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編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上冊教材分析:構建宏觀歷史知識體系-九上教材特點與學習建議課件_第1頁
統編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上冊教材分析:構建宏觀歷史知識體系-九上教材特點與學習建議課件_第2頁
統編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上冊教材分析:構建宏觀歷史知識體系-九上教材特點與學習建議課件_第3頁
統編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上冊教材分析:構建宏觀歷史知識體系-九上教材特點與學習建議課件_第4頁
統編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上冊教材分析:構建宏觀歷史知識體系-九上教材特點與學習建議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構建宏觀歷史知識體系

——九上教材特點與學習建議梁美秀201907統編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上冊教材分析:構建宏觀歷史知識體系——九上教材特點與學習建議統編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上冊教材分析:構建宏觀歷史知識體系——九上教材特點與學習建議構建宏觀歷史知識體系

——九1總的指導思想

2012年11月,中共18大報告首次以24個字概括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德樹人,這是黨和國家對人才培養的最高要求。同時要進一步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融入教學中。總的指導思想2第一部分

宏觀理解和認識教學指導思想和教材內容第一部分3學習世界歷史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世界史,可以了解人類歷史自古至今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從而看清人類的光明前途,堅定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要求我們必須了解世界,既要了解它的現狀,也要了解它的歷史。學習世界歷史的重要意義4世界史教學與備考鞏固優長填補空白

建構我國義務教育完整的世界史知識體系本冊主編:侯建新教材的整體設想從教材看世界史教學與備考鞏固優長填補空白

建構我國義務教育完整的5國家意志課程標準教學導向教育測量育人選拔從育人和選拔的角度看國家意志育人從育人和選拔的角度看6

學習要素形成清晰的歷史發展時序

形成橫向的時空聯系掌握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理解影響歷史發展進程的重大歷史事件

學習的本質從學生的角度看學習要素學習的本質從學生的角度看7世界古代史,注重全面反映多元文化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以及在歐、亞、非洲之間不斷進行的交往。

世界古代史,注重全面反映多元文化和歷史發展的多樣8上古史上古史9統編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上冊教材分析:構建宏觀歷史知識體系——九上教材特點與學習建議課件10統編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上冊教材分析:構建宏觀歷史知識體系——九上教材特點與學習建議課件11

12統編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上冊教材分析:構建宏觀歷史知識體系——九上教材特點與學習建議課件13中世紀史在文明的交流中不斷發展的亞歐文明中世紀史在文明的交流中不斷發展的亞歐文明14統編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上冊教材分析:構建宏觀歷史知識體系——九上教材特點與學習建議課件15統編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上冊教材分析:構建宏觀歷史知識體系——九上教材特點與學習建議課件16第二部分

教材內容分析第二部分17

九年級上冊分七個單元:

第一單元古代亞非文明

第二單元古代歐洲文明

第三單元封建時代的歐洲

第四單元封建時代的亞洲

第五單元步入近代

第六單元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

第七單元工業革命和工人運動的興起統編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上冊教材分析:構建宏觀歷史知識體系——九上教材特點與學習建議課件18一、九上第一、二單元一、九上第一、二單元19

相比之下,部編教材對大河流域的三個古國分課介紹,與之前的以專題的方式在一課里介紹要更妥當。對古代文明的介紹相對要豐滿。

相比之下,部編教材對大河流域的三個古國分20時間史實約公元前3500年

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出現奴隸制小國,標志古代埃及與古代西亞文明誕生。約公元前3000年

初步統一的古代埃及國家建立;使用埃及象形文字。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出現城邦,標志古代印度文明誕生。公元前2070年中國夏朝建立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統一兩河流域;《漢謨拉比法典》頒布。(中國夏朝時期)公元前6世紀佛教產生(一)形成時序觀念時間史實約公元前3500年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出現奴隸制21時間史實約公元前2000年希臘早期文明——愛琴文明發祥于克里特島。公元前8世紀希臘半島和小亞細亞西海岸出現希臘人建立的城邦;在意大利半島羅馬城逐步建立起來。(中國進入春秋時期)公元前6世紀羅馬建立了共和國。(孔子在世)公元前5世紀三次希波戰爭;古希臘雅典城邦伯利克里執政,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達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中國進入戰國時代)公元前4世紀晚期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建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帝國,定都巴比倫。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霸主。(中國西漢時期)公元前27年屋大維開始獨攬國家大權,成為實際上的皇帝,羅馬共和國由羅馬帝國所取代。時間史實約公元前2000年希臘早期文明——愛琴文明發祥于克里22公元1世紀基督教產生。(中國進入東漢時期)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達到鼎盛,成為橫跨亞歐非三大洲帝國(中國東漢時期)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中國東晉時期)公元475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日耳曼人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許多國家,其中最強大的是法蘭克王國。(中國進入南北朝時期)公元1世紀基督教產生。(中國進入東漢時期)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23

要借助教材中的地圖,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和地理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將史事置于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當中,才能顯出出它們存在的意義。

通過對地圖的觀察,了解四大文明古國在地理分布方面的特點,通過地圖,生成空間概念。觀察角度:大河流域、中緯度等。要借助教材中的地圖,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任何歷史事件都24

要借助教材中的地圖,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和地理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將史事置于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當中,才能顯出出它們存在的意義。

通過對地圖的觀察,了解四大文明古國在地理分布方面的特點,通過地圖,生成空間概念。觀察角度:大河流域、中緯度等。要借助教材中的地圖,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任何歷史事件都25(二)教材多種元素的應用——單元導言(二)教材多種元素的應用——單元導言26

課后的《知識拓展》補充人類起源和原始社會的大致情況課后的《知識拓展》27

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唯物史觀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28

(三)知識的聯系從本單元的內容結構上看,這三課屬于并列關系:古代埃及、古代兩河流域和古代印度同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同屬大河流域的人類早期文明。從經濟生活、政治結構到文化都有相似之處,也有各自的特色。我們在教學中注意知識之間的橫向聯系。

29講課的邏輯(三)一節課內部的邏輯聯系講課的邏輯(三)一節課內部的邏輯聯系30

教師在備課時,既要考慮教材編寫的順序、層次,又要研究所講述的歷史進程的前因后果,還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這里,涉及到處理歷史教學內容的三種邏輯關系。

一是歷史的邏輯。即歷史發展的進程、階段、背景、原因、經過、結果等,以及縱向和橫向的聯系。把握歷史的事實,搞清楚歷史的邏輯,是歷史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表現,也是教好歷史的基礎。這是歷史教學的科學性所要求的。所謂“實事求是”、“論從史出”,都是指要符合歷史的邏輯。

二是教材的邏輯。即所用教科書課文敘述的結構、層次、段落、要點等。一般來說,教材的邏輯是將歷史的內容組織成適合教與學的邏輯順序。認真分析教材的邏輯,有助于教師把握教學內容的層次和重點。但我們應該認識到,教材的邏輯只是教科書編寫者對歷史的邏輯進行的再編制,這與歷史原本的邏輯是有區別的。而且,在對歷史進行概括、歸納時,教材的邏輯可能會對歷史的邏輯有所取舍。

三是認識的邏輯。即教師在把握歷史的邏輯和分析教材的邏輯后,將教學內容整理成適應學生認識歷史的邏輯,使學生能夠按照教師的教學安排逐步了解和理解所學的歷史,進而達成對歷史的認識。學生對歷史的認識邏輯,與教師的課堂講述有直接的關系,也是他們對歷史的了解、感悟、體驗以及歷史學習的經驗、方法有密切的關系。要保證學生的歷史認識邏輯是正確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認識邏輯。——葉小兵教師在備課時,既要考慮教材編寫的順序、層次,31

教材的邏輯歷史的邏輯認識的邏輯講課的邏輯教材的邏輯歷史的邏輯認識的邏輯講課的邏輯第1課古代埃及一、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三、法老的統治二、金字塔象征反映古埃及文明被認為是“尼羅河的贈禮”反映了古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結晶。法老是全國最高的統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于一身。第1課古代埃及一、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三、法老的統治二、金33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古埃及國王的墳墓。古埃及王權的體現。古埃及國家行政組織能力的體現。古埃及科學技術水平的體現。埃及宗教文化的體現。古埃及文明的象征。34具體的歷史事實案例:羅麗雅,一個洗衣女孩羅馬,公元280年我好累,累得可以在工作時睡著。洗衣不是個好差事。……我把我所有醒著的時間都花在了洗衣上,只領取很少的工錢。在回家的路上,我會在街上的一個商店買個糕點充饑。在我的住所沒有條件自己做飯。……像我們這樣的窮人通常住在最高層。……這里也沒有水。一整天的工作已經很累了,還要把馬桶提下樓倒入排水溝里,有誰還愿意再提著裝滿水的水桶順著快要散架的樓梯登上十層?具體的歷史事實案例:35二、九(上)第三、四單元教材分析

舊教材第5課《中古歐洲社會》和第8課中關于基督教的內容經過擴充和重新整合,編寫為新教材的一整個單元,內容更加豐富了,時序性和系統性也更強了。二、九(上)第三、四單元教材分析舊教材第5課《中36增加的相關內容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發展而必須增加的內容。例如:由于西歐莊園是理解西歐中世紀社會的關鍵知識點之一,因此在世界古代史的知識點中增加了西歐莊園,但在教學要求上降低難度;又如,由于手工工場、租地農場是理解近代早期西歐社會經濟變化、資本主義產生的關鍵問題,因此在世界近代史中也增加了這兩項內容,但在難度上也有所降低。增加的相關內容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發展而必須增37第7課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 四目:基督教的興起、法蘭克王國、封君與封臣、查理曼帝國

教學容量偏大,把課標的兩個知識要點合并在一課里講課程標準:1.以法蘭克王國為例,初步理解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逐漸產生新的文明。

2.知道基督教的傳播,了解基督教在歐洲中世紀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第7課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 課程標準:38第7課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 基督教的興起、法蘭克王國、查理曼帝國線索一:基督教的興起與發展,理解歐洲文明的特點線索二:法蘭克王國的建立與發展封君與封臣理解歐洲中世紀社會的特點

第7課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 39

基督教是歐洲生活的一個基本實在,布羅代爾指出:“它甚至在無神論者身上也留下了痕跡,無論他們是否意識到這點。倫理規則、對待生活和死亡的態度、工作的觀念、努力的價值、婦女和兒童的地位———它們表面上可能與基督教情感毫無關系;不過,一切還是源于基督教。”基督教是歐洲生活的一個基本實在,布羅代爾指40日耳曼蠻族羅馬基督教會古希臘羅馬學術支持保存16世紀的宗教改革“基督教并不是羅馬人的”15世紀文藝復興“古典的東西是無與倫比的”17世紀科學革命“希臘人錯了”18世紀啟蒙運動“宗教是謎信”理性、科學、進步18至19世紀浪漫主義運動“文明是人為的”文化、民族主義、解放日耳曼蠻族羅馬基督教會古希臘羅馬學術支持保存16世紀的宗教改41第7課知識拓展查理曼與“加洛林文藝復興”:保存和傳播了古典文化第7課知識拓展42教皇和皇帝的互斗始終是僵持的局面,從來沒有一方得到過完全的勝利。他們就像老板和伙計之間的斗爭;有人罷工有人以開除要挾,有時局面火爆而慘烈,不過你知道最后總會解決,而且世界上永遠都會有老板和員工。教皇和皇帝之爭要說有什么意義,那就是教皇從沒說過自己是皇帝,皇帝也從不以教皇自居。雙方都承認對方的存在有其必要,爭的只是彼此的相對權力。

——《極簡歐洲史》中世紀歐洲的政治結構具有什么特點?這種政治結構對歐洲有何影響?教皇和皇帝的互斗始終是僵持的局面,從來沒有一方得到過43

中世紀的西歐是一個多種物質力量、政治勢力和精神文化形態雜處并存、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又相互合作的社會。……它把先賢創造的古典文明通過創造性轉換傳送到近代人手里,為作為近現代文明基礎的憲政、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等觀念的產生提供了思想土壤,從而孕育了現代西方的資本主義文明。中世紀的西歐是一個多種物質力量、政治勢力和精神文化44第8課西歐莊園西歐莊園的內容是2011版課標新增的內容。這個內容有利于學生去理解西歐封建社會。兩目:莊園的領主與佃戶、莊園法庭

第8課西歐莊園45增加的相關內容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發展而必須增加的內容。例如:由于西歐莊園是理解西歐中世紀社會的關鍵知識點之一,因此在世界古代史的知識點中增加了西歐莊園,但在教學要求上降低難度。——引自徐藍《(2011)版新課標解讀》增加的相關內容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發展而必須增46世界史教學與備考莊園典型布局圖

領主宅邸、教堂、佃戶農舍以及磨坊等公共設施,構成莊園的核心地帶。四周是條狀的農田和草地和牧場。再遠則是大家共同使用的林地和荒地。隨著農民將越來越多的地改造成耕地和牧場,村莊周圍廣闊的林地在中世紀中期漸漸萎縮。——[美]朱迪斯·M.本內特、C.沃倫·霍利斯特:《歐洲中世紀》,第171頁。世界史教學與備考莊園典型布局圖領主宅邸、教堂47農民的午餐農民的午餐48

第9課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三目:自由和自治的城市、城市居民的身份、大學的興起

當時在制定課標時,中世紀大學是否要列為知識內容,就存在很大的爭議。最后課標還是列了,但實際寫出來后審查專家覺得難,而且的確沒有那么重要。最初的稿子,作者是寫了一課時,后審查專家指出,中世紀大學所占比重過大,超出了它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實際地位。所以就縮減內容,變為一目。因此,本課也是包含了課標的兩個知識要點。第9課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49西歐社會轉型——城市的興起

西歐中世紀,城市的興起促成了工商貿易的繁盛發展。城市非常需要勞動力,以各種方式和封建領主爭奪農民,這就進一步造成封建農奴制和莊園制的瓦解。城市涌現了新興市民階級——西方近代資產階級的前身,他們建立了有不同程度自治權的城市共和國或自治市,制定自己的憲章和行政管理制度,在建立立憲代議制的政治制度方面作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封建君主為發展經濟、增加財富和反對封建割據,與城市結成政治聯盟,城市對從封建割據向中央集權君主制過渡,也起了重要作用。——摘編自姚介厚等著《西歐文明》西歐社會轉型——城市的興起西歐中世紀,城市的興起促成50

當時在制定課標時,中世紀大學是否要列為知識內容,就存在很大的爭議。最后課標還是列了,但實際寫出來后審查專家覺得難,而且的確沒有那么重要。最初的稿子,作者是寫了一課時,后審查專家指出,中世紀大學所占比重過大,超出了它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實際地位。所以就縮減內容,變為一目。因此,本課也是包含了課標的兩個知識要點。統編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上冊教材分析:構建宏觀歷史知識體系——九上教材特點與學習建議課件51

“在西方國家,中世紀的知識分子隨著城市誕生而誕生。在城市同工業和商業共同走向繁榮的背景下,其作為一種專業人員的知識分子出現了,并在實現了勞動分工的城市里開始安家落戶”。城市從11世紀開始走向復興,到12世紀,城市既是商業中心,又是知識中心。思想上的繁榮與復興伴隨著西方國家經濟與社會結構的變化而來,人們求知的熱情被激發,大量被吸引到城市。由于自身具有的學術魅力,教師往往能吸引大批追隨者,反過來學生蜂擁而至又促進教師數量的增加,學校的規模逐漸擴大,設備逐漸完善,慢慢擴展為大學。城市的發展與大學產生的關系“在西方國家,中世紀的知識分子隨著城市誕生而誕生。52

“從嚴格意義上講,早期中世紀大學只是一種行業組織,一種來源于手工業行會在智力生活領域內形成的行業組織”。牛津大學是一種教師的社團。“‘教師和學生們的社團’是最早的而且仍然是最好的大學定義”。——《中世紀英國大學的產生與演變》“從嚴格意義上講,早期中世紀大學只是一種行業53

隨著牛津大學人數的增長,一系列保護牛津大學的皇家令狀的頒布使得大學地位日益提升。尤其是英國愛德華一世頒布的1275年特許狀,“牛津大學特權的發展也揭開了新的歷史篇章。1275年特許狀授予校長一種廣泛的審判權,無論來自任何地方和任何黨派的學者,其個人行為都歸屬校長管轄”。王權的支持自治隨著牛津大學人數的增長,一系列保護牛津大學的54

牛津大學的創建為進一步傳承和發展英國文化提供了載體。首先,從社會史的角度來看,牛津大學的興起和早期的獨立發展歷程抑制了當時的教會特權的擴張和神學觀念的傳播,使得科學世俗文化知識逐漸深入人心,為世俗政權進一步擺脫教會的控制奠定了基礎;其次,從教育史上來看,牛津大學的興起是英國社會開始走向繁榮昌盛在文化上的初步表現。牛津大學不斷與宗教神權做斗爭,其不斷追求真理、追求知識的精神打破了傳統的基督教神學教育獨霸講壇的局面。以牛津大學為代表的中世紀大學是西方近代大學的先驅,對英國,乃至整個西歐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和科技革命的興起打下了堅實基礎。牛津大學的創建為進一步傳承和發展英國文化提55

第三部分初中生歷史學科能力的提升第三部分初中生歷史學科能力的提升56

課標明確提出依次遞進的更明確的要求。概括地說:初三年級:主要培養學生繪制簡單的歷史示意圖,能夠對同類的歷史事物進行初步的比較、概括和綜合,能夠初步運用材料對歷史進行分析、論證等進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課標明確提出依次遞進的更明確的要求。概括地說:57與所學知識建立聯系知識的掌握信息的提取知識遷移能力學科方法史論結合歷史學科材料歷史知識的記憶歷史認識有結構的知識建立知識結構分層分類文字表達論證充分多角度表達與所學知識建立聯系知識的掌握信息的提取知識遷移能力學科方法史58謝謝各位老師!謝謝各位老師!59構建宏觀歷史知識體系

——九上教材特點與學習建議梁美秀201907統編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上冊教材分析:構建宏觀歷史知識體系——九上教材特點與學習建議統編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上冊教材分析:構建宏觀歷史知識體系——九上教材特點與學習建議構建宏觀歷史知識體系

——九60總的指導思想

2012年11月,中共18大報告首次以24個字概括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德樹人,這是黨和國家對人才培養的最高要求。同時要進一步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精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融入教學中。總的指導思想61第一部分

宏觀理解和認識教學指導思想和教材內容第一部分62學習世界歷史的重要意義通過學習世界史,可以了解人類歷史自古至今的發展過程及其規律,從而看清人類的光明前途,堅定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信心。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事業要求我們必須了解世界,既要了解它的現狀,也要了解它的歷史。學習世界歷史的重要意義63世界史教學與備考鞏固優長填補空白

建構我國義務教育完整的世界史知識體系本冊主編:侯建新教材的整體設想從教材看世界史教學與備考鞏固優長填補空白

建構我國義務教育完整的64國家意志課程標準教學導向教育測量育人選拔從育人和選拔的角度看國家意志育人從育人和選拔的角度看65

學習要素形成清晰的歷史發展時序

形成橫向的時空聯系掌握歷史發展的階段特征理解影響歷史發展進程的重大歷史事件

學習的本質從學生的角度看學習要素學習的本質從學生的角度看66世界古代史,注重全面反映多元文化和歷史發展的多樣性,以及在歐、亞、非洲之間不斷進行的交往。

世界古代史,注重全面反映多元文化和歷史發展的多樣67上古史上古史68統編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上冊教材分析:構建宏觀歷史知識體系——九上教材特點與學習建議課件69統編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上冊教材分析:構建宏觀歷史知識體系——九上教材特點與學習建議課件70

71統編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上冊教材分析:構建宏觀歷史知識體系——九上教材特點與學習建議課件72中世紀史在文明的交流中不斷發展的亞歐文明中世紀史在文明的交流中不斷發展的亞歐文明73統編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上冊教材分析:構建宏觀歷史知識體系——九上教材特點與學習建議課件74統編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上冊教材分析:構建宏觀歷史知識體系——九上教材特點與學習建議課件75第二部分

教材內容分析第二部分76

九年級上冊分七個單元:

第一單元古代亞非文明

第二單元古代歐洲文明

第三單元封建時代的歐洲

第四單元封建時代的亞洲

第五單元步入近代

第六單元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

第七單元工業革命和工人運動的興起統編人教版歷史九年級上冊教材分析:構建宏觀歷史知識體系——九上教材特點與學習建議課件77一、九上第一、二單元一、九上第一、二單元78

相比之下,部編教材對大河流域的三個古國分課介紹,與之前的以專題的方式在一課里介紹要更妥當。對古代文明的介紹相對要豐滿。

相比之下,部編教材對大河流域的三個古國分79時間史實約公元前3500年

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出現奴隸制小國,標志古代埃及與古代西亞文明誕生。約公元前3000年

初步統一的古代埃及國家建立;使用埃及象形文字。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出現城邦,標志古代印度文明誕生。公元前2070年中國夏朝建立公元前18世紀古巴比倫王國統一兩河流域;《漢謨拉比法典》頒布。(中國夏朝時期)公元前6世紀佛教產生(一)形成時序觀念時間史實約公元前3500年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出現奴隸制80時間史實約公元前2000年希臘早期文明——愛琴文明發祥于克里特島。公元前8世紀希臘半島和小亞細亞西海岸出現希臘人建立的城邦;在意大利半島羅馬城逐步建立起來。(中國進入春秋時期)公元前6世紀羅馬建立了共和國。(孔子在世)公元前5世紀三次希波戰爭;古希臘雅典城邦伯利克里執政,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達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中國進入戰國時代)公元前4世紀晚期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建立橫跨亞歐非三大洲帝國,定都巴比倫。公元前2世紀羅馬成為地中海霸主。(中國西漢時期)公元前27年屋大維開始獨攬國家大權,成為實際上的皇帝,羅馬共和國由羅馬帝國所取代。時間史實約公元前2000年希臘早期文明——愛琴文明發祥于克里81公元1世紀基督教產生。(中國進入東漢時期)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達到鼎盛,成為橫跨亞歐非三大洲帝國(中國東漢時期)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為東、西羅馬帝國。(中國東晉時期)公元475年西羅馬帝國滅亡;日耳曼人在西羅馬帝國的廢墟上建立許多國家,其中最強大的是法蘭克王國。(中國進入南北朝時期)公元1世紀基督教產生。(中國進入東漢時期)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82

要借助教材中的地圖,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和地理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將史事置于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當中,才能顯出出它們存在的意義。

通過對地圖的觀察,了解四大文明古國在地理分布方面的特點,通過地圖,生成空間概念。觀察角度:大河流域、中緯度等。要借助教材中的地圖,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任何歷史事件都83

要借助教材中的地圖,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任何歷史事件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歷史時間和地理條件下發生的。只有將史事置于歷史進程的時空框架當中,才能顯出出它們存在的意義。

通過對地圖的觀察,了解四大文明古國在地理分布方面的特點,通過地圖,生成空間概念。觀察角度:大河流域、中緯度等。要借助教材中的地圖,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任何歷史事件都84(二)教材多種元素的應用——單元導言(二)教材多種元素的應用——單元導言85

課后的《知識拓展》補充人類起源和原始社會的大致情況課后的《知識拓展》86

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唯物史觀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87

(三)知識的聯系從本單元的內容結構上看,這三課屬于并列關系:古代埃及、古代兩河流域和古代印度同為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同屬大河流域的人類早期文明。從經濟生活、政治結構到文化都有相似之處,也有各自的特色。我們在教學中注意知識之間的橫向聯系。

88講課的邏輯(三)一節課內部的邏輯聯系講課的邏輯(三)一節課內部的邏輯聯系89

教師在備課時,既要考慮教材編寫的順序、層次,又要研究所講述的歷史進程的前因后果,還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這里,涉及到處理歷史教學內容的三種邏輯關系。

一是歷史的邏輯。即歷史發展的進程、階段、背景、原因、經過、結果等,以及縱向和橫向的聯系。把握歷史的事實,搞清楚歷史的邏輯,是歷史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表現,也是教好歷史的基礎。這是歷史教學的科學性所要求的。所謂“實事求是”、“論從史出”,都是指要符合歷史的邏輯。

二是教材的邏輯。即所用教科書課文敘述的結構、層次、段落、要點等。一般來說,教材的邏輯是將歷史的內容組織成適合教與學的邏輯順序。認真分析教材的邏輯,有助于教師把握教學內容的層次和重點。但我們應該認識到,教材的邏輯只是教科書編寫者對歷史的邏輯進行的再編制,這與歷史原本的邏輯是有區別的。而且,在對歷史進行概括、歸納時,教材的邏輯可能會對歷史的邏輯有所取舍。

三是認識的邏輯。即教師在把握歷史的邏輯和分析教材的邏輯后,將教學內容整理成適應學生認識歷史的邏輯,使學生能夠按照教師的教學安排逐步了解和理解所學的歷史,進而達成對歷史的認識。學生對歷史的認識邏輯,與教師的課堂講述有直接的關系,也是他們對歷史的了解、感悟、體驗以及歷史學習的經驗、方法有密切的關系。要保證學生的歷史認識邏輯是正確的,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認識邏輯。——葉小兵教師在備課時,既要考慮教材編寫的順序、層次,90

教材的邏輯歷史的邏輯認識的邏輯講課的邏輯教材的邏輯歷史的邏輯認識的邏輯講課的邏輯第1課古代埃及一、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三、法老的統治二、金字塔象征反映古埃及文明被認為是“尼羅河的贈禮”反映了古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結晶。法老是全國最高的統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于一身。第1課古代埃及一、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三、法老的統治二、金92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古埃及國王的墳墓。古埃及王權的體現。古埃及國家行政組織能力的體現。古埃及科學技術水平的體現。埃及宗教文化的體現。古埃及文明的象征。93具體的歷史事實案例:羅麗雅,一個洗衣女孩羅馬,公元280年我好累,累得可以在工作時睡著。洗衣不是個好差事。……我把我所有醒著的時間都花在了洗衣上,只領取很少的工錢。在回家的路上,我會在街上的一個商店買個糕點充饑。在我的住所沒有條件自己做飯。……像我們這樣的窮人通常住在最高層。……這里也沒有水。一整天的工作已經很累了,還要把馬桶提下樓倒入排水溝里,有誰還愿意再提著裝滿水的水桶順著快要散架的樓梯登上十層?具體的歷史事實案例:94二、九(上)第三、四單元教材分析

舊教材第5課《中古歐洲社會》和第8課中關于基督教的內容經過擴充和重新整合,編寫為新教材的一整個單元,內容更加豐富了,時序性和系統性也更強了。二、九(上)第三、四單元教材分析舊教材第5課《中95增加的相關內容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發展而必須增加的內容。例如:由于西歐莊園是理解西歐中世紀社會的關鍵知識點之一,因此在世界古代史的知識點中增加了西歐莊園,但在教學要求上降低難度;又如,由于手工工場、租地農場是理解近代早期西歐社會經濟變化、資本主義產生的關鍵問題,因此在世界近代史中也增加了這兩項內容,但在難度上也有所降低。增加的相關內容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發展而必須增96第7課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 四目:基督教的興起、法蘭克王國、封君與封臣、查理曼帝國

教學容量偏大,把課標的兩個知識要點合并在一課里講課程標準:1.以法蘭克王國為例,初步理解在羅馬帝國的廢墟上逐漸產生新的文明。

2.知道基督教的傳播,了解基督教在歐洲中世紀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第7課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 課程標準:97第7課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 基督教的興起、法蘭克王國、查理曼帝國線索一:基督教的興起與發展,理解歐洲文明的特點線索二:法蘭克王國的建立與發展封君與封臣理解歐洲中世紀社會的特點

第7課基督教的興起和法蘭克王國 98

基督教是歐洲生活的一個基本實在,布羅代爾指出:“它甚至在無神論者身上也留下了痕跡,無論他們是否意識到這點。倫理規則、對待生活和死亡的態度、工作的觀念、努力的價值、婦女和兒童的地位———它們表面上可能與基督教情感毫無關系;不過,一切還是源于基督教。”基督教是歐洲生活的一個基本實在,布羅代爾指99日耳曼蠻族羅馬基督教會古希臘羅馬學術支持保存16世紀的宗教改革“基督教并不是羅馬人的”15世紀文藝復興“古典的東西是無與倫比的”17世紀科學革命“希臘人錯了”18世紀啟蒙運動“宗教是謎信”理性、科學、進步18至19世紀浪漫主義運動“文明是人為的”文化、民族主義、解放日耳曼蠻族羅馬基督教會古希臘羅馬學術支持保存16世紀的宗教改100第7課知識拓展查理曼與“加洛林文藝復興”:保存和傳播了古典文化第7課知識拓展101教皇和皇帝的互斗始終是僵持的局面,從來沒有一方得到過完全的勝利。他們就像老板和伙計之間的斗爭;有人罷工有人以開除要挾,有時局面火爆而慘烈,不過你知道最后總會解決,而且世界上永遠都會有老板和員工。教皇和皇帝之爭要說有什么意義,那就是教皇從沒說過自己是皇帝,皇帝也從不以教皇自居。雙方都承認對方的存在有其必要,爭的只是彼此的相對權力。

——《極簡歐洲史》中世紀歐洲的政治結構具有什么特點?這種政治結構對歐洲有何影響?教皇和皇帝的互斗始終是僵持的局面,從來沒有一方得到過102

中世紀的西歐是一個多種物質力量、政治勢力和精神文化形態雜處并存、相互交叉、相互滲透、又相互合作的社會。……它把先賢創造的古典文明通過創造性轉換傳送到近代人手里,為作為近現代文明基礎的憲政、自由、民主、法治、人權等觀念的產生提供了思想土壤,從而孕育了現代西方的資本主義文明。中世紀的西歐是一個多種物質力量、政治勢力和精神文化103第8課西歐莊園西歐莊園的內容是2011版課標新增的內容。這個內容有利于學生去理解西歐封建社會。兩目:莊園的領主與佃戶、莊園法庭

第8課西歐莊園104增加的相關內容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發展而必須增加的內容。例如:由于西歐莊園是理解西歐中世紀社會的關鍵知識點之一,因此在世界古代史的知識點中增加了西歐莊園,但在教學要求上降低難度。——引自徐藍《(2011)版新課標解讀》增加的相關內容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歷史發展而必須增105世界史教學與備考莊園典型布局圖

領主宅邸、教堂、佃戶農舍以及磨坊等公共設施,構成莊園的核心地帶。四周是條狀的農田和草地和牧場。再遠則是大家共同使用的林地和荒地。隨著農民將越來越多的地改造成耕地和牧場,村莊周圍廣闊的林地在中世紀中期漸漸萎縮。——[美]朱迪斯·M.本內特、C.沃倫·霍利斯特:《歐洲中世紀》,第171頁。世界史教學與備考莊園典型布局圖領主宅邸、教堂106農民的午餐農民的午餐107

第9課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三目:自由和自治的城市、城市居民的身份、大學的興起

當時在制定課標時,中世紀大學是否要列為知識內容,就存在很大的爭議。最后課標還是列了,但實際寫出來后審查專家覺得難,而且的確沒有那么重要。最初的稿子,作者是寫了一課時,后審查專家指出,中世紀大學所占比重過大,超出了它在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實際地位。所以就縮減內容,變為一目。因此,本課也是包含了課標的兩個知識要點。第9課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108西歐社會轉型——城市的興起

西歐中世紀,城市的興起促成了工商貿易的繁盛發展。城市非常需要勞動力,以各種方式和封建領主爭奪農民,這就進一步造成封建農奴制和莊園制的瓦解。城市涌現了新興市民階級——西方近代資產階級的前身,他們建立了有不同程度自治權的城市共和國或自治市,制定自己的憲章和行政管理制度,在建立立憲代議制的政治制度方面作了許多有益的嘗試。封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