神廟埃及(伊德富)約前164年~前55年1、何露思神廟(TempleofHorus)二、托勒密王41哈托爾神廟埃及(登德拉)約1世紀2、哈托爾神廟(TempleofHathor)哈托爾神廟建于公元前1世紀,至今保存完好,它位于一個大型的神廟圣區之內,這圣區四周有一圈土圍墻。神廟的布局十分類似于伊德富的何露斯神廟,它的多柱大廳的建造直到奧古斯都時代方才告竣,而圍墻、庭院和塔門卻一直未能完工。這座神廟的中部有樓梯通向建筑物的屋頂,在宗教節慶期間,祭司們將神像從地下墓室中取出,在在一間禮拜室中給他們著衣、涂圣油、戴上標幟,然后通過樓梯請至神廟的屋頂,使其沐浴在陽光之下死而復活,吸收新的一年的能量。在屋頂的西南角上,有一間涼亭,這涼亭由哈托爾式圓柱支承,這種圓柱的柱頭是哈托爾神的美麗雕像,人面牛耳,戴著假發,都上頂著她的樂器“鐵搖子”。這一特色可在神廟入口及各處看到,是該神廟的一個貫穿主題,像是華美樂章的主旋律。神廟屋頂上除了涼亭以外,還有兩個禮拜堂。這種在屋頂設置祭祀區域的做法始于新王國時代。從哈托爾神廟的屋頂上可以看到神廟西南角的一個圣水池,它的四角都有石階向下到達水面。哈托爾神廟埃及(登德拉)2、哈托爾神廟(Templeo42思考題一、古埃及金字塔的形制從何發展而來?它經歷了怎樣的發展變化?二、古埃及人的生死觀和宗教觀是如何影響其建筑形制的發展的?三、請描述古埃及建筑藝術的總體特征,并指出與兩河流域建筑的異同。四、以具體建筑為例,舉出古埃及建筑傳統在法老陵墓建筑與神廟建筑中的表現。五、簡述古埃及石造建筑在工程技術上的偉大成就及對世界建筑的主要貢獻。思考題一、古埃及金字塔的形制從何發展而來?它經歷了怎樣的發展43外國建筑史之古代建筑篇第三章古代埃及建筑外國建筑史之古代建筑篇第三章古代埃及建筑44引言以尼羅河為中心的古埃及文明,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一樣古老。在公元前4千紀末,埃及人開始從事定居農耕,并發明了最早的象形文字。這是埃及人的獨立創造抑或是從美索不達米亞傳播而來,現在尚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文字大大提高了祭司行政管理效能,并對上下埃及的統一起到極重要的作用。埃及的統一約發生在公元前3100年前后,從那時開始,埃及古代的歷史被分為:古樸時期、古王國時期、中王國時期、新王國時期,以及晚期。各個時期之間又各有一段中間期及若干王朝。再往后,便是希臘人和羅馬人統治的時期,直至公元4世紀。從新王國的滅亡開始的這最后1300多年,埃及先后被外部勢力所控制,雖然其間有過短暫的獨立。與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相比,古埃及的建筑較少變化。其原因在于以下兩個方面:其一,埃及文化繁榮于狹長的尼羅河流域,在地理上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國度,不易受到外族入侵,本地傳統可一以貫之;而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是一片向外界敞開的平原,沒有可以抵御外敵入侵的自然屏障,異族的藝術趣味通過戰爭、貿易等渠道不斷賦予本地建筑以新的面貌。其二,古埃及的王權與宗教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強大的控制力,加強了社會的穩定性與延續性;而兩河流域政權頻繁易手,沒有形成長期穩定的政教合一的強大中央集權以對整個地區實行有效的控制。所以,在這樣一個超穩定的文化結構之下,古埃及的建筑正如雕刻與繪畫一樣,形成了固定的程序,在幾千年中呈現出幾乎一成不變的面貌,盡管不能說沒有局部的變化與革新。引言以尼羅河為中心的古埃及文明,與美索不達米亞文明一樣古老。45第一節古王國時期古王國時期的代表性建筑是金字塔,它是由古樸時期君主與貴族的“馬斯塔巴”,即平頂式陵墓發展而來,到吉薩金字塔群達到頂峰,它們聳立于尼羅河畔,是埃及法老和宗教神靈的宏大紀念碑。第一節古王國時期古王國時期的代表性建筑是金字塔,它是由古46古埃及的兩種主要建筑形式,金字塔與神廟,是南北傳統相融合的產物。上埃及和下埃及擁有各自的傳統;發展出不同的生活方式、宗教觀念、喪葬習俗以及居住形式。上埃及的居民除農民外,還有相當數量遷徙而來的游牧民族,他們所住的造型往往類似于帳篷,而墳墓卻位于遠離人煙靠近沙漠的地方,其上堆起高高的沙丘。下埃及地處濕潤的平原,原始農業興起之后,在較高的地勢上出現了村落。人們用尼羅河淤泥制成泥磚,以蘆葦及紙莎草捆札起來充當支柱,用棕櫚樹干排列起來作為屋頂,人死后就被埋葬在草屋的下面。上下埃及國王的王宮也比茅屋好不了多少,在埃及的象形文字中,王宮就是以茅屋的圖像來表示的。只是到了后來,王宮才用泥磚與木頭之類較為經久堅固的材料來建造。但我們不能忽略這些原始形態的房屋,它們對后來埃及的石造建筑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能征善戰的馬背上的民族總是充當世界征服者的角色。相傳上埃及君主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將上下埃及統一起來,定都于下埃及的孟菲斯。因此美尼斯被確定為第一王朝的第一位法老,也被奉為埃及文明的締造者。從他開始一直到古王國還有一長串國王的名單,他們在營建自己陵墓時并沒有將上埃及的建筑形式完全搬過來,而是吸收了尼羅河三角洲的傳統,并將兩種傳統有機地結合起來。由于法老被視為太陽神的兒子和在人世間的代表,而神廟又是神的居所,所以法老是當然的設計師。不過,一般而言,神廟營造遵循著古制,只有強大的外力作用才可能造成某些改變。“建筑師”的職責由大祭司、掌璽大臣甚或國王的兒子來履行,總之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角色。在基本的設計方案決定下來并舉行了奠基禮之后,他們便負責工程的實施。當然,在建造過程中,他們仍能表現出其精湛的技術水平與高度的創造力。古埃及的兩種主要建筑形式,金字塔與神廟,是南北傳統相融合的產47一、塞加拉法老陵墓和階梯式金字塔1、馬斯塔巴(Mastaba)埃及的藝術和建筑與埃及人關于死后生活的觀念緊密聯系在一起,他們相信,將尸體完整地保存下來是確保死后生活的第一要務。國王死后,要將他的遺體制成木乃伊,另外還要制作雕像、石碑等圖像銘文,建造金字塔與陵墓,以寄寓法老的身軀與精神。早期的法老陵墓較為簡單,是一種平頂式的石墓室形式,叫做馬斯塔巴,后來一層層向上增減,形成了向上漸次縮小的階梯式的巨大墳墓。考古挖掘到保存完好的第一王朝期間所建的馬斯塔巴:其最核心部分是位于地表下的長方形坑,地坑被分成五個小間,正居中的大間用于貯放死者;毗鄰的四小間是放死者的生前曾用品。地坑上面先是由泥磚構建的九排三縱式小隔間,再由沙土覆蓋最外層。早期的馬斯塔巴埃及(開羅)約前2820年一、塞加拉法老陵墓和階梯式金字塔1、馬斯塔巴(Mastaba482、佐塞金字塔(PyramidofDjoser)在金字塔發展的過程中,位于開羅以南的塞加拉的葬廟建筑群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轉折點。這是古王國第一位法老、第三王朝的創建者佐塞于公元前2680年前后興建的。這是在這里,埃及人第一次將金字塔、葬廟以及禮儀性圖像綜合起來,以孟菲斯皇家宮殿的規格,建成了大規模皇家陵墓綜合體。佐塞葬廟建筑群埃及(塞加拉)約前2650年2、佐塞金字塔(PyramidofDjoser)佐塞葬49與美索不達米亞城市神廟建筑群不同的是,該建筑群沿著南北中軸線來布局,由一圈石灰石墻壁圍起來。圍墻共有15個入口,但只有東南角上的一個塔門可以進入,其余都是假門。塔門內的門廳是一條長54米的過道,兩側裝飾著蘆葦束式的半圓柱。一座接近60米高的巨型階梯式金字塔是整個區域的制高點,考古學家發現它原先僅為一座三層的馬斯塔巴,在工程的第二階段,在其上部建起了階梯式金字塔。金字塔的南北面各有一個大型庭院,并建有一系列墓葬神廟和禮拜室。整個布局具有極強的禮儀性與象征性,其主旨是要永遠紀念與贊頌死去的法老,其排場一如他生前的情形。這種祭奠禮儀可以確保他生前的統治得以延續,并確保由神建立的世界秩序萬古不移。佐塞葬廟建筑群入口過道與美索不達米亞城市神廟建筑群不同的是,該建筑群沿著南北中軸線50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上埃及與下埃及傳統要素的綜合,如圍墻以及禮拜堂的立面呈現出凸出與凹進的形狀,就起源于下埃及早期居民用來加固茅屋墻壁的植物捆束;而禮拜堂天際線的弧線形,則與上埃及的帳篷式建筑有著密切的關系。有趣的是,佐塞在埃及數千年歷史記載中占有重要地位,并非是由于他的文治武功,而是因為他是埃及石造紀念性建筑的開創者,他的兒子伊姆荷太普是主要建筑師,也享有盛名。佐塞葬廟建筑群入口與圍墻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上埃及與下埃及傳統要素的綜合,如圍墻以及511、概述塞加拉的偉大成就開啟了一個建筑大發展時期,他的繼承者們簡化了陵墓布局,而將建筑的重點放在了金字塔上,同時金字塔的數量猛增,甚至一個國王要興建數座金字塔。尤其是在第四王朝第一代國王斯奈夫魯時期,進入了所謂的“金字塔時代”,這也是古埃及文化最重要、最具有魅力的時期之一。除了建筑以外,繪畫與雕刻也達到了巔峰,數學與醫學方面取得了相當成就。此一時期,太陽崇拜作為國家宗教,主導著埃及的文化和社會意識形態。這就是對太陽神瑞的信仰。瑞由前王國時期各地的保護神合并而來,也是埃及統一的產物,它被視作世間萬物的創造者和保護神,而且還是正義、公正和真理之神,維護著宇宙間的道德秩序。瑞神將其神性授予法老,通過法老來實現對世界的統治。斯奈夫魯的神號為“世界秩序之王”,他兒子干脆將自己等同于瑞神。在太陽神崇拜的影響下,國王的喪葬禮儀更為復雜化與神秘化了。金字塔建筑群的形制有所改變,整個墓葬區域從南北軸線的長方形變成了東西朝向的正方形,金字塔朝向太陽升起的東方,塔下的享堂前設有安放雕像的壁龕大殿,并有一條長長的堤道向東延伸到一個山谷神廟。那里是生活區,是這座金字塔之城進行禮拜活動的中心,女神哈托爾和國王作為神祗在那里受到供奉。二、金字塔時代1、概述二、金字塔時代522、角錐式金字塔這個時期的另一個主要變化就是金字塔的造型從階梯式向角錐體方向發展。我們知道,世界上其他地區也出現過階梯式的金字塔,但都沒有朝這個方向做過努力,而修剪如一座大山般單純而抽象的幾何形金字塔,其斜度要與階梯式金字塔接近,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高度的智慧與自然科學的支持。斯奈夫魯做出大膽的嘗試并取得了成功。在他的統治期內,建了五座金字塔,共用去360萬立方米的石頭。前兩座是階梯式的,后三座是角錐式金字塔,其中建于梅杜姆的階梯式金字塔后來被改造為角錐式;位于代赫舒爾南面的一座是角錐形的,原計劃的建筑高度為150米,但由于地基原因,內部墓室沉降,外觀開裂變形,故被稱作彎金字塔。雖采取減緩坡度和降低高度的補救措施,但最終還是放棄了。彎金字塔埃及(代赫舒爾)約前2615年2、角錐式金字塔彎金字塔埃及(代赫舒爾)53位于代赫舒爾北面的“紅色金字塔”在五座金字塔里規模最大,邊長達220米,斜度為45度,高度為105米,他死后便葬于這座大金字塔內。在代赫舒爾的這兩座金字塔的東面,大型的馬斯塔巴內埋葬著皇室成員,長方形石建筑的表面打磨得平整光滑。在斯奈夫魯的統治下,陵墓工程延續了50年,在石工技術、構造工程和石料運輸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紅色金字塔內出現了早期的疊澀拱,其結構十分完美。紅色金字塔墓室埃及(代赫舒爾)約前2605年位于代赫舒爾北面的“紅色金字塔”在五座金字塔里規模最大,邊長54三、吉薩金字塔群胡夫金字塔南北走向剖面圖1、胡夫金字塔(KhufuPyramid)在前人開創的基礎上,斯奈夫魯的繼承人得以建造更加雄心勃勃的大金字塔。他的兒子齊阿普斯,又稱胡夫,將自己的金字塔建在吉薩堅實的巖石地基之上,并在其東面建造了王宮。胡夫金字塔約建于公元前2585年,146米高,邊長230米,占地49.2公頃,世界七大奇跡之一,至今仍是世界上最龐大的人造建造。大金字塔比例完美,其數學精確性令今人贊嘆不已。它的外部原先覆蓋著光潔的石灰石板,內部有三個墓室,最上部的一個是法老的花崗巖墓室,內置石棺,其南北墻壁上開有通道,向上導向外部的天空。人們原以為是通風口或觀象孔,但因為其外部是封閉的,故現在一般認為是為國王靈魂向天堂飛升所留的通道。道。在這墓室的上方,有一個“減壓室”,由幾塊重40噸的花崗巖架疊而成,用來降低金字塔上部對墓室的巨大壓力。中墓室稱作“王后墓室”,但沒有發現石棺,南北也開有“靈魂通道”。而下墓室是一處石室,向地下挖入30米深,它與埃及人關于來世下界生活的古老信仰相關聯。三個墓室由通道相連,其中的大走廊是一項建筑工程奇跡,它斜著向上穿過金字塔的中心,以疊澀拱挑起石灰石頂板,這是對斯奈夫魯金字塔構造技術的繼承和發展。三、吉薩金字塔群胡夫金字塔南北走向剖面圖1、胡夫金字塔(Kh55金字塔的內部設計了這么一套復雜的墓葬區域,而外部則相對簡化了,主要是東面的葬廟,現在只有地坪保存下來。從地坪的圖形來看,原先有一個圓柱環繞的庭院,并設有一套供奉祭品的禮拜殿。在這一區域的東南角上,新近發現了一個小型祭奠金字塔,是后來增建的。大金字塔的東面和南面掘有5個豎石坑,內置胡夫的三桅船。東面一坑中有一條皇家三桅船,船舵、船具一應具備,但早已化為了碎片。東面還排列有三個小金字塔,分別是胡夫母親和兩個王妃的墳墓,外側是埋葬庶出子女的馬斯塔巴。朝廷重臣以及金字塔建筑的規劃者赫米烏魯王子,被葬在大金字塔西面的墓區中。胡夫金字塔埃及(吉薩)約前2585年金字塔的內部設計了這么一套復雜的墓葬區域,而外部則相對簡化了562、吉薩金字塔群(Gizapyramidcomplex)在接下來的幾十年間,這座大金字塔近旁又建起了胡夫的兒子哈夫拉及其繼承人孟卡拉的金字塔,二座巨大的金字塔,加上法老妻子的小金字塔,以及斯芬克斯,形成了一個壯觀的皇家大墓地。每座大金字塔在東面的山谷中都有一座相對應的下神廟,由各自的神道相連。哈夫拉金字塔的下神廟的平面為正方形,墻的外側是傾斜的,內外都以花崗巖貼面。在西面有兩個入口,進入后有一個狹窄的橫向小廳,再向前穿過一個通道,便到達了寬大的方柱大廳。這里安放著哈夫拉的雕像,神秘的再生儀式就在這里舉行。離這河谷神廟不遠的神道旁,坐落著一尊大斯芬克斯雕像,它是在公元前2590年前后以露出巖層的石灰石雕刻而成的,長73.5米,高20米,是古埃及最大的紀念性雕刻。他威嚴地挺著胸膛,雄視著太陽升起的東方。斯芬克斯雕像埃及(吉薩)約前2590年2、吉薩金字塔群(Gizapyramidcomplex57金字塔群埃及(吉薩)約前2585年~前2511年金字塔群埃及(吉薩)58第二節中王國時期中王國時期的重點仍在皇家與地方官員的陵墓建筑,門圖荷太普二世創造了有別于金字塔的另一種恢宏的紀念性陵墓建筑。而作為法老陵墓的金字塔仍然在建造,只是規模縮小了,布局也更為緊湊了。同時,地方諸侯及貴族的墓葬建筑流行著鑿巖石窟的形式,其內部結構反映了埃及民居的特點。也正是在中王國時期,埃及神廟從磚石建筑向石造建筑過渡,亦反映了民居的結構,同時像塔門、方尖碑的形式也已出現并逐漸成熟起來。第二節中王國時期中王國時期的重點仍在皇家與地方官員的陵墓59古王國巨大的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來的,至今仍然是個謎。當時沒有輪子、車輛,沒有起重機與滑車,古埃及人可能只是憑借楔子、活動滑臺、杠子、搖桿等工具就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程。專家推測,主要建造方法是在金字塔石墻的外圍壘起碎石斜道,以人力拉撬輸送建筑材料,在金字塔建成之后再將這些斜道拆除。在一年一度尼羅河水泛濫之時,大批民工和戰俘被征用來參加施工。長年累月的建造工程由于花費巨大,致使征服財政枯竭,加上自然災害和各省諸侯擅權,極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權。古王國興盛了數百年之后,于公元前2170年走到了盡頭。古王國滅亡后,埃及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混亂局面,南北陷入分裂。第十一王朝的國王門圖荷太普二世重新統一了國家,定都于底比斯城,從此開始了埃及歷史上又一個偉大時期——中王國時期。在政治方面,法老與地方貴族的對立貫穿于這一時期,而各代法老在治理國家方面顯得更為務實,他們拋棄了沒有實際意義的金字塔的建造,致力于興建造福于民的公共工程。在尼羅河東岸,新的底比斯城建立起來,城區修建了王宮、行政機構和居民區。底比斯的主神叫阿蒙,先前的太陽神瑞此時被稱作阿蒙-瑞。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神祗俄賽里斯,是各種大自然偉力化身的諸神合并而來,也是尼羅河的河神。有關俄賽里斯流傳著許多生動的故事,說他原是一個寬厚仁慈的統治者,被兄弟殺害,他的妻子伊西斯將他的碎尸找回拼接起來,使他奇跡般地復活。之后他繼續做國王,最后下至陰間充當了死者的判官。這些故事具有深刻的道德寓意和象征含義,如俄賽里斯的死而復活象征著尼羅河在不同季節里的干涸與泛濫,也向人們證明了神能戰勝死亡,敬神的人亦可獲得永生的道理。到了中王國滅亡之際,埃及宗教達到了頂峰,太陽崇拜和俄賽里斯信仰完全融為一體,形成了一種倫理性的宗教。古王國巨大的金字塔是如何建造起來的,至今仍然是個謎。當時沒有60門圖荷太普在底比斯河對岸的代爾拜赫里為自己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陵墓,稱作門圖荷太普二世葬廟,它是法老陵墓建筑向革新方向邁出的第一步。這里三面環山,只有朝東的一面敞開,且山勢險峻,峭壁林立。一條長長的寬闊大道從沖積平原通向山前的大型露天場院,那里種植著無花果樹和柳樹,樹下置有一排排國王坐像。在這平臺之上修建起高臺式的神廟,底層朝東的立面建有圓柱門廊,居中的坡道可上達上層平臺,有3排圓柱的柱廊環繞于神廟四周。這座神廟在國王漫長的統治期內多次擴建,它的平頂之上并非是金字塔,而是壘起的一個高11米的方形土丘,叫做“原始土丘”。神廟的西面緊接山坡處是開鑿出來的喪葬神廟,內有一個帶門廊的庭院,由此可進入一個多柱大廳,劃分為若干祭堂,設有法老與阿蒙神的神壇。而法老的墓室則是鑿入山體巖石150米深的花崗巖石室,其中設有一個雪花石膏的神龕。這葬廟中出土了一些精美的浮雕,后來在這座建筑下方的一個粗糙鑿出的石室中,還發現了一口空石棺,以及著名的門圖荷太普坐像。整個建筑群從山體向東沿中軸線布局,就像是一組懸崖峭壁下的景觀建筑。一、法老陵墓的新形式門圖荷太普二世陵墓復原圖約前2020590年門圖荷太普在底比斯河對岸的代爾拜赫里為自己建造了規模宏大的陵61第十二王朝的法老們離開了底比斯,將首都遷到孟菲斯,在它的南面建立起根據地,地名叫Itj-tawi,意為“上下埃及的征服者”。在那里,他們建造了大量的陵廟建筑群。這些建筑承襲了古王國時期金字塔墓葬建筑群的傳統,但規模小得多。在古王國后期,形成了相對固定的金字塔標準,底邊長約65~75米,高度約50米。經驗表明,這種規模適中的建筑有利于結構的穩定和工期的縮短。國王阿蒙內姆哈特一世的金字塔便是以此種規模建造的,但采用了從吉薩等地竊取而來的石料。到了塞索斯特里斯一世時,建造規模有所擴大,而且采用了新的技術,以一種星形的石骨架加強基礎,并在未加工的石料外部用石灰石塊貼面,并以黏合材料加固。金字塔內部的墓室與通道體系也有所變化。動亂時期對于皇家陵墓的劫掠,使國王將墓室建造得更隱秘、更堅固。古王國時期金字塔入口一般設于北面中部,而現在則被置于難以發現的地方或深井之中,墓室深藏于金字塔的下部,曲折的通道可將闖入者導入死胡同。墓室的前廳是俄賽里斯的審判室,在這里,國王與俄賽里斯合二為一生活于下界,這種信仰在當時已經取代了早先死后進入天堂與太陽神合一的來世觀。對俄賽里斯的崇拜之風在第十二王朝與第十三王朝盛行,此時阿拜多斯成為崇拜該神的圣城。上至國王,下至各階層的人,死后都有兩個墓,一個真墓,一個紀念墓。有人在阿拜多斯的儀仗大道上豎立石碑,以便與俄賽里斯相認同。塞索斯特里斯三世在阿拜多斯建了一個巨大的崖壁廊道墓,包括三個連續排列的假墓和一座“俄賽里斯之墓”。這個崖墓成了后來新王國時期皇家陵墓的樣板。二、中王國的金字塔建筑第十二王朝的法老們離開了底比斯,將首都遷到孟菲斯,在它的南面62在中埃及與上埃及,地方諸侯們在其住地附近的尼羅河谷峭壁上開鑿石窟陵墓,規模很大,保存也相對完好。這類陵墓雖然在各地有自己的做法,但共同特征是受到古王國山崖石窟陵墓的影響,采用了最為簡單的房屋設計形式,反映了世俗住宅建筑的面貌,一直延續到第十七王朝。建筑布局一般是沿中軸線排列,前面有一小院,入口有柱廊,墓室的主空間以圓柱劃分為三堂,正對著入口的中堂盡頭墻壁上又開一小室,在其中供奉著死者的雕像。在中埃及的貝尼哈桑有一處大型的石窟陵墓群,其中的一個稱作赫蒂的墓室,是貝尼哈桑中期鑿巖式陵墓的代表作。在這墓室的主室中,有兩排紙莎草形的圓石柱支承著扁形的橫梁,這橫梁延伸至邊墻即成了壁柱。這些建筑構件均無結構功能,只是對民居的模仿。三、地方諸侯與貴族的鑿巖式陵墓赫蒂墓內景埃及(貝尼哈桑)約前1950年在中埃及與上埃及,地方諸侯們在其住地附近的尼羅河谷峭壁上開鑿63在上埃及的阿斯旺附近,有一處薩倫普特二世的陵墓,它是典型的縱向布局的石窟陵墓,前面是一間三堂式的廳堂,有六根方方正正的柱子支撐著屋頂,沒有多余的裝飾;向前踏上9級臺階,有一段長長的通道,上部是筒形拱頂,兩側各有三個壁龕,放置著墓主人的半身像,做成奧利西斯木乃伊的形狀;通道的盡頭是一間方形墓室。從入口到最里面的墓室,天頂逐漸降低,地面逐漸升高,給人一種神秘幽深的感覺。在夕陽西下的時分,陽光可以一直照射到內里的雕像身上。薩倫普特二世陵墓埃及(阿斯旺)約前1880年在上埃及的阿斯旺附近,有一處薩倫普特二世的陵墓,它是典型的縱641、神廟建筑的發展在埃及,神廟建筑是人與神、生者與死者溝通的場所,日常的禮拜和定期的宗教節慶活動確保了這種溝通,進而確保了宇宙秩序的和諧和創造力的生生不息,永不衰竭。而建筑的形式與布局,雕刻、繪畫以及象形文字經文,賦予了神廟一種魔幻般的力量,喚起人們的敬畏之情。國王是神與人、天上與人間的中介人,他在神廟中的身份是雙重的,既是神的祭祀者,又是接受臣下與百姓禮拜的神。對國王和神的崇拜是埃及人生活的特點,這從史前時代就開始了。最早的禮拜偶像或神龕是由木框和織毯做成的,其外部形式各色各樣,并不從屬于固定的禮拜對象、功能或處所。在古樸時期,泥磚神廟取代了這些臨時性的結構;到古王國開始時,石頭被用于神龕的門框和支柱,神廟的空間劃分也變得復雜起來,在供奉禮拜神像的房間旁還設有接待室和祭品室。在金字塔時代,泥磚繼續用來建造宮殿和神廟,而國王的大型石造喪葬建筑群中的神廟則用石頭建造。法老被視為何露斯神和太陽神的兒子,具有全能的創造力。但在埃及人的觀念里,創造力并非是一種永恒的能力,必須年年更新、代代更新。第六王朝政治力量的衰弱,導致了古王國的滅亡和國家的分裂,也導致宗教信仰的危機,人們對法老的全能神性在世間的作用發生了懷疑。現在,人要對現實生活負責,而身后則讓神秘的俄賽里斯來照應,國王和俄賽里斯集于一身,獨立于現世世界。門圖荷太普的第十一王朝統一了埃及,并確立了新的宗教信仰:神選擇了統治者,賦予他以合法性,使他能夠保存世界的秩序,防止混亂。所以對國王的崇拜成了對神靈崇拜的一個重要部分,國王雕像便成了神廟中的組成部分,神為國王加冕也成為一個重要的藝術母題。四、神廟建筑1、神廟建筑的發展四、神廟建筑652、凱爾奈克(Karnak)塞索斯特里斯一世統治期間,在全國各地建起了無數的神廟,石建筑取代了古老的磚建筑。隨著阿蒙神崇拜的興起,凱爾奈克作為崇拜地日益重要起來,老神廟建筑被重建。建筑群的前部是一個露天花園,立面前環繞著圓柱和一組俄賽里斯柱,后面是三間禮拜室和輔助用房。在凱爾奈克另有一座塞索斯特里斯一世時期的建筑,是中王國最優美的建筑之一,即所謂的“白廟”,為國王第一次更新節而建,后被拆毀,現在我們看到的建筑物是根據原先結構重建的。高高的底座上有16根方柱支撐著平屋頂,前后有兩個坡道上達臺座,室內有一個底座立于中央,可能原先上面置有國王和阿蒙神像。白廟埃及(凱爾奈克)約前1925年2、凱爾奈克(Karnak)白廟埃及(凱爾奈克)663、赫利奧波利斯(Heliopokis)赫利奧波利斯是埃及自古以來重要的太陽神瑞的崇拜中心,塞索斯特里斯一世在那里為他的更新節建造了新的建筑群,并在阿圖姆神廟前面樹立起兩座方尖碑,只保存下來一座,是現存最古老的方尖碑。方尖碑起源于古王國時期,其形式為一高高的柱身,頂端有金字塔形式的包金尖頂。它是太陽神的象征,也暗示著國王與太陽神之間的聯系,由此確保了創造力量的永恒更新。方尖碑埃及(赫利奧波利斯)約前1925年3、赫利奧波利斯(Heliopokis)方尖碑埃及(赫利67第三節新王國時期新王國時期,古埃及神廟建筑進入了黃金時代。底比斯的凱爾奈克神廟和盧克索神廟集中體現了此一時期輝煌的建筑成就;哈特謝普蘇特女王修建的階梯平臺式的喪葬神廟,將門圖荷太普二世的建筑傳統推向高潮;同時,法老墓葬建筑進一步革新,發展出鑿巖式陵墓和喪葬神廟,前者以“國王谷”石窟墓群為主,后者則以拉美西斯二世在上埃及的阿布辛拜勒所開鑿的喪葬神廟為代表。第三節新王國時期新王國時期,古埃及神廟建筑進入了黃金時代68在中王國的末期,下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地區遭受到來自西亞地區的喜克索斯人的入侵,法老雅赫摩斯一世成功地驅逐了侵略者,并征服了包括蘇丹在內的大片領土,復興了埃及帝國。他定都于底比斯,標志著新王國的開端。新王國前半期的法老們繼續奉行軍事擴張政策,其結果使埃及成為一個世界大國,它的勢力北達小亞細亞,南達尼羅河第五瀑布的北面。對于埃及人來說,軍事上的勝利和帝國的復興,是阿蒙神偉大神力的明證,所以信仰的復興隨之而來,埃及人的宗教生活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新王國時期,底比斯成為埃及宗教的中心,國王陵墓以及阿蒙-瑞神廟進行了大規模的興建,皇宮一度也建在那里。從底比斯城的城市布局來看,沿著尼羅河東岸,南面是盧克索,北面是凱爾奈克,一南一北兩個龐大神廟建筑群遙相呼應。王宮、政治管理部門與居民區位于底比斯中部,而在尼羅河西岸的山腳下,則是從中王國到新王國歷代法老的陵墓,它們從北到南一字排開,與東岸的神廟隔河相望,凱爾奈克神廟與盧克索神廟在城市的政治、文化與宗教生活中發揮著今天我們難以想象的作用。它們是教俗權力的中心,擁有大量地產和巨額財富,甚至還有稅收的功能。它們與城市的關系,在某種意義上類似于西方中世紀的城市主教堂與修道院。除了重大的祭祀活動在神廟中舉行之外,還有無數的宗教節慶活動與盛宴在城里進行。在中王國的末期,下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地區遭受到來自西亞地區的喜691、凱爾奈克神廟(KarnakTemple)凱爾奈克是底比斯這片神廟區的管理中心,河西岸的皇家陵廟以及南面的盧克索神廟均屬于它管轄。雖然說起來國王是神在世間的最高管理者,但他不可能事事躬親,故這里的最高管理者是大祭司,他與其他三位“神的奴仆”共同管理著祭祀活動和巨大的莊園產業。在古埃及,祭司階層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力量,對國內的政治產生重大影響。埃及神廟不像希臘神廟,并非規劃成單一完整的整體,而是一組經年累月不斷增建的建筑群。凱爾奈克的建設發端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中王國初期,那時建造了獻給阿蒙-瑞之神的神龕,規模不很大。后來連續不斷地增建,香火越來越盛,高高的入口塔門一重接著一重樹立起來,沿著中軸線作縱向或橫向擴展。持續了2000年之久的不斷擴建,使凱爾奈克成為世界建筑史上最奇特的建筑迷宮之一。人們相信阿蒙-瑞之神在凱爾奈克放射出一種生命能量,維持著四季的運行節律,包括尼羅河一年一度的泛濫,保證了農業的好收成。在神的庇護下,帝國軍隊所向披靡。整個神廟區域分為三個大部分,中央部分祭祀主神阿蒙-瑞,形成了東西向的長長的主軸線;南面是主神配偶穆特的神廟群,構成了南北向的次軸線;北面也有一些神廟,可能是供奉戰神蒙圖的。原先在中王國第十二王朝時重建的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