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高考歷史一輪復習_第1頁
第三單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高考歷史一輪復習_第2頁
第三單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高考歷史一輪復習_第3頁
第三單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高考歷史一輪復習_第4頁
第三單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高考歷史一輪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單元: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高考歷史一輪復習課標要求:1、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2、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3、宋明理學4、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命題預測:1、預計2023年高考中,孔孟儒學,董仲舒新儒學形成的背景、主張及其影響,宋明理學形成的背景、主張及其影響,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等主干知識仍是考查熱點,試題可能重點考查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演變的階段特征、代表人物及其主張、歷史影響等。2、高考注重以古代思想的現實意義作為切入點,考查考生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通過考查內容的精心選擇與考查形式的不斷創新,使“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看得見、摸得著、可評價。考點展示2017-2019全國卷考查視角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2018·全國卷Ⅰ(選擇)墨子思想(特點)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2018·全國卷Ⅲ(非選擇)班固編撰《漢書?古今人表》(漢代儒學的影響)2019·全國卷Ⅱ(選擇)漢代儒學的特點2019·全國卷Ⅲ(選擇)佛像造型變化(漢代儒學的影響)宋明理學2019·全國卷Ⅱ(選擇)程頤的哲理詩(理學內容)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知識體系:本單元包括從春秋戰國至秦朝的思想演變和西漢至明清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的確立、鞏固與發展歷程及其影響。1、從春秋戰國至秦朝:●線索:經歷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到法家思想備受推崇,再到秦朝法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的演變過程。●特征:①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思想解放,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②秦朝實行文化專制,法家思想成為主要治國思想。2、從西漢至明清時期:●線索:漢武帝時期儒學的正統地位確立,魏晉至隋唐三教合一,宋代形成理學而趨于成熟、地位鞏固,明清時期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形成有時代特色的儒學體系。●特征:儒家思想一直是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核心思想“仁”和倫理道德體系不斷完善、發展。本單元包括從春秋戰國至秦朝的思想演變和西漢至明清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的確立、鞏固與發展歷程及其影響。1、從春秋戰國至秦朝:●線索:經歷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到法家思想備受推崇,再到秦朝法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的演變過程。●特征:①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思想解放,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②秦朝實行文化專制,法家思想成為主要治國思想。2、從西漢至明清時期:●線索:漢武帝時期儒學的正統地位確立,魏晉至隋唐三教合一,宋代形成理學而趨于成熟、地位鞏固,明清時期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形成有時代特色的儒學體系。●特征:儒家思想一直是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核心思想“仁”和倫理道德體系不斷完善、發展。考點一: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一、“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一)含義:“百家爭鳴”是指春秋戰國時知識分子中不同派別的涌現及諸子百家爭芳斗艷的局面。(二)產生原因:1、根本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處于大變革時代。2、經濟上:鐵農具和牛耕使用;井田制崩潰,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小農經濟形成;私營工商業勃然興起。3、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諸侯崛起,分封制崩潰;(為學術文化的繁榮提供了政治基礎)4、階級關系:“士”階層的活躍和受重用(統治者為加強實力重視招賢納士,為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相對自由寬松的社會環境)5、文化上:從“學在官府”到“學在民間”(學術下移,私學興起,提供人才基礎)6、直接原因:各家學派代表著書立說,互相批駁,形成“爭鳴”局面。(社會轉型: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學派人物階級主要思想儒家孔子奴隸主“仁”和“禮”、為政以德、“敬鬼神而遠之”、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孟子地主“仁政”和“民貴君輕”、“性本善”、強調先義后利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禮法并施,君舟民水;性惡論墨家墨子下層兼愛;非攻;尚力;尚賢;節儉道家老子奴隸主道;辯證法;無為而治莊子齊物;逍遙;天與人不相勝法家韓非地主集權;法治;變革兵家孫臏地主懂得戰爭規律;重視人的作用3、主要代表:(1)春秋――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學創始人,被推為“圣人”。他死后,言論被編為《論語》主張和貢獻:思想體系的核心:“仁”和“禮”①“仁”,“仁”者愛人;如何實行仁,要“克己復禮為仁”(克制自己,恢復“禮制”);主張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與人”。——主張以愛人之心調解與和諧社會人際關系。②政治思想:A、主張“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包含民本思想;主張逐步改良。B、強調“禮”,主張“克己復禮”維護周朝的禮樂制度,認為貴賤有序(正名)。認為春秋變革是“禮崩樂壞”的表現,試圖恢復周朝的社會秩序。③教育思想:興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打破貴族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④倫理觀:性相近。⑤主張敬鬼神而遠之,優先探討和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滲透以人為本的理念。⑥整理古籍:《詩》《書》《禮》《易》《樂》《春秋》(2019年海南卷,6,2分)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這表明孔子(

)A、主張嚴格社會等級B、重視社會道德構建C、認同社會貧富分化D、反對百姓追求富裕【解析】孔子認為,君子重視禮儀道德,小人逐利;孔子看不上大富大貴但不重視禮儀道德的人。故本題選B。材料并未涉及社會等級的認識、社會貧富分化的認識、百姓追求財富的認識,故排除其他三項。注意,“小人”不等同于“百姓”。B★知識拓展:如何看待孔子的“仁”、“禮”?孔子等儒家學派的主張為什么在當時不被采納?評價:1、主觀目的: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奴隸主的統治。2、進步性:①提高勞動人民的身份地位,促進生產的發展。②有助于調解社會人際關系,促進社會穩定。③“禮”的思想強調社會成員承擔相應的權利和義務,有利于培養人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3、局限性:①“禮”的思想具有保守性,“禮”的思想帶有承認等級和階級剝削、壓制人民斗爭的消極性。②孔子的仁愛是有階級差別的仁愛,而非普遍意義上的仁愛。原因:1、客觀方面:①分裂割據,缺乏一個實行禮制的強有力的中央政權。②當時各諸侯國熱衷于兼并戰爭和改革古制,以圖自強。2、主觀方面:孔子恢復周禮和仁政愛民的主張不能適應當時結束割據、實現統一的需要,因而受到冷遇。(2)戰國:總結并改造,使儒學體系更完整,成為諸子百家之大宗。孟子:亞圣。主張:①發展了仁,提出“仁政”思想,省刑罰,薄稅斂。(仁政學說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后來成為中國傳統政治思想的理論基礎)②民本思想: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即“民貴君輕”(成為中國早期民本主義的思想基礎)③倫理觀:主張“性本善”,用仁政來回復和擴充人的善性,即“性善論”④價值觀:倡導“養浩然之氣”,強調先義后利,舍生取義。荀子:綜合法道思想積極成分,使之更適應社會需要,百家思想集大成者主張:①施政用“仁義”和“王道”,“以德服人”。

②提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即“君舟民水”關系。③倫理觀:主張“性惡論”但強調用禮樂來規范人的行為,使人向善。④天人關系上: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題。小結:儒家代表人物的思想政治思想民本思想倫理觀孔子“仁”、“禮”為政以德性相近孟子“仁政”君輕民貴“性本善”荀子“仁義”、“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惡”特點以“仁”、“民本”為核心,強調道德教化,經歷了一個繼承、發展的歷程,形成儒學體系,成為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孔子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孟子、荀子維護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知識拓展:先秦儒家思想特點⑴具體化,沒有抽象的理論基礎,其主要內容大多是關于修養方面的道德規范和從政方面的治國原則(以“仁”、“民本”為核心,強調道德教化)⑵具有理想化的色彩(2019年新課標全國卷Ⅲ,25,4分)在今新疆和甘肅地區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單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動;時代較晚的洛陽龍門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莊嚴,服飾亦趨整齊。引起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A、經濟發展水平B、繪畫技術進步C、政治權力干預D、儒家思想影響【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儒家思想強調的是倫理道德,禮義廉恥。由材料中佛像衣衫單薄甚至裸身到服飾整齊的變化可知,佛教受到中國儒家思想的影響,D項符合題意。經濟發展、繪畫技術及政治權力不屬于佛像變化的主要因素,材料強調的是儒家文化對佛像的影響,A、B、C選項排除。D材料孔子稱贊管仲輔佐齊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復興,“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現孔子所說“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據《論語》《孟子》依據材料,指出孔子與孟子主張的異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出現異同的原因。(8分)答:同:實現國家統一,恢復禮樂制度。異:孔子主張復興周王朝;孟子主張由推行仁政的諸侯建立新的王朝。原因:①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天下戰亂,民心思定。②春秋時期,周王室仍有影響力,孔子對周天子抱有期望;戰國時期,諸侯紛紛稱王,孟子對周王室不再抱有幻想。★知識拓展:先秦時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形成的原因:1、奴隸制瓦解,封建制形成,勞動者的社會經濟政治地位得到提高;2、對夏商周諸王朝興亡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的總結和思考;3、春秋戰國時期的知識分子,在對現實生活動蕩、人民苦難的憂思中,尋求拯救社會、拯救民眾之路。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與西方人本主義觀念、法家的“法治”與法國啟蒙思想家的法治思想有本質區別:恩賜與自主、專制與民主。(4)老子主張(道·春秋):①哲學(唯心論):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老子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原的哲學家),強調一切要順應自然,“天法道,道法自然”,提倡清靜無為、知足寡欲。②政治思想:無為而治,“無為”指不妄為,不胡作非為,不為所欲為。治理天下,要化煩為簡,不使用權謀,不過分威逼百姓。③對社會發展持消極悲觀的態度:希望社會回到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④樸素辯證法(思想精華):世界萬物在不停地運動,有無等矛盾對立的雙方是相互依存,不斷轉化的。(5)莊子主張(道·戰國):①世界萬物是相對。②放棄差別觀念,就能獲得精神上的自由。③天與人不相勝,人必須順其自然。(6)韓非子(法家·戰國):①君主要以法治國,提出系統的法治理論。②主張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國家。③改革觀:“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兩漢以后,獨立體系逐漸消失,被儒家吸收。★知識拓展:從戰國至秦,法家思想備受推崇的原因:1、主張加強君主專制和中央集權體制,適應地主階級建立新政權的需要。2、厲行賞罰,獎勵耕戰,主張改革,適應當時社會改革和國家走向統一的趨勢。3、主張法治和嚴刑峻法,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材料“萬乘之主,有能服術行法……其兼天下不難矣。”“故治民無常……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是故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萬物莫如身之至貴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勢之隆也。”——《韓非子》依據材料二,概括韓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秦在實踐法家思想上的成敗。(7分)答:特點:強調法、術、勢的作用;主張以法治國,法隨時變;宣揚君權至上。簡述:秦奉行法家思想,富國強兵,進行統一戰爭結束割據局面,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開創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秦朝推行嚴刑峻法,實施暴政,迅速滅亡。(7)墨子(戰國時期魯國人,墨家學派創始人)1、主要思想: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尚力;節用、節葬。【拓展】墨子的“兼愛“與孔子的仁愛有很大的差異。孔子所學的仁是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是有等級差別的愛。而墨子的兼愛是沒有等級差別的愛。2、評價:代表了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曾被其他學派廣泛吸收,但戰國之后,不為人所重視。漢代以后逐漸湮沒失傳了。(2018年新課標全國卷Ⅰ,24,4分)《墨子》中有關于“圓”“直線”“正方形”“倍”的定義,對杠桿原理、聲音傳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論述,還有機械制造方面的記載。這反映出,《墨子》()A、匯集了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B、形成了完整的科學體系C、包含了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D、體現了貴族階層的旨趣【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墨子》中的“圓”“直線”“正方形”“倍”等定義和農業有關,杠桿原理、機械制造等和手工業有關,這是先秦時期勞動人民在農業、手工業等領域總結的勞動成果,是勞動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項正確;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獨有的,沒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項錯誤;中國古代傳統科技一直就沒有形成完整的科學體系,故B項錯誤;墨家代表的是小生產者的利益,其成就體現不出貴族階層的旨趣,故D項錯誤。C4、百家爭鳴的意義:①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基礎,成為中國思想文化取得顯著進步的重要條件;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使春秋戰國時期的學術空前活躍,成為中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高峰。)和后來的社會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③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道家學說構成了中國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進取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志的理論武器),對后世中國文化產生深遠影響。對待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以與時俱進的精神,批判繼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知識拓展:1、諸子百家中對當時影響最大的是哪家,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哪家,為什么?答:①對當時影響最大的是:法家,適應了新興地主階級建立統一中央集權國家的需要;適應了各國富國強兵的需要。②對后世影響最大的是:儒家,儒家思想到漢代經董仲舒發揮,提出大一統思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確立其統治地位,成為傳統文化的主流。2、各學派的主要思想的對立與互補:(1)各家學派的對立觀點:①儒法政見對立:仁政對嚴刑;③法道:中央集權對小國寡民,有為對無為;④道既反對法治、嚴刑,也反對仁政、德治,主張無為而治。(2)儒法道三者有互補性,發展中表現出融合趨勢。①戰國時荀子綜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積極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②漢武帝時,董仲舒以儒家思想為基礎,以法家為輔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奠定了中國封建統治思想的基本格局。②荀莊哲學對立:唯物對唯心;3、中國古代的三種治國思想:①儒家推崇“人治”,即治國時偏重人的作用,實行“仁政”,是一種民本思想。應用于國家統一、社會穩定,走上正軌運行之后。②法家主張“法治”,主張用法令來統一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應用于動蕩的年代。③道家主張“無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社會,要順應時勢和民心。應用于動蕩結束之初。【聯系】漢武帝以后,中國封建社會統治思想是把三者加以融合互補,以儒家思想為基礎,法家思想為輔助,兼采道家的合理思想。“外儒內法、劑之以道”。4、從“百家爭鳴”到“焚書坑儒”:歷史時期時代特征政治需求政治選擇春秋戰國秦朝社會大變革(井田制崩潰、諸侯爭霸、士的活躍、私學興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封建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富國強兵之道鞏固統一之策百家爭鳴、法家最實用法家思想立國、焚書坑儒①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②焚書坑儒是一次思想文化專制現象。知識鏈接:漢武帝“有為”的表現:1、政治:①加強中央集權:頒布推恩令,實行刺史制度。②加強皇權:用身邊做侍從、秘書工作的人任尚書令、侍中,參與軍國大事,以削弱相權(內外朝制度)。2、經濟: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征重稅)。實行貨幣官鑄、鹽鐵專賣、物價管理、重農抑商。3、軍事:成功反擊匈奴。4、對外:派張騫出使西域等。5、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回顧必修一和必修二考點二、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1、背景:(1)經濟:漢武帝時期,經濟恢復發展,國力增強,為中央集權奠定了物質基礎。(2)政治:諸侯國勢力膨脹,土地兼并劇烈,匈奴為患,威脅西漢的穩定。(3)思想:漢初道家“無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滿足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4)主觀: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2、主張及作用:①“春秋大一統”(核心)、“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一。②“君權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應”——神化君權,有利于加強君權。③“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有利于鞏固君權、穩定統治秩序。◆實質:以神權來強化皇權,以思想上的大一統來鞏固政治上的大一統,是一種思想文化專制。3、特點:①外儒內法,劑之以道,兼采各家思想②儒學獨尊,思想專制③唯心主義,帶有神學傾向◆儒家思想的二重性:在維護封建禮教倫常的同時,又有發展創新的特點,易于被社會各階層接受。4、目的:維護封建統治。(2019年新課標全國卷Ⅱ,25,4分)西漢初期,道家學說兼采陰陽、儒、墨、名、法各家學說的精髓;后來董仲舒的儒家學說也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促成當時學術思想上呈現這種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國勢力強大B、百家爭鳴局面的延續C、現實統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解析】結合材料和所學可知,單一的學說難以適應復雜的統治需要,新道學適應了西漢初期修養生息、恢復生產、鞏固政權的需要,而新儒學適應了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C選項符合題意。王國勢力強大是董仲舒新儒學出現的一個因素,鞏固統治才是主要因素,A選項排除。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措施,確立了儒學的獨尊地位,本質上屬于文化專制,而不能體現對百家爭鳴局面的延續,B選項排除。董仲舒的新儒學具有強烈的排它性,無法體現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D選項排除。C(2019年北京卷,13,4分)《詩》《書》等原是孔子編訂的私學教材,至漢代,位列官方史書《漢書》的《藝文志》第一大部類“六藝略”。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諸子“百家爭鳴”B、始皇帝焚書坑儒C、漢武帝獨尊儒術D、司馬遷撰《史記》【解析】《詩》《書》由孔子的私學教材最后位列漢代官方史書的第一大類,反映了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提升,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是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官方正統,故選C項;諸子“百家爭鳴”主要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與題中時間不符,故排除A項;始皇帝焚書坑儒,使儒家思想大受打擊,與題意主旨不符,故排除B項;司馬遷撰《史記》明顯與孔子和儒家思想地位的變化無關,故排除D項。C5、評價:學說積極消極“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制定道德標準“三綱五常”加強君權,鞏固統一帶有神學迷信色彩扼殺不同流派的思想專制①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了大一統的國家。②為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起到了關鍵性作用。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發揚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宣揚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專制和等級制度★知識拓展:董仲舒對孔孟思想為哪些繼承與發展?■繼承:①大一統:孔子強調正名、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等;②實行仁政:限田、薄賦、省役;天人感應防止暴政等;③道德修養:五常(仁義禮智信)■發展:①思想專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屈民而伸君(法家);②神化皇權:天人感應、君權神授(陰陽家);③無為而治:天為百神之大君、覆育萬物、以無為而治思想闡釋三綱和治國之道等(黃老道家)材料董仲舒說:“今漢繼秦之后,如朽木糞墻矣,雖欲善治之,亡可奈何……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漢書》材料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問題,提出了“春秋大一統”。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述董仲舒“大一統”理論的歷史意義。(4分)答:適應時代需要,發展了大一統理論,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知識拓展:漢武帝的尊儒重儒措施:思想上:接受并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治上:起用很多儒學家參與國家大政。教育上:興辦太學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統。①規定儒家經典“五經”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儒學壟斷教育②興辦太學,由儒家五經博士負責教授——憑儒學入仕,打破貴族官僚世代為官制度③在郡縣設立學校,建立地方教育系統——儒學在民間獨尊★知識拓展:漢代太學的目的和影響目的:培養人才,教化百姓。影響:(1)對教育:太學的建立,是儒學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標志;(2)對社會風氣:帶動民間積極向學的風氣,對文化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3)對思想:進一步推動了儒學的傳播與發展;(4)對統治基礎: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壟斷官位的情形得到改變,少數出身社會中下層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機會;(5)對政壇:東漢太學生的議政活動,迫使黑暗政治勢力有所收斂。考點三:宋明理學1、理學產生的背景:(1)必要性:①儒學正統地位受到佛道的挑戰②傳統儒學自身的局限性:缺乏理論性與思辨性③唐末以來由于戰亂,倫理道德遭破壞,不利于大一統;北宋需要復興儒學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2)可能性:①唐中期和北宋的儒學復興運動和三教合一為理學的出現提供了條件②北宋重文輕武,實施相對寬松的文化政策③宋代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科學文化的進步,成為理學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條件④儒學家們的主觀努力【概念】北宋儒者沖破漢唐儒學的束縛,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義理,既貫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運,并繼承孔孟正宗,形成以“天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稱為“理學”。2、宋明理學的兩大流派:程朱理學﹢陸王心學(朱熹和二程兄弟所謂的“理”,既指自然的普遍法則,也指人類社會的當然原則,它適用于自然、社會和一切具體事物。他們把儒家傳統的“天人合一”用“天人一理”的形式來表達,中國上古哲學中“天”的具象地位,開始被抽象的“理”所代替。)(1)程朱理學代表主張及影響:程顥、程頤(北宋)朱熹(南宋·集大成者)唯心論道德觀認識論哲學流派天理是萬物本原,先有理后有物(核心)理是世界的本質,“理在先,氣在后”把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如“人倫者,天理也”(把儒家的忠、孝、節、義上升到天理的高度)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客觀唯心主義客觀唯心主義“格物致知”深化:“物”是指天理、人倫圣言、世故。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天理就是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欲”(其實質是為封建等級制作辯護)(2018年天津卷,1,4分)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說:“蓋國以民為本,社稷亦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輕重如此。”這一說法()A、強調了君主至尊的觀念B、體現了儒家傳統的民本思想C、呼應了“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D推動了儒家思想的新發展【解析】據題干中引文可知,朱熹認為國家以民為本,社稷是為民而設立,而君主的地位,取決于國家社稷的存亡。民既然為國家的根本,那么統治者就要努力去爭取民心,從而體現了儒家傳統的民本思想,故B項正確;材料中強調君主的地位取決于國家社稷的存亡,并非強調君主至尊的觀念,故A項排除;依據已學知識可知,“存天理,滅人欲”旨在強調用儒家倫理道德規范約束人的行為,維護封建統治,與題干中的民本思想不合,故C項排除;材料中強調的是民本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存在,與“新發展”不合,故D項排除。B影響:①適應統治階級需要,南宋后成為官方哲學,有力維護封建統治。②《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教科書。(奠定了程朱理學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③朱熹思想還遠及日本、朝鮮和歐洲。(形成“朱子學”學派)④用三綱五常維系封建專制制度,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2019年新課標全國卷Ⅱ,26,4分)程顥詩云:“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其體現的主旨是()A、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B、人與萬事萬物皆同理C、張揚自我的人生態度D、無為而治的思想理念【解析】由人物“程顥”可大致推測本題考查方向為“程朱理學”,根據材料“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可知程顥認為“人與萬事萬物皆同理”,主張通過探究世間萬物來求理,B選項符合題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材料主旨不符,A選項排除。材料未涉及張揚自我的人生態度,C選項排除。無為而治的思想理念屬于老子的思想,D選項排除。B(2)陸王心學——吸取佛教禪宗思想,把理學發展到新階段陸九淵(開創者)王陽明(集大成者)背景南宋明朝階級矛盾尖銳,社會動蕩不安,封建統治危機唯心論“心”是萬物本原,“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社會動亂的原因是人心破壞所致,只有通過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統治認識論提出“發明本心”是求理的方法(即反省內心可得到天理),反對“格物致知”。修養的關鍵在于“致良知”(思想核心)“知行合一”哲學流派主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影響:①明朝中期以后,陸王心學得到廣泛傳播;②宋明理學對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教育以及倫理道德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理學心學不同點本體論方法論哲學范疇“理”是萬物的本源“心”是萬物的本源客觀唯心主義思想主觀唯心主義思想強調“格物致知

“發明本心”,“致良知”(通過外物求理)(通過內心的反省)相同點:①都承認理的存在(理學)。②實質都是以儒家的綱常倫理來約束人們,維護專制統治。③都是唯心主義思想。★知識拓展:1、比較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異同2、宋明理學的新特點及宋明理學對儒學的繼承與發展:(1)宋明理學的新特點:①宋明理學是思辨化的儒學。宋明理學借鑒佛教和道教在哲學本體論方面的成果,把儒學由道德信條式的理論體系變成囊括天人關系在內的哲學理論體系。②宋明理學是以倫理道德為哲學核心的儒學,其對倫理道德的闡述,更側重于哲學的表達。這區別于先秦、漢唐以政治哲學為核心的思想。③宋明理學是佛學化的儒學,如借鑒佛教的禁欲主義作為理學的核心思想,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等。2、繼承:堅持儒家道德倫理、性善,追求圣賢、氣節、德操等;3、發展:①高——把儒家倫理提高為天理;②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內心;③廣——把追求圣賢推廣到民眾。漢朝——官方化;宋明——世俗化。3、宋明理學的影響:(1)消極影響:①宋明理學成為官方正統儒學后,影響后世,對維護專制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②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壓制、扼殺人的自然欲求。③尊卑等級觀念、重男輕女觀念、重禮輕法的觀念、輕視自然科學等觀念應該加以摒棄。(2)積極影響:塑造了中華民族性格特征。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4、對宋明理學應采取的態度:批判、繼承、改造;去粗取精,去偽存真。考點四: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注入時代特色的新發展1、背景:①政治上:君主專制空前強化,專制統治腐敗,封建制度盛極而衰②經濟上: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③階級上:新興市民階層日益強大④思想上:程朱理學仍占統治地位,嚴重束縛人們思想;西學東漸。2、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張:(1)李贄:代表作有《焚書》、《藏書》,以異端自居。主要思想:①反對以孔子的是非為是非。否認孔孟學說是萬世之至論,鞭撻程朱理學;人人都有權做出自己的判斷。②抨擊衛道士,強調人正當的私欲。③提出男女平等的觀點。④提出“萬物皆生于兩”,源于矛盾著的陰陽二氣,而“不生于一”,不生于“三綱五常”天理。搖撼了“存天理,滅人欲”的理論基礎。(2)黃宗羲:代表作《明夷待訪錄》。主要思想:①“非君說”——否定君主專制(核心)。②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民主思想。提出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以約束帝王的“人治”,主張建立監督機構限制君權。③反對重農抑商,強調工商皆本。(3)顧炎武:代表作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等。主要思想:①痛斥理學的空談誤國,主張“經世致用”。②區分亡國與亡天下,提倡匹夫有責。(2019年4月浙江選考,6,2分)顧炎武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大學者,他曾有詩云:“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大海無平期,我心無絕時。”詩中所體現的情懷是()A、“經世致用”B、“人心一點靈明”C、“循天下之公”D、“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經世致用是指學問必須有益于國事。根據材料“我愿平東海,身沉心不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體現的是經世致用,A選項符合題意。“人心一點靈明”體現的是心為天地萬物之主,B選項排除。“循天下之公”體現的是反對君主專制,C選項排除。“以天下之權,寄之天下之人”體現的是對君權的限制,D選項排除。A(4)王夫之:代表作有《船山遺書》。主要思想:①本原論:世界是物質的,“理在氣中”。②認識論:主觀的認識是由客觀對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過考察研究都可認識,“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覺乃發”。③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④肯定人的欲望私利:“私欲之中,天理所寓”。(2017年4月浙江選考,6,2分)明清之際,黃宗羲提出振聾發聵的主張“天下為主,君為客”,顧炎武揭示了“私天下”的危害,王夫之則猛烈抨擊“孤秦”、“陋宋”。上述思想()A、是思想文化走向近代化的先聲B、說明了儒家思想主流地位旁落C、反映了君主專制制度不斷削弱D、在批判融合中形成新理學思想體系【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明清之際的儒學思想家猛烈抨擊君主專制,具有民主啟蒙意識,有利于中國思想的近代化,故A項符合題意;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新時期的發展,排除B項;盡管明清封建制度在走向衰落,但明清時期的君主專制制度卻在不斷被強化,排除C項;明末清初思想家的思想具有民主啟蒙性質,不屬于新的理學體系,排除D項。A★知識拓展: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差異:批判:①反對君主專制獨裁,提倡民主。②力圖扭轉理學空談不切實際的學風,提倡“經世致用”。③反對理學的唯心主義,提倡唯物主義。繼承:①對于民本思想的繼承(“天下為主,君為客”)②勇于探索,強調力行。性質: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時代要求。3、評價:(1)積極性:①對傳統儒學的批判繼承,推動明清之際儒學的發展(使之構建起了具有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從而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②對君主專制的批判,經世致用的思想,構成中國早期啟蒙思想的源頭,具有解放思想的歷史進步性。(2)局限性:①從內容看:早期的民主思想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在本質上還未跳出傳統儒學的范疇,不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思想),沒有提出新的社會制度;②從地位看:在當時沒有形成主流,無法撼動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③從影響看:未能使中國社會實現社會的轉型,影響有限。★知識拓展:為什么中國的民主批判思想沒能實現社會的轉型?1、經濟: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脆弱,早期民主思想的發展缺乏有力的物質基礎。(根本原因)2、政治:專制集權制度壓抑了早期民主思想的發展,未能形成完整的體系缺乏政治基礎。3、思想文化:禮教綱常嚴厲,文化專制,阻礙早期民主思想的傳播。缺乏思想文化基礎。4、國人風貌:人們深受禮教毒害,迷信愚昧,難以接受新思想,缺乏群眾基礎。★知識拓展:明末清初的早期民主思想與歐洲的啟蒙思想明清之際的民主思想歐洲啟蒙思想經濟條件政治條件文化條件內容影響封建專制制度空前強化,封建統治十分穩固,還未形成資產階級力量。進入早期資產階級革命階段,封建統治風雨飄搖,資產階級力量壯大。資本主義手工工場迅速發展①抨擊君主專制,提倡注重實際,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②未明確提也建立新的社會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①批判封建專制制度;②并為資本主義設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對當時的封建專制制度有一定的沖擊,但未能動搖封建統治的理論基礎①為法國大革命作了思想準備;②推動了歐美資產階級革命;③對亞洲革命運動也起了鼓舞的作用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理學禁錮思想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解放思想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