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上下課件_第1頁
《孟子》梁惠王上下課件_第2頁
《孟子》梁惠王上下課件_第3頁
《孟子》梁惠王上下課件_第4頁
《孟子》梁惠王上下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孟子》(梁上下)《孟子》11.閱讀下面選自《孟子》文段,回答問題。(6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1)

(1)下列各項中,對選段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認為不僅要將仁愛之心施與家人,還要將這種仁愛之心推廣到他人身上,這樣才可以達到自如地統治天下。

B.《詩經》所說的“給自己的妻子作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的道理與孟子所說的推恩是一樣的。

1.閱讀下面選自《孟子》文段,回答問題。(6分)

2

C.孟子用“足以保四海”和“無以保妻子”造成強烈的對比,說明推恩與不推恩其結果是不同的。

D.孟子認為古時候的人大大地超過今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們善于推銷自己。

(2)“推恩”就是推行仁政,這里孟子用什么樣的方法來勸導齊宣王?請談談你的認識。

答:

孟子用的是推己及人的方法。儒家的政治理念是君王由修身做起,進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里孟子強調君王要善于將自己的一切好的行為推廣到百姓的身上,這樣就可以得到百姓的擁戴,從而穩固國家的統治。C.孟子用“足以保四海”和“無以保妻子”造成強烈的對比3

2、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孟子對曰:“殺人以梃②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曰:“庖③有肥肉,廄④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⑤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⑥,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梁惠王上》1)2、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4

(1)下列各項是對上面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梃與刃”的譬喻是為了說明“以刃與政”的“不仁”,來引起惠王的警惕,提高他的覺悟。

B.“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強調的是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C.文中用人們對獸相食尚且惡其殘忍,來說明人之所以不同于禽獸就是對人的同情,這樣來激發惠王對人民的仁心。

D.“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直接揭露了梁惠王驅獸食人的殘暴行徑。(1)下列各項是對上面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5

(2)分析上面選段,你認為和下面選段在表現孟子思想上有何相同之處?請簡析。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答:

(1)D(這句不是直接揭露梁惠王的殘暴行徑,而是委婉說明產生這種情況無異于驅獸食人。)(2)兩個選段都體現了孟子學說的核心,就是要講“仁義”行“仁政”,即實行所謂“王道”。其理論基礎就是民本思想,重視人的生存權利。因此孟子對那些不行仁政,殘酷掠奪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惡痛絕。(2)分析上面選段,你認為和下面選段在表現孟子思想上6

3、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孟子見梁襄王①。出,語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③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④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⑤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渤然⑥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⑦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⑧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1)3、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7

(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孟子》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里記錄的是孟子見了梁襄王后的感受和他的自述的談話內容。B、“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這兩句著名的話描繪一個國君不成器的樣子,真是形象生動而入木三分。C、孟子給梁襄王談的其實是兩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層,天下統一才能夠安定。第二層,誰能統一天下?孟子說得非常簡單:不喜歡殺人的人能夠統一天下。D、孟子在這里用了兩個舉例論證,表面上分別寫的是百姓“久旱逢甘霖”的喜悅和百姓歸順猶如水往低處流的不可阻擋。實際上更指實行仁義之后的天下統一。

(2)就上面選段,請簡要說明你對“孟子定天下”主張的理解。

答:

(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孟子》選段的理解,不正確8

3、(1)D(喻證法)(2)因為當時戰火紛飛,征伐不斷,各國的老百姓都吃夠了戰爭的苦頭,就像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一樣,痛苦不堪。如果這時候有哪個國君公然樹起和平的旗幟,不再讓他的老百姓去打仗賣命,而營造出一派社會穩定和發展生產的局面,那天下的老百姓都會聞風而至,誠心歸服了。3、(1)D(喻證法)9

4、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孟子·梁惠王上》1)4、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10

(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孟子》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用的是邏輯上的歸謬法,先假定了兩種荒唐的說法:“力足以舉千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B、當宣王對這兩個概念的區別還有些不清楚時,孟子又作了生動的舉例說明,這就是“挾太山以超北海”與“為長者折枝”的區別。“挾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是做不到,而“為長者折枝”則是愿不愿意做的問題了。C、孟子就是要使齊宣王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不是不能,而是不為。也就是說,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做。D、這里所說的“不為”和“不能”,即是指國君不推恩與百姓,也就是對百姓不實行仁政。

(2)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與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樣意思,結合上面選段,請簡要說明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

答:(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孟子》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11

4.(1)D(“不能”應是指沒有能力)(2)“推己及人”,首先自己做起,然后推及自己的夫人、兄弟,再到整個家族和國家。那么,天下便可安定。4.(1)D(“不能”應是指沒有能力)12

5、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①大焉,善與人同②,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于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③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梁惠王上》1)5、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13

(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孟子》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從子路說起。因為子路有一個很大的優點是聞過則喜,聽到別人給自己指出過錯就高興。B、除了子路以外,夏禹也是這方面的模范,他只要一聽到別人對他說有教益的話,不僅高興,而且還要就地下拜,行上一個大禮。C、比起子路和夏禹來,大舜的“與人為善”就更高一籌了,不僅高興,不僅下拜,而且還要放棄自己,聽從別人,這就等于和別人一起行善了。D、從聞過則喜聞善言則拜,到與人為善,雖然有程度的不同,但其性質都是一樣的,這就是善于吸取別人的優點而改正自己的缺點。

(2)在《論語·學而篇》里,孔子曾經說過:“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把別人能夠給自己指出過錯看做一大幸事。結合上面選段,請簡要說明你對“與人為善”的理解。

答:

(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孟子》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14

5答案

(1)C(而且還要舍棄自己的缺點,學習人家的優點,切實吸取并付諸行動,這就等于和別人一起行善了。)(2)由上文可見,孔、孟在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這個問題上也是一脈相承的。今天我們說,與人為善,是指善意幫助別人。這與孟子所說的意思既密切相關又略為有所不同了。當然,在實際生活中,要真正按孔、孟的要求做是非常難的。這里面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最根本的一點,還是有沒有寬廣的胸襟和肚量的問題。沒有寬廣的胸襟和肚量來處理人與我之間的關系,莫說與人為善,就是聞過則喜也是絕對做不到的。做得到的,只有聞過則想,文過飾非而已。5答案15

6、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于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孟子·梁惠王上》1)6、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16

(1)下面各項是對上面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只有賢人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不賢的人縱然擁有珍禽異獸,也不會感到真正快樂。

B、老百姓積極支持文王建筑靈臺,靈臺很快就建好了。說明百姓能主動與文王共同擁有快樂。

C、文王依靠民力造起了高臺深池,但百姓卻高高興興。說明文王能夠主動與百姓共同擁有快樂。

D、《湯誓》中說:“這個太陽什么時候滅亡?我們要跟你同歸于盡!”當百姓要與統治者同歸于盡時,統治者是不會快樂的。

(2)概括上面選段的主旨。

答:

(1)B(3分)(2)(3分)答:只有與民同樂,才是真正的快樂。(1)下面各項是對上面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17

7、閱讀下面選自《孟子》文段,回答問題。

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

(《孟子·梁惠王下》2)7、閱讀下面選自《孟子》文段,回答問題。18

(1)下列各項對選段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認為國君任用賢人一定要謹慎,否則,就會使地位低的超過地位高的,關系疏遠的超過關系親近的。

B、孟子認為國君任用賢人不能聽左右之人和大夫的意見,而要聽國人的意見,只有國人的意見才是可靠的。

C、孟子認為國君在任用賢人的時候能做到一切都聽從國人的意見,這樣的國君就真正是百姓的父母之君了。

D、老百姓認為可以,就任用他;老百姓認為不可以,就不任用他,這是一個深具全民意識的觀點。

(2)在這里,孟子的民本思想體現出了現代人的民主思想,結合語段,談談你的理解。

答:

(1)下列各項對選段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19

7答案(1)A(孟子認為“國君任用賢人一定要謹慎”是指“國君任用賢人時,會出現地位低的超過地位高的,關系疏遠的超過關系親近的”這種情況,所以要謹慎。)

(2)左右近臣與“國人”比,畢竟是少數的幾個人,少數服從多數,所以應該以“國人”的意見來決定提拔、貶斥或殺人的可否。這也就是一切以全民意向為依歸,是人類早期的民主思想。7答案(1)A(孟子認為“國君任用賢人一定要謹慎”20

8、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2)8、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21(1)下列對上面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齊宣王認為如果不攻取燕國會違背天意。

B、孟子認為要不要攻打燕國要看齊國的百姓樂意不樂意。

C、孟子認為燕國的百姓歡迎你大王的軍隊是為了擺脫水深火熱的日子。

D、孟子肯定周武王能夠為百姓的利益平定天下。(2)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結合上面的選段談談你的看法。答:

(1)下列對上面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2

8答案(1)B(是看燕國的百姓而不是齊國的)(2)孟子主張一切以民為貴,攻打一個國家能否勝利關鍵要看百姓是否能得到利益。幫助百姓從水深火熱中擺脫出來就會得到百姓的歡迎,攻取就能成功,國家就能穩定。所以在孟子看來,社稷、國王都依賴于百姓。8答案(1)B(是看燕國的百姓而不是齊國的)23

9.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鄒與魯訌。穆公問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誅之,則不可勝誅;不誅,則疾視其長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則可也?”

孟子對日:“兇年饑歲,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壯者散而之四方者,幾千人矣;而君之倉廩實,府庫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殘下也。曾子日:‘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無尤焉!君行仁政,斯民親其上,死其長矣。”

(《梁惠王下》2)9.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24

(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孟子》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穆公感到不解的是,有一批死命報效國家的忠臣,為什么百姓不愿意為國家赴死盡節。孟子認為這根子上還是君與民、官與民的關系問題。B、在古代,下情想要上達,必須以官員為橋梁,因而問題的癥結,就在于有司與百姓這層關系。君主要施行仁政,讓官員勤政,善待人民,百姓才愿意為他赴難。

C、孟子指出當老百姓災荒年歲餓死或逃荒時,國家明明是倉廩充實,而官吏卻乘機巧取豪奪。這種毫不體恤百姓的貪官污吏,是不可能得到百姓的信任的。D、孟子引述曾子的話“出乎爾者,反乎爾者”,就是要讓穆公知道,事出必有因,若真要追究的話,那么棄百姓于不顧的官員,才是造成惡果的主要原因。

(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孟子》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25(2)“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離婁下》),孟子說的也是投桃報李的道理,結合上面的選段,請簡要說明你對“出乎爾者,反乎爾者”的理解。(3分)答:答案

(1)(3分)C(原文沒有“乘機巧取豪奪”的意思,而是強調官吏在災年毫不體恤百姓,見死不救。)(2)(3分)賢明的君主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當腹心,以死相報。“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這種情況在我們平常的人際交往中,也同樣存在。“你不仁,我不義”和“你仁我義”情況的產生,都是原先善惡的回報。(2)“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離婁下》),孟子26

10、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孟子)對(齊宣王)曰:“王請無好小勇。夫撫劍疾視曰:‘彼惡敢當我哉!’此匹夫之勇,敵一人者也。王請大之!詩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遏徂莒,以篤周祜,以對于天下。’此文王之勇也。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書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四方。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恥之。此武王之勇也。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孟子·梁惠王下》2)10、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27

(1)下列對原文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所說的“小勇”指的是血氣所為之勇。

B、“王請大之”說的是要齊宣王去掉小勇,換之以一怒震天下的大勇。C、“有罪無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表現的就是武王的大勇。D、孟子主要運用對比的說理方法來勸說齊宣王去小勇、存大勇。

(2)孟子說:“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離婁章句下》)請聯系上文,說說孟子關于“勇”的認識。

答:

(1)下列對原文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8《孟子》(梁上下)《孟子》291.閱讀下面選自《孟子》文段,回答問題。(6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詩》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孟子·梁惠王上》1)

(1)下列各項中,對選段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認為不僅要將仁愛之心施與家人,還要將這種仁愛之心推廣到他人身上,這樣才可以達到自如地統治天下。

B.《詩經》所說的“給自己的妻子作榜樣,推廣到兄弟,進而治理好一家一國”的道理與孟子所說的推恩是一樣的。

1.閱讀下面選自《孟子》文段,回答問題。(6分)

30

C.孟子用“足以保四海”和“無以保妻子”造成強烈的對比,說明推恩與不推恩其結果是不同的。

D.孟子認為古時候的人大大地超過今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們善于推銷自己。

(2)“推恩”就是推行仁政,這里孟子用什么樣的方法來勸導齊宣王?請談談你的認識。

答:

孟子用的是推己及人的方法。儒家的政治理念是君王由修身做起,進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在這里孟子強調君王要善于將自己的一切好的行為推廣到百姓的身上,這樣就可以得到百姓的擁戴,從而穩固國家的統治。C.孟子用“足以保四海”和“無以保妻子”造成強烈的對比31

2、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梁惠王曰:“寡人愿安①承教。”孟子對曰:“殺人以梃②與刃,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以刃與政,有以異乎?”曰:“無以異也。”曰:“庖③有肥肉,廄④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獸而食人,惡⑤在其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⑥,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饑而死也?”(《梁惠王上》1)2、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32

(1)下列各項是對上面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梃與刃”的譬喻是為了說明“以刃與政”的“不仁”,來引起惠王的警惕,提高他的覺悟。

B.“始作俑者,其無后乎!”強調的是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C.文中用人們對獸相食尚且惡其殘忍,來說明人之所以不同于禽獸就是對人的同情,這樣來激發惠王對人民的仁心。

D.“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直接揭露了梁惠王驅獸食人的殘暴行徑。(1)下列各項是對上面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33

(2)分析上面選段,你認為和下面選段在表現孟子思想上有何相同之處?請簡析。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答:

(1)D(這句不是直接揭露梁惠王的殘暴行徑,而是委婉說明產生這種情況無異于驅獸食人。)(2)兩個選段都體現了孟子學說的核心,就是要講“仁義”行“仁政”,即實行所謂“王道”。其理論基礎就是民本思想,重視人的生存權利。因此孟子對那些不行仁政,殘酷掠奪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惡痛絕。(2)分析上面選段,你認為和下面選段在表現孟子思想上34

3、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孟子見梁襄王①。出,語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卒然③問曰:‘天下惡乎定?’“吾對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孰能與④之?’“對曰:‘天下莫不與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⑤之間旱,則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則苗渤然⑥興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⑦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⑧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1)3、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35

(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孟子》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里記錄的是孟子見了梁襄王后的感受和他的自述的談話內容。B、“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這兩句著名的話描繪一個國君不成器的樣子,真是形象生動而入木三分。C、孟子給梁襄王談的其實是兩個層次的內容。第一層,天下統一才能夠安定。第二層,誰能統一天下?孟子說得非常簡單:不喜歡殺人的人能夠統一天下。D、孟子在這里用了兩個舉例論證,表面上分別寫的是百姓“久旱逢甘霖”的喜悅和百姓歸順猶如水往低處流的不可阻擋。實際上更指實行仁義之后的天下統一。

(2)就上面選段,請簡要說明你對“孟子定天下”主張的理解。

答:

(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孟子》選段的理解,不正確36

3、(1)D(喻證法)(2)因為當時戰火紛飛,征伐不斷,各國的老百姓都吃夠了戰爭的苦頭,就像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一樣,痛苦不堪。如果這時候有哪個國君公然樹起和平的旗幟,不再讓他的老百姓去打仗賣命,而營造出一派社會穩定和發展生產的局面,那天下的老百姓都會聞風而至,誠心歸服了。3、(1)D(喻證法)37

4、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王說曰:“《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孟子·梁惠王上》1)4、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38

(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孟子》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用的是邏輯上的歸謬法,先假定了兩種荒唐的說法:“力足以舉千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B、當宣王對這兩個概念的區別還有些不清楚時,孟子又作了生動的舉例說明,這就是“挾太山以超北海”與“為長者折枝”的區別。“挾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是做不到,而“為長者折枝”則是愿不愿意做的問題了。C、孟子就是要使齊宣王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不是不能,而是不為。也就是說,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做。D、這里所說的“不為”和“不能”,即是指國君不推恩與百姓,也就是對百姓不實行仁政。

(2)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與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樣意思,結合上面選段,請簡要說明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

答:(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孟子》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39

4.(1)D(“不能”應是指沒有能力)(2)“推己及人”,首先自己做起,然后推及自己的夫人、兄弟,再到整個家族和國家。那么,天下便可安定。4.(1)D(“不能”應是指沒有能力)40

5、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①大焉,善與人同②,舍己從人,樂取于人以為善。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于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③者也。故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梁惠王上》1)5、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41

(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孟子》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孟子從子路說起。因為子路有一個很大的優點是聞過則喜,聽到別人給自己指出過錯就高興。B、除了子路以外,夏禹也是這方面的模范,他只要一聽到別人對他說有教益的話,不僅高興,而且還要就地下拜,行上一個大禮。C、比起子路和夏禹來,大舜的“與人為善”就更高一籌了,不僅高興,不僅下拜,而且還要放棄自己,聽從別人,這就等于和別人一起行善了。D、從聞過則喜聞善言則拜,到與人為善,雖然有程度的不同,但其性質都是一樣的,這就是善于吸取別人的優點而改正自己的缺點。

(2)在《論語·學而篇》里,孔子曾經說過:“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把別人能夠給自己指出過錯看做一大幸事。結合上面選段,請簡要說明你對“與人為善”的理解。

答:

(1)下列各項中,對上面《孟子》選段的理解,不正確的42

5答案

(1)C(而且還要舍棄自己的缺點,學習人家的優點,切實吸取并付諸行動,這就等于和別人一起行善了。)(2)由上文可見,孔、孟在如何正確對待自己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這個問題上也是一脈相承的。今天我們說,與人為善,是指善意幫助別人。這與孟子所說的意思既密切相關又略為有所不同了。當然,在實際生活中,要真正按孔、孟的要求做是非常難的。這里面的原因多種多樣,但最根本的一點,還是有沒有寬廣的胸襟和肚量的問題。沒有寬廣的胸襟和肚量來處理人與我之間的關系,莫說與人為善,就是聞過則喜也是絕對做不到的。做得到的,只有聞過則想,文過飾非而已。5答案43

6、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顧鴻雁麋鹿,曰:“賢者亦樂此乎?”

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經始勿亟,庶民子來。王在靈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鳥鶴鶴。王在靈沼,于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湯誓》曰:‘時日害喪?予及女偕亡。’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孟子·梁惠王上》1)6、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44

(1)下面各項是對上面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只有賢人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樂,不賢的人縱然擁有珍禽異獸,也不會感到真正快樂。

B、老百姓積極支持文王建筑靈臺,靈臺很快就建好了。說明百姓能主動與文王共同擁有快樂。

C、文王依靠民力造起了高臺深池,但百姓卻高高興興。說明文王能夠主動與百姓共同擁有快樂。

D、《湯誓》中說:“這個太陽什么時候滅亡?我們要跟你同歸于盡!”當百姓要與統治者同歸于盡時,統治者是不會快樂的。

(2)概括上面選段的主旨。

答:

(1)B(3分)(2)(3分)答:只有與民同樂,才是真正的快樂。(1)下面各項是對上面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45

7、閱讀下面選自《孟子》文段,回答問題。

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后察之;見賢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見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后察之,見可殺焉,然后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后可以為民父母。

(《孟子·梁惠王下》2)7、閱讀下面選自《孟子》文段,回答問題。46

(1)下列各項對選段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認為國君任用賢人一定要謹慎,否則,就會使地位低的超過地位高的,關系疏遠的超過關系親近的。

B、孟子認為國君任用賢人不能聽左右之人和大夫的意見,而要聽國人的意見,只有國人的意見才是可靠的。

C、孟子認為國君在任用賢人的時候能做到一切都聽從國人的意見,這樣的國君就真正是百姓的父母之君了。

D、老百姓認為可以,就任用他;老百姓認為不可以,就不任用他,這是一個深具全民意識的觀點。

(2)在這里,孟子的民本思想體現出了現代人的民主思想,結合語段,談談你的理解。

答:

(1)下列各項對選段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47

7答案(1)A(孟子認為“國君任用賢人一定要謹慎”是指“國君任用賢人時,會出現地位低的超過地位高的,關系疏遠的超過關系親近的”這種情況,所以要謹慎。)

(2)左右近臣與“國人”比,畢竟是少數的幾個人,少數服從多數,所以應該以“國人”的意見來決定提拔、貶斥或殺人的可否。這也就是一切以全民意向為依歸,是人類早期的民主思想。7答案(1)A(孟子認為“國君任用賢人一定要謹慎”48

8、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

齊人伐燕,勝之。宣王問曰:“或謂寡人勿取,或謂寡人取之。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五旬而舉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對曰:“取之而燕民悅,則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悅,則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熱,亦運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2)8、閱讀下面《孟子》選段,回答問題。49(1)下列對上面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齊宣王認為如果不攻取燕國會違背天意。

B、孟子認為要不要攻打燕國要看齊國的百姓樂意不樂意。

C、孟子認為燕國的百姓歡迎你大王的軍隊是為了擺脫水深火熱的日子。

D、孟子肯定周武王能夠為百姓的利益平定天下。(2)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結合上面的選段談談你的看法。答:

(1)下列對上面選段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50

8答案(1)B(是看燕國的百姓而不是齊國的)(2)孟子主張一切以民為貴,攻打一個國家能否勝利關鍵要看百姓是否能得到利益。幫助百姓從水深火熱中擺脫出來就會得到百姓的歡迎,攻取就能成功,國家就能穩定。所以在孟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