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北魏孝文帝改革(公開課)課件_第1頁
最新北魏孝文帝改革(公開課)課件_第2頁
最新北魏孝文帝改革(公開課)課件_第3頁
最新北魏孝文帝改革(公開課)課件_第4頁
最新北魏孝文帝改革(公開課)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北魏孝文帝改革(公開課)北魏孝文帝改革(公開課)東床袒腹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江郎才盡皮里陽秋中流砥柱聞雞起舞東山再起木猶如此,人何以堪南柯一夢步步蓮花黃粱一夢騎虎難下你知道哪些與這個時代有關的成語故事?你對這個時代還知道些什么?花木蘭孔雀東南飛梁祝駙馬門神王羲之顧愷之祖沖之陶淵明謝靈運酈道元九品中正制淝水之戰北府兵麥積山石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莫高窟少林寺《齊民要術》《說文解字》《文心雕龍》東床袒腹投鞭斷流風聲鶴唳你知道哪些與這個時代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崛起并統一黃河流域,為改革奠定了基礎(1)背景:淝水之戰后,前秦瓦解(2)過程:崛起:386年、拓跋珪重建魏國統一: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3)影響:北方相對穩定促進生產發展和民族融合2.北魏早期漢化改革的奠基作用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崛起并統一黃河流域,為改革奠“每有騎戰,驅夏人(漢人)為肉籬”:在戰爭時,往往驅使漢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當步兵,在陣前沖鋒,鮮卑騎兵則在后督陣,并任意縱馬踐踏。民族歧視和壓迫的政策導致民族矛盾激化“北境自染逆虜,窮苦備罹,征調賦斂,靡有止已。所求不獲,則致誅殞,身禍家破,闔門比屋。”——謝靈運拓跋貴族盤剝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并引發起義“每有騎戰,驅夏人(漢人)為肉籬”:在戰爭時,往往驅使漢族和3、改革的必要性----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政治黑暗,租役沉重民族歧視,壓迫漢族地主官僚不滿——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社會動蕩不安,起義不斷4.馮太后與孝文帝注重漢化

(推動力)3、改革的必要性----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

“千古第一后”,周思源(北京語言大學教授)為什么對她評價這么高?北魏馮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究竟發揮了什么作用?聽政20年間,主持了前期改革,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礎。培養孝文帝,使他具有濃厚的漢文化,為他推行全面和徹底漢化奠定了基礎。“千古第一后”,周思源(北京語言大學教授)為什么對她材料: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左》《老》,尤精釋義。才藻富贍,好為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以上材料說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詣?有何影響?孝文帝精通諸子百家、儒家經典,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促使他后來推行漢化政策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有利于民族融合。材料: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小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游牧民族政權2、北魏北魏崛起并統一黃河流域,為改革奠定了基礎(前提)3、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激化,導致北魏社會動蕩不安,改革迫在眉睫(必要性)4、北魏早期漢化改革的奠基作用(有利條件)5、馮太后與孝文帝注重漢化

(推動力)緩和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鞏固統治改變鮮卑族落后狀態,促進北魏的社會發展。目的小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游牧民族政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1.前期——制度改革(馮太后主持)(重點是建立新制,取代舊制)(1)整頓吏治;P30A.背景:吏治混亂、貪污現象嚴重,因而影響了北魏政府的財政收入,也激化了統治者和人民之間的矛盾。

B.內容:俸祿制(484)、任期考核制、貪贓嚴懲C.影響:P30(2)推行均田制(485);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1.前期——制度改革(馮太后主持均田制的實行及內容露田男:40畝女:20畝桑田男:20畝禁國家所有農民所有均田制的實行及內容露田桑田禁國家所有農民所有均田制

⑴前提:⑵目的:⑶內容:

⑷性質:⑸作用:

北方經濟恢復發展

均田制對后代田制有很大影響,為隋、唐所沿用,施行時間長達三百多年。為中國封建鼎盛時期的出現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局限性:

沒有觸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根本抑制土地兼并。政府掌握大批無主荒地保證政府收入,緩和社會矛盾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政府承擔一定的徭役雜稅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遏制土地兼并有利于國家征收賦稅徭役均田制北方經濟恢復發展均田制對后代田制有很大影響,為隋、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1.前期——制度改革(馮太后主持)(重點是建立新制,取代舊制)(1)整頓吏治;(2)推行均田制(485);(3)設立三長制;(4)推行新的租調制;2.遷都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1.前期——制度改革(馮太后主持最新北魏孝文帝改革(公開課)課件材料一:朕以恒代無運漕之路,故京邑民貧,今移都伊洛,欲通運四方…….-----《魏書》七九卷材料二:延興二年冬十月,“蠕蠕犯塞”;延興三年,七月“蠕蠕寇敦煌”,十月“蠕蠕犯邊”;延興五年七月,蠕蠕再次“寇敦煌”.-------《魏書》材料三“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

-----《魏書》一九卷材料一:朕以恒代無運漕之路,故京邑民貧,今移都伊洛,欲通運四(1)遷都原因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

洛陽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發,交通不便地處中原,交通便利,經濟產糧有限,不足承載發展需要農業發達;政治保守勢力強大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軍事受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利于控制中原歷史北魏定都近100年眾多漢族王朝先后建都直接目的:接受漢族先進文化,減少改革阻力根本目的: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1)遷都原因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洛陽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偏如何遷都:“初謀南遷,恐眾心戀舊,乃示為大舉,因此協定群情。外謀南伐,其實遷也。舊人懷土,多所不愿,內憚南征,無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陽。”——魏書·孝文帝借南征之名,行遷都之實探究:遷都洛陽,對進一步改革有什么影響?

遷都使改革進一步擺脫了舊貴族的束縛,為進一步改革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如何遷都:借南征之名,行遷都之實探究:遷都洛陽,對進一步改革(3)意義:使洛陽再度成為政治、經濟中心;打擊了保守勢力,保證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鞏固對中原的統治,促進民族融合,使中華文明得到進一步(2)經過:493年以“南伐”為名行遷都之實495年正式遷都遷都影響:南朝將領劉慶之出使洛陽,目睹了洛陽的風貌后感嘆:“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3)意義:(2)經過:遷都影響: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1.前期——制度改革(馮太后主持)(重點是建立新制,取代舊制)2.遷都:3.后期——移風易俗(孝文帝主持)(1)接受漢族先進文化與制度:A.尊儒崇經,舉辦學校B.恢復漢族禮樂制度C.采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如官制、律令等(2)移風易俗:A.措施:易服裝;講漢話;改漢姓,定門第等級;通婚姻;改籍貫B.影響:促進了鮮卑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促進了民族融合;爭取到漢族地主的支持;推動了政權向漢族王朝統治模式轉化;性質: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運動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1.前期——制度改革(馮太后主階段重點主要措施第一階段第二階段馮太后主持,重點是創建新制實行官吏俸祿制,并整頓吏治推行均田制實行三長制推行租調制孝文帝主持,重點是移風易俗遷都洛陽;接受漢族先進文化與制度;移風易俗(易服裝;講漢話;改漢姓,定門第等級;通婚姻;改籍貫小結: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分為兩個階段,兩個階段的各自改革重點是什么?措施主要有哪些?階段重點主要措施馮太后主持,實行官吏俸三.孝文帝改革的影響1.經濟:促進了經濟的復蘇和繁榮(洛陽的繁盛)農業:荒地開墾,糧食產量增加;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提高;興修水利;手工業生產日益活躍:絲織業的發展;青瓷制造業的發展商業日趨活躍:洛陽出現許多大市場,貨源充足,交易活躍,貨幣交易恢復;對外貿易長足發展(出土拜占庭金幣、波斯銀幣)2.政治:加速了北魏政權封建化3.民族: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更促進了民族大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最重要的影響)(1)漢族的風俗習慣成為整個社會風俗習慣的主體;(2)鮮卑族原有的文化精華融入漢族文化之中為隋最終完成統一奠定基礎三.孝文帝改革的影響1.經濟:促進了經濟的復蘇和繁榮(洛陽的四.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啟示1.成功的原因:改革順應了時代潮流;符合民族融合趨勢和各族人民的愿望;符合統治者鞏固統治的需要;孝文帝的膽略和卓越見識,沖破阻力,毅然改革2.認識:先進必然戰勝落后;改革必須符合歷史潮流、順應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民族融合與孝文帝改革互為因果關系的;四.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啟示1.成功的原因:材料:對孝文帝改革的意義,學術界基本持肯定態度,但也不乏不同聲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進入內部動亂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發了六鎮起義,再過十余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二國,實權分別落入高歡、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學者認為造成北魏后來局面的根源,實際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為,孝文帝舍平城遷洛陽,改鮮卑武勇之風為漢人文弱之風,進一步削弱北魏軍事力量,這是他終不能強大魏國的重要原因。并說孝文帝的改革,學來的主要是漢人的繁文縟節,丟掉的恰恰是拓拔的長處——勇武質樸,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你同意上述見解嗎?談談你的看法。有人認為孝文帝是蓋世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千古罪人,你怎么看這個問題?材料:對孝文帝改革的意義,學術界基本持肯定態度,但也不乏1)同意。在孝文帝統治期間,他通過改革,學習漢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用漢人的文化全盤改造了鮮卑族,這些措施使鮮卑族丟棄了本民族的特色,導致了鮮卑族軍事力量的衰退和統治力量的削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2)不同意。遷都洛陽后,鮮卑族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動下,其統治者接受了漢族先進的文化與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更為重要的是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為隋唐時期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因此,對孝文帝改革應充分肯定,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1)同意。(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黃河流域的是A、遷都洛陽

B、實行漢化措施

C、頒布均田令

D、采納漢族統治制度2、我國古代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

A、各民族間的戰爭

B、統治階級的政治改革C、各族人民的長期交往

D、社會生產力的發展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數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A、均田制B、與漢族通婚C、遷都D、漢化政策4、促成北魏實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A、民族融和的趨勢B、政府與宗主爭奪農戶C、南北對峙的局勢D、漢族地主要求課堂練習ACB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黃河流域的是課堂5、北魏實行均田制的最大影響是()A、受田農民可以納絹代役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C、有利于商品經濟發展D、一直延續到北宋6、北魏孝文帝頒布均田令是為了()A、接受漢族先進文化B、促進了北方民族融合C、恢復和發展經濟D、保證政府的財政收入7、孝文帝主動推行漢化政策的實質是()A、提供少數民族的素質B、緩和與漢族地主的沖突C、適應農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少數民族侵擾8、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和過程,從社會發展角度看實際上是A、內遷的過程B、漢化的過程C、農業化的過程D、封建化的過程BDCD5、北魏實行均田制的最大影響是()BDCD1.(2010·福建文綜)(15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之義,內諸夏而外夷狄。……夫關中土沃物豐……帝王之都每以為居,未聞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戎晉不雜,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敘之義,下為盛世永久之規。縱有猾夏之心,風塵之警,則絕遠中國,隔閡山河,雖為寇暴,所害不廣。——摘自【西晉】江統《徙戎論》材料二自晉宋以來,視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楊街之《洛陽伽藍記》材料三北朝的強盛來自體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漢化”……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并構成了走出門閥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國的歷史出口。

——摘自吳宗國主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1)據材料一,指出作者關于民族問題主張,概括其理由(6分)主張:夷夏有別,少數民族應遠離中原。理由:儒家的傳統觀念;夷夏風俗習性不同;可以減輕對中原的危害。(2)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進步作用。談談你對當時民族的認識。(9分)作用:促進洛陽的繁榮;推動北方社會經濟文化發展;促進民族融合;奠定隋唐國家統一的基礎。認識:少數民族及其文化給中原文明帶來了鮮活的元素;漢族與少數民族之間的交融、互補,豐富了中華文明的內漣;避免民族對立,消除民族隔閡,是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保證。1.(2010·福建文綜)(15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2010·浙江自選)閱讀些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說:):“自上古以來及諸經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禮乎?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若仍舊俗,恐數世之后,伊洛之下復成被發之人。----《魏書·咸陽王禧傳》。材料二陸法言著《切韻》,時俗

皆以法言為吳人而為吳音也……論音韻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為首出……法言本代北人,世為部落大人,號步陸孤氏,后魏孝文帝改為陸氏。《蘇氏演義》卷上本(提示:陸法言是隋代語言學家,《切韻》是一部關于漢字讀音的專門書。)本文來學聯網(1)根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分析孝文帝如何從兩個方面闡述“一從正音”的必要性。(4分)(2)根據材料二,聯系材料一及所學知識,試分析“陸法言現象”。(6分)(1)孝文帝認為作為中原(正統)王朝必須說漢化;如果不說漢話,又會回到改革前的狀態。(4分)(2)陸法言是鮮卑貴族的后裔,撰成一流的漢語言音韻一書,他是鮮卑族對漢文化認同的代表,這一現象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成效(2010·浙江自選)閱讀些列材料。回答問題。(1)孝文帝認最新北魏孝文帝改革(公開課)課件最新北魏孝文帝改革(公開課)課件最新北魏孝文帝改革(公開課)課件最新北魏孝文帝改革(公開課)課件最新北魏孝文帝改革(公開課)課件最新北魏孝文帝改革(公開課)課件最新北魏孝文帝改革(公開課)課件最新北魏孝文帝改革(公開課)課件最新北魏孝文帝改革(公開課)課件最新北魏孝文帝改革(公開課)課件最新北魏孝文帝改革(公開課)課件鮮卑族姓氏漢族姓氏拓跋氏元氏丘穆陵氏穆氏步六孤氏陸氏賀賴氏賀氏拔拔氏長孫氏獨孤氏劉氏改漢姓定門第等級在漢族地主中,以父祖在北魏所在任官職高低分為甲乙丙丁四等級;在鮮卑貴族中除皇室元氏門第最高外,以穆、陸、賀、劉、樓、于、嵇、尉八姓為首,其門第與漢族大族四姓(崔、盧、李、鄭)相對應;其他則是一般世族。鮮卑族姓氏漢族姓氏拓跋氏元氏丘穆陵氏穆氏步六孤氏陸氏賀賴氏賀胡服: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服裝,夾領小袖短襖,長褲長靴漢服:中原地區寬衣博帶北魏胡服俑漢服胡服: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服裝,夾領小袖短襖,長褲長靴北魏

北魏遷都洛陽后,對洛陽加以擴建,東西20里,南北15里,“十萬九千戶”,約60萬人口,是這一時期世界范圍內最大的城市。該城以里坊制度布局管理,其格局為隋唐長安城、洛陽城所仿效。

北魏遷都洛陽后,對洛陽加以擴建,東西20里,南北15里,大同民間國寶:北魏青瓷蓮花尊大同民間國寶:北魏青瓷蓮花尊此課件下載可自行編輯修改,僅供參考!

感謝您的支持,我們努力做得更好!謝謝此課件下載可自行編輯修改,僅供參考!

感謝您的支持,我們努力北魏孝文帝改革(公開課)北魏孝文帝改革(公開課)東床袒腹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江郎才盡皮里陽秋中流砥柱聞雞起舞東山再起木猶如此,人何以堪南柯一夢步步蓮花黃粱一夢騎虎難下你知道哪些與這個時代有關的成語故事?你對這個時代還知道些什么?花木蘭孔雀東南飛梁祝駙馬門神王羲之顧愷之祖沖之陶淵明謝靈運酈道元九品中正制淝水之戰北府兵麥積山石窟龍門石窟云岡石窟莫高窟少林寺《齊民要術》《說文解字》《文心雕龍》東床袒腹投鞭斷流風聲鶴唳你知道哪些與這個時代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崛起并統一黃河流域,為改革奠定了基礎(1)背景:淝水之戰后,前秦瓦解(2)過程:崛起:386年、拓跋珪重建魏國統一:439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3)影響:北方相對穩定促進生產發展和民族融合2.北魏早期漢化改革的奠基作用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北魏崛起并統一黃河流域,為改革奠“每有騎戰,驅夏人(漢人)為肉籬”:在戰爭時,往往驅使漢族和其他各族的人充當步兵,在陣前沖鋒,鮮卑騎兵則在后督陣,并任意縱馬踐踏。民族歧視和壓迫的政策導致民族矛盾激化“北境自染逆虜,窮苦備罹,征調賦斂,靡有止已。所求不獲,則致誅殞,身禍家破,闔門比屋。”——謝靈運拓跋貴族盤剝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并引發起義“每有騎戰,驅夏人(漢人)為肉籬”:在戰爭時,往往驅使漢族和3、改革的必要性----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政治黑暗,租役沉重民族歧視,壓迫漢族地主官僚不滿——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社會動蕩不安,起義不斷4.馮太后與孝文帝注重漢化

(推動力)3、改革的必要性----內部矛盾重重,危機四伏

“千古第一后”,周思源(北京語言大學教授)為什么對她評價這么高?北魏馮太后在孝文帝改革中究竟發揮了什么作用?聽政20年間,主持了前期改革,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礎。培養孝文帝,使他具有濃厚的漢文化,為他推行全面和徹底漢化奠定了基礎。“千古第一后”,周思源(北京語言大學教授)為什么對她材料: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左》《老》,尤精釋義。才藻富贍,好為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以上材料說明孝文帝在哪些方面的造詣?有何影響?孝文帝精通諸子百家、儒家經典,有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促使他后來推行漢化政策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的進程;有利于民族融合。材料: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小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游牧民族政權2、北魏北魏崛起并統一黃河流域,為改革奠定了基礎(前提)3、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激化,導致北魏社會動蕩不安,改革迫在眉睫(必要性)4、北魏早期漢化改革的奠基作用(有利條件)5、馮太后與孝文帝注重漢化

(推動力)緩和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鞏固統治改變鮮卑族落后狀態,促進北魏的社會發展。目的小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1、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游牧民族政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1.前期——制度改革(馮太后主持)(重點是建立新制,取代舊制)(1)整頓吏治;P30A.背景:吏治混亂、貪污現象嚴重,因而影響了北魏政府的財政收入,也激化了統治者和人民之間的矛盾。

B.內容:俸祿制(484)、任期考核制、貪贓嚴懲C.影響:P30(2)推行均田制(485);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1.前期——制度改革(馮太后主持均田制的實行及內容露田男:40畝女:20畝桑田男:20畝禁國家所有農民所有均田制的實行及內容露田桑田禁國家所有農民所有均田制

⑴前提:⑵目的:⑶內容:

⑷性質:⑸作用:

北方經濟恢復發展

均田制對后代田制有很大影響,為隋、唐所沿用,施行時間長達三百多年。為中國封建鼎盛時期的出現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局限性:

沒有觸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能根本抑制土地兼并。政府掌握大批無主荒地保證政府收入,緩和社會矛盾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給農民,農民向政府承擔一定的徭役雜稅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遏制土地兼并有利于國家征收賦稅徭役均田制北方經濟恢復發展均田制對后代田制有很大影響,為隋、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1.前期——制度改革(馮太后主持)(重點是建立新制,取代舊制)(1)整頓吏治;(2)推行均田制(485);(3)設立三長制;(4)推行新的租調制;2.遷都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1.前期——制度改革(馮太后主持最新北魏孝文帝改革(公開課)課件材料一:朕以恒代無運漕之路,故京邑民貧,今移都伊洛,欲通運四方…….-----《魏書》七九卷材料二:延興二年冬十月,“蠕蠕犯塞”;延興三年,七月“蠕蠕寇敦煌”,十月“蠕蠕犯邊”;延興五年七月,蠕蠕再次“寇敦煌”.-------《魏書》材料三“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茲大舉,光宅中原.

-----《魏書》一九卷材料一:朕以恒代無運漕之路,故京邑民貧,今移都伊洛,欲通運四(1)遷都原因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

洛陽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發,交通不便地處中原,交通便利,經濟產糧有限,不足承載發展需要農業發達;政治保守勢力強大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軍事受北方少數民族的威脅利于控制中原歷史北魏定都近100年眾多漢族王朝先后建都直接目的:接受漢族先進文化,減少改革阻力根本目的: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1)遷都原因平城(今山西大同東北)洛陽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偏如何遷都:“初謀南遷,恐眾心戀舊,乃示為大舉,因此協定群情。外謀南伐,其實遷也。舊人懷土,多所不愿,內憚南征,無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陽。”——魏書·孝文帝借南征之名,行遷都之實探究:遷都洛陽,對進一步改革有什么影響?

遷都使改革進一步擺脫了舊貴族的束縛,為進一步改革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如何遷都:借南征之名,行遷都之實探究:遷都洛陽,對進一步改革(3)意義:使洛陽再度成為政治、經濟中心;打擊了保守勢力,保證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鞏固對中原的統治,促進民族融合,使中華文明得到進一步(2)經過:493年以“南伐”為名行遷都之實495年正式遷都遷都影響:南朝將領劉慶之出使洛陽,目睹了洛陽的風貌后感嘆:“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3)意義:(2)經過:遷都影響: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1.前期——制度改革(馮太后主持)(重點是建立新制,取代舊制)2.遷都:3.后期——移風易俗(孝文帝主持)(1)接受漢族先進文化與制度:A.尊儒崇經,舉辦學校B.恢復漢族禮樂制度C.采納漢族封建統治制度,如官制、律令等(2)移風易俗:A.措施:易服裝;講漢話;改漢姓,定門第等級;通婚姻;改籍貫B.影響:促進了鮮卑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促進了民族融合;爭取到漢族地主的支持;推動了政權向漢族王朝統治模式轉化;性質: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運動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1.前期——制度改革(馮太后主階段重點主要措施第一階段第二階段馮太后主持,重點是創建新制實行官吏俸祿制,并整頓吏治推行均田制實行三長制推行租調制孝文帝主持,重點是移風易俗遷都洛陽;接受漢族先進文化與制度;移風易俗(易服裝;講漢話;改漢姓,定門第等級;通婚姻;改籍貫小結: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后分為兩個階段,兩個階段的各自改革重點是什么?措施主要有哪些?階段重點主要措施馮太后主持,實行官吏俸三.孝文帝改革的影響1.經濟:促進了經濟的復蘇和繁榮(洛陽的繁盛)農業:荒地開墾,糧食產量增加;生產工具的改進;耕作技術的提高;興修水利;手工業生產日益活躍:絲織業的發展;青瓷制造業的發展商業日趨活躍:洛陽出現許多大市場,貨源充足,交易活躍,貨幣交易恢復;對外貿易長足發展(出土拜占庭金幣、波斯銀幣)2.政治:加速了北魏政權封建化3.民族:緩和了民族矛盾,鞏固了封建統治,更促進了民族大融合,為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最重要的影響)(1)漢族的風俗習慣成為整個社會風俗習慣的主體;(2)鮮卑族原有的文化精華融入漢族文化之中為隋最終完成統一奠定基礎三.孝文帝改革的影響1.經濟:促進了經濟的復蘇和繁榮(洛陽的四.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啟示1.成功的原因:改革順應了時代潮流;符合民族融合趨勢和各族人民的愿望;符合統治者鞏固統治的需要;孝文帝的膽略和卓越見識,沖破阻力,毅然改革2.認識:先進必然戰勝落后;改革必須符合歷史潮流、順應民意;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民族融合與孝文帝改革互為因果關系的;四.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啟示1.成功的原因:材料:對孝文帝改革的意義,學術界基本持肯定態度,但也不乏不同聲音。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進入內部動亂不已的多事之秋,二十余年之后,爆發了六鎮起義,再過十余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二國,實權分別落入高歡、宇文泰之手。因此,有學者認為造成北魏后來局面的根源,實際上可以追溯到孝文帝改革。因為,孝文帝舍平城遷洛陽,改鮮卑武勇之風為漢人文弱之風,進一步削弱北魏軍事力量,這是他終不能強大魏國的重要原因。并說孝文帝的改革,學來的主要是漢人的繁文縟節,丟掉的恰恰是拓拔的長處——勇武質樸,這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你同意上述見解嗎?談談你的看法。有人認為孝文帝是蓋世英雄,也有人認為他是千古罪人,你怎么看這個問題?材料:對孝文帝改革的意義,學術界基本持肯定態度,但也不乏1)同意。在孝文帝統治期間,他通過改革,學習漢人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用漢人的文化全盤改造了鮮卑族,這些措施使鮮卑族丟棄了本民族的特色,導致了鮮卑族軍事力量的衰退和統治力量的削弱,加速了北魏的衰亡。2)不同意。遷都洛陽后,鮮卑族在孝文帝改革的推動下,其統治者接受了漢族先進的文化與制度,大大加速了北魏政權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更為重要的是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為隋唐時期結束長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因此,對孝文帝改革應充分肯定,孝文帝是我國歷史上杰出的少數民族政治家、改革家。(1)同意。(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黃河流域的是A、遷都洛陽

B、實行漢化措施

C、頒布均田令

D、采納漢族統治制度2、我國古代民族融合的最基本原因是

A、各民族間的戰爭

B、統治階級的政治改革C、各族人民的長期交往

D、社會生產力的發展3、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加速少數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性措施是A、均田制B、與漢族通婚C、遷都D、漢化政策4、促成北魏實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A、民族融和的趨勢B、政府與宗主爭奪農戶C、南北對峙的局勢D、漢族地主要求課堂練習ACB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黃河流域的是課堂5、北魏實行均田制的最大影響是()A、受田農民可以納絹代役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C、有利于商品經濟發展D、一直延續到北宋6、北魏孝文帝頒布均田令是為了()A、接受漢族先進文化B、促進了北方民族融合C、恢復和發展經濟D、保證政府的財政收入7、孝文帝主動推行漢化政策的實質是()A、提供少數民族的素質B、緩和與漢族地主的沖突C、適應農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少數民族侵擾8、南北朝時期的民族融和過程,從社會發展角度看實際上是A、內遷的過程B、漢化的過程C、農業化的過程D、封建化的過程BDCD5、北魏實行均田制的最大影響是()BDCD1.(2010·福建文綜)(15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之義,內諸夏而外夷狄。……夫關中土沃物豐……帝王之都每以為居,未聞戎狄宜在此土也,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戎晉不雜,并得其所,上合往古既敘之義,下為盛世永久之規。縱有猾夏之心,風塵之警,則絕遠中國,隔閡山河,雖為寇暴,所害不廣。——摘自【西晉】江統《徙戎論》材料二自晉宋以來,視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

——摘自【北魏】楊街之《洛陽伽藍記》材料三北朝的強盛來自體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漢化”……扭轉了魏晉以來的帝國頹勢,并構成了走出門閥士族政治、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國的歷史出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