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方言部分語氣詞歷時研究_第1頁
四川方言部分語氣詞歷時研究_第2頁
四川方言部分語氣詞歷時研究_第3頁
四川方言部分語氣詞歷時研究_第4頁
四川方言部分語氣詞歷時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四川方言部分語氣詞歷時研究

摘要:語氣詞是人們表達情感的重要手段,它在人們的日常交流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方言語氣詞都具有獨特個性,四川方言中的語氣詞是四川方言區別于其他方言的一個重要標志。通過做四川方言部分語氣詞的歷時研究和共時描寫(包括嗦、哆、哇、嘎、哈、嘛、哦),更能理解四川方言語氣詞表情達意的作用。

關鍵詞:四川方言;語氣詞;歷時研究

一、四川方言概況

黃伯榮、廖旭東版《現代漢語》(增訂六版)中將漢語方言分為七大方言區,即北方方言、吳方言、湘方言、贛方言、客家方言、閩方言和粵方言。[1]4關于四川方言,不同時期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蔣宗福在《四川方言詞語考釋》中提到“四川方言屬北方方言,使用的范圍,從地理和行政區劃上說,包括重慶市直轄以前的四川全境及周邊鄰省部分地區。四川方言在北方方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時在西南官話中也占主導地位。四川方言是指以成都話(成都話主要分布于成都市中心城區及青白江、金堂縣境西北等成都東部地區。)為代表的四川官話。四川方言與普通話在語音、詞匯和語法方面有不同程度的一致性,但作為地區方言,仍有許多自身的特點,尤其是詞匯與普通話詞匯有較大差異。”[2]詞匯包括實詞和虛詞。文章以虛詞中的語氣詞為考察對象,選取了7個四川方言語氣詞(包括嗦、哆、哇、嘎、哈、嘛、哦)進行歷時研究和共時描寫。

二、語氣詞相關問題

(一)語氣詞的定義

賀陽在《試論漢語書面語的語氣系統》中對語氣和語氣詞作出全面理論表述:“語氣是通過語法形式表達的說話人針對句中命題的主觀意識。從語義上看,語氣是對句中命題的再表述,表述的內容是說話人表達命題的目的,或是說話人對命題的態度、評價等,或是與命題有關的情感,從形式上看,語氣要通過語法形式來加以表現,這個語法形式必須是封閉的。”[3]從這里看出語氣詞就是表達說話者主觀意識的手段之一。漢語的語氣詞由來已久,但“語氣詞”這個名稱出現較晚。王力先生在他1943年出版的《中國現代語法》中稱為語氣詞,認為:“語言對于各種情緒的表示方式叫做語氣,表示語氣的虛詞叫做語氣詞。”[4]同時,王力先生在馬建忠“傳疑”“傳信”的基礎上將文言語氣分為:陳述語氣、疑問語氣、祈使語氣、感嘆語氣四類,并在之后的一系列著作如《漢語史稿》《中國語法理論》中沿用了這一理論,這種分類和名稱為現在大多數學者采用。本文采用黃渤榮、廖旭東版《現代漢語》中對語氣詞的定義,即:“語氣詞是附著在全句后面或居中詞語的后面有停頓的地方跟句調一起共同表達語氣的虛詞。”[1]304

(二)語氣詞的分類

在現代漢語詞匯系統中,語氣詞是一類數量較少并且封閉的一類虛詞。語氣詞的使用多依賴于語用因素,大多沒有實際的意義,所以各家對語氣詞的分類看法不一。[5]16常見的語氣詞分類標準有:位置分布、語音特點、語氣意義、形式與內容、使用頻率等。[5]16將語氣詞分為句中語氣詞和句末語氣詞。關于句中語氣詞,李小凡談及:“就是將句中某些詞語或分句的最后一個音節加以延長來表示對該詞語的強調,以便于考慮后面要說的內容”“語氣詞正好可以用來承載這種延長出來的暫頓音節”。[6]按照形式與內容的分類標準把句末語氣詞分為三類,分別是:事態語氣詞、情態語氣詞、詢問語氣詞。[6]

1.事態語氣詞:用于客觀的敘述、描寫實際情況的陳述句。

2.情態語氣詞:多數時間用于帶有某種主觀態度或情感的祈使句、感嘆句、反問句等。

3.詢問語氣詞:用于疑問句,表示提出問題并請求對方回答。[5]17

(三)四川方言語氣詞的特性

四川方言語氣詞與普通話方言語氣詞有一致的地方,普通話中的部分語氣詞四川話中也有,例如“啊”“了”“嘛”“的”。不過表意和用法不完全相同,又或者是語義和功能大致相同,但是語音差距較大。四川方言中有許多具有方言特色的語氣詞,是四川方言所特有的,普通話中沒有與之對應的語氣詞,例如“哆”“嘎”“嗦”等語氣詞。

三、四川方言部分語氣詞的歷時研究

(一)嗦

查北大語料庫,我們發現,“嗦”這一字最早出現在《祖堂集》中。《祖堂集》是中國禪宗最早的史籍,出現于五代南唐。而在這本史籍中,“嗦”實際是“索”的意思,意為催問、催請。[7]例句:如是三度嗦后云:“明鏡當臺,請師一照”。“嗦”字從口,在這里有“詢問”的意思,再加上“三度”的強化和“速道!速道!”的語氣,更顯“催問”的意思。到了清代,“嗦”這個字又有了新的意思。例如《紅樓夢》中“老嬤嬤道:‘我們小爺羅嗦,恐怕還有話問。’”這句中的“嗦”表示說話煩多。《七俠五義》(上)中“只凍得他哆哆嗦嗦。”這里的“嗦”表示身體不由自主地顫動。《七俠五義》(下)中“旁邊又有一個嘍兵說道:‘他既不肯將話告訴你,就將他打出去便了,何必在此同他羅嗦’。”這里的“嗦”也是說話煩多的意思。《狐貍夢全傳》中“作什么多這一番羅嗦?”在這句中“嗦”既表示行為繁瑣又有催促的語氣在里面,和《祖堂集》中的“嗦”的意思有相似的地方。《施公案》中“那龍爪斷折在下面,嗦然一聲,全行突下。”這句中的“嗦”是一個擬音詞,沒有其他意思。

在現代白話文作品中,“嗦”有以下幾個含義:

(1)“嗦”表示身體不自主地顫抖。例:陳白露注視著黃省三,注視著他的嘴唇無聲地哆嗦了一下。(曹禺《日出》)

(2)“嗦”表示說話繁多。例:我覺得無須在劇本上啰嗦。(曹禺《日出》)

(3)“嗦”表示音譯,無實際含義。“盤嗦里”指朝鮮族的說唱音樂。

(4)“嗦”表示聲音,在這里是擬音詞。例:我又向老板娘要了一碟炒米粉,悉悉嗦嗦,風掃殘葉一般,也卷得一根不剩。(白先勇《孽子》)

(5)“嗦”表示質問語氣,這里與四川方言中“嗦”的功能相同。例:我強行超車,聽見后面警笛大作還在大喇叭里罵,龜兒子,你想死嗦,靠邊,停車。(李承鵬《尋人啟事》)

“嗦”在四川方言中有其獨特的功能。如:

(1)“嗦”在現代四川方言中作為疑問語氣詞在句末,既能表明說話人自己的態度,向對方傳達某種信息,也能傳達由周圍事物或對方的說話內容引起的不滿、質問、征詢、否定等情緒。[8]例如“不可以嗦”中的“嗦”就表達不滿的語氣,“還要求我廢寢忘食嗦”中的“嗦”表達質問的語氣。

(2)“嗦”用在陳述句中,表示說話人接收到了聽話人的信息,而后對聽話人要知道的信息做出答復。例如:①你說他的衣服嗦,早就遭雨淋濕完了。②搞了半天你說的人是她嗦,我早就認得到她了。

(二)哆

一般來說,“哆”作語氣詞本字為“著”。[9]107首先,從語音的歷史演變來看,“哆”在《廣韻》中,為敕加切,徹母、麻韻、開口、二等、平聲字。比較“哆”字的中古讀音和現代讀音,雖然聲、韻、調有所變化,但這些變化都符合語音的古今演變規律。四川方言中的“哆”字與現代漢語中的“著”字韻母相同,“哆”與“著”的古音聲母同屬知組。由此可見,四川方言中“哆”字的讀音與“著”字的讀音古今都有聯系。“著”在《說文》中意為飯攲,從竹者聲。“著”作語氣詞的歷史,大約可以追溯到晚唐五代。例如《祖堂集》(卷一)中“師曰:‘倒卻門前剎竿著!’”。而“著”的先時語氣詞功能,大約產生于元明時期,也可寫作“著”“者”“咱”等。[9]107如《元刊雜劇三十種·關大王單刀會》中“好生的送我到船上者,咱慢慢的相別”。《金瓶梅》(第三十一回)中“被玉筲發訕,……說:‘姐,你休鬼混我,待我扎上這頭發著’”,第九十五回中“薛嫂道:‘桂姐,且不要篩上來,等我和奶奶說了話著’”。不僅如此,在四川方言中“哆”的其他用法也與漢語史上“著”的各種語法功能存在整齊的對應關系。“著”的語法功能非常多樣,“哆”在現代四川方言中的先時語氣詞用法是“完成”義“著”語法化的結果。從具體的語法意義來看,可以分為“先行”“勉強”“趁機”“條件”四類。如:

(1)先行:好久去買東西?——明天哆。

(2)趁機:這兒這么安逸,我先耍會兒哆。

(3)勉強:你先忙到哆,我一會兒就來幫你。

(4)條件:給我買個禮物嘛。——考到第一名哆。

(三)哇

“哇”在《說文》中的注釋是:哇,諂聲也,從口圭聲。“哇”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意為嘔吐。例如《莊子》中“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到了西漢,“哇”又出現了新的含義,淫靡的樂聲。例如揚雄《法言》中“中正則雅,多哇則鄭”。東漢劉歆《遂初賦》中“樹木壞而哇吟”。“哇”在這里意為叫喊聲。六朝時候的佛經譯文中也有“哇”的出現,在這里應該是音譯過來的,無實義。明代也有“爪哇國”一詞出現,這里的“哇”也是音譯過來的。明代小說《夏商野史》中有“獨蠢、陶斯也醉不提防,應弦而倒,其余都嚌哇亂叫。”,這里的“哇”是一個象聲詞。“哇”作為語氣詞使用是到了清代才有的。例如小說《七俠五義》中“只聽婦人道:‘誰是你姐姐?樂子是好朋友哇。’”,在這句話中“哇”就是一個語氣詞。

在現代白話文作品中,“哇”有以下幾個含義:

(1)“哇”作為“啊”的語音變體,表示肯定語氣。例:我在集體宿舍住哇。(1982年北京話調查資料)

(2)“哇”作為嘆詞,表示感嘆。例:哇,他們應該讓你去做什么青少年的輔導老師,好有勵志的那種感覺。(《楊瀾訪談錄Ⅱ》)

(3)“哇”作為音譯詞,無實際含義。例如:爪哇島。

(4)“哇”作為擬聲詞,無實際含義。例:終有一日,這位功夫之王還會踢出他的經典動作,然后大吼一聲“哇——呀”,出現在世人的面前。(張小蛇《李小龍的功夫人生》)

(5)“哇”作為“啊”的語音變體,在疑問句后表示疑問語氣。例:也許我會得罪別人,說:就你那么狂,我們演怎么就不好哇?(1994年報刊精選)

(6)“哇”作為“啊”的語音變體,在句末表示驚嘆語氣。例:(笑聲)首先我招呼他:“哈羅!穿花衣服的先生,您好哇!”(《讀者》)

在現代漢語普通話中,“哇”就是“啊”的語音變體。[10]但在四川方言中,“哇”不僅是“啊”的語音變體,它還有自己獨特的語氣詞功能。如:

(1)“哇”用于是非疑問句,表示有疑而問,疑問程度較高,相當于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嗎”。[11]44例:①是你拿了我的書哇?②是這兒哇?③你去過成都哇?

(2)“哇”表示提醒或者建議,含有委婉的祈使語氣。[10]44例:①先吃個水果哇?②路上在下雨,你打把傘哇?③你跟我們一起去吃飯哇?

(3)“哇”用于是非問構成的反問句中,常帶有諷刺、挖苦、責備的語氣。[11]44例:①我沒回來,你不曉得先把飯煮起哇?②未必然你還敢打我哇?③你不吃飯是想登仙哇?④是你把我的杯杯打爛了哇?

(4)“哇”用于兩項或兩項以上并列的選擇問句中。例:①走路哇,還是坐車哦?②我們是這哈兒走哇,還是等一哈?③你想吃飯哇,還是吃面?

(四)嘎

“嘎”最早出現在五代時期,形容人聰明乖巧而調皮的,常含有喜愛的意味。例如《祖堂集》中“學人遂近前,師以手撥開帳,云:‘嘎。’”。“嘎”在《廣韻》中的記載為古黠切,如黠,見。明代時候,“嘎”也作象聲詞,形容短促而響亮的聲音。例如《三寶太監西洋記》中“喻孺人接著,這叫做是個‘入門休問榮枯事,觀看容顏便得知。”嘎了一聲,說道:“原來占課又弗吉個。’”。小說《今古奇觀》中“從人丫環們多慌了,急去灶上撮哄些嘎飯,燙了熱酒拿來”。這里的“嘎”與“飯”合稱為“下酒菜”,這種用法在明代小說中較為常見。“嘎嘎”連用可以表示一種兩頭尖中間大的兒童玩具,也寫作“尜尜”。例如小說《七俠五義》中“原來里面是個嘎嘎形兒,全無抓手”。不過“嘎嘎”在這里是用來形容窟窿的形狀兩頭尖中間大。“嘎”作為語氣詞出現是在清代,小說《七俠五義》中“我告訴你,馬二把打嘎,你給我走球罷!”。這里“嘎”表示的語氣與現代漢語普通話中的“了”幾乎一致,表示事情結束的意味。但在清代,“嘎”還是最常用作象聲詞。

在現代白話文作品中,“嘎”有以下幾個含義:

(1)“嘎”用作擬聲詞,形容鴨子、大雁等的叫聲,在這里表示人的笑聲像鴨子或大雁的叫聲。例:談情說愛的侯臘梅講到這,嘎嘎嘎地笑起來。(劉亞舟《男婚女嫁》)

(2)“嘎”用在方言中和“小子”一起表示調皮淘氣的男孩子。例:“奶子一樣啊,還夠大嘿,吊上二、三個嘎小子也吃不虧。”(魏艷《女孩兒》)

(3)“嘎”用作擬聲詞,形容短促響亮的聲音。例:嘎地一聲,門開了,一個年過半百的絡腮胡站在門邊。(星城《立體交叉戰爭》)

(4)“嘎”用作音譯詞,無實際含義。例:嘎拉木普格。

“嘎”在現代四川方言中有其獨特的用法。如:

(1)“嘎”用于肯定陳述句句末,表示詢問、求證,有強烈的想要得到對方認同的語氣,相當于普通話中的“是吧”。此時說話人心中已經有了一個想法,再詢問聽話人只是想要從聽話人那里得到符合自己心理預期的回答。例如:①你等哈兒要過來我這兒嘎?②他是去了成都嘎?③今天是10號嘎?④老師今天回來嘎?

(2)“嘎”具有請求的意味,希望自己的做法得到對方的允許,含有比較客氣的商量口吻,相當于“好嗎”的意思。例如:①我可以借一哈你的書嘎?②明天你跟我一起去圖書館嘎?

(3)“嘎”在對話中,用于非問句句末,稱呼語之前,害怕對方沒有聽清自己說的話,帶有強烈的征詢對方意見的語氣。例如:①我們十一點半去吃飯嘎?——嘎,小欽?②今天你要跟我一起去剪頭發嘎?——嘎,小陳?

(五)哈

“哈”這一字最早有記載是在西漢時期,作量詞,口。例如《淮南子》中“嘗一哈水而甘苦知矣”。這里的“一哈水”就是“一口水”。元朝《樸通事》中“攀胸下滴溜著一個珠兒網蓋兒罕答哈”。這里的“哈”是蒙古語音譯過來的,不是它自身的意義。“哈”常用來作音譯外來詞,這在明代小說中很常見。在《萬歷野獲編》中有“撒馬兒罕,在哈烈東北”。這個“哈烈”便是音譯過來的地名。明代時期,“哈”還用作象聲詞,形容笑聲,例如《三寶太監西洋記》中有“三寶老爺是個內官性兒,一聽見說道偷得來了,撲起巴掌來,哈哈的大笑”。《西游記》中有“巨靈神忙哈哈跪下道:‘弼馬溫果是神通廣大!’”。這里的“忙哈哈”是形容急急忙忙的樣子。《西游記》中有“行者道:‘老兒,莫說哈話。我們出家人,不走回頭路。’”。這里的“哈”是傻、蠢的意思,這個用法在今天的四川方言中也有保留。《西游記》中有“八戒不敢言,掬掬嘴,挑著行囊,打著哈哈”。這里的“打哈哈”是指隨便對待、敷衍。《醒世姻緣傳》中有“我也看拉不上,凍的赤赤哈哈的”。這里的“哈”也是象聲詞,形容受凍時口中發出的聲音。《金瓶梅》中有“我在這背哈喇子,誰曉的”。這里的“背哈喇子”指的是偏僻的地方。清代時期,“哈”有張口呼氣的意思。例如小說《七俠五義》中有“起初盆內潮潤,繼而攢聚露珠,猶如哈氣一般”。“那一人拿著千里眼鏡兒,哈著腰兒瞧的神情兒,真是活的一般。”中的“哈”是彎、傴的意思。《兒女英雄傳》中有“姐姐不用哈我,哈我我也是說”。這里的“哈”是嚇唬、呵斥的意思,這個用法在現如今的四川方言中也有保留。小說《濟公全傳》中有“哈呀,混賬東西”。這里的“哈”是嘆詞,表示對方做的不好,說話人有責備的意思。“哈”在四川方言中除了作語氣詞之外,還有嚇唬、傻這兩個意思。

一般來說,“哈”的語氣詞功能在以前是用另一種形態表示,即“呵”。從語音方面來看,“哈”和“呵”讀音相近;從某些用法來看,“哈欠”和“呵欠”是同一個意思,“哈哈”和“呵呵”都表示笑聲,“哈腰”和“呵腰”都是彎腰的意思;從功能上看,近代漢語中“呵”作語氣詞的主要功能是表示舒緩的語氣并且尋求認同,而在四川方言中,“哈”作語氣詞的其中一個功能也是表示舒緩的語氣并且尋求認同。例如元代古本《老乞大》中有“雖然這般呵,房子委實窄,宿不得”。這里的“呵”表示停頓、舒緩的語氣且有尋求認同的意思。在四川方言中,“哈”也有與這個功能類似的功能。例如:這個東西只能做到這個樣子哈,沒得其他辦法了。

除了上面所說的功能之外,“哈”作語氣詞還有其他的功能。如:

(1)“哈”用于祈使句中表示提醒、強調、告誡的語氣。例如:①你去醫院記到帶身份證和就診卡哈。②你不要這門子做哈。③拖了地擦了黑板再走哈。

(2)“哈”用于陳述句末或句中,表示對聽話人的請求,語氣委婉。例如:①我去洗個頭,你幫我看到這個水哈。②我真的要穿這個衣服了,你不要笑哈。③你聽話哈,我馬上就給你買吃的。

(3)“哈”用于陳述句末,表示申辯、解釋的語氣。例如:①我沒有拿你的東西哈,你不要冤枉人。②我沒有打你哈,是你的幻覺。

(六)嘛

明代時期,“嘛”常常作佛教用語。例如《西游記》中有“師徒俱上山來,觀看帖子,乃是‘嘛呢叭口迷’六字真言”。這里“嘛”就用來作佛家的真言。《西游記》中還有“這是西方路上喇嘛僧”。這里的“喇嘛”是對藏傳佛教僧侶的尊稱。清代小說《七俠五義》中有“住搭拉罷,你做嘛放箭”。這里的“嘛”是什么的意思,“做嘛”就是做什么的意思。“嘛”在清代的時候就開始用作語氣詞了。例如小說《三俠劍》中有“邱成,你還要全始全終嘛”。這里的“嘛”表示事情本該如此、顯而易見的語氣,在清代這個功能很常見。在四川方言中“嘛”的這個功能有所保留。

除了上面所說的保留功能之外,“嘛”在四川方言中還有其他功能。如:

(1)“嘛”用在陳述句句末或句中表示同意的語氣,但有時候也帶有一點不耐煩的語氣。例如:①好嘛,我把這個東西給你嘛。②我就說嘛,我的衣服就在你那里。③那你就吃了飯再寫作業嘛。

(2)“嘛”用在疑問句句末,表示警告、勸阻、詢問等語氣。例如:①你要啥子東西嘛?②你到底要我給你做啥子嘛?③你到底跟不跟我去圖書館嘛?④這個事情放到你身上你干不干嘛?

(3)“嘛”用于祈使句末,表示催促、命令、勸阻、請求的語氣。例如:①走快點嘛,等哈遲到了。②都十一點鐘了,你不要在樓上跳繩嘛。③你不要這么做嘛,這門子做對大家都不好。④媽媽,把我送到學校門口嘛。

(4)“嘛”常用在“形/動+啥子+形/動+嘛”或“形/動+啥子+嘛+形/動”這兩個格式中,表示強烈的否定語氣,在某些語境中,否定的同時還帶有勸阻、告誡的意味。這里的“啥子”一詞是虛指,沒有疑問在里面。例如:①哭啥子哭嘛,這個人不值得你這樣。②大家都要吃飯了,你在那兒寫啥子嘛寫,裝樣子嗦。

(5)“嘛”用于句中停頓,表示思考、列舉的意思。例如:①這個嘛,我等哈兒給你說。②哪些人要去今天晚上的講座?——我嘛、小程嘛、小李嘛,我們都要去。

(6)“嘛”用于“…嘛就…嘛”或“…就…嘛”這兩種句式中表示同意聽話人的行為、聽話人在做出兩種行為時只同意前者、對聽話人的行為并不在意。例如:①你說嘛就說嘛,不要打別個撒。②吃火鍋就吃火鍋嘛,你的生日你說了算。③你要睡覺就睡覺嘛,剩下的我來幫你做。

(七)哦

《說文解字》中有:哦,吟也,從口我聲。《唐代墓志匯編續集》中有“公獨鶴霜儀,叢篁茂韻,吸百書咀嚼,綴七字以吟哦”。這里的“哦”就是吟唱、吟詠的意思。“哦”在明代出現了新的用法,作嘆詞。小說《今古奇觀》中有“哦,我知道了,想是有仇家差來刺客”。這里的“哦”作嘆詞,表示領會、醒悟、明白的意思。小說《警世通言》中有“哦!有計了”。這里的“哦”是嘆詞,表示喜悅、欣喜的感情。清代小說《七俠五義》中有“雨墨又遲了多會,答應:‘哦。’”這里的“哦”是在回答對方,表示知道、明白的意思。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有“哦!是這個。這是小的親眼看見的實事,并不是笑話”。這里的“哦”是嘆詞,表達驚訝、驚嘆的意思。《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還有“哦?這位是令侄么”。這里的“哦”也是嘆詞,表達疑問、驚奇的意思。一般來說,“哦”最早作為語氣詞出現是在清代,《牡丹亭》中有“細哦,這子兒,花朵”。[12]

“哦”在現代白話文作品中有以下幾個含義:

(1)“哦”作嘆詞,表示領會、醒悟。例:“哦──原來凌云在做這個大事業。”(趙淑俠《我們的歌》)

(2)“哦”作嘆詞,表示疑問、驚奇等。例:“哦,你讓我說什么?”(孟慶華《遠離北京的地方》)

四川方言中的語氣詞“哦”具有自己獨特的功能。如:

(1)“哦”用于感嘆句末,表示感嘆、埋怨的語氣。例如:①今天吃得好脹哦!②你過得好爽哦!③你這門做好嚇人哦!

(2)“哦”用于非是非疑問句末,表示說話人提出疑問希望得到聽話人的一個答復,或者是說話人自己心中的答復。例如:①我突然想到我熬啥子夜哦?②今天晚上的飯你在哪兒買的哦?③你昨天晚上好久睡的哦,咋個今天起來這么晚?

(3)“哦”用于選擇疑問句和反問句中,表示急切地想要得到聽話人的答復,而聽話人沒有及時給予答復,這里有催促的語氣。例如:①到底是不是你拿了這個東西哦?②是今天還是明天去讀書哦?③你到底走不走哦?④之前地震了噠,家里面有沒得震感哦?

(4)“哦”用于陳述句末,表示說話人對聽話人的提醒,希望聽話人能夠接收到說話人要表達的信息,或者說話人是對聽話人之前所做之事的一個答復。例如:①今天下午在四樓5號教室上課哦。②我先把錢給了哦。③我要去參加比賽了哦。④你前天給我寄的東西我收到了哦。

“哦”在句首作嘆詞時也表示說話人對聽話人的答復和對聽話人之前意見的同意。例如:①哦,我曉得了。②哦,那就這門子干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