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現代設計史第九章課件_第1頁
世界現代設計史第九章課件_第2頁
世界現代設計史第九章課件_第3頁
世界現代設計史第九章課件_第4頁
世界現代設計史第九章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世界現代設計史AHistoryofModernDesignWorldwide世界現代設計史AHistoryofModernDes1世界現代設計史AHistoryofModernDesignWorldwide世界現代設計史AHistoryofModernDes2復習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設計一、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審美觀念的變化二、領先世界的意大利設計三、后來居上的日本設計四、反思和發展中的美國設計五、英國的“波普”設計六、歐洲其他國家設計的發展七、古巴的招貼設計第八章現代主義設計的反叛與變異時期——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設計復習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設計一、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審美觀念的變3一、后現代主義設計的特征及理論探索二、后現代主義建筑設計三、后現代主義與工業設計四、后現代時期的平面設計五、英國的“波普”設計六、歐洲其他國家設計的發展七、古巴的招貼設計本章主要內容第九章走向多元的后現代主義設計時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設計一、后現代主義設計的特征及理論探索本章主要內容第九章走向多4后現代主義

產生時間:20世紀60年代,流行于70、80年代的歐美特征:一種文化傾向(反文化、反美學、反文學)。后現代主義是旨在反抗現代主義純而又純的方法論的一場運動,它廣泛地體現于文學、哲學、批評理論、建筑及設計領域中。所謂“后現代”并不是指時間上處于“現代”之后,而是針對藝術風格的發展演變而言的。其本質是一種知性上的反理性主義、道德上的犬儒主義(政治冷漠,它表現了大眾對政治的不滿、無可奈何乃至出于實用主義目的的積極利用。)和感性上的快樂主義。后現代主義產生時間:20世紀60年代,流行于70、80年代5小結:后現代主義并非一種特定的風格,而是旨在超越現代主義所進行的一系列嘗試。在某種情境中,這意味著復活那被現代主義擯棄的藝術風格,而在另一種情境中,它又意味著反對客體藝術或包括你自己在內的東西。工業時代:是以特定時空條件下的大規模生產(和標準化)為特征的。小結:后現代主義并非一種特定的風格,而是旨在超越現代主義所進6后工業時代(信息時代):是計算機的時代。它雖然也是規模經濟時代,但已不像工業時代那樣受制于時空條件,人們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從事生產,而產品(不僅僅是信息)可在瞬間完成在全球范圍內的流通。專欄作家NicholasNegroponte[美]的著作BeingDigital(1995)后工業時代(信息時代):是計算機的時代。它雖然也是規模經濟時7設計是:

1.與藝術有關(與美感或審美經驗有關或追求造型)

2.與生產及生產技術有關(追求經濟性)

3.與解決問題有關(追求實效,追求經濟性)

4.與創造力有關(追求新的觀點及新的形式)

5.與消費者的接受程度有關(追求說服力)

6.與市場有關(追求說服力)。

但是現代設計從美術工藝運動至包豪斯至國際式樣,到了1960年代,只滿足了與藝術有關、與生產有關、與解決問題有關的三個向度,而1960年代末期可以說“全新”的社會或市場登場,促成了“后現代”的出現。

后現代設計產生背景

設計是:

1.與藝術有關(與美感或審美經驗有關或追求造型)8后現代主義設計是后現代主義的一個分支,是一場反叛現代主義設計的思潮和設計運動,反對傳統的現代主義設計思想、理念和方法。事件:1972年現代主義建筑的消失

后現代主義設計

后現代主義設計是后現代主義的一個分支,是一場反叛現代主義設計9世界現代設計史第九章課件10后現代主義設計相關名詞

1.隱喻:從修辭學上講,隱喻是比喻的一種。即賦予一個詞本身沒有的涵義或者是用另外一個詞表達它本來表達不了的意義。設計師可以利用隱喻的技巧,將使用者經常使用或熟悉的形態運用到設計中去的。設計師借用隱喻方法將設計與設計相關的文化、情境、內涵等產生視覺上的連結,而使用者也可由視覺形態去發覺、詮釋產品所蘊含的信息。憑借隱喻方法的運用,設計師能增加設計作品自我表達的機會,達到一種互動式的表達模式。后現代主義設計相關名詞1.隱喻:從修辭學上講,隱喻是比喻的11后現代主義設計相關名詞

2.文脈:所謂文脈,在語言學中指文學中的“上下文”。就是使用語言的此情此景與前言后語。設計中譯作“文脈”,更多的應理解為文化上的脈絡,文化的承啟關系。后現代主義設計相關名詞2.文脈:所謂文脈,在語言學中指文學121.后現代主義設計的特征(1)反對設計單一化,主張設計形式多樣化。(2)反對理性主義,關注人性。主張以游戲的心態設計。(3)強調形態的隱喻、符號和文化的歷史,注重設計的人文含義。設計大量創造性地運用符號語言,將產品的功能與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歷史相結合。(4)關注設計作品與環境的關系,意識到設計的后果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設計要人性、綠色、環保。一、后現代主義設計的特征及理論探索

1.后現代主義設計的特征一、后現代主義設計的特征及理論探索13現代主義設計與后現代主義設計的比較

范疇現代主義設計后現代主義設計哲學的理性主義浪漫主義、個人主義歷史的工業革命為基礎后工業社會為基礎思想的強調功能、技術強調人在技術的主導地位方法的標準化、高效率遵循人性、個性化設計語言功能決定形式多元化、模糊化、文脈性藝術風格構成主義、抽象主義波普藝術、行為藝術現代主義設計與后現代主義設計的比較范疇14一、后現代主義設計的特征及理論探索

2.后現代主義對設計理論的探索(1)羅伯特·文丘里[美]“少即是多”(少令人生厭)主張:在設計中吸收當代各種文化精神雜亂的活力,走歪路,模棱兩可,變化無常一、后現代主義設計的特征及理論探索2.后現代主義對設計理論15一、后現代主義設計的特征及理論探索

2.后現代主義對設計理論的探索最早于《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1966)明確提出反現代主義的設計思想。在書中提出現代主義已經完成了它在特定時期的歷史使命,國際主義千篇一律的風格限制了設計師才能的發揮并導致了欣賞趣味的單調乏味。另一本著作《向拉斯維加斯學習》(1972)對含混含義模糊、具有隱喻和象征意義的風格表現出更為明晰的偏好。可以說,文丘里提出的傳統和混亂的審美趣味是后現代主義設計風格形成的雛形。

一、后現代主義設計的特征及理論探索2.后現代主義對設計理論162.后現代主義對設計理論的探索(2)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美]主張:查爾斯·詹克斯為確立建筑設計的后現代主義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把1972年7月15日下午3點32分美國圣路易市炸毀由日本建筑師山畸實設計的典型的現代主義住宅區,作為現代主義建筑設計的死亡時刻。最早在建筑和設計上提出后現代主義概念的人物,著作有《后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建筑語言》等。詹克斯詳盡地列舉和分析了一切建筑新潮,并把它們歸于后現代主義范疇,使后現代主義一詞開始廣為流傳。

2.后現代主義對設計理論的探索(2)查爾斯·詹克斯Charl17現代主義:走向純粹理性的極端,忽視人的情感和環境的作用。1.后現代主義建筑的特征(1)強調建筑的精神功能,注重設計形式的變化。(2)后現代主義建筑強調歷史文化,即“文脈主義”。(3)后現代主義建筑語言具備“隱喻”、“象征”和“多義”的特點,表現在建筑造型與裝飾上的娛樂性和處理裝飾細節上的含糊性。二、后現代主義建筑設計

現代主義:走向純粹理性的極端,忽視人的情感和環境的作用。二、18世界現代設計史第九章課件193.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羅伯特·文丘里(Robertventuri)[美]二、后現代主義建筑設計

3.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二、后現代主義建筑設計20羅伯特·文杜里羅伯特·文杜里21屋頂裝飾(老虎)文丘里屋頂裝飾(老虎)文丘里22(2)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美]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設計風格:古典韻味、象征主義、折衷主義(2)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美]后23(2)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美]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設計風格:古典韻味、象征主義、折衷主義(2)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美]后24(3)斯特林·詹姆斯(JamesStirling)[英]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現代主義的結構、古典主義的裝飾、波普風格的細節《后現代建筑語言》(3)斯特林·詹姆斯(JamesStirling)[英]25(4)尼邁耶爾(OscarNiemeyer1907-)[巴西]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尼邁耶爾博物館(2002)大教堂(1970)陸軍總司令部1968)(4)尼邁耶爾(OscarNiemeyer1907-)[26(4)尼邁耶爾(OscarNiemeyer)[巴西]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國會大廈(1958)《曲線時代》:“吸引我的是大自然和人體的曲線。我從可愛祖國蜿蜒的群山和江河、天際浮動的云彩、少女優美的體態里找到了曲線的美麗所在”。

(4)尼邁耶爾(OscarNiemeyer)[巴西]后現27(5)麥可·葛瑞夫(MichaelGraves1934-)[美]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講究裝飾的豐富和色彩的絢麗,及歷史風格的折衷。俄勒岡州的公益服務大廈(1982):立方體的造型體現出古典的單純,格子狀的小窗與建筑物的龐大規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使建筑富有一種夸張的膨脹感。中間豎條把建筑物分開,一對巨大的褐紅色壁柱與兩邊小窗的白色墻面形成對照,為感覺虛幻的建筑物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作用的視覺效果。(5)麥可·葛瑞夫(MichaelGraves1934-28(6)伍重(JornUtzon)[丹麥]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959-1973悉尼歌劇院悉尼歌劇院的外觀為三組巨大的殼片,象是海上的船帆,又像盛開的花朵,被視為悉尼市標。為研究和設計這些殼片的結構,用去8年時間,施工也費時3年多。工程預算700萬美元,實際費用達12000萬美元。(6)伍重(JornUtzon)[丹麥]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29伍重1959-1973悉尼歌劇院伍重1959-1973悉尼歌劇院30(7)丹下健三(KenzoTange)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山畸實(MinoruYamasaki)1977紐約世貿1964代代木體育館(7)丹下健三(KenzoTange)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31(8)任佐·皮阿諾(RenzoPiano)[意大利]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打破傳統觀念中建筑的典雅的外形。體現現代文化的通俗、廣泛、多元。(8)任佐·皮阿諾(RenzoPiano)[意大利]后現代32(9)貝聿銘(IeohMingPei1917-)[華裔美籍]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臺中東海大學魯斯教堂貝聿銘認為建筑設計應從整個城市的規劃結構出發,而不能孤立的對待個體建筑,在建筑設計中善于運用抽象的幾何形體,作品的雕塑感很強。1984年法國羅浮宮擴建讓光線來做設計(9)貝聿銘(IeohMingPei1917-)[33北京香山飯店(1982年)是貝聿銘探索中國建筑傳統繼承途徑的一次成功的嘗試。他反對把中國古代建筑的某些構成部生硬的附加到現代建筑上,主張尋找恰當的途徑來表達中國建筑傳統的本質,而不是膚淺的因襲過去的形式。貝聿銘(IeohMingPei1917-)

北京香山飯店(1982年)是貝聿銘探索中國建筑傳統繼承途徑的34貝聿銘(IeohMingPei1917-)重復使用的幾何形漏窗使香山飯店別具風格貝聿銘(IeohMingPei1917-)重復使用的35世界現代設計史第九章課件36世界現代設計史第九章課件37世界現代設計史第九章課件381.裝飾風“內衣外穿”:裝飾風的興起與1920年代的新藝術運動有相同的理由(追求造形的美與裝飾的愉悅,以對抗機器美學的冰冷),但有不同的表現。此一時期的裝飾多加了異國風味;多元價值觀的興起;平面與光學的風味(歐普的影響)……“內衣外穿”與1970年代經濟的緊縮,舊物再使用,機械主義的復活有關?!皟纫峦獯币詢煞N不同形態影響了設計:其一為舊的(可用的)東西包上亮麗的外皮;其二為將原先認為見不得人的零件當作裝飾品及面材來安排(如蓬皮杜文化中心)。

后現代主義建筑設計的表現1.裝飾風“內衣外穿”:裝飾風的興起與1920年代的新藝術運392.設計語義的另一走向:紐約建筑界結合現代主義大師柯布西耶的風格、銀白色風格、解構主義的思潮與符號學的替換游戲(隱喻),來建立其特殊的設計風格。

后現代主義建筑設計的表現2.設計語義的另一走向:紐約建筑界結合現代主義大師柯布西耶的401.工業設計后現代表現的特征(1)否定現代主義,各種風格層出不窮,如極少主義、解構主義、綠色設計、循環設計、曼菲斯風格等。(2)對設計觀念和理念有更深層的探討。對設計提出了新的評價標準,健康、安全、舒適、環保、可持續發展。三、后現代主義與工業設計

1.工業設計后現代表現的特征三、后現代主義與工業設計412.后現代主義設計的主要風格及表現(1)曼菲斯(Memphis)設計風格曼菲斯集團:索特薩斯1980年離開了“阿卡米亞”工作室(1976年米蘭),于1980年底至1981年初帶領7位年輕設計師成立“孟菲斯”小組。成為8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后現代設計活動。三、后現代主義與工業設計

2.后現代主義設計的主要風格及表現三、后現代主義與工業設計42(1)曼菲斯(Memphis)設計風格(具有兒童心理特點)曼菲斯設計特點:從未系統地闡述過任何設計思想或設計方法,只是用設計作品來展示其與現代主義設計迥異的設計方式。功能不是絕對,既肯定產品的使用價值,但更強調設計應表達特定的文化內涵。材料:重在表面肌理的裝飾應用色彩:不分主調、背景色,同時并置不同色塊樣式:既生硬粗糙,又柔和淡雅;既古典,又科幻2.后現代主義設計的主要風格及表現(1)曼菲斯(Memphis)設計風格(具有兒童心理特點)243孟菲斯集團成員的作品埃托·索特薩斯(EttoreSottsass)代表作:奇形怪狀的書架使用塑料貼面,顏色鮮艷,其拼貼組合的造型不具備書架的功能。設計的物品用途不明、含義模糊的。1981198619811980“仆役”孟菲斯集團成員的作品埃托·索特薩斯(EttoreSotts44孟菲斯集團成員的作品馬都頓(MatteoThum)代表作:“裸鳥”茶壺設計幽默,做工嚴謹、精致。1982馬丁?伯頓(MartineBedin1957-)代表作:超級燈1982彼特?歇爾(PeterShire1947-)代表作:巴西桌子19881981孟菲斯集團成員的作品馬都頓(MatteoThum)198245①高科技風格High-tech(2)后現代主義工業設計的主要風格及表現高科技風格源于20設計20~30年代的機器美學,隨著科學的進步,尖端技術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消費要求樹立一種與高科技相應的設計美學。高科技派喜歡用非傳統的合成材料或零件。高科技風格的特征:

簡潔的造型、光亮與金屬的造型(加上一些冷冷的燈光效果)、工業化產品或粗獷建材的直接引用、建筑物廠房化(或效率化)、結構的外露(尤其是鋼結構)。

馬內奧?波特(MarioBotta1943-)①高科技風格High-tech(2)后現代主義工業設計的46高技術風格源于20世紀20-30年代的機器美學,這種美學直接反映了當時以機械為代表的技術特征。高技術風格不僅在設計中采用高新技術,而且在美學上鼓吹表現新技術。戰后初期,不少電子產品模仿軍用通訊機器風格,即所謂“游擊隊”風格,以圖表現戰爭中發展起來的電子技術。羅威設計的哈里克拉福特收音機就是這一趨勢的典型。

高技術風格返回高技術風格源于20世紀20-30年代的機器美學,這種47②過渡高科技風格TransHigh-Tech

過渡高科技風格,又稱“改良高科技風格”,是一種針對具有工業化特征的高科技風格的嘲諷、調侃,具有高度的個人表現特點。設計荒誕不經,表現設計師對高科技、工業化的厭惡。因為這種風格的明顯諷刺特征,因此得不到廣泛的歡迎,只能針對個人、少來生產。朗?阿拉德的設計1986《讓人舒服的椅子》象征意義:當人坐下時椅子的彎曲變形仿佛要斷裂,會令人產生各種不同的感覺,如將物體丑化的感覺、重新傳統設計理念的感覺,其感覺源于材質及需要激發的理念間的沖突。②過渡高科技風格TransHigh-Tech過48極少主義出現于20世紀50--60年代,其特征是追求極端簡單的設計,摒棄粗放和奢華的修飾以及瑣碎功能,強調簡潔通暢來疏導世俗生活,觀照人文層面。極少主義之所以能夠風靡,是其順應了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觀念。人們在極少主義中體會到歸返簡致素樸的真正的純和美?!盀楹喍啞比菀讓е滦问街髁x。③極少主義風格Minimalism

極少主義出現于20世紀50--60年代,其特征49解構主義是1980年代末期興起于建筑設計界的派別。理論的核心是對于結構本身的反感,認為符號本身已經能夠反映真實,對于單獨個體的研究比對于整體結構的研究更重要。解構主義不僅否定現代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構成主義,而且也否定古典的美學原則(和諧、統一)。例:20世紀80年代,一位西方藝術家來華演出的一出啞劇,用一把中提琴演奏了一段古典音樂之后,突然起身猛地將琴摔到地上,并狠狠地踩了一腳,然后又很快地用提琴碎片在一塊畫布上粘貼出一幅抽象的繪畫(一幅提琴解構重組的繪畫)。原來完美、和諧的提琴造型已不復存在,而它留下的碎片在另一種藝術形式中得以重生。

④解構主義Deconstructivism解構主義是1980年代末期興起于建筑設計界的派別。④解構主義50弗蘭克·蓋里[美](FrankGehry,1947-)解構主義Deconstructivism個人介紹:獲哈佛大學的城市規劃碩士學位。設計理念:反映對整體的否定和對于部件的關注。設計手法:將建筑的整體肢解,然后重新組合,形成不完整,甚至支離破碎的空間造型。20世紀90年代末完成的畢爾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館就是由幾個粗重的體塊相互碰撞、穿插而成,并形成了扭曲而極富力感的空間。

弗蘭克·蓋里[美]解構主義Deconstructivism51英戈·莫端爾[德](IngoMaurer)

解構主義

Deconstructivism設計作品:波卡·米塞里亞的吊燈設計手法:以瓷器爆炸的慢動作影片為藍本,將瓷器“解構”成燈罩,別具一格。

英戈·莫端爾[德]解構主義Deconstructivis52⑤新現代主義new-modernism

新現代主義是一種創作態度,設計者希望回到現代主義的追求目標,并以此來超越后現代主義。新現代主義的說法最早見于1981年國際設計協會會議。新現代主義與現代主義最大的不同在于:拒絕現代主義中的“普同性”(一個問題只有一個最好的答案)與“國際樣式”。⑥可持續發展戰略背景:經濟的發展帶來對生存環境的破壞。一是資源浪費和掠奪性利用,二是生產對環境的污染與惡化。可持續發展思想的設計理論:A.綠色設計B.生態設計C.循環設計D.組合設計⑤新現代主義new-modernism新53后現代設計時代的平面設計的特點:既使用古典紋樣,又結合現代通俗文化的各種形式,使平面設計語言多元化。風格:強調裝飾、幽默1.“新浪潮”平面設計運動由在瑞士巴塞爾(Basel)學習的和幾個原來與瑞士的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運動關系密切的設計師所發起。強調人的直覺對設計的制約,主張為了表現可以犧牲可讀性。設計形式:硬邊幾何抽象圖形、版式應用四、后現代時期的平面設計

后現代設計時代的平面設計的特點:既使用古典紋樣54世界現代設計史第九章課件55硬邊藝術抽象主義繪畫的一個派系,產生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當50年代抽象表現主義在美國成為流行的畫風時,一些從事幾何抽象主義創造的畫家,則試圖用幾何圖形或有清晰邊緣的造型,推出一種新的風格與之抗衡,這種風格有明確的邊線和輪廓,所以被人們稱作硬邊繪畫。他們拋棄了抽象表現主義通常采用的色彩明暗對比和有立體空間的畫面效果,代之以重視色相對比和平面感的大塊色面,色彩限制在二、三個色調內,前景與背景之間沒有區別。硬邊藝術56沃夫根·魏納特沃夫根·魏納特57格萊曼格萊曼582.“里特羅”設計和鄉土風格20世紀80年代,紐約出現的強調歷史風格復古的設計,稱為“里特羅”設計。設計形式:“向后看”、“與眾不同”代表人物:謝爾、菲利、戈德伯格2.“里特羅”設計和鄉土風格59世界現代設計史第九章課件603.“曼菲斯”風格和舊金山派平面設計“曼菲斯”風格:艷俗、絢麗的色彩、非功能化的設計拉德爾設計的曼菲斯標志3.“曼菲斯”風格和舊金山派平面設計拉德爾設計的曼菲斯標志61舊金山派在美國舊金山地區形成的后現代主義平面設計風格,成員以舊金山設計學院的教師為主。特點:自由的版面、強烈的色彩、樂觀、幽默舊金山派62凡德比爾凡德比爾63后現代設計以其亮麗的色彩和轟動的展示效果一時成為傳播媒介的熱點。但后現代設計并沒有改變現代主義設計實質性的東西,它只是在現代主義設計上做一些表面文章,或者是為現代主義設計做一些修正工作。設計作為一種實用藝術,其功能性的要求將成為恒久的標準?,F代主義設計強調的標準化、系統性對于因日益發達的交通和通訊而變得越來越小的地球來說是一種極為有用的設計方法,可以為不同國家、操不同語言的人們提供方便。規范化的標志、標牌設計甚至可以成為一種世界語言,為人們帶來便利。對后現代主義的質疑后現代設計以其亮麗的色彩和轟動的展示效果一時成為傳播64相對于現代主義設計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理性化的特點來說,具有強烈感性色彩的后現代主義設計是極為脆弱的,它對現代主義設計的挑戰基本上只是停留在風格和形式方面,并沒有涉及現代主義設計思想的核心。后現代主義設計關注的只是設計的形式內容,探求在創造性的無序中存在的純潔性和浪漫性。

對后現代主義的質疑對后現代主義的質疑65世界現代設計史AHistoryofModernDesignWorldwide世界現代設計史AHistoryofModernDes66世界現代設計史AHistoryofModernDesignWorldwide世界現代設計史AHistoryofModernDes67復習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設計一、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審美觀念的變化二、領先世界的意大利設計三、后來居上的日本設計四、反思和發展中的美國設計五、英國的“波普”設計六、歐洲其他國家設計的發展七、古巴的招貼設計第八章現代主義設計的反叛與變異時期——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設計復習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設計一、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審美觀念的變68一、后現代主義設計的特征及理論探索二、后現代主義建筑設計三、后現代主義與工業設計四、后現代時期的平面設計五、英國的“波普”設計六、歐洲其他國家設計的發展七、古巴的招貼設計本章主要內容第九章走向多元的后現代主義設計時期——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設計一、后現代主義設計的特征及理論探索本章主要內容第九章走向多69后現代主義

產生時間:20世紀60年代,流行于70、80年代的歐美特征:一種文化傾向(反文化、反美學、反文學)。后現代主義是旨在反抗現代主義純而又純的方法論的一場運動,它廣泛地體現于文學、哲學、批評理論、建筑及設計領域中。所謂“后現代”并不是指時間上處于“現代”之后,而是針對藝術風格的發展演變而言的。其本質是一種知性上的反理性主義、道德上的犬儒主義(政治冷漠,它表現了大眾對政治的不滿、無可奈何乃至出于實用主義目的的積極利用。)和感性上的快樂主義。后現代主義產生時間:20世紀60年代,流行于70、80年代70小結:后現代主義并非一種特定的風格,而是旨在超越現代主義所進行的一系列嘗試。在某種情境中,這意味著復活那被現代主義擯棄的藝術風格,而在另一種情境中,它又意味著反對客體藝術或包括你自己在內的東西。工業時代:是以特定時空條件下的大規模生產(和標準化)為特征的。小結:后現代主義并非一種特定的風格,而是旨在超越現代主義所進71后工業時代(信息時代):是計算機的時代。它雖然也是規模經濟時代,但已不像工業時代那樣受制于時空條件,人們可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從事生產,而產品(不僅僅是信息)可在瞬間完成在全球范圍內的流通。專欄作家NicholasNegroponte[美]的著作BeingDigital(1995)后工業時代(信息時代):是計算機的時代。它雖然也是規模經濟時72設計是:

1.與藝術有關(與美感或審美經驗有關或追求造型)

2.與生產及生產技術有關(追求經濟性)

3.與解決問題有關(追求實效,追求經濟性)

4.與創造力有關(追求新的觀點及新的形式)

5.與消費者的接受程度有關(追求說服力)

6.與市場有關(追求說服力)。

但是現代設計從美術工藝運動至包豪斯至國際式樣,到了1960年代,只滿足了與藝術有關、與生產有關、與解決問題有關的三個向度,而1960年代末期可以說“全新”的社會或市場登場,促成了“后現代”的出現。

后現代設計產生背景

設計是:

1.與藝術有關(與美感或審美經驗有關或追求造型)73后現代主義設計是后現代主義的一個分支,是一場反叛現代主義設計的思潮和設計運動,反對傳統的現代主義設計思想、理念和方法。事件:1972年現代主義建筑的消失

后現代主義設計

后現代主義設計是后現代主義的一個分支,是一場反叛現代主義設計74世界現代設計史第九章課件75后現代主義設計相關名詞

1.隱喻:從修辭學上講,隱喻是比喻的一種。即賦予一個詞本身沒有的涵義或者是用另外一個詞表達它本來表達不了的意義。設計師可以利用隱喻的技巧,將使用者經常使用或熟悉的形態運用到設計中去的。設計師借用隱喻方法將設計與設計相關的文化、情境、內涵等產生視覺上的連結,而使用者也可由視覺形態去發覺、詮釋產品所蘊含的信息。憑借隱喻方法的運用,設計師能增加設計作品自我表達的機會,達到一種互動式的表達模式。后現代主義設計相關名詞1.隱喻:從修辭學上講,隱喻是比喻的76后現代主義設計相關名詞

2.文脈:所謂文脈,在語言學中指文學中的“上下文”。就是使用語言的此情此景與前言后語。設計中譯作“文脈”,更多的應理解為文化上的脈絡,文化的承啟關系。后現代主義設計相關名詞2.文脈:所謂文脈,在語言學中指文學771.后現代主義設計的特征(1)反對設計單一化,主張設計形式多樣化。(2)反對理性主義,關注人性。主張以游戲的心態設計。(3)強調形態的隱喻、符號和文化的歷史,注重設計的人文含義。設計大量創造性地運用符號語言,將產品的功能與人的生理、心理以及社會、歷史相結合。(4)關注設計作品與環境的關系,意識到設計的后果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設計要人性、綠色、環保。一、后現代主義設計的特征及理論探索

1.后現代主義設計的特征一、后現代主義設計的特征及理論探索78現代主義設計與后現代主義設計的比較

范疇現代主義設計后現代主義設計哲學的理性主義浪漫主義、個人主義歷史的工業革命為基礎后工業社會為基礎思想的強調功能、技術強調人在技術的主導地位方法的標準化、高效率遵循人性、個性化設計語言功能決定形式多元化、模糊化、文脈性藝術風格構成主義、抽象主義波普藝術、行為藝術現代主義設計與后現代主義設計的比較范疇79一、后現代主義設計的特征及理論探索

2.后現代主義對設計理論的探索(1)羅伯特·文丘里[美]“少即是多”(少令人生厭)主張:在設計中吸收當代各種文化精神雜亂的活力,走歪路,模棱兩可,變化無常一、后現代主義設計的特征及理論探索2.后現代主義對設計理論80一、后現代主義設計的特征及理論探索

2.后現代主義對設計理論的探索最早于《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1966)明確提出反現代主義的設計思想。在書中提出現代主義已經完成了它在特定時期的歷史使命,國際主義千篇一律的風格限制了設計師才能的發揮并導致了欣賞趣味的單調乏味。另一本著作《向拉斯維加斯學習》(1972)對含混含義模糊、具有隱喻和象征意義的風格表現出更為明晰的偏好??梢哉f,文丘里提出的傳統和混亂的審美趣味是后現代主義設計風格形成的雛形。

一、后現代主義設計的特征及理論探索2.后現代主義對設計理論812.后現代主義對設計理論的探索(2)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美]主張:查爾斯·詹克斯為確立建筑設計的后現代主義理論做出了重要貢獻。他把1972年7月15日下午3點32分美國圣路易市炸毀由日本建筑師山畸實設計的典型的現代主義住宅區,作為現代主義建筑設計的死亡時刻。最早在建筑和設計上提出后現代主義概念的人物,著作有《后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建筑語言》等。詹克斯詳盡地列舉和分析了一切建筑新潮,并把它們歸于后現代主義范疇,使后現代主義一詞開始廣為流傳。

2.后現代主義對設計理論的探索(2)查爾斯·詹克斯Charl82現代主義:走向純粹理性的極端,忽視人的情感和環境的作用。1.后現代主義建筑的特征(1)強調建筑的精神功能,注重設計形式的變化。(2)后現代主義建筑強調歷史文化,即“文脈主義”。(3)后現代主義建筑語言具備“隱喻”、“象征”和“多義”的特點,表現在建筑造型與裝飾上的娛樂性和處理裝飾細節上的含糊性。二、后現代主義建筑設計

現代主義:走向純粹理性的極端,忽視人的情感和環境的作用。二、83世界現代設計史第九章課件843.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羅伯特·文丘里(Robertventuri)[美]二、后現代主義建筑設計

3.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二、后現代主義建筑設計85羅伯特·文杜里羅伯特·文杜里86屋頂裝飾(老虎)文丘里屋頂裝飾(老虎)文丘里87(2)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美]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設計風格:古典韻味、象征主義、折衷主義(2)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美]后88(2)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美]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設計風格:古典韻味、象征主義、折衷主義(2)查爾斯·詹克斯(CharlesJencks)[美]后89(3)斯特林·詹姆斯(JamesStirling)[英]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現代主義的結構、古典主義的裝飾、波普風格的細節《后現代建筑語言》(3)斯特林·詹姆斯(JamesStirling)[英]90(4)尼邁耶爾(OscarNiemeyer1907-)[巴西]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尼邁耶爾博物館(2002)大教堂(1970)陸軍總司令部1968)(4)尼邁耶爾(OscarNiemeyer1907-)[91(4)尼邁耶爾(OscarNiemeyer)[巴西]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國會大廈(1958)《曲線時代》:“吸引我的是大自然和人體的曲線。我從可愛祖國蜿蜒的群山和江河、天際浮動的云彩、少女優美的體態里找到了曲線的美麗所在”。

(4)尼邁耶爾(OscarNiemeyer)[巴西]后現92(5)麥可·葛瑞夫(MichaelGraves1934-)[美]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講究裝飾的豐富和色彩的絢麗,及歷史風格的折衷。俄勒岡州的公益服務大廈(1982):立方體的造型體現出古典的單純,格子狀的小窗與建筑物的龐大規模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使建筑富有一種夸張的膨脹感。中間豎條把建筑物分開,一對巨大的褐紅色壁柱與兩邊小窗的白色墻面形成對照,為感覺虛幻的建筑物起到了強有力的支撐作用的視覺效果。(5)麥可·葛瑞夫(MichaelGraves1934-93(6)伍重(JornUtzon)[丹麥]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1959-1973悉尼歌劇院悉尼歌劇院的外觀為三組巨大的殼片,象是海上的船帆,又像盛開的花朵,被視為悉尼市標。為研究和設計這些殼片的結構,用去8年時間,施工也費時3年多。工程預算700萬美元,實際費用達12000萬美元。(6)伍重(JornUtzon)[丹麥]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94伍重1959-1973悉尼歌劇院伍重1959-1973悉尼歌劇院95(7)丹下健三(KenzoTange)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山畸實(MinoruYamasaki)1977紐約世貿1964代代木體育館(7)丹下健三(KenzoTange)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96(8)任佐·皮阿諾(RenzoPiano)[意大利]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打破傳統觀念中建筑的典雅的外形。體現現代文化的通俗、廣泛、多元。(8)任佐·皮阿諾(RenzoPiano)[意大利]后現代97(9)貝聿銘(IeohMingPei1917-)[華裔美籍]后現代主義建筑的代表人物及作品臺中東海大學魯斯教堂貝聿銘認為建筑設計應從整個城市的規劃結構出發,而不能孤立的對待個體建筑,在建筑設計中善于運用抽象的幾何形體,作品的雕塑感很強。1984年法國羅浮宮擴建讓光線來做設計(9)貝聿銘(IeohMingPei1917-)[98北京香山飯店(1982年)是貝聿銘探索中國建筑傳統繼承途徑的一次成功的嘗試。他反對把中國古代建筑的某些構成部生硬的附加到現代建筑上,主張尋找恰當的途徑來表達中國建筑傳統的本質,而不是膚淺的因襲過去的形式。貝聿銘(IeohMingPei1917-)

北京香山飯店(1982年)是貝聿銘探索中國建筑傳統繼承途徑的99貝聿銘(IeohMingPei1917-)重復使用的幾何形漏窗使香山飯店別具風格貝聿銘(IeohMingPei1917-)重復使用的100世界現代設計史第九章課件101世界現代設計史第九章課件102世界現代設計史第九章課件1031.裝飾風“內衣外穿”:裝飾風的興起與1920年代的新藝術運動有相同的理由(追求造形的美與裝飾的愉悅,以對抗機器美學的冰冷),但有不同的表現。此一時期的裝飾多加了異國風味;多元價值觀的興起;平面與光學的風味(歐普的影響)……“內衣外穿”與1970年代經濟的緊縮,舊物再使用,機械主義的復活有關?!皟纫峦獯币詢煞N不同形態影響了設計:其一為舊的(可用的)東西包上亮麗的外皮;其二為將原先認為見不得人的零件當作裝飾品及面材來安排(如蓬皮杜文化中心)。

后現代主義建筑設計的表現1.裝飾風“內衣外穿”:裝飾風的興起與1920年代的新藝術運1042.設計語義的另一走向:紐約建筑界結合現代主義大師柯布西耶的風格、銀白色風格、解構主義的思潮與符號學的替換游戲(隱喻),來建立其特殊的設計風格。

后現代主義建筑設計的表現2.設計語義的另一走向:紐約建筑界結合現代主義大師柯布西耶的1051.工業設計后現代表現的特征(1)否定現代主義,各種風格層出不窮,如極少主義、解構主義、綠色設計、循環設計、曼菲斯風格等。(2)對設計觀念和理念有更深層的探討。對設計提出了新的評價標準,健康、安全、舒適、環保、可持續發展。三、后現代主義與工業設計

1.工業設計后現代表現的特征三、后現代主義與工業設計1062.后現代主義設計的主要風格及表現(1)曼菲斯(Memphis)設計風格曼菲斯集團:索特薩斯1980年離開了“阿卡米亞”工作室(1976年米蘭),于1980年底至1981年初帶領7位年輕設計師成立“孟菲斯”小組。成為8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后現代設計活動。三、后現代主義與工業設計

2.后現代主義設計的主要風格及表現三、后現代主義與工業設計107(1)曼菲斯(Memphis)設計風格(具有兒童心理特點)曼菲斯設計特點:從未系統地闡述過任何設計思想或設計方法,只是用設計作品來展示其與現代主義設計迥異的設計方式。功能不是絕對,既肯定產品的使用價值,但更強調設計應表達特定的文化內涵。材料:重在表面肌理的裝飾應用色彩:不分主調、背景色,同時并置不同色塊樣式:既生硬粗糙,又柔和淡雅;既古典,又科幻2.后現代主義設計的主要風格及表現(1)曼菲斯(Memphis)設計風格(具有兒童心理特點)2108孟菲斯集團成員的作品埃托·索特薩斯(EttoreSottsass)代表作:奇形怪狀的書架使用塑料貼面,顏色鮮艷,其拼貼組合的造型不具備書架的功能。設計的物品用途不明、含義模糊的。1981198619811980“仆役”孟菲斯集團成員的作品埃托·索特薩斯(EttoreSotts109孟菲斯集團成員的作品馬都頓(MatteoThum)代表作:“裸鳥”茶壺設計幽默,做工嚴謹、精致。1982馬丁?伯頓(MartineBedin1957-)代表作:超級燈1982彼特?歇爾(PeterShire1947-)代表作:巴西桌子19881981孟菲斯集團成員的作品馬都頓(MatteoThum)1982110①高科技風格High-tech(2)后現代主義工業設計的主要風格及表現高科技風格源于20設計20~30年代的機器美學,隨著科學的進步,尖端技術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消費要求樹立一種與高科技相應的設計美學。高科技派喜歡用非傳統的合成材料或零件。高科技風格的特征:

簡潔的造型、光亮與金屬的造型(加上一些冷冷的燈光效果)、工業化產品或粗獷建材的直接引用、建筑物廠房化(或效率化)、結構的外露(尤其是鋼結構)。

馬內奧?波特(MarioBotta1943-)①高科技風格High-tech(2)后現代主義工業設計的111高技術風格源于20世紀20-30年代的機器美學,這種美學直接反映了當時以機械為代表的技術特征。高技術風格不僅在設計中采用高新技術,而且在美學上鼓吹表現新技術。戰后初期,不少電子產品模仿軍用通訊機器風格,即所謂“游擊隊”風格,以圖表現戰爭中發展起來的電子技術。羅威設計的哈里克拉福特收音機就是這一趨勢的典型。

高技術風格返回高技術風格源于20世紀20-30年代的機器美學,這種112②過渡高科技風格TransHigh-Tech

過渡高科技風格,又稱“改良高科技風格”,是一種針對具有工業化特征的高科技風格的嘲諷、調侃,具有高度的個人表現特點。設計荒誕不經,表現設計師對高科技、工業化的厭惡。因為這種風格的明顯諷刺特征,因此得不到廣泛的歡迎,只能針對個人、少來生產。朗?阿拉德的設計1986《讓人舒服的椅子》象征意義:當人坐下時椅子的彎曲變形仿佛要斷裂,會令人產生各種不同的感覺,如將物體丑化的感覺、重新傳統設計理念的感覺,其感覺源于材質及需要激發的理念間的沖突。②過渡高科技風格TransHigh-Tech過113極少主義出現于20世紀50--60年代,其特征是追求極端簡單的設計,摒棄粗放和奢華的修飾以及瑣碎功能,強調簡潔通暢來疏導世俗生活,觀照人文層面。極少主義之所以能夠風靡,是其順應了現代人快節奏的生活觀念。人們在極少主義中體會到歸返簡致素樸的真正的純和美?!盀楹喍啞比菀讓е滦问街髁x。③極少主義風格Minimalism

極少主義出現于20世紀50--60年代,其特征114解構主義是1980年代末期興起于建筑設計界的派別。理論的核心是對于結構本身的反感,認為符號本身已經能夠反映真實,對于單獨個體的研究比對于整體結構的研究更重要。解構主義不僅否定現代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構成主義,而且也否定古典的美學原則(和諧、統一)。例:20世紀80年代,一位西方藝術家來華演出的一出啞劇,用一把中提琴演奏了一段古典音樂之后,突然起身猛地將琴摔到地上,并狠狠地踩了一腳,然后又很快地用提琴碎片在一塊畫布上粘貼出一幅抽象的繪畫(一幅提琴解構重組的繪畫)。原來完美、和諧的提琴造型已不復存在,而它留下的碎片在另一種藝術形式中得以重生。

④解構主義Deconstru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